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韓經濟貿易的發展

中韓經濟貿易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28 21:57:41

1. 急急急!!!!畢業論文:從中韓關系看中韓貿易發展的特點及影響

不用從中韓關系看,直接選用
近年來中韓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中韓貿易結構分析
對韓貿易發展狀況分析
中韓貨物貿易發展的近況分析(可以延伸如服務貿易)

2. 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發展現狀

中日來韓自貿區談判源自2012年11月啟動以來,已進行7輪。三國同為全球重要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合計超過16萬億美元,佔世界20%以上。三國對外貿易額近7萬億美元,佔全球貿易額的20%以上。建立中日韓自貿區有助於充分發揮三國間的產業互補性,挖掘提升三國貿易水平的潛力,促進區域價值鏈進一步融合 。

3. 中韓同樣高速發展30年,經濟差距為什麼那麼大

現在怎來樣?最新城市排名北京自香港完爆首爾,中國人均gdp與韓國越來越近,軍事不用說了,中國完爆韓國,別忘了先輩們曾經打敗過美帝,中國把美日當競爭對手,韓國給美國擦屁股。韓國目前僅僅是從人均gdp上有優勢,但經濟規模與潛力完全沒法和中國比。我一直都不認為韓國有多牛逼,不知道這幾年為啥老炒作韓國,我覺得韓國是一個小國,政治 軍事 經濟 還有文化完全不值一提。評論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看的是經濟規模。評論一個國家是否富有才看人均,顯然,我國經濟實力可以與美國匹敵,況屌韓呼?

4. 中韓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會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哪些影響

中韓自來由貿易區源的建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程度,特別是日本、韓國地域小、市場小,對中國依賴會更大,經濟的廣泛合作進而影響到政治上的博弈,有利於牽制大家、和平共處。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老百姓的影響也很大,從大的層面說只有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了、穩定了,百姓才會幸福,從小的方面說,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使進口關稅降低,日韓的商品銷到中國價格也就隨之而降,老百姓就更易獲得物美價廉的東西,另外有利於增強市場的競爭程度,淘汰不好的產品,最終老百姓就能獲得好產品,對於做生意的商販也是一個機遇,能夠以低價打入日韓市場。
世界自由貿易區聯合會作為國際性的非盈利組織,將充分貫徹自由貿易的精神,促進自由貿易區之間的深度合作,充分挖掘各國自由貿易區的協同效應,實現雙邊貿易、雙向投資的自由化和便利化。並通過對各國自由貿易區的深度研究和交流,發展成為聯合國經濟社會發展組織特殊咨詢機構。

5. 為什麼中日韓經濟發展得那麼快

中日韓都是科技優秀國家 科技帶動經濟

6. 10年後中韓兩國的經濟交流展望,中韓會發展成什麼樣

這個問題得從中韓兩國各自方面出發來探討:
中國:
1.中國經濟急速發展,世界有目共睹,在亞太地區乃至全球影響力擴張,就中國經濟發展而言,亞洲四小龍 的吸引力任然不可小視,其產業發展,文化事業等諸多方面均有領先中國,在今後的發展交流之中,雙方可謂是各取所需。在經濟上可能會實現區域經濟聯盟,市場共享等。
2.就發展與國外交流而言,韓國較南非,歐洲等國家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因素,無論是在可視或者是不可視(具體交通,互聯網)距離之上都遠好與其他國家,今後的交流合作會更加頻繁,深度及廣度也會不可同日而語。
3.無論是哪個方面的合作交流都會在一定時期內保持增長穩定態勢。在世界發生動搖之前至少是不會輕易改變的。這是對兩國最好的方式。
其他方面及領域暫未想到!
韓國:
1.韓國經濟無論是在總量還是速度上早已經遜色不少,抓住正在強勢成長的中國是一條不二的捷徑,中國還有極大的內地市場丞待開發和發展,把握好這一機會是一項長遠的政治決策。在目前的中韓各種關系中可以看出,並且有大量數據支持。
2.今後的韓國為謀求更長遠的發展會向中國開放更多的領域,這是必然的趨勢。降低門檻,讓中國的精英人才及廣大的民間資本融入,會催進區域經濟進入一個新紀元,到時改變的東西會有很多。

