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世界歷史下冊第八課美國經濟的發展

世界歷史下冊第八課美國經濟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27 05:40:25

1. 求世界經濟發展

一、工場手工業時期

⒈14世紀前後,地中海區域城市工商業和工場手工業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萌芽。

⒉15-16世紀新航路開辟,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開始繁榮起來,封建經濟開始衰落,資本主義發展。

⒊17-18世紀下半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受到封建制度和殖民統治阻礙,因此英法美諸國先後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和獨立戰爭,建立資產階級政權。新社會制度的確立,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工場手工業是這一時期工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二、蒸汽時代

⒈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但資本主義工業生產卻以工場手工業為主要形式,難以滿足廣大市場的需要。資本主義制度已經確立,又擁有廣大殖民地市場的英國率先開始了一場以大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工場的變革———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從機器的發明和使用開始,以大機器生產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方式結束。大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人類進入蒸汽時代。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為資本主義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⒉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歐美日開始了新一輪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資本主義經濟戰勝封建經濟,資本主義發展成為主流。

三、電氣時代

前期: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

19世紀最後30年到20世紀初,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生產的高漲,被稱為近代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在這一時期里,一些發達國家的工業總產值,超過農業總產值;工業重心由輕紡工業轉為重工業,出現了電氣、化學、石油等新興工業。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特徵,人類進入電氣時代,資本主義出現飛躍式發展。

在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美德後來居上,英法相對落後發展緩慢,日本開始崛起,俄國有所發展。

後期:兩次世界大戰期間。

一戰期間,英國受戰爭破壞,經濟衰退,開始失去世界經濟霸權,世界經濟中心從此轉移到紐約;美國大發戰爭橫財,實力大增。國際經濟力量對比發生變化。

戰後尤其是1924到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相對穩定,出現一時繁榮。

1929到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空前經濟危機,為擺脫危機資本主義國家採取了不同的方式。具有民主傳統的英法美等國採取國家干預的方式擺脫危機,以美國的羅斯福新政最為典型。具有專制主義特點的日本、德國則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法西斯道路,義大利則加強了法西斯專政。

四、電子信息時代

時間:二戰以後到20世紀90年代

美國:二戰後成為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利用高新技術成果,經濟持續發展。

日本和西歐:在美國扶持下憑借較好的科技實力,利用最新科技革命成果,經濟迅速恢復發展,其崛起沖擊了美國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日本和聯邦德國發展尤為突出,20世紀60年代,歐洲國家為加強經濟合作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

總之,在此階段,資本主義各國經濟高速發展,但由於1974-1975年的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的打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速度一度減緩。

五、新經濟時代

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一系列新現象,即世界經濟的網路化、數字化以及以此為推動力的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其主要特徵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2. 就經濟發展而言,美國因哪一歷史事件成長為新的世界領導者

沒有哪件事讓美國成為世界領導者。
一系列的歷史事件,讓美國的經濟實力位列世版界第一。權
但是,它從未成為過世界的「領導者」……世界,是多極世界,美國既無能力也沒那個德行去做「領導者」……德不配位!憑啥要聽它領導?!

3. 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格局的演變

1、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確立原因:英國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經濟實力最強;英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

喪失原因:19世紀末20世紀初,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資本家不願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美德經濟的迅速發展,超過英國。

2、二戰後初期,美國確立了世界經濟霸權地位,日本、西歐受控於美國。

原因:美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大必橫財;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力量在戰爭中被削弱。

3、二十世紀六七十年年代以後,出現美、日、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歐經濟崛起,開始沖擊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美國經濟實力則相對衰落。

4、九十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多極化格局形成

原因: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和全球一體化趨勢加強,經濟多極化趨勢不斷顯現。

(3)世界歷史下冊第八課美國經濟的發展擴展閱讀:

二戰之後,美國憑借其在戰爭之中積累起來的經濟實力及道德力量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新霸主。由此,世界資本主義的體系中心也正式遷移到美國。

