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國際經濟與貿易運輸方式的影響

國際經濟與貿易運輸方式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12-26 16:18:37

國際貿易與經濟的影響

在第三次抄科技革命的影響和推動下,二戰後的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戰後的國際分工由各國不同工業部門之間的分工發展成為各國間的部門內部的分工。同時,促使一些高科技產品走國際分工和國際協作的道路。
國際分工的深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主要表現:
(1)國際分工的深化是戰後國際貿易發展速度快於世界生產增長速度的主要原因
(2)國際分工的深化和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使二戰後經濟生活國際化的趨勢不斷加強
(3)國際分工的深化使二戰後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4)國際分工的深化業制約著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

Ⅱ 關於畢業論文的問題(國際經濟與貿易方面)

您好,

要多看《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問題》、《世界經濟》、《南開經濟評論》、《管理世界》、《經濟研究》等相關國際貿易的論文,看多了,自然就會有想法,有想法自然能些寫出好文章。當然,很多想法因為數據約束很難成文。

提供一些國貿專業的學年論文的題目,供參考。
1.我國外貿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問題
2.我國外貿順差問題研究
.對自由貿易保護貿易理論政策的研究
4.中國企業如何面對"全球化"
5.apec挑戰wto
6.外貿企業財務問題
7.東亞地區雙邊自由貿易的政治經濟學
8.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國際競爭
9.東亞地區的國際物流中心
10.關於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戰略思路與對策
11.中國企業應如何運用知識產權戰略
12.cepa框架下,內地與香港的經濟合作前景
13.論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變化
14.論我國進出口市場的變化
15.論東北亞經濟合作
16.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設想
17.全球fta發展新趨勢與中國的fta戰略
18.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發展新趨勢和我國引資對策
19.論東北振興與東北亞合作聯動發展
20.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政治經濟分析
21.東亞區域經濟合作迅速發展的原因,特點與前景分析
22.東亞區域性金融貨幣合作的可行性及路徑選擇
23.歐盟東擴論
24.評歐盟(歐共體)的共同農業政策
25.中國歐盟經貿關系發展現狀及前景
26.美國新經濟的作用與影響
27.中美經貿關系現狀及發展前景
28.中美貿易摩擦的政治經濟學研究
29.歐盟企業競爭力個案研究(以具體企業為例)
30.美國企業競爭力個案研究(以具體企業為例)
31.提升國際競爭力對策研究
32.國際營銷中的相關問題研究
33.國際營銷中的綠色壁壘研究
34.網路營銷的應用問題研究
35.企業促銷戰略研究
36.貿易自由化對環境的影響
37.關於無單放貨的有關法律問題
38.關於倒簽提單的有關法律問題
39.關於預借提單的有關法律問題
40.提單的運輸合同屬性問題
41.關於海運貨物滅失及損壞有關問題
42.國際貿易結算支付方式的選擇及運用
43.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評估
44.出口信用保險淺析
45.無船承運人法律地位
46.cif合同初探
47.國際貿易買賣中的違約與違約救濟制度研究
48.我國對外貿易代理制度的變革與我國外貿公司發展前景探討
49.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問題研究
50.國際貿易合同中的欺詐脅迫與重大誤解問題探討

相關範文:

我國台灣地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特徵分析及對我國大陸的借鑒意義

[摘 要] 從發展背景、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以及就業促進與學生道路導向五個方面對我國台灣地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特徵進行了分析,並闡述了對我國大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建設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國際經濟與貿易 技術職業教育 人才培養

一、我國台灣地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發展背景分析
技術職業教育是台灣近50年來社會與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已經是台灣教育的「兩大支柱」之一。進入21世紀後,台灣技術職業教育改革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在整合中升級、在升級中整合。台灣已經成功地加入WTO,正在積極規劃和推動亞太營運中心或全球運籌中心,同時將兩岸經貿關系納入整體經貿關系中的一環,持續推動兩岸經貿發展,以利於體現經濟比較利益。在投資方面,基於經濟互補互利的考慮,島內企業紛紛赴大陸、東南亞等地投資,以建立橫向或垂直分工的國際產業分工體系,致使島內企業逐漸成為跨國性企業,不再單純追求出口貿易為主,形成了社會對於中高級國際貿易人才的迫切之需。

二、我國台灣地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分析
面對全球化的經濟貿易活動和激烈競爭的商業環境,台灣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以就業市場為導向,著重培養具有現代化商業管理技能、專業的國際經貿知識與能力、熟練運用外語進行國際交流能力的前瞻性貿易先鋒與財經精英。同時加強信息應用與專業技術課程的教育,輔導學生各項專業證書的取得,提供技職教育多元化的升學渠道。從培養目標、發展特色到課程設置等方面形成一個連貫的體系,真正通過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輔以獨特的教學方法,系統培養合格的貿易人才。

三、我國台灣地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設置特點
1.結合通識與專業。課程設置基本分為共同必修科目、共同選擇性必修科目、共同選修科目和專業必修科目四大類別。
2.融合實務與實用。部分課程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和社會的要求有選擇性和針對性的開設,實用性強;同時英語課程相對較多,並且突出對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以適應國際交流的需要。
3.配合實作與練習。突出實際操作類的課程的比重,如電子商務課連續開設幾個學期,同時還有大量的實驗和社會實習,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我國台灣地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
通過加強教師的專業教育和技術能力對師資隊伍建設實行專業化,以便實現技職教育的品質化和精緻化。同時,技職教師還要與業界合作,學術支援企業,企業配合學術,使理論與實務相互結合,互補有無;聘請學識淵博的專業教師和業界人事參與教學,強化學生的學習成效。

五、我國台灣地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就業促進與學生道路導向
1.就業促進。台灣技職學校在促進就業方面有獨到之處,突出的做法就是:周密的就業輔導與親和的校友服務。台灣的技職院校為了增加學生進入就業市場的競爭力,積極輔導學生加強各方面的專業技能,落實推廣技職證照制度。
2.道路導向。(1)升學方面:根據個人興趣與志向,加強基礎學科及專業能力,培植升學實力。(2)就業方面:培養專業技能,具備擔任國際貿易相關崗位的實務能力,成為外貿的優秀基礎人才。落實證照制度,符合就業市場需求。

六、我國台灣地區應用技術本科「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對大陸的借鑒意義
我國台灣地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明確,課程設計合理、科學,教學過程注重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和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教學形式多樣化,對成績的評定注重學習過程的考核。相比較而言,大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師資建設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今後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善。
1.確立符合實際的培養目標。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特點,決定了其培養目標應該是適應國際貿易和我國經貿事業發展的要求,具有較扎實的國際貿易和金融知識,有一定的涉外管理能力,至少能夠比較熟練地運用一門外語,從事工業企業涉外經營和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實用型人才。所以,在培養目標方面,應注重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統一。
2.設計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設置應根據培養目標和專業方向為依據,按照「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的課程設置原則,使課程體系更加科學合理,適應學生個性化的要求。同時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突出對理論知識的應用,注重素質教育,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為一體,給學生提供一個實際操作的機會。在成績評定方式上,應改變傳統的考核模式,加強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3.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針對課程內容緊密聯系社會輿論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案例分析,鼓勵學生參加不同學科的講座,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加強院系之間和校際之間的交流,注重學生的實踐教學和社會實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潛力和熱情。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要使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辦得更有特色,更符合市場的要求,必須要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師既要懂得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又要有實際操作能力,還應該精通外語,以加強學生英語教學,提供學生對外交流的能力。同時各高校還應該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進教師聘任制和全員聘用制。

參考文獻:
[1]譚以德:台灣技術職業教育的發展與兩岸的合作[J].台港澳經濟,2005,(1):70~72
[2]李志峰:台灣高等技職教育體系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2,(6):118~120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Ⅲ 外部經濟對國際貿易模式有什麼影響

外部經濟(Externaleconomy)是指由於消費或者其他人和廠商的產出所引起一個人或廠商無法索取專的收益。是指當整個產業的產量(屬因企業數量的增加)擴大時(企業外部的因素),該產業各個企業的平均生產成本下降,因而有時也稱為外部規模經濟(ExternalEconomyofScale)或范圍經濟(EconomyofScope)。
外部經濟會導致貿易的模式有一般模式逐步向服務貿易邁進。

