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帶一路海上合作設想是什麼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海洋局聯合發布《「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以下簡稱《設想》)。這是自2015年3月28日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以來,中國政府首次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提出中國方案,也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之一。
多措並舉推進設想落地
作為中國政府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國家海洋局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做好《設想》的宣介和方案細化工作,積極贏得沿線國的理解和支持,落實好已有的雙邊和多邊協議,深化與沿線國戰略對接和政策溝通,尊重其不同的發展利益和發展需求,量體裁衣,一國一策。
推進藍色夥伴機制和能力建設。擬在今年下半年舉辦論壇活動,同時立足自身發展經驗,積極推進與沿線國在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海洋空間規劃和園區設計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開展能力建設培訓,努力促成一批各國認可的具有示範性和帶動性的合作項目並加快實施。
努力提供更多的海洋公共服務產品。強化與沿線國海洋防災減災領域的合作,共同實施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海洋綜合管理,共擔海洋環境和災害風險防禦的責任。實施好《南海及其周邊海洋國際合作框架計劃(2016—2020)》,積極推進南中國海海嘯預警中心建設。
研究出台具體的政策措施,加強對國內沿海地方開展國際海洋合作的指導,推進「東亞海洋合作平台」「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建設,支持福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充分發揮示範區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打造沿海地方的藍色經濟增長點。
此外,為國內涉海企業參與國際海洋合作提供多方面金融支持。《設想》涉及的重點項目將被納入國家海洋局會同國家開發銀行聯合制定的開發性金融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政策文件中,予以優先支持。同時,還將與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戰略合作,支持涉海企業通過買方信貸等融資手段,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貳』 海上絲綢之路是發展海洋經濟的有效途徑嗎
海洋是各國經貿文化交流的天然紐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全版球政治、貿易格局權不斷變化形勢下,中國連接世界的新型貿易之路,其核心價值是通道價值和戰略安全。尤其在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合縱連橫的背景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和拓展無疑將大大增強中國的戰略安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海自貿區,高鐵戰略等都是基於這個大背景下提出的。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合作夥伴並不僅限與東盟,而是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增進同沿邊國家和地區的交往,將串起連通東盟、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的市場鏈,發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略合作經濟帶,以亞歐非經濟貿易一體化為發展的長期目標。由於東盟地處海上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和必經之地,將是新海絲戰略的首要發展目標,而中國和東盟有著廣泛的政治基礎,堅實的經濟基礎,21世紀海絲戰略符合雙方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
『叄』 十八大提出發展海洋經濟,重建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政治經濟意義
A 發展海洋經濟,重建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政治經濟意義
重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是黨中央站在歷史高度、著眼世界大局、面向中國與東盟合作長遠發展提出的重要戰略構想,對於深化區域合作、促進亞太繁榮、推動全球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途徑。
目前,我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全球范圍內市場、技術、資源等方面的競爭日益激烈,一些發達國家試圖通過制訂新的國際區域經貿安排繼續主導世界經濟發展。共建「海上絲綢之路」,是新形勢下應對挑戰、用開放倒逼改革的重要途徑。打造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海上經濟大通道。
1、有利於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打開一扇新的窗口;
2、有利於為我國沿海地區產業升級提供資源支撐,為中南、西南地區科學發展提供市場驅動;
3、有利於建立「以我為主」的國際貿易和投資網路,提升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
二、拓展經濟發展空間的深遠謀劃。
當前,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新起點上科學謀劃經濟發展,對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十分重要。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有助於我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港口航運、海洋能源、經濟貿易、科技創新、生態環境、人文交流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而且對促進區域繁榮、推動全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將大大拓展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空間,為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構建和平穩定周邊環境的戰略舉措。
周邊是我國外交的首要。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是在新形勢下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不移地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戰略選擇。它將成為我國與東盟之間開拓新的合作領域、深化互利合作的戰略契合點,有利於擱置爭議、增進共識、合作共贏,推動構建和平穩定、繁榮共進的周邊環境。
四、促進沿線國家共同繁榮的歷史選擇。
「海上絲綢之路」自秦漢興起以來,就是聯通東西方的重要交通走廊、推動商業貿易繁榮發展的黃金路線。目前,我國和東盟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由貿易區,我國連續4年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東盟是我國第三大貿易夥伴。通過共建「海上絲綢之路」,大力推動自貿區升級版建設,促進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已成為沿線各國人民的共同意願。
『肆』 淺談海上絲綢之路的意義是什麼 海上絲綢之路的由來
意義:
加強了沿海地區的貿易往來,促進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沿海地區的文化交流;促進了沿海地區的民族遷徙;促進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程度,提升了沿海地區的國際地位;促進沿海地區的資源開發;促進造船技術的發展。
由來:
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東南沿海,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並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
唐代,我國東南沿海有一條叫做「廣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這便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在宋元時期,中國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針的航海運用,全面提升了商船遠航能力。
清代,由於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其間廣州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惟一對外開放的貿易大港,廣州海上絲綢大路貿易比唐、宋兩代獲得更大的發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環貿易,並且一直延續和保持到鴉片戰爭前夕而不衰。
而這在清代的外貿史上也是重要的轉折點。進口商品中,鴉片逐漸占據了首位,並從原來的走私演化到合法化。