繼荷蘭、英國之後,接續資本主義數百年歷史血脈的任務落到了美國人頭上。通過創制一整套的規則和一整套組織機構,美國在慘烈的戰爭廢墟上迅速重構了一個新的世界經濟體系。

在接下來的四十多年中,這個資本主義體系不僅幫助老歐洲恢復了繁榮和增長,也孵化了新東亞的經濟奇跡。

雖然有冷戰的軍事及意識形態對峙,但毫無疑問,及至冷戰結束之前,作為一種歷史運動的資本主義版圖,在美國體系時代已經遠遠超出荷蘭及英國時代。

4. 了解美國經濟歷史看什麼書

http://wenku..com/view/a22086c758f5f61fb73666cf.html~
或者看<<美國經濟發展史>>,
埃克倫德、赫伯特:
《經濟理論和方法史》,人大出版社2002年
斯皮格爾;
《經濟思想的成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另外還建議你下載觀看一個CCTV2播放過的記錄片《大國崛起》

美國有高度發達的現代市場經濟,其國內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額均居世界首位。20世紀90年代,以信息、生物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蓬勃發展,受此推動,美經濟經歷了長達十年的增長期。2001年美經濟陷入短暫衰退,之後逐步復甦。2008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高達14.334萬億美元(2008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1名)。人均GDP為47,025美元(世界國家和地區第6名)。
美國的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徵。在這個體系內,企業和私營機構做主要的微觀經濟決策,政府在國內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較為次要;然而,各級政府的總和卻佔GDP的36%;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的社會福利網相對較小,政府對商業的管制也低於其他發達國家。
在全國各地區,經濟活動重心不一。例如:紐約市是金融、出版、廣播和廣告等行業的中心;洛杉磯是電影和電視節目製作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區是技術開發中心;中西部是製造業和重工業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車城,芝加哥是該地區的金融和商業中心;東南部以醫葯研究、旅遊業和建材業為主要產業,並且由於其薪資成本低於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製造業的投資。
美國的服務業占最大比重,全國四分之三的勞力從事服務業。美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了黃金、石油和鈾,然而許多能源的供應都依賴於外國進口。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國之一,主要農產品包括了玉米、小麥、糖和煙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區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譽為「世界糧倉」。美國工業產品主要包括了汽車、飛機和電子產品。美國也有發達的旅遊業,排名世界第三。美國也是飛機、鋼鐵、軍火和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
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毗鄰的加拿大(19%),中國(12%)、墨西哥(11%)和日本(8%)、德國、英國、韓國、法國、中國台灣和巴西緊隨其後[13],每天大約有價值高達11億美元的產品流經美加的國界。美國經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經濟體。美國經濟高度發達,全球多個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而美國的證券市場被認為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
自從1980年代隆納·里根的總統任期以來,美國增加了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運用,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並減少福利制度的規模,拋棄了自經濟大恐慌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干涉主義的凱恩斯派經濟政策。也因此,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少,降低國內的稅賦,並更依賴於自由市場和私營的慈善機構上。
[編輯本段]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訖時間和特點 1.起訖時間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訖時間問題上,學者們大體持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於戰後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達到高潮,70年代以後進入一個新階段。另一種觀點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於20世紀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後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稱「新科技革命」),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2.標志
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標志: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1)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如過去從發明到大規模地運用,照相用了122年,電話用了56年,而現代的電視只用了5年,激光用了2年,從原子能的發現到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投入使用,用了15年。
(2)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隨著科學實驗手段不斷進步,科研探索領域也不斷開闊。以往的技術革命,科學和技術是相對分離的,這就造成研究成果要經歷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導致生產過程的深刻變化,或者是在技術革新後的相當一段時間才能有科學理論的概括。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與技術之間的相互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科學與技術相互滲透,科學、技術、生產形成了統一的革命過程。一般來說,二次大戰後的重大技術突破,都是在自然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實現的,而重大的技術革命的成果,又進一步豐富、充實了自然科學的理論,二者相輔相成。
(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情況下,出現了兩種趨勢: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入;另一方面學科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聯系大為加強。科學提供物化的可能,技術提供物化的現實,生產則成為物化的具體實現過程。對於科學來說,技術是科學的延伸;對技術而言,科學是技術的升華;對生產來說,科學技術是其實踐活動的必要前提。三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以致出現了密不可分的趨勢。
5.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對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學者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胡才珍認為,與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現出許多鮮明特點:一是科學技術本身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科技產品的結構越來越復雜、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來越短,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三是這次科技革命的內容極為豐富,而且聯系密切,形成了一個群體形式;四是科學技術的社會化趨勢大為增強;五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術能力,對人類社會產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張象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技術群體化、科技社會化和發展進程高速化這三大突出特點。
卞春元認為,與以往的技術革命相比,第三次技術革命具有如下特徵:即技術科學化、技術群體化、技術智能化、高技術化和技術產業化。
劉大椿、馬書春認為,現代科技革命具有兩大突出特點:一是科學進步與技術開發緊密地結合;二是科學與技術的結合在生產中得以業化,從而對生產力進行改造,使生產力發生根本變革。
於德惠、趙一明認為,「軍帶民」,即軍事技術率先突破,而後帶動民用技術,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徵。
