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當前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突出問題是什麼如何解決
當前世界經濟正處在金融危機劇烈動盪後的緩慢復甦之中,國際國內形勢發生新的深刻復雜變化,但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沒有因為這場金融危機的沖擊而發生改變和逆轉。
從國際環境看,一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我國在全球化調整發展中擁有新的優勢。二是金融危機後,各國致力於發展新技術、新產業,將成為推動全球新一輪增長的重要力量,我國在搶占科技和產業競爭制高點的競爭中具有新的機遇。三是新興大國地位上升,我國等新興大國正在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收入分配結構是否得到改善,是判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效果的關鍵。
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居民收入增長滯後於經濟增長;二是不同收入階層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三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地區收入差距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壯大,社會財富這塊「蛋糕」越做越大。在這種形勢下,分好這塊「蛋糕」就變得越來越關鍵——不僅是做大「蛋糕」的根本目的,也是繼續做大「蛋糕」的必要條件。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這個問題早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會議就提出來了,到1995年十四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強調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我國實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努力進行了多年,但現狀依然是:取得明顯進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銳。
產業結構不夠合理。1978年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有所變化,但這樣的結構,不僅低於高收入國家,而且也低於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
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只有24%,在世界50個主要國家中我國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後;美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達60―70%。我國對外技術的依賴程度高於50%,美國、日本只有5%以下。事實深刻地告訴我們,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關鍵。
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我國是個人口大國、資源小國,這對矛盾將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當前最突出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問題是:就業不足、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順三大問題。較深層次的是教育、文化和醫療三大問題。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應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化為城鎮居民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堅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引導產業跨區域有序轉移,引導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進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② 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基本國家型態其實僅有少年大塊頭成人的模樣。(童貞型特別是回經濟制度,和人們思想)答
雖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可是建國六十二,真正意義的經濟建立才二三十年,我們試想我們與發達資本主義的二三百年經濟發展的西方世界相比,確實存在幼稚不成熟等「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但是堅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排除一切不利因素,在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大道!為全體中國人之福祉為最高准則之目標。
我們說:問題是發現而存在的,差距懸殊是正常狀態,解決是發展進步的保證,心態保持平衡。
我堅信個人自由與社會民主,隨經濟發展人民幸福而發展的。
③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哪些突出矛盾和問題
一、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當前,世界經濟復甦依然艱難曲折,需求動力減弱和成本推動共同作用,我國經濟運行下行壓力加大。一是國際經濟形勢依然錯綜復雜充滿變數。世界經濟低速增長的態勢仍將延續,主要經濟體總需求仍然疲弱,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明顯抬頭,各國都加強了對本國市場的保護,全球貿易面臨下行的巨大風險。二是國內經濟企穩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2012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速比去年回落3.9個百分點,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均值低於歷史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我國製造業整體上增速減緩。雖然近期一些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有所回升,但經濟企穩的基礎還不夠穩固,必須做長期應對困難的准備。三是三大需求動力減弱。繼續提高投資率已經沒有空間,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進口和出口的增速都有所回落。四是企業生產經營仍比較困難。企業效益持續下滑,生產經營困難加劇。企業綜合生產成本持續上升,傳統競爭優勢減弱,而企業轉型和創新發展又面臨技術、人才和機制等因素的制約。
二、結構調整任務十分艱巨