Ⅳ 關於國際經濟與貿易考證的問題

有沒有興趣學個第二外語啊,我個人覺得這個對以後還蠻有幫助的。

國際經濟與貿易相關證書及考試細則:
大學英語四、六級證書(CET-4,CET-6):極其重要;
全國計算機二級證書:
獎學金證書、三好學生、優秀畢業生、優秀學生幹部等
獎學金證書非常重要;
黨員;
第二外語證書;
注冊會計師(CPA)
注冊金融分析師(CFA)
特許公認會計師(ACCA);
報關員證書;
駕駛證;
兼職實習證明;
發表論文、專利證書
競賽獲獎證書;
畢業證、學位證、第二學位;

1月9、10日,碩士研究生考試
11月25日,國家公務員考試
4月25日 湖南省公務員
3月21日 教師資格考試 教師資格在線測試
3月27日至3月31日 計算機等級考試 計算機等級網上輔導 在線測試
4月10日 湖南從業資格證考試 會計從業網上輔導 在線測試
5月22、23日
證券從業資格考試 證券資格在線測試 課程輔導
6月18、19、20日 注冊稅務師 稅務師網上輔導 在線測試
6月19日 大學英語四六級(CET-4/6) 四六級網上輔導 在線測試
9月18日至9月22日 計算機等級考試 計算機等級網上輔導 在線測試
10月17日 審計師 審計師網上輔導
10月23、24日 證券從業資格考試 證券資格在線測試 課程輔導
10月24日 統計師 統計師網上輔導
11月7日 經濟師 經濟師網上輔導 在線測試
11月13、14日 二、三級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 口譯筆譯網上輔導
11月21日 跟單員 跟單員網上輔導
BEC???

國際經濟和貿易專業可以考下面的一些證件:
1、報檢員: 認證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考試內容:入境貨物檢驗檢疫、進出境集裝箱、出入境人員健康檢查及申報、出入境貨物檢驗檢疫注冊、報檢、電子轉單、電子通關、國際貿易商品分類 、交通運輸工具檢驗檢疫的報檢等。考試方式:筆試。考試費用:考試報名費100元,書費約60元,資料費40元,合計200元。考試難度:4級。人氣指數:5。適合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含報關及東盟方向)、國際市場營銷、國際商務專業。使用教材:《報檢員全國統一考試教材》 。職證工種:獨立承擔報檢業務(自理報檢)的外貿企業、負責報關報檢業務的報關行、國際貨運代理公司、無船承運人、專業咨詢公司的代理報檢企業;國際航行交通工具(上海主要是船舶、民航和火車)的出入境報檢等。報名時間:第一次報名:一般2月份。考試時間:第一次考試時間:一般4月份(一般一年考兩次,2006年第二次考試的報名時間:一般9月,考試時間:11月)

2、外銷員: 認證機構:國家商務部(原國家外經貿部)。考試內容:外貿綜合實務:含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國際經濟法、國際營銷學和國際經濟合作內容。外貿外語由英語、日語、俄語三個語種任選其一。考試方式:筆試與外語口試。考試費用:考試報名費100元,書費約80元,資料費40元,合計220元。考試難度:4級。人氣指數:3。適合專業:市場營銷、國際市場營銷、國際商務、國際經濟與貿易(含報關及東盟方向)專業。使用教材:《全國外銷員資格考試復習大綱》、《對外經貿理論與實務》上、下冊、《外經貿英語》、《外經貿英語500句》。職證工種:具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的工作人員,具有外銷員資格證書者,在外經貿部招聘我國駐外大使館經濟商務處工作人員時優先。報名時間:3月底。考試時間:考試時間為9月底或10月初。

3、國際商務單證員: 認證機構:中國商業技師協會。考試內容:國際商務單證基礎知識與進出口貿易單證實務。考試方式:筆試。考試費用:報名考試教材辦證費用合計280元,資料費10元,合計290元。考試難度:3級。人氣指數:3.5。適合專業:國際市場營銷、國際商務、國際經濟與貿易(含報關及東盟方向)、電子商務專業。使用教材:全國統一教材:《國際商務單證員基礎知識與實務》。職證工種:適合外貿企業進出口貿易單證管理,包括制單、審單、報單、送單等單據業務。報名時間:3月起。考試時間:4月16日、6月11日、10月15日、12月17日。

4、報關員: 認證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考試內容:(1)報關專業知識(包括報關概述)(2)報關專業技能(包括報關程序)(3)報關相關知識基本常識。考試方式:筆試。考試費用:考試報名費90元,書費約60元,資料費40元,合計190元。考試難度:5級。人氣指數:5。適合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含報關及東盟方向)、國際市場營銷、國際商務專業。使用教材:《報關員實務教程》(上、下)《進出口商品名稱及編碼》。職證工種:在海關申請注冊,從事向海關辦理進出口貨物報關、納稅等報關工作。報名時間:7月底。考試時間:考試時間一般在每年的6月6日、11月7日

具有現代國際貿易專業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熟練掌握外語聽說讀寫,熟悉計算機、網路等現代化經營管理模式,精通國際貿易相關法規慣例,富有現代市場意識和較強的開拓創新精神,同時又能吃苦耐勞、愛崗敬業,能獨立完成各類企業的進出口各項環節的運作,並能承擔企業的財務核算及日常管理工作.熟悉有關國際慣例和國際公約,能從事國際營銷、外貿管理與對外交流工作.比較具體的工作或職位(1)從事專業外貿公司的進出口業務工作;(2)從事各類自營進出口生產企業、科研機構等的進出口業務工作;(3)從事各類外資企業的進出口業務工作;(4)從事各類專業的報關、承運貨物等國際物流工作;(5)在各類涉外型的企業、機構從事初級財務工作及業務管理工作;(6)從事國際市場調研、策劃及國際貿易糾紛調解的輔助性工作;進外企需要哪些證書\接受哪些培訓?證書:(1)計算機國家二級證書;(2)英語四級合格證書;(3)商務英語初級證書;(4)外銷員合格證書;(5)書法相關等級證書;(6)報關員資格證書;(7)商務英語二級證書
證件 工作職責 報考條件 考試時間 報名時間 考試內容 備注
國際貿易單證員(國際貿易單證從業人員崗位資格證) 負責國際貿易中運輸、海關、商檢等環節中各種單證的管理和操作 高中以上學歷 每年的5月份、10月份 考試前1個月 國際貿易單證操作實務、外經貿英語函電兩部分,其中國際貿易單證操作實務又包含國際貿易實務和單證操作實務兩部分 單證員操作技能的高低直接關繫到外貿業務結匯的時效和成敗,
國際貿易單證操作技能是每個從事外貿業務工作者必備的基本功,畢業生進入外貿、外資企業從事外貿工作,一般都從單證操作員做起

