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全球氣候變暖對全球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會產生哪些影響
氣溫上升,會使極地地區的冰雪融化,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如果海平面不斷上升,沿海低地地區可能會被淹沒。
⑵ 經濟全球化對旅遊業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遊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遊業對城市經濟的拉動性、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旅遊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
中國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中的一個新興產業,在其發展的早期就已經明確了發展建設的基本原則。一方面,它堅持對外開放,吸引國內外各界的資金。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鼓勵國家、集體和個人投資旅遊項目建設。
這一開放的投資政策促進了中國旅遊投資市場的活躍和旅遊接待能力的提高,為旅遊業的繁榮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盡管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和障礙,特別是旅遊管理體制和投資機制市場化程度較低,但中國旅遊業的投資環境總體上呈持續優化趨勢。
未來10年,中國旅遊業將保持10.4%的年均增長率,其中個人旅遊消費年均增長率為9.8%,企業/政府旅遊增長率將達到10.9%。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旅遊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國。
到2010年,中國旅遊總收入將從2002年的5.44%上升到國內生產總值的8%。因此,作為六大新興消費熱點行業之一,未來幾年將有重大投資機會。
(2)環境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作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浪潮,到底能給人們帶來什麼呢?衡量經濟全球化的利弊與得失,最關鍵的問題是要研究經濟全球化給中國提供了哪些機遇,帶來了哪些風險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據統計,流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在改革開放之初(1979—1982年)累計為11.66億美元。
以後逐年上升,進入20世紀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計達到44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額自1993年以來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發展中國家的第一位。在過去20年,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占所有發展中國家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32.47%。
由於經濟全球化實現了人才、資本、信息、知識和物質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中國能夠引進、吸收世界上的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根據中國的國情進行管理創新。事實上,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在經營管理方面已經給了人們很多啟迪和借鑒。
第二,有利於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經濟全球化使中國能更快地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
根據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及出口商品結構,強化經濟競爭力。
⑶ 世界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變化
自18世紀中葉英國首先開始工業革命以來,技術進步與工業化彼此助推,徹底改變了世界經濟的基本格局,資源和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化的直接結果是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並表現在一國或一地的人均家用電器、小汽車擁有量、基礎設施、人均居住面積提高或改善等方面。本節以經濟增長與能源、金屬礦產、水泥消費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關系分析為基礎,分析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變化的一般規律,為滿足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資源與環境的需求奠定基礎。
一、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
