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亞太的發展對中國的經濟影響

亞太的發展對中國的經濟影響

發布時間:2020-12-27 02:10:06

㈠ 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對我國的影響

抄第一是,美國在東北亞局勢上獲得主導權後,將在東南亞加大介入力度,對中國的南海主權聲索加強制約;
第二是,美國在亞太加強軍事介入後,將在經濟、能源、教育、價值觀、民間交流、公共外交等領域展開攻勢,收獲經濟上的成果,並且用軟實力來影響亞洲各國,收獲人心。
美國的「再平衡」,對中國帶來的挑戰很大。在南海問題上,美國強化對東南亞的介入,意味著將幫助自己的盟國,反對中國用武力收復主權,就是說,美國不讓中國再進一步,要保持現狀,保持中國很多島嶼和海域被越南、菲律賓等國佔領、開采資源的現狀。在軟實力方面,美國價值觀染著普世價值色彩,往往有市場,或者說更容易惶惑東南亞國家,對明確反對普世價值的中國價值觀形成擠壓。因此說,「再再平衡」亞太主張,對中國走向海洋,是一種明顯的戰略攔截。

㈡ 美國重返亞太對中國的影響主要有什麼

1、美國重返亞太,說明亞太的綜合影響力已經位於全球北美、歐洲之後的第三位。美國重返必然以強大軍力介入為後盾,美元經濟攫取利益為目的。

因此,重返亞太必然使全球最雄厚的美元聯盟投資熱錢大量流向亞太和中國,客觀上會給亞太和中國的經濟發展起到追捧支持作用,只要加強外匯管控,就可以把這股力量變為對中國有利的經濟拉動力量。

2、美國重返亞太,必然要把美國的資源體系中,用在其他區域的部分資源調到亞太來。比如軍事力量、經濟力量、政治盟友、能源政策等等。

這樣,美國用在中東、非洲、俄羅斯、南美等敵對地區的力量就會減弱了。客觀上減弱了對這些地區大量中國盟友的壓力,使得中國可以趁機在這些地區取得更好的合作發展關系,增加影響力,獲取利益。

3、美國重返亞太的資源投入,也必然會帶來美國國內資源的流出。

美國經濟目前不佳,國內並不很支持美國在亞太投入大量資源,這時候如果中國借機使用國債資源、投資熱錢等工具,倒逼美國經濟惡化,則美國就陷入兩難,要麼從亞太回撤資源,要麼坐視家裡起火,國內矛盾激化,則必然內虛,必然收縮。這樣中國逼退美國,甚至取得比重返亞太前更好的態勢。

4、美國重返亞太,必然引起美軍霸權、日本的膽氣和在亞洲動手動腳的行為。亞洲絕大部分國家歷史上都曾淪為殖民地,以及被日本佔領過,對美國的霸權行徑、日軍的侵略行為深深警惕,絕對不會輕易開門,也不會輕易讓美日在亞洲占據主動。

5、一旦美國重返亞太處置不當,陷入了中國布設的俄羅斯、東盟的泥潭圈套,則美國勢必吃虧,在亞太陷入泥潭。那麼中國就可以趁機追擊,解決六十年沒有解決的台灣問題、痛打一拳小日本、再教育朝鮮、拉攏東盟,徹底把美國趕出亞太。

㈢ 亞太經合組織的成立和發展對中國什麼影響精品

影響比較抄小,主要還是中國露臉襲的一個平台而已,他不會生成約束性的文件,真正的影響比不上上合組織,東盟(競爭對手),甚至連兩岸服務貿易協定都比他更具有實際意義。但是亞太經合組織如果處理好了,又會有比較特殊的意義,就好像古時候所說的師出有名,使得以後中國做事情會順利很多,這種影響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而且有時候還必須的。

㈣ 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分析亞太自由貿易區形成後對中國有那些影響

亞太自由貿易區形成,大大便利了區內經濟資源流動與配置。
促進中國與區內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技術、資本的自由流動、競爭與合作。
有利於我國企業在競爭中培育新優勢,增強競爭,擴大走出去步伐。

