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開啟了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

開啟了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

發布時間:2020-12-26 07:17:44

A. 在經濟新常態中,經濟發展呈現出的鮮明亮點包括

  1. 由過去靠投資驅動現在轉化了消費成為了發展的第一動力

  2. 第三產業超過工業成為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產業

B.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1、增長速度要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

目前,中國經濟進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既反映了經濟增長的客觀趨勢,又體現了我國宏觀調控目標新的取向。

2015年我國GDP預期增長目標為7%。即便是7%的GDP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也名列前茅的。數據顯示,2011-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0%,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分年度看,2011年比上年增長9.5%,2012、2013年均增長7.7%,2014年增長7.3%,2015年上半年增長7.0%。國家統計局表示,「十二五」期間,預計我國經濟年均增長近8%,將遠遠高於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

2、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

從經濟運行的客觀趨勢看,世界經濟增長持續乏力,國際市場需求持續疲軟,我國投資和消費需求增長放緩,產能過剩問題突出。隨著資源生態環境約束加大、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數量擴張的高增長難以為繼。

3、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

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以來,我國經濟結構優化趨勢加快。需求結構方面,消費需求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別是2013年後消費貢獻率增幅明顯,由2013年的50%增長到2015年上半年的60%。

同時,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消費,網上購物、定製消費等方式廣泛發展,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農村消費等領域的消費升級逐步展開,新的商業機會不斷涌現。

4、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

推動經濟發展的直接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增加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投入,二是提高生產要素配置的效率,後者又主要取決於科技創新。從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轉變,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一個重要表現。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正由「跟跑者」向「並行者」「領跑者」轉變,產業、產品、生產方式、產業組織、商業模式、管理體系等各個方面的創新不斷深入。

(2)開啟了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擴展閱讀:

《人民日報》的評論指出:「經濟新常態,需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

「從根本上說,就是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讓市場主體真正放開手腳;就是要『補短板』,把該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就是要『強實體』,把該給的政策給足,夯實發展的微觀基礎。」

《人民日報》評論認為:「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態」作為中國高層對經濟形勢的清醒判斷和重要定義,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導向有著決定性意義。

而《人民日報》的三篇評論恰為人們清晰呈現了「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整體面貌和未來趨勢,正如評論中所說,「面對新常態,我們要有冷靜的心、堅定的心和火熱的心,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應對新常態,學會適應新常態,創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輝煌。」

C. 在經濟新常態中,經濟發展呈現出的鮮明亮點是包括什麼

亮點一:經濟結構不斷升級,隨著技術的變革與需求的升級,我們的生產及流通方式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在互聯網的助推下,大眾需求與企業生產的互動也日益緊密,構築了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一大亮點。

亮點二:民生得到持續改善,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亮點三:創新驅動日益強勁,民生的改善需要經濟發展作支撐,而高質量增長離不開創新。

拓展資料:

經濟新常態就是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強調「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

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強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

網路_經濟新常態

D. 黨中央為什麼要提出經濟新常態

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注重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類問題,既防範增長速度滑出底線,又理性對待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既強調改善民生工作,又實事求是調整一些過度承諾;既高度關注產能過剩、地方債務、房地產市場、影子銀行、群體性事件等風險點,又採取有效措施化解區域性和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局部性問題演變成全局性風險。
國際經驗表明,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步的發展階段時,往往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容易忽視技術進步、結構優化,以致出現經濟與社會、城鄉、地區、收入分配等結構失衡。伴隨著問題的累積,容易出現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嚴重下滑。為避免這樣的情況,就要需要准確研判新階段的特徵,重新定位,實現轉型升級。
「新常態」重大戰略研判源自,我國正處在「三期疊加」的特殊階段。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從2012年開始結束近20年10%的高速增長,轉而進入增速換檔期。我國正在經歷結構調整的鎮痛期,2012年底,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分別僅為72%、73.7%、71.9%、73.1%和75%,明顯低於國際通常水平。目前全球經濟增長緩慢,強國重定游戲規則,各國在進行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調整,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大西洋和跨太平洋區域合作——重塑世界貿易版圖,對我國等新興經濟體形成反制。

