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論改革開放對海南經濟的影響

論改革開放對海南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12-28 14:02:18

1. 為什麼說海南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

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賦予經濟特區新的歷史使命,經濟特區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中尋找新的方位,把握好新的戰略定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南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發展穩中有進、質量效益顯著提升,重點產業發展加快,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新型產業加快增長。2017年,海南12個重點產業占經濟總量的七成以上,旅遊業,互聯網產業,金融服務業,會展業等多個產業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1)論改革開放對海南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海南因改革開放注意事項:

40年的實踐表明,開放也是改革,大開放促進大改革,深層次開放倒逼深層次改革,全面開放推動全面改革。

對於海南而言,闖出發展新路子,打造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需要一個能夠有力牽動體制機制改革,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總抓手,這就是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

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旅遊消費水平,改革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進行探索,是黨中央賦予海南經濟特區的新使命,將形成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和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生動範例,成為這個新時代的新亮點。

2. 改革開放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改革開放確實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起了推動作用,使中國的GDP大幅度增長.不過這種增長是以大內量耗費能源,資源,污染環境容為代價的,中國已經成了世界的加工中心,中國所耗費的能源佔世界的1/3.可是所取得的效益確實很低.所耗費的人工最多.中國人的工資很低,生活條件還很差.大部分增加的社會財富,都落入了少數人的手中.致使中國成了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38.官方統計,實際上已經達到0.56.已經超過0.4的危險線.這就是不管黑貓是白貓逮住耗子是好貓.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結果.也就是說為了經濟的發展可以不顧公平.不過鄧小平同志還說,等到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就要考慮公平,就讓我們試目以待吧

3. 改革開放對促進經濟發展的意義

解放和抄發展社會生產力,提襲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

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

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3)論改革開放對海南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近30個年頭。今天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回顧30年來的歷程,總結經濟體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探討改革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能夠加深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認識,進一步指導實踐。

改革開放指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4. 改革開放30年來海南省的變化(只要海南省的)

海南省位於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民主共和國相對,東瀕南海與台灣省相望,東南和南邊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汶萊和馬來西亞為鄰。
海南省的行政區域包括海南島、西沙群島 、中沙群島 、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省。全省陸地(主要包括海南島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島)總面積3.54萬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島陸地面積3.39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

至2004年底,全省有2個地級市,6個縣級市,4個縣,6個民族自治縣,1個經濟開發區,1個辦事處(西南 中沙群島 辦事處,縣級);基層設置180個鎮,20個鄉,18個街道辦事處。

地級市:海口市、三亞市

縣級市:五指山市、 文昌市 、瓊海市、萬寧市、儋州市、東方市

縣:定安縣、屯昌縣、澄邁縣、臨高縣

自治縣: 白沙黎族自治縣 、 昌江黎族自治縣 、樂東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開發區:洋浦經濟開發區

辦事處: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縣級)

海 口 市(地級)
(轄4個區24個鎮17個街道辦事處)
區:龍華區、瓊山區、秀英區、美蘭區
鎮:長流鎮、新埠鎮、城西鎮、西秀鎮、海秀鎮、靈山鎮、演豐鎮、大致坡鎮、甲子鎮、三門坡鎮、龍泉鎮、龍橋鎮、三江鎮、雲龍鎮、紅旗鎮、大坡鎮、舊州鎮、龍塘鎮、新坡鎮、永興鎮、遵譚鎮、東山鎮、石山鎮、府城鎮
街道辦事處:博愛、白龍、國興、藍天、海府、 白沙 、海甸、人民、和平南、 中山 、大同、金貿、海墾、濱海、金宇、秀英、海秀

三 亞 市(地級)
(轄5個鎮):崖城鎮、天涯鎮、鳳凰鎮、田獨鎮、海棠灣鎮

五指山市(縣級)
(轄3個鄉4個鎮):沖山鎮、毛陽鎮、番陽鎮、南聖鎮、毛道鄉、水滿鄉、暢好鄉

文 昌 市(縣級)
(轄16個鎮):文城鎮、會文鎮、重興鎮、東路鎮、馮坡鎮、潭牛鎮、抱羅鎮、錦山鎮、鋪前鎮、翁田鎮、龍樓鎮、東郊鎮、文教鎮、昌灑鎮、蓬萊鎮、東閣鎮

