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假設中國當年不援助北朝鮮,現在的中國會是什麼樣子呢
如果中國當年不援助朝鮮,那麼,李承晚將在美國支持下統一朝鮮半島,金日專成將在中國東北建立流亡政屬府,對朝鮮人民來講,這未嘗不是好事;
對於中國來講,一是可避免上百萬青年傷亡;二是可以減輕軍費負擔;三是可以避免萬一戰敗所帶來的麻煩;四是由於未與美國等西方世界直接沖突,我們可不必受蘇聯掣肘,有可能開創外交工作新局面,解除經濟封鎖,有利於恢復並發展國民經濟。以上是不援助朝鮮的好處;
不利的一面,在於由於坐視朝鮮金日成敗亡,而沒有施加援手,難以在社會主義陣營樹立威信;這是一;二是由於沒有戰略緩沖,我國將與美國等西方勢力直接對陣,難免會出現意外;三是不能借蘇聯之力,迅速統一國內武裝力量,建立起相對現代化軍工基礎。
B. 朝鮮對於中國有什麼戰略意義
保衛中國邊界,代替中國與美韓直接軍事對峙,讓整個東北能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中發展經濟
C. 六十年代初中國給了朝鮮多少經濟援助
20世紀60年代初期,中國在國內面臨嚴重經濟困難的情況下,盡己所能地向朝鮮提供援助。1961年,中國農業總產值較1960年下降2.4%,輕工業總產值較1960年下降21.6%,重工業總產值較1960年下降46.5%,財政收入較1960年減少37.8%,國家財政出現10.96億元的赤字,城鄉居民生活處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困難的時期。1961年初,中國對朝鮮的煤炭供應出現了延誤。金日成在與蘇聯駐朝鮮大使談論中國嚴重的經濟問題時,聲稱能夠感受到中國的困難,因為燃煤等的運送被推遲,食品原料也未向朝鮮運送。鑒於中國當時的情況,朝鮮不打算催促中國。朝鮮人不催促,中國人自己反倒感到著急了。因為中國的煤炭供應維系著朝鮮鋼鐵廠的運轉,尤其是焦煤,由於朝鮮不產焦煤,冶金所需的焦煤主要依靠從中國進口。1月20日國務院下達緊急通知搶運對朝鮮的出口煤。通知要求自1月21日起到1月底,採取緊急措施,由黑龍江省每天保證雙鴨山特原煤2500噸,遼寧省每天保證撫順中塊煤500噸,山西省每天保證大同中塊煤500噸,再加上不在計劃內的河北省開灤煤礦每天保證開灤焦原煤1500噸發運朝鮮。同時由鐵道部配合運輸。國務院發出指示:對朝鮮出口的煤炭,是一項政治任務,一噸不能少。為了防止拖欠現象再度發生,1月底,國務院下達一季度對朝出口煤炭計劃通知時,特別強調:朝鮮鋼鐵工業生產所需焦煤一向從中國進口,如果中國對朝焦煤出口工作做得不好,會影響朝鮮鋼鐵工業的生產,影響朝鮮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對朝鮮出口焦煤是一項政治任務,是一項重要的國際主義的義務。」
在對朝煤炭出口成為一項政治任務後,中國有關部門更是全力以赴,盡其所能。1961年底朝鮮向中國提出增加煤炭供應的要求,中國決定於12月底預交1962年煤炭出口額中的8萬噸給朝鮮。為此,外貿部、冶金部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緊急調撥:由開灤煤礦供應洗煤3萬噸,峰峰煤礦供應焦原煤1萬噸,雙鴨山煤礦供應焦原煤2.5萬噸,撫順煤礦供應塊煤1萬噸,大同煤礦供應塊煤0.5萬噸。朝鮮的這一突然要求打亂了中國自己的生產計劃,為了調撥這8萬噸煤炭,中國不得不削減國內企業的用煤數量,從冶金部直屬企業的用煤量和國內各用戶的煤炭數量中劃撥解決。為確保8萬噸煤炭及時運送,外貿部還協同煤炭部、鐵道部制定具體運輸計劃,以保障煤炭能夠如期運抵朝鮮。
中國對朝援助不僅要保證數量,還要保證質量。1961年7月,金日成來華簽訂《中朝友好條約》期間曾與周恩來舉行會談,談話中提及中國出口朝鮮的煤摻有石頭、存在虧噸等現象,周恩來立即囑咐主管對外經濟援助工作的方毅過問,並提議雙方「作個協議,設備質量不好,貨物質量不好,技術人員工作不好,請隨時通知,我們隨時調換」。關於設備質量問題,中國果然信守承諾,於1964年向朝鮮派出訪問團,目的之一就是了解中國供應朝鮮的設備有無質量問題,對於不好的設備,中國「該返修的要返修,該調換的要調換」。這與蘇聯拉來舊機器敷衍朝鮮形成鮮明對比。
鑒於中國經濟援助保質保量且有求必應,朝鮮提出的要求越來越多,中國竭盡全力仍不能完全滿足朝鮮的需求。1961年底,朝鮮副首相李周淵率團秘密訪華,目的是向中國尋求經濟援助。朝鮮提出需緊急訂貨鋼管3000噸,1962年貿易再需25000噸,另外還要10萬個紗錠。周恩來表示,中國的鋼管也缺貨,有些還要從蘇聯進口,最後答應提供一半。至於10萬紗錠,中國實在拿不出貨,只能請朝鮮派人來中國拆遷已經停產的紡織廠。李周淵走後,中國開始落實拆遷10萬紗錠一事,決定在邯鄲、石家莊、鄭州三市新建的棉紡織廠中挑選拆遷部分設備以供應朝鮮,經朝方實地考察後,最終決定拆邯鄲三廠、五廠的126000錠的棉紡全程設備(包括紡部附屬設備及器材)供給朝鮮。
