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位給一下蘇大東校區各棟樓的簡介啊,急用,越詳細越好
蘇 州大學坐落於素有「人間天堂」之稱的古城蘇州,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和江蘇省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其前身為創建於1900年的東吳大學。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東吳大學與蘇南文化教育學院、江南大學數理系合並為蘇南師范學院,同年定名為江蘇師范學院,在原東吳大學校址辦學。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改辦為蘇州大學。經教育部和江蘇省省政府批准,蘇州蠶桑專科學校、蘇州絲綢學院、蘇州醫學院先後於1995年、1997年、2000年並入蘇州大學。目前,蘇州大學已發展為一所具有相當規模,基礎較為雄厚,辦學效益顯著,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綜合性大學。
一 百年來,蘇州大學先後向社會輸送了10多萬名大學生和研究生,其中許多人已成為科學、教育、文化等各項事業中的著名學者和知名人士。原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孫起孟、雷潔瓊,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董寅初、著名的法學專家倪征日(奧) 、著名蠶桑教育家鄭辟疆、著名腦外科專家和醫學教育家杜子威、香港知名人士楊鐵(木樑)、查良鏞、江蘇省委副書記顧浩、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周桑漪,以及李政道、談家楨、劉建康、宋鴻釗等三十多位兩院院士都是我校校友。
蘇 州大學現有6個博士後流動站、6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80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含自設專業8個)、1個一級學科專業學位博士點、204個碩士點(含自設專業8個)以及10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本科專業98個,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個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1個國防科工委重點建設專業點、22個省級重點學科,7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工程中心,2個國家人才培養基地,1個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體育總局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目前,擁有各類在校生近50000人(其中研究生11000多人、本科生25000多人,成人學歷教育12000多人):教職工4000餘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雙聘院士4人,教授、副教授1100餘人,一支力量比較雄厚,結構比較合理的師資隊伍已初步形成。
近 年來,蘇州大學堅持教學和科研兩個中心,在加強基礎、拓寬口徑、強化應用、重視實踐的思想指導下,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注重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面向地方經濟主戰場,加強了應用性、開發性研究,科研工作取得了累累碩果,先後獲得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家發明獎在內的省部級以上科研獎400多項。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最新公布的數據表明,蘇州大學SCI索引名列全國高校第27位。
蘇 州大學現有5個校區,佔地面積2125畝,建築面積近120萬平方米,此外,佔地面積約880畝的獨墅湖校區一期已經投入使用。學校圖書資料豐富,圖書館館藏圖書388萬冊,中外期刊5000餘種;分析測試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服裝中心、網路中心等設備先進;擁有為教學科研服務的蘇州大學出版社。學校還編輯出版了多種學報、《國外絲綢》等刊物與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交流。
我 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為學校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開辟了廣闊途徑。蘇州大學積極擴大開放,與日本、法國、韓國、新加坡、德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及香港、台灣等地區的80所高校建立了校際交流關系,每年接收外國留學生、進修生1000餘人來校學習漢語語言文學和其他有關專業。
