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政策,這給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
肯定不會!人口增速已經有效控制住了。這些政策的制定都是為國家發展服務的。
2. 我國計劃生育對世界的影響。
人口過快增長是當今世界面臨的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時間每過一分鍾,地球人口凈增160人。聯合國人口基金為此向國際社會敲響警鍾:如不立即採取堅決行動控制人口,保持消費與發展的平衡,世界人口在下世紀中葉將達到125億,人類也將無法得到持續發展。人口問題在全球范圍出現,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面臨的嚴重挑戰。象中國這樣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問題的挑戰不僅關繫到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也關繫到人類社會的穩定和繁榮。中國是怎樣迎接這一挑戰的?中國為什麼要作出計劃生育的戰略決策?在進行計劃生育過程中採取什麼政策和措施?效果又如何?我們將對此作出介紹和回答。一、符合國情的戰略決策人口問題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關系中國現代化建設興衰成敗,關系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能否相互協調和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中國政府把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確定為一項基本國策,是從國家富強、民族昌盛、人民幸福出發所作出的必然選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社會安定,生產發展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人民安居樂業,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迅速增長,人口再生產進入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類型。應該指出,這是當時必然會出現的現象。問題是中國也同當時的國際社會未對全球人口膨脹迅速作出反映一樣,錯過了在建國後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期間解決人口過快增長問題的時機。六十年代,中國進入了新中國建立後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從1962年至1972年,中國年平均出生人口2669萬,累計出生了3億。1969年中國人口突破了8億。從六十年代開始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逐漸顯露出來。鑒於這種情況,中國政府曾號召計劃生育,提倡使用避孕葯具。但是由於對人口問題的嚴重性認識仍不夠深刻,政府沒有制定明確的人口政策,因此計劃生育沒有能夠在全國有效地推行。從七十年代初開始,中國政府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人口增長過快對經濟、社會發展不利,決定在全國城鄉大力推行計劃生育,並將人口發展計劃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計劃生育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七十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總結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深刻分析了中國的基本國情,指出要使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考慮中國國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特點,揭示了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必須協調發展的客觀要求。鄧小平在解決中國人口問題上主要的貢獻是,把人口問題放到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全局中來考察和處理,明確提出中國的人口政策是帶有戰略性的重大政策。根據鄧小平的這一思想,中國政府把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確定為一項基本國策,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作了明確規定,確立了計劃生育工作在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1995年2月15日,中國總人口已達到12億。近幾年來,每年的出生人數都在2100萬左右,每年凈增人口1400萬左右。如此龐大的人口總量和年人口增長量,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底子薄、耕地少、經濟文化水平比較落後和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國家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中國人口過多的不利影響已經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中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遇到的許多困難,都與它有直接的關系。中國廣袤領土上的適合人們居住和從事經濟活動的空間有限,人口分布極不平衡。中國的平原和丘陵面積分別占總土地面積的12.0%和9.9%,合計只有21.9%,而盆地、山地和高原的比例分別為18.8%、33.3%和26.0%,合計達78.1%。中國的不少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是不適宜人居住的。中國適宜居住的濕潤、半濕潤地區只佔47%;而乾旱地區和半乾旱地區則佔53%。目前,中國94%的人口聚居在佔全國總面積46%的東部,特別是自然環境較好、經濟較發達的東南部地區。國家統計局利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數據測算出,中國有20.3%的人口居住在海撥500米以上的地區。與之比較,世界平均只有1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400米以上的地方。