與中國對朝援助的盡己所能相比,蘇聯對朝鮮的援助則有所保留。1960年9月,朝鮮政府代表團赴莫斯科,與蘇聯商討簽訂長期援助和貿易協定事宜。由於雙方之間貿易訴求落差較大,談判一直進展不順利。據中國駐蘇商務參贊處報告,朝鮮不願以貸款方式平衡對蘇貿易逆差;朝鮮要求減少原料出口,增加機器供應,蘇聯不同意;朝鮮要求調整原協議的成套設備項目,蘇聯不能滿足;朝鮮要求簽署七年協議,蘇聯只同意五年。盡管如此,蘇聯考慮到當時尚可的蘇朝關系,最終在12月24日與朝鮮簽訂了1961年至1965年蘇朝長期貿易協定。根據該協定,蘇朝雙邊貿易額在五年內將增長80%,兩國貿易總額將達到9億盧布,進出口各4.5億盧布,平均每年貿易額應達到1.8億盧布。同時蘇聯每年供應朝鮮10萬噸小麥,並將向朝鮮提供機器和設備、棉花、石油製品及許多其他商品。然而在蘇朝長期貿易協定執行的第一年-1961年,蘇朝雙方即出現「摩擦」。由於1960年朝鮮對蘇聯的貿易逆差很大,朝鮮要求全部推遲償還,蘇聯沒有全部同意,僅商妥將其中的1.5億舊盧布逆差轉為貸款。朝鮮提出請蘇聯供應的成套項目,也由於數量較多未談定,僅就設備提前交貨問題和1960年雙方已達成協議的鋼鐵廠(年產280萬噸鋼,擴建)等項目簽訂了協議。這些項目的費用約為10億多舊盧布,朝鮮要求全部以貸款方式解決,十年後償還,對此蘇朝也未達成最後協議。僅有軍事援助部分的談判比較順利,蘇聯免除了朝鮮戰爭期間對朝鮮軍事援助中朝鮮應負擔的7.6億舊盧布貸款。在具體貿易交易方面,蘇聯也是錙銖必較。1961年朝鮮因國內糧食緊張曾向蘇聯提出糧食援助需求,要求從蘇聯進口30萬噸小麥,蘇聯則要求朝鮮用黃金購買,經協商,朝鮮最終支付了總價三分之一的黃金。
盡管中蘇在援朝問題上的積極性有所不同,但能夠同時獲取來自兩方的支援,對朝鮮來說還是很有利的。因此,朝鮮在處理中朝、蘇朝關系時,盡可能在中蘇之間維持一種相對平衡。感念中國援助盡己所能、有求必應,朝鮮對華友好態度趨於明朗,在外交領域也更加趨向於配合中國。中朝之間加緊了在外交領域的配合行動。1961年4月,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邀請南北朝鮮代表參加聯大討論朝鮮問題的議案,朝鮮政府有意派代表出席,但考慮到1956年中朝曾在這一問題上發生分歧,故事前徵求中國的意見。中國政府表示原則上同意朝鮮的立場,但也明確提出三點修改意見。朝方對此表示感謝,並按照中方意見修改了外務省的聲明稿。在中朝關系升溫的同時,對於蘇朝關系,朝鮮也依舊交好。7月6日,金日成在莫斯科群眾大會上說,即將召開的蘇共二十二大,不僅「將給蘇聯共產主義建設開辟一個新階段」,而且也將「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作出巨大貢獻」;7月15日,他又在平壤市群眾大會上稱:「朝蘇兩國人民的友誼團結是堅定不移的,是永恆不滅的。」對於蘇共公布的新黨綱草案,《勞動新聞》發表社論說:「蘇共新綱領草案科學地論證了我們時代的基本特徵和共產主義社會建設的所有基本問題」,「不僅對蘇聯共產黨和蘇聯人民建設共產主義社會的斗爭,而且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工人運動的發展,都具有巨大的歷史意義。」
中蘇分裂為朝鮮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使得朝鮮得以在中蘇之間左右逢源、兩邊獲益。1961年7月,朝鮮在一周之內,先後與蘇聯和中國簽訂友好合作互助條約,通過與兩個社會主義大國同時簽訂同盟條約,朝鮮不僅同時強化了中朝、蘇朝關系,並且以同盟條約的形式解除了志願軍撤軍所造成的三八線軍事防禦方面的壓力,從而取得中蘇分裂後的重大實利。
在中蘇分裂的情況下,金日成在黨內和國內的地位得到鞏固,朝鮮日益感到自己已成為社會主義陣營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1961年8月,朝鮮勞動黨召開了第四次代表大會,各國共產黨都來祝賀。在代表大會期間,朝鮮勞動黨公布了國內經濟建設所取得的成就並提出「七年計劃」的宏偉藍圖。會議認為,勞動黨三大提出的加強以蘇聯和中國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友誼和團結的任務已經完成,特別是金日成7月率團訪問蘇聯和中國,在加強社會主義陣營團結方面起了劃時代的作用。
不過,朝鮮左右逢源、兩邊獲益的境遇並未維持多久。1961年10月,蘇共召開二十二大。這次大會通過了新綱領,宣稱無產階級專政已經完成了自身的歷史使命。大會不僅再次批判斯大林及「個人崇拜」,還公開批判不贊成蘇共觀點的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並影射攻擊中國。中共對此表示強烈反對,率中共代表團出席大會的周恩來為此提前回國,毛澤東等人特意到機場迎接,以此向蘇聯表明中共的不滿。蘇共二十二大不僅加劇了中蘇矛盾,也讓金日成感到憤怒。當年11月27日,金日成在黨內做關於蘇共代表大會的報告時,沒有再提蘇共二十二大和蘇共黨綱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意義,並表示堅決反對當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主要危險——修正主義。至於批判斯大林的問題,金日成說,這是蘇聯黨內的問題,與朝鮮黨無關。不久,平壤中央電台停止了對莫斯科電台朝鮮語節目的轉播,郵局也扣留了《真理報》和《共產黨人》發行時所附帶的關於斯大林主義問題的文件。朝鮮的立場開始發生轉變,偏向中國的立場。