近 年來,蘇州大學注重依託本省,特別是蘇南地區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優越的人文、地域條件,積極探索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有效途徑,同時進一步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堅持走後勤社會化道路,並以此作為學校鮮明的辦學特色和動力。目前,天堂學府——蘇州大學正以前所未有的氣魄和膽識爭創國內一流綜合性大學,以日新月異的姿態擁抱二十一世紀。
㈡ 蘇州大學走出過哪些知名校友
來答題啦~我們蘇州大學可是人才輩出的211高校啊,下面我來列舉一下三位傑出的校友。
第一位就是大家熟知的金庸老先生
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作家,他筆下的張無忌、楊過、令狐沖等鮮活的形象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金庸曾經在蘇州東吳大學(今蘇州大學)學習國際法,談到蘇州,他說蘇州是他記憶深刻的城市,金庸的祖母就是蘇州人,很小就吃過奶奶做的蘇州菜,經常聽她講蘇州話,蘇州是他從童年開始就特別喜歡的城市,喜歡蘇州的粉牆黛瓦、園林建築,還有聽不夠的吳儂軟語。
蘇州大學人傑地靈,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蘇大人,在蘇州大學的這段時間,我收獲了知識也學會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歡迎大家來蘇大~
㈢ 蘇州是國家社會與經濟發展計劃單列市嗎
社會上已經傳的沸沸揚揚。據說8月30號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已經傳達。但專紅頭文件確定蘇屬州行政區劃調整,沒確定被列為計劃單列市。
蘇州升格為計劃單列市,古城3區合並為姑蘇區。園區升格為副省級新區,原相城區陽澄湖鎮、吳中區甪直、崑山周庄、張浦、巴城、錦溪、吳江同里劃歸園區管轄;常熟辛庄劃歸相城區管轄;吳江松陵劃歸吳中區管轄,吳中區新政府駐地搬遷至松陵鎮;新設吳江區,區政府駐地盛澤鎮。
㈣ 近年來蘇州市的社會發展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績
進入新來世紀以來,蘇源州有兩組數據足以讓世人刮目相看。在經濟建設方面,2004年蘇州完成GDP達3450億元,列全國大中城市第4位,超過了全國14個省份;進出口總額達1032億美元,佔全國近十分之一,是天津市、山東省之和;實際利用外資額50.3億美元,累計利用外資總額超400億美元,佔全國九分之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19.6億元,列江蘇省第1位,而且超過了陝西省的總量。在歷史文化方面,蘇州建城已有2500多年,有9處古典園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起源於蘇州的崑曲被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蘇州擁有的國家級和省級文保單位41處,佔到江蘇省的五分之一,蘇州擁有5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佔全國總數的九分之一。
㈤ 蘇州工業園區是哪一年開始建設的近年來蘇州市的社會發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的合作項目,開創了中外經濟技術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國務院下達了《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2月26日,李嵐清副總理和李光耀資政分別代表中新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了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同年5月12日,蘇州工業園區破土起動。
蘇州工業園區吸收了國內外開發區的成功經驗,又有自身的顯著特點:第一,它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簽署協議興辦的國際合作項目;第二,園區的行政管理由中方全權負責。成片開發由中新合資的開發公司負責。對外招商引資由中新聯合共同負責;第三,國務院同意在蘇州工業園區自主地、有選擇地借鑒新加坡經濟發展和公共管理方面的經驗。
1999年9月14日,中新兩國政府聯合協調理事會召開了第四次會議,確定了園區今後三年的發展目標:集中建設首期8平方公里,全面建成首期8平方公里的工業區,以及相配套的住宅區。同時按照園區發展的總體規劃要求,以滾動的方式向前發展,根據市場要求,繼續開發2平方公里的工業用地。對於未來的發展,雙方一致認為,蘇州工業園區是中新經濟技術合作的重中之重,雙方合作框架不變,開發主體合資性質不變,長期發展目標不變,雙方合作支持園區發展的承諾不變。
地處蘇州城東金雞湖畔,行政區域面積288平方千米,下轄三個鎮,戶籍人口25萬。