中國目前尚有7000萬貧困人口,其中大部分居住於地理環境比較惡劣的西部地區。顯而易見,人口的貧困與他們所處的生存條件較差有著密切的關系。除此之外,中國的人均林地、草地、淡水資源分別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九分之一、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民以食為天」,解決12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是對中國的巨大挑戰。目前,中國耕地面積只有國土的十分之一,與之比較,印度耕地雖占國土的55%,人均耕地是中國的2倍;美國耕地雖只佔國土的20%,但人均耕地是中國的9倍。中國的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面臨最大的壓力,就是人口不斷增加,耕地不斷減少。中國同美國、印度都是世界上糧食生產大國,在耕地面積小於美國、印度的條件下,中國的糧食產量卻位居世界第一,糧食單產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但由於中國的人口數量幾乎相當於美國的5倍,人均糧食佔有量卻不足美國的四分之一。1993年,中國雖然糧食生產獲得豐收,但人均佔有量只有387.3公斤。預測表明,由於人口規模將繼續擴大,中國的人均糧食將長期維持在人均原糧不到400公斤的低水平上。如果中國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過快增長,不能緩解人口增長對土地、森林和水資源等構成的巨大壓力,那麼未來幾十年後的生態和環境惡化將不可避免,這無疑會深深危及絕大多數中國人起碼的生存條件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勞動力充裕固然有利於發展的一面,但在資金短缺、資源相對不足的條件下,解決不斷增長的勞動力就業問題是相當困難的。目前,全國每年有近2000萬青年人進入勞動年齡,絕大部分人需要就業。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已經達到1.2億人,到2000年,農村剩餘勞動力將超過2億。雖然國家採取多種措施廣開就業門路,並已取得可喜成效,但還有相當多的人口處於待業或隱性失業狀態。只有在大力發展經濟,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的同時,堅決控制人口增長,才能使勞動力增長和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相適應。改革開放以來,盡管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國民生產總值已躍居世界前列,但由於人口多,中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居世界後列,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由於人口增長過快,國家積累相對減少,能夠用於教育、醫療、保健等社會事業的資金有限,要進一步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和健康水平,特別是廣大農村人口和貧困地區人口的素質,困難不少。中國政府正是為了實現持續的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滿足全體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保證當代及子孫後代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而選擇了實行計劃生育這一戰略決策。
3. 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有哪些方面對我國經濟有好處從經濟學角度看
分子【相同生產總量(數值)】不變,分母減小,結果會顯得大些。。.....
4. 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對中國負面影響有哪些
人口有自我調節的規律,這已經被人口的發展歷史所證明。我國對人口的強制行政干預,已經帶來很多負面效應,比如超低生育率、性別比失衡、421家庭的高風險性等,而且這些效應在未來 更加危險。
(1)超低生育率使未來經濟發展難以為繼
由於過早的超低生育率,到2025年,中國人口年齡中位數達到40歲,65歲以上人口超過14%,由「老齡化國家」變成「老年國家」,日本1994年老齡化達到這個水平時人均GDP已經超過美國, 但2025年中國人均GDP仍遠低於美國,中國依舊比較窮。
到2028年,以65歲退休計算,中國退休年齡人口將高達近2800萬,而此時進入勞動年齡人口僅1500萬,中國勞動人口以洪流般的減少。與此同時, 2025年中國25~29歲最具消費活力和創新活 力的年輕人口將比2015年減少41%,房地產、汽車、家電等各產業將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危機和競爭力下降危機。此時,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已經基本完成,中國經濟增長動力將大幅衰減,像 日本一樣進入一個又一個「失去的十年」。
(2)超低生育率導致未來中國「又老又窮」
在前期,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看似提高了人均GDP。但在後期,當父母退休後,一對夫婦僅生育一個孩子將大幅降低GDP增長潛力甚至降低人均GDP。對421家庭結構,當最大的一代退休時 ,勞動力一次性減少2/3或4/7!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勞動力減少2/3或4/7,將對家庭經濟狀況產生極大影響,很可能變窮。國家由家庭組成,家庭如此,國家必然也「又老又窮」。
伴隨著年輕人口的飛速減少和未來勞動人口及總人口的大幅萎縮,中國各個產業不久後將依次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危機,許多公司或發展不足或萎縮貶值或低價出售或破產倒閉,未來資產將 面臨長期的價值相對或絕對的大幅度縮水。而這些財富的相對或絕對減少將遠甚於未來人均GDP相對或絕對減少的幅度。超低生育率將使中國「變窮」!
(3)「社會撫養費」折騰新生孩子家庭
中國家庭不會因少生一兩個孩子而變富裕,倒是常因為大額「超生」罰款(「社會撫養費」)把一些家庭罰窮了。而且,「超生」罰款來得不是時候,多數家庭經濟條件不高,剛生孩子花費 大,還臨時影響了工作和收入,再罰去3~10倍的年收入,讓年輕父母怎樣去投資孩子的質量?在低生育率的今天,若把這3~10倍年收入讓家庭投資於孩子的營養、教育,培養好下一代,未 來民生壓力更輕,經濟社會更可持續發展,豈不更好?