1961年,在中蘇分歧加劇的背景下,為爭取朝鮮的政治支持,中國開始盡己所能向朝鮮提供援助,蘇聯對援助朝鮮態度轉趨消極,但並未中斷援助。利用中蘇分裂的機遇,朝鮮在中蘇之間維持平衡,從而兩邊獲益,謀取實惠。
進入1962年後,中蘇兩國關系中大事不斷,相繼發生新疆中國邊民外逃蘇聯的伊塔事件、中國批評蘇聯在古巴導彈危機中的做法、蘇聯在中印邊界戰爭期間偏袒印度。1963年7月,鄧小平率中共代表團赴莫斯科同蘇共就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問題進行會談。兩黨會談結果表明,中蘇之間已難以實現妥協。1963年下半年起,中蘇兩黨開始在中央一級報刊上相互批判對方的對內對外政策。中蘇公開論戰不僅使中蘇關系更加緊張,也對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產生了重大影響。
中蘇對立加劇後,鑒於中朝兩黨都對蘇共路線不滿,加之朝鮮的重要戰略地位,中國進一步加強了對朝鮮的經濟援助。在中國援朝的過程中,更加註重政治影響,經濟利益的考量被進一步忽視。同一時期,蘇聯著力國內經濟發展,對外援助政策有所調整,更加註重挑選對象,不再執迷於通過廣泛的援助對第三世界國家實施影響。蘇聯對朝援助因此呈現下降趨勢。
1962年是中國「三年困難時期」的最後一年,此時國民經濟仍處於「谷底」。在1月召開的七千人大會上,國家計委和財政部雖然對1962年工農業生產計劃和財政預算作了壓縮,但仍存在30億元赤字的缺口。盡管國內財政存在赤字,對蘇聯尚有12億舊盧布的欠債未還,在1月的中朝1962年度相互供應貨物談判中,中國還是爽快地答應將朝鮮1961年對中國貿易中欠交的商品一筆勾銷。中國的慷慨受到朝鮮人的贊許,認為這才是兄弟之舉。
或許是中朝年度貿易協定談判的順利進展給了朝鮮人信心,年中朝鮮方面又提出同中國簽訂長期貿易協定的要求,中方旋即作出安排。10月11日,周恩來飛赴平壤,就中朝貿易的一些原則性問題與金日成達成一致。10月底,李周淵率領朝鮮政府貿易代表團訪華。在雙方關於長期貿易協定的第一次會談中,主管經濟工作的李先念副總理就交代了中國的談判方針:「凡是我們辦得到,又是朝鮮需要的,我們一定辦;朝鮮需要,我們技術或其他問題沒過關的,就向你們談清楚,待以後過了關再辦。我國今年情況比去年好,相信明年會更好,但還有些困難,為了滿足朝鮮的需要,我們盡量擠。」在談判中,朝鮮希望中國能夠滿足朝方對砂糖、棉紗、鎢砂等商品的需求,並盡量多接受朝方提供的石墨電極、炸葯、石墨等。這些商品原本按照計劃都是要出口蘇聯的,現在蘇聯不要了,只能請中國幫助吸收。至於中國希望進口的有色金屬,朝鮮則說因為發展這些有色金屬得到了蘇聯的援助,因此產量的70%需要提供給蘇聯,以蘇聯的需要為先,估計1965年以後能滿足中國需要。對此中方也表示了理解。中國出口朝鮮的商品,有些按成本計算虧本很高,但考慮到是朝鮮工業發展的必需原料,中方便全部滿足了朝鮮的要求。如石膏和硫黃,朝鮮在五年內的需求量很大。按成本計算,中國每出口一噸僅能收回成本價的20%—25%,並且由於勞動力缺乏,中國的生產很不穩定。無論從經濟核算的角度看,還是從生產狀況的角度看,這兩項商品都是中國不應該出口和不應當多出口的。但是中國考慮到這兩項商品都是朝鮮發展「七年計劃」所必需的重要原料,如果不供應會影響朝鮮的生產和發展,因此中國克服自身困難,全部滿足了朝鮮在長期貿易中對上述兩個商品的要求。對於給予朝鮮的貸款,中國本來就沒指望能夠收回。周恩來在最後的談話中說:「貿易上能夠平衡當然好,萬一不能平衡,就和去年一樣,可以從貸款中支付,也可以留轉到下一年度。」至於貸款歸還問題,「你們不要放在心上,如果到時間有困難,不能還,可以延期。」周恩來還告訴李周淵,實際上中國並沒有把朝鮮和越南的貸款還款列入預算收入,而是列入了預算支出。11月5日,中朝兩國政府簽訂1963年至1967年相互供應主要貨物的協定、1963年相互供應貨物議定書、朝鮮使用中國貸款議定書和中國向朝鮮提供成套設備和給予技術援助的議定書等五個文件。朝鮮方面對此結果非常滿意。中國方面則將中朝長期貿易協定的簽訂視為對修正主義者的一個打擊。對中國而言,在簽訂中朝長期貿易協定時很少考慮自身的經濟利益。正如外貿部所總結的,中國對外經濟關系總的原則就是「經濟要服從政治」。
這一時期,在中國對朝經濟援助的過程中,「只算政治賬,不算經濟賬」的特徵顯著。1963年,朝鮮向中國提出以3萬噸大米換6萬噸小麥的要求,原因是朝鮮大米在資本主義國家銷路不好,賣不出去。鑒於當時中國國內小麥尚不夠供應,如要供應朝鮮,中國只能從澳大利亞購買。外貿部經請示中央後決定同意交換。這樣一來,小麥的買價、運費、保險費加在一起,中國要虧損外匯16萬英鎊。中國政府非但沒有要求朝方補償外匯虧損,還主動提出連同朝方大米的運費中方也一並負擔。