1994年2月11日,國務院下達《關於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2月26日,中新兩國政府在北京正式簽署了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同年5月12日,蘇州工業園區破土啟動。
2002年02月23日,經報請省政府批准,蘇州市政府同意撤銷蘇州工業園區斜塘鎮,將其原轄區域並入蘇州工業園區婁葑鎮,實行鎮管村體制,鎮政府駐婁葑。區劃調整後,婁葑鎮行政區域面積90.84平方千米,總人口8.04萬,轄10個居委會、28個村委會。
【蘇州工業園區2003年區劃一覽】 2003年,轄4個鎮;將跨塘鎮臨湖村劃歸婁葑鎮管轄。(** 區劃名錄根據江蘇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代碼整理。**)
跨塘鎮 轄:居委會(橋北、新鎮);村委會(蠡塘、婁江、婁東、婁中、湖濱、劍湖、古婁、上樓)。
唯亭鎮 轄:居委會(唯亭、亭南、涇巷、東亭家園);村委會(浦田、夷陵山、施家濱、懸珠、陽澄湖)。
勝浦鎮 轄:居委會(勝浦鎮街道、金苑新村、吳淞新村、園東新村);村委會(金港、金東、吳巷、勝巷、旺坊、南盛)。
婁葑鎮轄:居委會(新蘇、葑誼、葑塘、團結、星灣、獨墅湖、斜塘);社區居委會(蘇安南、蘇安北、官瀆、東港家怡、東港家樂、金益、蓮香);村委會(板陽、洋涇、倪庄、金厙、群力、東旺港、華蓮、周葑、宅前、墩頭、斜浜、金田、東巷、盛墩、建國、聯合、南旺、南夏涇、姚東、西馬、田巷、南沙里、臨湖)。
【2004年底】 轄4個鎮。(** 此處鄉鎮面積人口根據江蘇省統計年鑒電子版,2004年統計數據。**)
婁葑鎮 面積72.56平方千米,人口228728人。
跨塘鎮 面積33.59平方千米,人口 39751人。
唯亭鎮 面積82.15平方千米,人口 32171人。
勝浦鎮 面積16.20平方千米,人口 49266人。
2005年,根據江蘇省政府《關於同意調整蘇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蘇政復[2005]33號),蘇州工業園區唯亭鎮和跨塘鎮實施合並設立唯亭鎮。據此唯亭鎮將形成115.86平方千米的行政區域,人口5.8萬,轄11個居委會、11個村委會。
在建設小康社會中率先發展
http://www.subaonet.com 2006年09月02日 蘇州新聞網
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的五年,是蘇州波瀾壯闊進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建設史,是振奮精神努力實現「兩個率先」的奮斗史,更是轟轟烈烈繼續在高平台上加快發展的發展史。五年來蘇州經濟發展的一組組擲地有聲的數字,令人振奮,令人自豪。細細地解讀這些數據,可以真實具體地展示蘇州經濟發展的亮點和特色,可以深刻地領悟蘇州率先發展的時代風采。
GDP居全國第五位
「十五」時期,是蘇州經濟總量和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連續跨越大台階的五年。繼2002年、2004年蘇州的地區生產總值分別跨越2000億元和3000億元的台階後,2005年蘇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26億元,在總量上又躍上了一個新台階,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達66766元,摺合人均超過 8000美元。短短五年,GDP連續跨越三個千億元級的大關,年均增長15.5%%,增速比「九五」時期高出3.9個百分點。GDP列上海、北京、廣州、深圳之後,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5位,比2000年提升了2個位次。
工業總產值居全國第二位
「十五」時期,蘇州以新型工業化為第一方略,抓住國際製造業轉移的大好時機,積極加強「三帶」(即沿滬寧線的高新技術產業帶、沿長江的基礎產業帶和沿滬浙的配套製造業產業帶)建設;大力推進「兩個」計劃(即「IT產業倍增計劃」和發展規模企業「220計劃」),努力打造國際先進製造業基地。2005年,工業經濟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579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31.1%%;總量繼續擴大,工業生產總值跨過萬億元大關,達 12123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908億元,五年間年均分別增長27.3%%和32.8%%。蘇州的工業總產值列全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上海之後,位居全國第2位,比2000年提升了4個位次,蘇州已經名副其實地成為中國第二大工業城市。
實際利用外資居全國第二位
五年來,蘇州緊緊抓住中國加入WTO等有利機遇,主動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堅持把開放型經濟作為第一性經濟來抓,堅持把開發區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載體,著力加快5個國家級和10個省級開發區的進一步開發建設和功能的提升,促進全市開放型經濟在較高平台上實現量增質升。「十五」時期,世界500強跨國公司有107家在蘇州投資,累計注冊外資57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達到198億美元,分別為「九五」時期5倍和2.6倍。2005年,全市(按原口徑統計)實際利用外資60億美元,僅次於上海位居全國第2位。