㈤ 美國亞太戰略調整中國帶來了哪些影響

中國周邊安全形勢有了新變化,海上問題矛盾激化,半島局勢僵局難破,日本「遠交近攻」加強美日同盟,戰略憂慮刺激軍備競賽,非傳統安全威脅上升等等。而這其中美國「重返」亞太戰略應該尤為引起中國國的注意,2011年是美國加緊調整亞太布局的關鍵一年,在這一年裡,美國強化美日韓同盟,拉攏緬甸、越南、印尼,高調插手南海事務,力推TPP,駐軍澳大利亞,加強在亞太的軍事存在,以正式成員國身份出席東亞峰會,重構亞太布局意圖明顯。美國一再強調其在亞太地區的「領導角色」,精心構築亞太布局,勢必會使亞太力量格局出現新的變化,並對地區安全形勢帶來挑戰。
對此中國必須要明確美國重構亞太棋局意在何為。首先是重振聲勢重新布局,反恐已經告一段落,需要外交平衡、重新在亞太投入外交資源,重造聲勢亞太地區,美國不能走,亞太地區需要美國;力圖改變東亞一體化蓬勃發展使美國日益被邊緣化的局面,利用其主導下的TPP掌控亞太合作大局、重新構造亞太布局。其次是多管齊下借力制華,還有防止傳統亞洲盟國日本和韓國的離心傾向,造成中國、印度威脅論,加強對新興市場的控制。然後要分清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客觀局勢,第一個形勢是,美國從來沒有離開過亞太,只不過在小布希期間投入不夠多,這兩年希拉里一直強調美國要重返亞太,美國戰略重心已經東移了,美國第一次正式參加東盟系列峰會,也正反映了美國一種虛弱的心態,第二個形勢是我們同周邊國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著唇齒相依的關系,美國一來東亞峰會,就想喧賓奪主,在東亞峰會摻入安全議題,大談南海,但沒有人真正附和它。就在奧巴馬東亞峰會講話後,東盟輪值主席國印尼總統蘇西洛直言,現在由任何一個國家來管理世界和地區是不合適的。對於越南,中國同它簽署《關於指導解決中越海上問題基本原則協議》,將通過談判協商解決海上爭議。第二屆中國與東盟防務與安全對話會舉行,會議認為中國與東盟之間的關繫上升為戰略夥伴關系,地區局勢總體向好。再拿緬甸來說,美國下了很大功夫,但目前改變不了緬甸同中國發展良好關系的願望,昂山素季告訴希拉里,緬甸還是要同中國發展良好關系。種種跡象都表明,美國炒作的所謂中國被周邊孤立、「航行自由」等等,都是偽命題。第三個形勢就是這個世界絕不會形成一個單一的領導中心。時代變遷,現在已經不是冷戰時代,而是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而美國這一行動更像是冷戰和霸權行為,很明顯是行不通的。認清美國的目的以及現在的局勢後我認為中國,對於美國戰略重心東移,最重要的是要冷靜觀察,沉著應付,不要因別人有意刺激而火冒三丈,要有信心、有誠心,有耐心。要制定一個既有利於中國長遠發展又能夠遏制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勢力;繼續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合作共贏的思想來指導行為,致力於建設和諧周邊環境、努力同鄰國消除矛盾,具體的是面對美國強勢宣傳其在亞太的地位,中國要以柔克剛同時強調中日韓三國合作的美好前景,強調中國和東盟合作對地區、對整個國際社會的貢獻;從經濟上講,我國和美國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為了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經濟領域中國不要因為美國「重返」亞太而放棄合作、不過如果必要時也可以在經濟方面採取一定措施遏制美國重返美國「重返」亞太戰略。
總之中國面對此舉要審勢度時淡然處之,相信一定可以處理好。

㈥ 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對亞太經濟的影響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簡稱「亞太經合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 APEC) 成立之初是一個區域性經濟論壇和磋商機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逐漸演變為亞太地區重要的經濟合作論壇,在推動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加強成員間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國際形勢因冷戰結束而趨向緩和,世界經濟全球化、貿易投資自由化和區域集團化的趨勢漸成潮流。在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北美自由貿易區已顯雛形和亞洲地區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明顯上升等背景下,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於1989年1月提出召開亞太地區部長級會議,討論加強相互間經濟合作的倡議。這一倡議得到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東盟的積極響應。

1989年11月6日至7日,亞太經合組織第一屆部長級會議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舉行,這標志著亞太經合組織的成立。1991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屆部長級會議在韓國首都漢城通過了《漢城宣言》,正式確立該組織的宗旨與目標是: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堅持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和減少區域貿易壁壘。