瓊 海 市(縣級)
(轄12個鎮):嘉積鎮 長坡鎮、塔洋鎮、大路鎮、萬泉鎮、潭門鎮、博鰲鎮、中原鎮、龍江鎮、陽江鎮、石壁鎮、會山鎮

萬 寧 市(縣級)
(轄12個鎮):萬城鎮、龍滾鎮、山根鎮、和樂鎮、北大鎮、後安鎮、大茂鎮、長豐鎮、東澳鎮、禮紀鎮、南橋鎮、三更羅鎮

儋 州 市(縣級)
(轄17個鎮):那大鎮、南豐鎮、雅星鎮、和慶鎮、大成鎮、新州鎮、光村鎮、東成鎮、中和鎮、峨蔓鎮、蘭洋鎮、王五鎮、排浦鎮、海頭鎮、木棠鎮、白馬井鎮、三都鎮

東 方 市(縣級)
(轄2個鄉8個鎮):八所鎮、感城鎮、三家鎮、板橋鎮、四更鎮、新龍鎮、大田鎮、東河鎮、天安鄉、江邊鄉

定 安 縣
(轄10個鎮):定城鎮、新竹鎮、龍湖鎮、雷鳴鎮、龍門鎮、嶺口鎮、翰林鎮、龍河鎮、黃竹鎮、富文鎮

屯 昌 縣
(轄8個鎮):屯城鎮、南坤鎮、新興鎮、西昌鎮、坡心鎮、南呂鎮、楓木鎮、烏坡鎮

澄 邁 縣
(轄10個鎮):金江鎮、老城鎮、永發鎮、文儒鎮、瑞溪鎮、家樂鎮、中興鎮、橋頭鎮、福山鎮、仁興鎮

臨 高 縣
(轄11個鎮):臨城鎮、東英鎮、波蓮鎮、調樓鎮、新盈鎮、南寶鎮、加來鎮、和舍鎮、多文鎮、博厚鎮、皇桐鎮

白沙黎族自治縣
(轄7個鄉4個鎮):牙叉鎮、七坊鎮、打安鎮、邦溪鎮、南開鄉、元門鄉、阜龍鄉、細水鄉、青松鄉、金波鄉、榮邦鄉

昌江黎族自治縣
(轄7個鎮):石碌鎮、昌化鎮、海尾鎮、七叉鎮、十月田鎮、烏烈鎮、叉河鎮

樂東黎族自治縣
(轄11個鎮):抱由鎮、萬沖鎮、大安鎮、志仲鎮、千家鎮、九所鎮、利國鎮、黃流鎮、鶯歌海鎮、佛羅鎮、尖峰鎮

陵水黎族自治縣
(轄2個鄉9個鎮):椰林鎮、新村鎮、英州鎮、本號鎮、隆廣鎮、三才鎮、光坡鎮、文羅鎮、黎安鎮、提蒙鄉、群英鄉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
(轄3個鄉6個鎮):保城鎮、什玲鎮、加茂鎮、響水鎮、新政鎮、三道鎮、毛感鄉、南林鄉、六弓鄉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轄3個鄉7個鎮):營根鎮、灣嶺鎮、紅毛鎮、黎母山鎮、長征鎮、中平鎮、和平鎮、什運鄉、上安鄉、吊羅山鄉

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辦事處辦公地點設地永興島
【簡述】
2003年全省經濟在面臨「非典」疫情沖擊的嚴峻形勢下,依然保持快速增長的發展勢頭,經濟效益穩步提高。當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691.69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增幅高於上年1.2個百分點,自1995年以來首次實現兩位數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1.35億元,增長9%;第二產業增加值171.92億元,增長19%;第三產業增加值268.42億元,增長7.7%。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2.5%、37.0%、30.5%。
全省經濟繼續在景氣區間運行,其中反映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企業家信心指數平均為124.4,比上年上升9.5個百分點;反映微觀經濟運行狀況的企業綜合生產經營指數平均為124.3,上升9.1個百分點。全省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一是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有力地拉動了經濟增長。2003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76.34億元,增長22.4%,增速較上年上升13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1.64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10.8%。從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看,資本形成為54%(其中固定資本形成對全省生產總值貢獻率為49%),最終消費為38%。二是微觀經濟效益和宏觀經濟效益提高,經濟增長已由外延式增長轉變為內涵式增長,由外生性增長轉變為內生性增長。據對全省420家獨立核算工業企業跟蹤監測,全年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40.3%,比上年提高7.4個百分點。從投資主體看,企業自主性投資在社會總投資中所佔的比重顯著提高,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2003年對工業的企業自主投資達66.38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重由上年的16.6%迅速上升至27.8%,增幅為109.9%,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貢獻率達68.7%。

