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土地是自然資源,是人們生活和經濟發展生存的
(1)一般說來,耕地多分布在東部季風區內地勢平坦的平原、低緩的丘陵及盆地,內北方地區多容旱田,南方地區多水田,主要種植農作物。林地多分布於降水較多的山區,盛產木材、水果等。草地多分布於西北內陸地區,畜牧業發達,畜產品豐富。城市多為建設用地,難利用土地多分布於戈壁、沙漠、高山、石山等地。(根據具體情況作答) (2)由於不合理利用和人口的增加,常常出現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亂佔耕地等問題。(根據具體情況作答) (3)一般說來,東部季風區土地資源開發潛力小;東北、西北等邊遠地區,未開發土地相對較多,但土壤貧瘠,氣候條件差。(根據具體情況作答) (4)本著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資源的原則,既充分利用,又保護生態平衡。(根據具體情況作答)
❷ 自然資源對某一區域經濟的發展有何作用
1、自然資源市場化對資源型產業的影響
自然資源進入市場之後,由於需求大於供給,各需求者競爭的結果必然使資源產品的價格上升。擺脫了長期以來計劃體制制約的資源型產業部門的經濟效益將在短期內顯著提高,困擾我國資源型產業部門的「經濟危機」將得到緩解。
2、加工型產業的影響
我國的許多企業,尤其是國營大中型企業,在長期受到計劃體制約束的同進,還受到許多保護,廉價的自然資源產品的供給便是其中之一。
在原材料價格很低而成品價格相對較高的情況下,許多企業仍存在虧損,一旦自然資源進入市場,資源產品價格上升,這些企業所面臨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
3、自然資源市場化將促進資源節約型產業結構的形成
自然資源市場化可以使資源型產業部門加深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可以使加工型產業部門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還可以使其他產業部門(例如建築業、交通運輸業等)增強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這些作用的結果,是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
(2)自然資源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自然資源特徵
1、數量的有限性。指資源的數量,與人類社會不斷增長的需求相矛盾,故必須強調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
2、分布的不平衡性。指存在數量或質量上的顯著地域差異;某些可再生資源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分異規律;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分布具有地質規律。
3、資源間的聯系性。每個地區的自然資源要素彼此有生態上的聯系,形成一個整體,故必須強調綜合研究與綜合開發利用。
4、利用的發展性。指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范圍和利用途徑將進一步拓展或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不斷提高。
❸ 經濟發展需要依靠自然資源,你覺得呢
是的,固然經濟發展不能完全依靠自然資源,但脫離自然資源的經濟發展完回全是緣木求魚,經濟活動是答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以滿足物質和文化需要的活動,它以自然資源為物質基礎和勞動對象,能源和土地、水、森林、礦產等資源是人類立足生存之本和發展進步的源泉。
經濟的發展是資源滿足人們需求的體現,資源承載能力是決定經濟發展水平的基本要素。隨著經濟增長,人口持續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類對資源的需求消耗一直呈上升的趨勢。
由於大部分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繼續沿襲高消耗的發展模式,資源的可采儲量將不斷減少,資源的持續供給能力下降,將嚴重危及到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持續。
❹ 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推動性作用,也就是充分但不必要條件。如果有自然資源相對無自然資源的來說版當然發權展有潛力些。比如山西多的煤老闆,鞍山的礦產,中東地區的石油。等等。但是也並不全是。除了自然資源以外還是要發展高科技。日本的自然資源相當的匱乏,但是卻是亞洲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就是人家的科技發達。望能給你做點參考