近幾年我國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在當前經濟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暴露出更多的問題,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一是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在工業領域,我國以傳統產業為主,新興產業並未發展起來,低水平重復建設和低價競爭比較嚴重,產能過剩問題突出,我國產能利用率低於國際通常水平約10個百分點。二是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目前我國產業技術水平整體偏低,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尚不健全,缺少自主知識產權和名牌產品,新興產業帶動作用還不強。三是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基礎不穩,第二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第三產業發展不快的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服務業發展長期滯後,結構不合理,生產性服務業水平不高,生活性服務業有效供給不足,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服務業國際競爭力不強。
三、農業基礎地位不夠牢固
一是現代農業建設任務艱巨。現代農業建設的資源環境約束將長期存在並日益增強,農業生產經營將進入一個明顯的成本上升時期,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緊缺日益成為突出矛盾,農業副業化、農民兼業化、農村老齡化、村莊空心化將日益明顯,農業的自然風險明顯加大。二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的任務更加艱巨。農產品供求關系一直處於緊平衡狀態,有些重要農產品自給率不斷下降,隨著人口總量增長、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農產品的工業及能源用途拓展,全社會對農產品數量、質量、品種的需求將進一步提升,農產品需求將呈長期增長趨勢,基本保障農產品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和質量安全的壓力越來越大。三是農民增收的基礎很不牢固。農民家庭經營的生產成本在不斷上升,農民創業和擴大生產面臨資金、技術、人才短缺的困難,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就業仍面臨較多障礙。四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滯後。投入的農村基礎設施存在著建設等級低、缺乏有效管理養護機制等問題。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和保障的水平與城鎮仍存在較大差距。
四、財政收支矛盾比較突出
一是財政收入增速放緩。隨著經濟增長速度放緩,2012年以來財政收入增幅明顯回落。根據財政部數據,2012年全國公共財政收入比上年增長12.8%,增幅較2011年的248%低12個百分點。二是政府剛性支出增加。2012年全國公共財政支出比上年增長15.1%。盡管財政收入增幅回落較大,但民生等重點支出仍然得到切實保障。在經歷了前幾年高速增長以後,我國財政收入增速未來幾年可能將有所放緩。但財政支出特別是民生領域支出增長的剛性較強,未來對結構調整、生態環保、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還要加大,因此今後幾年財政收支矛盾可能將比較突出。此外,我國部分地方政府債務較重。一些地方特別是市縣政府性債務較重,償債壓力較大,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五、民生領域面臨很多挑戰
教育領域存在一些熱點和難點問題。如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現象、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應試教育」傾向、隨遷子女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高考改革等問題,對這些問題社會高度關注,群眾反映十分強烈。就業形勢更趨復雜。隨著經濟中速增長成為常態,就業總量壓力將繼續加大,結構性矛盾將更加突出,就業任務更加繁重。部分地區、企業用工需求與勞動力供給存在結構性失衡,企業「招工難」與勞動者「就業難」並存。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失業人員再就業,以及就業困難群體實現就業難度依然很大。收入分配領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是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規范,隱性收入、非法收入問題比較突出,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呈現居民收入佔比下降趨勢,宏觀收入分配格局有待優化。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城鄉社會保障發展還不平衡,廣大農村地區社會保障發展嚴重滯後,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蓋面比較窄;城鄉間、不同群體間社會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較大,矛盾比較突出;人口老齡化加快,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大部分空賬運行,社會保障長期資金平衡和基金保值增值壓力加大;醫葯衛生事業面臨新的問題,總體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健康需求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不適應的矛盾仍比較突出。衛生發展總體上仍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醫療資源尤其是優質資源仍嚴重短缺,城鄉和區域衛生發展不平衡,公共衛生、基層和農村醫療衛生薄弱,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亟待解決。
六、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
一是市場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發展的動力與活力仍不足;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和環保收費機制尚未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制體系和執行體系尚不完善。二是非公經濟發展的環境有待改善。一些地方對非公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發展重視程度不夠,民營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十分突出,企業稅費負擔依然偏重,「玻璃門」、「彈簧門」等阻礙著非公經濟准入政策的落實。三是財稅體制改革需要加快。政府間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還不夠清晰,預算完整性和透明度有待提高,稅制結構不盡合理,民生和公共服務方面支出偏低。
七、政府改革和建設需要加強
我國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經過近年來的改革完善,取得了重要進展。但與當前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適應的方面和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是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政府在部分領域存在「缺位」和「越位」的行為,特別是公共產品和服務提供不足、社會管理比較薄弱。公共資源和社會資源向各級政府過度集中。二是政府效率需要提高。各級政府部門職能交叉、權責脫節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精簡機構、提高效能的任務還很艱巨。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事業單位改革推進緩慢,改革步伐相對滯後。三是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由於監督制約機制尚不完善,導致消極或腐敗現象,濫用權力、權錢交易、官商勾結等腐敗現象屢見不鮮,在一些領導幹部中發生的以權謀私、貪污賄賂等腐敗案件影響惡劣。此外,在依法行政、政府管理方式創新、行政效能、行政成本控制、政風建設等方面,也存在許多不足。
