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發展瓶頸

經濟發展瓶頸

發布時間:2020-11-25 09:53:06

⑴ 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在哪裡

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發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據統計,1978-2001年,浙江GDP年均增長率高達13.3%,由124億元猛增至6700億元,經濟總量在全國的排序由原來的第12位迅速升至第4位,人均GDP則由全國第16位升至第4位。尤為可喜的是,1997年後,我國經濟增長率逐年走低,而浙江經濟雖也有回落,但仍然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1998年較上年增長10.1%,1999年較上年增長10.0%),出口增長更高(1999年全年增長18.5%,今年1季度的增長率高達55%)。2001年浙江國內生產總值已達6700億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預計可達2000美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一倍。如今,浙江經濟表現出的旺盛活力,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有人稱之"浙江現象"。以經濟學的觀點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領先於其他地區,必然是其較好地發揮了比較優勢的結果。本文即試圖從比較優勢分析的角度來探討"浙江現象"產生的原因。
經過大量的實證分析後,筆者認為,浙江與鄰近沿海發達省份及全國相比,在勞動力、環境、市場擴大、特色產業和企業經營機制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具體分析如下:
一、浙江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
勞動力資源也稱人力資源,是國民經濟的根本要素,是構成社會經濟運動的基本前提。在現代社會,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因此成為各地區比較優勢的一項重要指標。誠然,浙江的勞動力資源充沛,但在我國勞動力資源普遍充足的大環境中顯不出比較優勢。浙江在人力資源上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即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人口綜合素質較高。1989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79‰,僅稍高於滬、京2個直轄市,是省區中最低的。1999年則為4.29‰,高於滬(已出現負增長)、京、津、遼、蘇,列全國倒數第6位,在省區中列倒數第3位。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減輕了人口負擔和就業壓力,對經濟發展有利。雖然浙江人均受教育程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但浙江開發歷史早,文化積淀深厚,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在全國居較高水平。相對於外省人而言,浙江人更具有崇學、敢闖、聰慧、勤奮、互助、務實等優秀素質。其優勢突出表現在浙江人對現實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並勇於創新。江浙滬歷來為我國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區。國內40%以上的科學家均出於此。根據《中國科學家傳略辭典》按籍貫統計,每百萬人所涌現的著名科學家,上海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22倍,浙江為4.15倍,江蘇為3.49倍。特別是寧波,不僅以出商界巨子聞名於世,還是名冠全國的"院士故鄉"。目前,寧波籍院士佔全國1/16,在全國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僅一所效實中學就出了13位院士,在全國未聞其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肯動腦筋肯吃苦又富冒險精神的浙江人,邊干邊學,素質提高更多地倚仗於"來自課堂外的學習"。在改革的實踐中,涌現出滕增壽、馮根生、顏阿龍、魯冠球、宗慶後、南存輝、陳金義等一大批勇於創新,精明且善於把握機會的知名企業家。這些企業家的存在是浙江經濟騰飛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浙江環境的比較優勢