此外,在履行協定時,朝鮮方面經常根據自身需求更改計劃或突然提出新的要求,給中國有關部門和企業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困難和經濟損失。對此,中國不僅一一滿足朝方所有要求,並且主動承擔因朝鮮肆意變更計劃而造成的經濟損失。1963年4月28日,朝鮮貿易省提出,撤銷中國援助的金筆廠、鬧鍾廠、制罐車間、油墨廠四個項目,理由是朝鮮需要集中力量建設軍工企業和解決吃穿用問題。但這些項目多數已經完成設計,有的設備已經造好。對外經濟聯絡總局報告中共中央,擬同朝鮮協商,如果確實不要,則全部由中方自己處理,設計和設備製造等費用,朝方也無需承擔。周恩來批示同意。1963年11月5日,朝鮮駐華使館提出:根據金日成首相最近指示,朝方擬提前建成針織廠,並在年內把部分生產流水線安裝好。為此,要求中國提前交貨,於年底前交付棉毛機139台,搖紗機39台,包縫機85台和縫紉機42台。中國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要求輕工業部最大限度滿足朝方的要求。在向中方提出援建針織廠的要求後,朝方又多次反復更改所需原材料和設備的數量。關於供應朝鮮織物車間簾子布設備機物料的數量,中朝雙方已於1963年7月22日商妥,9月7日朝方卻要求將機物料數量由原來的1年用量改為3個月用量,中方表示接受。12月10日朝方又來電,要求繼續按照原定清單供應。為滿足朝方要求,中國成套設備出口公司特致函針織對外工程公司指示盡力予以安排。同樣,關於供應朝鮮針織廠的設備清單,雙方也已於1963年7月22日商妥,而9月7日朝方要求撤銷清單中的煮紗鍋等8項設備。中方表示接受後一年多,朝方又來電,要求中國繼續供應已經撤銷的3項設備共29台。中國依舊答應盡力予以安排。1964年12月15日,就在中國援助朝鮮的紡織設備初捻機和復捻機即將交貨之際,朝方突然提出削減訂貨數量,中方沒有辦法,只得同意。
中國在經濟方面的付出的確帶來了一些政治上的回報。1963年初,朝鮮外相朴成哲公開向中國外交人員表示,朝鮮黨一貫認為,撇開中國就沒有社會主義陣營,因此金日成首相最近提出了一個新口號:社會主義陣營以蘇中為首。1963年6月,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委員長崔庸健訪華時對劉少奇講:他老早就在想,世界革命的中心應轉移到中國來,中國在推動世界革命方面理應起更多作用。朝鮮黨現在認識到,修正主義就是敵人,要敵我分清,一定要同中國站在一起。自1963年7月1日起,朝鮮停止出版《朝蘇友好報》和《朝蘇友好月刊》,並限制《真理報》記者的活動,如元山、沙里院以南地區,蘇聯記者和外國記者都不能去,但中國記者可以去。「八·一五」解放日的慶祝活動也大大降格,而且在整個活動中,隻字不提蘇聯,這也是前所未有的。對此,中國感覺良好。駐朝使館評價道,朝鮮勞動黨已認識到,馬列主義與修正主義的原則分歧是戰略性分歧,而不是策略性分歧。因此,他們表面上避免站在第一線與蘇聯交鋒,但在國際斗爭中大力支持中國,「不顧壓力,堅持原則,仗義執言」,「表態及時」。中聯部領導人在一次內部報告中指出,朝鮮勞動黨「現在與我黨關系很好,什麼話都可以講,特別是反修以後,同我們的思想、語言是一致的,現在有什麼重大事情,我們都事先和他們交談」。
1963年9月,劉少奇訪問平壤,中朝關系達到了頂峰。金日成在會談中表示,朝鮮勞動黨不怕國際共運分裂,赫魯曉夫上台以來對朝黨一貫施加壓力,進行干涉和顛覆,實際上朝黨早就在思想上同蘇共分裂了。朝黨對蘇共一直保持警惕,沒談過心裡話。對於打倒赫魯曉夫,朝黨從心理上願意。但朝鮮是小國,自己單獨提出沒有力量。中國是大黨,如果中共同蘇共鬧翻,朝黨堅決同中國站在一起。至於同蘇共的論戰問題,朝黨不願繼續站在第二線,現已組織了「秀才」班子,准備寫幾篇文章,直接投入戰斗。金日成還支持中共關於召開左派亞洲黨會議的建議,主動表示可以幫助中共做其他黨的工作。
朝鮮在政治上支持中國,中國則在經濟上繼續支持朝鮮。1964年中國經濟計劃部門在制定1965年中朝貿易計劃時曾提出建議:最好不要再進口中方不需要的商品,尤其是鋅精礦和鎂礦,因為積壓已過多。對於中朝貿易中無法平衡的部分,是否可以考慮採取無息貸款的辦法來解決。鋅鎂礦原本都是朝鮮為出口蘇聯而投入生產的,後來蘇聯不再進口,朝鮮就轉而向中國出口,只為平衡中朝貿易差額,而這些商品並非為中國所需。但是,當1964年9月朝鮮貿易代表團來華商討1965年度中朝供應貨物協定時,中方還是基本滿足了朝鮮提出的進出口需求,不僅鋅鎂礦繼續進口,而且還幫助朝鮮解決了急需的2萬噸棉花,讓朝鮮很是滿意。
同一時期,蘇朝關系卻在降溫,朝鮮對蘇聯的不滿情緒加重。自從蘇共二十二大以後,朝鮮廣播電台便停止了蘇聯朝語節目的轉播。朝鮮很多機關取消了對《真理報》和其他蘇聯刊物的訂閱,朝鮮人與蘇聯和東歐國家駐朝鮮使館的接觸也受到監視和警告。這種不滿一方面源於蘇共二十二大後蘇聯對西方採取緩和政策,另一方面則源於蘇聯減少乃至停止了對朝鮮的援助,而後者更為關鍵。金日成曾在黨內報告中抱怨說:黨有大小,但不能有高低之分。目前蘇聯對朝鮮已沒有任何援助了,相反,逼我們提前還債,去年朝鮮糧食本來是豐收的,但為了還債,人民不得不少吃些,我們朝鮮人民對此感到極大的憤怒。