多生孩子的父母,不僅自己撫養了孩子,還通過直接或間接的納稅養活了政府,何來「社會撫養費」?政府有公平向公民提供公共服務的義務,「社會撫養費」是沒有公平性可言的。
多生孩子的家庭,為少年兒童相關產業發展貢獻力量,增添了內需、就業和間接納稅,為民族未來增添更多希望,為國家未來增添更多發展力量,為社會貢獻更多人力資本和勞動者,為國家 未來增迦納稅人,降低未來老齡化壓力,增添未來社會活力,是對民族和國家的巨大貢獻,政府應該補償其「人力資本投資成本」,否則就是對多生孩子父母的不公平,而「社會撫養費」更 是加重這種不公平。
(4)超低生育率會導致未來嚴重的養老危機
養老的實質工作人口養活不工作人口、年輕人養活老人,養老問題根本是老年人口比重大、年輕人口不足。一胎政策所導致的421家庭結構,將給未來中國帶來沉重的養老壓力。而失獨家庭, 將因獨子死亡而老無所依,人口政策每晚變一年就會給未來增加數以萬計的失獨老人。
(5)獨生子女政策嚴重弱化中國軍力
目前,中國新軍人的絕大部分部是家庭「獨苗」(家庭的獨根香火)。如果現在中國恢復古代「獨子免兵役」的傳統,現在幾乎很難招到多少新兵了,而且絕大部分是所謂的「超生」孩子。
現實表明獨生子女新兵的意志並不堅定,不想經歷高強度訓練所帶來的困難。這樣的軍隊怎麼戰斗?父母和爺爺奶奶們又同意讓這樣的軍隊參加戰斗嗎?過去,中國軍隊戰無不勝的一個隱秘 武器,乃在於兵員充足,戰士士氣高昂,縱使犧牲一個,家中還有眾多兄弟姐妹扛起家庭責任,並且給長輩養老送終。無後顧之憂,自然視死如歸。但現在,大部分為獨生子女,一個青年軍 人的犧牲,幾乎等於斷了全家未來希望。
(6)繼續獨生子女政策將給未來增添大量光棍
世界上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的具有「重男輕女」傾向,但惟獨中國有強制計劃生育和一胎政策。由於獨生子女政策與國民通過自由生育要男孩的願望嚴重矛盾,被迫導致胎兒性別鑒定,帶來 嚴重的性別比失衡。目前中國性別比失衡高達120:100左右,未來五個男性中就有一個找不到老婆。
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推算,到2020年,中國將有11591萬25~35歲的男青年,而對應的適宜婚配的20~30歲的女青年只有8262萬,男比女高出3300多萬。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僅從 1991年到2010年這20年期間,累積新生男性比女性多5565萬。現在人口政策每持續一天,一年增加130多萬光棍,對應每天有3000女嬰因政策原因而被迫流產掉!
(7)現行人口政策降低人口質量且人口逆淘汰
城市人口一般受教育水平更高,經濟實力更強,且聰明、成功的人更多的流向城市,因此城市人可以更好的養育孩子。但現行人口政策規定城市人口只能生育一個孩子,是對中國人口的逆選 擇,是在淘汰中國更優秀的人口。
獨生子女政策嚴重破壞了政策的兒童成長環境,導致過度培養和溺愛,嚴重危害中國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和文化傳承。同時,對「超生」婦女的追趕壓迫,對新生「超生」家庭的巨額罰款,導 致缺陷嬰兒大量增加,嚴重危害「超生」家庭孩子的成長。
人口質量不僅包括文化素質,還包括人口年齡結構。從生產與創新力上講二三十歲是創造黃金期。同等教育水平,老齡化嚴重的國家人口質量就低,因為人口老化意味著人口質量的下滑。現 在的低生育率就意味著未來的重老齡化,因而少生孩子不能提高人口質量,多生孩子反而更有利於人口質量提高,尤其是像中國這樣人均受教育年限代際差別很大的國家更是如此。
(8)繼續現行人口政策將導致未來年青人失去希望
在一個年輕人飛速減少和重老齡化的國家,養老壓力沉重,經濟社會缺乏活力,國家缺乏發展希望,因此年輕人也失去希望。
在任何一個國家,總是孩子與年輕人口超前消費而中老年人口滯後消費,低生育率、老齡化的必然結果就是消費需求長期不振。一切投資需求皆源於最終消費,而一切最終消費都源於人的需 求,低生育率最終結果就是投資需求長期不振。由人口經濟社會規律的總和所決定,任何一個經濟體,長期的生育率低下最終會導致長期的「失業魔鬼」和青年失業問題。
5. 計劃生育對中國經濟有哪些影響
降低了人口的總數量,尤其是城市人口的數量,在政策的初期和中期為經濟發展,人民脫貧致富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政策的副作用也在逐漸的顯現出來,例如由於新生人口降低了,獨生子女的生活環境被極大的提高了,這種情況下,這些獨生子女就不再願意做一些基礎工人類的工作,這樣長遠看,對社會經濟發展不是太好的事情。
6. 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利與弊
利弊是非常明顯的,利就是很好的控制了人口出生率,為世界也作出了貢獻而且對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有借鑒經驗,弊就是伴隨著老齡化人口的比重越來越大等一系列問題,以下是關於中國人口的相關資料和發展趨勢,希望對你有用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是中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人口問題是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面臨的問題,是關系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始終是中國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堅持不懈地在全國范圍推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鼓勵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孩子,依照法律法規合理