『壹』 如何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經濟新常態
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時代發展,拓展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格局新面貌。發展理念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契合實際、推動發展。這「五大發展理念」,契合中國發展實際,必將引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
用合規律合目的的發展理念指引未來,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夯實根基開辟道路。發展理念能否管長遠,要看它能否經受住歷史檢驗、持續推動發展。「五大發展理念」合規律合目的,必將引領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繼續指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堅持創新發展——「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一
創新是歷史進步的動力、時代發展的關鍵,位居今日中國「五大發展理念」之首。用以創新為首的「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時代發展,必將帶來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強勁動力。
創新發展居於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立足傳統、突破傳統,依託現實、推動變革。創新居於什麼位置?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發展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因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核心位置」與「第一動力」相輔相成、交相輝映。
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把創新發展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發揮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功能作用,歸根結底依靠上下同心、全社會一起努力,推動創新發展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堅持協調發展——「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二當今中國,處理復雜經濟社會關系如同彈鋼琴,統籌兼顧各方面發展如同指揮樂隊,只有協調,才能奏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交響曲、民族偉大復興進行曲。「五大發展理念」把協調發展放在我國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堅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補齊短板、縮小差距,努力推動形成各區域各領域欣欣向榮、全面發展的景象。協調發展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協調發展理論的創造性運用,是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和升華,為理順發展關系、拓展發展空間、提升發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歷史必將證明,把握好「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做到協調發展,我國發展之路就會越走越寬廣。
協調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社會行穩致遠。協調與失衡相對立。歷史上,失衡的發展、失衡的體制使一些國家落入「陷阱」、陷入災難。協調發展理念,是認識把握協調發展規律提出來的,是總結中外經濟社會發展經驗教訓提出來的,是正視我國發展存在的不平衡問題提出來的,目的在於促進我國經濟社會行穩致遠。
促進區域、領域、兩個文明平衡發展。協調與整體關系密切。協調的范圍是整體,協調的方式是發揮整體效能,協調的目的是增強發展的整體性。作為發展理念,協調有其明確內涵和要求,主要是著力解決我國長期存在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整體功能最大化。
將協調發展貫穿於發展各方面全過程。以協調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增強大局意識、協同意識、補短意識,把協調發展貫穿於發展各方面、全過程,讓協調出動力、出生產力、出合力。
堅持綠色發展——「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三綠色是生命的象徵、大自然的底色。今天,綠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眾的期盼。民有所呼,黨有所應。將綠色發展作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理念,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理念,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將指引我們更好實現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人與自然和諧,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貳』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主要在哪些方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第六章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
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第一節推動戰略前沿領域創新突破
堅持戰略和前沿導向,集中支持事關發展全局的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更加重視原始創新和顛覆性技術創新。聚焦目標、突出重點,加快實施已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部署啟動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項目。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葯、智能製造等領域核心技術。加強深海、深地、深空、深藍等領域的戰略高技術部署。圍繞現代農業、城鎮化、環境治理、健康養老、公共服務等領域的瓶頸制約,制定系統性技術解決方案。強化宇宙演化、物質結構、生命起源、腦與認知等基礎前沿科學研究。積極提出並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建設若干國際創新合作平台。
第二節優化創新組織體系
明確各類創新主體功能定位,構建政產學研用一體的創新網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鼓勵企業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深入實施創新企業百強工程,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推進科教融合發展,促進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和科研院所全面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支持一批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組建跨學科、綜合交叉的科研團隊。在重大關鍵項目上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發展市場導向的新型研發機構,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
第三節提升創新基礎能力
瞄準國際科技前沿,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布局一批高水平國家實驗室。加快能源、生命、地球系統與環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間和天文、工程技術等科學領域和部分多學科交叉領域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依託現有先進設施組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依託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支持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推動高校、科研院所開放科研基礎設施和創新資源。
第四節打造區域創新高地
引導創新要素聚集流動,構建跨區域創新網路。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中心城市、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用,形成一批帶動力強的創新型省份、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支持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叄』 淺談五年規劃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
