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浙商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浙江商人素有東方「猶太人」之稱,他們的發展歷程總是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脈絡而起起伏伏。
啟示一:政策牽一發 浙商動全身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內經濟的蓬勃發展,浙江民間資本已遍布全國各地,投資的沖動卻從來沒有被過多壓抑,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拓展疆域的步伐。一大批富有開拓精神的浙江商人以他們不懈的努力,跳出浙江,在異地他鄉又建設了一個與2005年浙江GDP規模(13365億元)相當的「浙江」。
追尋浙江商人創業的足跡,仔細分析浙江民資投資流向可以發現,浙資外投的地域分布並不僅局限於鄰近的省市,從最初的珠江三角洲到長江三角洲及至西北大開發區域,再到現在的東北地區,這一次又一次創業「陣地」的轉換,揭示了這樣一個規律,資本的追利性,讓浙江商人總是在追尋國家政策而布局事業的拓展。正如此次來開發區考察的遼寧省浙江商會會長曾昌飈所說:「當前,隨著中國經濟的深入發展,經濟發展的鋒值已相繼由珠江三角、長江三角,轉移至東北老工業基地。其中,東北三省鋒值的中心則是環渤海經濟圈,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五點一線』。營口開發區地處渤海灣畔,處於『五點一線』的重要節點,在這個重要節點之上,企業既享受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還可享受遼寧省『五點一線』的優惠政策,二者的疊加讓營口開發區的政策優勢更加優越。要知道,我們浙商對政策有著超乎尋常的敏感性,總是圍繞國家的政策布局自己的事業。」
好一個「對政策的敏感性」!其實,能嗅出政策的變動趨勢不僅體現出了浙江老闆們的靈活,近百名會員「組團」到開發區考察的事實更證明了開發區優越的政策優勢,這種政策優勢賦予了開發區無限的商機與活力,提升了開發區在全省經濟發展中的位次。同時,也正是這種政策優勢造就了開發區的「天時」之勢,讓開發區在區域競爭中脫穎而出,進入浙商的視線。初次踏上開發區這片熱土的台州商人陳能文坦言,沒有雙層政策優勢,就沒有他的此行。
啟示二:開發區具備了浙商需要的資本承接力
一個是經濟資本雄厚的團隊,一個是商機無限的國家級開發區,這種差異與互補讓浙商與開發區在碰撞中彼此吸引。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末就有一些浙江人到開發區來投資開店,但真正意義上的投資還是2003年的事。隨著中國北方五金商貿城的落戶,開發區與浙商在市場規律這只「無形的手」的牽引下,開始了彼此間深層面上的合作。事實就像我們所看到的那樣,五金商貿城的成功運作顯示了浙商投資的前瞻性,百名浙商「組團」來訪,充分說明了開發區在主觀條件上已具備浙商們需要的資本承接力。這種承接力直接體現在投資環境的不斷成熟。
——勢頭強勁的發展態勢。營口開發區是一個具有優越投資環境和發展空間的地區,擁有位居全國港口前十位的營口港以及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大型現代化鋼鐵廠——鞍鋼新廠。目前,這兩大發展優勢正在轉變成地區大發展、快發展的強勁支撐,促進了開發區招商引資工作向縱深發展,為開發區帶來更多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拉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截至4月30日,全區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64602萬元,同比增長61.6%。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7738萬元,同比增長97.6%,為全年計劃的54.9%,提前2個月實現了任務過半。
——投資興業的優勢平台。開發區的決策者們確立了環境就是生產力的新理念,積極打造投資興業的優勢平台。268平方公里現代化城市框架初具規模,產業布局合理,居住環境優美,大手筆規劃建設的臨港工業區和濱海工業區基本實現七通一平。難怪許多浙商,一踏上開發區的土地,就一連說出「三個沒想到」:沒想到路這么寬,沒想到城這么綠,沒想到人氣這么旺。
——「重商、親商」氛圍濃厚。近年來,開發區以「安商、富商」為重點,精簡政府審批事項,改進審批辦法,努力做到政務「提速」、政策「透明」。實行有制度約束的一站式辦公,項目審批一條龍服務,全面與國際辦事法規及辦事方法接軌,加速推進開發區式服務體系的形成。錢江五金建材商貿城有限公司董事長董鋒對此感觸深刻,「錢江水利在全國有很多投資,但開發區給我們的感覺最好。隨著大項目紛至沓來,錢江五金建材商貿城的項目排位雖由當初全區的第一迅速推移至十強之後。但地位的變化並沒有帶來服務的打折,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的領導們仍十分關注著我們的發展,全力幫助我們解決發展中的困難,充分體現出『誠信』二字。」
『貳』 浙江省浙商經濟發展中心組織的活動怎麼樣
人均資源全國倒數第三的浙江,人均GDP多年穩居第一; 浙商是中國人版數最多,分布最廣,實力最權強,影響最大的投資者經營者群體之一; 歷年的《福布斯》和胡潤推出的中國內地富豪榜,浙江籍富豪人數均居第一; 浙商,一般指浙江籍的商人,實業家的。
『叄』 怎樣加入中韓親善協會
浙洽會消博會閉幕 29億美元外資「湧入」浙江
http://www.zjsr.com 2005年06月12日 浙商網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列印] [關閉] [評論]
浙洽會期間,共有2500餘人次參與洽談,共簽約項目251個,協議引進外資29億美元,協議外資比上屆增長2.3%。
消博會規模有新拓展,展位首次突破2000個,達到2200個,累計成交7.02億美元,比上屆增長7.8%。
浙江在線杭州6月12日消息(記者 何德軍 報道) 今天,為期五天的第七屆浙洽會和第四屆消博會在取得了驕人的交易成果後,勝利閉幕。本屆浙洽會突出「努力擴大合作新領域,拓展發展新空間」的主題,以新理念推動新開放,以新姿態展示新風采,對推動浙江經濟社會進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會議期間,共有5萬名中外來賓參會,其中有來自108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11768人,比上屆增長13.7%,到會外商中直接來自境外的有10319人,占外商總數的87.7%。在各方的鼎力支持、協作下,投資洽談、貿易成交、開放論壇、人才科技引進、新聞宣傳等各項工作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投資洽談,形式內容不斷創新
