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山西農村經濟的發展

山西農村經濟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26 09:14:30

⑴ 山西經濟發展狀況

山西經濟狀況

山西地處西部內陸,盡管經濟發展存在著很大制約,但是在50年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地不斷深入,使山西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經濟實力逐漸增強。為山西經濟今後更快更大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99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可達176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20億元,財政總收入196.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58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80元。
作為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已初步形成了現代化的工業生產體系。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機械、電子、軍工、醫葯、輕紡、塑料製品工業等門類齊全,具有了相當的規模和實力。郵電通訊事業進入"八五"時期後,解放思想,奮力趕超,在較短的時間內超常規跳躍式的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目前,全省的交通運輸已形成了以鐵路、公路、水運和民用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組成的綜合交通運輸網,干支銜接,四通八達,日益趨於協調和發展。山西鐵路以南北同蒲線和石太線為主幹,形成石太、京原、京包、太焦、邯長、候月、大秦和南北同蒲9條大鐵路干線13條主要支線和400多條專用線的鐵路運輸網路,分別與國家的鐵路大動脈京包線、京廣線、隴海線相銜接,可通達全國各大城市和秦皇島、天津、石臼所等海岸碼頭。1996年建成通車的太原至舊關高速公路與北京--石家莊高速公路相接,匯入京津唐、京深高速公路網路。1998年建成通車的原--太高速公路(太原至原平)是建設貫穿全省南北的大同至運城高速公路的階段工程。目前,山西的公路交通已形成以國道省道為骨架,以縣鄉道路為網路,溝通各鄰省與省內城鄉,銜接鐵路重要工礦企業重要經濟作物區的公路網路和以國有運輸為主體,集體和個體運輸業競相發展,並已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的交通工業體系和運輸管理體制。
山西民航事業同樣有了較快發展,目前與太原通航城市23個,航線22條,形成了以太原為中心的航線網路。改擴建後的太原機場可起降各類大中型飛機,年旅客吞吐量可達194萬人次,貨郵吞吐量可達1.35萬噸。
1992年以來,鄉鎮企業每年以平均40%的速度發展,進入了高速增長階段。
山西農業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堅持不懈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並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山西農業正逐步走上貿農工一體化的道路。
山西的總耕地面積約3656.5千公頃,占土地自面積的23%。農業經濟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為輔,種植業盛產玉米、穀子、水稻、小麥、高粱、土豆、薯類、蕎麥、糜子和豆類糧食作物,及棉花、煙葉、甜菜、油料和麻類等經濟作物,干鮮果品主要有蘋果、核桃、紅棗、梨和葡萄,還有黨參、黃芪等多種名貴中葯材,養殖業主要飼養豬、牛、羊、雞、兔、驢、馬、騾及養蠶、養蜂業。山西的淡水養魚近年來不斷發展,可基本滿足城市鮮活魚類的供應。

⑵ 你怎樣評價山西的經濟發展狀況

山西地處西部內陸,盡管經濟發展存在著很大制約,但是在50年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地不斷深入,使山西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經濟實力逐漸增強。...西是中國第一產煤、輸煤大省及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資源優勢得天獨厚,儲量大、分布廣、品種全、質量優、易開采。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煤炭工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基本形成了勘探設計、礦建生產、加工利用、煤機製造、教育科研、多經三產等協調發展的煤炭工業體系。30多年來,煤炭工業不僅在「量」上發生了巨大變化,在「質」的上面更是發生了深刻巨變,煤炭工業成為山西名副其實的第一支柱產業。
2009年以來,山西省煤炭行業全面實施安全整治、重組整合、轉型調整、運行調控、素質提升和解決「四礦」問題「六大攻堅戰」,確保了全省煤炭經濟平穩健康運行和全省煤礦安全生產形勢的穩定好轉。2009年山西省完成原煤產量6.15億噸,其中國有重點煤炭集團產量3.79億噸,同比增加3056萬噸,佔全省煤炭產量的62%。2009年山西省煤炭行業完成銷售收入3766億元,同比增加266億元,佔全年山西省GDP一半以上。
煤炭佔中國國內一次能源消費量60%以上,預計到「十二五」這個比例都不會改變。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的主體地位短時期內不會改變,山西作為國家煤炭大省和重要能源基地的突出地位不會改變。山西有較好的重工業基礎,具有大規模發展煤炭工業的有利條件。山西不能離開煤炭資源優勢談發展,而在於如何把握好山西煤炭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克服煤炭產業自身存在的問題,實現煤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山西作為中國煤炭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有成熟的投資環境與投資政策,是進行煤炭投資的絕佳之地。

