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簡述現代社會教育的發展趨勢
現代教育制度的發展趨勢是:
(1)
加強學前教育並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許多國家都將學前教育納入了國家教育系統,並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2)
強化普及義務教育並延長義務教育年限。19世紀末,歐美一些國家開始實行初等義務教育並逐漸延長義務教育年限。現在世界上2/3以上的國家實行9年或9年以上的義務教育制度。
(3)
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學為目的,以基礎科學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目標、以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二戰後出現了普通教育職業化、職業教育普通化的趨勢。
(4)
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隨著社會生活的豐富多樣化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傳統的以學術性為標準的單一大學逐步發生變化。在形式上、內容上、入學目的和考評方法上也多種多樣。
(5)
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隨著一次性教育相終身教育的轉變,以獲得文憑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漸降低,通過教育補充知識、豐富人生的目的越來越強,社會教育的程度越來越高,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6)
教育制度有利於國際交流。交通、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得世界正在縮小,國際文化交流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現實,這就要求各國的教育制度有利於國際間的交流,增加學制、學位、學分等的互通性。
⑵ 結合當前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實際,談談大學生應如何做好素質提升和學業規劃
結合當前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實際,談談大學生應如何做好素質提升和學業規劃?
首先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有以下幾點:
(1)是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正確處理速度與質量、效益的關系,在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各方面發展積極性的同時,防止追求不切實際的「高指標、高速度」。
(2)是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城鎮化,是新時期統籌城鄉發展的兩大戰略舉措。要統籌規劃,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堅持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布局、協調發展。
(3)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各地在規劃產業發展時要找准比較優勢,發展有市場、有效益的特色產業。針對當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矛盾,要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力爭在控制總量、優化結構上取得明顯成效。
(4)是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編制「十一五」規劃,要把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約束性指標分解落實,明確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責任。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確定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要研究制定相應的經濟社會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5)是切實加強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要採取有力措施,促進公共資源的均衡分配,逐步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公共服務的差距。政府投資要向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領域傾斜,同時引導社會資金投入一些公益性事業
針對我國經濟的問題,高校也作出較為敏感的回應,做出了相應的改革
首先高等學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開闊胸懷視野、增強責任感和大局觀十分重要的方面。新世紀新階段,高校要根據大學生思想與學業實際,以豐富生動的內容和學生喜聞樂見、靈活多樣的方式積極開展形勢與政策教育,讓大學生及時准確地了解國家大事,使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在大學生中入腦入大學生思想活躍,關心國內國際時事。這是我們在高校有效開展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基礎,工作做好了,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對國內外各種思潮,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要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結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針對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幫助大學生認清國內外形勢,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全面准確地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堅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積極投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偉大事業。
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必須注意增強針對性。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著重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教育;進行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形勢、任務和發展成就教育;進行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重大活動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進行當前國際形勢與國際關系的狀況、發展趨勢和我國的對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國政府的原則立場教育;進行馬克思主義形勢觀、政策觀教育。
在國內外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實際下。身為大學生的我們必須提高素質,做好學業規劃。