投資館中心展廳取消各城市形象展區,首次設立全省11個城市招商洽談區和有16家國(境)外機構參加的國際投資促進機構洽談區,有針對性地組織10場「投資浙江」系列產業對接會,提高項目洽談功能和客商資源共享水平,受到中外客商廣泛好評。
會議公報顯示,共有2500餘人次參與洽談,共簽約項目251個,協議引進外資29億美元,協議外資比上屆增長2.3%。從項目規模看,大項目比重進一步提高,共簽約3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67個。從產業投向看,第二產業項目201個,協議外資20.9億美元,分別占總額的80.1%和72.2%;第三產業項目48個,協議外資7.7億美元,分別占總額的19.1%和26.6%。從投資來源看,協議外資居前3位的國家(地區)是香港、台灣、美國。進一步加強「走出去」與「引進來」的有機結合,本屆浙洽會擴大了國際館規模,並首次安排「德國館日」活動。國際館共有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36個機構設展,有8500人次參觀洽談。
商潮湧動,貿易成交再創佳績
本屆消博會以打造「日用消費品中國第一展」為目標,在加快展會國際化步伐、突出「中國製造」、多元化招商招展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國家商務部首次參與主辦消博會,有力地提高了消博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本屆消博會規模有新的拓展,展位首次突破2000個,達到2200個,分家紡服裝、家電電子、輕工、工藝、食品、境外等六大展區。參展企業共有1241家,省外參展企業有新突破,達到258家。參展商品近10萬余種,台灣水果登陸甬城成為消博會的一大亮點。據統計,本屆消博會共成交7.02億美元,比上屆增長7.8%。其中,家紡服裝1.59億美元,家電電子1.83億美元,輕工工藝3.15億美元,食品0.17億美元,其他0.28億美元,分別占總額的22.6%、26.1%、44.9%、2.4%和4%。
精英匯萃,開放論壇求真務實
本次浙江開放論壇以「樹立科學發展觀、營造開放新優勢」為主題,針對開放型經濟發展的熱點問題進行專題演講和研討,成功舉辦了浙商經濟與浙江對外開放、浙台物流業合作與發展、2005年中國紡織品出口發展、民營企業境外上市、中韓經貿合作、加入WTO後過渡期的開放趨勢與應對策略、大橋經濟與民企核心競爭力等七個專題論壇。
商務部部長助理傅自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謝伏瞻、財政部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亞太研究中心主任徐長文、美國納斯達克證券市場中國首席代表勞倫斯·潘、台灣全球運籌發展協會理事長蘇隆德、韓國三星經濟研究所首席專家鄭常恩、韓中親善協會會長李世基、韓國釜山機械工業協會會長許性木昂、飛躍集團董事長邱繼寶等23位知名人士蒞會演講。論壇內容緊扣本屆浙洽會主題,關注國內外經濟發展熱點,貼近市場需求,注重實效性,受到了境內外參會客商的廣泛關注。
雙引聯動,人才科技引進成效顯著
本屆浙洽會成功舉行了第七屆浙江省引進海外人才智力洽談會、第三屆浙江(寧波)科技成果交易會、現代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報告會、外國專家組織貢獻獎頒獎暨合作項目簽約儀式等系列活動,人才智力引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廣、交流與合作均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大會新聞發言人才孫義為告訴記者,來自12個國家的13個外國專家組織參加了引進國外智力項目洽談會,推出智力合作項目499項,達成合作意向426項。德國中小企業聯合會和德國應用技術研究院21名技術專家和協會代表,參加了國外高新技術專項對接推介會,與全省急需技術支持和項目開發的企事業單位進行了深入的對口洽談和項目對接。科技成果交易會邀請了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的115名專家與我省各地企業就科技合作、人才引進等事項進行洽談,共簽訂科技成果合作項目57個,達成科技成果合作項目意向147個。
『肆』 黃金鄉的經濟發展
交通業迅速發展,2004年底全部實現村村通公路,70%的組通公路,2005年底,鄉道實現了水泥路的夢想。摩托車的人均佔有量在2000年至2005年居全縣首位。新寧至城步的縣道貫穿全黃金鄉全境。每天有發至新寧、城步、武岡三個縣城的中巴車12車次。 從1998年開始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重建了鄉衛生院、中學教學樓與學生宿舍樓、手機發射塔、變電站,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修建了政府辦公樓,至2005年,90%的農戶擁有了電視機,並擁有無線電視接收機。
鄉里不斷加大對教育工作的投入,引進浙商陸關祥先生無償捐資100多萬元修建了陸楠中心小學,同時縣財政下撥配套資金幫助改善全鄉的教學設施。新修了一棟700平方米的學生宿舍和一處120多平方米的兩層沖水式廁所。新建了鄉中心幼兒園。配備了多媒體室及遠教室等。2002年,中心學校開設了電腦課程。擁有電腦24台。極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大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認真抓好師資隊伍建設和學校日常管理工作,依法保學控流,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在校學生年鞏固率達98%,2008年順利通過了省市教育兩項督導評估驗收。
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各項工作全面進步,鄉內呈現一幅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通人和的景象。
『伍』 葛鳳林是浙商經濟發展理事會主席團副主席嗎
答:葛鳳林事實應該是浙商經濟發展理事會主席團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