環境資源直接影響人們選擇定居點,企業選擇區位,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一般認為,區位、資源、經濟和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硬環境,社會、政|治、政策和法律環境為經濟發展的軟環境。以下僅對浙江的硬環境作簡要分析。(一)區位環境,浙江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首先,濱海居中的地理位置,既利於對外交往,又利於向內擴展。而且,緊鄰上海這一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商品、資金、技術、信息、人才"五流"及產業擴散方面自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加上北南兩邊鄰省江蘇和福建均為全國經濟增長領先省份,可充分發揮集聚效應,互相支持,共同發展。(二)資源環境<BR> 盡管就礦產資源和耕地資源而言,浙江是典型的"資源小省",但浙江在港口、海洋和氣候資源等方面卻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 浙江地處祖國東南沿海的中部,港口眾多,腹地寬廣。改革開放後,港口建設速度加快,至1999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達58個,泊位600多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39個,深水泊位數佔全國8 %。寧波已躍升為全國第二大港。今年截止11月8日,寧波港的吞吐量已達1億噸,成為國內僅次於上海的,吞吐量逾億噸的世界級大港。而且舟山、溫州、乍浦、海門等港規模日益擴大,且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BR>浙江海洋漁業資源和海洋能源資源在全國居領先地位。浙江海域歷來是我國最大的漁場。1999年,浙江的海水產品產量為389.4萬噸,居全國第3位;浙江海洋捕撈漁獲量高達331.2萬噸,僅次於山東的332.5萬噸,居全國第2 位(表1)。緊靠浙江的東海陸架盆地是一個有著良好開發前景的油氣資源區,目前正在勘探開發之中。 表1:我國重點省份海水產品和海洋捕撈產量 單位:萬噸 地區 浙江福建 山東 廣東 遼寧 其他地區 <BR>海水產品產量 389.4 448.5 602.3 355.4 296.9 275.0 <BR>海洋捕撈產量 331.2 206.7 332.5 194.5 157.7 275.0 捕撈量佔全國% 22.1 13.8 22.2 13.0 10.5 18.4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BR> 浙江雖然耕地面積少,農業卻一直領先於全國。除了浙江農民吃苦耐勞,素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外,與這里農業氣候條件優越也是分不開的。浙江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資源豐富,為農業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條件。 (三)經濟環境<BR> 浙江開發歷史悠久。隋唐時期即已成為全國居優勢的經濟區域,至今依然。特別高的經濟活動效率,使浙江發展的經濟基礎在全國處於高水平。由於浙江是全國市場經濟發育較早的省份,多年前經濟實力即已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而且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在市場競爭中已取得一定的先發優勢。<BR> 1999年,浙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僅次於滬、京、津3個直轄市,居全國第4位;浙江農村人均收入3948元,僅次於滬、京2個直轄市,高居全國第3位。浙江1997年即已成為全國第一個消滅貧困縣的省份,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積居全國第一。<BR> 雖然由於資源和戰備方面的原因,解放後國家對浙江的投資極少,然而,浙江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自1982年以來,非國有投資年均增長28.6%。1999年,全省民間投資額達1214億元,超過建國前40年浙江全社會投資的總和,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62.0%,高居全國第一(表2)。</P><P><BR>表2:部分沿海省份及全國民間投資情況表 地區 浙江 江蘇 山東 廣東 全國 <BR>民間投資額(億元) 1214.06 1389.10 1167.96 1710.45 13906.95 <BR>佔全社會投資比重(%) 62.0 56.9 52.6 58.2 46.6 <BR>資料來源:2000.11.29.《中國信息報》<BR> (四)生態環境<BR> 生態環境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浙江山青水秀,歷史上即享有"千岩競秀、萬壑爭流"的美名,杭州則被譽為"人間天堂"。解放後,由於幾次政策失誤,山林破壞嚴重,80年代以後工業污染又給浙江的生態環境蒙上陰影。但是90年代以來,政府下大力氣,增加投入,控制污染,加上具備環境再生能力較強的先天優勢,形勢明顯好轉。最新的國家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浙江現有森林面積8309萬畝,比10年前增長26.6%,森林覆蓋率高達59.4%,比10年前增加了16.8個百分點,名列全國前茅。如今,浙江已是全國著名的竹業大省、花木大省、旅遊大省。1999年,浙江的綠化觀賞苗木輸出量佔全國出省量的32%。在昆明世博會上,有一半的花木出自蕭山。至今,全省共建有1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6個國家級森林公園、40個省級森林公園。旅遊收入領先於全國。浙江在城市生態建設方面也不乏大手筆,如杭州市決定投資60億,建設"藍天碧水"工程。<BR> 由於浙江的生態環境好,氣候條件優越,因而宜居宜游,發展旅遊業在全國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BR> <BR> 三、浙江市場擴大的比較優勢<BR> 貿易(包括國際貿易和地區間貿易)是地區經濟增長的基礎。貿易增長,也就是經濟增長在地區之間的擴散。有經濟學家認為,地區增長的必要條件是創造出口基礎

