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產業轉移和經濟轉型是同一個意思嗎
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這種現象叫做產業轉移。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認為,工業各部門及各種工業產品,都處於生命周期的不同發展階段,即經歷創新、發展、成熟、衰退等四個階段。此後威爾斯和赫希哲等對該理論進行了驗證,並作了充實和發展。區域經濟學家將這一理論引入到區域經濟學中,便產生了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對遷出地來說,有利於促進當地的產業結構升級,緩解當地環境污染,增加就業壓力。對遷入地來說,有利於促進就業,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污染環境
經濟轉型指的是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包括發展模式、發展要素、發展路徑等等轉變。從國際經驗看,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型工業化國家,無一不是在經濟轉型升級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我國從九五計劃開始即提出了經濟轉型問題。過去中國經濟有很大發展,今天已經成了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體。同時,要看到發展方式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其基本特徵是依靠增加生產要素量的投入來擴大生產規模,實現經濟增長。以這種方式實現經濟增長,消耗較高,成本較高,產品質量難以提高,經濟效益較低。犧牲環境為代價,形成某些行業產能過剩。必須要轉型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可持續發展。其基本特徵是依靠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利用效率,來實現經濟增長。以這種方式實現經濟增長,消耗較低,成本較低,產品質量能不斷提高,經濟效益較高。現在強調供給側改革,調整產品結構,由低中檔產品向中高檔轉變。
B. 如何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6項重點工作:
——進一步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擴大居民消費重在提高收入、改善預期。在保持投資穩定增長的同時,把重點放在優化投資結構上。穩定和拓展外需,積極推動對外貿易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促進對外貿易均衡發展。
——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在加強農業基礎、提升製造業水平、擴大服務業規模上下功夫,推動三次產業在更高水平上協調發展。
——加快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堅持一手抓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一手抓企業創新主體培育。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解決影響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和領軍人才,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標准工作力度,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
——毫不放鬆地抓好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通過有效的市場激勵機制強化引導,通過完善的法律法規強化約束,使節能減排和生態保護成為全社會自覺行動。
——進一步統籌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全面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繼續加強東中西區域經濟合作,推動產業有序轉移。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強新農村建設。
——不斷增強轉變發展方式的動力。圍繞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快推進行政審批、財稅、金融、價格、收入分配和國有企業等領域改革。與此同時,要抓緊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的幹部考核評價體系,更加註重對結構調整、自主創新、節能環保、就業和民生改善等方面成效的評價。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著眼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許多地方都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這是十分必要的。但一些地方對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存在認識誤區,由此帶來行動上的偏差。這就要求我們科學認識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以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為代表的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依靠承接國際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加工製造業轉移,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在工業化起步階段,這種承接無疑是一種合理選擇。但是,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這種產業結構除了利潤率不高,還存在物質資源消耗大、對生態環境影響大等問題。因此,在我國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強化的背景下,無論是從成本效益的角度還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都需要及時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從這個意義上說,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我國一些地方來說已是迫在眉睫,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國許多地方都在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並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也存在一些誤區,如一些地方認為轉型升級就是淘汰傳統產業尤其是一些夕陽產業轉而發展新興產業, 因而一哄而上去追逐新興產業。發展新興產業當然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在這個問題上,各地應按照中央精神和自身條件,合理規劃、量力而行。否則,一哄而上的結果只能是各地產業結構趨同現象嚴重,低水平競爭加劇。其實,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夕陽產業,只有夕陽技術或夕陽思維。同樣是製作服裝,歐洲一些企業的獲利能力就強於許多高科技產業;而許多看似風光的高科技產業,卻因為產能膨脹轉瞬間堆積起大量不良資產。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不一定要喜新厭舊、棄舊從新。傳統產業只要能在技術和管理上進行升級,仍可變成現代產業。而如果沒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沒有很好的科研成果商業化鏈條和服務,雖然從事的是新興產業,但拿到的可能還是利潤的「邊角料」。