④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有哪些
胡錦濤指出,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層次低,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經濟社會發展同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⑤ 大家認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哪些主要問題,如何解決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主要問題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副局長 李欣欣
2002年4月26日
對於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所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問題,一些業內人士曾從各種不同的角度發表了建議和評論。但是筆者認為,目前影響我國中長期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是社會總需求總量不足和社會總供給結構性過剩的問題。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增長的市場驅動力明顯不足。去年以來,我國的消費品市場雖處於平穩增長態勢,但是今年第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4%的增速與上年同期相比卻下降了1.9個百分點。按以往的經驗,每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走勢均呈現出前高後低的狀況。近年來,消費品市場所能呈現出的平穩增長態勢,其中消費品市場比較活躍的因素主要還是由政府政策性作用所至,市場供求關系的自發性作用仍不明顯。如公務員和企事業單位工資的增加拉動了消費的較大增長;費改稅在農村試點的擴大緩解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幅的下滑;住房、汽車和教育等個人消費信貸的持續增加帶動了消費品市場的增長。由於這些政策性因素的主導作用,才促進了消費品市場的持續增長。若排除這些政策性不可比因素,消費品市場的增長將會面臨著後勁不足的危機。當前,城市下崗、失業人數的增加和低保缺口的增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滯後,住房、醫療、教育等各項改革措施的相繼出台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增長的市場驅動力已在明顯減弱。
2、商品供過於求的狀況日益嚴重。據國家經貿委等部門對我國600種主要商品的供求情況分析預測,今年上半年我國供過於求的商品達到86.3%,比去年下半年擴大了5個多百分點;供需平衡的商品只有13.7%,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這種供給總量相對過剩的問題表面上表現為全國市場價格總水平出現走低的趨勢,但實質是受到我國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區域結構和產品結構等由現在的工業化初中期向中後期轉變過程中的結構性矛盾的影響。具體表現在:生產結構與消費結構的矛盾;知識結構與就業需求的矛盾;要素、資源狀況與產業結構和布局的矛盾;重復建設、區域封鎖與市場規則的矛盾等等。由於這種供給過剩的一系列矛盾的存在和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的逐步加大,將使未來幾年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相對於前幾年放慢,失業人數繼續增加。因此,供給過剩的壓力在未來兩三年內仍會存在。
3、推動投資增長的主要動力是政府行為,缺乏市場機制的內在推動力。去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投資拉動,並且主要依賴於政府增發國債和由國債投資而帶動的貸款所拉動,社會投資增長相對緩慢。200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為12.1%,增速高於上年同期1.8個百分點。今年1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為19.6%,增速高於上年同期7.2個百分點。其中,2001年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8%,增幅高於上年同期3.1個百分點。今年1季度,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5.1%。這些狀況一方面說明政府主導型的投資增長格局仍未根本改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經濟增長對政府政策性投資的依賴過大,社會投資明顯不足。據統計,2001年城鄉集體、個體、農戶等其他投資同比僅增長了8.3%,比國有及其他投資低4.5個百分點,城鄉集體、個體、農戶投資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7個百分點,如果經濟增長過渡依賴政府政策性投資而脫離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一旦將來國債投資下降,民間投資若未能及時啟動,我國經濟增長將後勁不足,難以形成高質量持續增長的態勢。今年,盡管一些有利於民間投資的「利好」消息已經在醞釀和實施中,但真正落到實處還需一個過程,社會投資不足的矛盾短期內難以根本扭轉。
4、通貨緊縮的壓力有所加大。去年以來,我國價格走低的跡象越發明顯,通貨緊縮的壓力有所加大。目前價格走低的具體表現:居民消費價格從去年第四個季度開始走低,到今年1月已連續3個月下跌,為近兩年來的首次;工業品出廠價格於2001年4月開始再次下降,之後降幅逐月加大,今年1—2月,工業品出廠價格降幅加大,同比平均下降4.2個百分點;商品零售價格下降,2001年比上年下降0.8%,2002年1—2月降幅進一步加大,同比下降1.5%,已連續9個月下降;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2001年同比下降了0.2%,2002年下降幅度明顯加大,1—2月同比分別下降4.8%和4.6%;房屋銷售價格雖在2001年增長了2.2%,但全年的價格走勢前高後低、逐季下降,特別是第四季度增速回落明顯,預計今年我國的商品房價格增速將不會有大幅度上揚;固定資產投資價格在2001年雖同比增長了0.4%,但漲幅比上年卻低0.7個百分點,今年固定資產投資價格開始下滑,2月比1月下降了0.3%,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6%;我國加入WTO後,全球性生產過剩、價格下行的影響通過多種渠道傳導到我國。這些因素都將直接影響我國的市場供求關系和價格上升的態勢。因此,預計我國在短期內價格走低的趨勢不會改變。