1993年6月改名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簡稱亞太經合組織或APEC。亞太經合組織的性質為官方論壇,秘書處對其活動起輔助作用。其議事採取協商一致的做法,合作集中於貿易投資自由化和經濟技術合作等經濟領域。亞太經合組織21個成員的總人口達25億,佔世界人口的45%;國內生產總值(GDP)之和超過19萬億美元,佔世界的55%;貿易額佔世界總量的47%以上。這一組織在全球經濟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991年11月,中國以主權國家身份,中國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為「中國香港」)以地區經濟名義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到目前為止,亞太經合組織共有21個成員:澳大利亞、汶萊、加拿大、智利、中國、中國香港、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俄羅斯、新加坡、中國台北、泰國、美國和越南。其中,澳大利亞、汶萊、加拿大、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紐西蘭、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美國等12個成員是於1989年11月APEC成立時加入的;1991年11月,中國、中國台北和中國香港加入;1993年11月,墨西哥、巴布亞紐幾內亞加入;1994年智利加入;1998年11月,秘魯、俄羅斯、越南加入。東盟秘書處、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和太平洋島國論壇為該組織觀察員,可參加亞太經合組織部長級及其以下各層次的會議和活動。APEC接納新成員需全部成員的協商一致。1997年溫哥華領導人會議宣布APEC進入十年鞏固期,暫不接納新成員。

亞太經合組織的正式工作語言是英語。經過多年的發展,亞太經合組織形成了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部長級會議、高官會、委員會和專題工作組、秘書處等多個層次的工作機制,涉及貿易投資自由化、經濟技術合作、宏觀經濟政策對話等廣泛的合作領域。其中最重要的是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會議形成的領導人宣言是指導亞太經合組織各項工作的重要綱領性文件。

亞太經合組織會標於1991年起開始啟用,呈綠、藍、白三色的地球狀。會標不僅代表亞太經合組織這一重要的地區經濟合作組織,也代表著亞太地區的希望和期待。會標的含義:地球用太平洋這一半代表亞太經合組織經濟體,綠色和藍色代表亞太人民期待著繁榮、健康和福利的生活,白色代表著和平與穩定;邊緣陰影部分代表亞太地區發展和增長富有活力的前景;中間是白色的APEC四個英文字母。

㈦ 中國經濟對亞太經濟的影響

中國經濟對亞太經濟的影響

在過去十七年裡,中國的經濟改革不僅使國內經濟達到了很高的增長率,而且影響了亞太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的經濟。中國經濟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中國經濟的改革與增長怎樣影響了亞太經濟?中國的經濟改革對其鄰國有利還是有害?本文將探討中國外貿經濟體制改革及其對亞太經濟的影響。

中國的外貿體制改革
中國的改革是以一系列局部改革為特徵的。這些局部改革通過下列方法使較大一部分的國內經濟市場化:(1)給予企業更大的自主權;(2)在資源配置上以市場體制代替計劃體制;(3)在宏觀調控上由直接控制變為間接調節。
在對外貿易體制上,中國的改革項目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下放出口權力;(2)減少對進口的控制;(3)統一匯率。

出口權的下放
自改革計劃實施以來,對外貿的指令性計劃已經逐漸減少。1984年9月,政府開始了一系列改革,主要通過將貿易權力下放使國內和國際經濟進一步接軌。在1988年,政府邁出了另外主要的一步,即貿易合同責任體制的開始。
下面的幾項改革把控制權和責任下放到了較低的級別:(1)外貿決定權下放到地方政府和外貿公司。(2)外貿公司與地方政府向國家承包創匯、繳匯和補貼額度;(3)外貿公司自負盈虧。此向措施先在輕工、工藝、服裝行業試點,並逐步推廣。
外貿權的下放大大促進了中國出口部門的增長。自從1985年以來,由於外貿積極性的提高和行政幹部的減少,中國的出口增長迅速。
1991年,國家全部取消了對外貿企業的出口補貼。從而使中國按比較優勢來出口產品成為可能。自1993年1月《出口商品管理臨時細則》出台以來,出口許可證亦被逐漸取消。需要出口許可證的產品從過去的250 種減至1993年初的125種,約占出口總數的48%。到1993年末,只有大約15%的商品出口仍受到控制。

