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易縣發展經濟

易縣發展經濟

發布時間:2020-12-26 22:34:38

1. 清朝八旗旗主的姓氏分別是什麼

清朝八旗旗主的姓氏都是愛新覺羅。八旗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正黃、鑲黃、正白)各旗旗主均由皇帝兼任;下五旗各旗旗主為汗王子孫。因此,八旗旗主都是清朝皇室或汗王子弟,都姓愛新覺羅。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確立。滿洲(女真)社會實行八旗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

當時各旗的旗主分別是:正黃旗主和鑲黃旗主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正紅旗主和鑲紅旗主愛新覺羅·代善、正白旗主愛新覺羅·皇太極、鑲白旗主愛新覺羅·杜度、正藍旗主愛新覺羅·莽古爾泰、鑲藍旗主愛新覺羅·阿敏。八旗建立自此始,亦即為滿洲八旗的源起。因此清朝八旗旗主的姓氏都是愛新覺羅。

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順治八年(1651年)多爾袞死,順治帝親政,收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歸皇帝統領,於是形成了上三旗與下五旗。

(1)易縣發展經濟擴展閱讀

八旗制度的歷史作用

八旗制度從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王朝覆滅,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統治全國的重要軍事支柱,曾為發展和鞏固中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為保衛邊疆防止外來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滿族社會的發展,更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

隨著歷史的嬗變,八旗制度中落後的一面也日益明顯,嚴重地束縛了滿族人民的發展,在征戰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小。八旗制度與清王朝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經歷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個歷史過程。

2. 清朝存在了多少年一共有幾代皇帝

從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到1912年宣統帝下詔退位為止,共276年的歷史,一共有12位君主。

清朝十二個皇帝分別是:

1.努爾哈赤——年號天命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

2.皇太極—年號天聰

皇太極,是清朝開創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

3.福臨—年號順治

皇太極的第九子,生於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於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

4.玄燁——年號康熙

順治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5.胤禛—年號雍正

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禛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於圓明園。廟號世宗。

6.弘歷——年號乾隆

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7.永琰,後改顒——年號琰嘉慶

清高宗弘歷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8.綿寧,後改旻寧——年號道光

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葬慕陵。

9.奕詝—年號咸豐

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圓明園。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10.載淳—年號同治

同治帝載淳是咸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於咸豐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

11.載湉—年號光緒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後被指定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於河北易縣崇陵。

12.溥儀—年號宣統

愛新覺羅·溥儀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於北京什剎海邊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勢,終年61歲。著有自轉《我的前半生》。

(2)易縣發展經濟擴展閱讀:

清朝概況: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明末農民將領李自成攻佔北京,明亡。清軍趁勢入關,政治上推行剃發易服,軍事上打擊農民軍和南明諸政權,逐步掌握全國。然後歷經康雍乾三朝,經濟得到一定恢復。基本上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

同時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但是由於滿清大搞文化閹割,輕視科技,閉關鎖國,逐步落後於歐美。1840年爆發了中英鴉片戰爭,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嚴重喪失。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階級進行了洋務運動。甲午戰爭之後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以康梁為首的維新派開始進行戊戌變法,但是變法失敗。1900年夏八國聯軍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維護在華利益而侵略中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以來的封建帝制,中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部分君主介紹:

1.努爾哈赤(入關前的皇帝)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後金開國之君,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後,遷都沈陽。

之後席捲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餘城。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敗寧遠城之役,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去世,葬於沈陽清福陵。清朝建立後,尊為清太祖,謚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2.皇太極(入關前的第二位皇帝)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1.28—1643.09.21),即清太宗,又譯黃台吉 、洪太主,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後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騎射嫻熟。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

改次年為天聰元年。皇太極即位之後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定先征服朝鮮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後顧之憂的戰略方針。對明則採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

3.順治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於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於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順治即位後,由叔父多爾袞輔政。順治七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塞外。14歲的福臨提前親政。

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他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制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為了使新興的統治基業長治久安,他以明之興亡為借鑒,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

但他少年氣盛,剛愎自用,急噪易怒,當他寵愛的董妃去世後,轉而消極厭世,終於匆匆走完短暫的人生歷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歸依禪門的皇帝。

4.康熙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清聖祖,年號康熙,為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蒙古人稱康熙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西藏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零10月,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皇帝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有學者將其尊為「千古一帝」。

5.雍正

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後,即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雍正一朝,整頓吏治,在中央創立密折制度監視臣民,並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而且改善秘密立儲制度,這樣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傳位於第四子弘歷。

3. 戰國時期有哪些國家要詳細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公元前476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為前 477年,《史記·周本紀》為前478年)周敬王卒的中國歷史時期,因魯史《春秋》記錄了這一階段的歷史而得名。由於周的東遷,前人也稱這時期為東周。