為緩和蘇朝關系,蘇聯也做了一些努力。如1962年4月,為祝賀金日成的50歲生日,蘇聯出版了俄文版《金日成著作和演講集》。赫魯曉夫還邀請金日成前往蘇聯治病療養,金日成對此表示感謝。在可能的情況下,朝鮮還是希望能與蘇聯保持友好關系,以便繼續得到蘇聯援助。只要蘇聯善意初現,朝鮮便會做出回應。對於10月的古巴導彈危機和中印邊界沖突,朝鮮一方面表示支持中國的立場,一方面又向中國解釋說,蘇聯最近在接觸中表示願意同朝鮮友好,避免涉及雙方存在的爭論和分歧;現在還需要蘇聯援助,希望中國理解。借與蘇聯緩和之機,朝鮮提出希望蘇聯在加強朝鮮國防力量方面給予其「實質性幫助」,如潛水艇、米格-21S殲擊機,並幫助其建立12個地對空導彈師。金日成對蘇聯大使莫斯科夫斯基說,這一援助大約需要花費1億盧布,但是朝鮮現在沒有錢,所以請求蘇聯提供無償援助。除了軍事援助,金日成還提出朝鮮需要經濟援助,請求蘇聯答應提供1萬噸棉花和70萬噸小麥。金日成還特別提到,中國棉花歉收已有幾年,無法援助朝鮮。對於朝鮮方面的要求,蘇聯含糊地答應給予無償援助,並邀請朝鮮軍事代表團訪蘇,但在最後簽協議時,蘇聯仍要求朝鮮付錢,朝鮮軍事代表團最終無功而返。蘇朝貿易談判也不順利,談了50多天,毫無進展。朝鮮的願望一一落空,金日成對此強烈不滿。朝鮮因此在中蘇論戰中明顯偏向中共。1963年初,蘇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長安德羅波夫訪問朝鮮期間,《勞動新聞》發表社論,指責有人片面攻擊中國共產黨,認為這種做法危及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使和平和社會主義的共同事業蒙受嚴重損失,等於參加敵人的反華大合唱。金日成接見安德羅波夫時,態度顯得異常冷淡,他甚至當面指責蘇聯在1956年干涉朝鮮內政,並明確表示不能允許對中國的攻擊。
針對朝鮮的一系列不滿與指責,蘇聯似乎並無意通過滿足朝鮮需求加以安撫。蘇聯對於朝鮮不斷升級的需求早已厭倦,加之此時蘇聯在援助第三世界政策上的消極態度,蘇聯在經貿方面向朝鮮施加了更大的壓力。按照1960年簽訂的長期貿易協定,蘇聯承諾每年供應朝鮮的10萬噸糧食1962年削減至5萬噸,1963年起則停止供應;蘇朝年度貿易談判遲遲沒有進展,談妥的商品不及朝鮮所需物資的一半;朝鮮要求免除1961年欠交的貨物,蘇聯不僅不同意取消,反而要求朝鮮在第一季度補齊。到了1964年,蘇朝經貿形勢更為嚴峻,6月26日李周淵召見蘇聯駐朝鮮大使,直指蘇聯在貿易方面不再幫助朝鮮。蘇聯的對外貿易部門在1964年沒有向朝鮮提供200萬公斤的紡織品,僅提供6萬噸菱鎂礦爐渣作為替代。蘇聯大幅減少購買朝鮮的陶瓷器,不再購買朝鮮生產的機床。李周淵說,朝鮮發展菱鎂礦礦石生產就是為了滿足蘇聯的需要,現在蘇聯停止購買給朝鮮造成了嚴重困難,朝鮮不得不暫停多家礦廠的生產。蘇聯大使則表示今後蘇聯將只購買真正對蘇聯有用的貨物,不會再購買更多的菱鎂礦礦石,也不會購買朝鮮生產的機床,因為後者的質量遠遜於蘇聯機器的質量,蘇聯並不需要這些陳列在博物館的東西。李周淵進一步指責蘇聯和東歐國家只想購買朝鮮的金屬礦,因為他們只想把朝鮮變成他們的原料製造產地和農產品產地,通過同朝鮮進行貿易來填滿自己的腰包。蘇聯大使則予以反駁,指出蘇聯和東歐國家之所以不再大量購買朝鮮商品是因為朝鮮製造的產品質量太低劣。蘇朝貿易僅占蘇聯對外貿易的1.8%,如此微弱的比重如何讓蘇聯通過與朝鮮進行貿易賺到錢?李周淵接著提到了蘇聯借款到期分期付款的問題,告知蘇聯,朝鮮政府只有通過出口菱鎂礦礦石和重晶石礦粉來償還分期付款,如果蘇聯不接受這些礦石,將會對朝鮮經濟造成沉重的打擊。這將會更加明顯地證明蘇聯領導人將兩黨間的分歧擴大到國家層面。在蘇朝貿易關系中,雙方互不滿意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據中國外交部統計,1962年,蘇朝貿易額為15200萬盧布,占朝鮮對外貿易總額的40%,同年中朝貿易額為9942萬盧布,占朝鮮對外貿易總額的30%。(64)1964年朝鮮的貿易總額增至3.4億盧布,其中中朝貿易所佔份額上升至35%,蘇朝貿易所佔份額則保持不變,仍為40%。這組數字反映出中朝貿易在這一時期發展較快,同時也表明,就對朝援助來說,中國雖竭盡全力,蘇聯只是基本維持,中國仍比不上蘇聯,中國在對外援助的問題上沒有能力與蘇聯攀比。
1962年至1964年,中蘇分裂加劇。在政治和經濟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中朝關系處於親密友好狀態,蘇朝關系相對冷淡。中國出於政治考慮,加強了對朝鮮的經濟援助。與此同時,蘇聯對朝援助卻呈現出停滯狀態,朝鮮對蘇聯的不滿有所上升,蘇朝關系因此而降溫。
D. 抗美援朝 我們幫助過朝鮮,他們為什麼現在經常跟中國作對
看中朝關系要從東北亞地緣戰略格局,或者說從地緣政治版圖來看。
第一,中朝關系是專有歷史的,如屬果不是原則性的問題,中朝關系不會變壞,這是肯定的;因為中國希望通過朝鮮達到牽制日本和美國的目的,至少是部分吧,朝核六方會談,中國這么賣勁就是這個原因,此外,中國還希望通過會談,建立以中國為主導的東北亞和平機制。
第二,關於申奧的問題,也別把朝鮮看得那麼邪乎。固然它是反對的,但是它的反對是有道理的,如果你是金正日可能也會這么做,一是當年中國改革開放,在朝鮮看來明顯背離了共產主義的道路,就象當年我們罵蘇聯修正主義一樣,朝鮮也是這樣看我們,二是當年我們為了發展經濟,大幅度改善了與韓國的關系,甚至都沒有事先與朝鮮打聲招呼(當然是怕反對),這好像不夠道義,就想現在,如果哪個國家與我們建交了,再跟台灣建交,中國也不會接受一樣,所以朝鮮要有所表示,從而證明作為中國的一個鄰國,它是有分量的。