⑶ 山西經濟狀況

山西地處西部內陸,盡管經濟發展存在著很大制約,但是在年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地不斷深入,使山西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經濟實力逐漸增強。為山西經濟今後更快更大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99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可達176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20億元,財政總收入196.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58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80元。
作為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已初步形成了現代化的工業生產體系。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機械、電子、軍工、醫葯、輕紡、塑料製品工業等門類齊全,具有了相當的規模和實力。郵電通訊事業進入"八五"時期後,解放思想,奮力趕超,在較短的時間內超常規跳躍式的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目前,全省的交通運輸已形成了以鐵路、公路、水運和民用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組成的綜合交通運輸網,干支銜接,四通八達,日益趨於協調和發展。山西鐵路以南北同蒲線和石太線為主幹,形成石太、京原、京包、太焦、邯長、候月、大秦和南北同蒲9條大鐵路干線13條主要支線和400多條專用線的鐵路運輸網路,分別與國家的鐵路大動脈京包線、京廣線、隴海線相銜接,可通達全國各大城市和秦皇島、天津、石臼所等海岸碼頭。1996年建成通車的太原至舊關高速公路與北京--石家莊高速公路相接,匯入京津唐、京深高速公路網路。1998年建成通車的原--太高速公路(太原至原平)是建設貫穿全省南北的大同至運城高速公路的階段工程。目前,山西的公路交通已形成以國道省道為骨架,以縣鄉道路為網路,溝通各鄰省與省內城鄉,銜接鐵路重要工礦企業重要經濟作物區的公路網路和以國有運輸為主體,集體和個體運輸業競相發展,並已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的交通工業體系和運輸管理體制。
山西民航事業同樣有了較快發展,目前與太原通航城市23個,航線22條,形成了以太原為中心的航線網路。改擴建後的太原機場可起降各類大中型飛機,年旅客吞吐量可達194萬人次,貨郵吞吐量可達1.35萬噸。
1992年以來,鄉鎮企業每年以平均40%的速度發展,進入了高速增長階段。
山西農業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堅持不懈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並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山西農業正逐步走上貿農工一體化的道路。
山西的總耕地面積約3656.5千公頃,占土地自面積的23%。農業經濟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為輔,種植業盛產玉米、穀子、水稻、小麥、高粱、土豆、薯類、蕎麥、糜子和豆類糧食作物,及棉花、煙葉、甜菜、油料和麻類等經濟作物,干鮮果品主要有蘋果、核桃、紅棗、梨和葡萄,還有黨參、黃芪等多種名貴中葯材,養殖業主要飼養豬、牛、羊、雞、兔、驢、馬、騾及養蠶、養蜂業。山西的淡水養魚近年來不斷發展,可基本滿足城市鮮活魚類的供應。

⑷ 山西經濟發展過程

一、綜 合
國民經濟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元,達到3042.4億元,增長14.1%,增幅比上年又加快0.2個百分點,再創1985年以來的新高。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3.4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810.1億元,增長16.8%;第三產業增加值978.9億元,增長12.7%。全省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大關,達到1106美元,邁上一個重要台階。
主要市場價格漲幅回落。全年全省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4.1%,其中城市上漲3.6%,農村上漲5.4%。從分月情況看,呈現出沖高回落的倒「∪」走勢,全年平均漲幅比最高的7月份(6.2%)回落2.1個百分點。全年商品零售價格上漲3.1%,比最高的9、10兩月的漲幅回落0.5個百分點。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16.1%,分月走勢呈先高後低的態勢,全年平均漲幅比最高的4月份回落4.4個百分點。原材料購進價格同比上漲14.5%,整體走勢呈現穩中趨降的格局。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7.3%,呈現逐月平緩上升的態勢。
勞動就業狀況明顯改善。年末全省全社會從業人員1466.2萬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453.2萬人;農村從業人員1013萬人。全年全省新增就業崗位41.7萬個,完成全年目標(28萬個)的148.9%。全省下崗再就業人數達到15.6萬人,完成全年目標(14萬人)的111.1%,其中「4050」人員5.1萬人。全省登記失業率3.2%,控制在了4.5%的目標范圍之內。
二、農 業

