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北宋中期經濟的發展狀況

北宋中期經濟的發展狀況

發布時間:2020-12-27 23:52:03

⑴ 北宋中期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慶歷新政:北宋中期,內外矛盾的急劇發展.使北宋統治集團日益深刻地感覺到,已經不能照舊統治下去了。怎樣鞏固地主階級專政,成為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以范仲淹為代表的士大夫最先提出一套改革方案,並在宋仁宗的支持下,於1043年付諸實施,史稱「慶歷新政」。

新政的特點:以整頓吏治為中心,加強整個官僚制度,節約國家開支,並在整個官僚機構改善的基礎上,實行「厚農桑」「減徭役」的政策,從而有助於發展生產,緩和農民反抗,達到穩定封建統治的目的。

新政的結果:在新政實施過程中,觸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的反對,反對派誣蔑范仲淹等人結成「朋黨」,進行惡意中傷。「新政」實行僅一年左右,便安敗了。

王安石變法

變法的開始。雖然「新政」失敗了,但北宋統治階級內部要求改革的呼聲並未停止,相反,隨著危機的加深,改變現狀的要求越來越強烈。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了更為全面的改革。

主要內容: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可分為理財、整軍和對科舉、學校制度改革三個方面,其內容包括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市易法等。王安石變法的中心環節是要通過發展農業生產,增加政府的收入以達到富國的目的。

成效:通過王安石變法,政府的財政收入大為增加.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為良田,軍事實力也有所增強。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時期內扭轉了積貧、積弱局面,有利於社會進步。

⑵ 北宋中期,「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戶主之。其後,富者資稍衰,不能償所負

北宋中期,「蜀民復以鐵錢制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戶主之。其後,富者資稍衰,不能償所負,爭訟數起」。這表明交子 (A)
A.具有民間交易憑證功能 B.產生於民間的商業糾紛
C.提高了富商的社會地位 D.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試題分析:B項明顯錯誤,材料反映出的商業糾紛是在交子使用之後出現的。CD兩項為無關項,所以排除這兩項。材料中的「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現是民間的行為,其中最有力的證明就是「私為券」。

⑶ 北宋中期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北宋中期自仁宗趙禎起,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主要有:對遼和西夏屢戰屢敗,歲幣不內斷增加容,軍費開支劇增;冗官冗兵過多,行政效率低下,軍隊戰鬥力不振;土地兼並,賦稅不均.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趙頊繼位,為了改變「積貧積弱」局面,決心變法.初欲依靠韓琦、富弼等元老重臣,但他們持消極態度.熙寧元年(1068年)招王安石至京,擢任參知政事,旋遷宰相,主持變法.變法總的目的是富國強兵,以解脫積貧積弱的統治危機.由於變法之需,大力增置錢監,擴大鑄錢,熙寧初年歲鑄160萬貫,元豐八年達400餘萬貫.
滿意請採納

⑷ 北宋中期皇帝的劃分

北宋中期(1015年—1070年),這段時期的皇帝是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後李氏。初名趙德昌,後改趙元休、趙元侃。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曾任開封府尹。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趙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母親是李宸妃,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封慶國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封壽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進中書令,二年(1018年)進封升王。 九月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駕崩,仁宗即帝位,時年13歲,1023年改元天聖。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享年54歲。在位四十二年,是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宋英宗趙曙(公元1032年2月16日-公元1067年1月25日),原名趙宗實,後改名趙曙,宋太宗趙光義曾孫,商王趙元份之孫,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宋仁宗趙禎養子。宋朝第五位皇帝。
宋神宗趙頊[xū](公元1048年5月25日―公元1085年4月1日),初名仲針,宋英宗長子,生母高皇後,北宋第六位皇帝。

⑸ 中國古代哪個王朝的經濟最發達

我國古代經濟最發達的朝代是北宋,她在經濟,科技等方面都達到了,我國封建王朝的最高峰.但是她的軍事力量拖跨了她,自北宋開國開始就與契丹打仗,但是就從來沒有勝利過,後來又和女真打,還被亡了國,糾其原因應於開國皇帝趙匡胤對軍事將領的態度有很大關系,趙匡胤坐上了皇位後,為了防止類似的事情發生,通過杯酒釋兵權和平的收回軍權,並通過其它一些手段讓,兵不識將,將不熟兵,這也造成了在朝廷中,文臣掌權,武將幾乎沒有說話的權利;這些將領平時在家賦閑,戰時領兵,也消磨了他們的鬥志,因為最強的將領只有通過不斷戰爭才能快速的成長起來,兵家講究"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而這樣,連知己都做不到,要想取勝談何容易,也正因為這種策略導致北宋中後期沒有出現比較有名的將領,結果也就出現了范仲淹等文人領兵的情況.