初3歷史課本: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涌現了大量的科學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縮短了知識變為財富的過程.其次,一種技術的發展引起好幾種技術的革命.第三,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科技進步所佔比例不斷上升. [編輯本段]三、二戰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關系 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二戰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關系問題。
於德惠、趙一明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許多學科基礎和技術雛形雖然孕育於戰前的和平時期,但如果沒有戰爭和軍事需求的推動,它決不會急匆匆地降臨人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催生了這次科技革命。陳本紅也持此觀點,認為二戰極大地推動和促進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
鍾倫榮從科技與二戰的雙向邏輯關系出發,指出科技是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觀動因之一,是決定戰爭演變的制衡力量;而二戰使許多科學技術應用於軍事形態,成為戰爭的工具,同時又催生了一系列最具深遠意義並揭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科學技術,成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助產婆。
彭樹智用「歷史交往」這一歷史哲學概念來說明二戰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關系。他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突出的意義之一在於它促進了始於40年代末,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下半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這個革命之所以發展勢頭持續不懈、發展速度有增無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交往無疑起著關鍵的作用。 [編輯本段]四、澄清幾個概念 對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工業革命和產業革命這幾個既相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學者們論述較多,且存在較大的分歧。
張象認為,科學技術革命包括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三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過程。它們在近代以來,特別是20世紀以來,逐漸聯系在一起,依次而出現,又在交錯中進行。科學革命是技術革命的理論基礎,人類在對自然界及其發展規律的認識過程中產生的飛躍被稱為科學革命;技術革命是在人類改造自然過程中關於製造和操作的系統知識的社會性和根本性的變革;產業革命是由技術革命引起的,是指國民經濟的實際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變革,致使經濟、社會等方面出現了嶄新的面貌。
孫銜、劉迅等人認為,科學革命一般是指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上的重大飛躍,它常以科學理論突破的形式表現出來;技術革命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手段的重大變革,它往往以科學革命作為基礎,又常常作為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的先導;工業革命僅指人類在工業化社會中生產領域里所產生的飛躍;產業革命是指由於科學技術的飛躍而在整個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中引起的重大變革。工業革命與產業革命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所反映的是工業社會中生產領域內的進步,而後者反映的則是任何社會中主導產業形式的變化。〔16〕
曾邦哲(21世紀的生物科技與產業革命)認為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是不同的概念,而且產業革命又是製造業或工業革命帶動其它產業變革,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動力機的發明及延續到內燃機、電動機等動力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是自動化、計算機到互聯網的信息革命,從石油化工、有機化工與生物化學、分子生物技術到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應用的系統生物工程開發生物資源,可能導致細胞機器人、細胞制葯廠、生物柴油煉制產業而帶來第三次工業革命 - 也就是生物工業革命。
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不可混為一談。科學革命通常是指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飛躍和科學研究的社會組織形式的重大變革;技術革命是指生產工具和工藝過程的重大變革,而產業革命不僅具有科學技術的性質和內容,而且具有經濟和社會的性質和內容。所以,科學和技術的革命只是在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條件時才會促進產業革命發生,並非任何技術革命都能導致產業革命。〔17〕 [編輯本段]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學者們從多方面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進行了探討,由於論述角度不同,因而結論各異,現將其歸納如下:
1.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它引起生產力各要素的變革,使勞動生產率有了顯著提高;二是使整個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加強了產業結構非物質化和生產過程智能化的趨勢,而且引起了各國經濟布局和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發展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
2.對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帶來了物的現代化,引起勞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與之相適應,使人的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現代化。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改變;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各地聯系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擴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3.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以及各種「人—機控制系統」的形成,使生產的自動化、辦公的自動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動化(即所謂的「三A」革命)有了實現的可能。預示著人類社會將從機械化、電氣化的時代進入到另一個更高級的自動化時代;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發展標志著人類社會已從被束縛於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時代進入一個遠為遼闊的陸海空立體新時期;基因重組技術、結構化學和分子工程學的進展使人類獲得了主動創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創造力,標志著人類正在由「必然王國」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國」。
4.對資本主義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由一般壟斷向國家壟斷過渡。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壟斷不能適應生產力高速發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國家壟斷的充分發展和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
5.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產力水平,加速了戰後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世界貨幣金融關系的變化和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推動了跨國公司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井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經濟戰略的變化。
6.對國際關系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7.對全球問題的影響:科技革命的發展一方面擴大了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領域,提高了人類向自然作斗爭的能力,從而把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進到一個前人所無法想像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
此外,有的學者認為,功勛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階段,而且使西方一批發達國家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先後實現了高度工業化,走完了工業社會的最後歷程。