國際貨運代理員(國家貨代從業人員崗位資格證有效期為5年) 接受進出口貨物發貨人、收貨人的委託,為其辦理國際貨物運輸及相關業務 高中以上學歷,有一定的國際貨運代理實踐經驗,或已接受國際貨運代理業務培訓的人員 每年9月份 每年5、6月份 國際貨代業務和國際貨代專業英語兩部分,其中國際貨代業務包含國際貨運代理基礎知識、國際海上貨運代理理論與實務、國際航空貨運代理理論與實務、國際多式聯運與現代物流理論與實務等內容 國際貨代行業推行持證上崗制度
外銷員從業資格證 具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的工作人員,是我國外貿行業的中堅力量 中專以上學歷,國際商務專業中專在校生和其他專業大專、大學本科在校生也可報名 每年9月份 每年6月份 外貿綜合業務、外經貿英語函電和外經貿英語口語三部分 《國際商務從業資格證書》是外經貿從業人員上崗和從事進出口業務的必備條件,作為外貿企業業務主幹力量的外銷員
在外經貿部招聘我國駐外大使館經濟商務處工作人員時會被優先考慮
報關員資格證(《報關員資格證書》有效期為3年) 經海關注冊,代表所屬企業向海關辦理進出口貨物報關納稅等事務的人員 高中畢業或中專畢業及以上學歷 每年6月份 每年3月份 海關報關實務、國際貿易實務、實用報關英語 報關員資格考試難度較大,全國的平均考試合格率僅為8%
含金量相當高
報檢員資格證 在外貿企業、代理報檢企業等企業和機構中專業從事出入境檢驗檢疫報檢業務的人員 高中畢業或中專畢業以上學歷,同時具有一定的英語基礎 每年5月和11月 考試前1個月(網上報名,網址為www.bjy.net.cn) 檢驗檢疫有關法律、報檢業務基礎、基礎英語知識
.國際商務師執業資格證(國家外貿領域執業資格證書) 企業外貿業務中的關鍵崗位,負責外貿業務的核算、風險評估等事務 大專畢業,從事外經貿類專業工作滿5年;本科畢業,從事專業工作滿4年;取得雙學士學位或研究生班畢業,從事專業工作滿2年;取得碩士學位,從事專業工作滿1年;取得博士學位;取得外銷員資格,從事專業工作滿8年 每年的9月份 每年的4月份 國際商務理論與實務、國際商務專業知識兩大科目,內容涉及國際貿易、中國對外貿易、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經濟合作、微觀經濟學、國際金融、國際商法、營銷與企業管理等 《國際商務師執業資格證書》。該證書是外貿領域中惟一的國家級執業資格證書,也是所有外貿類資格證書中級別最高的一張「硬派司」。通過考試者同時還可獲得中級職稱。
國際商務單證員 測試應試者從事國際商務單證工作必備的業務知識和能力 1、具有一定的國際商務單證業務實踐經歷及從事國際商務單證業務的在職人員。2、具有高中以上學歷並有志從事國際商務單證工作的求職人員或在校學生。3、參加2009年我會組織的國際商務單證員全國統一考試單科未獲得通過的人員 2010年6月6日(星期日) 下午:13:00—15:00 國際商務單證基礎理論與知識
下午:15:30—17:30 國際商務單證操作與繕制 報名網址:全國國際商務單證考試中心:www.icd.net.cn,網上報名時間為3月10日至5月20日, 國際商務單證基礎理論與知識;國際商務單證操作與繕制兩科,每科滿分為100分,60分以上為合格
由中國商務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國際商務單證理論與實務》、《全國國際商務單證培訓考試大綱及復習指南》等教材
注冊會計師 通過會計、審計、稅務、財務管理、經濟法以及證券投資、信息管理等的學習,使之能夠勝任注冊會計師審計鑒證業務,以及專業性會計和管理咨詢工作。也適合政府與事業單位、公司企業、金融證券機構等領域的會計和審計工作 1、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2、具有高等專科以上學校畢業學歷、或者具有會計或者相關專業中級以上技術職稱 2009年9月19日 上午8:30--11:00 審計,下午13:00--15:30 財務成本管理,下午17:30--19:30 經濟法 ,9月20日 上午8:30--11:30 會計,13:30--15:30 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 ,17:30--19:30 稅法 4月20日至4月28日登錄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網站(www.cicpa.org.cn)網上預報名,現場:2009年4月23日至4月29日 專業階段考試科目:會計、審計、財務成本管理、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經濟法、稅法。考試范圍:由財政部注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以下簡稱財政部考委會)在發布的考試大綱中確定。 單科考試合格成績5年內有效。對在連續5個年度考試中取得專業階段考試全部科目考試合格成績的考生,財政部考委會頒發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專業階段考試合格證書
教師資格證 高中(中專)及以下各類教師資格的所有非師范類在校大中專學生及已畢業人員 2010年1月4日至2月25日。衡陽師范學院學員由華泰職業學校教師資格考前培訓點組織 教育學、心理學 參加教育學、心理學考試,普通話測試達到二級乙等以上標准,參加教育教學能力考察(試講)
內容包括備課、說課、上課、答辯四個環節

物流師 從事第三方物流、生產製造、零售批發、電子商務、外貿、郵政、運輸、倉儲、配送等相關工作的人士或謀求發展的人士 物流師:(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1、大專學歷,從事本職業工作3年以上,經本中心正規培訓達規定標准學時數並取得結業證書即可報考。
2、本科學歷且有學士學位,經本中心正規培訓並取得培訓證書。3、持本科學歷,從事本職業工作1年,經本中心正規培訓並取得培訓證書。4、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者,經本中心正規培訓達規定標准學時數並取得培訓證書。5、取得助理物流師資格後,連續從事本職業工作3年以上,經正規培訓達標准學時數並取得培訓證書。
助理物流師:凡參加本中心物流師資格正規培訓,達規定標准學時數,並取得結業證書,不論學歷與資歷均可報考助理物流師。 (全國統考,每年兩次)每年5月第三周周日和11月第一周周日 物流師:1、《現代物流概論》:物流基礎知識,物流系統及其構成,物流成本、服務、質量與標准化,第三方物流,物流技術與設備,供應鏈管理,國際物流;2、《物流管理》:物流市場分析與供需管理,采購與供應物流管理,銷售物流管理,物流信 息管理,運輸管理,倉儲管理與庫存控制,配送管理,物流網路系統、物流設施布置與設計,物料搬運系統設計,倉庫規劃與設計,物流成本管理與控制。
助理物流師:1、《現代物流概論》:物流基礎知識,物流系統及其構成,物流成本、服務、質量與標准化,第三方物物流技術與設備,供應鏈管理,國際物流; 2、《物流實務》:物流市場分析與供需管理,物流信息管理,運輸管理,倉儲管理與庫存控制配送管理,裝卸搬運組織 高級物流師:國家職業資格一級 物流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
助理物流師:國家職業資格三級
公務員(綜合管理類(A類)、專業技術類(B類)、行政執法類(C類)三類。) 2010年
湖南省計劃招考公務員4397名
省直關536名、省以下垂管系統425名、市縣鄉機關3436名(其中從優秀村幹部中考錄鄉鎮機關公務員190名
2010年4月25日。上午9∶00-11∶00行測,下午14∶00-16∶30考申論,衡陽市
3月20日之前,現場報名 網路報名: 2010年3月14日至23日
資格審查:2010年3月14日至24日
網上繳費:2010年3月14日至3月25日 1、公共科目考試為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和申論兩科,全部採取閉卷考試方式。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考試全部為客觀性試題,考試時限為120分鍾,滿分100分。申論考試全部為主觀性試題,考試時限為150分鍾,滿分100分。 2、專業科目考試根據招錄機關的申報和招考職位的需要經省公務員主管部門批准後設置,並在公布招考計劃時統一公告。專業科目考試按有關規定統一命題、制卷與評卷。 3、面試主要測試報考者在筆試中不能反映出來的基本素質和發展潛能,一般不涉及專業性很強的內容,其測評內容和測評方法由省公務員主管部門規定。 公務員錄用考試主要是測查報考者對從事黨政機關工作所應當具備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特別是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行政職業能力測驗主要測查與公務員職業密切相關的、適合通過客觀化紙筆測驗方式進行考查的基本素質和能力要素,主要包括言語理解與表達、數量關系、判斷推理、資料分析和常識判斷等內容。言語理解與表達主要測查報考者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和思考、迅速而又准確地理解文字材料內涵的能力。它包括根據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細節;正確理解閱讀材料中指定詞語、語句的准確含義;概括歸納閱讀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斷新組成的語句與閱讀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據上下文合理推斷閱讀材料中的隱含信息;判斷作者的態度、意圖、傾向、目的;准確、得體地遣詞用字等數量關系主要測查報考者理解、把握事物間量化關系和解決數量關系問題的技能,主要涉及數字和數據關系的分析、推理、判斷、運算等。判斷推理主要測查報考者對各種事物關系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對圖形、語詞概念、事物關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較、組合、演繹和歸納等。資料分析主要測查報考者對各種形式的文字、圖形、表格等資料的綜合理解與分析加工的能力,這部分內容通常由數據性、統計性的圖表數字及文字材料構成。常識判斷主要測查報考者對法律、政治、經濟、管理、歷史、自然、科技等方面知識的運用能力。四、申論科目考試(一)申論是測查從事機關工作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的考試科目。申論試卷由注意事項、給定資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組成。(二)申論考試主要測查報考者的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貫徹執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要求能夠理解給定資料的主要內容,把握給定資料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對給定資料所涉及的觀點、事實作出恰當的解釋。綜合分析能力——要求對給定資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內容、觀點或問題進行分析和歸納,多角度地思考資料內容,作出合理的推斷或評價。貫徹執行能力——要求能夠准確理解工作目標和組織意圖,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則,根據客觀實際情況,及時有效地完成任務。解決問題能力——要求運用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具體問題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或辦法。文字表達能力——要求熟練使用指定的語種,對事件、觀點進行准確合理的說明、陳述或闡釋。