E. 在經濟新常態中,經濟發展呈現出的鮮明亮點包括

亮點一:經濟結構不斷升級,隨著技術的變革與需求的升級,我們的生產及流通方式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在互聯網的助推下,大眾需求與企業生產的互動也日益緊密,構築了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一大亮點。

亮點二:民生得到持續改善,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亮點三:創新驅動日益強勁,民生的改善需要經濟發展作支撐,而高質量增長離不開創新。

(5)開啟了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擴展閱讀:

經濟新常態起因:

中國發展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共中央政治局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

「新常態」在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對現實問題和未來挑戰的清醒認識中、在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對現實機遇的從容把握和對未來發展的信心把握中、在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對自身使命的擔當精神,彰顯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的實力智慧和意志的背景中形成。

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中國GDP增速從2012年起開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別為7.7%、7.7%、7.4%,是經濟增長階段的根本性轉換。中國告別過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

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使中國政治生活進入新階段,中國政治呈現出新常態,拿下周老虎徐老虎。

刑可上常委,給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奢侈消費、公款旅遊、迎來送往等戴上「緊箍咒」,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斷深入;「新常態」也不僅僅是指中國社會建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中國社會建設呈現出新常態,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包括北京市老百姓國學會等一大批社會組織緊跟黨走在時代前列,倡導社會風尚,促進和諧社會幸福社會建設;「新常態」使中國文化發展進入新階段,中國文化發展呈現出新常態。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經濟新常態


F. 我國經濟發展開始進入新常態表明了什麼

我國經濟發展開始進入新常態表明了中國經濟進入轉型關鍵期

「經濟新常態,需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從根本上說,就是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讓市場主體真正放開手腳;就是要『補短板』,把該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就是要『強實體』,把該給的政策給足,夯實發展的微觀基礎. 「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G. 社會新常態六新內容

中國社科院解析「社會新常態」:面臨六大階段性轉折

社科院認為,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社會也有一種發展的「新常態」,我國社會發展實際上進入一個「新成長」階段。社會發展呈現從以數量導向為主向以質量導向為主轉變的趨勢。

「從近兩年發展的情況看,這種新成長的特徵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呈現出一些不同於以前發展形勢的新特點,或者說在社會發展方面呈現出一些轉折時期的特徵。」李培林說。

轉折一

城鎮化發展的階段轉折

國際上城鎮化的發展階段,通常分為人口向城市集中、郊區化、逆城鎮化、再城鎮化等幾個階段。

我國城鎮化水平從2011年開始超過50%,2014年估計會達到近55%。李培林說,我國城鎮化是一種加速型、跨越型的發展,一方面城鎮向人口集中還沒有結束,另一方面城鎮郊區化和逆城鎮化現象已經展開,這預示著一種新的趨勢到來。

「雖然這些跡象還只是以農家休閑、鄉村養老、城市人經營鄉村第三產業等形式表現出來,但是一種未來大潮的徵兆。」李培林說,城鎮郊區化和逆城鎮化並非城鎮化的倒退,而是城鎮化發展的新階段,是城鄉一體化的提升,孕育著巨大的新發展空間。

社科院研究顯示,像我國這樣的人口大國恐怕很難單靠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來解決城鎮化問題,估計我國城鎮化要到2035年前後達到75%才會穩定下來。

藍皮書稱,在我國,逆城鎮化的過程遲遲沒有產生,並非只是因為發展階段未達到或者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的問題,與戶籍的限制和農民住宅無法進入市場也有很大關系。

李培林認為,在這方面我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結構變動彈性,應當因勢利導,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

轉折二

勞動力供求關系的階段轉折

最新研究發現,中國的失業率在經濟增長速度下行的情況下並沒有出現惡化,反映真實失業情況的城鎮調查失業率與統計口徑有一定局限的城鎮登記失業率非常接近。「這在過去經濟增長速度下行的時候從未有過,是一種意外的驚喜。」李培林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陳光金介紹,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大力促進新增就業的措施發揮了作用,2014年新增就業崗
位1000多萬個;二是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發揮了就業拉動作用,服務業對就業的拉動作用高於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如北京的快遞服務業和汽車代駕服務業這
種新業態的就業崗位大幅度增加;三是勞動力供求關系確實發生了深刻變化,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和勞動力人口的總量都已經開始下降。

