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城市化和社會綜合發展的關系
城市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和主要過程
B. 城鎮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包括哪些
總體上全球來看,城鎮化率高的國家,總體上發展水平高,更富裕,同時這個國家的城鎮化率一高,這個國家的集中度越高,經濟密度越高,強度越大,而且這個國家也就越富裕。同時我們也能看到,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沒有哪個國家實現(高收入)了之後,說它的城市化率很低,它的經濟增長速度很高,同時它能夠實現高收入,沒有例外,說它城市化水平很低很低,但它的收入已經很高很高,沒有這樣的。也沒有哪個國家的快速增長的過程中不伴隨著快速的城鎮化,這確實能看出城鎮化跟經濟增長確實是一個高度相關的關系。
2009年的時候,世界銀行請了一個諾貝爾獲得者的一個團隊,以邁克爾•斯賓塞牽頭搞了一個增長委員會,他們專門對全球的城鎮化做了一個研究,他們都得出了一個結論:城鎮化與經濟增長之間沒有因果關系,但是密切相關。
而且在現實中我們也看到城鎮化未必就會帶來高增長,我們剛才講了,大概規律是這樣的,但也有不同的,如在拉美,拉美曾經就有一段時間高速城鎮化,城鎮化里突然到了60%、70%,但它的經濟增速反而下降了,這裡面蘊含著很多城市人口進城了,但他並沒有參與工業化這個進程,城鎮化裡面是無就業支撐的城鎮化。現在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能看到這一特點也很明顯,如肯亞,它們的快速城鎮化不但沒有帶來高速的經濟增長,反而是城市化率下降了,使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了,城市化率伴隨著城市化過程中,經濟增長下降了,也是有的。
所以,城鎮化率和經濟增長,如果我們試圖用城鎮化率來解決經濟增長動力的話,我們需要挖掘更深的動力機制,因為某種意義上說,城鎮化是工業化、經濟現代化的一個自然演進的結果,城鎮化是否能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是需要有條件的,而且背後有更深層的機制,這是我的強調,我們怎麼來看待城鎮化與經濟增長。
政策建議:1)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以提高城市化的質量
2)以城市化為載體,大力發展知識經濟,構築經濟發展新優勢
3)以城市化為載體,不斷調整和優化投資結構,是投資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
4)以城市化為載體,加強以消費為主導的新格局
5)在城市化進程中,著力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促進經濟好又快發展
C. 城市化與經濟發展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我國城市化是一個多層次、多區域且長期持續的經濟結構調整過程,對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首先,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功能改造和基礎設施改造促進了城市建設投資,城市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促進了經濟產業投資,轉移到城市的農村人口需要解決戶口、住房、就業、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促進了城市社會事業投資,共同推動社會總需求得到穩定和快速增長.
其次,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二元結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矛盾,農業剩餘勞動力不能被現代城市吸收,滯後的城市化水平又阻礙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因此,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在城市化上尋找結構轉變的突破口,在人口分布重新調整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的規模化和現代化,優化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
第三,城市具有顯著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等社會生產要素越集中,對周邊地區的吸引力、輻射力也越顯著,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越大.在這種輻射過程中,實現經濟要素優化配置,區域內部產業合理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和流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據國家統計局專家估計,在現有發展水平上,城市化比重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直接消費可拉動GDP 增幅增加0.5 個百分點.迅速推進城市化構成中國經濟發展重要推動力,是確保我國經濟發展繼續保持較高增長率的戰略性選擇.
我國人口眾多、地域廣泛、區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地區城市化發展水平表現出明顯落差,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約為39% ,西部地區約為28%.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工業化人口最多的地區,已經產生了一批特色明顯的新興城市,初步形成以特大城市為中心、多層次、功能互補的城市體系,然而,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比,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的相對滯後表現得也更為突出.迅速推進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不僅是保持東部地區經濟穩步發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實現「以東帶西」和「全國一盤棋」的戰略要求.東部沿海地區具備比較好的城市化發展基礎條件,應因地制宜,採取適當的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人口城市化進程.