作為大學生,首先我們不能用義務教育帶給我們的思想模式去思考問題,對待問題。我們要積極的思考問題,客觀的分析問題,樂觀的解決問題。作為大學生,我們要適當的拋棄義務教育帶給我們的學習方法。我們要從廣大的人民群眾和自身的各方面要素中探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方法與技巧。作為大學生,我們要對當今國內,國際形勢有系統的一些了解和自己的一些看法。現在很多學生還非常著迷義務教育帶給我們的學習方法。這也給我們造成些假象,成績好,優秀,對,有些是。但我個人認為,我們是大學生了,我們應該活的充實點,不要想像以前的那樣活著。其實來到大學,我們要要掌握的不是知識,而是掌握得到知識與能力的方法,我們要跟國際社會同步。這就是大學生活。
中國能有今天跟國家領導人能正確處理國內與國際問題是分不開的。作為一個合格的大學生應該具備對國內國際形勢有系統的一些了解和看法。試想下,缺乏對國家,國際了解的人,能對自己有更好把握嗎。要具備這點是要經過長期的積累過程。
綜上所訴,大學生應該在國內外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實際下。必須提高素質,做好學業規劃。
⑶ 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
2015年是全面深化綜合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一年。從2015年開始,實施教育規劃綱要進入第二個五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進入全面攻堅階段。教育規劃綱要明確要求,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規定,2020年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教育是民生之首,如果教育不能按時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就會直接影響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在國家現代化建設戰略布局中,教育現代化之所以要走在前面,是因為教育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如果教育不能率先實現現代化,就會影響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我們一定要站在「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從認識、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國家大局,深刻理解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工作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
經過新中國60多年、改革開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了由人口大國到人力資源大國的歷史性轉變。特別是教育規劃綱要實施五年以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明顯加速,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大大增強,與國際教育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為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我們也清醒看到,與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要求相比,我國教育還存在明顯的短板。教育觀念相對落後,內容方法比較陳舊,學生適應社會和創新創業能力不強;教育體制機制不盡完善,學校辦學活力不足;教育結構布局不盡合理,城鄉、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特別是我們的教育管理方式還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還不適應國家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著力解決這些重大問題,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當務之急。
⑷ 如何看待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發展,有效促進高等教育也朝著國際化邁進,各個大學之間形專成了開放和交流合作態勢,成為屬發展趨勢,從現實來看,一些教育較強的國家,及實力較強的大學都出台了,國際化的戰略,鮮明的表面了,教育國際化的發展,但是教育國際化並不是占絕對優勢,還必須要從實踐中思考,而改進。
隨著WTO以後我國的經濟發展,不斷提升,正逐漸融入到世界經濟的循環發展中,高等教育成為了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兩者互相依賴,促進價值,高新技術快速發展,迎來了信息時代,體力勞動轉化為腦力勞動,因此高等教育實現國際化成為了發展趨勢。
事實上,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高等教育走向國際屬於,立國之本,只有面向世界,以及未來才能夠真正實現跨民族跨國界跨文化的教育國際化,而且教育國際化,本來就是,經濟全球化發展,是經濟一體化,乘務,更是信息化社會發展,最終目標,但是高等教育實現國家,並不是真正的目的,要通過這種國際化培養出世界眼光,進而培養出知識素質以及能力全面發展,具備的國際競爭,直,優秀人才。
所以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是利國利民的。
⑸ 高等教育對經濟建設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與經濟建設的關系
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高等教育與經濟的結合也越來越緊密,高等教育在我國經濟建設與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顯著,人力資本和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越來越大。從科教興國戰略到人才強國戰略,不僅體現了黨在新的歷史時期與時俱進的理念,更說明了高等教育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和作用,同時這也是黨對新世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特點的深刻認識。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必須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要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協調發展;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要改造經濟產業,發展知識經濟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與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健康發展;要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就必須極大地增強科技和教育的推動作用,極大地加快人力資源特別是人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從現在開始到2010年我們將迎來一個勞動力需求結構劇烈變化和人才需求急劇上升的時期。