「未來我國甚至會出現比較突出的勞動力結構性短缺。」李培林說。

同時,社科院研究也顯示,經濟新常態下就業結構性問題突出。藍皮書作者、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勞動保障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雲說,這主要表現在四個
方面:以高校畢業生為主的青年就業問題突出。預測到2030年,勞動年齡人口中大專及以上學歷比重將超過30%,新成長失業人員及其中的應屆畢業生比例均
呈上升趨勢;大齡勞動者就業壓力或將增大,大齡低技能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被邊緣化;技能結構矛盾將進一步緊張;受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影響,農村勞動力向二、
三產業轉移,就業難度或將進一步加大。

轉折三

收入分配變化的階段轉折

改革開放以來,在拉開收入差距、提升經濟效率的政策取向和市場經濟本身規律的雙重作用下,收入差距總體上呈一路擴大的態勢。這種態勢到2008年達到頂點,基尼系數為0.491。此後至2013年的5年,基尼系數開始緩慢回落。

陳光金分析,這種回落得益於四個重要因素:一是城鄉差距開始縮小,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經連續4年增長速度快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二是區域差距得
到控制,相對發展滯後的中西部地區已經連續近10年經濟增長速度快於比較發達的東部地區;三是在勞動力出現結構性短缺的背景下,人工成本出現持續增長的態
勢;四是大規模地減少貧困。

陳光金認為,我國收入分配狀況的改善,為增加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力量和轉變發展方式提供了新的有利條件。

藍皮書作者、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認為,未來我國總體居民收入差距將會進一步縮小,但「個人所得稅的快速增長值得重視」。數據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我國個人所得稅同比增長12.4%,而全部稅收的同比增幅只有7.4%。

轉折四

職業結構變動的階段轉折

陳雲對記者表示,經濟新常態是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出現的必然現象,必然伴隨經濟結構、城鄉結構、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的深刻變化。

中國城鎮化進程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以沿海地區經濟轉型和中西部地區趕超為特點的區域性結構變化,都將要求對人力資源的配置進行調整。

2013年,我國經濟產出總量中,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達到46.1%,而第二產業比重為43.9%,第一產業比重為10.0%。
2014年延續了這種態勢。社科院預測,到2016年我國第三產業比重有可能首次超過50%。李培林認為:「這是我國即將從工業化中期轉入工業化後期的重
大標志。」

李培林說,由於服務業的就業彈性高於工業,更高於農業,這種經濟結構的變動,也會更深刻地反映到職業結構的變動上。或者說,我國將開始一個新的職業
結構階段,即所謂「白領時代」,在非農從業人員當中白領從業人員總量超過藍領從業人員。西方國家一些有爭議但備受關注的議題如「大眾消費時代」、「中產階
層」等都是在這個階段提出的。

轉折五

居民生活消費的階段轉折

2000年以來,我國最終消費率和居民消費率都曾連續十幾年呈下降態勢,但近兩年情況正在發生變化,特別是最終消費和居民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強勁。

根據2014年上半年的數據,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54.4%,拉動GDP增長4個百分點。固定資本形成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48.5%,拉動GDP增長3.6個百分點。

「經濟新常態下,消費也處於結構升級的關鍵階段。」陳光金說,經濟增長的需求結構應進一步優化,要讓人民生活改善和消費增長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國內消費已經超過投資和出口,成為最主要的經濟增長推動力量。」李培林說,居民生活消費層級不斷提升,以房、車、休閑、旅遊、通信、網購引領的新型大眾消費時代到來。

社科院上述研究成果認為,應促進經濟增長動力結構轉換,包括讓民間投資在更大程度上成為投資主渠道,讓國內社會消費成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源泉。

轉折六

社會發展質量的階段轉折

「社會新常態」也意味著人們要直面環境污染、貧富分化、食品安全等一系列挑戰,並通過制度創新和改革解決問題,提升社會發展質量。

社科院研究發現,目前,勞動爭議仍然是社會矛盾沖突數量最多的一個方面。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個季度,各級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和仲裁機構共受理案件52.2萬件,涉及勞動者72.1萬人,同比分別增長5.6%和11.1%。