再如,為了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一些地方搞「一刀切」,要求區域內所有城市都必須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超過第二產業增加值。這其實也不盡合理。第三產業增加值超過第二產業增加值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表現,但並不是對所有區域、所有城市的統一要求。相對而言,特大城市更適合於發展第三產業。中央關於「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就明確指出,「推動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比如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第三產業的中心從戰略安排和選擇上是上海市。上海市第三產業發達,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分擔了周圍其他城市的服務業功能。如果長江三角洲地區每個城市的第三產業增加值都超過第二產業增加值,那反而不合理了。因此,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其他城市不能簡單地以服務業佔比來衡量自己的轉型升級成效。
事實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的「轉型」,其核心是轉變經濟增長的「類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轉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產出、高質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轉為集約型,而不是單純的轉行業。轉行業與轉型之間沒有必然聯系,轉了行業未必就能轉型,要轉型未必就要轉行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的「升級」,既包括產業之間的升級,如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由第一產業占優勢比重逐級向第二、第三產業占優勢比重演進;也包括產業內的升級,即某一產業內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縱深化發展,實現技術集約化,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只有正確理解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這些內涵,才能在實踐中避免出現偏差。
C. 如何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當前,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說明中國已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但中國原有的自然經濟,落後的生產力以及受其他國家壓迫的國情在我國經濟發展中遺留留了不少的問題。盡管中國經濟發展快速,但在發展中也出現了不如何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D. 以下哪一項是當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轉型的表現
以下哪一項是當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轉型的表現?
A、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版
B、農業社會向後權工業社會過渡
C、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過渡
D、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過渡
正確答案:C
很高興為您解答!
有不明白的可以追問!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
請點擊下面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謝謝!
E. 我們企業和個人如何在新經濟時代下實現轉型與發展
對企業來說想轉型先要有資金用設備替化現在不斷增長的人工,現在是一個靠質量和速度求生存的社會,我沒錢只能在泥地中滾打,祝你成功
F. 經濟轉型升級的中國經濟
1、轉型的四個階段
在某種程度上,全國新一輪經濟轉型浪潮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轉型的延續和發展。因此,要研究當前中國的經濟轉型,必須先研究改革開放後的經濟轉型。改革開放後,中國從計劃經濟邁向了市場經濟,階段性過渡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轉型的主要特徵。有專家認為,中國的經濟轉型一開始並不是朝著市場經濟發展,通常採用「先試驗後推廣」和「不斷調整目標」等做法。總體上講經濟轉型是漸進的,但在某個階段也有激進的性質。
中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即經濟的自由化、市場化、民營化和國際化。其一,在經濟自由化的過程中,中國經歷了一個從農村到城市的漸進式改革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核心的農村改革,使農民獲得了土地使用權,以放開國有企業自主經營權為核心的改革,使國有企業初步擺脫了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同時也使非國有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其二,經濟市場化的改革將國營企業推向了市場,與其他所有制企業展開競爭。其三,經濟民營化改革強調了產權的重要性,允許了經濟更大程度上的經濟自由,各種所有制的競爭,使非國有經濟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力量;其四,經濟國際化的改革,使中國經濟在加速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同時能夠面對世界新經濟的挑戰,逐步向國際經濟一體化過渡,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世界經濟一體化中來。
2、當前全國經濟轉型概況
