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台灣經濟發展的特點

台灣經濟發展的特點

發布時間:2020-12-27 12:55:05

Ⅰ 台灣島的地形有什麼特徵對台灣人口、城市分布和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台灣島的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僅僅分布在台灣島西部地區,因此,台灣的人,城市和經濟主要集中在台灣西部平原

Ⅱ 我國的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在經濟發展上的相同特點是什麼

都以出口加工工業為主。出口加工業是澳門的四大經濟支柱之一。

Ⅲ 分析台灣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說明台灣自古以來一直都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結構分析

本節教材內容主要對應《地理課程標准》中以下要求:在地圖上指出台灣的位置和范圍,分析其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說明台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

本節教材從內容上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述「祖國神聖的領土」,以敘述性課文和活動性課文相結合的形式,主要介紹台灣的范圍、位置,讓學生利用比例尺量算台灣與大陸之間的實地直線距離,從地理學科的角度說明「祖國神聖領土」的問題,並利用地質歷史上的地殼變遷事實以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史實材料,從時間發展的角度進一步說明台灣與祖國大陸的密切聯系。

第二部分主要介紹台灣的自然條件及豐富的物產。物產豐富與其自然條件優越有著直接聯系,因此教材在敘述性課文中主要介紹台灣的物產,並結合活動課文提出問題驗證其豐富的物產,同時提供「氣溫和降水的分布」、「台灣山脈南段植被的垂直分布」示意圖,明確自然條件與物產、資源之間的因果關系。

第三部分主要講述台灣的經濟發展狀況。教材通過敘述性課文配示意圖的形式,說明台灣經濟如何由以農業和農產品加工為主,到出口加工工業佔主導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不同階段發展經濟的影響因素。這部分教材與前面自然條件部分結合緊密,特別是說明以農業和農產品加工為主的發展階段,聯系尤為緊密。閱讀材料分析新竹科學園區發展變化的過程,以案例形式再次說明台灣出口導向型經濟的發展過程,以及當地鼓勵政策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活動性課文既是敘述性課文的補充,又是對學生技能和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學生閱讀工業的分布特點圖可以自己總結歸納,並且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因此將台灣工業分布的相關內容安排在活動課文中,通過三道小題,配以分布圖,以遞進的形式逐步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對於台灣產業結構的變化,教材在敘述課文中沒有提及,而是安排在活動課文中,並且首先讓學生繪制產業結構變化折線圖,在繪圖的基礎上,分析產業結構變化的特點,既培養了學生繪制統計圖表的技能,又將知識進一步深化,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

以上三部分內容,突出了知識之間的聯系性,同時也較好地體現了《地理課程標准》的要求。學習台灣首先應該明確其在政治上的領土歸屬問題,在此基礎上再討論台灣的自然條件及其經濟發展特點,這就是本節教材編寫的主要思路。

內容點析

1.關於「台灣省的范圍和領土歸屬」,教材通過敘述性課文和活動題1,配以台灣省地圖,使學生從地理學科的角度出發,明確台灣省在政治上的領土歸屬問題。結合活動題1中的第一小題,使學生明確台灣省除台灣島外,還有周邊的許多小島,重點找出釣魚島,說明其歸屬。活動題1的第三小題是通過學生量算實地直線距離,說明台灣與大陸近在咫尺、不可分割的關系。活動題2以時間發展為線索,從地質歷史和社會、文化等史實材料出發說明台灣與大陸不可分割的關系。

2.關於「台灣省的位置」,教材通過敘述性課文和活動題1中的第二小題,並結合台灣省地圖,重點強調了海陸位置和相對位置,強調這兩個方面,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其領土歸屬問題,對於其緯度位置,教材利用活動題1的第四小題,引導學生觀察地圖找出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的哪個部位。通過重要的緯線確定某區域的位置,這是一種較好的定位方法,教材希望通過活動題的方式培養學生認識區域的能力。

3.關於「台灣島的物產和資源」,教材以敘述課文和活動課文相結合的形式,並配以「台灣島主要農礦產品分布」圖,說明台灣島豐富的資源和物產及其分布。從自然資源的角度看,教材主要列舉了森林、礦產和水產,並在活動題1中重點提到了「森林之海」 和「東南鹽庫」。從物產的角度,教材主要提到了一些農產品,並通過活動題2中的第一、第三小題引導學生說明台灣島的農產品有哪些?農產品和森林主要分布在什麼地區?另外教材中還配有兩幅圖片「玉山是我國東部的最高峰」和「阿里山中的日月潭景色迷人」,這兩幅圖片是台灣島美麗風景的縮影,可以由此說明台灣島旅遊資源豐富。