北宋初年通過統一戰爭,先後滅掉武平,南平,南唐,北漢等割據勢力,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局面,宋朝有了一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契機。從趙匡胤立國開始就確立了文治天下的國策,重用文臣,鼓勵墾殖,發展商業手工業,北宋經濟一度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宋朝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文化與科技的進步,為推動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北宋初期朝財政收入最高達到過16000萬貫錢,北宋中後期財政收入也多達七八千萬貫,甚至到了明朝財政收入還曾達到過10000萬。我們無法考證宋代的銅錢與今天的貨幣如何換算,也不知道宋代這樣數字代表什麼含義。但是如果僅靠宋朝時期的歲貢,稅收來衡量一個朝代是否經濟發達,是很牽強的。

總之宋朝是懦弱一個的朝代,宋朝的統治者是少有作為的統治者,宋朝時期,版圖萎縮,邊疆動盪,對外屈膝求和,對內橫征暴斂,使用封建禮教,皇權思想束縛,麻痹人民。宋朝在動盪中逐步走向了滅亡。

⑹ 北宋中期面臨怎樣的社會狀況

北宋中期面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
三冗(冗官冗兵冗費)現象嚴重,造成兩積(積貧積弱)的出現.對外無法抵禦侵略,對內無法震壓人民起義.官僚隊伍臃腫,辦事效率低下.
而這一切的根源都在於封建土地私有制上面.

⑺ 北宋中期積貧積弱的原因

1、北宋政府實行「不抑兼並」的政策,土地兼並現象非常嚴重.地主隱瞞土地,少交賦稅,影響了國家賦稅收入。

2、北宋重文輕武.通過科舉考試,起用大批文官,形成了龐大的官僚機構,官僚開支與日俱增,使國家財政負擔日益沉重。

3、為穩定封建統治秩序,北宋統治者每逢荒年大量募兵,致使軍費開支高漲。



4、北宋統治者從軍隊中挑選精壯士兵充實禁軍,地方軍隊多為老弱。禁軍派駐外地,三年一輪換,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軍隊戰鬥力低下。北宋和遼、西夏作戰中常常敗北,簽訂和約,損失大量財物,導致財政負擔加重。

5、階級矛盾的存在和激化使宋朝一步步陷入「積貧」這個泥潭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矛盾,主要是土地佔有的矛盾。

6、「守內虛外」的布兵原則和軍隊戰鬥力低是造成北宋「積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宋朝實行土地兼並政策,使階級矛盾繼續惡化且農業級濟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中央財政收入比前代是增多了,但支出卻比前代更為龐大,使得宋朝積貧。

(7)北宋中期經濟的發展狀況擴展閱讀:

北宋「奇葩事」中折射的積貧積弱

1、「名相」爭老婆,引發大丑聞

宋真宗年間,已故北宋宰相薛居正的兒媳柴氏攜家產改嫁,誰知喜事還沒辦,就被爭家產的薛家兒孫們告上衙門。正當汴京百姓們精神抖擻,齊齊圍觀薛宰相家的財產糾紛時,公堂上的柴氏,卻又脫口爆出驚人猛料:薛家兒孫們跟我爭財產,那是背後有人指使。

幕後的黑手,竟是當朝宰相向敏中。向敏中,宋真宗時代赫赫有名的「名相」,如此重量級人物,怎會摻和這種事?

柴氏接下來的爆料,更把圍觀群眾雷暈:原來多年以來,大宋宰相向敏中,一直對柴氏仰慕有加,卻無奈落花有意流水無情,一次次賣力追求,都被柴氏婉拒。眼看著心愛的柴氏,就要風風光光改嫁他人,這才因恨生恨,唆使薛家兒孫們大鬧一場。

如此轟動汴京的愛情狗血劇,把宋真宗也給驚壞,立刻氣呼呼質問向敏中。但向敏中牙關緊咬,硬說自己對已故妻子一往情深,從沒想過再娶他人。

但宋真宗的調查結果,卻是啪啪打臉:向敏中不但瞞著宋真宗,早和另一位女子訂了婚。而且還與正跟柴氏狠打官司的薛家,有「違法收當宅地」的勾當。「欺君」加「違法」全敗露的向敏中,這下鬧得灰頭土臉,捂著臉罷了官。

2、退休老臣吃窮國家

北宋開國時,每年財政收入不過兩千萬錢,卻尚能滅北漢拼遼國。宋仁宗年間時,北宋每年收入早已破億錢,邊防也多年承平,財政卻越過越窮,國庫年年空空如也。

關鍵一條原因,就是養官太多——北宋開國時,全國官員不過萬,北宋中期時,舉國官員近三萬。全要國家養。

其實都說北宋官員俸祿高,但基層的官員,日子還是比較清苦。俸祿高得沒邊的,卻永遠都是一群不幹活的人:退休的重臣們,尤其是「名相」們。

以北宋的「恩蔭」制度,宰相級別的高官退休,不但個人依然享受優厚的宰相級別俸祿,其親戚子弟甚至學生,都可以跟著陞官發財。宋真宗年間宰相王旦去世,跟著連帶陞官的門生親眷,竟有近二十人。

