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發展循環經濟有何重大意義
二、充分認識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意義
第一,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資源戰略,促進資源永續利用,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重大戰略措施。我國的資源狀況,一方面人均資源量相對不足,另一方面資源開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綜合利用水平低、浪費嚴重。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在節約資源方面是大有可為的。如到2005年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若達到60%,可節水580億立方米,相當於2000年工業取水量的50%左右;「十五」期間,我國節約和替代石油目標是2000萬噸,相當於石油消費量的近1/10;目前我國鋼鐵、有色、造紙工業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來自再生資源;「九五」期間我國木材年節約代用量2000萬立方米,相當於年消費量的20%。
第二,發展循環經濟是防治污染、保護環境的重要途徑。首先,發展循環經濟要求實施清潔生產,這可以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產生,是保護環境的治本措施。另外,各種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地減少了固體污染物的排放。據測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就可減少約1000萬噸廢棄物的排放。
第三,發展循環經濟是應對入世挑戰,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和客觀要求。加入世貿組織後,企業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轉變增長方式,走內涵發展道路。發展循環經濟,可以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使企業的競爭能力得到增強。目前,我國單位產值能耗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產品單位能耗比國外先進水平高40%;我國工業產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業生產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一個百分點就能取得100多億元的效益。
近幾年,資源環境因素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日益突顯出來。「綠色壁壘」成為我國擴大出口面臨最多也是最難突破的問題,有的已對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造成重要的影響。對此,我們不僅要有清醒的認識,更要及時和巧妙應對。發展循環經濟在突破「綠色壁壘」和實施「走出去」戰略中能發揮重要作用。如採用符合國際貿易中資源和環境保護要求的技術法規與標准,掃清我國產品出口的技術障礙;研究建立我國企業和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包括節能產品認證、能源效率標識制度、包裝物強制回收利用制度,及建立相應的國際互認制度等。
⑵ 可以將循環經濟發展的動力可分為哪些類型(
可以將循環經濟發展的動力可分為以下類型:
1、源動力
2、主動力
3、協版動力
循環經濟的根本目權的是要求在經濟流程中盡可能減少資源投入,並且系統地避免和減少廢物,廢棄物再生利用只是減少廢物最終處理量。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3R」原則的重要性不是並列的,它們排列是有科學順序的。減量化——屬於輸入端,旨在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物質量;再利用——屬於過程,旨在延長產品和服務的時間;再循環——屬於輸出端,旨在把廢棄物再次資源化以減少最終處理量。處理廢物的優先順序是:避免產生——循環利用——最終處置。即首先要在生產源頭——輸入端就充分考慮節省資源、提高單位生產產品對資源的利用率、預防和減少廢物的產生;其次是對於源頭不能削減的污染物和經過消費者使用的包裝廢棄物、舊貨等加以回收利用,使它們回到經濟循環中;只有當避免產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實現時,才允許將最終廢棄物進行環境無害化處理。環境與發展協調的最高目標是實現從末端治理到源頭控制,從利用廢物到減少廢物的質的飛躍,要從根本上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從而也就減少環境負載的污染。
⑶ 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麼
推動社來會發展的根本自動力是社會基本矛盾,是指在社會這個有機體的無數矛盾中,起著本源的總制動作用的那個矛盾,也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在一切社會中都存在的制約社會其他矛盾及其運動的矛盾。
(3)循環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擴展閱讀: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這兩對基本矛盾存在於一切社會形態之中,規定社會的性質和基本結構,貫穿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推動著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社會基本矛盾是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新的重要范疇,它對人們從總體上考察社會歷史,全面地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及其發展變化的基本線索,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⑷ 循環經濟發展是以什麼為先導的
循環經濟(cyclic economy)即物質循環流動型經濟,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容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
⑸ 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哪些困難
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在提出背景、關注重點及定位上存在區別.在提出背景上,發展低碳經濟主要是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全球氣候,發展循環經濟主要是為了有效應對因經濟高速發展而引發的全球資源環境問題.在關注重點上,發展低碳經濟的核心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強調「地球是我們的唯一家園,保護全球環境是人類的共同責任」,統計指標是碳生產率(排放1噸二氧化碳產出的GDP);發展循環經濟的核心是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高效利用,理念是物盡其用、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目的是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統計指標是資源生產率.在定位上,發展低碳經濟致力於提高能源效率、開發利用清潔能源;發展循環經濟致力於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減量化)、廢物的重新利用(再利用)和將廢物直接作為原料進行利用或再生利用(資源化).
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在根本目標、發展要求、基本保障上存在共同點.從根本目標上說,二者都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低碳經濟主要依靠減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促進形成低碳的經濟結構來實現這一目標;循環經濟主要依靠資源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降低環境末端治理的成本來實現這一目標.從發展要求上說,二者都應貫穿於經濟發展的全過程.發展低碳經濟,要求在生產環節消耗更少的碳能源,多使用清潔的替代能源以維持生產的能量供應,形成低碳的經濟結構;在消費環節減少直接或間接的化石能源消耗,代之以消耗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清潔能源,形成低碳的消費模式,進而實現全過程的低碳目標.發展循環經濟,要求在生產環節實現資源旦鄲測肝爻菲詫十超姜減量化,並對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廢棄物實現再利用;在消費環節實現產品廢棄物的回收和再利用,進而實現全過程的低耗、低排目標.從基本保障上說,二者都以技術創新為支撐,以制度創新為保障.技術的進步和重大突破是推進這兩種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同時,兩種經濟發展模式的推廣運用都涉及生產、消費領域的體制機制問題,都需要推進相關領域的體制機制創新.