農業生產出現重要轉機,主要農作物產量較快增長。中央一號文件和我省促進糧食生產的八項政策等一系列支持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的措施,以及糧食價格的上揚,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加之相對較好的氣候因素,為糧食生產獲得豐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全年全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388.1萬畝,比上年增長3.2%,其中秋糧面積3376.6萬畝,增長8%。糧食總產達到106.2億公斤,比上年增產10.3億公斤,增長10.8%,成為我省歷史上第三個突破百億公斤的年份(1998年為108.1億公斤,1996年為107.7億公斤)。全年棉花播種面積達到171.9萬畝,是1996年以來最多的一年,總產達到12萬噸,成為歷史上第三個高產年(1984年為13.3萬噸,1982年為12.1萬噸)。
政策驅動、結構調整推動和市場價格拉動下,全省畜牧業生產更加健康地發展。全年全省肉類總產量達到82.9萬噸,比上年增長7.7%;禽蛋產量52.0萬噸,增長3.4%;牛奶產量61.1萬噸,增長14.8%。年末大牲畜存欄321.0萬頭,比上年增長2.1%;豬存欄600.7萬頭,增長8.7%;羊存欄1186.9萬只,與上年基本持平。漁業生產快速發展。全年全省水產品產量3.5萬噸,比上年增長13.8%。
三、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經濟持續高位運行。全省以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為目標,緊緊扭住經濟結構調整這條主線不放鬆,「1311」規劃項目的示範帶動作用進一步顯現,傳統產業新型化和新興產業規模化不斷推進,有力促進了全省工業的較快增長。全年全省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568.5億元,比上年增長17.0%。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242.9億元,增長21.5%。落實宏觀調控政策措施取得階段性成效,工業經濟增長在經過二季度高位回調整理後繼續保持高位運行。規模以上工業一季度增長23.9%,二季度增長18.8%,三季度增長22.1%,四季度增長21.7%。
各種經濟類型工業企業均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全省國有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02.8億元,比上年增長21.8%;集體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90.8億元,增長18.8%;股份合作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6.6億元,增長5.3%;股份制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704.3億元,增長24.1%;外商港澳台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58.6億元,增長9.2%。全年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961.2億元,比上年增長20.2%。煤炭、煉焦、冶金、電力等主導行業高速增長。全省37個行業大類比上年增長的有31個,佔83.8%。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長25.7%,煉焦業增長26.8%,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20.2%,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21.0%,電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9.0%。
四、固定資產投資
宏觀調控政策效應明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平穩回落。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58.5億元,增長30.6%。從進度完成情況看,呈現出平穩回落的態勢。全年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1.7個百分點,比上半年回落7.7個百分點,比前三季度回落4.2個百分點。在全部固定資產投資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29.8 億元,增長31.1%;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8.7億元,增長26.1%。
五、能 源
一、二次能源投資、生產繼續較大幅度增加。全年全省能源工業投資共完成502.6億元,比上年增長64.9%。其中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中用於煤炭工業的投資143.5億元,增長80.0%;用於電力工業的投資193.6億元,增長50.0%。全年全省一次能源生產折標准煤4.3億噸,比上年增長11.3%;二次能源生產折標准煤1.9億噸,增長16.8%。
六、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受居民收入增加、消費意願增強和上年基數較低的影響,消費品市場銷售增速加快。全年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84.8億元,增長21.3%,增幅排全國前列。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563.5億元,增長19.5%,農村消費品零售額321.3億元,增長24.5%。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增長20.2%,餐飲業增長25.3%,其他零售增長32.3%。
七、對外經濟貿易
海關進出口總額大幅度增長。全年全省累計完成海關進出口總額53.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4.2%。其中出口40.3億美元,增長77.6%,進口13.5億美元,增長64.6%,進、出口增幅雙居全國各省市之首。累計實現貿易順差26.8億美元。在出口中,一般貿易38.3億美元,增長74.7%;加工貿易2.0億美元,增長188.8%;機電產品出口4.1億美元,增長49.5%。在進口中,一般貿易10.9億美元,增長52.3%;加工貿易2.1億美元,增長3.5倍;其他貿易4542萬美元,下降15.6%。
八、交通、郵電和旅遊
交通事業快速發展。到2004年底,全省鐵路營業里程達到2512公里。公路通車里程65813公里,比上年增加2691公里,增長4.3%;高速公路達到1347公里,增長11.2%。省城太原對外航線38條,可直通全國45個城市。
、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全省財政總收入一年內突破400億元、500億元兩個大關,全年達到533.5億元,比上年增長41.2%,增收額達到155.6億元,是建國以來我省財政增收最多的一年。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55.2億元,增長37.7%,增幅居全國前列。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等主體稅種強勢增長,拉動力顯著提高。全年全省四大稅種共計完成稅收421.3億元,同口徑增長42.2%,增收125.1億元,佔到財政總收入增量的80.4%,拉動總收入增長33.1個百分點,充分顯示了宏觀調控和經濟發展的積極成果。
十、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全年全省共受理各項專利申請1949件,授權專利1189件,分別比上年增長11.8%和1.2%。全省技術市場共簽訂技術合同439份,成交金額5.99億元。科研機構通過技術市場向各類企業共轉讓科技成果320項,比上年增加72項,增長29.0%。