Ⅳ 分析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趨勢,及受哪些因素影響

趨勢一:全球經濟由國際金融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低於趨勢增長的新階段

國際金融危機已經過去6年多時間,但全球經濟復甦步伐低於預期,產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一些國家仍然在消化包括高負債、高失業率在內的金融危機的後續影響。同時,由於勞動力人口老齡化、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導致全球經濟潛在增速下降,大多數經濟體仍需將「保增長」作為首要任務。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2015、2016年的全球增長率預期分別下調為3.5%和3.7%,全球將進入低於趨勢增長的「新常態」。

全球貿易增長則更為緩慢。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的全球貿易增長預測,2014年和2015年全球貿易額增長預期分別下調為3.1%和4%,遠遠低於2008年金融危機前10年平均貿易年增長率6.7%的水平。

趨勢二:全球廉價資本時代可能將趨於結束

目前全球利率仍處於低位,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經濟依然疲軟,高負債居民信貸需求低迷,央行普遍執行刺激性貨幣政策。然而,廉價資本的時代可能即將結束。

以往經濟全球化中的過度消費、過度借貸、過度福利、過度出口的失衡關系正在被打破:一方面,外部需求疲軟,貿易匯率風險、激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也降低了新興經濟體的貿易盈餘水平,全球貿易收支開始趨於平衡;另一方面,投資回報率、儲蓄-投資組合、風險偏好水平等趨勢性改變,也將影響全球資金流向,特別是隨著美聯儲將進入加息進程,這種局面將推動全球長期實際利率上升。

趨勢三:主要國家主權債務壓力較大,「去杠桿化、去債務化、去福利化」進程還將持續數年

全球債務水平處於持續上升之中。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2007年中旬、金融危機前全球債務總規模僅為70萬億美元;但截至2013年底,這一規模就已攀升至100萬億美元,漲幅逾42%,全球債務負擔占國民收入比例升至212%,其中政府及相關平台已成最大債券發行者。截至2013年6月,公共債務有價債券所佔份額增至43萬億美元,相較2007年同期增長80%。除發達經濟體之外,新興市場在金融危機後通過各種刺激政策推動經濟,信貸大幅投放帶動了投資增速,相伴隨的是私人部門債務大幅增加。

各國「去債務化、去杠桿化、去福利化」必然需要經歷財政緊縮過程,將公共債務降低到可持續水平,公司和家庭部門必須提高儲蓄,修補資產負債表。這個過程仍將持續數年,並對經濟增長動力形成負面影響,抑制總需求增加。

趨勢四:美國從寬松周期轉向緊縮周期,恐引發全球金融格局大分化和主權貨幣洗牌

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QE)後,美元、美債再次成為全球資本的「避風港」和「安全資產」,特別是如果參考美國貨幣政策周期與美元周期的關系,美元強勢周期可能會持續4~5年左右,美元在相當長時期內還是全球追逐的安全資產,增強全球,特別是新興市場溢出風險。

當前新興經濟體企業外債高達2.6萬億美元,其中3/4以美元計價。目前,美聯儲結束量寬和美元升值已使新興經濟體企業償還美元債務的成本開始走高,資金鏈斷裂甚至破產風險上升,並可能傳導至本國經濟金融體系。

此外,美元升值也將導致其他非美系貨幣、新興經濟體貨幣出現一輪貶值潮,未來幾年全球主權貨幣將面臨新一輪洗牌過程。

趨勢五:大宗商品繁榮周期結束,全球價格總水平趨於下降,面臨通貨緊縮壓力

根據IMF評估數據,在1990~2013年之間,全球通脹率平均為11%,2014年該數值預計為3.9%,其中低通脹率的發達經濟體,1990~2013年之間年均通脹率為2.3%,2014年僅為1.7%。2014年12月,美國CPI環比下跌0.4%,創2008年底以來最大跌幅。歐元區2014年12月CPI五年來首次轉負,技術性通縮來臨。

全球已有多家國際機構就此發布警告。IMF更是在最新版的《全球經濟展望》中將此視為全球經濟復甦最大威脅,凸顯出一些深層次結構性因素:一是大宗商品繁榮周期趨於結束引發價格危機,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特別是國際油價下跌勢頭2015年將延續;二是全球需求結構變化導致供需出現缺口。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需求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增量需求從美歐主導開始轉變。中國成為全球需求主要支撐者,而隨著近幾年中國去杠桿化和去產能化,增量需求放緩,產出缺口開始加大,全球有限的市場資源成為各國競爭焦點直接導致全球價格總水平下降;三是強勢美元回歸引發全球「輸入型通縮」壓力,另一方面加劇新興經濟體外債壓力。四是全球主要經濟體處於勞動人口周期變化拐點。從長期因素看,2008~2014年疊加了美系國家和中國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人口周期拐點。人口結構變化,老齡化趨勢導致儲蓄消費結構變化,消費增長趨於停滯,這是導致供給失衡,並進一步引發價格總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

趨勢六、國際貿易「規則之爭」已超越「市場之爭」,成為新一輪全球化博弈角力點

全球貿易投資結構正處於調整時期。新一代國際貿易規則演進趨勢將是以區域貿易規則創建為基礎,輔以規范某一領域的諸邊貿易規則的發展,通過貨物貿易、投資、服務貿易規則的融合後逐漸形成新的多邊貿易規則,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會更加激烈和隱蔽,從自由貿易轉向規則貿易。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一是區域自貿協定競爭趨於激烈。美國等發達國家通過主導跨太平洋(601099,股吧)夥伴關系協議(TPP)、跨大西洋(600558,股吧)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TIP)、諸(多)邊服務業協議(TISA)等貿易投資協定談判,力圖推行高標準的貿易投資規則。

二是貿易與投資日趨融合發展。新規則體系強調貨物貿易、投資和服務規則的整合。在投資領域,強化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在服務貿易領域,採用負面清單方式,建立全面的、高標準的服務貿易自由化。

三是服務貿易成為國際貿易主流。當前,世界服務貿易的部門結構已從以自然資源或勞動密集型的傳統服務行業為主逐步轉向以資本密集型的服務行業和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服務行業為主。如美國希望未來建立面向21世紀的全面的、高標準的服務貿易自由化,推動金融服務自由化及電信自由化,包括電子商務,促進軟體、影音光碟等數字產品的貿易自由化。

趨勢七:全球跨境投資總體趨緩,中國「走出去」步伐加快,將成全球主要資本輸出國

全球FDI流量有望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別進一步上升至1.6萬億美元和1.8萬億美元。但鑒於主要經濟體增長的不均衡性、脆弱性、不確定性,以及美國及其他一些大國貨幣政策分化,也可能帶來新的風險,影響全球FDI流向。

總體而言,全球FDI短期內不會出現強勁增長,但中國可能是一個特例。未來幾年中國正面臨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的新階段,通過深化「一帶一路」戰略帶動資源配置全球化拓展。據測算,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未來十年總投資規模有望達到1.6萬億美元,未來25年內有望達到3.5萬億美元,占對外投資比重達70%。

趨勢八:再工業化與新技術革命步入孕育期,將導致全球產業格局重組和重構

未來十年以美歐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正在啟動「再工業化」周期,「再工業化」的本質是產業升級和「歸核化」(即向設計、研發、標准等價值鏈高端抬升)。一方面,寬頻、智能網路將繼續快速發展,超級計算、虛擬現實、網路製造、網路增值服務等產業快速興起。另一方面,集成電路將逐步進入「後摩爾時代」,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的興起也是信息技術應用模式的一場變革。受此影響,「工業4.0」和產業物聯網將對全球產業格局產生顛覆性重構。

此外,全球製造業出現「製造業服務化」新趨向: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存在兩個「70%」的現象,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的70%,製造服務業占整個服務業比重的70%。國際製造業跨國巨頭都在推進製造服務化轉型,這意味著製造業服務化時代正在到來。

趨勢九:全球資源能源面臨新供給沖擊,初級礦產資源、基礎大宗商品需求將趨下降

全球資源能源領域的長期傳統格局正在發生重大改變,並出現三大新趨勢:需求增長的趨勢性放緩、新供給的結構性變化,以及消費增長重心轉移。

一、結構因素持續影響全球資源能源需求變化。《2035世界能源展望》預計,從2012年到2035年,全球能源消費將增長41%,年均增長1.5%。增速將從2005~2015年的2.2%降至2015~2025年的1.7%,再之後十年降至僅有1.1%。

