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城市經濟的城市經濟的發展
城市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隨著第二次社會大分工──農業與手工業的分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引起城鄉分離而產生的。城市經濟的發展不僅受整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性質的制約,而且總是同城鄉關系的變化聯系在一起的。
前資本主義社會,不論歐洲還是亞洲的城市,多數是當時社會的政治、軍事和文化、宗教中心,是商業和手工業薈萃之地,城市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帶有消費性經濟的特色。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機器大工業的出現,使工業日益集中,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加強了城市與外界的經濟聯系,促成了國內市場和世界市場的形成,引起了城市性質、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城市成為工業生產、商業、金融、交通的中心。資本主義使城市經濟達到空前的繁榮和強大。這種城市經濟是依靠剝削和掠奪農村經濟而發展起來的。因此,它的發展過程,也是城鄉對立和矛盾加劇的過程。
社會主義使城市經濟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社會主義城市經濟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實行有計劃發展的經濟,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起著主導作用。中國在1949年以前,近代工業發展緩慢,經濟極其落後,內外貿易凋敝,城市數量少,分布不合理,居民生活貧困動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大力發展原有城市經濟建設的同時,又新建了一批工商業城市。到1985年,全國設市建制的城市達到324個,其城市總人口(不包括市轄縣)達到 21228萬。城市基礎設施和市政建設也有了很大發展。城市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並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到1985 年,設市建制的城市工業總產值佔全國69.7%,全民所有制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的利潤和稅金佔全國相應企業的79.5%,城市工業企業職工人數佔全國的68.3%。
在中國,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城市以先進的技術裝備武裝農村,推動廣大農村的現代化進程,農村則以自己的農副產品供應城市,支持城市的社會主義建設。城鄉之間建立了平等互利的經濟聯系,走上了共同繁榮的道路,從而,為最終消滅城鄉差別逐步創造條件。
Ⅱ 鶴崗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經濟發展方面怎麼樣
鶴崗這個網紅城市,屬於自媒體發達時代的產物,在網上鶴崗這個城市的標簽幾乎就只有房價來詮釋的,鶴崗這個城市究竟是什麼樣,可能你只是一知半解,至於他的位置,環境等,其實許多人都是不知道的。
但是也不要把鶴崗想的那麼差,作為一個60年歷史的城市,在這里的城市配套設施很齊全應有盡有,只是因為經濟問題房價比較低而已。在東北類似鶴崗這樣的城市還有好幾個像雙鴨山等等都是跟鶴崗非常相似的城市只不過是鶴崗被網上爆料出來了而已。
Ⅲ 什麼是城市的畸形發展
以下是復制的
畸形,相對於正常而言。什麼是畸形,也要和正常對照著理解。什麼是正常的城市化呢?簡單說是「二力」相合的過程:即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產生剩餘勞動力(推力)、城市非農產業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勞動力供應(拉力),兩個力共同促成農村人口向城市移動,農村的剩餘和城市的需求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內處於某種平衡狀態,人口順理成章地從農村向城市移動,使城市人口比重不斷增長,城鄉同步發展。
這樣,所謂畸形,我們就可以理解為城鄉發展的不協調,從更寬的視野來說,是城鄉經濟發展與人口發展的不協調。在發展中國家,經濟現代化的速度遠遠落後於人口增長速度。農村勞動力剩餘,主要原因不是農業現代化,而是人口增長過快。城市經濟發展吸納勞動力的速度跟不上農村人口湧入城市的速度。就二力來說,相當一部分人既受到農村的「推力」,同時也受到城市的「推力」,成為整個社會的「多餘的人」,游離在城鄉之間——空間上處於城鄉結合部的「棚戶區」,經濟上處於「非農」和「非非農」的狀態,要麼失業,要麼從事「邊緣經濟」、「地下經濟」、「灰色經濟」乃至「黑色經濟」。
這樣理解,「城市經濟畸形發展」首先是「城市畸形發展」。
至於「城市經濟」的畸形發展,比如:拉美地區的城市化水平僅從數據看是很高,可是其缺少足夠的產業支撐,所導致的失業,貧困,以及道路,住房擁擠,及城市生態環境惡化都與其數據水平不相符,兩相對比,這就是經濟畸形發展了。還可以這樣理解:殖民地性質經濟,單純為城市而城市的經濟——只注意產值和利潤,而未從國家整體發展的角度,既發展經濟,又最大限度地提高就業。印象中,拉美國家的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並未經歷過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階段。歐美國家的產業轉移,第一目標區域就是東亞,並不包括拉美和非洲。還有舉個抽象的例子:某城鎮不切實際的發展某種勞動密集型產業(該城鎮龍頭企業),大量農村人口擁入該城鎮----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因產業結構單一,經不起市場的沖擊,一段時間後面臨倒閉,導致大量人口失業,並由此產生一系列其它城市問題。這可看成是城市經濟畸形發展。
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城市化的根本動因,而近代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化推動城市化是其中的一大特色。目前過度城市化的地區主要是拉美和南亞個別地區。某些發展中國家的個別大城市,沒有像紐約倫敦等發達國家的大城市一樣,經歷了工業發展,而今第三產業又蓬勃發展這樣的過程,而城市化的本質應該是人口從第一產業不斷向第二和第三產業不斷轉化的過程,發展中國家個別超級大城市,雖集中在城市的人口比例其高,但實則本身城市並沒有經歷工業化或者工業化仍然進行中這樣的過程,更別說發達的第三產業了。所以大量農村生育勞動力湧向城市,卻沒有足夠發達的第二第三產業卻消化這些農動力,只能在大城市裡面形成了臟亂差的貧民窟等不合理現象。
Ⅳ 一個城市的經濟靠什麼發展!!!!!!!!!!!