⑸ 山西的經濟發展情況是怎麼樣的

改革開放二抄十多年來,山西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年來我省經濟發展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擴大的勢頭得到遏制,呈現出一個良好的發展形勢,客觀全面地研究山西省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具體狀況,分析經濟發展的各個因素,對各地區經濟的綜合指標進行評價,是決策部門衡量本地區的發展的重要依據,也是發現各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的重要參考。本文採用多元統計的因子分析方法,通過構建相應的指標體系,對山西省10個行政區(由於呂梁某些原始統計數據取得比較困難,這里暫不研究——作者注)的經濟發展水平做出定量分析,並在此基礎上總結山西省經濟發展的特點,分析產業結構的格局,探討實現均衡、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⑹ 經濟發展最快的山西農村是哪些

太原的親賢村.大馬村.前北屯村.後北屯村是最富的村.另外旱西關村.小馬村也挺富有的

⑺ 從國民初年到民國政府時期山西農業經濟發展史

民國初期(1912—1923)山西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略作探討,以期有助於民國初期山西農業經濟的研究。一山西歷史上「土厚水深,素稱農產區域」,辛亥革命後當政者根據山西農業省份的實際情況,認為改良農產、發展農業經濟為「救濟晉省窮困最普及易收效之法」[1]40,同時也是解決財政困難和籌集軍費的最好途徑,因而對農業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和重視。在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的民國初期,要發展農業經濟,主要依靠的是簡單勞動力。然而,近代以來,山西農村人力日弛,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究其原因,除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剝削的加重這兩個主要原因之外,還有諸多社會原因,其中以下三個較為突出。第一,災荒使人口減少。近代的山西災荒頻仍,幾乎無年不災,至1911年全省大范圍的旱災

山西省地處華北平原以西(太行山之西)、黃河中下游之東、王屋山和砥柱山(在今河南三門峽市內)以北、蒙古的豐鎮廳和清水河之南。平均海拔800~1500米,稱山西高原,為黃土高原的一部分,總面積為2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024萬多(按乾隆二十七年統計)。

其自然地理條件,從整體上看不算優越:境內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普遍氣溫較低,並且北寒南暖,全年南北氣溫平均相差10℃多。地表水資源不足,尤其是晉北一帶這些特點表現得更為突出。而且降雨量不多,旱多澇少(且雨量分布不均),不良的自然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業的發展,並從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當地的租佃關系。土地總面積為700.8萬余頃,荒山荒地眾多,約為654萬頃,森林覆蓋率不高,只有2萬多頃的山地林,耕地面積也僅有53萬余頃,農業生產空間欠廣。農田以旱地為主,水田很少,僅占總耕地面積的5%。境內北中部產玉米、穀子、高粱、莜麥、蕎麥等雜糧,其中太原縣還可利用晉水育稻。晉南以產小麥為主,兼種棉花及少量水稻。

一、生產條件與耕作習慣

省內北部地區,人稀地多,農田面積稍廣,中部人地比例較為適中,而南部則顯得人多

地狹,不足耕種。但北部耕種條件不好,土地貧瘠,水資源短缺,且山地坡地居多,水土流失嚴重。中部地區,雖然平地、二陰地居多,但水肥資源仍然不夠,制約著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南部一帶,相對而言,土地肥沃,水利條件好。綜觀全省,農業經濟呈現不平衡的發展狀態:晉南地方,農業生產搞得較好,晉中地區稍差些,北路農業則最為落後。

具體地講,晉南的平陽府、蒲州府、絳州、解州一帶,稼禾兩年三熟,夏季收了春麥後,種一茬蕎麥,或種冬麥,或歇休。如種棉花,則一般為一年一熟。故麥茬地可種花,或於花茬地種麥。再如瀕臨黃河的臨晉、芮城、永濟等縣,種麥之外,又往往中稻,收獲頗佳。割稻後立即翻耕,撒種菜籽,入冬可收油菜、芥菜等。平、蒲地方,人口人口密度大,農戶經營農田面積相對要小些,一般為30畝左右。鄉民辛勤勞動,精耕細作,往往取得較好的收成。