進口限制減少
另一方面,中國對商品進口的控制也大大減少。但是進口部門仍沒有獲得出口部門那樣的自由度。在1989-1991年間,中國為了減少進口商品的數量,制定了一系列的行政控制。這一努力使中國在1990年獲得了807億美元的入超。
在這種有利的貿易均衡下,進口限制逐漸減少了,但與出口控制減少的步伐並不一致。到1993年底,作為政策導向的一部分,大約有20%的進口仍限於指定的外貿公司。但同時,外貿公司和能參與外貿的企業的數量發生了急劇的上升。目前,有5000多家的國內企業、8800家外貿公司以及80000多家外資企業經營外貿。
進口許可證由外經貿部掌握並用於執行計劃和控制進口水平以達到收支平衡。在1993年,大約30%的進口仍得通過許可證。
近年來,關稅率也已大幅度下降。但與其它的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關稅率仍然比較高,且多雜。這種關稅體系的復雜性反映了中央政府的多重目標。
雖然改革步伐一直很迅速,但中國的貿易體制仍存在著問題。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依然較高。1993年末,中國的平均關稅率約為40%,但由於存在著各種減免和優惠,實際徵收的關稅僅5%左右和工業化國家的平均關稅率為5%-6%大致相同。和世界貿易組織中的發展中國家的13%-14%相比到較低點稅率高和實際徵收稅低的問題是與中國管理的復雜性分不開的。缺乏透明度和不公開的進口配額使得外商的進入比較困難。因此,降低關稅率,提高徵收率增加透明度是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外匯制度改革
中國的外匯制度改革可分為兩個部分或兩個階段。第一步是人民幣逐步貶值,第二步是匯率並軌。
在1986-1993年間,中國一直執行著一個官方匯率和市場浮動匯率並存的制度。1994年1月,兩種匯率制度實行並軌導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5.7元一步貶到8.7元。自從並軌以來,人民幣一直是穩定的,其對美元匯率在8.3-8.7元之間變動。人民幣的官方匯率一直高於市場匯率。政府通過幾次貶值使人民幣官方匯率逐漸接近市場匯率。

中國外貿體制改革對亞太經濟的影響
1. 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競爭加劇
自從經濟改革以來,中國出口的增長主要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目前,中國已超過南韓、台灣、香港和新加坡(四小龍),一躍成為亞太地區的頭號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國。在1978年,四小龍向工業國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佔了亞太地區勞動密集型產品總出口的70%以上,而中國則不到10%。
17年後,中國已取代四小龍成為亞洲向工業化國家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主要出口國。從亞洲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亞、歐洲和北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中,中國的平均市場份額上升了42%。而同時,四小龍對這些市場的佔有份額卻顯著下降了。
中國在整個亞洲向美國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中的比重亦從1987年的2%迅速增加到1993年的41%。

2. 亞太經濟中的貿易創造
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市場上份額的增加對該地區的其它國家尤其是四小龍意味著什麼呢?是否中國的出口擴張是以犧牲其它亞太地區出口為代價呢?
數據分析表明,四小龍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世界市場的份額並沒有大幅度下降,僅由1978年的14%下降到1993年的13%,且在出口的絕對量上以9%的年平均率增長。而整個亞洲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不僅在絕對量上增加了,而且在世界市場份額也從1978年的19%增加到1993年的39%。
雖然四小龍在亞洲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上市場份額下降了,但它們仍能維持一個穩定的世界市場份額。這一點足以顯示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並沒有以犧牲亞太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為代價。亞洲四小龍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仍然保持著高度的競爭力。
如果世界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需求比實際的生產增長快的話,關於亞太地區其它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者會被「擠出」市場的擔心是不會變為現實的。而且,上述擔心的依據是中國經濟仍將集中於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國一些沿海地區的人均國民收入已達到了一些新興工業地區的水平。它們很好地消化了內陸地區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正象八十年代初新興工業地區為了轉向生產更資本密集型的產品而支持了中國最初的出口擴張一樣,沿海地區將促進內陸地區的發展。
並且,從1990年到1993年,中國從香港、韓國以及新加坡進口的資本密集型產品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0.7%,89%和28%。四小龍在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上的增長充分表明中國的經濟改革給它們帶來的是凈收益。