⑵ 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應如何突破

據報道,日前舉行的相關會議上,中國領導人表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中國經濟保持了連續幾十年的高增長,但由於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分配製度不夠完善等原因,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社會經濟問題,如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行業差距等仍然存在,人民群眾對協調發展、均衡發展的訴求不斷提升。

分析人士表示,未來要適應經濟增速換擋的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要素投入,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依靠人才、技術、知識、信息等高級要素,以創新驅動來消解全球化紅利和我國人口紅利不斷下降的不利影響,突破資源能源、環境等要素的瓶頸制約,盡快實現發展新舊動能的轉換。

⑶ 上海經濟發展的瓶頸是,其原因是。解決措施有。

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發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據統計,1978-2001年,浙江GDP年均增長率高達13.3%,由124億元猛增至億元,經濟總量在全國的排序由原來的第12位迅速升至第4位,人均GDP則由全國第16位升至第4位。尤為可喜的是,1997年後,我國經濟增長率逐年走低,而浙江經濟雖也有回落,但仍然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1998年較上年增長10.1%,1999年較上年增長10.0%),出口增長更高(1999年全年增長18.5%,今年1季度的增長率高達55%)。2001年浙江國內生產總值已達6700億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預計可達2000美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一倍。如今,浙江經濟表現出的旺盛活力,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有人稱之"浙江現象"。以經濟學的觀點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領先於其他地區,必然是其較好地發揮了比較優勢的結果。本文即試圖從比較優勢分析的角度來探討"浙江現象"產生的原因。
經過大量的實證分析後,筆者認為,浙江與鄰近沿海發達省份及全國相比,在勞動力、環境、市場擴大、特色產業和企業經營機制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具體分析如下:
一、浙江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
勞動力資源也稱人力資源,是國民經濟的根本要素,是構成社會經濟運動的基本前提。在現代社會,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因此成為各地區比較優勢的一項重要指標。誠然,浙江的勞動力資源充沛,但在我國勞動力資源普遍充足的大環境中顯不出比較優勢。浙江在人力資源上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即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人口綜合素質較高。1989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79‰,僅稍高於滬、京2個直轄市,是省區中最低的。1999年則為4.29‰,高於滬(已出現負增長)、京、津、遼、蘇,列全國倒數第6位,在省區中列倒數第3位。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減輕了人口負擔和就業壓力,對經濟發展有利。雖然浙江人均受教育程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但浙江開發歷史早,文化積淀深厚,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在全國居較高水平。相對於外省人而言,浙江人更具有崇學、敢闖、聰慧、勤奮、互助、務實等優秀素質。其優勢突出表現在浙江人對現實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並勇於創新。江浙滬歷來為我國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區。國內40%以上的科學家均出於此。根據《中國科學家傳略辭典》按籍貫統計,每百萬人所涌現的著名科學家,上海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22倍,浙江為4.15倍,江蘇為3.49倍。特別是寧波,不僅以出商界巨子聞名於世,還是名冠全國的"院士故鄉"。目前,寧波籍院士佔全國1/16,在全國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僅一所效實中學就出了13位院士,在全國未聞其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肯動腦筋肯吃苦又富冒險精神的浙江人,邊干邊學,素質提高更多地倚仗於"來自課堂外的學習"。在改革的實踐中,涌現出滕增壽、馮根生、顏阿龍、魯冠球、宗慶後、南存輝、陳金義等一大批勇於創新,精明且善於把握機會的知名企業家。這些企業家的存在是浙江經濟騰飛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浙江環境的比較優勢