上述南路的河東地區農民,在進行農業勞動時,比較注重生產技術。通常在夏收或秋收後,要用木犁深翻田土,整理農地。其目的是將稼茬翻入深處,漚爛殘技敗葉,既可除草,又可得肥源培田。同時,用耱耙打碎土塊,熟化土壤,為下年開播做前期預備工作。繼之,到春種季節,老農事先翻地,再次熟?i,碎土保墒。對過於乾旱的土壤,進行空灌,調節商情。

在下種前,或用草木灰水浸種,或用砒霜拌種,防止作物的黑穗病和蟲害發生。此種傳統辦法,行之有效,故當地百姓長期堅持。民間注重水肥作用,在保墒的基礎上,又多加底肥,以畜肥和土灰為主。即一般以牛羊糞做底肥,以豬糞做追肥。其時在江南地方有「種田不養豬,秀才不讀書,必無成功」的農諺,而在山西河東地區以至平陽、霍州一帶,也同樣有種田須養豬積肥的說法。山西農書曾記到:「豕不放於街衢,亦不可常在牢中,宜於在牢地掘地為坎,令其自能上下,或由牢而入坎,或由坎而入牢,坎內潑水添土,久之自成糞也。」這是晉南晉中地方改散養為圈養,以利積肥壅田的一大進步。

鋤禾拔草也較為認真。河東地區和晉中一帶的農民有一種旱鋤的經驗,即選擇晴天鋤地,既利除草,也可鬆土,「陰雨天入地無利有害」。在莊稼成長期間,通常要鋤禾三至五次,一次比一次淺,一次比一次精心。初鋤講究深入,有鬆土之意,可越往後莊稼長得越高,根浦淺層,就越忌諱深鋤了。鋤草或鋤田,主要是在豆禾、棉花、蔬菜地里進行,麥禾因密植之故,一般不下鋤,只是在旱日(晴天)入地徒手拔草,以免傷其根。

按其農作習慣,在植物生長期間,要應時施肥、澆水,及時防治蟲害。人們有時把煙草莖桿剪成小段,約三寸長,搜入田土裡,以其毒性殺蟲。或用浸泡過煙草的水,噴灑到棉花或小麥的莖部和根部,以治蟲害。乾隆年間,山西地方,特別是晉南、晉中一帶農民從實踐中摸索滅蝗技術,進而掌握了一套有效的消滅蝗蟲辦法――除蝻術。時人聲稱:「捕蝗不如除蝻,除蝻不如滅種。」一些地方官在境內提倡於水涸草草枯之時,焚燒叢穢之區;或於春暖土松之時,集民於生蝗處掘地取卵種。平陽、蒲州、絳州各地積極響應。乾隆十七年(1752年),言官周燾曾將這種經驗奏報給朝廷,引起了統治進的重視。

平陽、蒲州、解州、絳州地方種植棉花,一般採取穴種,壅肥較厚,採用摘頭(打天心)、整枝等一系列技術。並嚴格控制棉株高度、棉田水分和棉株密度,強調稀科、通風,對田間管理精細。這一套棉生產技術,是明代從鄰省陝西引進的,在晉南運用確當,甚至有所發展。康、乾之際,棉花的播種和管理方法又流傳到晉中,在平遙、介休效果良好,收獲頗佳。

晉南地方,在清代不僅認真培育傳統的糧食品種,而且於康、乾之際,開發新的農作物品種,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最早出產於美洲墨西哥、秘魯的玉米和出產於墨西哥、哥倫比亞的蕃薯,曾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分別傳入我國,先後在江蘇、山東等地種植。康熙十一年(1672年),玉米種子引入晉南,試種成功,產量較高。其生產方法逐步向晉中、晉北推進。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境內陳雲、陳燮兄弟倆將蕃薯從河南朱仙鎮引入三晉河東,先在解州試種成功,逐步向北推廣其栽培技術,使晉中、晉南地方百姓喜獲豐收。

晉南農民對農業的投入較多,水肥並進,精耕細作、精收細打,往往獲得較為理想的產量。通常年景,河東地方畝產小麥2石左右,畝產水稻3石,玉米2石多,棉花50~60斤(皮棉),農業生產水平較高。