❺ 自然資源經濟學的國內外自然資源經濟學的發展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指出:租金是使用缺乏彈性的生產要素的報酬。可以認為,資源(如土地一類可出租帶來租金的資源)的租金是缺乏供給彈性的任何一種資源的服務價格,假設資源在其餘下的使用年限內可出租給生產者,那麼它的所有者可望獲得一系列的租金收入,這一系列租金收入的貼現值可以用來估計該項資源的現期價值。估計模型建立如下:
其中:Vt為未來資源租金收入在t年的貼現值,即t期資源價值的現值;QT為各期預期開采量;NT為單位資源的租金;r為貼現率。
為實現資本投資收益最大化,資本在不同生產要素之間不斷發生轉移,直到在各要素上實現的利潤率相等,則應有:
Nt + 1 = Nt(1 + r)
進一步,可得:
比較Vt與Vt + 1,兩期開采總量相差不大,單位租金Nt + 1 = Nt(1 + r),可以發現t+1期資源價值或價格高於t期,解釋為某一資源的價值或價格隨著消耗引致的稀缺性不斷上升。 機會成本的概念是[[新古典經濟學派]]提出的。用機會成本確定自然資源價格,不僅意味著將一部分資源開發利潤計人成本,也意味著必須將未來所犧牲的收益計人成本。在無市場價格的情況下,用機會成本來間接計算資源價格,是一個可行的方法,因而機會成本理論被廣泛地用於自然資源定價。其中邊際機會成本定價模型就是較為先進和流行的一種。
邊際機會成本(MOC)理論認為:自然資源的消耗使用應包括3種成本:①邊際生產成本 (MPC),它是指為了獲得資源,必須投入的直接費用;②邊際使用者成本(MUC),即將來使用此資源的人所放棄的凈效益;③邊際外部成本 (MEC),外部成本主要指在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對外部環境所造成的損失,這種損失包括目前或者將來的損失。上述3項可以用下式來表示:MOC=MPC+MUC+MEC。該理論認為:MOC表示由社會所承擔的消耗一種自然資源的全部費用,在理論上應是使用者為資源消耗行為所付出的價格 P,即P=MOC。而當P<MOC時則會刺激資源過度使用,P>MOC時會抑制正常的消費。
MOC將資源與環境結合起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度量使用資源所付出的全部代價,它彌補了傳統的資源經濟學中忽視資源使用所付出的環境代價以及後代人或者受害者利益的缺陷,可以說是一個新突破。另外,MOC可以作為決策的有效判據用來判別有關資源環境保護的政策措施是否合理,包括投資、管理、租稅、補貼以及自然資源的控制價格等。但將其應用於自然資源價格測算仍存在著嚴重的缺陷,主要表現在:①應用較困難。在公式 MOC=MPC+MUC+MEC中,MPC的獲取比較容易,而MUC、MEC則比較困難。②缺乏可比性。由於同一資源在不同地區MUC、MEC的計算的內容方法不同,使MOC缺乏可比性,難以進行時空分析和從宏觀上把握資源價格的變化。 自然資源使用制度,是自然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涉及資源與保護和產權諸方面的經濟政策、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的總和。我國自然資源使用制度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場化改革方面。通過對我國資源傳統產權制度進行制度經濟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以前,資源產權制度類型主要為公有制基礎上的工資契約制度和集體分成制度。兩種類型在本質上都屬於多層代理經營關系,容易產生 「政府代理失效」,造成資源的配置效率極低。作為自然資源的公共產權主體,國家不僅對資源擁有積極的權能,既可以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資源,也可以行使其消極的權能,即排除一切非法的侵犯。但國家是個抽象的、不清晰的集合,權利無法被具體界定到某個人,因而,要切實行使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國家必須把這一所有權委託給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不可能直接控制那麼多的資源,所以又必須委託給中央政府各部門和地方政府去管理;各部門和地方政府又不可能事無巨細地全面控制和管理這些資源,它們必須尋找代理人——自然資源管理部門直接管理。這樣,自然資源的產權必然被層層委託給眾多具體代理人去行使,其間必須經過很多中間環節。然而,國家及其各級委託代理人都有著不同的行為和利益目標。每個環節的代理人與它的委託人的利益目標都可能存在差異,從國家到最後代理人,這種利益目標差異可能會越來越大。這樣,就存在著代理人行為嚴重背離自然資源公共產權主體和終極所有權人利益的可能。為了協調自然資源各級代理機構的目標,督促它們恪盡職守,國家還需設立相應的協調、監督機構。同代理機構一樣,各級協調、監督代理機構及其組成人員都有著各自的行為目標,其目標可能既有經濟性的,又有政治性的。因而,各級代理人和協調、監督機構在履行職責時,必然要作利益衡量,而衡量的標準是自己的利益目標。當行為結果符合自己的目標時,就會積極行動,自然資源公共產權主體的委託目標就會實現,公共產權主體的所有者的地位得到維護;反之則相反。這里存在著信息不對稱、代理者被俘虜、代理者有限理性及代理者創租賣租等政府失效和代理失效問題。其主要原因是代理者的機會主義行為。