4.教材通過簡短的敘述性課文和活動課文,並配以相應的地圖和示意圖,體現自然條件與物產、資源之間的因果關系。活動題2中的第二、第三小題和活動題3都是說明這種關系的。分析這幾道題時,可以將「氣溫和降水分布圖」、「台灣省地圖」與「台灣島主要農礦產品分布圖」結合,從地形、氣候兩個方面說明台灣物產、資源豐富的原因以及分布特點。教材用「台灣山脈南段植被的垂直分布圖」與「氣溫和降水分布圖」結合說明台灣森林樹種豐富的原因。從氣溫狀況可知,台灣山脈處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因此山麓地帶應該是熱帶植被。隨著海拔升高,氣溫逐漸降低,植被變化為亞熱帶植被——溫帶植被——亞寒帶植被——高山灌叢及草甸等,因此氣候的垂直變化引起了植被的垂直變化,使得森林樹種豐富。

5.關於「台灣經濟的發展和特點。分析台灣的經濟,應從其自然條件、資源出發,說明早期經濟以農業及農產品加工為主,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口迅速增長,單純的以農業為主體的經濟無法滿足台灣當地的需求,台灣經濟發展的重心開始轉變。教材利用「 台灣出口貿易結構的變化」統計圖,直觀說明台灣經濟由過去以農業和農產品加工為主發展到現在以出口加工工業為主的變化,利用「台灣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示意圖,直觀說明能夠促使台灣經濟變化的有利條件,除示意圖中顯示的內容以外,還可以補充一個因素,即台灣鼓勵發展出口加工的政策,也是台灣經濟發展較快的重要因素。為了較好地說明台灣經濟的特點和變化,教材在閱讀材料中以新竹科學園區為案例,進一步說明台灣出口導向型經濟的發展,並較好地補充了 「台灣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示意圖中沒有涉及的政策因素等。

6.關於「台灣工業的分布特點及影響因素」。這部分內容教材以活動課文配「台灣島主要工業中心」分布圖和「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示意圖的形式出現,並且活動課文的三道小題以遞進形式設問。解第一、二小題時,注意觀察「台灣島主要工業中心」分布圖即可得出答案。在學生得出答案後,教師應該結合「台灣省地圖」及第三小題的示意圖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完成第三小題。

7.關於「繪制統計圖」的技能訓練。本節教材不僅引導學生判讀統計圖,同時在最後的活動題中給出學生關於「台灣三類產業產值構成」的數值變化,並繪出部分折線,未完成的折線部分由學生繼續完成。通過此題訓練學生繪制統計圖的技能,訓練時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如何根據圖例確定三類產業所用的折線顏色,如何根據圖表所給數據在圖中查找橫坐標、縱坐標。在學生完成此圖後,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所繪制的折線圖並結合「台灣省出口貿易結構的變化」折線圖,分析說明台灣產業結構變化的特點。

Ⅳ 台灣經濟發展的特點

台灣的經濟結構

台灣經濟是一個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50多年來,通過進口替代、出口擴張、結構調整與自由化改革的發展軌跡,台灣經濟獲得了較快發展。

農業(包括農、牧、漁、林)

農業生產總值近 3,909 億元,其中農產占 43.6% ,畜產占 33.2% ,漁產占 23% ,林產占 0.2% ( 「中華民國農業統計年報」, 2000 年 ) 。主要農產為稻米、甘蔗、檳榔、茶、玉蜀黍等。主要畜產為豬、雞、雞蛋、牛乳、鴨、鵝等,畜牧方式以欄牧為主。漁業可分為遠洋、近海、沿岸漁業及養殖漁業四種,每年冬季的烏魚汛,為典型的近海漁業,高雄前鎮漁港則為遠洋漁業的基地,主要漁產為鮪魚、鰹魚等,養殖漁業主要魚類為蝦、虱目魚、吳郭魚及石斑魚等。主要針業林產為扁柏、紅檜、肖楠等,主要闊葉林林產為烏心石、櫸木、黃連木、泡桐等。

礦業

台灣地區地質構造復雜,礦床分布極不規則,礦業發展的自然條件並不十分優越。然依面積比例而言,礦產可謂不少。但因各種產業發達,大部分礦產遠不敷經建所需,仰賴輸入。主要礦產為天然氣、煤、大理石、蛇紋石和硫礦等,天然氣分布於苗栗一帶,煤田分布於北部,大理石分布於東部,蛇紋石分布於花蓮一帶,硫礦則產於北部大屯火山群。