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經過30年的艱苦努力,中國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歷史性轉變,成功地探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道路,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對穩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國政府堅持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將人口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努力使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適應。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召開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專題座談會,統籌考慮,協調部署,動員全社會力量,採取法律、倡導、經濟、行政等多種措施綜合治理和解決人口問題,把發展經濟、開展計劃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貧困、完善社會保障、提高婦女地位、建設文明幸福家庭等緊密結合起來。2003年,將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為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和綜合協調,更加科學地制定和實施人口發展規劃。2004年初,中國政府組織多學科的專家學者,正式啟動了「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對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布等的變化趨勢及其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相互影響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已經提出了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將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本強國的人口發展戰略思路,為科學制定國家中長期人口發展規劃和國民經濟總體規劃,實現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2006年2月9日,中國國務院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未來十五年的人口目標是將人口數量控制在十五億以內。其在人口與健康領域確定的發展思路之一,即是控制人口出生數量,提高出生人口質量。重點發展生育監測、生殖健康等關鍵技術,開發系列生殖醫葯、器械和保健產品,為人口數量控制在十五億以內、出生缺陷率低於百分之三提供有效科技保障。 另三個發展思路包括: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堅持預防為主、促進健康和防治疾病結合。研究預防和早期診斷關鍵技術,顯著提高重大疾病診斷和防治能力;加強中醫葯繼承和創新,推進中醫葯現代化和國際化。以中醫葯理論傳承和發展為基礎,通過技術創新與多學科融合,豐富和發展中醫葯理論,構建適合中醫葯特點的技術方法和標准規范體系,提高臨床療效,促進中醫葯產業的健康發展;研製重大新葯和先進醫療設備。攻克新葯、大型醫療器械、醫用材料和釋葯系統創制關鍵技術,加快建立並完善國家醫葯創制技術平台,推進重大新葯和醫療器械的自主創新。 綱要稱,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有效防治重大疾病,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強有力支撐。為此,該綱要還將「安全避孕節育與出生缺陷防治」、「心腦血管病、腫瘤等重大非傳染疾病防治」、「城鄉社區常見多發病防治」、「中醫葯傳承與創新發展」、「先進醫療設備與生物醫用材料」等,確定為人口與健康領域科技發展的優先主題。 從數量、素質、結構、分布來看,中國人口的現狀如下: 一、人口數量 2005年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075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6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617萬人,出生率為12.40‰;死亡人口849萬人,死亡率為6.51‰;自然增長率為5.89‰。 2005年人口主要構成情況 單位:萬人 龐大的人口數量一直是中國國情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雖然中國已經進入了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但由於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當前和今後十幾年,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按照目前總和生育率 1.8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7億和14.6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3年前後,達15億左右。 