環境資源直接影響人們選擇定居點,企業選擇區位,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一般認為,區位、資源、經濟和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硬環境,社會、政|治、政策和法律環境為經濟發展的軟環境。以下僅對浙江的硬環境作簡要分析。(一)區位環境,浙江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首先,濱海居中的地理位置,既利於對外交往,又利於向內擴展。而且,緊鄰上海這一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商品、資金、技術、信息、人才"五流"及產業擴散方面自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加上北南兩邊鄰省江蘇和福建均為全國經濟增長領先省份,可充分發揮集聚效應,互相支持,共同發展。(二)資源環境<BR> 盡管就礦產資源和耕地資源而言,浙江是典型的"資源小省",但浙江在港口、海洋和氣候資源等方面卻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 浙江地處祖國東南沿海的中部,港口眾多,腹地寬廣。改革開放後,港口建設速度加快,至1999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達58個,泊位600多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39個,深水泊位數佔全國8 %。寧波已躍升為全國第二大港。今年截止11月8日,寧波港的吞吐量已達1億噸,成為國內僅次於上海的,吞吐量逾億噸的世界級大港。而且舟山、溫州、乍浦、海門等港規模日益擴大,且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BR>浙江海洋漁業資源和海洋能源資源在全國居領先地位。浙江海域歷來是我國最大的漁場。1999年,浙江的海水產品產量為389.4萬噸,居全國第3位;浙江海洋捕撈漁獲量高達331.2萬噸,僅次於山東的332.5萬噸,居全國第2 位(表1)。緊靠浙江的東海陸架盆地是一個有著良好開發前景的油氣資源區,目前正在勘探開發之中。 表1:我國重點省份海水產品和海洋捕撈產量 單位:萬噸 地區 浙江福建 山東 廣東 遼寧 其他地區 <BR>海水產品產量 389.4 448.5 602.3 355.4 296.9 275.0 <BR>海洋捕撈產量 331.2 206.7 332.5 194.5 157.7 275.0 捕撈量佔全國% 22.1 13.8 22.2 13.0 10.5 18.4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BR> 浙江雖然耕地面積少,農業卻一直領先於全國。除了浙江農民吃苦耐勞,素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外,與這里農業氣候條件優越也是分不開的。浙江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資源豐富,為農業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條件。 (三)經濟環境<BR> 浙江開發歷史悠久。隋唐時期即已成為全國居優勢的經濟區域,至今依然。特別高的經濟活動效率,使浙江發展的經濟基礎在全國處於高水平。由於浙江是全國市場經濟發育較早的省份,多年前經濟實力即已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而且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在市場競爭中已取得一定的先發優勢。<BR> 1999年,浙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僅次於滬、京、津3個直轄市,居全國第4位;浙江農村人均收入3948元,僅次於滬、京2個直轄市,高居全國第3位。浙江1997年即已成為全國第一個消滅貧困縣的省份,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積居全國第一。<BR> 雖然由於資源和戰備方面的原因,解放後國家對浙江的投資極少,然而,浙江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自1982年以來,非國有投資年均增長28.6%。1999年,全省民間投資額達1214億元,超過建國前40年浙江全社會投資的總和,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62.0%,高居全國第一(表2)。</P><P><BR>表2:部分沿海省份及全國民間投資情況表 地區 浙江 江蘇 山東 廣東 全國 <BR>民間投資額(億元) 1214.06 1389.10 1167.96 1710.45 13906.95 <BR>佔全社會投資比重(%) 62.0 56.9 52.6 58.2 46.6 <BR>資料來源:2000.11.29.《中國信息報》<BR> (四)生態環境<BR> 生態環境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浙江山青水秀,歷史上即享有"千岩競秀、萬壑爭流"的美名,杭州則被譽為"人間天堂"。解放後,由於幾次政策失誤,山林破壞嚴重,80年代以後工業污染又給浙江的生態環境蒙上陰影。但是90年代以來,政府下大力氣,增加投入,控制污染,加上具備環境再生能力較強的先天優勢,形勢明顯好轉。最新的國家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浙江現有森林面積8309萬畝,比10年前增長26.6%,森林覆蓋率高達59.4%,比10年前增加了16.8個百分點,名列全國前茅。如今,浙江已是全國著名的竹業大省、花木大省、旅遊大省。1999年,浙江的綠化觀賞苗木輸出量佔全國出省量的32%。在昆明世博會上,有一半的花木出自蕭山。至今,全省共建有1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6個國家級森林公園、40個省級森林公園。旅遊收入領先於全國。浙江在城市生態建設方面也不乏大手筆,如杭州市決定投資60億,建設"藍天碧水"工程。<BR> 由於浙江的生態環境好,氣候條件優越,因而宜居宜游,發展旅遊業在全國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BR> <BR> 三、浙江市場擴大的比較優勢<BR> 貿易(包括國際貿易和地區間貿易)是地區經濟增長的基礎。貿易增長,也就是經濟增長在地區之間的擴散。有經濟學家認為,地區增長的必要條件是創造出口基礎