3. 相互依賴性的提高
中國經濟改革及成長對亞太經濟的另一個影響是該地區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的提高。很多亞太國家,尤其是四小龍,現在受中國經濟的影響已超過與美國及歐洲經濟周期的關聯。1985年以後即中國加速和拓深外貿改革後,這種相互依賴性更加明顯。
從中國1988年以前的高速增長到1989年以後的短期下滑,四小龍不得不以不同程度適應中國發展步伐。在1991年美國經濟經歷衰退,而中國經濟開始繁榮。在這段時期,四小龍的經濟績效更接近於中國。
這種相互依賴性的提高還表現在雙邊的貿易中。從1985年到1993年的八年中,四小龍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占其全部出口價值的比重從6%增加到12%。

結論
中國的經濟改革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在過去的17年中,中國的進出口不斷增長,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達到了20%。貿易權下放、進口壁壘降低、匯率並軌等一系列的改革使得中國的對外貿易結構更加合理,資源利用更加有效,比較優勢得到發揮。
雖然中國取代了亞太地區四小龍成為工業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主要進口國,但是中國的發展並不影響四小龍和其他亞洲國家繼續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當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市場份額中增加時,整個亞太經濟的份額也增加。

世界貿易組織對世界貿易的影響

世界銀行顧問王直博士日前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雙周學術研討會上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世界貿易的影響作了學術報告。他運用大型可計量一般均衡模型對有關影響進行了預測,特別側重於對農業部門的影響。
他得到的主要結論是:
1.總的影響.
把中國和台灣省排除在烏拉圭回合之外將使中國每年承受25億美元社會福利損失。東盟國家將是最大的收益者(年增基年國民總產值的1.2%),其次是韓國(年增基年國民總產值的0.8%)。台灣也獲益(年增基年國民總產值的0.2%),但大大小於東盟國家和韓國。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將使中國獲得6億美元的凈社會福利,使台灣獲得11億美元的凈社會福利。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將使歐盟和北美國家受益更大,而使其它OECD 國家受益有所減少。北美和歐盟國家的出口將分別增加22億和20億美元,其它國家的實際出口則將減少。東盟國家將減少19億美元的出口。南亞和韓國將分別減少9億和5億美元的出口。參加世貿組織將使中國出口增加10%,並增加貿易總額。
2.對分部門貿易額和價格的影響。
中國及台灣省加入世貿組織將使世界貿易增加380億美元(進出口總額)。北美和歐盟將多進口130億美元紡織品和成衣,多出口35億美元機器和中間產品。日本和澳洲將減少出口增加進口,從而使其對世界其它地區的貿易順差減少。
3.對世界農產品貿易的影響。
世界大部分地區的農產品出口將增加,而中國和澳州的出口將分別減少4.7億和1100萬美元。農產品進口的增加如下:中國台灣省8.01億美元,中國 7.49億美元,日本2.36億美元,北美6300萬美元,澳州700萬美元,世界其它地區2500萬美元。東盟、南亞、歐盟、韓國的農產品進口將減少。中國農產品進口的增加是由於加入世貿組織使中國的紡織和成衣業吸引了更多的生產要素。中國及台灣省的加入世貿組織將對非糧食作物貿易產生較大的影響,這是由於這一部門和紡織行業的聯系較密切。模型預測中國及台灣省將大大增加從北美、東盟、南亞、韓國和世界其它地區的非糧食作物進口。澳州對中國的肉類出口也將大大增加。在世界食用糧食市場,中國及台灣省的加入世貿組織將增加美國對大中華經濟圈的小麥出口1.7億美元、其它穀物出口4000萬美元。中國稻米出口的減少將主要由東盟和南亞彌補。中國參加世貿組織減少了工業國家的稻米出口份額,增加了北美和澳州小麥、其它穀物和非糧食作物的出口份額。
4.對要素價格的影響。
中國及台灣省加入世貿組織,將對發展中國家的工資產生向下的壓力,但對發達國家工資的壓力很小。然而,發達國家熟練工人和非熟練工人之間工資的差距將稍稍拉大。
王直博士總結說,中國參加世貿組織將對世界貿易產生若干根本性的影響。世界貿易總量將增加。發達國家的貿易狀況將改善,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狀況將受到不利的影響。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部門的發展將減緩農業的發展、減少農產品的出口、增加農產品的進口。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還將增加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競爭,增加對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需求。