加入WTO後,中國經濟正飛速地邁向國際化。在國際化競爭和較量的進程中,中國經濟將出現一種新觀念、新技術和新體制相結合的經濟轉型模式。這種經濟轉型模式不僅是中國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且還將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當前,全國許多地區提出了經濟轉型的構想,並且許多地區還制訂了經濟轉型規劃。其它地區雖然沒有提出經濟轉型的問題,但是實質上也在做著經濟轉型的工作。整體上看,全國經濟轉型可分為北方的經濟轉型和南方的經濟轉型,並且南北雙方的經濟轉型有著明顯區別。北方的經濟轉型以東北三省為代表,南方的經濟轉型以粵、浙、閩等省為代表。北方是我國的能源基地,改革開放近二十多年來的能源開采利用,許多地區能源開采業進入了萎縮期,由於資源的逐漸枯竭,導致了一些社會矛盾的出現。東北以阜新市、遼源市、伊春市、大慶市為代表的四個國務院資源型經濟轉型試點城市,轉型的主要任務是減少能源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另外,北方是我國重型製造業基地,但是製造業整體水平落後。面對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態勢,北方工業需要有新的提升。因此,北方經濟轉型的核心是發展替代產業、接續產業,其次是產業技術升級和經濟制度創新。也就是說北方經濟轉型是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技術進步為輔的經濟轉型。南方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是中國經濟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核心地帶」,盡管如此,南方經濟與世界發達經濟還存在著生產技術、管理上的差距。因此,南方經濟轉型的核心是推進產業技術進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質上是與世界經濟接軌,參與世界競爭。
3、當前中國經濟轉型的實質
縱觀當前全國的經濟轉型,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把科技放在了突出位置。因此,中國當前經濟轉型的實質就是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經濟發展中的高科技含量。
4、當前全國經濟轉型的重點、任務和方向
目前全國許多地區的傳統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受到國家產業政策、資源和環境的制約,不能更好地參與到國際競爭中來。因此,全國經濟轉型的重點是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使之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
轉型的主要任務是開發和應用先進技術、工藝和裝備,在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顯進展。
轉型的方向是發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帶動產業化。當前的世界經濟是高科技主導下全球一體化經濟,高科技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因此,大力發展高科技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提高高科技產品的市場份額和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使高科技產業化是經濟轉型的必然方向。
5、加入WTO後我國的產業發展態勢與經濟轉型
加入了WTO後,中國的一些優勢行業如紡織、服裝、鞋類、玩具、機電等由於不再受到最惠國、反傾銷之類的威脅,因而得到迅猛發展。這些優勢行業在迅速佔領世界市場的同時,也在發展壯大中佔領了世界生產技術的制高點。以服裝為例,2005年中國服裝在歐盟、美國等國家和地區設限的情況下,許多產品的外貿出口量和2004年相比仍實現了翻番。中國服裝業在向世界市場的邁進中,生產技術和組織管理水平得到了鍛煉和提升,達到和超越了世界一流水平,令歐盟和美國的服裝生產界感到震驚。因此,在部分地區的經濟轉型中,有的地區(如阜新市新邱區)把服裝行業作為了產業的發展方向,並且完成了一定數量的外貿出口。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未來的全國經濟轉型中,我國的優勢行業將是一些地區的最佳選擇。
6、當今世界經濟轉型的潮流
當今世界經濟的兩個主要特徵就是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信息化的突起,經濟全球化是對全球資源和市場追逐的結果,經濟信息化則是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使然,在這場競爭中世界經濟將轉向以商務電子化為代表的新經濟。新經濟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的帶動下,將發展成為以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環境技術和管理技術等七大高科技產業為支撐的龍頭經濟。有的學者甚至把這種新經濟稱為第三次產業革命。
7、經濟轉型與傳統經濟發展
世界經濟轉型的歷史是一部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歷史,又是一部新興產業崛起的歷史。世界各地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盡管有許多新興產業的崛起和發展,但是除了一些資源型產業因資源枯竭而退出歷史舞台外,傳統產業並不會因經濟轉型而成為終結者,相反傳統產業會在經濟轉型中得到更大程度地改造和提升。新興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由於缺乏強有力的技術、市場和管理支撐,會遇到許多問題。只有在經過漫長而痛苦的孕育發展期後新興產業才可能成為某個區域的支柱產業。因而,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融合,才是經濟轉型的最快和最佳選擇。在經濟轉型中,讓高新技術和商務電子技術與傳統產業相結合,來帶動人才流、技術流、資金流的流動,從而推進市場資源進行整合,最終促成傳統產業升級換代是推進經濟轉型的有效方法。
G. 如何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1 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含義: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在現有技術和資源條件下,生產要專素得到合理配置,屬各產業間能協調發展,並能產生良好經濟效益的過程。產業結構高度化是指產業結構向著產業內部綜合生產率水平、技術結構水平更高的方向演化的過程。2 我國產業結構的低水平和不合理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正常發展的一個制約因素,必須選擇正確的產業發展戰略,尋求有效的調節機制,推動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3 我國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基本方向是要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4 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具體措施有:① 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大力推進經濟和社會的信息化。② 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③ 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努力提高我國工業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⑤ 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利建設,健全綜合交通體系,優化能源結構,改善布局和結構。⑥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