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的發明與使用,標志著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工業化社會。在工業革命以來的200多年裡,社會財富的積累超過幾千年農業社會積累的總和。大機器的廣泛運用使人們能夠便利地大規模開發利用能源和礦產資源,並將之轉化為社會財富。在人類社會財富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了人口膨脹、資源耗竭和環境污染等問題,並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關系主要表現為能源消費總量持續增加、能源結構不斷優化、能源強度逐步下降等。
——能源消費總量持續增加。從發展趨勢看,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與能源生產和消費密切相關。發達國家能夠實現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規模開發和利用能源資源。產品越豐富,社會越富裕,能源的生產和消費量也越大。工業革命以來,全世界的能源消費總量持續增長。石油消費總量是個典型的例子。石油規模化採掘始於1857年美國得克薩斯。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09年公布的數據,到2008年底,全球共消費石油約1560億噸,其中前40年只消費了約2億噸,20世紀上半葉50年消費了不到100億噸,最近50多年則消費了1460億噸(表1和圖1)。
表1 1998~2008年全球能源消費一覽表單位:百萬噸油當量
圖1 1983~2008年全球能源消費變化趨勢圖
(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09)
——伴隨產業結構升級,能源結構逐步優化。隨著技術進步和社會文明進程的加快,在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能源結構逐步優化:農業社會能源以薪柴為主;工業革命以來,能源構成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歐洲國家工業化最早要用木材煉鐵,隨著原料中廢鋼比重的增加,現在煉鋼採用電爐了;火車最初是用煤的,現在的高速火車已經用電了。從總體上看,工業革命以來,能源構成經歷了從薪柴—煤炭→煤炭—石油→油氣—煤炭為主的演變過程。隨著全球環境保護運動的興起,可再生能源發展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特別是近年來防止溫室氣體排放引起全球氣候變暖成為環境外交的國際熱點,可再生能源得到快速發展,在能源中的比例逐步提高。據有關研究,未來能源結構變化大致如圖2所示。
圖2 世界一次能源構成及其發展預測(1940~2100年)
(據W.E.Schollnbeger和J.R.Frisch.未來的資源危機.1982)
——隨著工業化的完成,世界各國單位GDP能耗逐步下降。在英、美等國工業化時並沒有出現全球性能源短缺。換句話說,早期工業化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沒有明顯的資源環境約束,是一種沒有或者很少約束條件下的自然發展。日本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正好趕上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提出了資源約束下的經濟增長,通過科技創新和結構調整降低單位GDP能耗,完成了工業化的歷史任務(圖3)。由於實現工業化的支撐技術不同,人均能耗及其峰值也不同。實證研究表明,早期工業化國家人均能源消費量較大時增長才趨緩,後發展國家人均能源消費峰值明顯低於前者。例如,發達國家人均GDP在1萬美元前,能源消費增長較快:1萬美元時韓國人均能耗4.07噸標准煤(1997年),日本4.25噸標准煤(1980年),美國8噸標准煤(1960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馮飛研究員根據有關研究資料,畫出了各國能源強度變化的概念模型(圖4)。
圖3 英、美、日及發展中國家單位GDP能耗曲線
(馮飛.電力技術經濟.2007年第3期)
圖4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強度的變化曲線
(馮飛.電力技術經濟.2007年第3期)
二、經濟增長與主要金屬礦產消費
與能源消費的規律大致相同,隨著全球經濟規模的擴大,金屬礦產消費總量持續增加,並表現為礦產消費與人均收入呈正相關關系。
——金屬礦產消費量持續增長。全球主要礦產品消費總量不斷增長,表現為在一些國家工業化時增長速度較快,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源消費快速增長,1973年到2000年前呈波動式上升。發達國家礦產品需求下降,部分是因為完成了城市化,部分是因為高耗材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鉛卻是個例外,主要與其毒性較大、日益被其他材料替代有關(圖5)。
圖5 全球礦產品消費增長趨勢
(王安建,王高尚等.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研究2001年度報告.中國地質科學院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研究中心.2001)
——人均鋼鐵消費強度隨人均收入增加而變化。從人均鋼鐵消費量的變化可以發現,先行工業化國家在工業化早期(人均GDP為3000~15000美元),人均消耗增加很快,後期(人均GDP超過15000美元)人均主要資源消耗出現增長放緩甚至絕對量下降的情形。簡單地說,一國或一地人均礦產資源消費強度經歷「(低)較快上升—(高)平穩—(較低)緩慢下降」三個階段(圖6)。