㈧ 如何看待美國亞太戰略調整對中國的影響

美國重返亞太是美國的既定戰略,是美國壓制中國崛起的必然選擇,隨著中國軍事力量膨脹版,第一島鏈已形同虛權設,美國重返亞太必然首先從軍事入手,然後是政治經濟。
這樣會加劇中國的不安全感,中國會尋求與俄國的更密切合作,這樣又會加劇日韓等國不安全感,東亞會面臨一場以中國崛起為契機的大規模軍備競賽,中國身處漩渦中心,無法置身事外,軍事上的擴張毋庸置疑,
另一方面外交上會對周邊國家採取「胡蘿卜加小棒」的外交政策。

㈨ 美國重返亞太對中國的影響

歐債危機、美債危機、赤字危機、失業潮等等,這都是促發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原因。

一來轉移美國國內視線,掩蓋當局執政無能尤其是經濟管理上無能,Pian取選票;

二是借機勒索,勒索東亞和東南亞小國主動向其采購W器,主動求其駐軍;

三是想從diaoyu島海域和南中國海海域的豐富石油和礦藏資源儲備中撈取好處,讓支持當局選舉資金的美國能源巨商能夠參與在中國相關海域的石油開采。

四是加強對中國對外貿易航道和石油運輸航道的控制,就算中國海軍攻克了馬六甲美軍駐地,打開了咽喉,但菲越日則形成了第二套鉗子夾住中國外貿運輸和石油進口的脖子。這樣天朝的國際貿易受阻,企業倒閉、失業增加。

五是軍事上更加具備戰略投送能力,一旦開戰可迅速拉開戰爭局面,保證其絕對的攻擊能力。

六是形成輿論和軍事雙重圍堵,軍事上圍堵,外交上孤立,造成一種負面輿論,讓天朝國民失去信心和自尊感,分化天朝ZF和民眾,扶植日美勢力。

七是敲詐,迫使天朝ZF買他的國債,支援他的全球戰略,在全球資源和國際問題上保證讓米國優先。簡單說,不給錢、不聽話我就治你。

八長遠期目標來看,把天朝拉下馬,最好是ZB內luan,內部F化,直至滅亡。反正就是不能讓中國人挑戰美國的地位,不管是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還是什麼文化意識形態上都要保持米國和米國人絕對的優越感。從這個重返亞太戰略上獲取資源啊盟友啊錢財啊什麼的都是附帶產品,真正的長遠目標只有一個:滅掉潛在的對手,把天朝打回清朝末年。

一句話,重返亞太,確實不是為了遏制天朝,而是為滅天朝做准備。

㈩ 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對亞太經濟有何影響

1989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成立。1990年7月,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屆部長級會議在新加坡通過《聯合聲明》,歡迎中國、中國台北和香港三方盡早同時加入這一組織。1991年11月,中國、中國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為「中國香港」)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
從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起,亞太經合組織便成為中國與亞太地區其他經濟體開展互利合作、開展多邊外交、展示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舞台。中國通過參與亞太經合組織合作促進了自身發展,也為該地區乃至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亞太大家庭的一員,中國一貫重視並積極參與亞太經合組織各領域合作。中國國家主席出席了歷次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提出了許多積極、平衡、合理的政策主張和倡議。2001年10月20日,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中國上海成功舉行。會議通過了《亞太經合組織經濟領導人宣言》《上海共識》《數字亞太經合組織戰略》等重要文件,有力推動了中國與亞太經合組織有關成員雙邊關系的發展。
亞太地區是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重要依託。中國對外貿易的大約70%、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70%以上來自亞太經合組織成員,中國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受益於區域經濟。中國在亞太經合組織內發揮著極具建設性的作用。中國通過參加亞太經合組織的一系列活動,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近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政府除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果斷實施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等一攬子計劃外,積極與包括亞太經合組織在內的國際社會攜手合作。2010年在新加坡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中國領導人宣布,中國政府將撥款1000萬美元設立中國亞太經合組織合作基金,用於鼓勵和支持中國相關部門和企業參與亞太經合組織經濟技術合作。中國通過雙邊、多邊和地區性合作等各種渠道,為世界經濟盡快走出困境作出了積極貢獻。

閱讀全文

與亞太的發展對中國的經濟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