受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響,在2005年-2020年期間,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將形成一個高峰。同時,由於獨生子女陸續進入生育年齡,按照現行生育政策,政策內生育水平將有所提高。上述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中國將迎來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龐大的人口數量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多方面影響,在給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同時,也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帶來沉重的壓力。 我國於2005年底開展了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工作。這次調查以全國為總體,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為次總體,採取分層、多階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樣方法。最終樣本單位為調查小區。這次調查的樣本量為1705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 1.31%。在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通過調查工作人員的艱苦努力,調查的各項任務已基本完成。 二、人口素質 中國政府加大公共衛生事業建設力度,不斷提高人口健康素質。平均預期壽命已從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上升到2004年的7 1.8歲,孕產婦死亡率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1500/10萬下降到2004年的51/10萬,嬰兒死亡率從新中國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建國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傳染病、寄生蟲病和地方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減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發傳染病得到有效的監測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從總體上講,中國人口健康素質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發生率為4-6%,約100萬例。數以千萬計的地方病患者和殘疾人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防治艾滋病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據估計,截至2003年12月,中國現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約84萬,2004年疫情處於從全國低流行和局部地區及特定人群高流行並存的態勢。 中國政府加快發展教育事業,人口科學文化素質顯著提高。2004年,中國普及九年義務制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3.6%,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01年(其中男性8.5年,女性7.51年),比1990年提高了 1.75年;人口粗文盲率(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降少到8.33%,比1990年時下降了7.55個百分點。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大學以上佔5.42%、高中佔1 2.59%、初中佔36.93%、小學佔30.44%,受高層次教育的人數大幅度增加,受小學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中國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總體水平還不高,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於發
7. 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對國家發展有哪些積極影響