一個城市的經濟是靠多方面來發展的啊
一 工業
二 農業
三 商業
四 房地產
五外貿
六 其它
一個城市的發展是靠多方面的 每個城市不一定是一樣的哦
Ⅳ 一個城市經濟發展支撐點是什麼
招商引資,工業經濟決定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富裕繁榮
Ⅵ 城市夜間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什麼
(一)優化投資環境,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優美完善的城市夜景照明不僅可以使城市「亮起來」,使得城市更加美觀,增加城市的魅力,更為重要的是可以改善城市面貌、優化投資環境、提升城市競爭力,從而活躍和繁榮城市經濟文化活動,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帶動商業、旅遊業、服務業、文化、餐飲、廣告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並對城市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起到帶動和輻射作用,使商家增強投資、經商、辦企業的信心,加快城市建設發展的步伐,使絢爛的燈光、優美的景觀、縹緲的情調轉變成實際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在有代表性、密集、綜合效益高的城市區域,對其夜間照明加以整合與重塑,可以以此為基點帶動周邊地產、旅遊、相關產業發展。
(二)塑造特色景觀,催生夜景經濟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收入不斷增長,對旅遊的需求也隨之不斷提高,這就給那些擁有旅遊資源的城市發展帶來了美好契機。科學藝術的夜景照明能夠結合城市特有的歷史和自然景觀,賦予城市鮮明的個性和優美的夜間形象,提供多角度的觀賞點,增強城市旅遊與投資吸引力,從而吸引人流和資金流,促進經濟發展。當前,居民工作壓力日增,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選擇舒緩壓力的夜間休閑消費模式。這就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商機,夜間商機已成為城市經濟繁榮的重要支撐,夜景經濟應運而生。夜景經濟就是在夜間發生的居民消費活動,它是白天經濟活動的延續,包括餐飲、購物、娛樂、旅遊、休閑、健身等消費內容,以其時尚、輕松的特色成為當今都市最時髦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之一。
Ⅶ 城市的發展要素是什麼
城市的發展要素總結起來就有以下幾點:
1、民生,民生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人民沒有動力,沒有新思維那就不可能創新不可能創收.
2、經濟,吸引外資,興建公共設施吸納無業遊民,扶植中小企業,改革創新,努力引進更多的創新科學技術,盡量收納外來務工人員(因為你也會有人手不夠的時候)。
3、制定一個短期計劃,和一個長遠計劃,短期計劃以求在最短的時間內使城市的發展得到更大的提高,長遠計劃則是在原有的增長基礎上平穩而且快速的發展。
4、規劃,一個好的城市永遠離不開好的規劃,不可以隨隨便便的在哪裡做一棟房子這里又搞一間廁所,要以長期實用土地的目的開規劃,。
5、環境,與政治,這是個即長遠而又重中之重的問題,一個城市無論他的經濟實力有多強,如果沒有整潔的環境,那就不算是個好城市。
(7)城市經濟發展是什麼擴展閱讀:
城市的發展的措施:
1、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實現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的目的,必須加快農民變市民的進程,加快改革與發展。
2、要消除對農民進城就業的歧視,引導農業轉移人口不斷提高就業競爭力,真正靠產業發展和勞動致富逐步融入各類城市和小城市。
3、要放寬對農民承包土地使用權的有償流轉,徵用農村土地按市場規律給予失地農民合理的補償,滿足城鄉居民創業的合理融資需求。
4、要逐步將農村轉移人口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實現社會保險關系在不同統籌區的轉移接續和不同制度間的銜接轉換,提高統籌層次,逐步實現社會保障全覆蓋。
5、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後,要逐步實現其在子女教育、醫療衛生、就業服務、勞動報酬、住房租購等方面的城市居民待遇,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均等化。
6、要加大對城市道路、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快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事業的投入。
7、要制定科學的城市體系和發展規劃,實現農村城鎮化,農村人口和非農產業才能不斷由農村向城市地區集中,實現人口、非農產業、資本、市場由分散的農村向城市集中,農村工業化、農民職工化、市民化相互交織、同步運行。
促進城市數量不斷增加和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從而促進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轉型。
Ⅷ 城市發展靠什麼
城市的發展建設與城市環境密不可分,只有好的環境作保障,一座城市才能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
在不久前召開的廣東省委十屆二次全會上,廣州市委書記朱小丹表態,廣州要從源頭上防治污染、保護環境,必須以世界一流標准相要求。廣州要是在節能減排上落在後面,把人居環境搞糟了,再高的產出也無法向江東父老交代。
朱小丹的表態,表明廣州市已清晰地認識到,經濟發展要以良好的生態環境作後盾,必須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環境建設,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留出足夠的空間,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之一,廣州市目前正處於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的階段。據統計,2006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000億元,連續3年分別跨越4000億元、5000億元、6000億元大關,經濟總量在全國主要城市中居第三位,工業總產值超過8000億元。同時,近幾年來廣州通過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實現了能耗降低和生態環境改善。與2003年相比,2006年廣州市主要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COD)的排放量約減少了42%。