20世紀80年代進行的資源產權制度改革大大地降低了監督成本,但資源的維持成本以及流轉交易成本很高。90年代,新制度經濟學傳人國內。同時,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得到進一步深化,在指導思想上也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在這樣的理論和實踐背景條件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集中於利用現代西方新制度經濟理論尤其是產權理論對我國自然資源的傳統管理制度進行分析,並提出了各自的產權制度模式。隨著我國向市場經濟漸進步伐的加快,我國自然資源產權制度也發生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制度變遷。這種漸進的變遷可以分為三個歷史階段,即從公有產權 「完全」所有階段——開發利用產權無償授予階段 ——開發利用產權有償獲得和可交易階段。其中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特定產權制度安排,總體上制度變遷在向有利於自然資源合理配置的方向漸進。無論從資源配置效率,還是從制度變遷角度進行分析,其結論都表明市場化是我國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的方向。但不可忽視的事實是,橫向和縱向的數據比較表明,我國自然資源產權市場配置的效率是低效的。這可從每年發布的環境公報中得到證明,並可從近些年我國環境國際競爭力的排名在排名國家中連續多年排在倒數幾位甚至倒數第一位中得到佐證。
從資源經濟學的角度看,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應是「使自然資源在時間上的配置對社會最優」。由於私人最優與社會最優的條件是有差別的,加上可再生自然資源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決定了自然資源在自由市場中的個人最優配置與社會最優配置之問存在著巨大的偏差,私人最優會背離社會的高效率配置,且不能保證代際平等。此外,最優配置原則在配置動態發展的自然資源時,對很長時間范圍的利率適用性、風險、不可逆性等問題,市場機制還難以發揮作用。因此,對涉及很長時間范圍、具有大量不確定性和不可逆性、並且缺乏市場機制發生作用必要條件的自然資源管理的決策問題時,保護主義者處理方法中固有的謹慎、反對冒險和採取自我剋制的精神,還是值得提倡的。 在我國自然資源產權市場化改革方向已成為共識的情況下,理論界對自然資源產權市場具體模式、機制的分析研究逐步展開。對於資源產權市場的性質,主流的觀點認為應該是使用權交易市場。在我國,資源屬於國家所有,使用權交易市場的性質是符合這一所有制前提的。關於資源產權市場的結構,考慮到我國資源和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應是一個多層次的權力關系體系:包括國家有償出讓資源經營權給資源經營者,資源經營權在經營者之間的流轉等層次。
王萬山(2003)從自然資源產權市場交易的三個層次,即初始產權界定、交易權規定和交易制度安排上綜合研究了我國資源產權市場的制度優化建設途徑,提出了三步連續而漸進的制度改變策略:第一,建立市場化的資源公共產權規制模式;第二,在現有的資源所有權安排條件下,實現資源使用權和經營權的市場化;第三,實行多元化和市場化的資源所有權制度,形成公私產權對接的完善的資源產權混合市場。根據自然資源產權多樣化特徵,應分門別類建立起多樣的所有權體系,建立和健全具有權威性的自然資源管理機構,利用產權制度規范自然資源產權市場的建立和運行。對於產權界限比較清晰的自然資源,應在平衡公共利益和所有者與使用者利益前提下,根據其使用、經營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大小,將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分配或拍賣給不同的產權主體;對於產權邊界模糊而難以界定、外部性很大的自然資源,應繼續以公共產權主體為所有者,但需要改變目前政出多門的所有權結構,由統一的政府機構組織作為單一的所有者來管理,以減少相互危害的外部性。其間可考慮建立政府監督管理和委託代理制度,從而實現對各類型自然資源的有效管理。這一研究的意義在於為我國自然資源政府管制與市場對接的混合市場安排提供了理論依據,對我國至今仍然保持強大「計劃」慣性的自然資源管理體制如何引人市場機制以建立政府一市場一企業(農戶)相融合的中國自然資源「混合市場」制度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與上述觀點不同,有學者認為我國資源產權市場屬性應是所有權交易市場。其理由主要有:(1) 自然資源所有權交易是自然資源成為商品,最終成為資本和資產的前提;(2)自然資源所有權交易是廠商實現利益最大化、政府代表公共選擇的保證。這一觀點提出了兩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所有權經濟上的實現與市場的關系,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相容問題。其中公有制經濟與市場經濟相容問題是整個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從國際資源利用的制度主流來看,大多數國家還是建立以資源國有為基礎的產權市場。