高等教育作為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基地,其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也將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日益顯現。高等教育為快速發展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大量的創新型的高層次人才與經濟增長之間又存在著更為密切的關系。任何國家的經濟的騰飛都有迅速發展的高等教育與之匹配。面對越來越突出的經濟發展與人力資源不足的矛盾,如果不採取強有力的措施發展高等教育事業,它就將遲滯甚至阻礙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關系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互動發展也越來越得到重視,高等教育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可以這樣說,一個區域的高等教育的實力和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這一區域的經濟實力和水平。建立高等教育和區域經濟發展之間互利互補的良性關系無論對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還是對提高區域經濟的競爭力,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區域經濟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有機系統,其內部的經濟、教育、科技、文化諸要素都相互有著十分密切的有機聯系。只有站在科教興國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才能探索出宏觀發展區域經濟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我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和結構布局與調整的任務已基本完成。區域財政已在逐步成為高等教育投資的主要渠道,而高等教育的發展根據本地的經濟資源和實力,服務本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發展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了高等教育的主體發展方向和辦學目標。高等教育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中心地位和中心作用也日益提高。高等教育是為區域經濟建設造就大量高素質人才的主要渠道;高等教育是帶動區域高新技術發展的大本營;高等教育是培養人力資本的「空間站」;高等教育同時還是構建市場經濟軟環境的重要基地。
(三)高等教育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關系
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立足於全國宏觀經濟發展大局,依據福建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同時按照區域經濟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提出的一個重要戰略決策。令人鼓舞的是,「海峽西岸」第一次被寫進了中央文件,得到中央高層的認可。最近,中共福建省委七屆十次全會通過了《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討論稿)》(以下簡稱《建議》),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繪制了一幅宏偉的藍圖。「十一五」期間我省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增長9%,到2007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8099億元,比2000年的3920.07億元翻一番;到2008年全省人均生產總值24456元,比2000年的11601元翻一番;到2010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將達10489億元,突破100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8000元,財政總收入2010年將超過1200億元,比2000年的369.67億元增加830.33億元,比2005年的700億元(預計)增長500億元。《建議》強調,要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統籌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鞏固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水平,構建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黃小晶省長最近講話指出,「十一五」發展的關鍵還在於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大量高素質人才。這些都把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到了一個高度來重視。
根據《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部署,石化產業、汽車產業、船舶工業、工程機械製造業、電力產業等確定為戰略產業;光電產業、軟體產業、生物制葯產業、環保產業等為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這些戰略部署都需要大量的高層次人才的支撐。而與此恰恰相反的是,我省人才總量不足,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復合型人才十分短缺,高技術人才嚴重匱乏,企業中技術工人占職工的比例都低於全國水平。從國際競爭態勢來看,人才的競爭已成為最具全局影響力的競爭。誰擁有了人才,誰就擁有了優勢。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區域的人才競爭,給福建省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歷史性的課題,同時也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福建高等教育在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中扮演歷史性的重要角色,必然要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提供全方位、高層次、數量充足的人才支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⑹ 如何提高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高中和大學的教材尤其是大學的教材內容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相輔相成。也就是一成不變的教材內容是滯後社會經濟發展的。
⑺ 如何論述「高等職業教育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