⑷ 」經濟,如何協同解決四新經濟發展中的瓶頸難點問題

「四新」特點:融合性,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相互滲透。動態變化性,內容和形態隨著最新技術和模式的突破應用發生變化。輕資產性,以知識智力資產開發和轉化應用為核心,依賴核心人才團隊建設。需求主導性,以消費者為核心打造價值鏈,消費者需求成為「四新」萌發土壤。基礎環境依賴性,要營造鼓勵創新、容忍失敗、減少規制的基礎環境。高成長性,體現未來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方向,具有較大發展潛力。 「四新」模式:包括再定義創意設計型、平台模式型、並購整合創新型、需求拉動型、痛點突破+跨界應用型、異業聯盟型、集成創新型、迭代平移型、碎片整合型、價值鏈提升型、「互聯網+」典型示範型、軟硬融合型、跨界融合型、產業鏈貫通型、業態與模式創新型等。

⑸ 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在哪

隨著中國經濟近年來迅速崛起並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不太遙遠的未來趕超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但中國是否能成功提升人均收入?中國經濟是否能成功轉型為內需拉動型?
今天,亞洲佔全球經濟總量的30%;其中,中國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迅速崛起,其發展成就舉世矚目。2009年,中國佔全球經濟總量12%。展望未來,中國憑借其人口資源和勞動力優勢,是否能再創奇跡?
去年11月在INSEAD新加坡亞洲校區召開的「INSEAD領導力峰會」就此課題進行了探討。與會嘉賓認為,盡管中國存在巨大機遇,但中國要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成功進入發達經濟體行列,經濟政策調整和經濟結構轉型必不可少。
INSEAD策略學客座教授、「中印學會」管理合夥人王海燕說,即使中國經濟在2025年時能夠達到美國經濟的規模,但中國的人均收入仍將只及美國的四分之一。中國經濟面臨若干挑戰,一系列的經濟機構轉型必不可少。首先, 中國經濟要從出口導向型轉變為內需拉動型;其次,中國要拋開模仿走向創新,依靠更多的創新,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鑒於中國擁有龐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隊伍,政府投入大量資源鼓勵創新,再加上跨國企業在華研究機構的助力,創新最終會在中國出現。
【中國本土企業的崛起】
博斯咨詢公司大中華區董事長謝祖墀指出,在中國經營的跨國公司已不再是純粹的賺錢單位,它們已發展成為配備研發中心的完整業務。
謝祖墀說道:「中國策略指的不是如何進入中國市場,而是如何以中國為核心發展全球策略。」 他指出,中國的競爭態勢比全球其它地區都復雜。跨國公司的競爭者不但包括他們本就熟悉的國際對手,還有新涌現的大批本土公司;後者「敢拼搏、敢創新、善於靈活應變、擁有強大的市場能力,是不可低估的本土競爭者」。比如在電信設備行業,華為(Huawei)、中興(ZTE)等中國本土企業就得益於低製造成本而在中國市場獨占鰲頭並躋身國際前列。
阿爾卡特朗訊的拉傑夫辛格(Rajeev Singh-Morales)在談到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態勢時指出:「這些公司不和跨國公司競爭高端市場。相反,他們的目標先鎖定在跨國公司不一定有能力觸及得到的中端和大眾市場。」 一旦這些市場穩固了,他們就通過模仿或本身研發進軍高端市場。這些公司的產品品質一般達到跨國公司的八成,可是所花成本相當於四成,售價則介於四成和五成之間。
【政府的角色】
中國本土公司是否能真正走向全球?這還存在許多爭議。這些公司的不足之處包括:對低成本國有資本的過度依賴;財務管理制度不夠健全;組織管理能力,特別是管理多元團隊的能力也面臨挑戰;以及較為受政治因素影響等。亞洲開發銀行副首席經濟學家莊巨忠指出:「就目前來說,中國模式頗為成功,但以長遠來看,中國必須認清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
如何激勵企業調整價值鏈,加強創新與研發,政府政策的作用舉足輕重。庄巨忠說:「改革尚未完成,政府必須打破市場壟斷,為企業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他指出,中國經濟要從出口導向型迅速轉向內需拉動型,經濟結構的調整勢在必行。對此,王海燕表示贊同。她說:「中國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一直小於GDP增長速度。中國政府當前的首要目標之一是關注貧富分化問題,從致力於國家經濟發展轉向致力於人民共同富裕。而提高人民的最低收入則是刺激國內消費的方法之一。」
博斯公司的謝祖墀也表示,當前中國的經濟格局依然是以政府為主導,但隨著中國的發展以及尋求在國際舞台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現行體制無可避免要變革。
【突破瓶頸】
有人擔憂,若不推動體制改革,中國經濟恐怕無法持續高速發展。對此,INSEAD經濟學教授伊利安 · 米霍夫(Ilian Mihov)指出,任何一個經濟體要突破人均收入12000美元的大關,體制改革必不可少。除非中國針對「相對不完善」的體製成功地推行「深化改革」,中國的人均收入或難以突破12000美元的瓶頸。
米霍夫以新加坡為例,指出新加坡致力於創造穩定高效的商業環境,人民的人均收入水準也隨之大幅上漲;而石油出產國委內瑞拉就受累於不健全的體制,從1960年以來,人均收入在8000美元與12000美元之間徘徊不前。「體制健全的國家一定不會是貧窮的國家。窮國和富國之間的差異是由於不健全的體制和商業環境致使生產力低下所造成的。」這可能包括諸如腐敗、管理不善、過度管制和缺乏問責等因素。 「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依靠的不是引進跨國公司,而是本國人民在良好商業環境下創建的中小型企業。」
中國經濟發展的另一塊絆腳石是創新能力。一度輝煌的日本經濟轉向日落西山可謂是前車之鑒。實際上,過去日本經濟的發展和今天的中國有類似之處,兩者都是依靠模仿復制和提升先進經濟體的技術取得經濟的騰飛。就此,米霍夫說:「模仿復制技術的確能帶來經濟的突飛猛進。」 不過,一旦到了瓶頸,創新才是經濟發展的永續之道。
米霍夫警告,就目前的增長率來看,中國經濟增長將在七到十年後達到瓶頸。根據世界銀行的分析,如果到了那時中國還沒有深入改革,經濟將會停止增長。人均收入將在10000美元至12000美元之間徘徊不前,遠遠落在人均收入達到47000美元的美國後面。
「政府和體制左右著經濟發展。政府如何推動改革關繫到經濟能否成功轉型。」