圖6 1968年世界各國鋼鐵消費量和人均GDP關系
(馬建明.對礦產資源(礦產品)需求預測的思考.2006)
——人均鋼材消費量與人均GDP關系密切。從總體上看,人均GDP與人均鋼材消費呈正相關關系。從人均鋼材消費量與人均GDP關系圖(圖7)上可見:其一,不同收入水平的國家和地區大致集中在兩個區域:圖的左下角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主要特徵是人均GDP和人均鋼材消費量均較低。發達國家和地區出現在圖的右中部,其特徵是人均GDP和人均鋼材消費均較高。其二,韓國和中國台灣例外,人均20000美元(PPP)時人均鋼材消費約800千克。究其原因,因為重化工業是韓國與中國台灣的主導產業,出口導向是其發展戰略,且出口產品的鋼材強度較高。雖然日、意、奧、德等國人均GDP與其他發達國家類似,但人均鋼材消費較高,因為這幾個國家機電產品出口量也較大。
圖7 人均鋼材消費量與人均GDP的關系
(陸曉明.礦產需求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我國礦產需求預測、資源保障分析及可持續發展對策建議.2006)
三、經濟增長與水泥消費
水泥是城市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必需的物資,原料來自非金屬礦的石灰石,以及工業和生活的部分廢物。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非金屬礦產品廣泛應用於建築、冶金、化工、輕工、石油、地質、機械、農業、醫葯、首飾和環境保護等領域,成為不可替代的材料,受到世界多數國家的日益重視和人們的青睞。
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水泥消費量呈現一定的規律。以美國為例。從1900年起,美國水泥產量和表觀消費量呈緩慢上升趨勢。據美國經濟部國貿局資料,到2008年,美國水泥產量8100萬噸,表觀消費量9252萬噸。從1955年起,美國水泥凈進口持續增長,到2008年累計凈進口量達1152萬噸。1906年到2008年,美國水泥累計產量為50.28億噸,累計表觀消費量54.40億噸(圖8)。
圖8 1900年以來美國水泥產量和表觀消費量的變化
四、城市化進程中的土地用途變化
不可再生、不可移動的土地是城市發展最基本的條件。城市化的實質之一是對土地等自然資源利用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化、集約化程度從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過程。
各國工業化時土地用途變化情況不同。英國工業革命伴隨著以圈地運動為標志的農業革命。早期的圈地運動把耕地變成牧羊場,後期則伴隨耕地數量的增加。1793~1815年,由於對法戰爭貿易中斷,墾荒達到高峰。到1830年,曾經稱為荒地的土地在英國基本不復存在。
美國耕地面積也有一個變化過程。南北戰爭及其以後,美國相繼頒布了《宅地法》、《荒蕪土地法》等法案,大批移民向西拓植,來自國內外的移民不斷增加。從1862年到1926年,聯邦政府共頒發了139萬公頃土地所有權證,面積約為2.3億英畝。美國農業耕地面積從1870年的4.07億英畝增加到1914年的9.1億英畝(圖9) 主要工業國家近現代工業史。
圖9 美國農用地隨著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化情況
(道格拉斯·諾斯(North,D.).美國的工業化,載於波斯坦、哈巴庫克(Postan,M.M.,Habakkuk,H.J.):劍橋歐洲經濟史(第六卷).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日本工業化時耕地面積變化表現為數量先不斷減少而後減少變慢的特點(圖10)。在1960、1970和1980年的耕地減少量分別為5000公頃、36000公頃和53000公頃,1980年後每年的減少約13000公頃,反映工業化完成與建設佔地減少的一致性。日本經歷了一個耕地開發、保護和控制的過程,耕地減少與國土面積小、人均耕地少密切相關。1959年日本農林水產省頒布《日本農用地轉用標准》,目的在於確保優良農地,維持農業生產力,適當限制農地轉用。
圖10 1960年以來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和可耕地面積的變化
(南亮進.日本的經濟發展.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2.108)
根據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的研究,在日本、韓國和我國台灣省的工業化過程中,損失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可耕地,這一點尤其需要引起我國決策者的特別重視。
五、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研究表明,人均收入與污染物排放之間呈倒U型關系(庫茲涅茨曲線)。如果經濟增長最終能帶來環境質量改善,就不必減緩經濟增長來保護環境。正因為如此,環境學家和經濟學家不斷對庫茲涅茨曲線揭示的規律進行驗證。下面引用其中的一些研究結果。
