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自由貿易對工業化進程的影響。是促進工業化發展還是使工業退化
自由貿易政策對發展中國家是一副毒葯。
西方發達國家不斷地向發展中國家兜售貿易自由化的葯方,但是它們自己就不是靠自由貿易政策發展起來的。近200年來擔當過世界經濟最強國的那些西方發達國家,如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日本,在歷史上都曾經是工商業落後於別的國家的「發展中國家」。當它們急起直追發展自己的工商業時,它們都對自己的新興產業實行了嚴格的保護,而且一般都是在自己成為世界第一(至少是第一流)的經濟強國之後才轉而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克魯格曼這個國際貿易理論的權威自己就承認,美國、德國和日本「都是在貿易壁壘的保護下開始它們的工業化進程的」。其實何止是這三國,第一個現代工業化國家——英國就是靠保護貿易發展工商業的。英國轉向自由貿易政策是在19世紀上半期,那時英國早已坐穩了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寶座。在這之前,當英國的紡織業還大大落後於其它國家時(那時紡織業是最 「先進」的產業),英國政府曾經用最極端的手段保護本國的紡織工業,以致於禁止本國臣民使用別國生產的紡織品。而英國正是靠從紡織業開始的「產業革命」才成了以後一個世紀的世界第一經濟強國。
把當今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美國與南美國家、與中國比較一下,就知道自由貿易政策如何有害於經濟發展了。雖然南美國家取得政治獨立的時間比美國晚了40年,但是19世紀初它們的經濟發展水平沒有明顯差別,其它的經濟條件(如人均可耕地面積、人種)都相差不多,當時它們在經濟上都遠遠落後於英國。但是在整個19 世紀中,美國人在不斷反對英國人干涉其內政的斗爭中對自己的製造業實行高度的貿易保護主義,結果是很快就發展起了最先進的工業和經濟,在19世紀末成了世界第一經濟強國;而南美各國卻被英國政府的「友好」姿態所迷惑,聽信了英國人的甜言蜜語,實行自由貿易政策,聽任英國的工業來摧毀自己的製造業,到20世際初終於全部落入第三世界國家的行列。世人現在都在傳說拉美國家本世紀50年代以來保護本國製造業的「進口替代戰略」如何不成功,他們卻不知道,正是由於拉美國家吃夠了19世紀的自由貿易政策的苦頭,它們才在本世紀中期轉向了「進口替代」的經濟發展戰略。我們現在有理由懷疑,這樣大肆渲染拉美國家進口替代戰略的失敗,又閉口不提它們過去自由貿易的失敗,是西方發達國家為破壞落後國家的自主發展以永遠保持自己經濟上的優勢而搞的宣傳伎倆。
中國與美國是一個更好的對比:自鴉片戰爭之後,中國被迫開放,到20世紀初清朝滅亡前夕,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應當說是最合乎自由貿易理想的了。那時候在帝國主義列強的壓迫下,中國政府不能也不敢保護本國的製造業,僅有的關稅壁壘也被國際條約限制而不得超過5%,實際上平均關稅率連5%都不到。可是這樣的自由貿易並沒有使中國發展起來。1912年,當中國的進口關稅平均還不到5%之時,美國全部進口的平均關稅負擔卻為18.5%。須知美國當時已經是世界的第一經濟強國、工業最發達的國家,卻仍然以這樣高的關稅保護本國的產業,中國那樣落後,卻只有那麼低的關稅保護,中國的工業怎麼能發展!現在的人都批評那時的洋務運動,認為它的封建主義本質註定了它發展中國工業的努力不可能成功。其實,這樣落後的國家,光是沒有象樣的關稅保護這一條,就註定了中國工業不能發展。
② 兩種工業化道路對我國經濟有何啟示
實現工業化是近現代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自近代以來各國工業化出現了兩種類型的道路:一是資本主義工業化,一是社會主義工業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以下問題:
(1)概括說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現工業化的基本途徑。20世紀30年代,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有何突出特點?(4分)
①途徑:充分利用兩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②蘇聯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國家政權干預的結果(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
(2)簡析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共產黨在工業化道路上向蘇聯學習的主要原因,取得了那些成就,在向蘇聯學習中有何經驗教訓?(5分)
①原因:工業發展水平落後,特別是重工業發展水平落後;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封鎖;人民群眾迫切改變落後面貌的願望。
②成就:超額完成「一五」計劃任務。例如:建成了飛機、汽車、重型機器、精密儀器等進六百個重要項目,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一汽、沈陽機床廠、飛機製造廠建成投產。
③經驗教訓:由於受左傾錯誤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權的管理模式)的影響,錯誤發動了「大躍進」運動,造成「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制約了工業化的發展進程。
(3)綜合上述問題及所學知識,分析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兩種工業化道路對我國經濟建設有何啟示?(2分)
①抓住機遇,充分利用科技革命成果。
②堅持改革開放,適時調整不適應工業化發展的生產關系。
③學習發達國家走工業化的經驗,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④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
最後一題就是了
③ 一個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就等於進入了發達經濟階段這說法對嗎
工業化和發達經濟階段,是兩個范疇。工業化是工業實力,比如中國是二戰之後唯一一回個完成系統工答業化的國家,但還是發展中國家。沙特等靠出賣資源,成為發達國家,但沒有完成工業化。工業化國家,才是有根基,有更廣闊發展前景的國家。不過,美國等西方國家,通過所謂的民主、自由、全民選舉等手段,毀掉了後發國家進入工業化的機會。因為工業化需要集中國家實力,犧牲大多人短期利益做工業,而全面選舉國家,這種犧牲不會得到人民同意。