二、全球資源能源格局面臨「新供給沖擊」。當前全球產業結構趨向低碳化,以新能源、環保、高附加值製造業、生產服務性製造業以及能夠提高能源效率的高技術產業為代表的低碳經濟將成為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推動力,初級礦產資源、基礎大宗商品,以及化石能源需求會趨於減少。

三、資源能源消費重心「由西向東」轉移。隨著全球經濟增長重心「由西向東」轉移,全球資源能源消費重心也隨之轉移。特別是中國、印度等新興大國,對全球經濟和能源消費增長起到顯著推動作用。

趨勢十:未來全球仍須高度警惕財富分配失衡加劇風險

未來十年全球包括中國等新興經濟體仍需高度警惕由於社會分配不公、財富分配失衡、新技術以及貨幣超發貶值致財富隱形再分配等因素導致的貧富差距惡化的風險。

Ⅵ 經濟學專業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有什麼不同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這個是屬於經濟類的,畢業領的是經濟學位。學的比較雜,基本上會涉及經濟類所有課程,比如說投資,物流,經濟學原理、中宏中微等等。專業課就差不多是國際貿易實務,包括單據填寫和審核、對進出口各項內容的介紹等等。畢業可以當報關員也可以進銀行。

總的來說:經濟學學的是經濟理論,就是設立條件建立模型總結個規律啊之類的。就業范圍比較寬,不過沒有對口的就業方向
國經貿學的是分開的兩塊。一塊是國際經濟,這是理論部分,和經濟學學的差不多,算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另一塊是國際貿易,這是應用部分,很有現實意義的,講函電啊,制單啊,商務英語,貿易術語,保險等等。對口就業方向:外貿公司,物流公司,銀行國際業務部,保險公司等。不過男生比較吃香,而且現在的外貿環境不太好,對就業也有影響
金融其實不用我說了把,現在那麼火的,你大概也都能了解一點。講貨幣啊,外匯啊。對口金融機構
財政這個我不太了解,本科的時候只學過財政學原理,不過考慮就業的話,這個不太好找工作,應該只是政府部門對口

Ⅶ 國際貿易是如何影響一國的利益

①在50年代,諾克斯根據對19世紀英國與新移民地區的經濟發展原因的分析,進一步補充和發展了這一命題。他認為,19世紀國際貿易的發展是許多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因為各國按比較成本規律進行國際貿易,通過兩優取其更優、兩劣取其次劣的辦法進行專業化分工,使資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增加了產量。通過交換,各國都得到了多於自己生產的消費量。他認為這是對外貿易的直接利益。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對外貿易產生間接的動態利益,即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通過一系列的動態轉換過程,把經濟增長傳遞到國內各個經濟部門,從而帶動國民經濟的全面增長。他指出,19世紀的國際貿易具有這樣的性質:中心國家經濟上的迅速成長,通過國際貿易而傳遞到外圍的新國家去。它是通過初級產品的迅速增加的需求而把增長傳遞到那些地方去的。19世紀的貿易不僅是簡單地把一定數量的資源加以最適當的配置的手段,它尤其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6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學家進一步補充了這一學說。他們認為,對外貿易較高速的增長、特別是出口的高速增長會帶來以下幾個重要的動態利益:(1)出口擴大意味進口能力的提高。進口中的資本貨物對經濟落後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一方面,資本貨物的進口使這個國家取得國際分工的利益,大大地節約了社會勞力。另一方面,資本貨物的進口,尤其是先進技術設備的進口可以提高國內的技術水平,經消化後,會大大地縮短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2)對外貿易的發展使國內的投資流向發生變化,資本會越來越集中在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在這些領域中進行專業化生產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3)規模經濟利益。一國國內市場相對來說總是狹小的,
出口的擴大克服了國內市場的狹小性,生產規模可以不斷擴大,以達到最佳程度,使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單位成本不斷下降。這一方面可以提高利潤率,另一方面會增強國際競爭能力。(4)出口擴大還會加強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系,促進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這一點對經濟運行機制不健全的國家尤其重要。出口的擴大,特別是加工程度較深的製成品出口的擴大,會增加對向出口部門提供投入物部門的需求。這些部門轉而向其他供給部門增加需求。如此反復下去,不但能帶動所有部門的發展,而且會大大地促進國內經濟的一體化。(5)出口的不斷擴大會鼓勵外國資本的流入。這對普遍缺乏資本的落後國家日益重要。外資的流入不但能解決國內投資不足的難題,而且會促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知識的傳播。(6)在世界市場上進行激烈的斗爭會使國內出口產業以及與之相關的產業改進質量、降低成本,從而促進國內產業的發展。①但是,諾克斯認為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的學說,適用於19世紀,其主要論據是英國的經濟發展通過對外貿易帶動了新興國家如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等國家的經濟發展,成為他們的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到了20世紀,由於各種條件的變化,這一學說不再適用。即在20世紀,中心國家(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並未通過初級產品需求的增加而把它們的經濟增長傳遞到世界其他國家去。諾克斯認為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有6個:(1)發達國家工業結構的變化,由輕工業結構轉向重工業結構(技術和化學工業),即從製成品中原料含量高的工業轉向原料含量低的工業;(2)在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勞務部門所佔的比重增加,因而對原料的需求落後於生產的增加;(3)對農產品需求的收入彈性低;(4)農業保護主義的蔓延;(5)工業原料的節約使用(如電解鍍錫,金屬回收和再加工);(6)合成原料和人造原料越來越多地代替天然原料。
60年代以後,隨著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通過出口導向型而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以後,這一學說再度流行。
對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學說的評價(一)就對外貿易能帶動或激發經濟增長這點來說,它是正確的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史已經證明,商業的擴張往往推動著工業的進步,世界商業和世界市場是在16世紀開始資本的近代生活史的。在產業革命以前的時期如果沒有國內外貿易的發展,工業進步就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商業上的產業大革命是革命的歷史前驅。在戰後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工業化,是以發展對外貿易為突破口的,對外貿易的發展帶動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高速發展。但是,該學說不談生產對對外貿易的決定性作用,只強調對外貿易對生產和經濟發展的反作用,就此而言,這個學說有些片面性。
(二)這個學說存在以下一些問題1.過分誇大了對外貿易的作用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它們的經濟發展除了生產關系改革這個重要條件以外,還有四個主要因素,即市場的擴大、資本的積累、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先進的管理。這些因素是互相影響的,只有綜合起來,經濟才能取得迅速的發展。
2.忽略了對經濟增長機制的分析對外貿易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可以起到刺激和帶動作用,但只有在經濟和社會條件具備時才能充分發揮這種作用。對外貿易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只是它的一個必需條件,而不是它的先決條件。在19世紀西歐國家對初級產品需求的增長之所以能帶動少數白人移民地區的經濟發展,是因為在這些地區存在政治和經濟發展的條件。而許多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盡管它們的對外貿易也增長了,但是並沒有導致經濟發展,原因就是它們在國內還不具備這些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條件。

Ⅷ 國際經濟與貿易對我國生態的影響

國際貿易與生態安全問題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和國際貿易不斷擴張的大背景下日益顯現,並已成為當今世界進入21世紀後全球化趨勢關注的焦點。經濟發展所導致的生態和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在經濟快速穩步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了比較嚴重的生態安全問題。對此我們應予以高度重視,有效地遏制因國際貿易帶來的對生態安全的負面影響,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安全;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

談及生態安全,多數人往往只會聯想到河流污染、空氣污染、荒漠化等問題,幾乎沒有人會將生態安全與國際貿易聯系起來。在他們看來,國際貿易與生態安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但事實是,大多數生態問題是由人類經濟活動引起的,並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國際貿易理論與實踐都證明了,國際貿易對生態安全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一、國際貿易與生態安全

任何形式生態危機都是來源於物質的不適當流動,國際貿易活動引起的大量物資、資金、人員在世界各國之間的流動,恰恰是引發生態安全方面災難性後果的一大因素。生態安全與國際貿易存在一定關系,體現在:(1)國際貿易可能引起生態環境退化。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貿易自由化以及國際貿易所主張的國際分工刺激人們無休止地開采自然資源,造成一些國家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以至於生態環境惡化。發展中國家雖然可能已經意識到自身生態環境的惡劣情況,但為了出口收益,還不斷的以低價格出口資源性產品。(2)由於國際貿易涉及商品的國際運輸,貿易導致了許多全球性的環境問題。貿易引起商品的跨國移動,進口商品在消費時對進口國的環境造成破壞;出口商品在生產時對生產國的環境造成破壞。(3)貿易產生了大量的污染跨境轉移的問題。不同的國家收入水平不同,從而環境標准也有所不同,收入高的國家環境標准高,貧窮的國家環境標准低。而環境標準的差異,會使發達國家在為本國資金尋找投向的同時,也把許多污染工業轉向了發展中國家。(4)綠色壁壘構成了環境與貿易之間沖突的焦點。有關國際貿易的多邊環境協議在一定程度上對引導商品的清潔生產和保護環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很多國家卻利用有關貿易的環保協定作為貿易保護的借口,建立了一整套技術性的非關稅壁壘-綠色貿易壁壘,以達到限制進口,有效保護本國市場的目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貿易自由化。