作為1992年世界發展報告背景研究(IBRD,1992)的一部分,一些專家估計了10個環境指標與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這些指標是:缺乏干凈水、缺乏城市衛生設施、城區懸浮顆粒物水平、二氧化硫濃度、1961年到1986年森林面積的變化和年採伐率、河水中溶解氧和大腸桿菌、人均市政廢物、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研究結果表明,部分指標確實與庫茲涅茨曲線吻合,包括:缺乏干凈水和城市衛生設施的狀況隨收入升高而逐步改善,但收入的升高帶來水質的惡化,引起全球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明顯地隨收入而升高;市政廢物的產生和排放也是如此。以一個國家的人均排放量表示的二氧化硫(SO2)、氧化氮(NOX)以及懸浮顆粒物(SPM),它們與人均收入水平的關系符合倒U形曲線揭示的規律。
還有一些專家利用該報告中世界經濟增長和人口增長的資料,評估森林採伐和SO2排放之間的關系,並對1990年到2025年的全球變化趨勢進行預測。對SO2的研究表明,拐點出現在人均GDP3000美元。全球SO2排放總量將從1990年的3.83億噸增加到2025年的11.81億噸;人均SO2排放量從1990年的73千克增加到2025年的142千克。森林覆蓋從1990年的4040萬平方千米,降到2016年的最低值3720萬平方千米,2025年又增加到3760萬平方千米。因為森林砍伐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在生物演化尺度上,這一過程是不可逆的 羅傑·珀曼著,侯元兆等譯.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
六、世界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關系的啟示
1.沒有一個國家能依賴本土資源實現工業化
由於自然資源地理分布的不均勻性,沒有一個國家能依賴本土資源實現工業化。一般地,一些國家某些礦產相對豐富,而另一些國家則相當貧乏;一個國家內的差異也可以表現得淋漓盡致。如盛產石油的科威特,除油氣資源外,其他礦產的經濟利用價值不大。只有幅員遼闊的國家才有可能資源總量豐富、礦產種類齊全,如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和巴西等。即使這些資源大國,也可能存在結構不理想,甚至結構性短缺問題。
以石油為例。世界石油資源豐富,但分布極不均勻。據2000年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評估,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世界石油最終可采儲量約3567.45億噸,主要分布於中東,可採石油資源1356.78億噸,佔全球石油總資源的38%;其次是前蘇聯和北美地區,分別為617.27和590.29億噸,佔17.3%和16.5%;歐洲地區最少,僅141.33億噸,不足全球最終可採石油資源的4%。迄今,全球尚有1280億噸左右的石油資源有待發現。
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2009年6月發布的全球能源統計報告,如果扣除加拿大油砂儲量不計,截至2008年底,全球已探明石油儲量為12580億桶,主要分布在中東,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7541億桶,佔全球總剩餘可采儲量的59.9%;其他幾個地區的剩餘探明可采儲量,均不足全球總剩餘可采儲量的10%(表2)。
表2 全球石油剩餘探明儲量單位:10億桶
又如固體礦產資源。全球礦產資源的分布非常不均勻。有關研究表明,金屬礦產資源總儲量的46%集中在礦產地僅佔0.25%的極少數大礦中,且集中在少數國家。具體說,大約25種礦產主要集中在3~5個國家。例如,煤炭儲量的76.2%集中在美國、德國、俄羅斯、南非、澳大利亞、中國和印度。鐵礦90%的儲量分布在俄羅斯、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南非、瑞典、法國、委內瑞拉和利比亞,前5國的儲量佔80%。錳礦資源儲量的94%集中分布在南非、俄羅斯、墨西哥、加彭、澳大利亞、巴西和印度等國,其中南非和俄羅斯共占儲量的88%;南非、哈薩克、辛巴威、芬蘭、印度、巴西、土耳其和菲律賓8國佔有世界鉻鐵礦儲量的96%,而前4國則佔91.6%。
世界上大多數鐵、錳、鉻等礦產資源集中分布在少數大型或特大型礦床中。如超大型鐵礦有俄羅斯的庫爾斯克,探明儲量426億噸,其中富礦儲量為261億噸;富礦石探明及預測儲量約820億噸,600m深度以淺的資源量估計有2900億噸。烏克蘭的克里沃羅格鐵礦盆地,保有儲量201億噸;巴西米納斯—吉斯拉「鐵四邊形」地區,有100個鐵礦床,儲量220億噸;巴西卡拉賈斯鐵礦區,富鐵礦石探明儲量達177億噸。澳大利亞哈默斯利鐵礦區,赤鐵礦、赤鐵礦-針鐵礦礦石品位高,含鐵54%~62%,褐鐵礦礦石含鐵50%~54%,儲量共計320億噸,品位54%~64%的有249億噸,可露天開采。10億噸以上的超大型錳礦有加彭莫安達含錳層,南非卡拉哈里馬馬特旺型礦石,墨西哥莫蘭哥含錳層和加拿大拉皮德—克里克鐵-錳層。在加彭,莫安達含錳層已探明儲量2.2億噸,平均品位50%;卡拉哈里錳礦田馬馬特旺型礦石儲量約132.04億噸,其中可采儲量4.74億噸,平均品位約39%,如加上卡塞爾斯型礦床的3.4億噸可采儲量,平均品位48%,卡拉哈里錳礦田合計擁有136.13億噸估計儲量,其中可采儲量8.13億噸。
資源產地的持續勘探、開發才能保證全球資源的穩定供應;生產地和消費地的錯位並不影響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加工等礦業發展;特別是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將資源供應完全寄託在國外市場,既不現實也不可能。所謂不現實是因為資源供應存在不安全因素,所謂不可能是因為沒有一個國家能滿足中國這么大的市場需求。摸清家底、立足國內應成為我國保障礦產品供應安全的指導方針和立足點。
2.資源強度呈現倒U型或反S型特徵
實證研究表明,資源強度(單位GDP的金屬消費量)一般呈倒U型曲線特徵,人均金屬消費量與人均GDP之間呈「S」型曲線的增長關系(圖11)。在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後,一國或一地在工業化過程中進入一個能源資源消費的「爬坡」階段。