5、金融貸款總量增速下降,資金供應渠道不暢的問題突出。從去年開始,我國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的增速已呈下降趨勢,今年貸款增幅繼續下降,1月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比上年同期的增幅下降了19.8%,其中工業短期貸款額少增了67億元,導致短期貸款當月減少。此現狀說明工業貸款資金供應渠道不暢的問題已更加突出。此外,還有幾種金融現象應引起注意:一是現金凈投放量增幅下降。從去年開始,我國現金流通量的增幅已呈現出同比逐月下降的趨勢,今年1月,M0出現了幾年來的首次負增長,同比增幅為-1.7%;今年1季度,M0同比增長8.2%,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3個百分點。根據一般經濟規律,在管制利率條件下,經濟體系中的商品和勞務價格總水平變動趨勢是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是否適應的主要標志。目前,現金凈投放量增幅的下降,可以說明商品和勞務市場的蕭條。二是M1的增速慢於M2。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的貨幣供應量出現了M1的增速慢於M2的趨勢。2001年底,M1的增速為12.7%,M2的增速為14.4%。今年,這一趨勢進一步加大,1季度M1的增速為10.1%,M2的增速為14.4%。按一般經濟學原理,在正常情況下,如果M1增長率在較長的時期中始終慢於M2增長率,則說明經濟的增長勢頭開始放緩。
6、就業矛盾突出。目前,我國的就業矛盾已到了十分嚴峻的程度。對下崗、失業、待業、新增勞動力和農村剩餘勞動力等大量的待就業大軍,政府部門、經濟學家們不僅對各有關部門的統計數字不一有不同的看法,同時對就業的主要矛盾是總量問題還是結構問題的觀點也不盡一致。筆者認為,目前我國就業的主要矛盾是總量問題,全國的勞動力供給遠遠大於勞動力需求。近幾年,為緩解下崗、失業人員的壓力,我國政府在增加就業崗位、加大財政支出和轉移支付力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勞動力市場建設等方面盡管下了很大的力氣,但就業的矛盾卻越來越突出。從中可反映出我國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某些體制性的弊端,如發展經濟的指導思想問題、任用幹部的標准問題、經濟結構問題、產業結構問題、所有制結構問題、區域結構問題、投資結構問題、教育結構問題等等。這些諸多問題如得不到緩解,或者導致失業問題的加劇,不僅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良性運行,而且可能引發政治問題。對此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盡管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存在上述問題,但同時也存在難得的機遇。一方面是國際資本目前正大量向發展中國家流動。去年,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已呈現出恢復性增長態勢,投資額增幅為10.4%。另一方面我國市場需求空間大、機會多。我們應該抓住這一擴大需求的機遇,從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調整財政資金的投入使用方向、增加就業、促進出口等方面入手,加大政策調整力度,保持國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
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
電話:86-10-63071372,傳真:66079391,信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溫家街2號,郵編:100031,
⑥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
消費需求不足」削弱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持續拉力」
美國的經濟學家Shane和Gale的研究認為,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消費需求始終是拉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20世紀80年代,消費需求對GDP增長的貢獻平均超過60%。但進入90年代以後,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下降,這種下降的趨勢一直持續到現在。在2000年至2004年間,消費需求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只有61%,59.1%,56.8%,53.2%和54.1%。與此相比,美國的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平均高達80%,國際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國的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平均也高達75%以上。因此,消費需求低迷,不僅直接導致中國未來經濟持續增長的「後勁」不足,而且造成大量的生產能力閑置和商品積壓,進而不得不「畸形」地依賴「擴張投資」和「增加出口」來維持經濟增長。然而,擴張投資必然繼續惡化「產能過剩」,過剩產能的釋放在國內消費需求不足的條件下必然要依賴擴大出口,擴大出口又必然導致 國際貿易 摩擦的增加。
他們認為,導致中國消費需求低迷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高投資率的「擠壓效應」。二是居民不穩定的收入預期和消費支出預期誘致邊際儲蓄傾向提高。三是住房、醫療、教育等產品或服務價格昂貴。
「自然資源短缺」削弱中國未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供給能力」
⑦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一、資源和環境壓力日益加劇
這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面臨的最為突出的矛盾。一方版面,工業權化和城市化加速,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並處於新一輪上升周期,勢必加大對資源的需求和消耗。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的經濟增長方式,必將加劇自然資源的供求矛盾,導致經濟運行成本上升。我國人均資源緊缺,而資源消耗量卻排在世界前列,礦產資源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日益提高(見附表)。經濟高速增長所付出的環境代價過於高昂,環境質量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處於「局部有改善、整體在惡化」的狀態。
資源和環境對可持續發展的壓力,本質上是技術含量低和經濟效率差的問題。我國科技發展不適應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的需要,技術水平低制約著經濟效率的提高和增長潛力的發揮。由於缺乏降低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和保護環境的產業技術,或是有了這些技術而又缺乏推廣應用的動力,致使我們難以走出粗放型增長的怪圈。
二、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的體制性根源日益凸顯
投資體制改革明顯滯後。政府投資范圍過寬,習慣於藉助預算內投資來調控經濟運行,而不善於通過政府消費來提供公共服務。在市場准入方面偏重經濟性
⑧ 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經濟結構不夠合理、增長方式仍較粗放、區域發展差異仍然較大、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教育文化發展相對滯後、「三農」問題、生態環境壓力較大、應對突發安全事件能力不強等一些長期制約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影響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⑨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哪些突出矛盾和問題
1.區域發展不平衡2.城鄉發展不平衡,差距拉大3.不同階層的群體收入差距拉大4.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經濟增長質量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