❻ 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有什麼矛盾
窮國和富國之間、南北之間的差異和由此而引起的貧困問題,是當代又一個重大的全球問題。據世界銀行統計,90年代全世界127個國家(地區)中,低收入國家人口為31.27億,佔全球人口的58.4%;人均年收入在275美元以下的人口為6.3億,佔全球人口的18%。造成這種貧富差異,除了政治和歷史的原因外,資源問題是最大的問題,起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大批受殖民統治的亞、非、拉國家通過不屈不撓的民族解放斗爭紛紛走上了獨立的道路。這些國家在國際上處於受孤立的地位,經濟上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工業化國家的控制。這些國家大體可以分為3類:1.開始實行工業化的國家,如阿爾及利亞、委內瑞拉、馬來西亞、菲律賓、巴基斯坦、巴西、墨西哥等;2.經濟增長潛力基本上依靠自然資源的國家,如產石油的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產銅的扎伊爾、尚比亞、智利、秘魯,產錫的泰國、玻利維亞、印度尼西亞,產鋁的牙買加、幾內亞,產可可的迦納等;3.缺乏自然資源且非常貧困的國家。戰後這些國家在經濟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無法完全擺脫發達國家的控制,經濟上遭受嚴重剝削。表現在發展中國家大多糧食不能自給,采礦業、採油業受發達國家的控制。
石油方面,企業收歸國有後,有些發展中國家依舊由外國企業經營,石油工業的下游產業,如煉油、運輸、銷售等環節仍在很大程度上受西方石油公司控制。
其他在外貿、技術和資金領域,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也給予了較多的限制,迫使他們無法脫離其影響而真正走上經濟自立的軌道。
發達國家在對發展中國家進行資源控制的同時,也造成了他們對發展中國家的很大依賴。一是對能源的依賴。發展中國家的產油國控制了世界50%的進口量和70%—80%的出口量,發達國家所需石油的75%依靠發展中國家。如美國40%的石油靠進口,日本、德國、法國的石油90%依賴進口,這種趨勢今後還將繼續。二是對原料的依賴。除石油外,發展中國家為發達國家提供了農業和礦產原料的60%。美國13種基本工業原料中,進口量占國內消費量1/2以上的就有9種,其中大部分來自非洲。西歐、日本的礦產原料90%以上需要從發展中國家進口才能解決。三是對發展中國家市場的依賴。這一點在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經濟危機時期更是如此。四是對投資場所的依賴。發展中國家歷來是發達國家剩餘資本的最佳投資場所。五是對石油資金迴流的依賴。為進口所需石油,發達國家不得不花費巨額「石油美元」,僅中東地區每年就擁有上千億美元。如此大量的「石油美元」如能夠迴流發達國家,當然是這些國家迫切期望的。20世紀70年代初期,由於中東石油生產國同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導致中東石油禁運,形成了全世界第一次波及范圍空前的石油危機。以此為轉折,少數工業國家壟斷世界資源、控制世界經濟的歷史被沖破了一個缺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達國家依賴資源廉價供應而獲得的持續增長時期開始終結,逐步進入了長期的持續的「滯脹」時期。
從人均消費水平來看,發達國家和貧困國家之間人均消費的資源量也極為懸殊。據統計,低收入國家人均能源消費量為339千克油當量,中等收入國家為1375千克油當量,而高收入國家為5158千克油當量。高收入國家是低收入國家的15.2倍。從人均用水量看,低收入國家中居中等水平的幾內亞為115立方米/年,高收入國家中居中等水平的法國為668立方米/年,後者為前者的5.8倍。
因此,在制約人類社會發展的另一重大因素——環境和自然資源方面,發達國家也應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
❼ 如何處理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環境構建一個和諧社會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要在發展中保護好環境就要建設一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黨的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央首次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含義是什麼?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全社會都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系。反過來,良好的環境也會促進生產,改善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准則,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