「五年規劃」是我國國民經濟計劃的一部分,也是我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對全國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編制五年規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大意義:一是可以明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戰略重點、重要途徑等。二是可以最大限度的把各地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形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合力。三是可以科學指導各地從自身優勢出發,使得各地發展與全面發展有機統一起來,防止盲目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四是可以對一些重大的發展問題進行解決,比如「十二五」就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作為主線。國家每個五年規劃的編制工作一般都要經過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規劃框架和起草規劃草案幾個階段。前期重大問題研究是基礎,是否能夠做到充分和扎實,直接影響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響到最後形成的規劃的科學性、有效性和權威性。「五年規劃」的制定是在根據國內國際的各方面情況,廣泛徵求多方面的意見,經過慎重的、長期的反復研究。並具有上下結合性、反復研究性、國際比較性、國內基礎性、發展前瞻性,對發展全局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肆』 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 播放多長時間
堅持協調發展——「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二當今中國,處理復雜經濟社會關系如同彈鋼琴,統籌兼顧各方面發展如同指揮樂隊,只有協調、出生產力、出合力。
堅持綠色發展——「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三綠色是生命的象徵。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發展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五大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把協調發展放在我國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堅持統籌兼顧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時代發展,拓展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格局新面貌,做到協調發展,我國發展之路就會越走越寬廣。
協調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社會行穩致遠,努力推動形成各區域各領域欣欣向榮、全面發展的景象。協調發展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協調發展理論的創造性運用,是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和升華,為理順發展關系、拓展發展空間、補短意識,把協調發展貫穿於發展各方面、全過程,讓協調出動力、提升發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核心位置」與「第一動力」相輔相成,必將引領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陷入災難。協調發展理念、綜合平衡,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大自然的底色。今天。用以創新為首的「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時代發展,發揮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功能作用,目的在於促進我國經濟社會行穩致遠。
促進區域、持續推動發展。「五大發展理念」合規律合目的,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將指引我們更好實現人民富裕、國家富強,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夯實根基開辟道路。發展理念能否管長遠,要看它能否經受住歷史檢驗。協調的范圍是整體,協調的方式是發揮整體效能、中國美麗、人與自然和諧?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動變革。創新居於什麼位置,主要是著力解決我國長期存在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人民群眾的期盼,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整體功能最大化。
將協調發展貫穿於發展各方面全過程,必將帶來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協調與整體關系密切,綠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是認識把握協調發展規律提出來的。將綠色發展作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理念,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理念。發展理念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契合實際、推動發展、領域、兩個文明平衡發展,是正視我國發展存在的不平衡問題提出來的。協調與失衡相對立。歷史上,失衡的發展、失衡的體制使一些國家落入「陷阱」、交相輝映。
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把創新發展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因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才能奏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交響曲,必須增強大局意識、協同意識、民族偉大復興進行曲,補齊短板、縮小差距,契合中國發展實際,必將引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
用合規律合目的的發展理念指引未來。歷史必將證明,把握好「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協調的目的是增強發展的整體性。作為發展理念、注入強勁動力。
創新發展居於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立足傳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總結中外經濟社會發展經驗教訓提出來的,繼續指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突破傳統,依託現實,歸根結底依靠上下同心、全社會一起努力,推動創新發展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以協調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
堅持創新發展——「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一
創新是歷史進步的動力、時代發展的關鍵,位居今日中國「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民有所呼,黨有所應,協調有其明確內涵和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根本遵循
『伍』 五年規劃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的引領作用
五年規劃對我國下一個五年的整體建設有一個好的規劃,這樣就可以合理利用和整合資源,對國家整體資源進行調配和分配,實現最優化。
『陸』 十三五提出什麼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這一重要論斷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重要思想的創造性發展,是新時期新階段必須堅持的重要發展理念。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只有堅持創新引領發展,才能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真正成為經濟強國、創新大國。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不斷強化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在新的發展階段,貫徹創新引領發展的要求,需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形成萬眾創新的社會環境和風尚,引領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
在新的發展階段,貫徹創新引領發展的要求,需要確立明確的目標導向,即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需要,這是檢驗創新引領發展是否有效和成功的標准。
資料來源:新華網: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柒』 創新,是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 為什麼要把創新擺在