德國教育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曾經告誡我們: 「今天我們關心科技人才的培養,但對此我們必須小心從事,因為我們為科技人才的匱乏而震驚,而其所造成的後果卻變得模糊。培養出來的科技人員只是服務於某些目的的專業工人,他們並沒有受到真正的教育。」 「對整個教育問題的反思,必然追溯到教育的目標上去。……僅憑金錢我們還是無法達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歸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條件。」今天,迫於國際經濟競爭的需要和高技術人才的迫切需求,技術和職業教育正在全球范圍受到廣泛重視,但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言,我們在著手改革職業教育時,也必須要追溯到教育的目標上去,特別是「人的回歸」問題,即個體發展的終極目標問題,因為這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條件」。 關於教育目的的研究,桑新民教授曾有過精闢的論述,他說: 「如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對教育目的的追求僅停留在經驗層次的具體目的上而不了解哲學層次教育目的的紛爭,就難免會躍入陷阱。而一旦發現是陷阱時,對學生來說則青春已逝,對教師來說,則己誤人子弟。對於具有較強適應性、針對性、實用性的高等職業教育來說,到底需不需要對其目的作出「應然」的思考呢?如果單從職業教育服務於現實社會(特別是促進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角度來看,其「實然」目的之影響遠遠超過人們對其「應然」目的之關注,以致出現職業教育只能培養「人力」或勞動力,而忽視了「人之為人」的本真追問,這種目的下所培養的「只是服務於某些目的的專業工人」,「他們並沒有受到真正的教育」。然而,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系統中的重要部分,它仍然是一種價值追求的過程,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必然要對高等職業教育作出「應然」的思考。 一、高等教育「大眾化」與高職發展 「高等教育『大眾化」』是美國學者提出的衡量高等教育發展階段和水平的一個概念。1970年和1971年,美國著名教育社會學家、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馬丁·特羅教授在《從大眾向普及高等教育的轉變》和《高等教育的擴展與轉化》中提出了高等教育發展階段劃分的理論:當一個國家大學適齡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在15%以下的,屬於精英(E1ite)高等教育階段;15%為大眾化(Mass)高等教育階段;50%以上為普及化(Universal)高等教育階段。高等教育「大眾化」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要求。雖然說,它的實現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譬如經濟發展狀況(教育的外部因素)、中等教育普及程度(教育的內部因素)等,但是,在增加高等教育機會,滿足社會多樣化教育需求方面,發達國家都表現出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注重發揮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作用。比如美國的社區學院(以職業技術教育為主要功能)1996年達1471所(公立963所,私立508所),占高校總數的41%;在校生653萬人,佔在校大學生總數的40.9%;其新生佔全部入學者的50%。再如德國1994年共有專科大學164所,占高校總數51%還多,培養了全國四分之三的工程師(不含校企聯辦的雙元制職業學院,1995年為30所)等。
⑻ 如何認識當前雙一流建設對高等教育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
國務院頒布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出,到年,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如何在「雙一流」建設中找準定位,特色發展,成為未來較長時期關乎高校發展的一項重大課題。作為「雙一流」建設的主體,高校必須做好頂層設計、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大膽改革,在「十三五」這一重要攻堅時期,深入推進「雙一流」的建設工作,努力為我國實現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做出貢獻。
科學謀劃未來發展,為「雙一流」建設做好頂層設計
「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高校必須立足事業發展,樹立「機遇意識、危機意識、改革意識、創新意識、法治意識」,加強科學論證與頂層設計,匯聚多方智慧,在校內形成廣泛共識,明確「十三五」期間乃至更長時間的發展目標、指導思想、發展舉措和條件保障等。
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為「雙一流」建設提供堅強保證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抓好基層組織建設對全面深化學校綜合改革、全力推進「雙一流」大學建設至關重要。要強化「三個結合」,充分發揮好高校黨委的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為各項事業的科學發展提供堅實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一是強化「虛實」結合,與學校發展同頻共振、同步發展。
二是強化「內外」結合,與中心工作有效融合、互相促進。基層組織建設既要注重工作的內涵.也要注重工作的外延。
三是強化「遠近」結合,著力破解重點難點、統籌推進。基層組織建設既要立足當前,又要著眼長遠。
建立健全現代大學制度,提高科學管理水平。「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高校必須建立健全現代大學制度,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學術委員會制度、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等,構建起一套完善的制度體系,提升自身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以上供參考。
⑼ 高職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具體還有那些優勢
(一)高職教育的本質特徵:培養技術型人才
社會需要的人才類型.從本質上說,是由不同的社會需要所決定的。在科學原理(即客觀規律)成為社會直接利益的過程中,存在著兩個轉化:一個是科學原理演變為工程(或產品)設計、工作規劃、運行決策;另一個是將工程原理應用於實踐,從而轉化為工程、產品等物質形態。兩個轉化需要兩大類人才:一類是發現和研究客觀規律的人才,另一類是應用客觀規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前者稱學術型人才,後者稱應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人才、技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三小類)。
技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產第一線或工作現場從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工作的人才,由工程型人才設計出來的圖紙、計劃、方案,需要通過技術型人才或技能型人才的操作或運作,使之成為現實的生產力、可以直接應用的社會成果,如工業產品、工程產品等。只有經過他們的努力,才能使工程型人才的設計、規劃、決策變換成物質形態或者對社會產生具體作用。二者的區別在於所含的智力成分不同,後者主要依賴操作技能進行工作.技術工人屬於這類人才,在我國當前情況下,大多數技師也屬於技能型人才。但是在石化、鋼鐵、航空、半導體等大型企業或.現代化企業中,技師勞動組成中的智力成分已佔相當大的比例,因而這些技師應歸為技術型人才。一些高技術設備的操作者,雖有操作內容,但不能簡單地歸人技能型人才.尚須分析其智力含量的多寡.來決定其是技術型人才還是技能型人才。
概而言之,技術型人才有如下特徵:第一,在生產第一線或工作現場從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的工作,即能夠直接出成果,包括社會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區別於學術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第二,具有形成技術應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技能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相當的智力含量,不是簡單的技能操作(區別於技能型人才)。