從此以後,這「退一個養一群」的坑爹工資制度,就成了北宋的傳統。發展到宋神宗年間時,單是汴京城裡,啥事不幹卻享受朝廷厚養的高官,就已有數百人之多。「富宋」的財政收入,基本用來填這坑。

填到北宋亡國前夜的宋徽宗年間,這「坑」更是越發填不滿。照著北宋淮南轉運使張根的叫苦說:淮南每年上交朝廷的三億文財政,居然連養活洛陽城的那些退休老臣都不夠。背著這么多「名臣」負擔的北宋,半壁山河淪陷,自然毫無懸念。

換句話說,北宋就是被那麼多白吃國家財政的人,活活吃到死的。

3、靠「氣節」來博出位

宋朝「名臣」們的一大美德,就是氣節剛正,各種直言進諫的慷慨場面,千年來一直被當做美談。但宋代同樣也少不了另一類「戲精」,比如宋仁宗年間的名相夏竦。這位夏竦大人,早在宋真宗年間,就以氣節出名。

當時宋真宗沉迷修道,夏竦憤然站出來大罵,連迎合宋真宗的宰相丁謂,都被他罵的狗血淋頭,儼然一副正人君子派頭。可當宋真宗連連表揚夏竦的骨氣,並把夏竦提拔成「玉清昭應宮判官」後。

一身正氣的夏竦,這下驟然變臉,玩命為宋真宗的「修道大業」奔忙。還喜滋滋的當著群臣的面,給宋真宗瞎掰「神仙下凡」的盛況。前後反差如此鮮明,直叫大家辣眼睛。當然夏竦能稱為「名臣」,也不止是這博出位的本事,從宋真宗到宋仁宗的宦海生涯里,他的建樹也一直不少。

但對夏竦賞識有加的宋仁宗,卻把防禦西夏的重任也交給了他。軍事才能為零且喜好瞎指揮的夏竦,這下被西夏花樣吊打,活活上演了好水川慘敗。再有氣節,打仗這技術活也是不靈。

但別看夏竦打仗不靈,後來宋仁宗推行「慶歷新政」,重用范仲淹等名臣,眼睛噴火的夏竦,憤然編出了「范仲淹要擁立新帝」的謠言,並迅速流傳京城。害得正為大宋嘔心瀝血的范仲淹,黯然貶官而去。如此「謀略」要用在戰場上,也不會被西夏打這么慘。

北宋一百年來,除了少數實幹家外,絕大多數的北宋「名相」們,心思都用在了與夏竦類似方向。如此大宋,怎能不衰?

⑻ 材料一說明北宋中期面臨怎樣的社會狀況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財不足用於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於外而敢驕於內,制度不回可為萬世法而日益叢雜,答一切苟且,不異五代之時。 ——歐陽修
答案:
(1 )北宋中期面臨財政困難、軍隊多而弱、制度雜亂的狀況,即面臨積貧積弱的局面。出現這一狀況的根源在於北宋初期的中央集權措施。
(2 )理財方面的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等,在保障農業生產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軍事方面的改革措施使宋軍的戰鬥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 )材料一反映的社會危機引起了北宋中期王安石在理財、軍事方面的變法,而王安石在理財、軍事方面的變法措施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宋的社會危機。

⑼ 分析造成北宋中期軍事積極弱局面的原因

造成北宋中期軍事極抄弱的原因有多個方面,1、北宋統治者對軍事力量的刻意壓制。北宋重文輕武,主要是因為唐朝的滅亡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藩鎮軍事力量過於強大,威脅到了中央政府。所以北宋統治者實行了軍官 將領的輪換制(具體什麼制記不清) 導致了將領和部下之間的互不相知 這雖然解決了軍隊叛變的問題 但是卻也讓將領對自己的軍隊了解甚少
不能「知己」,導致軍隊的戰鬥力削弱。2、國防經費不足。北宋極為富庶,但是冗官冗兵冗員也極為嚴重,再加上土地兼並嚴重,佔有大量的土地的貴族官員納稅少,而老百姓佔有土地很少卻承擔極為嚴重的稅負,所以導致政府可用財力嚴重不足,軍事經費自然大大縮水。3、軍事實力不足。燕雲十六州被遼國占據,關中以西被西夏所佔據,北宋的主要將領和士兵大多來自南方,平均身體素質比不上北方人,且缺少戰馬,沒有成建制的騎兵,因此在與少數民族的作戰中,往往只能據城固守,自然在形勢上處於被動防守的境地。

閱讀全文

與北宋中期經濟的發展狀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