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
一、綜述
(一)科技文化發展的原因:
國家統一、政權鞏固、社會安定、疆域遼闊為文化繁榮發達創造了必要的前提。
經濟的發展,為科學技術的進步提供了物質基礎;
統治者實行開明的對外政策,有利於我國科技文化正常發展;統治者對外來宗教採取「兼容並包」,促進了我國文化的豐富多彩;
民族觸合,加強了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交流與發展;
統治者採取的開明的政策;
前代科技文化成就,為後代科技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繼承性)
我國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創造了大量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思考:用系統論的方法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統治者的政策、勞動人民的作用等方面分析各個時期科技文化發展的原因。
(二)古代文化發展的主要階段特徵
古代各個歷史階段,因不同的經濟政治發展水平,造就了各具時代特徵的文化成就。
1、春秋戰國:伴隨著社會大變革,科技繁榮,學術思想活躍,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為後世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2、秦漢:國家統一,生產發展,各族政治經濟聯系加強,科技文化進一步發展。思想上「焚書坑儒」與「獨尊儒術」取代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造紙術發明,天文、歷法、醫學成就顯著。
特點:①統一與多樣化有機結合;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③水平居世界先進行列;④氣勢恢弘
3、三國兩晉南北朝:封建國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時期。佛教盛行,宗教畫流行,石窟藝術發展,范縝《神滅論》、北方《齊民要術》和少數民族的民歌都體現了這一階段的特徵。
4、隋唐:封建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達到當時世界最高水平,許多方面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如趙州橋、雕版印刷術、測量子午線、唐本草等等。不僅影響到亞洲的文化發展,而且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進步,形成「中華文化圈」。
5、宋元:封建經濟繼續發展,三大發明開始運用,科技文化繼續領先世界。
6、明清:傳統科技繼續發展,出現了總結性的科學巨著,但繼而轉為停滯。伴隨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反封建民主思想誕生了。
來源:http://www.zgdod.com/bbs/viewthread.php?tid=192546
Ⅱ 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方面總結中國古代史
(1)春秋戰國:①政治上: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奴隸社會逐漸瓦解,封建制度確立;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②經濟上:鐵器、牛耕使用,生產力質的飛躍,社會經濟發展;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國有制轉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發展。③民族關繫上:民族交流融合,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④思想文化上:劃時代的變革,形成了百家爭鳴局面。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這一時期在天文、醫學、文學、藝術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秦朝:①結束春秋戰國以來幾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使統一思想深入人心。②秦朝開創的一系列鞏固統一中央集權的制度和措施,為後世封建統治者所繼承和改進。如皇帝制度,郡縣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統一度量衡、文字和貨幣,修築長城等。③秦朝因暴政而亡國的教訓,為漢初統治者所吸取,促成了西漢初年興盛局面的出現。④留下的偉大工程萬里長城對後世影響深遠。
(3)兩漢:①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文景之治、昭宣中興、光武中興);②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兩漢疆域進一步擴大,西域、西南夷、百越開始納入漢朝版圖);③中國開始走向世界(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外交流的頻繁);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王國問題的解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加強);⑤社會經濟逐漸發展,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上取得的成就,為後世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⑥儒家思思最終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⑦文化具有多樣化有機結合、水平居世界前列、氣勢恢宏等恃點。
(4)三國:①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復雜,斗爭激烈,戰爭頻繁,國家處於分裂的時期;②對東漢末年大混亂來說,是歷史的進步,是趨向三國統一的必要步驟;③是江南、西南進一步得到開發和北方經濟逐漸恢復的時期;④是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取得相當成就和進步的時期(人才流動的自由,文化的多元,華佗、馬鈞等);⑤較為長期的政治、軍事斗爭,鍛煉了一批地主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其中影響較大的是曹操和諸葛亮。
(5)兩晉南北朝:①政治上: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南北政權更替頻繁;士族勢力由興盛走向衰落;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加快。③經濟上:江南迅速開發,中原相對停滯;士族庄園經濟和寺院經濟占重要地位;商品經濟水平較低;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③文化上:宗數在這一時期成了地主階級思想統治的重要工具,宗教又影響著哲學、文學和藝術。為佛數服務的雕塑、繪畫有著輝煌的成就。
(6)隋朝:①結束了國家的長期分裂,實現了南北統一。②經濟的繁榮和國力的強盛,開啟了中國中世紀的盛世局面。③大運河的開通,對鞏固國家的統一和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④創建和改革的制度律令,對唐朝和後世的中國以至東亞,都有深遠影響。
(7)唐朝:①政治穩定、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經濟繁榮,封建社會進人鼎盛時期(貞觀之治、開元盛世)。②統一多民族國家實行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制度上有很多建樹(均田制、租庸調制、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兩稅法)。③邊疆少數民族有了較大發展,同中央政權的關系更加密切(實行寬容的民族政策、靈活處理同周邊少數民族關系)。④對外交往出現前所未有的頻繁局面,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⑤文化上具有全國繁榮、兼收並蓄、世界領先、影響深遠的特點。