第三,中朝關系正在朝好的方向改善,改革富裕起來以後,我們有好多已經不用的東西,可以大量輸入到朝鮮去,這有助於我們經濟結構的改善。
E. 中國為啥不幫朝鮮發展
盡管中朝關系因朝鮮發展核武器和中國支持聯合國制裁而愈發緊張,兩國卻從2008年重新開始高層互訪。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同年10月率領異常龐大的高級代表團訪問朝鮮,而金正日則在第二年兩次訪華,據稱是為確保其政權最終移交給其子金正恩而尋求中國的支持。
而且,在2010年韓國軍艦「天安號」被擊沉,以及韓國延坪島受到炮轟後,中國政府拒絕對朝鮮加以譴責。
首先,得到了中國和韓國之間的一條緩沖帶。韓國是美國的盟友,駐扎了數萬名美軍士兵。其次,中國已經在著手解決朝鮮的難民問題了。
事實上,為了遏制難民潮,中國不得不在2006年設置一個倒刺鐵絲網。目前的擔憂是,如果朝鮮崩潰,中國就必須要處理大量難民。所以,讓朝鮮繼續存在才是中國的最佳利益。
朝鮮對於中國的戰略價值不斷發展變化,每次朝鮮半島發生危機都會引發中國國內對庇護朝鮮的利弊得失的爭論。
中國歷來將朝鮮視為其在東北方的軍事緩沖,可以對抗美國駐扎在韓國和日本的軍隊。但朝鮮的軍事緩沖價值在當今的遠程導彈和網路戰爭時代已大不如前,另外,美國海軍也一直在該地區占據著主導地位。
如一位中國分析家所說,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這種轉變一清二楚:「軍事沖突的形態與以前比變化太大了,現在已經無須進行任何陸地戰爭了。」
然而,朝鮮在可預期的未來仍可能繼續保持著其地緣政治緩沖區的價值。朝鮮脫離中國的影響范圍可能會導致令中國政府難以接受的兩種後果之一:朝鮮加速倒向美國;或是產生一個與美國保持戰略一致的統一的朝鮮。
中國政府的諸多擔憂使其遲遲不願使用手中的籌碼向朝鮮施壓;朝鮮政府心知肚明並充分利用著這一點。中國分析家普遍認為,「中國使用手中的籌碼時,就會失去籌碼。」
中朝安全防衛關系的復雜性增添了中朝關系的曖昧不明。《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中規定,如果一方受到攻擊,另一方要向其提供軍事援助,但中國已經多次迴避對條約的實施進行澄清。事實上,朝鮮領導人受「先軍思想」的影響,不信任任何外國提供的安全保證。
近幾年,中國一直在淡化與朝鮮的意識形態關系,強調兩國間是「正常的國與國關系」。這種轉變開始的准確日期很難確定,但中國學者大致認為始於20世紀90年代,當時鄧小平剛開始平衡中朝與中韓關系。中國政府沒有就「正常」關系與以前的血盟關系相比有何不同做出任何官方解釋。
中朝關系正在面臨一個歷史的轉折點
「國與國」一詞也在外界呼籲中國採取更多措施控制朝鮮時提供了掩護。
F. 關於中國幫助朝鮮
1、美國是世界霸主來,第一強國,他源的軍費佔全球的一半還多,他的GDP是我國的十倍。軍事經濟超越我們5-10倍的強國扶植下的附庸國家。和我們扶植的附庸國家,可能一樣么?
2、弱並不等於差,1950年,中朝軍隊也一樣弱於美軍,但是,美軍在朝鮮半島作戰從鴨綠江敗退至三八線,就是失敗,不是么?
3、歷史上,在蘇聯和東歐沒有垮台之前,朝鮮和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經濟貿易量是很大的,一直到1980年,朝鮮的經濟都超過南韓,只有在1990年代,社會主義陣營解體,美國開始對朝鮮施行全面的經濟封鎖,導致朝鮮經濟發展的鏈條被人為切斷,朝鮮才衰落至今。
4、朝鮮還是有一些「殺手鐧」的,比如他們的導彈,火箭炮等,由於朝韓兩國距離太近,韓國那些依照美軍規范建立起來的戰術空軍、大洋海軍在真正的朝鮮半島陸地戰場上壓根派不上用場,空軍機場只要被朝軍導彈擊毀,他們的空軍就是擺設,而朝鮮的陸軍和南韓在技術上相比落後程度並不突出。
5、最主要的,朝鮮人的戰爭意志要遠高於南韓。
建議樓主多去讀一下有關1950年至今的朝鮮半島歷史變遷的書籍,這樣可以了解很多。最好是大陸、港台、甚至南韓出的都讀一下,多了解一下各方面的態度。
G. 北朝鮮需要中國的援助,為什麼他們還進行核試驗,難道中國不知道嗎
韓國一和中國鬧矛盾,朝鮮就搞炮擊。朝鮮一搞炮擊,中國就譴責並希望各國克制,然後就專沒有然後了。屬
日本一和中國鬧矛盾,朝鮮就搞導彈。朝鮮一搞導彈,中國就譴責並希望各國克制,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美國一和中國鬧矛盾,朝鮮就搞核試驗。朝鮮一搞核試驗,中國就譴責並希望各國克制,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以上僅為總結新聞報道的時間順序,不代表任何本人觀點。
H. 求問中國抗美援朝是什麼背景之下為什麼中國幫助朝鮮
我們來設想一下中國在越戰前所處的惡劣的外在環境。那是冷戰時期,是兩極世界,是兩霸橫行霸道的的時代,是國際矛盾極其尖銳的歲月,是中國夾在兩霸的夾縫討生活的屈辱時代,是對中國充滿敵意的時代。作為新中國的締造者,作為中國的最高領導人和舵手,為了國家長治久安,為了國境四周安寧,為了創造促進發展經濟的和平大環境,毛澤東朝思暮想的頭等大事,就是如何突破美蘇的圍堵,突破兩霸的包圍,徹底打破這種不利於新中國生存發展的國際舊秩序、舊格局。否則,連國家的生存和安全都沒有保障,還奢談什麼經濟建設!