他們為了改良土壤,曾合理利用汾水和霍泉水澆灌稼禾。其中在晉南平陽府,洪洞縣和趙城縣農民本著互利的原則,經過官方許可,採取自由聯合的形式,互相協作,合力開發霍山南麓的霍泉水,澆溉兩縣的農田。雍正年間(1723~1735年),霍泉上有引水溉田的渠道5條:南霍渠、小霍渠、副霍渠、清水渠、麗澤渠(現在稱之為霍泉渠),灌溉洪洞縣李衛、永寧、灣里等33村土地和趙城縣各村土地4.5萬畝;到道光五年(1825年),洪、趙兩縣疏引霍泉溉田面積擴大到7.5萬畝,創霍泉水溉田的歷史之最。霍泉流量比較穩定,當地人民積極利用,不斷開發,使霍泉灌區常獲豐收,成了洪、趙一帶糧食生產的重心所在。

比較而言,晉中地方,耕地稍多,土壤的熟化程度較高,水利條件一般化。農民的耕作技術比晉北好,但卻遜於晉南。生產高梁、玉米、黍子、穀子、水稻、莜麥、小麥等雜糧,兩年三熟,少數作物如蕎麥、蔬菜等可一年兩收。水地佔15%,旱地佔85%,水田畝產雜糧2石左右,旱地畝產雜糧7斗~1石。該地區的耕地主要集中於太原和忻、定兩大盆地,地勢平衍,氣候適中,對農作物生長有利,屬於山西普通的產糧區。

晉中的太原縣、榆次縣、清源縣等處的農民,還積極引用汾水、晉水既田,增進地力,提高產量。當地從康熙初年(1662年)開始興築汾水第一壩堰――廣惠渠(堰)後,沿河各縣相繼效仿,又逐漸建起廣濟、廣義、利義、天義、天順、公議等大堤壩,號稱「汾河十大堰」,是其時開發汾河資源的最為典型的灌溉工程。這些水利工程的灌溉范圍,包括晉中地方的太原、清徐、太谷、交城、文水、祁縣、平遙、介休等縣之190多個村莊的40多萬畝土地。

與「十大堰」配套使用的是引水溝渠,最為突出的工程舉措是在太原縣,清雍正以後至道光年間,太原縣東之汾河上先後有用以溉田的引水渠27道。其中長安渠、龍首渠、白馬渠三渠總長355里, 同時,晉中農民在瀟河流域,建起了「上五道、中四道、中三道、下五道和另外十八道泥渠的灌溉系統,整個流域的灌溉面積達到二十萬畝」,對晉中農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其中榆次縣農民集中巨大的人力、物力在瀟河(洞渦河)上修浚了31里長的官甲口渠,浩盪之水流向郭家堡、寇村、榮村、高村、韓村等處,溉田2.6萬畝,成為縣民世代所樂道的一個大型水利工程。這些水地每年收成都較為可觀,平均產糧皆在2石以上。

晉北地區包括大同府、朔平府、寧武府、保德州一帶。人少地多,農業生產條件較差。地勢高,氣溫低,冬季酷冷,夏無炎暑,且春遲夏短冬來早。就全省來說,當南路桃李花謝之時,該地區草木方萌。史稱:寧武、偏關、神池、五寨等縣,「終歲多大風,惟五月後至中秋初則少殺,季春孟夏時尚雨雪旦日,晴霽郡國諸山嵐氣蒸吐,觸之若瘴」。雁北之左雲、右玉、各縣,立春節後仍舊寒風大作,春風節後,東風開始解凍,農事方興。清明節後,草木甲拆,開始下種。立夏節後,天氣方為和暖,堅冰始消。雖三伏盛暑,少穿葛紗。「早晨夜暮不離棉衣,立秋節後,天已深涼」,「寒露節前百草皆枯,人皆衣裘」。在晉中、晉南,莊稼兩年三熟,而晉北地方則因夏短冬早,地氣寒冷之故,田禾一年僅有一熟。

因為溫差大,一年四季早晚皆冷,不能栽桑養蠶、種棉種麻,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紡織業)的結合,在晉北則視為不可能。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晉北難以存在。清代官府認為晉北婦女懶惰,不興織業,實際是地勢使然。如(清)光緒《天鎮縣志?風土記》上講:「獨塞北諸郡,但知有耕,不知有織,天寒地凍,不能樹桑養蠶,固其所耳。而棉布亦以粟易。」光緒《續修崞縣志》也記到,原平一帶,「地寒不產棉花,女不曉織紡」。山陰、廣靈、靈丘、大同、陽高、偏關、代州、繁峙各縣皆是如此,甚至連靠近忻州、定襄的一些地區也是早燠遲不宜棉,農地多沙不宜麻??,田鹼不宜桑柘。由於地理和習慣的緣故,織麻、紡棉、織絲都不流行,絕大多數的農戶是用自產之糧來換取棉布,或直接買取襖、褲。