但正如朱小丹所提到的,廣州市總體上離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但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城市綜合承載力面臨嚴峻挑戰;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但節能減排空間收窄,大氣和水污染治理難度加大等。
不獨廣州市如此,很多沿海經濟發達城市都正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事實上,資源、環境約束和經濟快速增長的矛盾,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許多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經過近30年的超高速發展,以往粗放型增長方式遺留下的種種矛盾正處於集聚期、暴發期。當前,城市環境污染呈加劇蔓延的趨勢,已由過去的單個污染發展為區域性污染,且污染物也由單一型向復合型發展。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能源和環境難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與進一步改善環境的矛盾依然存在,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任務艱巨;出口貿易受「綠色壁壘」的影響逐步顯現等。
如何在城市發展進程中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把城市人口、資源、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建設協調統一,促進城市的全面發展,是現代城市發展所面臨的不容迴避的問題。面對嚴峻的環境形勢,我們急需創新城市化的發展模式,走出一條城市與環境和諧發展的道路。
「21世紀的國際競爭實際上就是大城市帶的競爭,其焦點是能否以人為本,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首屆世界大城市帶發展高層論壇上,來自世界25個國家43個城市的120多位市長、專家與中國長三角的市長們在深入交流、研討中形成的共識。
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正成為時下越來越多城市的不二選擇。
要走上這條道路,首先要轉變發展觀念,用科學發展觀來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注重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尤其是不能再以單純的GDP論英雄。
轉變發展觀念,對城市的管理者來說,一是要科學、合理地確定和利用城市的環境容量,找准城市在區域經濟圈中的定位,然後修正城市發展方向,調整城市的發展戰略。二是要集中精力搞好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管理。
在各種宏觀規劃和建設項目規劃的早期,要盡可能早地考慮環境問題。要確立「環境優先」的城市發展准則。把環境保護規劃當作貫穿規劃編制工作過程中的核心任務,確保生態和環保的內涵體現在未來城市規劃建設中的各個層面。必須通過環評等方式對規劃進行科學評估,充分考慮環境污染問題,用科學合理的布局避免污染,同時合理布局區域的環境基礎設施,避免重復建設。
其次,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招商引資、產業發展、城市建設等方面強化環保要求,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發展。城市要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自然條件、發展水平等制定發展目標,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合理進行生產力布局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高耗能、高污染行業中的落後生產能力退出市場,加快培育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支柱產業、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形成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產業體系。大力推進節能降耗,推行清潔生產,推進資源的綜合利用。
改善民生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點,也是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群眾渴望一個清潔和諧的城市,不能滿足群眾的要求,是城市管理者最大的失敗。
Ⅸ 怎麼樣來看待一個城市的經濟以及發展!
如果現在是1400元/平米的話
`
那就要考慮兩個地方了
`
一
你老家距離大城市遠不遠?
二
你老家地區的本身經濟發展情況怎麼樣?
如果距離大城市不遠
完全可以放心
房價只高不跌`
如果你老家經濟發展情況也穩定的話
就更不要擔心了
`
但是如果你老家地區偏遠而本身經濟發展又不算靠譜`
那就算了吧
`
`不過
如果那樣的話怎麼可能是1400元/平米
哦
是吧
`呵呵
樓主放心做吧
房價是絕對不會跌
如果滿意我的回答`
`記得採納哦
`
呵呵
謝謝~~
Ⅹ 衡量一個地區、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除了gdp之外,還有什麼是比較重要的
剛剛查了,GDP並不適合衡量一個地區或城市的經濟狀況,因為每個城市的生產總值上內繳上級或國家容的量都不同,所以在每個城市留下的財富就不一樣。
可能一個地區的經濟總收入,沒有上繳之前的收入才能夠更好的衡量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