選定越南為突破點
越南和印支是冷戰時期六十年代兩大陣營矛盾沖突的焦點,毛澤東選擇這個突破點是形勢使然。但要在越南打開這個缺口,意味著必然要再次同美國兵戎相見。中國當時又正同蘇聯進行激烈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路線之爭,也是水火不容。這就意味著可能同時同美蘇翻臉,意味著中國可能兩面作戰,這可是兵家的大忌。
許多毛的老同志、老戰友認為,這是拿黨國的命運作一場勝負難測的豪賭。所以,對此深表疑慮不安。有文說毛晚年「左傾」,「驕傲起來」,「專斷」,「不謹慎」等,都是這種情緒的反映。
所以毛晚年面臨了兩難困境:不突破兩霸的圍堵,中國將無法生存發展,但要同兩霸攤牌,兵戎相見,中國又沒有這么大的有形實力。怎麼辦,何去何從?但毛面臨的最棘手的難題還是無法說服黨內的務實派,他們認為,美蘇不是封鎖圍堵我們嗎,正好我們藉此關起門來,漸進地、有秩序地發展經濟科技,充實國力,以備將來有一天同兩霸攤牌。毛認為這不實際,兩霸不會讓你關起門來搞建設,樹欲靜而風不止啊!在兩霸的圍堵封鎖之下,你沒有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經驗,如何能搞經濟建設?那隻能是一廂情願的空想。但這些人中不少是老同志、老戰友、學術界和文藝界的權威、社會的名流啊!都是一些正人君子啊!
對毛來說,進退都是充滿危機,他的革命生涯從來都是包圍在危機之中,但都沒有像這次這么復雜、這么令他嘔心瀝血,這么險象環生。進雖危險,但可能打出一條血路;退,雖暫時自保,終將無法避免一戰。毛的一生,作過了無數次的政治和軍事賭博,對他來說,再作一次冒險的決策不難,難在必須作最壞的打算,作全面的准備,才能「不打則已,一打必勝」,一打就要打出長期的和平。但作這樣的打算,作這樣的准備,就無法不影響到全國的正常生活秩序和生產秩序。這可是會搞得全國大亂、天下大亂啊!
具體而言,同時反美、反蘇,涉及到一系列極其復雜的內政、外交問題,革命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和策略問題,黨內的團結問題等等。這對毛澤東來說,的確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挑戰。
首先,從理論上要打破兩極世界的格局。實際上,毛在六十年代初,就已意識到來自南疆的美國的威脅,暗下決心同美國一搏。所以毛在六十年代初提出了三個世界的理論。
這就不能不在馬列理論上有所突破,有所發展;也就是說,你要比蘇聯更革命,更紅,更左,這樣才能在理論思想上同蘇聯劃清界線,才能同它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所以,毛提出了不斷革命論,而且是文化思想領域的革命,這就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產生的理論上的原因。不斷革命論,是一箭三雕,既可反美,也可反蘇,還可封國內政敵之口,起到統一思想,統一步伐,集中意志的作用;此外,在世界范圍內,可以爭取社會主義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的支持,還可以贏得歐美廣大進步人士和知識界的同情和支持。
但是,軍事上中國如何南北兩面作戰,而且還要准備應付可能爆發的核子戰爭?毛巧妙地運用美蘇之間的矛盾,在戰略上以霸制霸,用蘇聯牽制美國,中國同蘇聯所爭的是真假馬列主義信徒,不是搞資本主義,所以蘇聯不敢因此而聯合美國對付中國;不但如此,蘇聯為了表示它才是正統馬列主義者,才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領袖,不得不率領社會主義國家援助越南對抗美國。毛同時反過來用美國牽制蘇聯,因為美國的謀略家一直夢想分裂共產主義陣容,以中制蘇,緩解蘇聯對西方的壓力,所以反對蘇聯摧毀中國的核子基地。
對於越戰本身,美國講明了是為了維護民主自由,必須遏制中國共產主義對東南亞的擴張,一旦失掉越南,將引起骨牌效應,波及其他東南亞各國。對中國而言,越南是中國的南大門,攸關國家的安全,豈能置於美國勢力范圍,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中國為了保障東北國防安全,抗美援朝,基於同一考慮,不惜以任何代價,抗美援越,直到取得全面勝利為止。
但是鑒於朝鮮戰爭血的教訓,中國直接參戰,犧牲太大,而且會冒同美國直接開戰的危險,所以毛採取了一九五四年「抗法援越」的奠邊府模式,間接參戰。實際上是一種隱蔽戰爭,或代理戰爭,也即讓北越出面同美國正面作戰,中國在背後全力提供戰略、戰術、人員和物資的支持。當然,如果美軍敢於跨越十七度線,深入北越,則將改?「抗美援朝」模式,派遣志願軍直接參戰。結果,自始至終,美軍地面部隊一直未敢越雷池一步,中國的戰略威懾,保證了北越的安全。
但以北越的貧窮落後,加上二十多年的抗法救國戰爭使國民經經濟殘破不堪,可以想像,沒有中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勤、人員等方面的全力支持,北越的「抗美救國戰爭」很難長期支持下去,更談不上勝利了。就是再有十個武元甲也抵擋不了美國的五十四萬如虎似狼的現代化地面武裝部隊的瘋狂進攻和空中的狂轟濫炸。
必須強調,毛對「抗美援越戰爭」的最實質性的貢獻是他的人民戰爭思想,當然包括他的飄忽機動、變化莫測的游擊戰術。這是他經過數十年革命烈火千錘百煉的絕招,他用它打敗了蔣介石,現在他又傳授給越南人,用來對付美霸。但越戰期間,他的人民戰爭思想有所發展,從中國國內運用到世界范圍,不僅在中國、越南形成人民戰爭的海洋,還在世界范圍內形成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海洋,也即反戰怒潮,席捲歐美各國。毛的人民戰爭這一招理論上並沒有什麼深奧難解之處,但看似平淡無奇,被他運用起來,卻威力無窮,擋者披靡,使得美國的現代化武器毫無用武之力。尼克松總統領教了毛人民戰爭的厲害,最後不得不承認失敗,下令從越南撤軍,從越南和印支的泥沼中拔出泥足。
中國的豐碩戰果
但是,進來容易,出去難。美國不但要其數百萬大軍(武裝部隊加?勤部隊)安全地撤出,還要體面地撤出,真是談何容易。尼克松想到了中國,中國或許可以幫他這個忙。政治是很現實的,如果尼克松不知道是中國而不是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在背後鼎力支持北越反美,老謀深算的尼克松怎麼會屈尊就駕,不遠萬里跑到北京,而非河內或莫斯科,去向毛求教、求救?當然,毛幫助美國在越南拔出泥足,不是沒有代價的,而且要的價錢非常高。第一、承認中國政治大國的地位;第二、解除對中國的封鎖圍堵;第三、撤銷美台防衛條約,把美軍撤出台灣;第四、支持中國恢復聯合國會籍;第五、共同防蘇制蘇。
這些都在毛尼、周基的會談和《上海公報》中得到了體現和諒解。這些可是一個戰爭的勝利者才能獲得的豐碩戰果啊!
