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疫情過後對經濟有影響嗎
我國產業鏈與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等國深度融合,這些國家疫情加劇將在短期顯著沖擊我國工業生產,「滯銷」和「斷供」的風險雙重存在,部分地區出現「無工可復」的現象。從原料/元部件出口依賴來看,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是我國重要的產業增加值增值渠道。
在一般工業部門中,紡織服裝、造紙與印刷產品、化學與醫葯產品、金屬及其製品的工業原料出口占該部門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22%、16%、19%和20%,其中,對美國和歐盟出口占各產業原料出口增加值的比重為39%、43%、37%和18%,對日本、韓國分別為17%、12%、12%和10%,合計分別為56%、55%、49%和28%。
在高端製造業中,電子產業、電器設備、機械設備和交通運輸設備最終產品產值中,進口元部件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31%、19%、17%和18%,其中,從美國和歐盟進口占元部件進口增加值的比重為23%、25%、28%和39%,從日本和韓國進口比重為29%、21%、19%和18%,合計52%、46%、47%和57%。因此,若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降低原料/元部件供給,導致「斷供」風險極大,直接沖擊我國工業生產,其中,高端製造業面臨的問題更為突出。(趙忠秀,楊軍,2020)
2. 如何看待疫情後中國的經濟
疫情影響的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節奏,而不是趨勢。
1、實力大、家底厚,基礎扎得牢。
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0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外匯儲備規模超過3。1萬億美元,為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中國生產的齊全性、規模性,金融市場的厚實性,使外生沖擊難以引起經濟趨勢性變化,更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充足「彈葯」。
2、動力足、潛力強,發展空間大。
中國仍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還處於城鎮化過程中。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是「剛需」,不會因疫情而消失。中國擁有14億人口,超4億人的中等收入群體仍在穩步擴容,國內市場潛力巨大。
(2)疫情對於我國的經濟影響擴展閱讀:
積極應對,努力實現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一是繼續對疫情嚴防嚴控。嚴防嚴控的關鍵是嚴在防控的意識,嚴在自控自律,嚴在日常防護措施,至於說非常時期、非常情況下採取的過分嚴厲措施,應該按照情況的變化,適時作出調整。作為地方來講,不能長時間停擺,必須根據疫情變化,對過去的隔離措施作出適當調整。
二是抓緊復工復產。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按照疫情風險劃分,差異化分區分類推進復工復產。
3. 疫情期間待業青年逐漸增多,會對經濟造成什麼影響
今年真是不容易,由於疫情影響,許多大學生都在家上網課,但其實上網課,效果不是很好,不如在學校面對面學習,在家上網課許多大學生都控制不住自己,更別說是提高學習效率了。
隨之國家出台了許多有利於畢業大學生工作政策,也有很多不能復工青年在家待業,這樣對我國經濟就會造成不利影響,所以我國現在鼓勵地攤經濟,這樣不僅有利於待業青年出去謀生,也帶動了一批大學生創業現象。
其實我覺得待業青年也不只是會影響我國經濟下滑,更多帶動我國地攤經濟發展,也是利大於弊。
4. 韓國的疫情對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1.中國要加大預防力度,投入經費讀宣傳,做好預防工作;2、投入資金,加強出入境檢測;3、研發研發葯物和治療葯物;4.投入經費,加強國際合作,共同熄滅疫情。
我的回答你滿意嗎?
5. 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對中國經濟影響不大,但是對中國的百姓影響很大沒有收入,沒有來源,就只能幹靠!