5. 有人說,美國經濟的發展得益於兩次社會革命、兩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初三歷史題)

1775年發生的獨立戰爭摧毀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建立了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為資本主義回的發展開答辟了道路.1861年的南北戰爭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大大促進了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19世紀末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美國壟斷組織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1894年美國工業產,量躍居世界首位. "一戰"後美國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紐約成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二戰期間,美國通過銷售軍火,物質發了橫財,戰後成為政治,經濟,軍事超級大國.

6. 求美國 日本 近百年經濟發展史(最好每個階段的都有)

1)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經濟高速發展時期(1898——1929年)

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大發戰爭財,並於1916年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國。
戰後的2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到新的高峰。由於美國通過西奧多·羅斯福的「公平交易」、伍德羅·威爾遜的「新自由」政策、美國的進步主義運動,以及20年代美國經濟的自由放任,現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政治統治得到進一步的鞏固,但在這同時,也孕育著潛在的嚴重危機。

2) 經濟大危機、羅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1929——1945年)

1929-1933年,美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空前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赫伯特·胡佛總統的自願聯合政策未能制止危機的蔓延。1933年3月富蘭克林·羅斯福上台執政,實行新政。他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通過強化國家全面干預金融財政、工業、農業、公共工程、社會保障等領域,緩解了經濟危機的嚴重惡果,保護了勞動生產力,避免了美國走上法西斯主義的道路,並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勝利准備的物質條件。
1941年底隨著珍珠港事件的爆發,參加組織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美國在經濟上發揮了民主國家兵工廠的作用;在軍事上通過組織參加一系列重大戰役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政治上推動了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和發展,保證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這次戰爭的結果,使美國成為得益最大的唯一超級大國,奠定了美國在戰後稱霸資本主義世界的基礎。

3) 戰後最初25年稱霸資本世界的鼎盛時期(1945——1969年)

美國在這一時期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高峰。由於以原子能技術、宇航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發展為標志的新科學技術革命,在美國的興起推動美國經濟高度現代化的發展。加上美國現代企業組織的新發展,國家和國際壟斷組織的新發展以及跨國公司的迅速崛起,美國成為高度現代化的超級大國,並開始向後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轉化。

在經濟上,從杜魯門的「公平施政」到肯尼迪的「新邊疆」政策和約翰遜的「偉大社會」政策,都在新的條件下不同程度地繼續推行羅斯福的新政政策。而艾森豪威爾的折衷路線的「現代共和黨主義」,也沒有改變強化國家干預和福利國家政策的基本軌道。

4) 繼續超級大國地位的時期(1969年以來)

70年代以來,美國仍然保持全球超級大國地位,90年代起美國更成為唯一的全球超級大國,它的整體實力在資本主義世界依然保持超強地位。盡管美國經歷經濟滯脹和1979-1982、1990-1992年的三次經濟危機,但是整個說來美國經濟仍然在發展,80年代中期和1992以來經濟發展出現少有的好勢頭。不過為了適應滯脹經濟和國際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在國內經濟政策上美國面臨控制政府幹預規模和重點,強化市場經濟機制的重大調整,尼克松的「新聯邦主義」、卡特的「反滯脹政策」、里根經濟學的振興經濟政策、以及柯林頓新民主黨人刺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經濟政策都證明了這一發展趨勢。