1、 計劃生育有利於中國的和平崛起。任何一個國家強制性的減少人口,都會削弱自己的綜合國力而有利其他國家(尤其是鄰國),中國實行極端的一胎化計生近三十年,少生了4億年青的建設者和勞動力,通過自我削弱,讓「黃禍」、「中國威圌脅圌論」逐漸失去了市場,打消了周邊國家的顧慮,證明了我國是一個先人後己甚至是損己利人的負責任的大國。 2、 計劃生育可能帶來中國人種多元化的好處。一胎化的計劃生育使中國人口快速老化,成為世界上老齡化進展最快、老年人最多的國家,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將占總人口的1/3左右。當一個國家嚴重老齡化的時候,必然引進移民,中國也不例外,正如網友所描繪的那樣:「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很可能大批亞非拉朋友成為你的鄰居,他們將帶來令你耳目一新的生活習慣。他們的兒子將有可能與你的掌上明珠獨圌生圌女兒戀愛。或者他們的女兒將以你們沒見過的全新姿態成為你家的寶貝獨兒圌媳圌婦。」 3、 對於政圌府而言,計生極大擴張了政圌府的權力,滿足了其控制欲,樹立了其絕對的權威。在中國的管理者看來,給了中國人言論自圌由,中國人就會無所顧慮的造謠誹謗,給了中國人游圌行的權利,中國人就天天上圌街,同樣給了中國人像世界上其他地區和國家都享有的生育自圌由,中國人就情圌欲大發,無節制的生育,造成人滿為患的悲慘境況。本來生老病死是天地法則、自然規律,歷代政圌府不曾干預。歷史上,太平天國曾規定男女不得同圌居一室,分設男營、女營,「令男女分居,有同室者斬以徇。於是有室不能保,有家不敢歸,坐此闔門殉節者甚多」,弄得民圌怨沸騰,僅半年就廢止。但無論如何,太平天國還沒有干預夫妻生活、否定生育權利,但計生卻是連生育數量、夫妻節育都橫加干預,只有辦理准生證,一個新生命才能誕生,否則就強行採取「補救」措施。 4、 增加了財政收入,解決了部分人的就業問題。超生罰款(2000年後改成社會撫養費)徵收了三十年,粗略測算超過萬億元,數目驚人。中國的計生工作人員也不斷增加,2005年底統計顯示,國家、省、地、縣、鄉級人口計生工作人員50.9萬人,另外約120萬名村級管理員(服務員)和600萬名村(居)民小組長承擔村級人口計生工作,目前計生協會擁有9400萬名會員。巨額的超生罰款和計生經費供養了大批計生工作人員,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緊張的就業形勢。 5、 性別失調的好處。由於實行計劃生育,導致我國的男女比率嚴重失調,成為全球出生性別比失衡最為嚴重、持續時間最長的國家,預計到到2020全國將有4000萬處於婚育年齡的男青年無妻可娶。屆時,中華大地將上演一幕幕比美國大片還要精彩的爭妻大戰,女孩像眾星拱月般受到追捧,男孩當中有才有貌、有錢有勢的佼佼者將脫穎而出,成為最後的贏家,抱得美人歸。而眾多資質平平的男性將在孤獨中度過一生。通過優勝劣汰,最優秀的基因得以保留下去,中國人口的素質將登上一個台階。 6、 計劃生育可以讓中國人充分感受勞動的光榮。計劃生育造成人口嚴重快速的老齡化,老年人的增多,勞動力的減少,導致社會養老壓力倍增,養老金入不敷出,必然會推遲退休年齡、延長工作年限,那時進入風燭殘年的老人被迫繼續工作,發揚小車不倒只管推的大無畏精神,活到老,干到老,甚至干到死。 7、 計生政策的實施,使得廣大獨生子女家庭感受到政圌府無微不至的關懷,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國家給獨生子女家庭頒發獨生子女光榮證,並發放每月5-20元(多數地區的標准)不等的獎勵,如果獨子夭折,國家還給予一定的補助金。報載,某地給與夭折的獨子家庭每月50元的補助,每年就是600元,10年就是6000元,而一個農民圌工一般每月的工資收入也就是區區千元左右,差距懸殊。 8、 計劃生育對獨生子女的好處。獨生子女小的時候父母呵護倍至,萬千寵愛集於一身,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而言比較脆弱。然而當父母一輩退休後,一對獨生子女將贍養4位以上的老人,負擔沉重,最脆弱的一代卻要承擔最沉重的壓力,冰火兩重天的角色轉換,絕對比蹦極還心驚肉跳,有助於塑造獨生子女堅忍不拔品格和培養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9、 滿足了某些人自虐的心理。某位演藝圈的大腕曾經說過,「HK太亂了,我感覺我們中國人是需要管的」,一句話道出了中國眾多的「慣囚綜合症患者」的心聲。反計名流王鑫海先生說過:「如果自主生育了,你和你的家人,不需要申請准生證,去政圌府辦理有關事務時不用交計劃生育證明,不需要參加強制的孕檢環透,不需要繳納計劃生育保證金、社會撫養費,不再擔心被強制上環結扎,不再擔心計劃生育執法隊半夜砸門,你究竟會有什麼損失?」可計生支持者卻不領情,人人必須強制性的辦圌證(准生證)、上環、結扎、絕育、墮胎他們才能安心,並且從心理上獲得一種變圌態式的、自虐性的滿足。 10、計劃生育是動物界的福音。李小圌平在一篇文章中說:「如果從今日起100年內有一半的城市家庭不要孩子,那無疑是中國的福音,如果熊貓和老虎出沒地區的農民優先遷出來,則熊貓老虎等珍稀動物的稀缺狀況就可以大大改變了。」珍稀動物如果知道中國人如此大公無私,寧可少生不生也要為他們騰出生存空間,肯定會彈冠相慶,祝賀一番。
8. 計劃生育政策對我國社會發展到底有哪些方面的影響希望幫忙分析分析!謝謝!!
這個影響可是大了去了啊! 首先,我們看積極的方面,當然是控制人口了啊。相信大家都知道中國現在的人口數量是相當驚人的,要是任其發展恐怕後果不堪設想啊!不要說現在什麼老齡化什麼的,等老年人沒了,國家就完了什麼的,看看世界其他大洲,那些總人口加起來不足中國零頭的國家不計其數啊,人家也沒滅國啊。反觀中國,資源相對來講還不算少,可是按人口平均一下,完了啊,簡直無話可說啊!!!所以計劃生育簡直是萬分必要的啊!作為中國人應該有這種覺悟啊,尤其是想要孩子的人,最好不要給自己的後代更多的競爭壓力了啊,看看現在的畢業生就業啊,一切盡在不言中了啊! 還有,也要看到其中的弊端,因為現在的計劃生育弊端的表現已經非常明顯了啊,要是不加改進,恐怕問題也不比人口膨脹小啊!獨生的孩子要嬌氣,這是有目共睹的,再就是自私,這恐怕是最讓人不能忍受的。因為我就是獨生女來的,所以有時候不自覺的自私是我自己也沒有辦法控制的啊。聽我父母小時候的故事,很少聽到自私的內容,多數是給弟弟妹妹做了什麼、幫自己父母做了什麼的啊,給我聽了不但沒有什麼感觸,反而覺得他們很傻的,這是獨生子女不能避免的問題啊。再有就是社會壓力,現在是一對夫妻四位老人,再過16年,還是現在的老齡化社會,可能是一對夫妻十二位老人吧,聽著就想昏倒了啊,這么大的壓力哦! 我還是不要生孩子了啊,孩子也太辛苦了啊! 好象跑題了啊,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