綜上所述,中韓的經濟交流會趨於頻繁化,大量化,穩定化,與此同時深度廣度會遠超之前。

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如有不妥,尚需完善,敬請見諒。

7. 中韓建交的深化和發展

要推動中韓兩國關系健康發展,深化兩國全面合作夥伴關系,把兩國關系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必須著眼於長遠,著眼於全局,對目前兩國關系中好的一面、好的政策、好的做法堅持和發展下去,對有可能影響兩國關系健康發展的因素加以限制和消除,為東北亞的穩定和發展、為兩國國民的福祉服務。筆者認為,為此努力做到以下幾點是必要的。 1. 互相尊重,增加信任,平等相待。尊重、信任、平等是處理好國家關系的基本前提和思想政治保障。國家無論大小、發展先後,政治上都是一律平等的。這是以人為本的基本觀點和原則在國家間關系中的體現。對處理兩國關系中尊重、信任、平等的原則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加以愛護,萬萬不可粗心大意。 2. 互惠互利,合作共贏。人世間人們熙熙攘攘,來來往往,皆為一個利字。在革命與戰爭的年代不是我打倒你,就是你打倒我,不是我侵略你,就是你佔領我,沒有多少共同利益可言。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處理好國家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國際問題必須顧及相關方的合理利益,使各方的合理利益得到實現,否則不可能有正常的國家關系、國際關系。即使暫時有了,也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健康發展。 3. 要按國際規則和兩國簽訂的協議處理相關問題。在全球一體化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已制定和公認的法律制度顯得特別重要,這是國際事務得到有序解決的保證,維護世界秩序的重要工具。處理中韓兩國關系要遵守國際上的有關規定,如聯合國憲章、核不擴散條約、WTO有關規定等,也要遵守兩國間達成的協議。遵守已有的規則和協議是維持兩國關系正常化不可缺少的條件。 4. 制定新的制度,完善體制機制。情況不斷變化,要發展兩國關系不能只停留在執行原有的制度上,必須制定和執行新的制度,完善體制和機制。例如,中韓間制定自由貿易協定(FTA)是十分必要的。隨著兩國經濟的發展和經貿關系的加強,貿易磨擦在增加,競爭在加劇,貿易逆差在擴大,這不利於兩國經貿關系的進一步發展。目前中韓兩國FTA民間研究結束,官產學的研究剛剛開始。韓國已與智利、美國等國相繼建立自由貿易關系,但與中國的FTA協議行動遲緩。我們還應該看到中韓簽訂FTA對建立東北亞自由貿易區,穩定東北亞局勢,維護東北亞地區的和平,推動東北亞地區的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 5. 加強對雙方相關政策的研究,借鑒和適應政策。人類社會的縱向結構是由社會本質、制度、體制、政策和人構成。是人制定和執行政策,建立制度和體制,實現社會本質,為人服務。在這里政策體現了和反映了社會本質、質地、體制和人的要求,因此任何社會發展的過程就是執政黨或政府制定和執行政策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在社會發展中處於關鍵地位。黑龍江省改革開放以來先後有一千多家韓國企業進來,但站住腳的不多,大多數失敗而歸。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不了解對方的政策。 現在超過半數的在華韓資企業虧損,有的半夜逃離中國,連所欠的職工工資和銀行的貸款都不還。解決這一問題的基本途徑就是,使韓國企業了解中國新的發展時期外資政策的調整,由原來向地區傾斜轉向了向產業傾斜的狀況,要提高自己的技術含量和競爭力,或者是要向西部地區和老工業基地轉移。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應該是對相關的政策了如指掌才行。 6. 建立對話協商體制機制,及時解決產生的新問題。情況不斷地變化,制度永遠是不完全的,制度也不是萬能的。為了解決兩國關系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特別是及時處理出現的重要問題和嚴重問題,建立兩國間的相應的對話和協商體制機制十分必要。有了這種對話和協商體制機制,就可以防止單方面採取措施,激化矛盾。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安保問題,有了這種機制就可以把問題解決在初始階段,防止問題擴大化,保證兩國關系健康發展。 7. 著眼大局,求同存異。兩國歷史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國際關系不同,存在差距、矛盾、分歧是不可避免的。關鍵在於從兩國國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著眼於東北亞的穩定和發展,著眼於國民的和平、幸福生活的不斷提高,在這個大局上求同,實現共識,協調行動。在制度、體制、意識形態、生活習慣等各個方面尊重對方,保存各自的特點。著眼大局,求同存異,也是當今處理國際關系的一條重要原則。 8. 逐步把中韓關系提高到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中韓兩國全面合作夥伴關系中好多問題已涉及到戰略問題。如朝鮮核問題不僅關繫到朝鮮半島穩定和安全問題,也關繫到東北亞地區穩定和安全問題,還關繫到世界和平問題。又如建立中韓間的FTA不僅關繫到兩國經貿關系,也關繫到建立東北亞自由貿易區問題。還如目前中韓經貿關系的發展對兩國經濟發展已具有戰略地位和作用。還有剛剛開始的中韓軍事安保方面的合作也具有戰略意義。因此筆者主張,兩國政府和相關部門要積極做工作,努力在不遠的將來把兩國關系提升到戰略合作夥伴關系。這應該是兩國共同努力的方向。