構建和諧社會良好的生活環境,生態環境是必不可少。雖然國家和政府高度重視環保問題,但無可否認,我們身邊天不再藍,水不再綠的現象比比皆是,特別是經濟發達的重工業區。難道發展一定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么,如何才能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為此我們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以「環保」為主題,實地走訪了新昌嵊州兩地,詳細了解了當地近年來經濟發展情況以及環境保護所面臨的問題。並提出了「同建綠色和諧家園,共享清澈碧水藍天的口號」。
嵊州是我的家鄉,自古就有東南山水越為最,越地風光剡領先之美譽,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書聖王羲之晚年隱居卒葬於此,謝靈運、李白、杜甫、白居易、朱熹、陸游等歷代文人墨客多次來嵊游歷。嵊州還是著名人口理論家馬寅初、革命音樂家任光、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圍棋國手馬曉春等名家名人的故鄉,中華世紀壇40位文化名人嵊州佔了兩位--王羲之和馬寅初。嵊州是全國第二大劇種越劇的發源地,是著名的"越劇之鄉"、"領帶之鄉"、"圍棋之鄉"、"竹編之鄉"和"茶葉之鄉"。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蘊。
7月17日下午,我們實踐小分隊順利抵達了嵊州,隔了好幾個月再回嵊州,倍感親切,稍作休息,我們前往市發展計劃局了解情況。從領導口中我們知道隨著近幾年嵊州發展的加快,面臨著一系列的環保問題,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特別是曹娥江污染問題,因上游新昌江的水質污染導致嵊州靠近新昌的部分村莊環境惡化,並一度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
第二天我們來到嵊州較為著名的百丈飛瀑景區.進入景區,滿眼盡是蔥翠,身旁就是潺潺流水,沿著山間小徑拾階而上,別有一番人在畫中游的意境,忽見一簾幽水自天而降,層疊而下,在陽光照耀下飛灑出一片旖旎的光暈。景區內環境清幽,遊客較少,恍如人間仙境。下午我們來到王羲之墓。王羲之墓於1984年重修,圓形,朝南,墓碑刻「晉王右軍墓」。另有墓道及古牌坊一座。在欣賞嵊州景區優美的環境的同時,我們重點關注景區環境及對於環境的保護,在百丈飛瀑就見到了天然的竹簍垃圾筐,我們還在景點內進行了你丟我撿的活動。
第三天,我們又來到新昌大佛寺進行萬人簽名活動。大佛寺群山環抱,奇岩突兀,亭台樓閣環布,古樹修篁,故大佛寺又有「石城古剎」之稱。寺內依山崖開鑿30年的石彌勒佛像,南朝文學家劉勰譽之為「不世之寶,無等之業,曠代之鴻作」,後世稱之為「江南第一大佛」。沿途有鋸解岩、譽為「江南敦煌石窟」的千佛岩、放生池、隱岳洞、晉曇光舍利塔、隋智者大師法塔、朱子亭(朱熹於此著書立說)、朱梅、硅化石,石門幽谷、磨崖石刻等景觀。我們在風景秀麗的大佛寺山門處擺開陣勢,拉開有「同建綠色和諧家園,共享清澈碧水藍天」的宣傳橫幅,並請遊客們在橫幅上簽字。遊客們知道我們的活動後都十分支持,主動前來簽名,為宣傳環保出一分力。經過一天的活動橫幅上密密麻麻的簽滿了熱心環保群眾的名字,我們都十分有成就感。
第四天我們上午參觀浙江綠環粉體工程有限公司,參觀廢舊輪胎粉碎合成體育跑道生產線,下午參觀華發科技生態公司,參觀用玉米澱粉為材料生產塑料製品生產線。浙江綠環橡膠粉體工程有限公司是集橡膠專業設備製造、膠粉改性及橡膠製品生產為一體的高科技股份企業。公司多項產品被認定為國家級重點新產品並列入國家環保產業化國債項目和國家火炬計劃,獲得國家科技型創新基金支持,並榮獲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我們走進車間看到了建成年產一百萬平方米預制型橡膠運動地面生產線。雖然設備看上去不怎麼先進,但利用廢舊輪胎生產預制型橡膠運動地面的技術卻是極為先進的。眾所周知過去處理黑色橡膠垃圾只能用回收再生產的方式,不僅原料利用率低,產品附加值也極為有限。而綠環卻做到了可以將廢舊橡膠原料用來生產塑膠跑道大大增加了產品附加值和原料利用率,有效地減少了黑色垃圾對環境的危害。下午我們來到浙江華發生態科技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專業研究、生產、銷售生物質降解材料的高新技術企業,它將玉米、木薯澱粉進行改性,與PLA、PHBV、PCL等脂肪材料共混,通過偶聯、聚合等反應,採用獨特工藝,製得生物質將解材料製品。在石油資源日益緊缺、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嚴峻形勢下的今天,華發技生態公司開發更優秀的生物質產品來緩解地球環境壓力和替代石油副產品資源。以玉米澱粉為材料生產塑料替代品,盡管這樣的成本比過去的塑料製品高,但它的環保貢獻卻遠遠超過高出的成本。