【農業】
農業產業結構繼續優化,農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全省農業增加值251.35億元,比上年增長9%。種植業結構不斷優化。種植業產值152.57億元(當年價),增長7.3%。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繼續減少,瓜菜、水果等優勢產業種植面積繼續擴大,產量不斷增加。全年糧食產量195.85萬噸,減少3.7%;瓜菜343.82萬噸,增長6.4%;糖蔗402.08萬噸,增長7.3%;水果148.05萬噸,增長6.4%。畜牧業保持較快增長。畜牧業產值64.77億元(當年價),增長7%。肉類總產量52.57萬噸,增長5.8%。漁業生產快速發展。漁業產值103.11億元(當年價),增長12.7%。水產品產量123.07萬噸,增長12.6%,其中海水產品104.15萬噸,增長13.4%。在海水產品中,海洋捕撈89.56萬噸,增長13.5%;海水養殖14.95萬噸,增長15.4%。林業生產增長較快。林業產值53.33億元(當年價),增長7.8%。人工造林面積7.52萬公頃,增長251%;森林覆蓋率54.5%,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熱帶作物穩步發展。年末熱帶作物總面積49.93萬公頃,增長3.7%。橡膠干膠產量31.6萬噸,增長4.3%。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219.74萬千瓦,增長4.5%,其中排灌機械動力36.04萬千瓦。有大中型拖拉機4547台。化肥施用量(折純)86.08萬噸,增長13.3%。農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積17.73萬公頃。

5. 分析海南省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促進海南省經濟增長的辦法,2000字左右

海南省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很快,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高,2003年,我國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已達到10萬億元,佔GDP的比重在85%以上。但目前對第二、第三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的發展狀況把握還不夠全面,了解還不夠深入。為了全面掌握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規模、結構和效益等信息,建立健全的覆蓋國民經濟主要行業的基本單位名錄庫和統計資料庫系統,全國開展了從2004年6月開始籌備,至2005年6月結束的歷時一年的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作為此次海南省經濟普查的組織者和協調者,認真完成了普查任務,掌握了海南經濟金融發展的第一手資料。[1]本文在這些原始資料基礎上,對海南省經濟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的對策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對促進海南省經濟發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海南省經濟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通過此次經濟普查獲取的數據,我們全面了解了海南省金融機構目前的發展狀況。總體來講,金融業對海南省的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自身改革方面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1.城市金融機構高度集中,縣域金融機構對當地經濟發展支持不力。普查數據顯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48%的金融機構集中在海南經濟實力最強的海口、三亞兩個城市,同時,這兩個城市還擁有政策性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深圳發展銀行等股份制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分設的大量網點。[2]不僅如此,各家商業銀行普遍上收縣級分支機構的貸款許可權,有的甚至是逐筆報批,縣級及以下分支機構成為單純的吸納存款的網點,通過上存形式將本就十分稀缺的縣域資金源源不斷地向大城市、大企業輸送,其結果是由於信貸資金投放的高度集中,不僅金融資源使用效率不高,而且埋下很大的潛在金融風險。同時,農村金融市場體系不健全、發育不充分。大部分經濟落後地區的縣域商業銀行經營網點稀少而且規模小,縣域發展資金匱乏,縣級農發行基本成為「糧食收購銀行」,業務萎縮,功能單一;農村信用社雖然是農村金融的主力,但目前海南農村信用社存在著從歷史包袱到觀念到管理的一系列問題,支持「三農」已是勉為其難,從事其它信貸業務也顯得力不從心。農村金融服務這種格局長期以來一直制約著縣域經濟的健康發展。

2.海南省經濟發展缺乏服務於中小企業的中小型商業銀行。在海南省有服務於大中型企業的國有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服務於「三農」的農村信用社,卻缺乏服務於中小型企業和私營個體業主的小型商業銀行。目前我國生產力發展中最活躍的因素是非國有制經濟和民營企業,大多數中小企業屬於民營企業。據了解,2004年末海南省在工商部門注冊的企業約5.8萬戶,正在營業中的企業約2.34萬戶,約占注冊企業的40%,而在營業的企業中,98%以上為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潛力大,發展速度快,但由於投入資金少,規模小,不符合各大商業銀行嚴格的信貸條件,加上海南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匱乏(僅2家),且資本實力薄弱,造成中小企業普遍反映貸款難,融資難。可見,中小企業融資難在極大程度上制約了海南省經濟發展速度,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3.國有商業銀行經營效益欠佳,股份制商業銀行經營效益相對較好。在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經營效益欠佳。這有歷史包袱的原因,也與經營理念更新緩慢、股份制改革滯後等原因分不開。值得提出的是,在股份制改革過程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自身定位方面趨於相同或相似,提供的服務大同小異,眼光也共同盯著規模效益好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或中外合資企業。而發展最快、最需要資金支持的中小型企業、私營企業主、個體戶卻較少得到銀行的貸款支持。股份制商業銀行雖然成立時間晚,在資金規模、品牌效應方面比不上國有商業銀行,但由於經營理念很早就與國際商業銀行接軌,經營靈活,人員素質高,國際化和專業化的程度高,在金融創新特別是在中間業務發展上領先於國有商業銀行。因此,雖然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海南的經營網點不多,但經營效益卻比國有商業銀行好。