二戰以前,日本即為列強之一 日本在歷次大的戰爭中卻大發橫財。二戰之前的日本發展史,實際是日本的侵略掠奪史。如1894年發動的甲午侵華戰爭, 1904年進行的日俄戰爭和1914年參加的一次大戰,日本均是戰勝國。僅「甲午戰爭」 日本從中國索得的賠款即達二億三千萬兩白銀,相當於當時日本財政收入的4.37倍;在這前後日本從中國得到的經濟利益,相當於清政府17年的財政收入。日俄戰爭後,日本奪得了帝俄在中國東北的大部分政治、經濟權利。一戰的爆發,使日本成為戰爭「暴發戶」,戰爭初期,它宣布「中立」、隔岸觀火、大做軍火生意,後期宣戰,從中漁利,輕易奪得了西歐各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以及德國在中國山東青島的特權。 「一戰」使日本從戰前的三億日元的債務國,一躍成為擁有十七億四千萬日元的債權國。至於1931年以後由我國掠奪的財富,更是不計其數。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日本建立起了它的84%以上的大工商業,並成為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崛起的雄厚物質基礎。
戰前日本資本主義的長期發展,奠定了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雄厚經濟基礎。

在二戰後期,日本的國民經濟遭到了巨大損失。一是因為長期的戰爭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財、物力;二是盟軍的原子彈轟炸,破壞了日本一些工廠和生產設施,所以到1945年8月二戰結束時, 日本國民財富的 45%以上都被耗費和破壞掉了。戰後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產指標均大大低於戰前水平,工業技術水平比美國落後了30年,勞動生產率比英、法等國也低得多

戰後歐洲失去了「世界中心」地位,歐洲列強則紛紛淪為「二流國家」。日本盡管也曾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但兩次大戰均遠離日本國土,所以戰後日本的主要基礎設施、重要的工業設備和大量的技術工人隊伍及知識分子等,並沒受到太大損失;基本保全了日本本土,其統治機構建制齊全,重要的生產設施大多完備無損。這是日本戰後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本錢」 。
戰以後日本與其他一些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照,國內幾乎沒有發生「工潮」等政治動亂事件,國內環境異常穩定。特別是5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政局十分穩定,1955年白民黨上台執政達38年之久,1993年才組成戰後第一個多黨聯合政府,不久,門民黨又重新獨掌政權。這對於保持11本國內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使人們將精力集中於國內的經濟建設上,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日本政府實行的一系列正確的經濟政策和發展戰略,以及日本民族積極學習和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等優良傳統,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極為重要的內在條件。

二戰以後,由於日本被美國獨占,其安全與防務實際由美國負責,日本政府便專心致力於國內的經濟建設,排除各種干擾,抓住時要,大力發展其經濟、科技、文教等各項事業。在政治上,它完全聽命於美國,先做「經濟、科技大國」,後做 「政治、軍事大國」;在外交上,它以「日美同盟」為基軸,在不妨礙美國利益、不刺激美國的前提下,努力保持「中立」,與各種不同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建立和發展經濟貿易關系;在文教上,它在戰後初期經濟十分困難,人民群體極其貧困、甚至有時還填不飽肚子的情況下,將國家的6年年義務教育延長至9年,幾十年如一日地把國民收入的5%以上(相當長時期是8%以上)投入到公共教育事業,極大地提高了日本國民整體素質,為日後的經濟發展積蓄了後勁;在軍事上,日本根據美的要求,將防務開支一直控制在國民收入的1%以內(當時西歐各國為3%-5%, 美國則7%),僅保留為數不多的自衛隊,且直到目前也不過24萬人左右。這些,都對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日本從1950-1975年共引進了25000多項技術,並用不到30年時間、花了僅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學到手。

7. 美國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發展概況100字

北美原為印第安人的聚居地,15世紀末,西班牙、荷蘭等國開始向這里移民,英國則後來居上。1773年,英國已建立13個殖民地。1775年,爆發了北美人民反抗英國殖民者的獨立戰爭。1776年7月4日,在費城召開了第二次大陸會議。

自由競爭時期便是從手工工坊開始,經過商業資本到工業資本主義。手工工坊時便是那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時期,商業資本主義時期便是我們的血淚近代史,就第一二次鴉片戰爭,工業資本主義時期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會,工業革命,對外輸出工業產品。

由喬治·華盛頓任總司令,通過《獨立宣言》,正式宣布了美利堅合眾國的成立。獨立戰爭結束後的1788年,喬治·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南北戰爭之後,美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得以迅速崛起。19世紀初,美國開始對外擴張,歷經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國力大增,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格局的演變:

1、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確立原因:英國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經濟實力最強;英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

喪失原因:19世紀末20世紀初,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資本家不願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美德經濟的迅速發展,超過英國。

2、二戰後初期,美國確立了世界經濟霸權地位,日本、西歐受控於美國。

原因:美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大必橫財;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力量在戰爭中被削弱。

3、二十世紀六七十年年代以後,出現美、日、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歐經濟崛起,開始沖擊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美國經濟實力則相對衰落。