生態安全與國際貿易也可以相互促進:生態安全是國際貿易的物質基礎,國際貿易為生態安全提供經濟條件。國際貿易離不開自然資源,如沒有森林就不存在木材貿易,沒有耕地就不存在糧食貿易,因此,生態安全是國際貿易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國際貿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加一國的財富,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使國家可以擁有更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保護國內的環境;能夠使一個國家的居民富裕,更加關心環境質量的改善,並可以減少對自然環境過度掠奪的壓力。因此,國際貿易為生態安全提供了經濟條件。

過去十幾年來,全球生態環境問題一直吸引著國際學術界的關注,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就已有學者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如Baumol(1971)、Magee和Ford(1972)以及Walter(1973)等的論文都已成為研究貿易和生態環境問題的經典文獻。迄今為止,有關貿易和生態環境關系問題的學術爭論已出現兩次浪潮。一次在20世紀70年代,另一次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如Dean(1992)、Beghin(1994)等以及Ulph(1994)都對貿易和生態環境問題作了文獻考察,Ekins等(1994)還為《生態經濟》(Ecological Economics)雜志編輯了一期貿易和生態環境研究專刊。Van Beers和vanden Bergh(1996)側重於從方法論角度評論貿易和生態環境外部性之間的相互關系,Lee(1996)對79類貿易和生態環境問題做了歸納和分析,用大量的經驗數據來揭示貿易和生態環境間存在錯綜復雜的關系。

當今國際貿易研究領域內一些重要人物,如Bhagwati(1993)及Grossman Krueger(1995)都發現,國際貿易在長期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有幫助。Grossman和Krueger(1993)從生態環境角度評估了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通過對區域內有關國家跨部門空氣質量的考察,得到了經濟增長與污染物排放的反轉的U型關系。Dean(1997)通過建立一個聯立方程模型,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考察了貿易和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在北南貿易模型(North-South Model)中,Copeland和Taylor(1994)從規模、構成及技術等方面對國際貿易與生態環境質量的關系做了理論分析。研究顯示,自由貿易減輕了北方國家的生態環境污染,但是增加了南方的污染。Dua和Esty(1997)及Esty和Geradin(1997)都指出,作為全球國際貿易的結果,各國會降低各自的生態環境質量標准以維持或增強競爭力,出現所謂「向(生態環境標准)底線賽跑」(racetothebottom),甚至阻撓生態環境立法等漠視生態環境管制的現象。Barrett(1994)也指出,當生態環境政策規定的生態環境邊際損害很低時,生態傾銷(ecologicalmp-ing)會由於某些策略性原因而出現。

最近國際學術界對貿易和生態環境的研究熱情依然不減,如Antweiler等(2001)以及Ederington和Minier(2003)都各自對貿易和生態環境問題做了進一步的令人信服的研究。

二、國際貿易領域中危害我國生態安全的因素分析

近年來,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各國的貿易往來頻繁,隨著對外貿易的不斷擴大,貿易商品在生產、消費及運輸等過程中所產生的對我國生態安全的不利影響也日益突出。在當前的國際貿易領域中,危及我國生態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通過貿易途徑進入我國的外來物種入侵對我國生態安全的危害

外來物種入侵,就是指有意或無意的人為活動將某種物種帶到自然分部外的非原產地區,被帶物種在當地自然或人為生態系統中建立了可自我維持的種群,造成自然生態系統或景觀的明顯變化,或給當地的自然或人為生態系統造成損害,由於入侵者是生物,故外來物種入侵又常被簡稱為「生物入侵」。

外來入侵物種主要通過以下三種途徑進入我國:一是用於農林牧漁業生產,城市公園和綠化,景觀美化、觀賞等目的的有意引進;二是隨貿易、運輸、旅遊等活動而傳入的物種,即無意引進:三是靠自身的擴散能力或藉助於自然力量而傳入,即自然入侵。自然入侵要受到山脈、海洋等阻隔,外遷速度慢、數量少,生態系統受異地的生物影響造成破壞的可能性不大。前兩種都與貿易、物資的進口有關,是人為因素導致的,是造成我國生態安全破壞的主要因素。

1.人為有意識地引進物種。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外來雜草共有108種,76屬,其中有67種外來入侵雜草是作為牧草、菜、葯用植物等有意引進的,占雜草總數的58%。人們為了農林牧漁業的生產,為了經濟的發展,從國外進口優良動植物品種是必要的,但由於缺乏全面綜合的評價,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認識,我國在引進國外優良品種的同時也引進了大量的有害物種,到最後卻無法加以控制,導致外來物種泛濫成災,其結果便是引狼入室。如水葫蘆,原產南美洲,1901年作為一種花卉引入我國,20世紀50~70年代作為豬飼料推廣種植,後逸為野生,由於生長繁衍速度極快,迅速侵佔我國南方匯河湖泊,形成單一的優勢群落。有些地方甚至水面上全部生長著水葫蘆,不僅堵塞河道,防阻礙行洪,還使水下缺少陽光和氧氣,威脅水下生物安全。每年受水葫蘆入侵危害的地區為清除這種物種而承受的經濟損失也是巨大的。據悉,福建省莆田市僅2002年水葫蘆的打撈費用就高達500萬元。另外,20世紀60年代,我國從美國引進大米草用於保護海堤、作飼料和燃料,但因其繁殖力極強,很快遍布93000平方公頃海灘,沿海灘塗和近海生物棲息地因其的入侵的影響,海水交換能力和水質下降,並引發了赤潮,致使魚蝦及貝類等水產品養殖遭到毀滅性打擊。其中大米草在福建瘋長,福建霞浦200多種生物瀕於絕跡,給全國養殖對蝦,貝類基地也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除了以上兩種植物,還有諸如水花生,三葉草等物種, 引進後由於缺乏原產地物種的制約,最後變成為危害當地生態環境的有害物種。

除了進口動植物品種會引進大量的有害物種對我國生態境造成破壞,轉基因生物技術的引進也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由於轉基因動植物包含從不相乾的物種中轉入的基因,就會造成自然界基因庫的混雜或污染。我國擁有大豆野生品種約6000餘種,佔全球的90%以上。但現在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和轉基因大豆進口國,2002年進口了世界1/3的轉基因大豆,這對我國原本擁有的大豆野生品種基因庫形成威脅。因為在運輸和管理上都很難保證轉基因大豆不被遺落到野外或被農民種植,從而對當地的野生大豆品種產生基因漂移,污染我國寶貴的野生大豆種質資源庫。另外一些轉基因作物本身可能因為基因漂移成為雜草,或者影響野生植物而成為超級雜草,這種超級雜草不是一般的除草劑能除掉的。科學家還發現,轉基因的某些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分泌出有毒的多蛋白,而這種多蛋白可以和土壤結合起來,在特殊的情況下毒性可以保持200多年。這樣的生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是馬上顯現的,需要一個過程,一旦它們適應本地生態環境就會形成大規模物種入侵,這對自然保護來說是災難性的。以美國白蛾為例,經過多年潛伏,於1979年首先在丹東發現這種生物,爆發時,樹木成片枯死,現在這種害蟲已經擴散到西北、華南地區。