④ 社會主義工業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1、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2、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以回信息化帶動的工答業化,是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中心的工業化,是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相結合的工業化,是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3、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從中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情況出發,既遵循工業化客觀規律,有體現時代特點的工業化道路。它是在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作出准確定位的基礎上,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4、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增長方式,是實現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協調健康發展的重要著力點。5、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確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保持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一個帶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
⑤ 優先發展重工業對中國經濟有什麼積極作用
積極作用:
一、抄重工業襲產品大多與較高層次社會需求的滿足相關,能夠促使內需規模不斷地擴張。產業結構是隨著需求結構的變動而變化的。
二、當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後,社會消費需求的增長主要來源於加工程度高的商品如耐用消費品等,社會消費需求與重工業的聯系日益密切。
三、重工業產品既能為輕工業的結構升級創造條件,本身也能創造市場上的消費需求。
(5)工業化對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發展重工業必要性
選擇正確道路,是快速推進工業化的前提。由於資源稟賦、歷史傳統不同,各國工業化道路也不盡相同。能否選擇適合自身國情的工業化道路,是對各國執政黨的重大考驗。
新中國成立後,黨提出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為進一步推進工業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黨認真總結吸取我國工業化的經驗與教訓,充分發揮我國在勞動力和資源等方面的比較優勢,積極融入全球產業分工,在實踐探索中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工業化之路,開啟了我國快速工業化進程。
⑥ 工業化對城市發展有什麼影響
工業化通常被來定義為工業(源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徵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城市發展工業化是基礎。
⑦ 分析英國棉紡織業工業化的原因及其對近代中國經濟的影響
分析英國棉紡織業工業化的原因及對近代中國經濟的影響:
英國人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引領第一次工業革命,促進棉紡部門發展.
因為紡織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中國人說的是衣食住行,衣排在第一位,表明紡織業對於人類的重要性。
而紡織工業又是勞力密集型工業,為了增加效率必須不斷革新而同時又帶動了其他與之有關的工業發展,如機械/電力/化工/冶金等等。
一個相對落後的國家/社會為了現代化,多數都會從紡織工業開始著手,投資成本/資源/人才的投入都相對要低,同時又可以大規模解決就業問題而又媛和因為貧窮和社會資源相對缺乏的社會矛盾。
現代化發展從紡織工業開始是最廉宜的起步模式,但發展到一個階段,社會相對發達穩定之後就必須轉型,向具有高附加價值的智慧型工業/服務業發展,幾乎是每一個工業化國家的必由之路。
全球進入工業化的發展階段以來,世界各國家根據自己不同的國情選擇了不盡相同的工業化模式。
1. 內生型工業化模式:英國和美國
英國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工業文明,其工業革命是自發產生和進行的,這種模式一般被稱為內生型工業化,是一種特殊的模式。美國的工業化的動因主要也來自內部壓力,可看作是英國工業化模式的延伸。
英國的工業化進程經歷了相對漫長的過程。她是在已經相當發達的市場經濟前提下發展起來的。先是圈地運動,使土地所有權發生了革命性變革,改變了農業經營方式和生產組織形式,率先在農業上實現了商品化生產;農業的先行發展使人口得以持續增長,為工業提供了廣闊的國內市場和充足而又廉價的勞動力。這時資本的原始積累和勞動力市場已經形成,開始了開辟廣大的世界市場,為工業化發展創造條件。蒸汽機的發明正式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技術革新大大提升了勞動生產率,以紡織業為先導部門,采礦業和冶金業與其並行發展,帶動了其他部門的產生和發展。工業化逐漸擴散到各工業生產部門和交通運輸業中。利潤的驅使,使英國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工業、貿易及交通運輸業取代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對英國人來說,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變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幾乎是渾然一體,自然而然地實現了工業化。
美國的工業化可看作是英國工業化模式的延伸。英、美兩國的發展還有許多共同點,除了它們都屬於一種內生型的工業化模式外,語言、文化、政治傳統、以及宗教信仰方面類同,都佔有十分廣闊的市場;有一個適宜工業化發展的政治機構和相應的社會組織,都能獲取工業化所需的原材料。所以通常人們把英美兩國的工業化模式合稱「英美模式」。
英美工業化模式的共同特徵,是政府較少介入的「自由放任」的態度。這種模式的思想基礎來源於亞當•斯密與大衛•李嘉圖所倡導的自由經濟理論。英美模式在推動了經濟發展的同時,由於「放任自流」也導致了一次次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每次危機發生的時候,兩國都需花較長的時間才把失誤糾正過來。
⑧ 伯明翰工業化的浪潮對英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什麼
推動著英國經濟中心的轉移;
冶金和機械製造業的技術革命加快了英國近代工業化進程;
工業化推動人口的轉移,加快了英國城市化進程
地處英國及運河的中心位置,有利於提高工業的輻射作用
⑨ 發展中國模式的工業化現代化要求,對於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產生的影響表現在哪裡
表現在從實體到全面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