因地理和土質的關系,不僅難栽桑麻,就是水稻也不能種,種植旱稻也很少。百姓僅就土宜,種植五穀雜糧,也栽培一些耐寒性的果蔬植物,如大麥、莜麥、稷、黍、糜、秫、籽麻、萆麻、大豆、小豆、莞豆、黃豆、綠豆、穀子、葡萄、西瓜、茄子、南瓜、芥、蔓菁、苤蘭、白菜、蘿卜、土豆、黃花、茴子白。其中,莜麥為主要食糧,適宜當地水土,耐寒耐旱,能相對保證產量。鑒此,晉北的莜麥播種面積佔到總耕地面積的80%――90%,無論貧富皆食之。在靜樂、嵐縣及寧武府各縣,「每百畝之田種者(莜麥)十之八九」,左雲縣,除了莜之外,粟谷不過佔20%。即使是種植最少的神池縣,「莜麥……種百畝者(指農戶),即居其半」。意為50%的農民種植莜麥可以達到100畝。當地人們認為莜麥是最為經濟實惠的糧食,因為莜麥面耐消化,有終日食一餐者。

山西北部地方,土曠人人稀,百姓廣種薄收。大同府2 州8縣,共有民田54249頃(每頃為100畝),而民戶僅45220丁,每丁平均可種120畝土地。朔平府的朔州、馬邑、左雲、右玉、平魯5州縣,官民屯田2.5萬多頃,丁口2.06萬,每丁平均耕地約為100畝。由於地闊民少,不忍棄耕,農民廣泛經營土地之現象,十分普遍。其中偏關縣,田闊地多,民不勝耕,大抵「一夫猶有百壤(壤即垧,每垧地約為2畝多)可耕,尚足支終歲耳」。表明該地每戶農民一般要耕種200多畝田。附近的河曲、平魯縣,戶種100―200畝農田也是常有的事。在整個晉北和晉西北地方,每戶或每丁耕種70―100畝土地者處處可見,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傳統的農業習慣。在這一帶,有的是自耕農種田,也有的是佃種土地者。當時租田賃耕者人數較多,也同樣是大面積耕種。如乾隆十七年(1752年),嵐縣人李京佃種田主之土地120畝;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岢嵐州人吳應強佃種田主土地140畝[21]。常常見民間一戶經營一面坡,數戶耕種一道山樑者。

然而,多種並未多收。北路地瘠民貧,稼獲甚少,終歲勞作,畝產雜糧僅僅幾斗,整體效益比較低下。從當地的文獻資料看,偏關農戶每家雖然大都耕種200來畝土地,可據民國《偏關縣志》講,有清以來,該地一直是「十室九空」,可見田間收之極低。就連靠近晉北的臨縣地方也受其影響,廣耕田,少打糧。該縣之田以垧計,東區南區以3畝為一垧,西區以4畝為一垧,「數垧之田,不能當川原一畝之入」]。由於晉北人民經營土地面積廣,所投資金不足,工本難免有缺,產量勢必減低。如乾隆時雁北文人聲稱,大同府所屬2州8縣,「其農力作勤苦,然薄於糞壅」。朔平府、寧武府地方也有「肥力不達而斂薄」的說法。這一帶的農民種田,往往簡單從事,常有既無底肥又不追肥的現象。春耕時機,一個成年男子大手抓起雜糧種子(除了玉米外),用力揮動胳膊,飛撒於田中,然後駕牛犁耕一次,將作物籽籽兒翻入土中,聽其自生,以待秋獲。這種撒播方式,所用籽粒也少,往往1升或2升種子就能撒播一畝多地。較之晉中壽陽、榆次等地用糞肥拌籽下種每畝5~6升或7~8升種子要省得多。一般是地少肥足者才用灰糞拌下種。撒播出苗後,除黍、谷外,皆無暇顧及鋤草、滅蟲等事。如此粗種粗收,是導致晉北農田產量低微的主要原因。