⑹ 什麼是「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一脈相承,強調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共生,是集經濟、技術和社會於一體的系統工程。循環經濟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也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和環保問題。
而是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准則,模擬自然生態系統運行方式和規律,使社會生產從數量型的物質增長轉變為質量型的服務增長,推進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它要求人文文化、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結構調整等社會發展的整體協調。
(6)循環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擴展閱讀
循環經濟意義:
1、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國資源稟賦較差,雖然總量較大,但人均佔有量少。國內資源供給不足,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一些主要礦產資源的開采難度越來越大,開采成本增加,供給形勢相當嚴峻。為了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供給的壓力,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2、發展循環經濟是從根本上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環境污染狀況日益嚴重。水環境每況愈下,大氣環境不容樂觀,固體廢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低、農村環境問題嚴重。大力發展循環經
濟,推行清潔生產,可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3、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國資源利用效率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然較低,突出表現在:資源產出率低、資源利用效率低、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率低。
實踐證明,較低的資源利用水平,已經成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的重要障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強國際競爭力,已經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4、發展循環經濟是以人為本、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
傳統的高消耗的增長方式,向自然過度索取,導致生態退化、自然災害增多、環境污染嚴重,給人類的健康帶來了極大的損害。
要加快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工業化道路。
⑺ 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領域是什麼
根據循環經濟的本質要求、國內外發展循環經濟的經驗和我國資源與環境狀況以及經濟增長的分析,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領域應在下述四個方面:
(1)資源瓶頸領域、戰略礦產領域、優質資源領域。
(2)高耗能、高污染、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領域。
(3)參與國際競爭的生產領域。
(4)對公共生活和社會穩定有重大影響的領域。
具體說來,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重點分布在以下行業和領域中:
(1)工業生產的重點行業,如冶金(鋼鐵)、電力、化工、煤炭、有色金屬、建材、造紙行業。
(2)再生資源領域,如廢舊汽車、廢舊機電、廢舊家電、廢舊橡膠、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中水回用。
(3)農業領域,如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等。
⑻ 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麼(初三政治)
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整個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是從生產力發展到生產力解放的循環,就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層層決定作用和層層反作用,由適合到不適合,經過矛盾解決達到新的適合,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這兩對基本矛盾存在於一切社會形態之中,規定社會的性質和基本結構,貫穿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推動著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兩對基本矛盾包含著3個要素,即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它們之間相互聯結、相互制約、相互作用著。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這種層層決定和層層反作用的關系,構成了以生產力發展為最終動因的整個社會基本矛盾的辯證運動,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最一般規律。馬克思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的一般過程,作過經典式的表述。列寧繼承和發揮了馬克思的思想 。
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新的重要范疇,它對人們從總體上考察社會歷史,全面地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及其發展變化的基本線索,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⑼ 循環經濟即就是在物質的什麼基礎上發展經濟
循環經濟就是在物質的循環、再生、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
循環經濟是一種建立在資源回收和循環再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原則是資源使用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再循環。其生產的基本特徵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循環經濟的核心是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循環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
一、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當前資源約束矛盾的最佳選擇。
中國資源雖然總量較大,但人均資源擁有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礦產資源佔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佔有能源水平更低,原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6%%,天然氣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國內資源供給不足,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一些主要礦產資源的開采難度越來越大,開采成本增加,供給形勢相當嚴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能源消費翻一番支撐了 G D P翻兩番;到2020年,要再實現 G D P翻兩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慮,保障能源供給也有很大的困難。如果繼續沿襲傳統的發展模式,以資源的大量消耗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是難以為繼的。為了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供給的壓力,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二、發展循環經濟是從根本上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
當前,中國生態環境每況愈下,大氣環境不容樂觀,固體廢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低、農村環境問題嚴重。大量事實表明,水、大氣、固體廢棄物污染的大量產生,與資源利用水平密切相關,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存在內在聯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可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三、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
目前中國資源利用效率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然較低,突出表現在:資源產出率低、資源利用效率低、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率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強國際競爭力,已經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四、發展循環經濟是經濟全球化和環境全球化的客觀要求。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貿易與環境的關系日益密切,環境因素已經成為影響發展中國家自由貿易的重要障礙。由於中國經濟整體環保水平較低,在外貿領域將面臨越來越大的環境壓力,一些工業產品和農產品由於在生產、包裝、使用等環節的環保要求偏低,容易受到發達國家綠色貿易壁壘的限制;隨著貿易自由化的發展,污染產業、有害物質和外來物種入侵將對中國國家環境安全構成威脅。增強中國環境競爭力,實現中國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要求發展循環經濟。
五、發展循環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要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時要實現生態文明。循環經濟作為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能夠滿足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的「共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總之,發展循環經濟有利於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有利於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有利於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充分體現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保障,也是關系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一定要從戰略的高度去認識、用全局的視野去把握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增強發展循環經濟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⑽ 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方針是什麼
一、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增強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緊迫感和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