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海洋文化的文化產業
21世紀為海洋世紀。海洋是生命誕生的搖籃,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陸地可供開發資源的減少,世界各海洋大國之間在海洋經濟、科技、資源、海權等方面的競爭日益激烈。然而,種種激烈競爭的背後,實質上是海洋文化的競爭。不同的海洋思維、海洋意識、海洋觀念等文化因素,決定著競爭的格局和態勢,決定著競爭的成敗。
長江三角洲地區地處東海之濱、長江入海口與杭州灣交匯區域,是我國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2009年江浙滬三地GDP首次超過1萬億美元,成為全世界第十一大經濟體。隨著長三角區域經濟進入資源環境瓶頸期,陸域資源、能源和空間的壓力與日俱增,迫切要求突破陸域制約,加快發展海洋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海洋資源是長三角區域最大的資源優勢之一,是實現長三角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依託,也是長三角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所在。據統計,長三角區域擁有海域面積約30多萬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和海島岸線長達8200多公里。2008年江浙滬三省海洋經濟總產值為9584億元,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2.3%,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達到14.7%。
海洋文化是長三角區域海洋資源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長三角海洋經濟發展的先進生產力。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長三角沿海先民已經能夠製造和利用舟楫開始了海上航行,並把自己的文化傳播到他們所及之處。自此之後,長三角沿海居民更是在這塊遼闊的海域上揮灑著自己的智慧與汗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歷史文化奇跡。從河姆渡人最原始狀態的海洋捕撈與長距離的航海活動,到聲名遠揚的「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時龐大的船隊,再到世界第一跨海大橋杭州灣大橋的全線貫通,都充分展示了長三角區域人民認識、開發、利用海洋的智慧與能力。隨著歲月的流逝、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繁榮和中外交往的日益頻繁,其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不斷擴展,突出表現為俊逸秀美的海洋民俗文化、源遠流長的海洋宗教信仰文化、山明水秀的海洋景觀文化、精美獨特的海洋鹽業文化、中外交融的海洋商貿文化,還有富含海洋特色的漁業文化、港口文化、科教文化、體育文化、文物古跡、名人文化、文學藝術等。長三角區域海洋文化雖歷經數千年的演進、整合與重構,但其基本精神卻是一脈相承的:海納百川的開放性,兼容並蓄的親和力,博採眾長、厚積薄發的創新力,植根民間、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著名文化學家羅邁德·威廉姆斯說過:「文化研究最精彩的片段,將不再是回溯古老洞穴的火把,而是照亮未來選擇的光柱。」對於海洋文化繁盛的長三角區域來說,研究璀璨的海洋文化,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過去,而應該面向未來,讓海洋文化為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因此,在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深入挖掘區域海洋文化的內涵,大力推進區域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將有助於形成全社會關注海洋、保護海洋、開發海洋的良好氛圍,有效提升海洋文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助於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產業結構的全面升級,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對實現「把長江三角洲地區建設成為我國文化產業集聚區」的戰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貳』 、山東在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中,注重突出海洋文化特色,發展藍色文化產業,下大力氣打造海洋文化品牌,推
①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在綜合競版爭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權來越突出,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6分) ②發展和弘揚海洋文化有利於山東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有利於山東人民積極參與政治生活,有利於為建設半島藍色經濟區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提高山東綜合競爭力,有利於促進山東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10分) 『叄』 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國,這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生化等方面有哪些意義 我國是一抄個海陸兼備的國襲家。東部瀕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使我國東部廣大地區在夏季風濕潤氣流的影響下,雨量充沛,有利於農業生產;沿海有許多優良港灣,便於發展海洋事業,加強同海外各國的交往。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是我國陸上交通能與中亞、西亞、歐洲直接往來。 『肆』 運用文化與經濟,政治關系的知識,說明為什麼海洋文明在我
總的來說,就是把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相聯系相協調統一。 『伍』 運用文化與社會相關知識,談談我國弘揚海洋文化對海洋經濟發展積極影響
①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海洋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轉化為促進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物質力量,對海洋經濟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陸』 海洋文化經濟效益分為哪幾個方面 從廣義上來講,海洋文化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是緣於海洋而生成,與內陸文化相對應的一種文化形態,是人類對於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創造出的物質的、社會的、行為的、精神的文明生活內涵。 『柒』 ( 26 分)國務院發布 《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吹響了海洋經濟發展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