由各種勞動爭議引發的勞動者群體性事件數量也有較大增長,事件焦點主要涉及工資(討薪)、企業裁員和經濟補償、計程車運營爭議、職工保險福利爭議等問題。

此外,房價、食品葯品安全、環境質量等仍為人們關注的主要社會問題。盡管政府出台了多種措施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這些依然是影響人們生活質量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的最主要問題。

「社會新常態下,我國以GDP為主要指標的發展數量和規模擴張的階段,已經逐步為更加註重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階段所替代。」李培林說,如今,人們對生活質量、健康、食品安全、水和空氣清潔、滿意度、幸福感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一個更加註重社會發展質量的新階段已經開始。

李培林對記者表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回落至7.5%左右,既是30多年來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意味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都需要適應這種新常態。
上述六個階段轉折,意味著不僅在經濟領域,而且在整個社會領域,都出現了一種新的常態,或者說一種新成長階段。這既帶來一系列新問題、新挑戰,也意味著新的機遇和新的發展空間

H. 在經濟新常態中,經濟發展呈現出的鮮明亮點包括哪些

1、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年均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但仍將保持在7%—8%的中高速。與中國改革開放前32年年均增長9.9%的高速增長階段相比較,年均增長速度大概回落2—3個百分點。但與世界其他國家或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相比,這一增長速度仍處於領跑狀態。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4年10月的最新預測,2014—2019年世界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將為3.9%,其中發達國家為2.3%,新興經濟體為5%。

2、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吃資源飯、環境飯、子孫飯的舊發展方式正在讓位於以轉型升級、生產率提高、創新驅動為主要內容的科學、可持續、包容性發展。中國經過前一個階段的高速發展,資源、環境、社會保障問題的制約日趨嚴重,吃資源飯、環境飯、子孫飯的舊發展方式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一是資源消耗大,資源約束日緊。

總之,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已經被迫展開,告別不顧資源短缺、竭澤而漁、破壞性開採的粗放型發展,忽視環境保護的污染性發展,透支人口紅利、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後的透支性發展,正在逐步轉入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發展的主要動力正在逐步轉向依靠轉型升級、生產率提升和開拓創新。

(8)開啟了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擴展閱讀:

在認識新常態上,要准確把握內涵,注意克服幾種傾向。

其一,新常態不是一個事件,不要用好或壞來判斷。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是一種內在必然性,並沒有好壞之分,我們要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

其二,新常態不是一個筐子,不要什麼都往裡面裝。新常態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不要濫用新常態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態」,什麼文化新常態、旅遊新常態、城市管理新常態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現象都歸入新常態。

其三,新常態不是一個避風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難做好的工作都歸結於新常態,似乎推給新常態就有不去解決的理由了。新常態不是不幹事,不是不要發展,不是不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而是要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造精神地推動發展。

I. 經濟新常態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積極變化

經濟新常態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積極變化

當前,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如何看待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怎樣的挑戰?又將迎來哪些機遇?要理解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
態,就必須將我國經濟發展目前所處的新階段及其所表現出的新特徵、需要的新改革等結合起來系統理解。

當前的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進入了可控、相對平衡的運行區間。在外需疲軟、內需回落、房地產調整及深層次結構變動的力量綜合作用下,經濟下行
壓力有所加劇。然而,「新常態」並不是只有困難、挑戰和風險,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
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因此,中國經濟「新常態」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
系的宏大發展機遇。

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不僅暴露了世界經濟面臨巨大的結構性問題,同時也宣告了鑲嵌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中國傳統增長模式走到
了盡頭。高投資帶來的高能耗與高污染、收入分配差距帶來的社會經濟沖突以及過度管制帶來的創新不足已經成為中國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足和民族復興的絆腳
石。人民深深認識到,大改革和大調整是重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基石的唯一選擇。這種「大改革」與「大調整」共識的形成是「新常態」帶給中國經濟下一輪發展的
最大禮物,在世界性結構改革的大浪潮中給予了中國良好的機遇期。