這不僅涉及到東亞的格局,更涉及到世界的格局;從此,越戰後的世界,不再是二分天下,而是三分天下,國際政治由兩極變為三極,中國由此轉危為安,脫出兩霸圍堵的困境,毛澤東贏得了豪賭,為中國殺出了一條血路。
毛周不僅同尼基談到台灣和越南問題,更談到東亞和世界的格局,如果不是中國在越戰中起著不容漠視的關鍵作用,中國有資格來談這樣的大問題嗎?美國人是崇拜實力的,如果你沒有把它打得口服心服了,尼克松會同你商談如何安排國際格局這樣的大問題嗎?而且,繼尼克松訪問中國之後,英、法、德、日等大國元首和政府首腦以及幾十個二、三流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政要爭相前往北京,朝拜世界級的元老政治家——毛澤東。毛由此從中國的偉人一躍而成為世界的偉人,從此毛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屬於世界,真是應了他在《沁園春》中所說的「數古今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詞句。這可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一百多年來從未有過的偉大外交勝利啊!過去的舊中國一向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越戰後卻走上了國際舞台,發揮舉足輕重的政治大國的作用。
由上可見,毛晚年發揮高超的政治智慧、非凡的的政治膽識和傑出的軍事藝術,利用越戰為突破口,打破美蘇的圍堵,為中國人打出了廣闊的生存空間,為千秋後世子孫留下了豐厚的遺產,並直接為鄧小平的改革開放,鋪平了道路,提供了政治前提。
I. 中國給了朝鮮多少經濟援助
現在還援助個屁!中國正在對朝鮮進行建國以來最為嚴厲的經濟制裁!
J. 誰助長了朝鮮核武發展
眾所周知,朝鮮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其發展的黃金時期,生活水平遠超中國和韓國。那個時候朝鮮最有實力發展核武器,而不是經濟困難的九十年代和現在。朝鮮當年沒有發展核武器的原因在於,那個時期蘇聯和中國均是朝鮮的盟國,朝鮮沒有外在的國家安全威脅。但蘇聯解體之後,朝鮮的內外部環境極度惡化:美國、日本和韓國均對之持敵視態度。美國屢屢拒絕朝鮮要與其直接對話的要求,並毫不掩飾對朝鮮的敵意——小布希政府直接將它列為邪惡軸心國家。
而殘酷的國際現實也增強了朝鮮的不安全感。曾是西方盟友的薩達姆最終被美國以莫須有的罪名推翻並被處以絞刑。卡扎菲在放棄核武器向西方俯首稱臣之後,最終卻被西方軍事干預推翻,並在百般受辱之後不經審判就被亂槍打死。西方如此的翻雲覆雨和冷酷無情,一直被列為西方敵人的朝鮮的感受可想而知。
可以說沒有安全保障以及殘酷的國際現實成為朝鮮發展核武器的根本原因。這和中國是否援助,是否反對都毫無關系。反而由於中國的存在,朝鮮發展核武器的緊迫感有所降低,朝鮮的行為還帶有些許理性。比如核試驗之後單方面宣布不會進行核擴散。假如沒有中國的存在,沒有任何依靠和顧忌的朝鮮,其行為將更為極端和難以預測。
朝鮮發展核武還有一個因素不得不提,那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先例。這兩個國家是冷戰後不顧一切壓力和阻力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結果美國的譴責和制裁很快草草了事,雙方又很快成為友好國家。西方首腦們不去參加中國的二戰大閱兵,卻紛紛跑到印度參加它的國慶閱兵,這背後的原因自然是國家利益使然。印度有助於遏制中國在亞洲的崛起,巴基斯坦則是美國反恐戰爭的重要一環。既然印巴可以安全著陸,何以朝鮮就不能?
其實,如果西方真的要讓朝鮮棄核,也不是沒有辦法。同樣被列為美國邪惡軸心國家的伊朗,不也通過談判放棄核武器了嗎?朝鮮固然不可能是伊朗的翻版,但美國只要直接和朝鮮談判,公開承諾朝鮮的安全保障,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只是美國過於自大,錯過了這一歷史機遇。等到朝鮮真正成為核國家之後,就再無解決的可能。或許,正是朝鮮最終成為核國家,才迫使西方與伊朗妥協,擔心伊朗成為第二個朝鮮。
朝鮮雖然成為核國家,但其對世界的威脅並沒有增大。任何了解朝鮮現狀的國家都知道,這個貧弱的國家根本不可能打一場常規戰爭:年久失修的基礎設施——通往平壤的道路都只能修一面,另一面全是大小溝坑;極其落後的武器——2015大閱兵時的飛機簡直令人以為時光倒流。而真要到了動用核武器的地步,也是它自我毀滅的一刻,這恰恰也是朝鮮政權竭力避免的,它所做的一切不過是求生存而已。那麼,何以西方如此大張旗鼓地誇大朝鮮的威脅呢?這則和中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