⑹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瓶頸有哪些

當前,世界經濟正處於深度調整期。經過6年的努力,美日歐經濟正在緩慢走向復甦或走出衰退。同時,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放緩。在主要經濟體走勢分化、新技術革命孕育突破的新形勢下,亞洲與世界經濟互動呈現新態勢。
東亞和歐洲、北美經濟呈現不同走勢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3—2019年,東亞經濟增速將由5.9%降至5.3%,而北美和歐洲的經濟增速將分別由2.1%和0.4%上升到2.7%和2%。但東亞仍是世界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特別是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對世界經濟具有重要影響。
亞洲與北美和歐洲之間的貨物貿易失衡狀況正在改善,但服務貿易失衡格局進一步擴大。亞洲是國際服務貿易的凈輸入國,歐洲和北美國際服務貿易凈輸出國的地位得到進一步強化。
2015年亞洲有望成為資本凈輸出地區。根據權威預測,歐洲有望於2017年成為資本凈流入地區,北美也有望於2019年成為資本凈流入地區。屆時,全球對外投資格局將發生逆轉,亞洲成為資本凈輸出地區,歐洲和北美成為資本凈輸入地區。
東亞地區就業形勢基本穩定,但發展中國家失業率有所上升。東亞經濟仍具有較強活力,失業率普遍在5%以下。
中國對亞洲和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增大
巨大的經濟規模決定了中國對亞洲和世界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2014年,中國經濟規模按匯率計算突破10萬億美元大關,進一步鞏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雖然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但仍具有巨大潛力、韌性和迴旋餘地。隨著中國放眼全球實施擴大內需、「一帶一路」等戰略,中國對亞洲乃至全球經濟的影響力將進一步增大。如,擴大內需不僅促進中國的消費和投資增長,而且擴大進口需求和對外投資,進而帶動亞洲以至世界經濟增長。據估計,2014—2020年,中國進口累計將達15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將突破1.2萬億美元,將為世界其他地區貢獻700萬個新增就業崗位。有關調查顯示,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是最有利於拉動亞洲經濟增長的經濟貿易機制。「一帶一路」戰略貫穿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希望通過推動沿線國家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帶動商品、服務、資金、產能和技術跨境流動,促進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區域經濟合作,增進沿線國家經濟福利和人民福祉。
影響亞洲和世界經濟的主要因素
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是影響亞洲和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新興經濟體對能源需求放緩的大背景下,國際油價重現大幅上漲的可能性很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稱,2015年原油價格低於80美元/桶的可能性超過70%。這是短期現象還是長期趨勢?從現有條件看,國際油價長期在較低價位波動是一個大概率事件。一是油價長期高企必然導致化石能源的節約、替代技術進步和投資,從而產生化石能源需求減少和供給增加的長期效應。二是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和預期加息導致美元大幅升值,將引致油價進入下跌通道,並將對世界經濟波動產生中長期影響。三是新能源開發利用快速增長將持續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進而對油價產生長期抑製作用。所以,除非出現重大非經濟因素,國際油價不太可能出現2009—2011年那樣脫離基本面高位震盪的情況。
新能源將改變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經濟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國際能源署的一份最新報告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已接近世界能源需求總量的20%,並預測2035年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量的比重將達到24.53%。如果未來核能、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就將大幅度降低能源生產成本,從而影響亞洲乃至全球製造業布局。
信息產業迅速發展,繼續對亞洲乃至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信息技術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一方面體現為不斷出現新的信息技術產品;另一方面體現為信息技術與其他產業的有機結合,促進新業態形成,推動國際分工新格局和經濟全球化新趨勢深入發展。近年來,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正在興起。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推動互聯網金融、物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等一批新興產業出現,3D列印、智能機器人等在製造業的應用前景日益廣闊。這將對全球供應鏈管理和綜合物流革命產生顛覆性影響。去中心化、網路化和智能化生產方式正在替代傳統工序分工和規模化生產,開放式創新正在取代傳統創新模式,這是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挑戰。
此外,生物技術發展正在影響亞洲乃至全球產業轉型發展。生物農業、生物能源和生物醫葯是目前發展較為迅速的領域,也是未來生物產業發展的重點。
(作者:國家發展改革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