二、促進海南省經濟金融健康發展的建議

透視海南省經濟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難發現:有些是由於經濟發展歷史上遺留下的問題,有些是在當前改革進程中出現的新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消除海南省目前經濟和金融發展中存在的不和諧的因素,本文認為:

1.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吸引島外資金投入。[3]解決目前海南省資金總量不足的問題,光盯著信貸資金是不夠的,要大力吸引省外資金,包括國外資金進入海南省的資金流轉過程,不斷增加社會資金總量和資金流轉。可以通過選擇一批好項目,爭取省外大型企業投資,爭取國外投資。海南省目前的博鰲亞洲論壇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其品牌效應已經引來了中信集團百億資金的後續投資,直接使瓊海和萬寧這兩個縣市受益,不僅如此,其輻射效應將影響海南省東部地區乃至全省的經濟發展。目前即將建設的還有中海油東方化工城項目,這些省外資金投入和大項目的引進,對迅速提高了海南省的經濟實力,保持海南省經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其意義無疑是深遠和巨大的。

2.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促使其成為支持縣域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4]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逐漸收縮縣域分支機構,因此,地方縣市金融服務將出現缺位,做好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就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一是海南省農村信用社要在省政府的指導下,趕上全國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最後一班車,加快改革步伐,明晰產權關系,改善經營管理,提高效益,逐步向現代商業銀行方向轉變。二是國家要繼續幫助農村信用社徹底解決歷史包袱。建議國家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分批撥付財政資金,逐步沖銷農村信用社歷史上因政策調整形成的呆壞賬,並通過適當降低營業稅和所得稅率以及減少存款准備金率、放鬆利率管制等途徑進行必要的扶持。三是銀監會要放寬政策,業務范圍上允許突破分業經營的限制,拓寬農村信用社業務經營范圍,如可辦理農村保險、買賣債券和證券業務等,增強「造血」功能,夯實家底。

3.穩步推進銀行業改革,促進理念和經營策略的轉變。一是加快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步伐。普查數據表明,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在經過這幾年的改革後,經營效益明顯提高,說明股份制專業化改造是國有商業銀行擺脫目前困境的正確出路,而且改革時間、力度均與效益成正比。改革越早,就越早受益;改革力度越大,就受益越多。[5]二是充分發揮政策性商業銀行的功能,彌補商業性金融的不足。海南省經濟基礎薄弱,在基礎設施建設、大型公共產品行業發展方面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由於商業銀行是以盈利為目的的金融機構,基本不願涉足這些社會效益高、投資回報時間長、收益不明顯的大型公共產品項目,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政策性銀行的作用,發揮政策性財政資金的作用。海南省應盡量爭取中央在瓊投資,同時爭取獲得國家開發銀行的貸款,完善與經濟配套的基礎設施和公共產品行業建設,為省外和國外資本在海南的投資和開發創造良好的軟硬體條件。

4.破解中小企業貸款難題,促進區域經濟健康發展。這需要地方政府和銀行的共同努力。在貸款方式上,銀行方面盡量簡化手續,減少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間;在貸款利率上,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自主靈活定價;在貸款擔保上,地方政府出台優惠政策,支持擔保機構對中小企業進行擔保。目前在澄邁進行的中小企業貸款試點的「信用協會」,就是一個由地方政府牽頭組織,國家開發銀行提供貸款支持,風險由政府、擔保機構、企業共同負擔,為中小企業解決資金困難的組織,是海南省為破解中小企業貸款難題做出的有益嘗試。

5.整頓海南資本市場,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融資渠道。要通過整頓和規范海南資本市場,使其規范化、法制化,還其生存和發展的清潔環境,重新樹立投資者對海南資本市場的信心。一是要進一步整頓金融秩序,打擊各種非法金融活動,防止資金過度分流;二是要在規范的基礎上,穩步發展資本市場,防止對股票市場的過分投機,避免資本市場的劇烈震盪給銀行帶來的巨大沖擊;三是要解決好資金分流與經濟結構調整的有機結合問題,引導資金流向海南省經濟發展最需要的行業和領域。