進出口總額居全國第三位
五年來,蘇州積極推進進出口主體、產品、市場和方式的多元化,重視推進大通關和口岸建設,促進進出口貿易繼續高位增長。「十五」時期,蘇州進出口總額和出口總額的年均增幅雙雙達到47%%以上。特別是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其中機電產品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59.5%%上升到2005年的81.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提高了27.5個百分點。2005年,蘇州進出口總額1405.9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727.7億美元,進出口總額僅次於上海、深圳居全國第3位,比2000年又提升了1個位次。
地方財政收入居全國第六位
五年來,隨著全市經濟的加快發展、新增長點的大量涌現和企業經濟效益的不斷提升,加上全市各級充分發揮財政服務於經濟、服務於社會的作用,全面推進和深化各項財政體制改革,充分調動各地各部門增收的積極性,從而使全市財政收入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地方財力明顯增強,有力地保障了全市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需要,同時對國家的貢獻也日益增多。2005年,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718.1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16.8億元,均比2000年翻了兩番,年均增長30%%以上;一般預算收入的總量、增量繼續保持全省第一;在全國大中城市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9位上升至第6位,顯示了蘇州雄厚的經濟實力。
民營企業數量居全省第一位
五年來,蘇州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尤其注重完善所有制結構、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市委、市政府制定並全面實施《關於促進民營經濟騰飛的決定》以及各項配套政策,加強了發展民營經濟工作力度,積極營造發展環境,構築服務平台,為加快民營經濟的發展創設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2005年末,全市提前一年完成「民營經濟騰飛計劃」確定的民營經濟注冊資本三年翻番的目標。全市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總數分別為9.24萬戶和 23.08萬戶,數量名列全省第一位;注冊資本分別為1706億元和94.6億元,私營個體經濟注冊總資本比「九五」期末增長7.6倍;民營企業的稅收佔全市稅收的比重達29.5%%,完成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30%%,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極。由此,也促進蘇州的經濟結構發生巨大的變化,開放型經濟、民營經濟和規模經濟三足鼎立的格局基本形成。
服務業增加值居全省第一位
五年來,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服務業的發展,制定了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作出了《關於促進服務業跨越發展的決定》,確定了服務業發展的三大重點,明確提出要形成結構優化、特色明顯、功能完善、開放度高的服務業體系,使服務業成為「打造蘇州起飛的另一翼」。在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的鼓勵推動下,生產性服務業的領域不斷拓展,新興服務業日益壯大,傳統性服務業加快提升。2005年全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256.3億元,位居全省第1 位,「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4.8%%。五年來,蘇州經濟發展的速度、質量、效益的確是令人矚目的。蘇州以佔全國0.46%%的人口、0.09%%的土地面積,創造出了佔全國2.2%%的國內生產總值、2.3%%的財政收入、9.9%%的進出口總額和8.5%%的外商直接投資的佳績。雖然數據不能代表蘇州經濟發展的全部內容,但數據是最有說服力和直截了當的事實。上述一組組活生生的數據不僅詮釋了蘇州過去五年經濟發展的輝煌,而且也預示著蘇州又一次經濟起飛的未來。
㈥ 蘇州職業大學能專升本嗎
不能專升本,蘇州職業大學是專科學校。