⑺ 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三大瓶頸部包括哪些

體制、機制與企業的發展不匹配,除此之外,中國的民營企業更加關注的應該是自身素質和水平的提高。不要為了大而大,資金一旦壓力比較大,經營管理壓力比較大,在這種情況下多做減法,收縮數量、提高質量、調整結構、養精蓄銳,等時機到了再做乘法,尋求跨越式的發展。

⑻ 中國經濟發展瓶頸是一種歷史宿命嗎

有一位讀者如此問:「謝謝小兵的分析,那富人的消費為何不能帶動經濟呢?二十年前根本不敢想像城市人口家家有汽車,而且巨大的需求還帶動了中國汽車製造能力的大幅提高,國產車的市場份額也不斷提高(我開國產車覺得質量很棒,幾年下來一點毛病都沒有)。我覺得現在家裡有兩輛豪車的就應該向遊艇升級,中國有那麼長海岸線,還有大江大河,十年後的遊艇佔比可否達到十年前豪車的程度。中國製造不一定要賺外匯,更主要是開發國內需求。包括居住也可以升級啊」。
這位讀者的點評讓我頗為感觸,因為這讓我回想起二十多年前的自己。坦白講,我自己曾是GDP主義的擁護者,這與我所處的經濟特區有關。深圳是我的第二故鄉,當時我如果真的購入只有幾千元一平米的幾套樓房,如今幾乎不用任何努力也可以搭上水漲船高的樓價獲利,不過,我想到了另種可能,那就是假如我是個山區廣東農民,即使三十年前到深圳工作如今也很可能回鄉一無所有,甚至還欠了不少錢。從一個經濟學家的角度看,這就是完全兩種不同的經濟角色,對於國人這完全決定於一種運宿命。我對於這種強烈對比的命運不感興趣,因為它並非事情發展的本質,而僅僅是一種隨機結果。真正讓我試圖探索的是這背後的起源點,到底是什麼一種邏輯導致了這種決然不同的命運呢?
按照經濟學一個基本假設,在經濟體內每個人都是最聰明的消費者,也是最理性的決策者,但每個人所掌握的資源都不一樣,通過自由市場這個平台相互博弈,按照供求關系變化達成相互的分工與財富分配。 然而,在中國並不存在著這么一種獨立自由的市場體系,因為政府的絕對最大經濟資源擁有權和市場規則制定權過於傲慢,它打破了這種供求關系的自然形態,從一個壟斷權力的角色出發,把自身利益最大化作為目標,重組了幾乎所有的資源分配機制。如果沒有任何權力的制衡,經濟體系完全可以成為一種掠奪機器,通過經濟杠桿,不但吃空以前的國民財富積累,而且還可以吃空未來數十年的經濟發展空間,這早就被現實所證明。
這種掠奪模式由香港英國殖民者所發明,這種套路就是把所有土地權益歸於政府,然後印發港幣,再通過選擇親英財團投標開發,用香港殖民政府的權力給他們背書,讓他們獲得巨大的商業信用額度,由此不斷炒升地價,帶動香港金融資本的繁榮。不過,這種土地獲利必須按比例納稅,而且這些稅收很大一部分被法律規定用於補貼低收入人群,或用於開發廉價住房。當英國人看到香港市場在1997前期已經近於極端泡沫化,把很大部分英國資產撤離,導致香港回歸之後房價大跌一半以上,傾家盪產的炒房者不計其數。當然,這個窟窿由中國人來填補。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中國政府是英國香港模式的好學生,更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當時某個領導人說,「中國其實有的是財富,只要把人和土地變成錢就可以了」,這不是指賣奴隸,也不是把土地分給國人,而是把人和土地貨幣化。這種想法是非常瘋狂的,不是它缺乏經濟實用性,而是缺乏基本的人類關愛心。