8. 中韓建交以來,我國一直逆差,近年來雙方合作加強,想問問專業認識,中韓未來的發展趨勢…

中韓兩國自1992年建交以來,雙邊經貿合作得到了快速、穩定的發展,出現了進出口貿易、相互投資、承包工程、產業合作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局面。中韓貿易盡管起步較晚,但是發展步子較大,呈現出全面、深入發展的態勢。隨著中韓雙邊貿易的迅猛發展,貿易結構中不平衡問題日漸突出。近年來,中方出現較大逆差,且逆差額呈持續擴大趨勢。一、中韓貿易逆差趨勢初步分析據中國海關統計,中國對韓國自1992年出現貿易逆差,當年為2.2億美元的貿易逆差額,占當年雙邊貿易額的4.4%,2000年中國對韓國逆差為119.1億美元,占同期雙邊貿易額的34.5%,2005年中國對韓國逆差為417.1億美元,占同期雙邊貿易額的37.2%,可以看出從1992年到2005年中韓貿易逆差呈明顯的遞增趨勢;從1992到2005年底,中國貿易逆差13年間竟然激增了191倍,累計達到了1732億美元,相當於中國同期的對韓累計出口額。與中國近幾年的貿易逆差國別(地區)比較顯示,中國對韓國貿易赤字僅低於台灣地區,位次一直列第2位。隨著雙邊貿易額絕對數量的增長,逆差額同步增加,呈明顯增大趨勢。 二、韓國對外貿易出口與對中國出口量之間的因果檢驗中韓貿易逆差的持續擴大起因於韓國對中國出口的快速增長。從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分析,出口的增長會帶動經濟增長,反過來經濟增長也會帶動出口增長。由此推論,如果韓國對中國出口增長是韓國對外貿易出口增長的原因,那麼,伴隨著韓國經濟的增長,韓國的出口要增加,那麼對中國的出口也隨之增長,在韓國從中國進口保持不變或者增長速率小於對中國的出口量時,將會導致中韓貿易逆差的持續擴大。本文把韓國對中國出口與韓國總出口量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求證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數據運用1992年到2005年的數據。這里用HDZ表示韓國對中國出口量,HCZ表示韓國對外貿易出口量。經濟外交作為外交學的一支,在各國的外交領域逐漸得到重視。隨著經濟全球化,經濟外交更是凸顯出其在外交領域中的優勢。中韓兩國自1992年正式建交以來,兩國的經濟飛速發展,貿易總額逐漸增長,為兩國進行經濟外交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冷戰以後,中韓兩國都極力推動本國的經濟外交,改善兩國的經濟環境,達到兩國經濟的互利雙贏。本文在介紹了中韓兩國經濟外交發展狀況的基礎上,對兩國經濟外交的外部效應進行了分析,並針對兩國的貿易不平衡以及美國對兩國經濟外交的影響等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及建議。從長遠看來,中韓經濟外交將會為兩國的經濟、政治及安全等各領域合作均帶來積極影響。研究中韓兩國的經濟外交將對促進兩國關系的發展和東北亞地區的穩定有著重要意義。