圖11 礦產資源單位GDP消耗的倒U型模式和人均消費的S型模式
人均金屬消費量與人均GDP之間呈「S」型曲線的增長關系。具體原因主要有:第一,隨著經濟增長,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的變化使資源消耗彈性先增後降。在一國經濟進入工業化快速增長之前,以農業和輕紡工業為主的「溫飽型」產業往往是經濟增長的主導行業,資源消耗強度較低。進入工業化後,資源消費開始持續增長,並在重化工業主導的工業化中後期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此後,隨著重化工業增速放慢,比重減小,服務業增長速度加快,單位產出的資源消耗強度持續回落,並保持較長時間的穩定狀態。第二,經濟持續增長背景下,不可再生資源價格具有長期的上漲趨勢,需求增長和生產成本提高是主要原因。價格上漲將刺激各種資源替代技術的快速發展,如塑料等新材料對鋼鐵的替代,也將對傳統資源的消費強度產生直接影響。第三,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無論是人均鋼鐵生產和消費量的增加,還是人均住房面積的擴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實物;即使進入信息化社會,如果沒有實物投入,也無法建設高樓大廈和各種基礎設施。
不同金屬礦產「S」型曲線波長不同,與其性能和工業化中經濟結構的演變有關;曲線的起點和形狀也因各國的經濟結構、資源稟賦、資源政策等不同而異。以美國為例,近百年來美國礦產品及相關產品生產消費呈明顯的變化規律。從鐵礦石和鋼的生產、消費看,美國鐵礦石產量1952年達到1.2億噸的歷史最高水平,1954年鐵礦石消費量達到1.45億噸,此後保持在7100萬~5600萬噸之間。1900~1949年期間多數年份鐵礦石視消費量大於產量,鐵礦石凈進口量不超過500萬噸(只有8年凈出口,數量不超過200萬噸)。1954~1990年鐵礦石表觀消費量大於產量,差值1200~7000萬噸,1991~2007年縮小到1580萬~400萬噸。1900~2007年鐵礦石累計產量70.45億噸,累計表觀消費量82.53億噸。鋼產量1973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1.37億噸,表觀消費量2006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1.2億噸。據美國商務部數據、布魯塞爾報紙對2008年世界粗鋼產量及排名報道,2008年美國鋼產量為9150萬噸。1914~1958年鋼為凈出口,1959~2008年為凈進口。
3.工業化與技術革命相互促進
工業革命以來,機器生產體系逐漸形成。工業化帶動了一系列的技術發明(圖12),每一項技術發明的出現需要一個過程,從技術發明到生產實踐又需要一個過程。當生產發展到一定新的階段,又對技術發明提出新的要求,如此不斷循環,逐漸推進。換句話說,工業革命和技術進步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圖12 英國城市化進程與重要技術發展的關系
在這一過程中,新技術研發和擴散遵循「新技術產業革新點——新技術產業鏈——新技術產業體系」的「從點到線再到面」式的擴散路徑:技術發明首先是在產業體系的一、兩個關鍵點取得突破,然後沿著產業的上下遊方向擴散形成新技術產業鏈,再進一步,向關聯產業擴散形成新技術產業體系(網),由此帶動城市化逐漸、緩慢前行。
4.循環再生成為原料的重要來源
無論是礦產、能源還是其他生產資料,消費「零增長」至今並未出現。以美國最為典型。美國已進入後工業時代,但仍然是世界上礦產品的最大生產國,許多礦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是世界最大的礦產品消費國,人均消費20多噸,是我國的5倍;也是最大的礦產品貿易國,許多礦產品進出口居世界第一;非燃料礦物的來料加工產值約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5%。
後工業化國家依靠知識和技術創新來發展經濟,礦產資源消費增長速率遠低於GDP的增長,單位GDP的資源消耗強度大幅度下降;非金屬礦產資源消費量,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明顯增加;廢舊物資的大量產生和積累,為其回收和再生利用創造了條件,並逐漸成為原料供應的重要補充。鋼、鋁、銅等大宗廢舊金屬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占資源投入的比重不斷提高,非金屬和各類新型合金的消費量劇增,新型材料和替代品不斷出現,應用領域不斷拓展,並支撐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德國、日本等依賴再生資源發展「靜脈產業」就是例證。
⑷ 簡述經濟全球化對環境生產影響的渠道有那些
經濟全球化態環境問題雙重影響
經濟全球化社產力發展必結,同資本主義產式向全球擴展產物經濟全球化態環境影響雙重:加劇全球態危機同促進全球環境合作推環境全球化管理迄今止全球化態環境負面影響要於其面影響管全球化逆轉潮流類能認識其雙重影響基礎盡量消除、減少負面影響擴其面影響推態環境問題解決
、經濟全球化導致球態環境堪重負加劇全球態危機
經濟全球化重要由於經濟迅速增使球態支持系統迅速達極限全球貿易自由化加劇全球性態危機具體說其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幾面:
首先,經濟全球化各類家都捲入資本主導全球經濟體系家間企業間惡性競爭極破壞全球態環境迄今止經濟全球化都由資本主導所捲入全球化家都採用GDP或GNP計算都增作核目標所參與競爭企業管公私,都追求效益與利潤競爭壓力資源限性自態系統價值忽略許家都採用計態本西產式,進重復著環境破壞論資本主義制度內外都逃離惡性邏輯資本主導全球化使全球態環境陷於困境
