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是幹嘛的,有哪些作用
不矛盾啊第一段是許憲春估算的,第二段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兩個數據是不同的人做出來的自然不同了另外有可能採用的標准也不同,許憲春估計和統計局的標准不一樣(這個要問下小許),我傾向於官方數據注意許憲春的數據指標中都有「實際」,即扣除了通貨膨脹的影響而統計局的數據是直接數據
⑵ 縣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屬於國家秘密嗎
這些不是國家秘密,像有些計劃,專利參數等都屬於國家秘密,在沒有完成任務讓別人知道了就會造成專利丟失的可能。
⑶ 都安瑤族自治縣的經濟發展
2010年全年都安縣生產總值(GDP)272063萬元,比上年增長13.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1050萬元,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69779萬元,增長23.4%;第三產業增加值111234萬元,增長13.9%。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3.5%、25.6%和40.9%。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5.3%、40.6%和44.1%。
2012年,得益於農業、投資、消費平穩較快發展,都安縣經濟總體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6108萬元,同比增長5.0%,增速同比提高2.8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8286萬元,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67685萬元,下降2.9%;第三產業增加值130137萬元,增長5.8%。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7.4%、21.4%和41.2%。
2012年,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1098萬元,同比增長5.9%。其中:農業產值80182萬元,同比增長7.07%;林業產值7565萬元,同比增長29.26%;牧業產值109050萬元,同比增長3.89%;漁業產值358萬元,同比增長7.0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3943萬元,同比增長2.2%。全年都安縣糧食總產量121944噸,同比增長2.77%,甘蔗產量450000噸,同比增長22.37%,水果產量20750噸,增長3.56%,生豬出欄39.56萬頭,增長21.96%,山羊出欄24.53萬只,增長2.59%,雞出欄221.45萬只,增長4.50%,蠶繭產量3658噸,增長6.0%,水產品產量2553噸,增長0.51%。
2013年,都安縣地區生產總值34億元,同比增長9%,完成全年目標任務10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6.68億元,同比增長31.1%,完成全年目標任務107.8%;財政收入3.34億元,同比增長10.2%,完成全年目標任務10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14億元,同比增長11.8%,完成全年目標任務10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32元,同比增長12%,完成全年目標任務100%;農民人均純收入4602元,同比增長13.7%,完成全年目標任務100%。三次產業比例為36.8:21.1:42.1。 都安氣候溫和,熱量豐富,雨水充沛。無霜期長達340天以上,植物生長周期長,一年可兩至三熟。都安縣勞動力多,於發展農業有利。惟境內山地居多,平谷地偏少,土地面積絕對數雖多,但人均佔有耕地少。水資源雖豐富,但多屬地下水,地表溪河利用系數不大。雨量雖充沛,但降雨時空分布,春秋多旱,夏季多澇。熱量雖足,惟山高弄深,日照偏少。峽谷風害多,常造成旱澇風災交相侵襲。因耕地多系岩縫地,鳥獸蟲害特多。種種不利因素制約農業的發展,糧食難以穩產高產。
都安農業歷史上以糧為主,以種植玉米為大宗,間種豆類和紅茹;平谷和丘陵地帶輔以水稻和甘蔗等經濟作物。解放前由於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縛,生產工藝落後,糧食畝產長期徘徊在百來斤上下。解放後,經歷生產關系的變革,改進耕作,進行農田基本建設,推廣科學種田,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38年來,農業生產幾起幾落。「大躍進」的1958年糧食獲得前所未有大豐收,各級幹部被勝利沖昏頭腦,產生了違反客觀規律的「瞎指揮」,導致了1959年糧食生產的大滑坡,總產由1958年的12183.88萬公斤,銳減至10539.36萬公斤,減產13.5%。
1961年,貫徹執行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後,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1964年糧食總產量達12055.605萬公斤;1965年,農業總產值達5644.47萬元(按1957年不變價計算),創解放後16年來的最高紀錄。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整個農業處於緩慢發展狀態,十年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0.013%。1977、1978兩年,農業生產雖有回升勢頭,但由於「左」的思想指導尚未消除,農業生產上的「一刀切,作法仍在推行,農業發展仍屬緩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1979年開始推行以家庭經營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並從都安實際出發,提出「決不放鬆糧食生產,充分利用各種小優勢,積極開展多種經營,大力發展產銷對路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農業生產方針,進行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使農業得以發展,1982年,農業總產值突破10000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1984年上升至12138.63萬元,1985年為12801.44萬元。1987年達到14204萬元。比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前的1978年增長29.81%,十年間年遞增2.94%,比1950年增長9.84倍,糧食產量則比1949年增長1.8倍,畝產達120公斤,比1949年增長一倍。