9. 研究中韓貿易有什麼意義

1.韓國經濟實力強、產業結構合理,是中韓貿易發展的有力支撐
韓國自20世紀60年代成功地實施了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經濟上一直保持雙位數的增長,被稱為「漢江奇跡」。1996年韓國正式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邁入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行列。雖在1997年的經濟危機受到了重創,但在韓國政府的帶領下,經濟很快得以恢復。1999年增長10.9%,2000年增長9.3%,2002年增長6%,2001年GDP已經達到4422億美元。
韓國的工業結構十分合理,尤其在電子產品業、信息及通信業、半導體業、汽車業、鋼鐵業、造船業、紡織工業、零件和材料工業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國家和企業競爭力。韓國是世界上第四大電子產品製造國,大字、三星等公司擁有數字電視和等離子顯示器等關鍵技術。韓國鋼鐵工業就鋼產量而言居世界第六位。POSCO是世界上最好的鋼鐵公司之一。韓國的汽車總產量居世界第五位。韓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廠,韓國造船工業以建造技術尖端的LNG船聞名世界。自1999年的金融危機後,韓國政府一直致力於將信息和通訊產業培育成為國家支柱產業之一。
韓國也是一個貿易大國,貿易結構不斷優化,出口增長率居世界前列。從1964-2000年,韓國出口平均每年增長22.4%。自1992年以來,半導體已佔到韓國出口產品的最大比例,汽車和船隻也是主要的出口產品。隨著信息全球化和IT技術的蓬勃發展,20世紀90年代末,韓國計算機和無線通訊設備的出口有了突發性的增長。2001年,韓國出口總額達到1504億美元,進口總額達到1411億美元,貿易總額列世界第13位。2001年底的出口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5.6%。
但在韓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另一些矛盾也日漸突出。韓國面積9.9萬平方公里,人口4800萬,市場相對狹小,其發達的產業與具有競爭力的產品需要通過貿易等渠道解決。韓國的人力成本已相當高,據有關資料顯示,韓國的薪資水平差不多是中國的8倍左右。韓國工人每小時平均薪資為7.75美元,而中國勞動力資源充沛,中國工人平均數為0.92美元。韓國也需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與貿易結構來解決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新問題。因此,兩國通過貿易關系的發展進行資源組合,將有利於經濟實力的進一步提升。
2.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前景為兩國貿易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中國屬於發展中的經濟大國,經濟總量大,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提高很快。2002年GDP為11587億美元,居世界第5位。市場容量大,現有13億人口,人均GDP已達1000美元;經濟發展快,發展潛力大,機會多。中國已連續7年成為世界上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2002年利用直接投資居全球第一,對外貿易額超過620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5貿易大國。
加入世貿組織後,為韓國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契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將逐步取消貿易壁壘,全面開放市場,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將逐步實行零關稅,這些非常有利於韓國產品對華出口,尤其是IT產品出口規模的擴大。根據韓國電子通信研究院的報告,中國入世後,韓國對中國的IT產品出口將平均每年增加6億美元。
中國經濟穩定而快速增長將使兩國貿易擴大。21世紀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時期,今後我國經濟將繼續保持7%以上的增長率,經濟的快速增長不僅為我國的出口提供了豐富的貨源,也為進口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據分析預測,中國未來10年,經濟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勢態,市場容量會越來越大。韓國只要繼續保持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預計到2010年時,兩國的貿易額將突破1000億美元。
北京申奧成功、上海申博成功,中國開發西部戰略等等,都將為韓國貿易提供巨大的商機。北京申奧成功後,將投資338億美元進行相關建設。韓國有過成功主辦1988年奧運會、2002年韓日世界盃的經驗,且鄰近中國,因此,韓國企業將獲得許多投標的機會。韓國產業資源部分析,由於北京奧運會的需求,韓中貿易規模將達到1000億美元。特別是韓國對中國出口將以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長,到2008年對中國出口額將達到565億美元,為現在的3倍。同時,中國開發大西北戰略正在實施,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市場巨大,而且在開發初期,有著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因此,隨著我國西部地區和韓國的經貿規模將擴大,包括在利用西部勞動資源、西部基礎設施以及西部能源開發等投資項目中,韓國都很有可能占據一定份額。
此外,中國正在逐步開放金融、商業、旅遊等服務領域,可以預計,兩國服務貿易也將會得到較快地發展。
3.兩國貿易結構存在巨補性
由於中韓兩國經濟發展及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性,形成了產業結構不同優勢,從而使得貿易結構存在著互補性。中國對韓國出口的最大商品是紡織原料及製品,礦產品也是對韓出口的主要產品。2001年中國紡織原料及製品、機電音像設備及部件、賤金屬、礦產品、化工和穀物等六大類商品占我國對韓出口總額的78.20%。
韓國對我國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有機化學品、電子產品、油類製品、編織物、鋼鐵製品、工業用電子產品、一般機械、皮革及皮革製品等。近年來,韓國電子產品、鋼鐵製品、一般機械等高附加值工業產品出口量穩步上升。2002年,韓國對華出口大幅度增加,主要增長點來自計算機、半導體等IT產品,其中,半導體出口增長96%,計算機增長160%。
此外,兩國地緣接近,文化相似,有共同的價值取向,經濟聯系歷史悠久,這種淵源使中韓兩國貿易合作十分容易。

閱讀全文

與中韓經濟貿易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