晉北地方之所以廣種薄收,除了以上人稀地闊、人力工本不繼諸因素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水利不興之故。歷來「晉北土質乾燥……山田高聳,無川流灌溉,所憑借者雨澤耳!故晴雨稍失時,便成災歉」。我們知道,山西北部盡為山田坡地,不僅絕少水田,而且就連平地也是極為少數。靜樂、興縣等處皆為荒山野坡,附近的嵐縣也是如此。故(清)雍正《嵐縣志》曾講,該縣四境還山,「全無三五里平田,澗灣山轉,即為膏腴良田,歷年來淫雨漂沖,盡成溝渠,寸土難耕。若夫山田,高者五六十丈,低者二三十丈」,實不能引水上田入灌。在雁門關外的應州,水害未除,水利未興。長期以來,境內渾河兩岸,田地俱高出河身三至四尺或五至六尺不等,桑乾河兩岸田地又俱高出河身四至八尺不等。此兩河,雨缺則細如帶,不能上引入地,雨多則驚濤急漲,往往漫溢兩岸,或倒灌小溪,可也是隨漲隨落,很少獲得水利。即使打井汲水,又地多鹽鹼,澆地反損田苗。百姓也沒有能力治理鹽鹼地。並且,北路地土砂磧,遇雨下滲為速,保留水分較差。山田易干,雨多又往往造成水土流失,若遇山洪暴發,還將淹沒田禾,不得水利,反罹水害。

總之,山西北部因天寒地冷、夏短冬旱之故――有限生產時間較短,勢必迫使當地農民去廣種田土。換句話說,地土砂瘠,水利難興,收獲低微,再加上田禾一年又僅一熟,為此百姓必須抓緊時間搶耕多種,即人們要在一次收成中,取得全年的糧食,故而不多種是不行的。整個關外(雁門關外)七廳及大同、朔平、寧武、代州、保德州等各府各直隸州地方,向無春收和夏收,只有秋收。通常是三月開種麥、豆,五月種黍、稷,七月種蕎麥,七月下旬即降霜。在這三至四個月中,常常忙於犁地下種,播足「七八十畝至百畝」,才會休止。爾後又要搶收秋禾,中間時間很短,往往顧不得鋤草、壅肥。俗稱北路人與天氣搶食,而搶食的辦法就是搶耕搶收。所謂搶耕就是多耕,向田野拋撒籽種。忙於種田,而不治田,當然難免薄收。如此則農業落後,百姓貧困。

⑻ 山西省經濟為啥落後

我一直以為,山西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地區,現在的經濟落後只是政策和原來的產業結構不合理造成的。最近在深入地研究現代晉商後,我覺得山西經濟落後的另有原因。
山西作為中華民族的發源之一,文化的底蘊極其深厚。這種深厚的文化傳統其實成了改革初期山西經濟發展的思想包袱,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何其難。在沿海很多地方是行動在前,政策在後,而在山西有了政策也不行動,因為什麼?政策和多年的文化有沖撞!
近幾年,表面上看,山西的經濟排名是好一點了,但實際上並不能說是經濟發展好了。這種排名進步是由於煤炭市場的好轉,還是資源的生意。大家都知道中東產油國家的收入很高,但誰都不會認為中東的產油國是發達國家。
現在不管怎說,山西從煤上是賺了一大把,關鍵是這錢如何用?用好了,山西的經濟能上個大大的台階,用不好,則空留污染給後人。
這錢如何用,實際就看山西商人的觀念了。幾把煤款就把北京、上海的房商搞得雙眼噴血了,就把高檔車把羊往家趕,活脫脫的中東油老闆的形象!
山西能有好的文化底蘊,那是因山西多年的重文、重仕。現在在植於山西人腦子中的,仍然是仕。你別看那些煤老闆在人前不可一世,在當官的面前全是孫子。
這么多年有人不斷研究山西文化的根本,有黃河文化、晉商文化、宗教文化等等很多,這都是表象,在種種表象背後,植於山西人靈魂深處的是官本位,或說大點是官文化。電視劇《喬家大院》最後,喬致庸不也是跪在老佛爺腳下嗎?不也得借錢給老佛爺嗎?
能有機會當官的一定要當官,沒有機會當官的也必須要和當官的建立密切的聯系。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形成強勢政府,這種強勢政府造成了經濟的緩慢發展。

⑼ 山西經濟發展怎麼樣啊

<
#
#
^_^
#
#
><
#
#
^_^
#
#
>









,山西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年來我省回經濟發展與全國答平均水平差距擴大的勢頭得到遏制,呈現出一個良好的發展形勢,客觀全面地研究山西省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具體狀況,分析經濟發展的各個因素,對各地區經濟的綜合指標進行評價,是決策部門衡量本地區的發展的重要依據,也是發現各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的重要參考。本文採用多元統計的因子分析方法,通過構建相應的指標體系,對山西省10個行政區(由於呂梁某些原始統計數據取得比較困難,這里暫不研究——作者注)的經濟發展水平做出定量分析,並在此基礎上總結山西省經濟發展的特點,分析產業結構的格局,探討實現均衡、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閱讀全文

與山西農村經濟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