其全球貿易自由化加速球態資源前所未消耗直接威脅著球物性系統貿易自由化給全球態環境帶面消極:全球木材貿易導致原始森林面積砍伐進嚴重損害物性系統球半物種蘊藏森林隨著原始森林面積砍伐森林原植物群落遭破壞物物種量滅絕二自際市場巨誘惑推全球捕撈業發展致使海洋漁業資源面臨耗竭根據聯合糧農組織份報告,今世界70%主要魚類種群面臨完全捕撈度捕撈問題三野植物貿易加劇瀕危植物滅絕物性構重威脅盡管《瀕危野植物物種際貿易公約》明令禁止800種植物貿易利潤驅使非貿易屢禁止四毒化品貿易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僅危害全球環境直接危害類健康五貿易擴使異物種突破自域限制入侵鄉導致衍物種及物遺傳資源性喪失外物入侵已經與態破壞環境惡化共同世界物性面臨主要威脅
第三經濟全球化使規模家庭農業轉向口導向型種植單作物規模農業加劇態環境破壞經濟全球化使農業益種全球體化產業論發達家發展家都導致兩:墾荒使曾經自態系統轉變農田態環境造壓力;鼓勵農民轉向化密集型單作物農業造土壤退化、農田態系統受損些貧窮落家背負著沉重債務負擔經濟全球化浪潮捲入與發達家競爭規模種植能口創匯經濟作物面積毀林荒;提高效益放棄傳統環境較少破壞耕作式;使農產品較快進入市場修建龐交通網路凡種種都造巨環境社本既危害自破壞農業物性態系統
二、經濟全球化推全球環境合作推著環境全球化管理
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使其帶全球性態環境問題迅速凸顯氣候變暖、臭氧層空洞已經街談巷議題使類全球意識增強使加強環境合作共同付些問題需求升使全球環境管理制度機制迅速形全球化態環境面影響主要幾面:
首先經濟全球化必伴隨著觀念文化全球化信息流全球化促進際社環境意識提高全球化使環境信息綜合處理流更加便捷相關環境數據與知識引導全世界關注環境問題並促使際社環境關切變環保行強力工具與社經濟信息同高質量、綜合環境數據與信息獲取僅十困難,且本高全球化使發達家際環境組織環境研究與監控取環境數據信息傳播全世界促進環境資源信息共享決策者環境納入經濟社發展規劃創造前提條件二全球化持續發展理念及資源態環境危機意識傳播全世界並取廣泛認同實現全球持續發展基礎西發達家由於較早遇態環境問題些社責任科家早始思考環境問題程新型價值觀些核理念斷形:類自部;經濟態系統系統;要球態與資源極限內;增等於發展與自諧持續發展才真發展;我球我未共同;類資源發態環境破壞已經威脅類自身存……等等些產於發達家科理念通全球化傳播今已經共識促進公眾環境意識提高際社各層面專家、環保士普通民眾各政府、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及公司企業都同程度始關注我球關注態環境問題環境問題望解決前提條件
其經濟全球化拓展著際環境合作使全球環境保護制度化1999,瑞士達沃斯舉行世界經濟論壇,聯合秘書安南發言提醒注意,全球市場拓展太迅速,至於社政治系統足完全適應呼籲參加本論壇企業界領袖聯合共同合作,締結項新包括"權、勞工標准環境實踐等領域系列核價值"全球性協議,並且制定相應律實際些隨著全球化發展際環境合作政府間合作、際組織與各政府合作、非政府環境組織與際組織合作、跨公司與駐政府合作、區域環境合作都發展並推著際環境保護機制形包括:召全球峰各際組織共同制定際環境宣言行計劃明確全球環境保護向;舉行邊環境談判制定相關際公約、協定般原則制度性機制達致再通議定書締約規定具體權利義務推共同關注問題解決;建立全球環境基金幫助發展家應全球環境問題履行際公約;建立全球環境監測系統並由相關機構進行全球環境評估際環境保護提供科依據;制定環境管理標准(ISO14000系列)態環保標志引導公司企業公眾產消費考慮環境素……切使全球環境保護向制度化向發展
第三全球化刺激各類非政府環境組織量涌現形全球性環境運推著環境問題解決近幾十間,非政府環境保護行量現與環境問題相關非政府組織已經數萬計絕部非政府環境組織都世紀80代形或間獲巨發展面與環境問題產巨壓力關,另面則由於全球化發展些非政府環境組織球友、綠色平組織、世界自基金組織等等都擁數百萬員際性組織通電郵件特網等渠道,逐漸組織起系列強力際性網路存及推真全球性環境運非政府環境組織僅些家且全球范圍內都具影響力,聯合解決環境問題盟友全球化整合各類環保力量間建立起種新型合作夥伴關系打便門
總言經濟全球化態環境雙重影響要求類用其世代積累智慧超越眼前利益紛爭攜手應態危機挑戰共同建設與自諧態文明社
⑸ 全球經濟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
目前看,全球經濟其實還是挺好的,除了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中國韓國日本疫情控制最好的地區,疫情控制好,經濟恢復的好
⑹ 全球微觀經濟環境的特點,以及對國際營銷的影響
這個問題好寬泛啊,一般來說如果你是用來寫論文的話你要先限定專一個區域,如果是case study 的話屬要聯繫上下文。 比如說你可以以澳洲經濟為例說明澳洲和中國之間的經濟現狀和主要經濟聯系,如貿易全球化,還有澳洲本地通話膨脹和消費增長對對外貿易的影響,基本不同地區有其不同的發展趨勢,還有要結合當地消費水平來進行營銷,基本上國際營銷有幾個重點,首先確定產品和即將進入的市場,確定市場前景,市場調查,選定地區,當地消費者潛力和接受度,有的產品在國內較好但是在你推出到另外一個國家的時候由於文化背景,翻譯的不同都會造成不同的後果尤其是口味,品味,包裝設計,以及產品命名都有很大影響,還要注重政府和合作者的政策變化等等。這只是給你一個大體思路,因為你的問題太寬泛,很難具體分析建議你最好有針對性的對某一個區域或國家或某種產業進行分析。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⑺ 當前世界經濟環境分析,或者說當前世界經濟環境是個什麼樣子