D. 城市化進程與經濟社會發展及環境保護的關系
城市化進程與經濟社會發展越高,環境保護越低
E. 簡述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我國城市化是一個多層次、多區域且長期持續的經濟結構調整過程,對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首先,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功能改造和基礎設施改造促進了城市建設投資,城市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促進了經濟產業投資,轉移到城市的農村人口需要解決戶口、住房、就業、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促進了城市社會事業投資,共同推動社會總需求得到穩定和快速增長。
其次,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二元結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矛盾,農業剩餘勞動力不能被現代城市吸收,滯後的城市化水平又阻礙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因此,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在城市化上尋找結構轉變的突破口,在人口分布重新調整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的規模化和現代化,優化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
第三,城市具有顯著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等社會生產要素越集中,對周邊地區的吸引力、輻射力也越顯著,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越大。在這種輻射過程中,實現經濟要素優化配置,區域內部產業合理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和流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據國家統計局專家估計,在現有發展水平上,城市化比重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直接消費可拉動GDP 增幅增加0.5 個百分點。迅速推進城市化構成中國經濟發展重要推動力,是確保我國經濟發展繼續保持較高增長率的戰略性選擇。
我國人口眾多、地域廣泛、區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地區城市化發展水平表現出明顯落差,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約為39% ,西部地區約為28%.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工業化人口最多的地區,已經產生了一批特色明顯的新興城市,初步形成以特大城市為中心、多層次、功能互補的城市體系,然而,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比,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的相對滯後表現得也更為突出。迅速推進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不僅是保持東部地區經濟穩步發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實現「以東帶西」和「全國一盤棋」的戰略要求。東部沿海地區具備比較好的城市化發展基礎條件,應因地制宜,採取適當的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人口城市化進程。
F. 城市化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一) 促進工業快速發展,推進城鎮加快建設。城鎮化增加城鎮人口發展工業,為工業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色金屬、汽車、機械、鋁業、製糖、食品、電力、鋼鐵、錳業等傳統優勢產業得到提升。
(二) 繼續加強「三農」工作,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城鎮化中農村人口逐漸下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民越來越少,從而越來越富,在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
(三) 提高農民收入,積極擴大消費需求。在過程中努力提高農民和城鎮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強城鄉居民與農民的消費能力,積極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
(四) 深化各項改革,全面加強全民素質。在進城務工中,農民被迫接受新知識,學習新技巧,開闊眼界,達到增強自身水平,做適宜市場經濟與我國發展需要的人才。
(五) 著力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積極促進社會和諧。城鎮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和公共設施建設,堅持不懈地為民辦實事、辦好事,努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希望對你有幫助、如滿意請樓主多用幾秒鍾採納我的答案,這將是鼓勵我們更好的為其他網友解答的動力。
如果還有疑問,可以追問。
G. 為什麼說城市化是社會經濟增長的標志
為什麼說城市化是社會經濟增長的標志?因為社會經濟大不大的增長城市化的腳步也在不斷的進步?所以城市化是未來必須的一個增長經濟指標。
H. 城市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
9. (1) 關系:城鎮化水平快速增長的同時GDP亦在增長,兩者是相互促進的。原因:一方面,城市化促進人口和生產力高度集中,集聚效應好,帶動產業結構向現代化發展,從而促進城市經濟的繁榮,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城市經濟發展,輻射能力增強,吸納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促進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 城市各類用地規模擴大;工業區不斷向城市外緣布局;原來的工業用地轉變為商業和辦公用地或居住用地;城市交通線路不斷擴大,日趨便捷。 (3) 該市工業區不斷 向城市外緣布局,沿主要交通線布局,主要分布在市中心主導風向垂直的郊外,這有利於因地制宜利用不同區域的空間位置、基礎設施和資源環境條件,因此其變化是合理的。 (4) 城市化的發展會將部分原來的農業用地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地面大面積硬化,導致地表水下滲減弱,地表徑流增大,地下徑流減少。水汽輸送環節:城市下墊面粗糙,阻礙了降水雲系的移動,延長了降水時間,增大了城市降水的不均勻性。 解析:(1) GDP增長表明經濟發展水平在 髙,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基本與GDP增長成正相關,兩者是相互促進的。城市經濟發展吸引人口流入城市,使城鎮化水平提升;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為城市經濟產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人才。 (2) 從圖2中可以直觀看出該城市的發展變化,包括城市面積、工業區位置及面積、交通線密度等。 (3) 城市土 地利用空間結構原理: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間結構應該是從城市中心向外圍依次出現商業用地、居住用地、工業用地和農業用地。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和保護城市環境,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區外圍,且沿交通線布局。 (4)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對水循環過程的影響,主要從對地表徑流、下滲、地下 徑流、蒸發、降水等水循環環節的影響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