6. 經濟政治與社會考試題目:如何看待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從自身職業角度出發考
如何看待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我認為,這雙疫情帶給中國太大的經濟壓力了。
7. 疫情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
疫情作為外生沖擊,會對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短期的影響,也會對世界經濟發展專產生一定沖擊。
疫情發生及屬其防控,不可避免帶來了流動性受限,無疑會給中國的交通運輸業、服務業、旅遊餐飲、文化娛樂等直接帶來沖擊,短期內也必然會對中國就業增長、消費增長、外商投資預期等產生影響,帶來短期經濟增長預期下行。
(7)疫情對於我國的經濟影響擴展閱讀:
而中國作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目前在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體系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界很多大的零售市場的大量商品來自中國,許多製造業企業大量的中間產品、零部件等也都來自中國。
因此,人們會對疫情是否影響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全球供應鏈會不會由此遭遇大的沖擊和影響等問題高度關注。
其次,部分國家短期的疫情防控措施會影響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受疫情沖擊,全球人員、商品、技術等要素流動會放慢,全球交通、餐飲以及旅遊業等服務業會受到影響,短期內全球國際貿易、供應鏈波動等下行預期增加。
8. 疫情之下消費觀的改變,對於中國未來經濟市場有哪些影響
買房子的人會增多。這次疫情有很多人都宅在家裡呆了一個多月,有很多好心的房租會幫租客減房租,但是大部分房東還是不會減免房租的。很多人在交房租的時候就會覺得非常不公平,就萌生了買房的念頭。很多人在感嘆自己沒房子,新的一年的目標就是要買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子。所以今年一定會有很多原來不買房的人,都會選擇買房,對於房地產來說今年會好做一些。
菜品,肉品銷量高。這次的特殊情況讓大家知道了家裡有餘糧是多麼的重要,所以即使現在解封了也會有很多人在每次買菜賣肉的時候多買一點,即使不吃也會放家裡面放著,只有冰箱是滿著的大家才會覺得有安全感,今年的銷量一定會增高。
9. 如何看待疫情壓力下中國經濟的活力
疫情及防控工作的進展對於我國宏觀經濟及資本市場將有何影響?就此,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
劉鋒認為,如果能夠通過嚴格措施使疫情拐點在一季度出現,則疫情進展對於全年經濟的影響不必要過度悲觀。應科學客觀冷靜應對內外復雜局面,立足市場化思維激發經濟活力。宏觀政策應當全力施為,果斷降准降息。適度階段性給中小企業減免稅費。資本市場應著重引導機構投資者的理性投資行為,避免非理性的恐慌情緒宣洩。
客觀評估疫情對於宏觀經濟的影響
記者:您認為當前疫情對於經濟活動有多大影響?
劉鋒:疫情對於經濟活動到底有多大影響,首先應該弄清兩個關鍵因素:第一,疫情影響經濟的作用機制;第二,影響會持續多長時間。在此基礎上客觀評估疫情及全國防疫工作對於經濟和市場的影響。
從疫情對於經濟的影響機制看,主要是從防疫角度,各地主動(政府作為)或被動(居民部門自發)地限制並大量縮減經濟社會活動,導致人流、物流與資金流的萎縮而帶來需求緊縮。旅遊、餐飲、娛樂、酒店、交通運輸及零售等服務行業的終端需求顯著減少;隨著終端消費需求的減少,經由供應鏈傳導,整個經濟體系的生產、投資與進出口將會受到顯著影響,各類企業將面臨顯著增大的經營壓力;進而居民收入可能因上述形勢減少、失業人口可能因上述原因增加;財政收支與信用擴張受阻;最終經濟運行將因此而進一步放緩。
從疫情影響持續時間看,依據現有的疫病傳播速度和廣度、治療效率與公共衛生應對措施,並參考2003年SARS病毒傳播及消亡的經驗,預計疫情完全得到控制並消亡要到5~7月,也即初夏。換言之,有較大概率是整個事件會持續到第二季度,而一季度經濟運行將受到疫情進展的顯著影響,全年角度預計疫情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沖擊在0.5個百分點左右,估計2020年經濟增速將放緩至5.5%左右。考慮經濟政策對沖效果之後,估計實際經濟增長處於5.5%~6.0%的增速區間。
既不能輕視也無需恐慌
記者:那麼,經濟預期豈不是不容樂觀?
劉鋒: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既不能輕視也無需恐慌。預計2020年的就業與居民收入情況也會面臨顯著壓力,上半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估計高於2019年各月保持所在的5.0%~5.3%區間,對5.5%的控制線構成顯著壓力。但也應看到,上述經濟影響並未使得經濟增速和失業水平顯著滑出合理區間,況且2019年四季度開始,由於各項政策措施得力,我國經濟已經進入階段性反彈,屬於短周期復甦態勢,上遊行業出現一定的被動庫存回補也有利於對沖疫情帶來需求弱化,因此總體上不必對2020年的經濟增長過度悲觀。
對於因防疫需要而推遲的春節後復工對經濟的影響不必過於擔憂。最遲2月10日前後,全國經濟部門生產經營秩序將得到基本恢復。目前,廣東、福建、浙江、江蘇與上海等東南各省市已經要求非必要企業不早於2月9日(正月十六)24時復工。那麼,可以預見之後全國(除湖北之外)的生產經營秩序將基本恢復。根據國家專家組鍾南山院士及曾光教授的估計,正月十五左右現有防疫措施會看到效果,那麼整體上看3月開始全國生產經營將進入相對較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