7月21日是我們實踐的最後一天,這一天我們參觀了位於仙岩鎮的嵊新污水處理有限公司,嵊新污水處理有限公司是嵊州、新昌兩市縣出資的國有獨資企業,屬國家重點急需項目,它承擔著嵊州、新昌兩市縣企業排放的生產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達標排放」的任務。污水廠對污水的處理主要靠活性污泥的生化處理,而這活性污泥的接種馴化都有一定的技術要求。且由於曹娥江屬於內河水系,規劃為寧波地區水源地,有機物含量排放標准遠遠高於周邊地區,使得污水處理難上加難。但我們還是欣慰的看到污水從剛進廠時的烏黑發臭直至出廠時的清澈透明。烈日下,污水經過一道道工序從預處理池,旋渦室除泥,沉澱池到氧化池,漸漸恢復了水的原貌。
經過五天的實踐,我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要保護環境,又要發展經濟,就需要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當前,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應突出解決六大關鍵問題:一是大力倡導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倫理價值觀念。 理直氣壯地宣傳我國傳統文化中那些優秀的環境倫理觀,反對不符合國情、大肆鋪張浪費的思想觀念。要運用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和發展觀,使人與自然和諧的原則滲透到一切社會管理工作之中。二是建立健全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決策體系。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新型的社會發展狀態,要創造向新的社會發展階段轉型的必要的政治保障條件,特別是建立領導幹部環保政績考核制度、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公眾參與制度。三是建立以循環經濟為重要特徵的經濟發展模式。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具體體現。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實行清潔生產,在產業和工業園區進行生態化設計與改造,努力實現廢物的循環利用,實行環境標識、環境認證和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繼續開展綠色創建」試點示範活動。四是積極倡導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 大力倡導適度消費、公平消費和綠色消費。通過環境友好的消費選擇帶動環境友好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同時,通過生產技術與工藝的改進,不斷降低環境友好產品的成本,形成綠色消費與綠色生產之間的良性互動。五是大力發展和應用環境友好的科學技術。 立足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和應用環境友好的科學技術,形成資源消耗少、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廢棄物排放少的生產和消費體系,使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和利用能夠控制在生態環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圍之內。六是不斷培育環境友好的文化氛圍。 樹立尊重自然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通過教育、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等支持和協助,使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奉行的價值觀。
❽ 自然資源與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什麼
自然資源是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經濟發展要適度利用自然資源,保護自然資源。做到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❾ 影響中國經濟發展與布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有哪些
中國人口總數大,對經濟發展來說,利的是提供了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使工業專成本降低,促進經濟發展屬,同時也促進了消費,但人口素質不高,高科技產業人才難覓,使中國的高科技產業發展緩慢。資源是有限的,人口的不斷增長,對資源造成了巨大壓力,人們的節約和保護意識薄弱,對資源的需求量大,工業,農業,生活對資源的浪費和污染,使中國的資源面臨巨大壓力。人口多,產生的廢棄物也就多,再加上人們的環保意識不夠強,生態環境自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