4、九十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多極化格局形成

原因: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和全球一體化趨勢加強,經濟多極化趨勢不斷顯現。

(7)世界歷史下冊第八課美國經濟的發展擴展閱讀:

資本主義(Capitalism)是資本屬於個人所擁有的經濟制度,以私有制為基礎。私有制是資本主義最主要的內容,沒有私有制就不能稱為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區別於封建主義的主要特點之一是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依附形式發生變化,依附程度減弱,且無產階級完全不擁有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的根本特點是少數剝削階級通過掌握生產資料來控制社會分配,使財富流入資產階級手中。

8. (1870-1913)美國地位的變化對世界歷史產生怎樣的影響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資本主義經濟(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這一時期,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從蒸汽機時代進入了電氣化時代。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飛躍式的大發展,壟斷經濟形成,資本主義正在進入成熟的階段,即由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逐步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到了19世紀70年代,西方資產階級反封建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東方則沒有成熟到進行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程度,因而在大約30多年的時間里,世界上基本沒有發生過革命,資本主義處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之中。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巨大發展。
①第二次工業革命(內容、特點、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內在聯系)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社會生產力方面;社會生產關系方面
②壟斷和壟斷組織的出現:(評價)
壟斷的出現,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是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並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壟斷組織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此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速度加快。
③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在經濟上基本定型:以科技為先導,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以壟斷為生產組織形式,成為一種經濟模式。
④這一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狀況:
這一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都有巨大的發展,這些國家在20世紀初都先後成為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完成了工業化的進程。與此同時,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增加了。
美國和德國更多地採用新技術、新設備,工業生產集中程度較高,壟斷經濟發達,再加上其他有利的條件,經濟發展步伐最快,後來居上,超過英國和法國,工業產值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
英國和法國由於技術設備落後,資本大量輸出,過早地偏離了工業經濟發展為主的道路,走向資本輸出為主的道路,經濟發展緩慢下來,被美國和德國超過,工業生產下降為世界第三和第四位。
日本通過對內大力發展工商業,扶植壟斷經濟,對外極力進行侵略擴張,開拓市場,掠奪資源,攫取巨額戰爭賠款等措施和手段,迅速崛起,成為亞洲強國。
相對而言,俄國在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之後,資本主義經濟雖然有較大發展,但由於封建殘余勢力的束縛,仍遠遠落後於其它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⑤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經濟上飛躍式的發展,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與發展,導致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整個世界被瓜分完畢。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發展導致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改變了它們之間力量的對比,造成了他們之間的新矛盾,形成了幾個帝國主義大國加緊爭奪霸權,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勢,最終導致了兩大軍事侵略集團的對峙和一戰的爆發。

(5)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資本主義經濟(20世紀20、30年代)
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波動很大,繁榮與危機、動盪與穩定、自由競爭與國家干預多種現象同時並存是其最基本的特點。可以說,這一時期,是現代西方經濟史上最為動盪的時期。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一戰一方面給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另一方面造成這些國家政局的動盪,從而影響到經濟的發展。二是資本主義制度內部的矛盾激化,特別是生產與銷售的矛盾直接導致了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
①「一戰」後, 各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狀況
「一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國家除美國、日本經濟實力增長外,無論是戰敗國德國,還是 戰勝國英國、法國在經濟上都是一片衰敗和混亂。
英國債務劇增,工商業衰退;法國由戰前的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戰敗的德國經濟惡化尤為嚴重。
美國和日本是大戰的受益者。美國在大戰中發了橫財。戰後紐約成為世界金融中心。20年代進入了「柯立芝繁榮」時代;日本在戰後經濟增長,由債務國變為了債權國。
②20年代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從略);資本主義國家在1924年後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和短暫的經濟繁榮時期。(美國經濟繁榮背後的隱患;日本經濟的脆弱性)

9. (10分)近代以來,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發展的一種趨勢,在此過程中,歐美一些國家分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起

(1)新航路的開辟或地理大發現;政治: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經濟條件:率先開始和完成工業革命。(3分)
(2)飛機;獨立戰爭、南北戰爭掃除了發展障礙,工業革命的成果,羅斯福新政,兩次世界大戰都是戰勝國等;推行馬歇爾計劃(3分)
(3)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時代(2分)
(4)先進的社會制度,科技革命,對外進行殖民掠奪,重視教育等。(2分)

與世界歷史下冊第八課美國經濟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