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任務是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特別是發展先進生產力。
解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確立這一任務的主要依據是:
第一,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只有適應生產力的狀況,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社會主義社會的產生,社會主義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推進,以至於共產主義的實現,都離不開生產力的發展。因此,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
第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終結果。只有不斷地發展生產率才能實現這個必然要求和最終結果,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
第三,大力發展生產力是顯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並為將來向共產主義過渡奠定必備的物質條件。一種社會制度是否先進和具有優越性,從根本上說,就是看其能否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創造出比先前的經濟制度更高的社會生產力。
迅速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推動經濟持續發展要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擴展閱讀:
根本原則:共同富裕。
本質屬性:促進社會和諧。
基本要求: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需要,必須堅定不移地加以落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亦稱「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即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行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偉大革命實踐開辟的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B. 為什麼說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生產力標準是唯物史觀的根本原則,也是其優於唯心史觀的首要標志。解放和發回展社會生產力答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是促進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地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實現人民幸福、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質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科學發展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和發展的關鍵是抓住了經濟建設的中心,一以貫之地把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當作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中國共產黨將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融入到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解中、黨的先進性建設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中,充分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求、帶來了人民群眾的富足、促進了人民群眾的「人生出彩」。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充分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中國共產黨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充分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更好。
C. 為什麼說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作出的概括,最新、最突出的方面,是在歷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提到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高度,可以說,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本質觀的繼承和創新,也是對長期籠罩在社會主義本質問題上的錯誤觀念的撥亂反正。 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特別是發展先進生產力,這個在馬克思主義學說中早已解決的問題,在我國卻經歷了相當艱苦和曲折的探索過程,是在對社會主義社會本質和初級階段社會主義主要矛盾做出准確判斷的基礎上重新確立起來的。 1、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不斷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只有不斷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水平,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社會主義「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否則,就沒有說服力。社會主義要發揮自己的功能和優越性,就必須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放在根本和首要的位置上。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增強綜合國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在與資本主義的競爭中逐步取得優勢地位。特別是象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在開始很長一段時間內,生產力水平不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更需要採取一切有效手段,大力發展生產力。同時,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忽視了發展生產力,或發展生產力的方法不對頭,現在特別注意這個問題,中國一切問題的解決,從根本上說,都有賴於生產力的大發展。所以說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 2、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社會主義作為比資本主義更高形態的社會,它必須能夠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更發達的生產力,否則,它就沒有產生存在的理由。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後的現實是:無論是勞動生產率,還是整體社會生產力都比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落後甚遠。這種狀況絕不能長久下去。如果不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為全部工作的中心,就不能盡快縮短同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程度上的差距,保證我國自立於世界強大民族之林,那樣已經取得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果實有可能就要喪失。 3、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解決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而且這個矛盾貫穿於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在這一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社會生產的落後。要解決這一主要矛盾,不能靠壓低人民群眾合理的消費需求,惟一的辦法就是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把集中精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擺在首要地位。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是解決我國現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途徑,也是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始終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馬克思主義先進性的本質體現。 發展先進生產力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體現。我們黨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建立時就是以中國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走上歷史舞台的。黨適應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而產生,並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黨的一切奮斗,歸根到底都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黨的一切方針政策,最終都要促進生產力尤其是先進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從當時的實際條件出發而採取的重大舉措,在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並在這種新的經濟基礎上進一步健全了社會主義上層建築,其目的在於繼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又帶領人民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調整和改革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部分和環節,調整和改革社會主義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經濟基礎的部分和環節,其目的也在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二十多年來,我們大膽探索,勇於實踐,不斷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我國社會生產力,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都是為了促進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
D.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根本原則、本質屬性、基本要求
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回中心,堅持四項答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共同富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促進社會和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需要,必須堅定不移地加以落實。
E. 2.請你從「五位一體」中任選-一個方面,談談新時代我 們應如何統籌推進其戰略
首先要在理念上升華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發展呈現階段性特徵,社會主要矛盾發生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須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只有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只有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才能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
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才能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只有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才能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只有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才能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5)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推動經濟持續發展要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擴展閱讀:
統籌推進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必須在實踐中加以落實。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提出了「十四條堅持」,其中五條堅持是對「五位一體」的深刻闡述,必須全面貫徹。經濟建設方面,堅持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政治建設方面堅持人民當家作主,把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勢和特點充分發揮出來,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文化建設方面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社會建設方面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F. 為什麼說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
只有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從根本上發展中國,才能使國富民強,才能實現共同富裕,所以說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G.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是什麼
鄧小平同志指出:「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
一、什麼是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是一種社會學思想,主張整個社會應作為整體,由社會擁有和控制產品、資本、土地、資產等,其管理和分配基於公眾利益。19世紀30至40年代,「社會主義」的概念在西歐廣為流傳,發展出不同分支。
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1、抓住發展生產力這一特徵和社會主義的本質,圍繞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要求,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是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理念,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
2、堅持不要爭論「姓社」「姓資」的信念,用實踐檢驗一切,只要能發展生產力就去試,就去闖,就去干。
3、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容,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三、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
1、社會主義必須擁有發達的社會生產力。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是大工業的充分發展和發達的社會生產力。
2、社會主義必須建立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公開申明:「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
3、社會主義必須實行個人消費品的按勞分配。馬克思認為,要對社會成員生活資料實行「等量勞動時間領取等量報酬」,即實行按勞分配原則,這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經濟規律。
4、社會主義必須消滅了階級、階級差別和階級斗爭。階級、階級差別和階級斗爭不是從來就有的,階級的出現,僅僅是與生產力有所發展而有發展不足,存在著生產資料私有制或不同所有制的一定階段相聯系的。社會主義由於生產力發達,消滅了私有制,也就消滅了階級。階級沒有了,也就沒有了階級差別和階級斗爭。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隨著階級斗爭的停止,擺脫了階級對立和階級壓迫,便發展成為互相合作的、友愛和諧的關系。
5、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科學教育事業。馬克思明確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並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教育方針:未來的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
H. 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動力是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動力是堅持改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中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第一,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它不是對原有經濟體制的細枝末節的修補,而是對原有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變革。它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經濟體制,同時相應地改革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的體制。改革開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第二,改革開放是一場革命,但它不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意義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許否定和拋棄我們已經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因此,改革開放既是我們黨領導的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又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不能改變,具體制度必須創新。改革是要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鄧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歷史反復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第三,改革開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新探索,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因此,改革開放的進程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開放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是前進中的問題,只能通過深化改革開放來解決。
I. 改革開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性
這道題主要考的是胡錦濤在紀念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內容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30年的偉大歷程和偉大成就深刻昭示我們: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這30年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之所以能夠發生歷史性變化,最根本的就是我們在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始終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中國未來的發展也必須靠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