蘇州市職業大學(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簡稱蘇職大,坐落於蘇州市,是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由蘇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專科學校。入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蘇州市職業大學起源於創辦於1911年的蘇州工業專科學校,是江蘇省辦學歷史最悠久的職業大學之一。
截止2019年1月,蘇州市職業大學佔地1262畝,建有石湖、干將路、潭山、吏舍弄等校區;設有9個院(部),擁有54個專科專業;有全日制在校學生1.3萬人。
是一所區域品牌院校。目前正致力於建成一所立足蘇州,面向江蘇,輻射全國,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具有鮮明辦學特色的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蘇州學院」。
(6)2013年蘇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擴展閱讀:
據學校官網2014年10月信息顯示,學校先後榮獲了江蘇省首批平安校園、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江蘇省科技工作先進高校、江蘇省模範教工之家、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蘇州市職業教育服務經濟轉型升級先進學校等稱號。
2011年-2014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2項,省部級項目7項;其他社會服務科技項目474項;授權專利530項;知識產權數連續多年位列全省同類高校前列。
2010年-2014年,學校獲共出版專著45部;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4300餘篇,被SCI、EI、ISTP收錄論文418篇;學校在多個領域為地方經濟建設、政府決策和企業發展提供決策咨詢並承擔課題研究。
參考資料:網路-蘇州職業大學
㈦ 蘇州吳中供水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江蘇吳中集團組建於年,經過十餘年的發展積累,目前已形成房地產、城市建設與開發、城市公用事業、旅遊酒店、教育和高科技投資、准金融和資本市場運作、汽車銷售與服務、實業製造等多產業架構,保持著良性的快速發展。1999年,集團旗下「江蘇吳中」股票掛牌上市,被譽為「中國普教第一股」;2006年,「吳中受益憑證」在深交所上市,成為國內民營基礎設施類資產證券化第一單。集團被列為江蘇省重點培育發展企業及江蘇省百強民營科技企業、中國服務企業500強稱號(列198位)、江蘇省AAA級重合同守信用企業、江蘇省民營納稅大戶、全國工商聯上規模民營企業營業收入總額前500強、2010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列239位)、蘇州市百佳民營企業、蘇州市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先進單位。集團已連續八年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單位」;連續五年被評為「蘇州市納稅大戶」,並連續四年進入前十五名,2009年進入前九名;連續五年被評為「吳中區納稅大戶」第一名。
自創建以來,吳中集團始終與中國經濟、蘇州經濟的發展共成長,開拓性地整合公共資源,積極參與地方的城市、經濟建設,創造性地確立自我快速增長的發展模式;同時適時把握、調整公司的發展節奏、時機和戰略,使之全面融入市場經濟的發展軌道之中,已成為區域經濟的一支生力軍。
吳中集團堅持現代企業制度,不斷提升自己健全的經營治理結構、完善的財務結構以及風險管控能力。在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集團逐步確立了自己特有的企業文化核心理念,即:「讓吳中集團成為社會上令人尊敬的企業,讓吳中集團的每個崗位成為社會上人人競爭的崗位,讓吳中集團的每個家庭成為社會上人人羨慕的家庭」,在三個不同的層面上,提出了朴實而宏大的目標,體現了吳中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吳中集團始終將人才作為集團最核心的資源,2010年集團引進全球最著名的人力資源咨詢機構——美世咨詢,啟動「招聘與人力資源優化項目」;同時建立了北京大學吳中集團教學研究實習基地,為吳中集團的下一步發展廣攬人才。
應對公司業務不斷發展展的需要,吳中集團誠招社會有志之士加盟,我們將提供富有競爭力的薪酬、完善的職業發展通道、一流的辦公環境,歡迎社會各界優秀人才加入我們。
法定代表人:施凱
成立日期:1996-01-10
注冊資本:17000萬元人民幣
所屬地區:江蘇省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320506251663992X
經營狀態:在業
所屬行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英文名:Wuzhong Water Supply Co., Ltd.
人員規模: 1000人以上
企業地址:蘇州吳中經濟開發區吳中大道70號
經營范圍:生產、供應:自來水;管道工程設計、安裝及技術咨詢;銷售:機電設備、給排水管道及配套器材。(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