6. 今年是海南改革開放20周年,請問改革開放對海南的影響

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近20年的歷史,是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史,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海南特區的生命線。 第一,改革開放改變了海南的命運。海南島位於中國南端,是歷來被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發展邊緣化的海島,一向默默無聞、孤懸海外,經濟社會發展十分落後,而正是這個貧窮落後的海島在二十世紀80年代中後期,驟然被推上改革開放的前沿,一躍成為中國唯一省級建制的大特區。還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黨中央就十分重視加快海南島的開發建設問題,特別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在1984年2月就提出開發海南島的戰略構想,指出:「我們還要開發海南島,如果能把海南島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那就是很大的勝利。」1987年黨的十三大前後,中國的改革開放發展到一個重要的階段,市場取向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新發展,迫切需要選擇一個新的、更大的改革開放試驗田,正是在改革開放發展的新形勢下,黨中央和鄧小平同志作出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決策,促成全國最大經濟特區的崛起,使海南從國防前哨轉變為改革開放前沿,從而歷史性地改變了海南的發展軌道。 第二,改革開放改變了海南的面貌。從1983年中央決定開放海南島起,海南的落後面貌迅速發展變化,尤其是建省辦經濟特區後,一系列先行改革開放試驗,使海南快速地實現了由比較封閉到對內對外全面開放、由計劃經濟體制到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轉變,吸引外資140多億美元,從而為海南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和新的生機,造就了海南歷史上經濟社會發展最快的時期,經濟社會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近20年中,海南經濟以年均兩位數的速度快速增長,科技、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前所未有的進步,人民生活總體進入小康水平。 第三,改革開放是海南特區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近20年歷程中,出現過兩次潮起潮落,既創造過令人矚目的輝煌,也經歷過曲折的發展,事實充分表明,什麼時候勇於變革、敢立開放潮頭,什麼時候就能把握好機遇,發展就快,就能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勝利前進;反之,思想保守,過於求穩,改革開放邁不開大步,發展就緩慢,特區事業就會出現停滯。

麻煩採納,謝謝!

7. 改革開放對我國經濟帶來哪些積極影響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
(一)、GDP增長顯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
1979-2004年我國GDP平均每年遞增9.6%,而同一時期世界年平均增長速度在3%~4%之間。在這26年中,有將近一半年份的年增長速度超過了10%。人均GDP的增長態勢與GDP總量增長基本類似,1979-2004年我國人均GDP平均每年遞增8.3%。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巨大的改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巨大的改善,特別是東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成為全球的亮點區域,與發達國家無本質區別。中央政府現在每年撥款60多個億解決農村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用電與城市用電實行同網同價;87%的農村通客運班車;為修建沼氣池解決燃料問題的農戶補貼1000元以保護部分地區生態平衡;2007年9月起全國農村中小學全部免除學雜費;新型合作醫療和養老保障體系降低農民因病致貧現象的發生。
(三)東部地區經濟結構趨於優化
改革開放三十年後,我國東部地區結構調整趨於優化,經濟發展的集約性進一步體現。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日前公布的最新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東部地區經濟形勢總體比較穩定,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幅同比分別提高了3.78、15.54和13.65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隨著經濟快速增長,發達地區的人民生活水平也相應迅速提高。
(四)三十年投資建設碩果累累
改革開放30年,我國在經濟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30年前,中國老百姓還在為購買生活必需品大費周折,30年後,他們可以在商品豐富而充足的市場上隨意購買。巨大的反差告訴我們,30年來的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獨領風騷。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持了年均近10%的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總量翻番增長。到2007年,我國GDP達到24.66萬億元,在世界上的排名上升到第四位,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
(五)城鄉消費迅速增加。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實現了從貧困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隨著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增強了農民的購買能力,農村消費品市場發展明顯加快,城鄉之間消費增幅的差距不斷縮小。2006年,城市消費品零售額51543億元,城市和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分別比2002年增長64.3%和48.4%,年均增速分別為13.2%和10.4%。農村市場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由2002年的21.3%提高到2006年的30.2%,拉動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由2.5個百分點提高到4.1個百分點。與上年增幅相比,城鄉市場消費品零售額的差距也逐漸縮小,由2002年的7.7個百分點縮小到2006年的1.7個百分點,表明城市消費一頭熱的狀況正在逐步改變。

8. 結合改革開放相關理論,談一談為什麼說海南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

海南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動供內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容發展穩中有進、質量效益顯著提升,重點產業發展加快,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新型產業加快增長。2017年,海南12個重點產業占經濟總量的七成以上,旅遊業、互聯網產業、金融服務業、會展業等多個產業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閱讀全文

與論改革開放對海南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