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專門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培養的人才的差異性是高教形式最本質的特徵。不同類型的人才要由不同類型的教育來造就。一般來說,學術型、科研型和工程型人才由普通高等教育來培養,而技術型、技能型人才則由職業教育來造就。其中的技術型人才一般由高等職業教育來培養。高職教育最本質的特徵就在於其培養目標是技術型人才;其他的特性都是圍繞著這個特性而產生的,並為這個特性所制約。所以,高職教育要在為社會培養適應競爭要求的人才方面有所作為,要具有競爭力。
(二)高職教育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
1.理論基礎, 高職教育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理論依據是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可以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促進經濟的增長。人力資本理論的創始人、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1961年在《教育和經濟增長》一文中,對美國1929- 1957年教育投資增量的收益率作了測算,發現1957年美國教育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 33%。另一位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用不同於舒爾茨的計算方法得出了類似的結果,他的計算表明,美國1929-1957年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 35.3%。從人力資本理論提出以來,許多經濟學家運用各種方法對教育的經濟作用進行了實證分析。迄今,國內外許多學者都認為,教育對於中長期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學家羅默、盧卡斯等人提出了「新增長理論」.將知識和技術看作是經濟增長的內生變數,並且認為通過教育和培訓獲得特殊知識和專業化的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它們不僅可以使自身獲得收益,而且能夠促進其他要素收益的增長,從而保證了長期的經濟增長。羅默的經濟增長模型說明,擁有大量人力資本的區域會取得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人力資本水平低下是欠發達地區區域經濟增長速度較慢的原因。
2.現實依據
教育在國家建設中起決定性作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出現的美國趕超英國、日本直逼美國及亞洲「四小龍」追趕西歐國家的現象,其深層次的原因,都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加速發展,從而產生了高素質的勞動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教育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
我國的高職教育為社會培養高技能.型人才,對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拿「長三角」經濟區域為例, 2001年.科技進步對江蘇工業、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 40.1%和52.6%,其中有7%左右來自職業教育培養的畢業生的貢獻。②當然,從國際比較分析來看,目前我國高職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還不夠明顯。但是隨著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要實現從外延式到內涵式的轉變,高職教育必將對經濟的增長起到更加明顯的作用。
3.主要表現
高職教育的內在本質決定了它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主要表現為:
第一、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大批高級應用型人才,尤其是為地方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院長楊河清教授曾在首屆職業培訓國際論壇上強調:這種人才是生產分工中的重要階層,在生產過程中起著紐帶和環節的作用。他們都是技術骨幹,並且是生產現場的靈魂。
首先,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調整,高新技術帶來了新興行業,如電子、信息、新材料等,傳統農業也要走現代農業的路子;各行各業生產由勞動密集型逐漸向技術密集型的轉化,由對熟練勞動者和中初級人才的需求,轉化為對中高級人才的需求,這種高素質人力資源,需要通過高等職業教育來提供。
其次,各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決定了在人才需求上有著不同的要求,需要多層次、多樣化的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培訓,高等職業院校正是面向地方需要,多層次、多樣化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的教育機構。
再次,在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有大量的農村人口面臨著轉向為本地的第二、第三產業服務,這些人最缺乏的就是技術,他們沒有受過更多教育、掌握更多的技能,不能適應城鎮化建設的發展需要.要通過高等職業教育使他們轉化為高素質的實用人才。
第二、為繼續教育提供培訓場所。隨著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型和高附加值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興起,許多隻有中初級技術水平的工人被迫下崗,而高新技術工種崗位又大量缺人。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將通過職業培訓來實現;同時,企業內高新技術和先進設備的引進,需要進一步提高企業在崗人員的素質,讓他們接受繼續教育,進行崗位培訓、知識更新、介紹國內外本行業的最新成果、預測發展趨勢、適應轉產咨詢等。以上這些都要求高職院校提供培訓場所。
第三、為技術革命提供創造基地。高職院校具有一批科學技術人才和較為先進的實驗設備,是一個能參與技術創新、技術交流、技術轉化和技術貿易的基地,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發明創造、先進工藝、先進技術通過技術市場轉化為生產力,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還可以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科技需要來調整自己的科技方向和科研計劃,使之更符合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高職院校還可以利用人才優勢,接受企業的委託,或者主動地和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合作,對企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難題進行研究、開發和解決,使學校和企業科技人才相互滲透,推動企業的發展,增強區域經濟發展的活力。高職院校還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軟科學研究,如圖書情報及專家、教授、高級技術人才的知識和技術,走進信息市場,為政府特別是企事業單位的發展規劃、重大建設工程及技術攻關項目提供咨詢、參謀和決策意見,更好地推動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
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相互依存共生的關系表明:高職教育受教育與經濟兩大規律制約,必須協調好與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