(8)五代十國:①政治上。藩鎮割據局面仍在繼續和發展;朝代更替頻繁;統治殘暴,剝削苛重。②經濟上:江南進一步得到開發,經濟重心南移。
(9)兩宋:①政治上:多民族政權並立,國家不統一。②經濟上:北宋時,農業有較大發展,南北作物交流頻繁,農產品商品化明顯增強;南宋時,南方經濟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同時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擴展。北宋時城市商品經濟活躍;南宋海外貿易空前發展。③民族關系:各民族之間有戰有和,以和為主。④科技文化:為戰爭需要,火葯、火器的研製與生產得到發展。大量文學作品反映戰爭與分裂的社會現實。如北宋廣泛使用火葯和火葯武器;李清照、辛棄疾、陸游的詩詞。
(10)元朝:①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元朝統一全國疆域空前遼闊;實行行省制度,行使了中央對西藏、台灣、雲南等邊疆地區的管轄。②封建經濟繼續發展。廣植棉花推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漕運和海運的暢通促進了經濟交流;大都等一些較大城市商業繁榮;泉州對外貿易發達。③中外交流頻繁。來大都的亞洲、東歐和非洲的商隊和使節絡繹不絕;意大意人馬可•波羅還在中國居住十幾年;火葯和火葯武器經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泉州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④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漢族人民對開發邊疆做出了貢獻,邊疆各族大量遷入內地,同漢族雜居相處;原先進人中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漢族融合;形成了新的少數民族一回族。但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對社會的發展起了消極作用。
(11)明清:①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明朝戚繼光抗倭,鞏固東南邊疆。清朝平定噶爾丹和大小和卓叛亂;確立由中央冊封達賴和班禪的制度,設駐藏大臣;熱情接待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鄭成功收復台灣和清設台灣府起到了開發台灣和加強祖國海防的作用;反擊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訂立《尼布楚條約》,捍衛了祖國領土的完整。②封建制度漸趨衰落: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沖擊並削弱封建的自然經濟;大興文字獄,增設軍機處,皇權空前加強,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預示著封建制度的衰落;進步思想家抨擊君主專制,提倡學以致用,啟迪人們]思想,預示著新制度的出現。③經濟上:邊疆地區得到開發,經濟發展速度較快。適應農產品商品化趨勢,農業生產結構發生顯著變化。手工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商業空前繁榮,但商品流通還不足以動搖封建社會的根基。④中外關系出現一些新特點:殖民勢力東來,中國人民開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爭。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禁止中外貿易,妨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不利於中國的發展。⑤文化承古萌新,科學技術取得巨大成就,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繼問世;理學走向極端,帶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產生;伴隨城市經濟發展,市民文學蓬勃興起,戲劇和小說成為文學的主流;古典文化進人總結時期。官方組織編纂大型圖書成就突出,充分顯示出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西方傳教士東來,使中國人了解到水平已超過自己的外來文化。
Ⅲ 歷史上,每一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時期,也必然要求並帶來文化興盛和繁榮。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保持了
(1)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建回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答 (2)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快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增強文化競爭力。 (3)立足人民群眾的實踐,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面向世界,博採眾長,不斷推進文化創新。 (4)藉助大眾傳媒等手段,大力提高文化傳播能力,不斷擴大我國文化的影響力 Ⅳ 文化如何推動經濟
文化能否推動經濟?答:文化能夠推動經濟。把文化建在市場上,大力倡導先進文化,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若果能有什麼具體解析或者事例?答: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當今,文化已成為推動市場發展和市場革新的內在動力,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增長、經濟的振興,對國家或地區文化競爭力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促進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不僅要進行相應的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必須提升其文化競爭力,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作用已越來越明顯。 Ⅳ 經濟社會發展與文化的關系
經濟社會發展是文化的決定性因素,文化對經濟社會又有推動作用,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Ⅵ 如何讓中國文化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
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能轉化為物質力量,從而對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競爭力在綜合國力的較量中越來越重要 Ⅶ 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的四大發明,分別是什麼
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印刷術。 Ⅷ 如何挖掘歷史文化資源 助推經濟發展 歷史,簡稱史,一般抄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Ⅸ 廣州的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發展
參考一下 Ⅹ 歷史上的社會轉型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往往會出現重大的發展與變革,是我們認識和把握歷史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