自1998年以來,東亞經濟持續增長;近兩年的增長率更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但受次貨危機蔓延的影響,2008年東亞經濟增速放緩,2009年也將出現明顯的減速。但相比較而言,此次金融危機對東亞經濟體的影響較小。IMF的最新報告預測,今明兩年亞洲地區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仍有望達到8.3%和7.1%;東盟各國經濟增長率則將由2008年的4.7%降至2009年的3.3%。 目前,拉動東亞經濟增長的有利因素:一是東亞經濟體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金融狀況相對穩健,對外部的沖擊能起到緩沖作用;二是東亞各國政府及時聯手干預,金融危機引發商業銀行大面積危機的傳導機制已被明顯阻隔,金融危機經由銀行渠道對實體經濟進一步沖擊的程度進一步降低;三是能源、金屬和糧食等初級產品價格的全面回落,減輕了企業的成本壓力,化解了通脹風險;四是東亞貿易模式已從原來依賴美國和歐洲、日本市場,轉向歐美、日本和中國「三足鼎立」的格局,貿易多元化成為東盟國家規避風險的選擇。 日本經濟形勢。國際金融動盪對日本的最大影響是:日元急劇升值使出口企業的成本上升,出口減少又對日本整體經濟產生不利影響。2008年11月底日元對美元的匯率已升至13年來最高點。日本大公司營業利潤大幅減少,設備投資下降;中小企業舉步維艱,9月企業破產數量同比大幅增長34.4%。 2008年1-2季度日本經濟按年率計算僅增長了1.2%和0.7%,分別比上年同期回落2.0和1.1個百分點,從而結束了自2002年2月開始的經濟增長周期。根據日本央行、內閣府、總務省、經濟產業省和財務省相關數據的綜合預測,日本2008年GDP實際增長率約為-0.3%,2009年將為-0.5%左右。2009年日本物價上漲的壓力將明顯減輕,相比較2008年約1.5%的物價漲幅,2009年將穩定在0%左右。 韓國經濟形勢。韓國是受全球金融危機沖擊最大的亞洲經濟體之一。2008年上半年韓國經濟增長率為5.3%,但至第三季度已降為0.6%,為過去4年來的最低增幅。從年初到11月初,韓國股市下跌38%,韓元兌美元的匯價下跌超過30%。外債總額已達3990億美元,總外債與外匯儲備的比例為190%,已接近1997年最糟糕的情況。外部的金融危機已對韓國的銀行系統產生了越來越嚴重的影響。 雖然韓國的金融系統面臨著巨大壓力,但還不太可能重陷1997年的金融危機。近年韓國一直謹慎執行財政政策,擁有相對穩定的政府財政收支。韓國GDP居世界第11位,外債對GDP比例是40%;韓國主要銀行的韓元仍是凈流入;韓元的疲軟有助於促進該國的出口,近期大宗商品價格走低也使第四季度經常性賬戶可能轉為盈餘。 2009年韓國的外部經濟環境較2008年將進一步惡化,內需也很難迅速恢復。出口增長將放慢,有可能接近零增長;但經常項目收支有望轉虧為盈,物價上漲壓力會逐漸消失,韓元兌美元匯率有望穩定在1040韓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 2009年東盟經濟走勢 1997年的金融危機已使東盟國家開始調整自身的經濟結構,進行金融和企業部門的綜合改革。2008年上半年,印尼和馬來西亞繼續保持高增長,而菲律賓因實際所得減少導致個人消費增長減速。越南在2008年中一度通貨膨脹高企,並陷於金融恐慌,但此後形勢好轉,1-10月引進外資已同比增長了近5倍。泰國則因政局不穩導致內需疲軟,經濟低迷。 目前的金融危機對東盟各國金融部門的影響相對有限,但隨著歐美市場購買力收縮,出口拉動型的東盟經濟體仍將受到一定影響。2009年東盟經濟增長率可能降至3%左右。 全球貿易、FDI和金融形勢分析 2001年以來,世界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都得到了迅速發展。但受世界經濟增長率大幅走低及其他因素變動的綜合影響,2009年全球貿易增速將大幅下降,FDI(編者註:指外商直接投資)將出現負增長的局面,國際金融市場在前半年仍將延續當前頹勢、後半年則有望進入一個平穩期或開始逐步復甦。 2009年全球貿易和FDI展望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貿易增速遠高於世界經濟增速,發展中經濟體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逐步提升,貿易平衡格局發生著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變化。2004年以來,全球FDI也發展迅速,但增長格局發生一些新的變化,美國、亞太和歐洲成為三大國際投資熱點區域,發展中國家引進外資快速增長,FDI資金流向集中於能源、金融等產業領域,全球企業並購再掀高潮。2009年,以下因素將對全球貿易和FDI產生重要影響: 世界經濟增長率大幅下降。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大幅走低,世界貿易將受到拖累;美歐日大企業財務狀況的惡化,也會嚴重製約FDI的發展。 資源品價格回落並在低谷徘徊。2008年9月後,世界主要資源品價格都出現了大幅下降,這將拉低世界貿易增長速度。這種狀況可能延續至2009年上半年,該年三季後世界資源品價格可能見底回升,從而拉動世界貿易的回升。同時,資源品價格的見底回升,也將為FDI提供很好的投資機會。 經濟貿易政策的調整。受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的影響,不少國家會對進口貿易採取更為嚴格的限制。但多數將採取非關稅貿易壁壘的方式,如綠色壁壘、社會壁壘、反傾銷、反補貼等。這對世界貿易的發展會造成負面影響。相反,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將促使更多的國家採取積極的經濟政策,來吸收更多的外來投資。 匯率變動加劇。金融危機造成匯率的頻繁波動,將對世界貿易的穩定發展帶來沖擊。歐元、英鎊對美元、日元、人民幣的大幅貶值,將制約歐盟對外直接投資發展,而有利於美國廠商的對外投資。同樣,人民幣升值趨勢難改以及中國外匯儲備的積累,將有利於中國對外投資的較快發展,而制約FDI的流入。 