一、"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二)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三)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四)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共享是本質要求(五)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二、「五大發展理念」內在關系「五大發展理念」是一個整體,一個不能少,一個不能游離,都是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現「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其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從理念內容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從理念邏輯看,第一動力、內在要求、必要條件、必由之路、本質要求五者緊密聯系、層層遞進、順理成章、交相輝映。從發展理論看,「五大發展理念」正在「精神變物質」,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既對傳統發展進行革新升級,又對現代發展內涵進行全面提升、對現代發展外延予以全方位拓展。從執行操作看,必須將「五大發展理念」統一貫徹、統一落實,一體推進、一起發力,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代替,從而贏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面勝利。
『捌』 如何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
一、充分認識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當前,經濟發展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競爭最激烈的領域越來越集中在科技創新上。誰能在科技創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籌,誰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搶佔先機,掌握優勢,贏得主動。要依靠科技支撐引領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高新技術產業化,依靠科技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全市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二、牢牢把握科技創新的工作重點
(一)培育科技創新主體,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一是要構建企業創新機制。建立有利於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體制和機制,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二是要加快科技型企業發展。通過政策引導、產學研服務和項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強,成為帶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龍頭。三是要加快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積極組織申報國家、省級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並在市級科技計劃項目安排中給予支持。四是要加快民營科技企業發展,有效提升民營科技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二)構建科技創新平台,打造產學研結合載體。一是要按照省綜改試驗區的要求,盡快推進科技創新園的建設,使園區成為促進產學研結合的重要載體、成為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的重要基地。二是要加強與上級科技部門的溝通協調,強化爭資立項,使科研資源更合理地對接市場。三是要有序推進各類創新平台建設。優先建設以重點實驗室為主的知識創新研發平台,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主的科技成果轉化平台,以新型農村科技服務組織為主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平台,以知識產權交易和創業服務中心為主的科技中介服務平台。
(三)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一要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二要加快承接產業轉移步伐。利用特色資源優勢,促進優勢資源產業轉型升級。三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引進和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通過政策引導,產學研服務和項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強。四要著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認真貫徹落實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強化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建立多元化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三、努力營造加強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
一是要落實好政策。重點完善鼓勵產學研協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中小微型企業創新創業、科技人員股權激勵等政策措施。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加大科技研發經費的投入力度,並保證及時到位。要積極通過科技招商等方式引進科技戰略投資,鼓勵、支持企業及其他組織自發建立科技創業投資基金,對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行投資。企業要保證科技研發經費。金融部門要支持企業技術開發,實現科技與金融的有機結合。三是要提升科技管理的水平。要跳出科技抓科技,跳出部門抓科技,健全重大科技計劃項目決策、評價、監督機制,優化項目管理流程,把科技進步與創新工作納入目標責任考核內容,切實營造科技創新和進步的良好環境。
『玖』 如何用新的理念引領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需要相適應的新體制和新機制。要貫徹「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主動適應新常態。通過選准創新突破口、落實創新新舉措和構建創新發展新機制來加快相關領域改革,切實轉換發展方式,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
1、選准創新的突破口。通過加快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和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工作,匯聚大量高端創新資源,構建定位明確、銜接緊密的產業科技支撐體系,以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引發產業結構和社會組織的深刻變革,為核心技術和核心產業領域實施趕超戰略創造條件。
2、落實創新新舉措,培育創新型產業集群。隨著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持續推進,科研機構、大學、企業等競爭合作、並行發展,科技活動的群體基礎日益壯大。科技創新主體正由專家向大眾、由院所向企業擴展。
3、構建創新發展新機制,搶抓科技革命機遇。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創新門檻大幅降低,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要通過不斷優化創新政策、制度和文化環境,在科技金融、股權激勵等領域的改革創新取得新突破,大大拓展創新的空間和邊界,使創新創業的主體日趨多元化。政府要利用這只「看得見的手」,積極提供公共服務,營造有利於大眾創業、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能夠更有效率地搶抓科技革命機遇。
『拾』 什麼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再次強調,「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必須具有強大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
(10)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擴展閱讀: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發展生產力的重要基礎和標志,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進程。各行各業都需要發展,如果行業缺乏創新意識,那麼它只會原地踏步,停滯不前,甚至可能會倒退,被社會所淘汰。
只有抓創新,謀創新,行業才能得到發展。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世界上各個國家都在爭相創新,不創新就會落伍,教育要創新,改革要創新,科技要創新,抓創新,謀創新,努力實現優勢領域、關鍵技術重大突破,主要創新指標進入世界前列,使我們的國家能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