2.無意識引進的物種。除通過貿易方式直接進口有意引進的物種,通過進口貨物,旅客行李、交通工具等,藉助貿易的方式而傳入的無意識引進的物種同樣也對我國生態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據不完全統計,傳入中國的主要害蟲類外來入侵物種有32種,主要病原菌類外來入侵物種有23種。害蟲和病原菌類外來入侵物種大多數是在引進植物材料或運輸其他物資時無意引進的。例如,我國在進口草籽,花卉種球時,帶進了鱗球莖莖線蟲、馬鈴薯腐爛線蟲、火疫病等。我國檢疫部門每年在進口貿易的產品,進口產品的木質包裝和鋪墊材料以及入境人員的檢疫中都能截獲大量的有害物種,其中包括危險性病蟲雜草等。根據我國檢驗檢疫部門的風險分析,在進口原木中攜帶檢疫性害蟲的比例高達70%以上,疫情來不同國家或地區,其中一些病蟲害還曾多次查獲。如我國海關1999年7月從日美等進口的機電、家電等產品使用的木質包裝上59次查獲號稱「松樹癌症」的松材線蟲;2000年又多次從美日等進口木質包裝材料中發現大量松材線蟲,三裂葉豚草等。20世紀80年代初隨木材貿易從美國侵入我國的江脂大小蠢,1999年在山西大面積爆發,使大片油松林在數月間毀滅,嚴重危及其他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外來入侵生物除了寄生在貨物,貨物包裝上傳入我國,交通運輸工具也是其很好的宿主。尤其是近幾年,全球貿易額的不斷增加和國際運輸的集裝箱化,以及車、船、飛機速度的加快,促進了鮮活動植物產品貿易,提高了生物在國際間的傳播機會,也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生物存活的可能,使外來物種入侵的速度和數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豚草最初就是隨火車從朝鮮傳入我國的。

隨著交通日益發達,高山、海洋等阻隔屏障的作用正逐漸弱化,而貿易加速了物種的全球大旅行,增強著全球生物跨國大入侵的趨勢,加入世貿組織又使我國進入一個國際貿易和旅遊發展的新時期,生物入侵問題對維護我國的生態安全無疑日益重要。

(二)由於國際貿易造成的資源消耗對我國生態安全的影響

生態安全的重點主要是土地、水源、天然林、地下礦產、動植物種、大氣等自然資源,而這些資源大都直接或間接成為國際貿易商品,因此由國際貿易引起的初級資源出口,自然資源過渡消耗和非法出口將危及我國生態安全。

1.初級資源出口。初級資源出口主要是指木材、礦產等自然資源沒有經過深加工而直接出口。初級資源容易開采,且生態價值沒有納入成本,因而對於企業和個人而言,初級資源出口有利可圖。

在國際貿易活動中,附加值低的初級資源型產品在我國出口貿易中占較大比重。這些初級資源的過度出口嚴重危及到我國的生態安全。以木製品為例,我國原本森林覆蓋面積就低於國際平均水平。據測算,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我國的可采林在短短的7年內將被砍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一次性木筷和木桿鉛筆的產量及出口量卻均為「世界第一」。在礦產資源方面,礦產資源的過度出口刺激了國內礦產的盲目開采,礦產資源遭受嚴重破壞。雖然我國的礦產資源擁有量居世界前列,但大量有色金屬礦如鎢、銻、稀土及其他稀有金屬的出口都不同程度地導致這些礦產資源遭受亂挖濫采,而且礦物的冶煉釋放出大量有毒和放射性物質,嚴重污染環境。有專家提出,礦產資源的無序開發將使我國重要礦產資源在未來10年呈現持續緊缺局面。另外,石材的出口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破壞。福建是我國石材出口的主要基地,但一些地方未按規劃、粗放開采,導致山體嚴重破壞,土層岩石大面積裸露,形成「青山掛白」現象,造成山體滑坡等災害隱患。近年來,一些出口企業又盲目收購發菜、山野菜、葯材等野生植物,致使大批農民湧向內蒙古草原,亂挖濫采,加劇了阿拉善盟、伊克昭盟草原沙化,加之羊絨出口量的擴大導致過度放牧,草原沙化現象日趨嚴重。

中國目前仍處於經濟發展的轉型階段,資源密集型的產品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仍占出口主導地位,且隨著貿易量的增加,某些自然資源富集地區急功近利,無節制地出賣初級資源,使我國生態環境面臨極大風險。

2.自然資源過度消耗。國際貿易的發展促使外商紛紛到我國投資建廠,這樣可以更直接地利用我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且製成品便於出口。但我國引進的多是資源密集型產業,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提供大量的生產原材料。這無疑加速了國內資源的消耗,是一種變相的「生態侵略」、資源掠奪性開發。對於可再生資源來說,資源的耗用量超過其再生量;對於不可再生資源來說,對資源進行過量開采,棄貧就富,違背細水長流的原則,使該資源在出現替代資源之前就過早地耗竭怠盡。如,日本外商到某山區投資建傢具廠,資金設備和市場銷路由日方負責,中方出場地和勞動力。當地以獲得就業機會與稅利收入而喜悅,卻不顧投產幾年後樹木大量消耗,生態惡化。這項投資合作完全不考慮山區森林資源的價值,雙方在其他資源上計算了投入代價,卻將山區的森林資源視為無價之物。這種短視與無知必將帶來暫時的增長與後來長期的吃虧。目前過熱的外商投資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我國環境資源的承受能力,這將激化我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口多、耕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可說是「寸土寸金」。但近幾年來,一些地方盲目設立各種開發區、工業園,佔用了大量耕地。1996年,我國有19.5億畝耕地,現在已降至18.51億畝。一些根本不具備招商引資條件的開發區,征而不用的現象十分普遍,造成了大量土地「撂荒」現象。

3.貿易造成我國資源大量消耗的原因。比較優勢原理一直作為經濟學家極力推動貿易自由化的理論依據而廣泛存在。必須指出,我國的初級產品出口是以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為代價的,而發達國家購買到的初級產品在價格上完全低於其資源價值。這樣交易的結果是發展中國家承擔了資源開采中產生的環境與生態價值損失。初級產品的製成品又以高價賣給我國消費者。於是,發達國家獲得了包括我國轉移過來的生態經濟價值在內的利潤,而我國的資源與環境消耗卻得不到補償和維護。

我們必須注意到,在出口大量低附加值產品的同時,我們也在出售我們的生存環境;如果不能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不僅僅不能獲得高額回報,而且將大量消耗國內原材料,將大量污染物留在國內,則我們的對外貿易將是「零售我們的生存環境」。

(三)吸引外資中污染項目引資對我國生態安全的影響

利用外資已成為推動我國對外貿易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外資的引入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對我國的生態安全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1.外商投資影響我國生態安全的表現。隨著國際資本的全球流動,與各國發展水平不平衡相應的環境標准差異驅動著污染密集產業通過直接投資方式進行國際轉移,而發展中國家急於脫貧的願望則給這種污染轉移方式以可乘之機。所謂污染密集型產業轉移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產生大量污染以致對環境產生嚴重不良影響的企業所有者為免除或減弱自已對環境污染承擔的責任,而將企業遷移到一個能接受這種污染或污染成本較低的國家。根據對我國全部三資企業的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商投資高污染行業的企業數和投資額有驚人的增長。截止2002年,外商投資於PIIS(指污染密集型產業)者佔全部外商投資工業企業的30%左右。有些外商投資企業通過投資向我國轉移有害環境的技術、設備和產品,將一些國外淘汰的,嚴重污染環境的禁止使用的產品、技術和設備通過投資方式轉移到我國,嚴重影響了我國的生態環境。沈陽市人大的調查發現,某合資企業引進了早已被外國廢棄的工藝,導致車間空氣中的汞濃度超標幾十倍;貴州台商合資企業福鱗業化工有限公司,每天排砷1.76噸,使河水中砷含量超標20倍;廣東、浙江等地的製鞋、箱包行業是職業病高發區和高發行業,也正是外國投資和港台投資最熱衷的地區與行業。

2.污染項目引資對我國生態安全造成威脅的原因。污染項目引資之所以對我國生態安全造成威脅,原因在於: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已成為國際經濟發展的動力。發達國家向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轉移一些相對落後的技術和夕陽產業。一部分是因為這些產業對本國環境有較大的危害且發達國家環境質量標准日益提高使本國的污染密集型產業逐步受到限制而無法在國內繼續生存;另一部分則是看中發展中國家較低的環保標准可以降低成本。這種產業的轉移實際上是在國際間轉嫁環境污染。