國際金融市場投機再度活躍。美國、歐盟及多數國家房地產的不景氣和股市的低迷,將持續一段時期,從而制約金融市場的投機。但美國房地產市場可能在2009年底止跌回升,具有經濟預報功能的股市則可能更早復甦,這將為世界資本提供「抄底」機會。2009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市場的投資投機熱潮將再度興起,並制約資本向實業FDI的轉移。 綜上所述,世界貿易的增長速度將由2007年的6.3%下降到2008年的4.5%左右,2009年將進一步下降至2-2.5%。2009年國際貿易的增速,發達國家將降至-0.1%,發展中國家將降至5-5.5%,其中新興市場也將降至7%左右。全球FDI,2008年下半年出現了急劇下降,2009年可能降至1.2萬億美元之內,FDI流動會面臨更多的風險。 2009年國際金融市場展望 受美國次貸危機沖擊,2008年國際金融市場形勢劇變:外匯市場波動劇烈,銀行同業拆借利率階段性大起大落,中長期國債收益率差額擴大,全球股指集體大幅下跌,國際金價攀高後回落,國際商品期貨價格先升後降;但全年基本走勢,大致可分為2個階段:年初至7月的暴漲階段和7月以來的暴跌階段。2009年,以下因素將對國際金融市場產生重要影響: 美元實際匯率將保持升值趨勢。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世界需求下降,資源品價格下跌,都將凸顯美國作為全球資金避風港的特點,從而促進美元升值。這印證了「美元微笑假說」(Dollar Smile Hypothesis),即美國經濟若硬著陸,美元將升值;美國經濟增長若快於其它地區,美元亦將升值;但美國經濟若「軟著陸」,則美元將貶值。預計2009年美元實際匯率將保持升值趨勢並逼近乃至超過2000年的基準水平。 全球股市可能在「熊市」徘徊。由於各國政府都出台了積極的救市政策,預計2009年全球股市集體跳水的現象將不復再現。但受風險偏好降低、流動性緊縮、市場信心不足等因素的影響,股市低位徘徊的概率較大。 國際黃金市場價格走高。受美元走強和流動性緊縮的影響,2009年黃金作為「避險貨幣」的作用將進一步顯現,金價可能重回每盎司1000美元。 國際商品期貨價格將下滑後趨穩。未來幾個月石油等大宗商品期貨價格繼續下滑的可能性,仍然很大。但到2009年底,供給減少的影響將逐漸顯現,期貨價格將進入平台期,而石油則可能步入緩慢的上升期,不過2009年底之前恐難突破70美元/桶。 總之,2009年全球實體經濟下滑,商品需求的黯淡,流動性緊缺,金融市場的投資和投機受到抑制,這些都將直接打壓全球金融和主要商品價格。預計2009年國際金融市場在前半年仍將延續當前的頹勢,而後半年則有望進入一個平穩期或開始逐步復甦。
⑻ 全球化對我過創業環境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使就業機會不僅不增加,反而可能減少。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將導致我國就業的矛盾突出。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為抵禦入世後來自外部的沖擊,國內有關行業、企業(尤其是受負面影響大的企業)必須在此之前加大結構調整力度,進行重組,而這一過程必然帶來大量的裁員與轉崗問題,從而導致失業人員增加;
二、是在初期,外資的進入和貨物、服務進口的轉移效應將會大於出口的創造效應,從而導致國內就業機會的減少;
三、是由於中西部地區傳統工業及農業受到沖擊,就業機會將相應減少。因此,從就業總量上看,短期壓力加大。
(8)環境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中國企業的全球化轉型為中國經濟全球化夯實了基礎。中國企業要適應全球經濟的發展和變化,制定自己的「全球化2.0戰略」:從出口產品轉型為全球產業布局,建全球供應鏈;紮根當地經營,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通過技術創新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去年中國PCT專利申請數量全球第一,科技進步將增強中國製造的全球競爭力。
在國際市場,以前可以看到很多產品標注著「Made in China」,但大多是中國生產的國外品牌,未來國際市場將有更多「Made in India/Made in Mexico」的中國品牌產品,中國產業鏈將遍布全球。
⑼ 日本地震後對世界環境的影響
簡單總結一下,本次日本地震可能對中國和世界經濟環境的影響。
日本經濟正試圖走出戰後最嚴重的衰退。同時,日本的經濟增長仍嚴重依賴美國、歐洲和中國等關鍵市場的需求,經濟復甦已受制於海外局勢。震對日本產業的影響可能很大,因為地震影響的東京圈是全球最大的產業圈之一。日本地震將對剛剛從衰退中恢復的日本經濟形成打擊。
新加坡的經濟分析人士預期,「短期來看,這次地震可能會使日本全國GDP降低1%。長期來看,由重建工作產生的積極影響將會使經濟恢復,這或許需要12個月。」受地震打擊,日本經濟很可能重回負增長。由於日本經濟佔全球GDP總量達到2.2%,日本經濟受損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不可低估。
首先,日元可能持續貶值,這可能突出人民幣的價值,導致人民幣出現未曾預料的升值壓力。
第二:日本債市完全可能影響全球市場,全球金融界可能因日本大地震而引發巨大動盪。對此,中國金融應該進入警戒狀態。
第三:預計全球油價會出現波動,油價走低的可能性較大,這對中國的石油進口將會有一定影響。地震之後,日本的注意力集中到國內,這可能使中日之間春曉油氣田的爭議出現變局。
第四:日本地震可能涉及到不少中國人的救援問題。中國人在日本的數量相當多,在日本的華人號稱有百萬之多,同時每年的旅遊人數也有80-100萬人。因此,地震之後中國人的處境也令人擔憂。中國政府對在日華人的情況,應該加強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