2010年全年糧食種植面積46072公頃,比上年減少715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66公頃,減少17公頃;甘蔗種植面積6339公頃,增加952公頃;蔬菜種植面積4801公頃,增加154公頃;木薯種植面積1740公頃,減少276公頃;果園面積5874公頃,增加2385公頃;桑園面積2400公頃,增加706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12514噸,比上年減產11.2%;油料產量95噸,減產6.9%;甘蔗產量341000噸,減產6.2%;蔬菜產量(含食用菌)61581噸,增產3.5%;園林水果產量19040噸,增產9.0%。 清代,境內鐵具、竹器、磚瓦、織布、制紙、南粉、榨油等手工業,其工藝落後,規模很小。
民國時期,手工業較前發展。民國28年3月,縣政府籌資購置機具,創辦棉紗生產合作社,縣府建設科合作股派員兼任主任,工人由各鄉(鎮)保送,至民國32年因成本昂貴停業。同年8月,縣政府利用監所囚犯勞力,創辦制紙廠,迨日軍犯境停辦。
民國35年統計,都安縣有工業作坊902家,其中榨桐油35家,制紗紙305家,制竹紙32家,磚瓦62家,爆竹102家,南粉351家,麵粉加工15家。此外,有家庭手工業1043間,其中成衣加工400間,煙葉加工19間,彈花83間,造鞋3間,建築18間,石料150間,藤竹木器3間,糖餅加工124間,鋸木加工10間,印刷2間,理發15間,織席4間,金屬製品(含鐵制農具)130間,漂染3間,照相8間,油紙5間,香燭10間,鑲牙3間,洗衣3間,薯粉50間。外銷產品主要有紗紙、桐油、南粉和油雨帽。
解放後,國家於1952年,對個體手工業實行委託加工、計劃訂貨和統購包銷,促進手工業的恢復和發展。據統計,當年都安縣有個體手工業和農戶兼營商品性手工業總戶數達1.21萬戶,從業人員1.93萬人,總產值259.93萬元。生產品種有紗紙、鐵具、油紙、木器、薯粉、南粉、豆腐、糖餅、掛面、棉花、布料、磚瓦、紅糖、服裝、石灰、石料、木炭、竹具、草繩、手工藝品、酒類、草鞋、陶器、石印、竹雨帽、油雨帽、繩子、桐油、食油、犁口、蓑衣、竹紙、壯錦、瑤綉等40餘種。1950年至1952年手工業產值平均年遞增11.1%,1954年8月,先後建立高嶺紗紙生產合作社、安陽鐵具生產合作社和16個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年底入社成員335人,占當年個體手工業者總人數的13%,產值19.61萬元。同期,國營工業產值14.65萬元,個體和兼營手工業產值275.02萬元。1956手3月,縣手工業合作社聯合社成立。年底,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都安縣手工業合作社(組)43個,從業人員1676人,總產值達166.48萬元。1953~1957年,工業產值年平均遞增7.4%。
1976~1980年第五個五年計劃時期,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對經濟效益差,長期虧損或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關、停、並、轉,並在各工業企業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工業生產出現新的轉機,雖然由於電力不足,原材料缺乏,不少企業仍無法正常生產,工業總產值年平均遞減5.4%,但工業企業經過整頓,增強了活力,為下一步發展奠定較好的基礎。1981年~1985年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開展經濟體制改革,推行工業生產責任制,從而進一步增強企業活力,調動了職工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並做好電力和原材料供應,對縣糖廠、水泥廠等八個重點企業進行較大的技術改造,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質量,開拓市場,提高效益,出現了穩步發展的局面。工業總產值年平均遞增5.4%。1987年都安縣鄉以上工業企業有100家,其中國營企業29家,二輕11家,鄉辦工業60家。此外,個體、私營工業有1千多家。門類有電力、機械、建材、造紙、文印、食品、煤炭、紡織、縫紉、皮革、化學、榨油、自來水等,工業總產值2599萬元,佔全年工農業總產值1.68億元的15.47%。
1950年至1987年,工業總產值年平均遞增7.04%。
2010年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50562萬元,比上年增長17.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0374萬元,增長25.7%;產品銷售率96.39%;工業品出口交貨值11237萬元,增長121.2%。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78.28%,比上年提高62.26點;主營業務收入77369萬元,增長48.46%;利稅總額6527萬元;利潤總額2721萬元。
2012年,2家企業因環保政策性限制停(減)產退出規上工業企業名錄,其他企業的經營情況也是險象環生。全年工業總產值125319萬元,同比下降0.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2919萬元,同比下降2.8%。其中:竹藤編織業產值16228萬元,同比下降6.68%;機械製造業產值19896萬元,同比增長4.96%;電力生產及供應業產值14946萬元,同比增長28.29%;製糖業產值22002萬元,同比增長15.50%。
⑷ 政府工作報告 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報公報 有什麼區別
一個是大概念,一個是小概念.
一個是總體回顧總體部署,一個是具體項目的總結.
⑸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可以不公布嗎
必須公布。這是國家規定的信息發布規定。別說是一個吉林省,就是國家統計局的國民經濟統計數據也不敢不公布。公民,有權要求吉林統計局公布常規數據。
⑹ 元謀縣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哪裡可以查到
元謀縣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在政府官網里可以查到 .
⑺ 如何看待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不矛盾啊第一段是許復憲春估算的制,第二段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兩個數據是不同的人做出來的自然不同了另外有可能採用的標准也不同,許憲春估計和統計局的標准不一樣(這個要問下小許),我傾向於官方數據注意許憲春的數據指標中都有「實際」,即扣除了通貨膨脹的影響而統計局的數據是直接數據
⑻ 誰有河北省三河市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數據
可以在知縣網查詢到2017年的,www.ahmhxc.com/tongjigongbao/13701.html。暫時找不到2018年的。
⑼ 一個縣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一個縣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最重要的,個人認為應該還是核心的產業,如果沒有核心的產業,那麼這個縣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就很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