(四)國際貿易商品儲運過程產生的污染對我國生態安全的危害

國際貿易尤其是商品貿易離不開存儲和運輸的過程,這一過程對我國生態安全產生的實質的或潛在的影響都是不容忽視的。

1.交通運輸工具的耗能和排污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貿易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貨物在貿易各國之間的流通更離不開交通工具的使用。但作為物流的載體之一,這些交通工具本身也消耗大量的能源並排放大量的污染物,直接產生了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1雜訊污染。公路運輸網路的發達所產生的雜訊污染幾乎影響到了社會的每個角落;鐵路及水運線作為在一種移動點的污染源,隨著貨物運輸量及運輸工具運輸頻率的增加,已經逐步轉化為線狀雜訊源;2大氣污染。汽車尾氣對大氣環境的危害眾所周知,尤其是在集裝箱頻繁出入的港口地區,汽車尾氣經過太陽照射後形成的光化合物港口、城市空氣長期處於污染狀態;3其他污染。汽車廢舊輪胎的大量堆積,廢棄機油、柴油經常會滲入到土壤和水體中,這都不可避免地造成環境污染;貨物的空中運輸,特別是貨物的裝載和卸載、航空器的運行、設備維修、燃料加註、解凍和清洗等都會造成環境污染。

2.存儲和運輸過程還會對周圍的生態安全存在潛在威脅。貿易的商品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不乏有毒有害的化學物品或其他特殊商品,在運輸這些物資的過程中,對運輸途中的生態安全存在一定威脅。有毒有害物質如酸液、有毒類葯品、油類、放射性等對環境構成威脅的物質,在物流過程中如果因儲存和運輸不當而發生泄漏,將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泄漏後即使有最完善的補救措施,仍無法挽回對環境的影響。比如,石油在海運過程中發生泄漏而造成大片海域污染常常是致命的,並且在很長時間內都無法恢復常態。近年來,油輪泄漏污染海洋、貨車翻倒泄漏巨毒葯品之事就已經頻頻見於報端,足見這一問題的嚴重性。

3.交通運輸工具使外來入侵物種得以以「偷渡」的方式入侵我國。豚草、壓載水中的入侵生物都是寄生於運輸工具進入我國並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大面積的破壞。據生態學家研究發現,生物入侵的嚴重區域包括重要港口、口岸附近,鐵路、公路兩側,外來物種往往在這些地方「登陸」,遇到適宜的環境條件後再向內陸擴散。而航運業作為世界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運送著全球90%以上的貨物商品,壓載水是船舶航行安全的必備條件。據估計每年平均有100億噸的壓載水在全球轉移,每天約有3000餘種動植物通過壓載水在世界范圍內遷移,這些生物在到達一個新的棲息地之後,在適宜的生活環境中有可能立足並繁衍,影響當地的生態系統,甚至造成生態災難。我國沿海地區原本就已嚴重的赤潮現象,正是受外來海洋生物物種的影響而更加嚴峻。

我們在強調生產及消費過程中的環保問題時不應忽視作為貿易流程重要組成部分的儲運過程對我國生態安全的影響,促進環保物流的發展。

(五)非法貿易對我國生態安全的影響

非法貿易雖然是國際貿易領域所不容許的,但它的客觀存在仍對生態安全造成威脅。由於非法貿易是隱蔽且有組織的行為,所以由此造成的損失、威脅往往無法估計。

1.危險廢物的非法進口。危險廢物是指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准和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廢物,其特點是潛在危害大,對土壤、水體、大氣造成持續性污染,並難以消除。除了向我國投資污染密集型產業,外國向我國轉嫁環境風險的另外一個途徑,就是直接向我國出口危險棄廢物。

我國政府對危險廢物的越境轉移一貫持反對態度。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危險廢物進口的措施,但伴隨對外貿易的發展,工業國家向我國傾銷危險廢物的事件仍時有發生。近年來,以有用原料名義進入我國的危險廢物每年都達幾百萬噸,而且這種情況有愈演愈烈的趨勢。1990年中國進口「洋垃圾」99萬噸,進口額2.6億美元;1993年猛增至828.5萬噸、15.75億美元;1997年廢物進口量創歷史最高水平,達1078萬噸,進口額29.5億美元。「洋垃圾」事件越來越頻繁,案值也越來越大。2001年12月12日,廣州是查獲了一批重約30萬噸的走私「洋垃圾」;2001年12月18日,連雲港海關查獲28個集裝箱的「洋垃圾」;2001年10月22日,天津海關查獲口岸近年來最大的一起走私進口固體廢氣物案,查扣國家命令禁止進口的「洋垃圾」838.8噸。這些大量進口的「洋垃圾」可利用與不可利用的同時存在,其中不可利用的部分成為無主的廢物,長期堆放,使我們寶貴的國土資源成為外國的垃圾廠,既浪費了國土資源又造成了環境污染。即使是那些可利用的進口廢物,在利用過程中由於技術、資金等各方面原因,通常無法做到無害化處理,最終也是由我國來承擔本不該承擔的污染問題。

2.瀕危物種貿易。國際社會將瀕危物種的貿易列為非法貿易,其價值僅次於走私毒品、武器的價值,是全球第三大走私對象。但這種非法貿易禁而不止。非法貿易的野生動植物的牽扯到的是資源和環境,帶來的是潛在和漸進的危害,在我國,30000種高等生物中已有3000種野生動植物處於瀕危滅絕境地,被列入世界瀕危動物「紅皮書」的就有123種,其中的一些物種仍然遭受非法貿易的威脅。一條藏羚羊絨織的圍巾價值35000美元。如此高的利益驅使盜獵分子不顧生態安全瘋狂獵殺。非法物種貿易嚴重破壞我國生態多樣性,加速瀕危物種滅絕。因此必須警惕瀕危物種非法貿易導致的生態安全問題。

此外,一些對我國物種構成潛在威脅的「洋」物種通過不正當渠道進入我國也會引發生態災難。因為這些物種的進入,將可能打破原有的生物群落體系,這種情況一旦失控,後果將不堪設想。一段時間引發全國「恐慌」直至國家明令「處死」的食人魚事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包括邊境農副產品走私,尤其是水果和種苗走私,都是危害我國經濟和生態安全的毒瘤,這些在偷逃國家巨額關稅的同時,也為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大開方便之門。

Ⅸ 推動和影響國際物流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推動和影響國際物流發展的因素有:
1、 經濟發展水平;
2、全球供應鏈形成;
3、制度環境;
4、技術條件,包括信息技術和 物流裝備技術等;
5、區域經濟的發展等.

Ⅹ 經濟學專業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有什麼不一樣

一、專業培養方向不一樣

經濟學專業培養具備比較扎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熟悉現代經濟學理論,比較熟練地掌握現代經濟分析方法,知識面較寬,具有向經濟學相關領域擴展滲透的能力,能在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從事經濟分析、預測、規劃和經濟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能熟悉國際貿易規則、法律與慣例,了解中國對外貿易的政策法規,掌握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國際貿易基本理論、基本知識,通曉最新的國際貿易業務運作方式與基本操作技能,能夠無障礙地進行英語交流,具有國際視野、創新和開拓精神的應用型國際經貿人才。

二、主要課程不一樣

經濟學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資本論》、西方經濟學、統計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經濟學說史、發展經濟學、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線性代數、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世界經濟概論、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國際金融、國際結算、貨幣銀行學、財政學、會計學、統計學、管理學原理、國際商法、中國對外貿易、外貿運輸與保險、國際貿易電子化實務、商務溝通與函電等。

(10)國際經濟與貿易運輸方式的影響擴展閱讀

經濟學專業的就業方向

就業方向一:經濟預測、分析人員

職業概況:此職位分布在各行業中,但一般只有在比較大的公司和**中的經濟決策部門才會設置。主要負責各種市場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隨著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市場調查和分析的重要性也將越來越明顯。

就業方向二:對外貿易人員

職業概況:將「世界工廠」生產的產品,銷售給國外客戶;尋找國外貨源為國內客戶。

就業方向三:市場營銷人員

職業概況:只要有產品和服務在出售,就會有銷售的職位在招聘。對於以技術為背景的行業裡面,例如電訊、軟體等,銷售的需求仍然會持續走高。即使在非技術領域,銷售職位也一直是市場需求最旺盛的職位類別之一。

就業方向四:管理類職位

職業概況:剛出校門的大學生首先謀得的管理職位大都是一線管理人員,例如生產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金融管理等等。

就業方向五:銀行從業人員

職業概況:經濟學專業的畢業生可以進入銀行業工作,比如開發行、農發行等政策性銀行、四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村鎮銀行、外資行分支機構等,也可以進入中國人民銀行或銀監局等監管機構。

閱讀全文

與國際經濟與貿易運輸方式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