工業

民國 88 年台灣出口金額達 1,216 億美元,其中 98.4% 為工業產品,工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主力。民國 40-50 年代偏重於輕工業,鼓勵國外投資及拓展國外市場,利用台灣低廉工資之競爭優勢,設立加工出口區。民國六十年代以來偏重於重化工業。民國 60 年代中期,大煉鋼廠、大造船廠、石油化學工業及能源發電廠等四項重大建設完工後,已使台灣的工業發展,由輕工業進入重工業的階段。民國 70 年代開始,政府積極推動發展技術層次高、附加價值大及耗用能源少之策略性工業,建立科學工業園區,發展高科技工業。至民國 79 年,策略性工業 ( 以電子信息及機械工業為主 ) 及高科技工業產品出口值占總出口值之比重已增為 40.2% 。以高科技電子工業而言,是半導體的國際代工重鎮,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位於新竹科學園區,是世界「集成電路」主要生產國。

貿易

台灣屬於海島型經濟,資源較貧乏,端賴國際貿易有無,早期靠農產品(茶、糖、樟腦及米、糖)外銷,民國 55 年以後,工業產品的輸出已佔首位,工業產品由輕工業到重工業、高科技產品,台灣科技產業揚名國際,賺取大量外匯。台灣的對外貿易在民國 60 年以後轉為出超,以民國 88 年台灣國際貿易為例,出口額為 121,591 百萬美元,進口額 110,690 百萬美元,出超 10,901 百萬美元。台灣國際貿易主要出口地區為美國、香港 ( 包括兩岸的轉口貿易 ) 、日本。主要進口地區為日本、美國、中國大陸 (2002) 年,進口總額以農工原料、資本設備及消費品為主。

4、文化藝術

台灣的文化藝術

台灣豐富多元的歷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灣文化。台灣發展的過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國大陸移民,而此地人民甚為注重傳統文化的保存,同時逐漸發展出新的文化,在這里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國文化,也可以欣賞到荷蘭、日本所留下的歷史古跡。

寺廟與建築

台灣的傳統建築,是民間藝術的總匯,裝飾特別精美,舉凡彩畫、書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構成建築的要素,從中能深刻的洞悉豐富內涵的台灣文化。

此外,除了可在台灣看到由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所承襲的中國傳統建築外(如板橋林家花園),中國的廟宇建築也是隨處可見,其中鹿港的龍山寺、天後宮以及北港朝天宮等,都是台灣最知名且歷史悠久的寺廟,具有崇高的藝術價值。

民俗文化與藝術

台灣重要的歲時節令包括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等;而松柏嶺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媽祖進香、北港媽祖出巡、台北迎城隍、東港王船祭、二結王公過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灣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動。

豐年祭、祖靈祭、狩獵祭、圖騰、蛇紋……,台灣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也為台灣文化加註了不同的生命力。

另外,台灣除了傳承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之外,也發展出屬於台灣本土特有的歌仔戲與布袋戲,歌仔戲是結合台灣各種地方戲曲小調、音樂為一體的表演藝術;布袋戲近來更結合聲光特效,廣受年輕人喜愛。

台灣的電影與表演團體,近年來也逐漸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再次展現出中國傳統與台灣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Ⅳ 台灣與香港經濟發展特點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香港和台灣都有充滿活力的出口導向型經濟,擁有高效率的技術
和市場開發能力,企業管理水平高,資本流動十分靈活。八十年代中期,香港和台灣的經濟
正處於工業化過程中的產業升級換代的狀態下,從資本輸入經濟逐步轉向資本輸出經濟。在
市場經濟力量的壓力和推動下,香港需要充分地利用其遠東國際金融中心、服務中心的地位,
來應付工業升級轉移的要求。台灣則迫切地需要開拓新市場,同時轉移生產基地,以應付勞動力價格上漲、地價抬高、貨幣升值、環保要求上升等不利於產業發展的因素。

香港的轉口貿易一直是香港經濟的關鍵部分,1995占貿易總額的83%。

從60年代開始,台灣利用自身的一些優勢和條件,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到96年,工業產品在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已佔90%。

Ⅵ 下列關於台灣經濟發展特點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20世紀50年代,以農業和農產加工為主B.出口貿易一

20世紀來50年代,台灣省以農業和農產加自工為主,出口貿易一直是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祖國大陸是它最大的貿易夥伴.20世紀90年代以來,台灣出口產品的附加值越來越高,其勞動力投入越來越少,所需的原料越來越少,技術水平越來越高.根據題意.
故選:C.

Ⅶ 我國的香港、澳門、台灣在經濟發展上的共同特點是()A.都以博彩業為主B.都以出口加工工業為主C.

香港、澳門、台灣在經濟發展上的共同特點是以加工工業為主.
故選:B.

閱讀全文

與台灣經濟發展的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