首先,選用房地產作為貨幣化運動的最主要載體,這非常符合中國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在這種誘惑下人們瘋狂地出賣自己和所有可以變成貨幣的東西,包括基本道德與良心。這僅僅是個開始,房地產具有地段壟斷性和限量性強的特點,這種貪婪的運作只會不斷推升當時的房價,政府把把經濟當成一個大氣球,用房地產吹大它,然後不斷增發貨幣填補這只氣球的內部,氣球與鈔票進行了激烈的膨脹比賽。房地產具有一種神權的魔力,它不像軍火那樣依賴戰爭消耗獲利循環發展,它只需要把貨幣扔入那些「富起來的人」口袋裡就可以不斷自我復制,層層瓜分而迅猛蔓延。
然而土地是有限的,權力者的貪婪是無限的,提升房價是唯一維護這種模式的方法。這個過程中,有人獲得了汽車,有人獲得了二奶,更有人陞官發財,當然,更有人失去了土地和舊房。在這個歷史階段,大家都把眼睛盯著那些炫富的人群,似乎被他們所刺激的發瘋了,因為大家選擇不看那些被歷史拋棄的人們,懶得掃興。忽然你也許會感到中國的沿海到處都是遊艇,連大江大河裡也到處都是游泳的美女向你招手,不過,你忘記了這一切都是一種債務膨脹結果而已。
如今大家都關注一種常見現象,「錢走美國,債留中國」,這種情況愈演愈烈,背後驅動力當然就是要搶先套現中國人膨大的債務逃離自肥,讓那些無法離開中國的人承擔債務。當然,有權的,而且永久有權的人不必擔心,這群人永遠中國所有土地的永久合法擁有權,不會受到50年或70年房產使用權的限制,他們可以用這塊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作為抵押,由此無限擴大金融杠桿,做同樣的游戲,擴大債務赤字,然後一批一批套現離開中國,這叫著乾坤大挪移法則。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這種思想,管仲的「財出一孔」把所有財富權益都歸皇家所有,商鞅變法把所有人都變成國家的螺絲釘,這的確是一種中國社會的宿命。
我們真的會盼到沿海到處都是人們遊艇那天嗎?不會。即使這個政府可以用這不斷升值的土地為抵押,不斷增發貨幣填補他們製造的財政虧空,但債務總是要大多數人去償還的,否則就不存在特權利益這個概念了。社會財富必須依靠提高社會生產效率產生,債務僅僅是一種提前消費行為,而作為政府舉債,無非是把人們手中的現有積累掏空,同時把國家未來發展空間提前消費掉。當大家都越來越感到無法支付房價時,三代人都無法供得起房時,這個債務循環機制也就該到頭了,最後政府剩下的就是增發貨幣一條路了。忽然那天你的房子變成一千萬了,外邊買雞蛋一個十塊錢,你還會對大海上的遊艇有興趣購買嗎?當然,除非你也是有權分配貨幣的人。就如有人說「大不了從直升飛機灑製造購買力」,也許你可以撿到,但絕大多數中國人撿不到,因此,絕大部分中國人在自己的國家都是臨時工而已。

⑼ 經濟發展到了瓶頸 各種市場趨於飽和 作為個人該咋辦

順勢而為,尋找機會。

⑽ 哪種經濟發展方式能從跟不上解決經濟發展的瓶頸和問題

是「從根本上」吧。。。胡的科學發展觀啊,理論絕對正確,就是太空了,現在的供給側改革目測靠點譜,針對的是國內現狀,但實施難度也很大。。。說的理論化一點就是創新驅動的發展方式,通俗理解就是:在一個收入有保障的社會里,永遠有人不斷生產出新的更好的產品讓大家來買。(P.S. 不污染環境)。。。現在遇到的瓶頸主要是沒人做得出大家買得起又環保的好產品

閱讀全文

與經濟發展瓶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