周東遷後,實力大為削弱。全國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見於《左傳》的大小國家約有一百二十多個。其中以姬姓者為最多,有晉(在今山西侯馬)、魯(在今山東曲阜)、曹(在今山東定陶)、衛(先在今河南淇縣,後遷至今河南濮陽)、鄭(在今河南新鄭)、燕(在今北京)、滕(在今山東滕縣)、虞(在今山西平陸)、虢(在今河南陝縣)、邢(初在今河北邢台,後遷山東聊城)等國;姜姓國有齊(在今山東臨淄)、許(原在今河南許昌)、申(在今河南南陽)、紀(在今山東壽光);嬴姓有秦(在今陝西鳳翔)、江(在今河南羅山西北)、黃(在今河南潢川)、徐(在今江蘇泗洪);羋姓有楚(在今湖北江陵);子姓有宋(在今河南商丘)、戴(在今河南蘭考);姒姓有杞(原在今河南杞縣,後遷到今山東濰坊);媯姓有陳(在今河南淮陽);曹姓有邾(在今山東鄒縣)、小邾(在今山東滕縣);任姓有薛(在今山東滕縣);曼姓有鄧(在今湖北襄樊)。另外還有屬於風姓、己姓、姞姓、偃姓等小國。各國之中最強大者為晉、楚,其次為齊、秦,再次則為鄭、宋、魯、衛、曹、邾等國。春秋末崛起者為吳、越兩國。除以華夏族為主的大大小小國家之外,還有不少的戎、狄、蠻、夷交錯其間。在長期的相互混戰之中,不少小國被強國所吞並。見於《左傳》的一百二十餘國,到春秋末只剩下原來的三分之一了。 經濟

井田制和農業耕作狀況 春秋時各國都普遍實行井田制。據《左傳》,楚人"井衍沃",鄭"都鄙有章", "田有封洫,廬井有伍"。所謂井田,是指田地被分劃成整齊的小塊,田間的土埂和溝洫成為田與田之間的一種界限。《國語》說齊桓公時,管仲以為"井田疇均則民不憾"。這是為了消除農民之間的不滿情緒。所以強調把田地一定要劃分成等量的面積。另方面則出於對農民徵收賦役的需要。與此同時,農民也被組織起來。如《國語·齊語》說齊國是"制都三十家為邑,邑有司,十邑為卒,卒有卒帥,十卒為鄉,鄉有鄉帥,三鄉為縣,縣有縣帥,十縣為屬,屬有大夫,五屬故立五大夫"。把許多分散的農戶,納入這類村社組織之中,再派官吏去管理,可起到鞏固統治的作用。後來郡縣制下的鄉里制就由此演化而來。

井田的最高所有權屬於國家或貴族,農民僅有使用權而已。井田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小塊的私田由每戶農民去耕種,收獲歸己。公田則由大家通力合作,收成歸國家或貴族。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種公田的積極性日益衰退,從而影響了國家的收入。於是各國對稅收方式也作了相應的改變。齊在桓公時就已實行按地畝征租稅,魯則在宣公十五年(前594)也宣布"初稅畝",長期以來的力役租被履畝而稅的實物稅所取代。 除田稅外,農民還要在有戰爭時向國家交納軍賦。軍賦按井徵收糧食、草料和牲畜。由於戰爭頻繁,國家不斷加賦,如鄭作丘賦,魯季孫"用田賦",都是違反舊制而加重農民負擔的一種新措施。

除劃分為井田的用地之外,還有不劃井的零散土地。如《周禮》說在國都附近有官田、士田、賈田、賞田等。官田、賈田是分給供職於官府的小吏、工商的祿田,士田是授予士家屬的份田,《孟子》所說的"士有圭田",即指這類形狀不規則的田。這些田的最高所有權也屬於國家。當時卿大夫之間土地雖可以轉移,但在小貴族和平民中缺乏土地所有權,特別是買賣土地的現象還未曾出現。《禮記》說:"田裡不鬻",與當時實際狀況相符。 耕作狀況 春秋時農業工具仍以木、石製品為主,耕作工具多為木製的耒耜。青銅農具甚少,僅在春秋末,今長江下游一帶才有過較多的銅農具。由於工具、技術都和西周相差不遠,故耕作時仍須共同合作,耦耕到春秋末年還未絕跡。

由於農業受工具、施肥等條件的限制,土地仍須輪休。《周禮》說:"不易之田家百畝,一易之地家二百畝,再易之地家三百畝。"即田地休閑的時間不等,長的兩年,短的一年,也有不須休閑者,不過數量較少。《左傳》中所說的"爰田",和《周禮》中的"一易"、"再易"之田相似,說明休閑田的普遍存在。

手工業和商業 手工業分民間的和官府的兩種。民間如紡織不過是家庭的一種副業。官府工業則具有較大規模,《周禮·考工記》提到的工種有攻木、攻金、攻皮和刮磨、摶埴等項,冶鐵業大約出現於春秋末,但很快就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商業和手工業相似之處,除民間的相互交易外,就是由官府經營或控制的工商業,《國語》說:"工商食官",正反映出手工業、商業都以官營為主的這一特點。在各國中,可能出於地理位置的原因,鄭國的商業較為發達。從文獻記載來看,有關鄭國商人的情況頗多,其足跡遍於周、晉、楚

閱讀全文

與易縣發展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