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中國在GDP穩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時,其市場份額和消費規模也大幅度提升,中國需求成為世界需求最為重
要的決定因素,「大國經濟效應」開始全面顯現。一是在市場上出現全面的規模效應和范圍效應,生產效率的提升有效對沖著各種成本的上升,使中國在世界市場的
份額並沒有下降;二是消費開始上台階,中國消費規模依然按照每年平均13%的速度增長,中國開始從「世界工廠」轉向「世界市場」。三是中國的「世界工廠」
開始與中國的「世界市場」相對接,在內外貿一體化的作用下使中國經濟的穩定性和抵抗世界經濟波動的能力大幅度上揚。

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雖然到2014年年底,中國各類產業結構的指標已經標志著中國經濟開始向後工業化階段轉化,工業化紅利開始衰
竭。但是,一定要看到中國經濟縱深的厚度和寬度,即「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區」雖然開始全面轉向服務業驅動,但廣大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工業化依
然處於高速發展的中期階段。這不僅為東部產業升級提供有效的騰挪空間,也為中西部加速發展提供了契機。因此,中國產業的梯度大轉移不僅大大延緩了中國工業
化紅利消退的速度,同時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增長極使中國空間布局更加科學。

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和老齡社會的逼近意味著中國傳統的人口紅利開始消退。但必須注意的是,目前「招工難」和
「用工貴」問題主要凸顯在農民工領域。中國的就業格局是「大學生就業難」與「民工荒」相並存。每年700多萬大學生畢業壓力已經使大學生就業起薪與農民工
平均工資開始拉平。而這恰恰是中國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關鍵,這說明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已經為中國產業升級准備了大量高素質、低成本的產業後
備大軍。以大學生和人力資源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紅利開始替代以農民工和低端勞動力為核心的傳統人口紅利。

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仔細梳理中國技術創新發展的各類指標,我們會發現,在粗放式發展模式走到盡頭的同時,中國創新發展模式已經嶄露頭
角:一是專利申請大幅度提升,於2013年達到257.7萬,增速為15.9%,佔世界總數的32.1%,居世界第一;二是R&D經費支出突破低
水平閥值,於2014年達到GDP的2.09%,增速達12.4%,進入高速度、中等強度階段;三是技術市場活躍程度大幅度提升,2013年技術市場交易
額達到7469億元,增速達到16%;四是高技術產品出口大幅增長,總額達到660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0%;五是國外發表的科技論文在2013年已
接近30萬篇,邁入世界科技論文大國的行列;六是中國擁有世界最龐大的科學技術研究人員。上述這些參數說明,只要進一步進行科技體制改革和鼓勵各類創新創
業活動,中國技術創新紅利必將逐步實現。「中國製造」開始向「中國創新」轉型,從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向知識密集產業過渡。

第六,「大升級」與構建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機遇。在市場、技術、人力等多方面的作用下,中國經濟開始出現全面升級的勢頭:一是在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
時,消費開始出現大幅度升級,開始從過去30年的以吃穿住行為主體的工業化消費轉向以高端製成品和服務消費為主的後工業化消費;二是產業在需求拉動下,開
始大幅度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國升級版經濟的雛形開始顯現。

第七,「大開放」與中國經濟全球布局的機遇。中國經濟實力的全面提升以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給予中國前所未有的進行大開放和
全球布局的機遇。一是中國開始從「商品輸出時代」轉向更為高級的「資本輸出時代」,海外並購突飛猛進,其平均增速超過30%,對外投資總量2014年已突
破1000億美元;二是以區域性自由貿易區的構建全面強化中國開放的板塊效應;三是以「一帶一路」為核心展開中國空間戰略與開放戰略全面對接,並通過互聯
互通打造中國新的國際合作格局;四是以金磚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國際金融機構的構建,打破歐美一統國際金融的格局。這些拓展有效擴張了
中國資源配置的空間以及盈利模式,必將把中國發展帶入新階段。

當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機遇,將各種戰略機遇轉化為真正的增長和發展,這不僅需要我們有效解決「新常態」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同時還需要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構建出適合下一輪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

閱讀全文

與開啟了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