鴉片戰爭後,中國海權喪失,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沿海口岸被迫開放,成為西方傾銷商品的市場,掠奪中國資源和壟斷中國絲、瓷、茶等商品的出口貿易。從此,海上絲路一蹶不振,進入了衰落期。這種狀況一直延續了整個民國時期,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
(4)海上經濟發展對策擴展閱讀:
新時代的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倡導建立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富含軍事意圖與地緣政治意圖的發展戰略。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構建和平穩定周邊環境的戰略舉措,是中國與東盟之間開拓新的合作領域、深化互利合作的戰略契合點,有利於擱置爭議、增進共識、合作共贏,推動構建和平穩定、繁榮共進的周邊環境。
也是新形勢下中國應對挑戰、用開放倒逼改革的重要途徑;還是拓展中國經濟發展空間的深遠謀劃,不僅有助於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港口航運、海洋能源、經濟貿易、科技創新、生態環境、人文交流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
而且對促進區域繁榮、推動全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將大大拓展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空間,為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並最終促進沿線國家共同繁榮,實現互利共贏。
『伍』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意義
1、構建和平穩定周邊環境。
周邊是中國外交政策的首要。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是在新形勢下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戰略選擇。
它將成為中國與東盟之間開拓新的合作領域、深化互利合作的戰略契合點,有利於擱置爭議、增進共識、合作共贏,推動構建和平穩定、繁榮共進的周邊環境。
2、深化改革開放。
中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全球范圍內市場、技術、資源等方面的競爭日益激烈,一些發達國家試圖通過制訂新的國際區域經貿安排繼續主導世界經濟發展。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新形勢下應對挑戰、用開放倒逼改革的重要途徑。
3、拓展經濟發展空間。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新起點上科學謀劃經濟發展,對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十分重要。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不僅有助於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港口航運、海洋能源、經濟貿易、科技創新、生態環境、人文交流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
而且對促進區域繁榮、推動全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將大大拓展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空間,為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4、促進沿線國家共同繁榮。
海上絲綢之路自秦漢興起以來,就是聯通東西方的重要交通走廊、推動商業貿易繁榮發展的黃金路線。
中國和東盟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由貿易區。中國連續4年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東盟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
通過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力推動自貿區升級版建設,促進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已成為沿線各國人民的共同意願。
(5)海上經濟發展對策擴展閱讀:
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面臨的機遇:
1、提升區域經濟一體化。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是國家大戰略和新布局。建設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會促進大量人才、科技、信息和金融等高端要素集聚沿海城市。
而且會在對外開放和雙向循環中創造區域經濟協作效益,促進區域中的人才、商品、資金、信息多向流動,從而構成區域間各經濟體穩定發展的基礎,推進產業的梯度轉移和轉型升級。
2、中國東盟區域、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前景廣闊。
中國東盟區域自 2003 年雙方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系」並啟動自貿區建設以來發展迅速。中國致力於加強同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願意支持本地區發展中國家包括東盟國家開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這表達了中國願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擴大對東盟國家開放,使自身發展更好並惠及東盟國家的良好願望。
3、推進人民幣更加廣泛使用,實現區域化。
目前,人民幣在東盟地區的地位僅次於美元,而且已經有一些國家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步是區域化,而東南亞正是人民幣區域化的重要方向。
這一地區華商在住在國經濟、金融中佔有重要位置,如果能夠進一步發揮華商在金融行業的橋梁作用,可以推動人民幣實現區域化。
4、構建海上合作網路促進經濟轉型提升。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是一項全方位、統籌促進區域經濟穩定和發展的政策,這一政策的實施,不僅會帶來區域內貿易額的擴張。
還將推動海洋交通、通訊、能源、港口、碼頭、遠洋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優惠政策的落實,包括構建運輸的集疏運網路。
通過多式聯運等方式,港口還將吸引眾多的外貿企業,這都會有力地帶動海運業、集疏運業、倉儲業等港口關聯產業。
保稅業、造船業、貿易、石化等港口依存產業和金融、保險、土木工程、旅遊等港口派生產業的發展,必將帶來區域內各經濟體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
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面臨的挑戰:
1、面臨更激烈的內外部競爭。專家們普遍認為,海上絲綢之路可能遭遇更加復雜的外部環境、更為激烈的競爭。
近10年來,海上安全逐漸構成中國周邊外交的主要挑戰之一。在中國政府倡議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政策背景下。
國家海權利益需求的擴容使海上安全成為一個時代性很強的命題。對於中國,海上安全的意義已經從初期強調領海主權發展到綜合性海權利益的保障。
2、投資環境亟須改善。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需要以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裝備等綜合性較強的配套產業為基礎,與此同時,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裝備需要提供原材料。
配套產品、運輸系統、石化產業等眾多基礎配套產業。我國的海洋工業生產技術設備落後,資源綜合利用率低、產品質量較低、成本高。
影響了海洋高新技術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而目前,我國真正能夠從事海洋高新技術成果研究與應用開發的人才匱乏。
能夠從事海洋新興產業尖端技術開發、市場預測、技術經濟分析、產品營銷研究以及情報信息處理的「軟科學」人才屈指可數。
從我國海洋相關產業的發展態勢來看,與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配套要求仍有距離,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仍然不足,相關配套產業鏈建設需要加強。
3、海上交通運輸安全問題。
海上貿易之路的開通和開拓最重要的是確保海上交通運輸的安全通暢。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經過海上絲綢之路進口的原油佔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66%。
海上絲綢之路包括西向和南向兩條線路,而這兩個方向的航線也是中國海上運輸至關重要的戰略通道,是中國能源、外貿進出口貨物的生命線,是優先重點發展的戰略通道。
這些航線必經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南海通道等重要咽喉要道。中國所倡議的兩條海上絲綢之路共同經過南海。
可以看出,南海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居於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由此可以說,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安全議程本質上就是南海區域安全問題,其核心是重視維護海洋秩序,化解各種紛爭,保證海洋航線暢通無阻。
『陸』 海上運輸為中國帶來的經濟效益有哪些
港口是時代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隨著世界工業化發展進程不斷改善。根據聯合國貿易組織的規定,由世界工業化程度將港口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工業化初期,港口只是單純被作為航海的運輸中心,負責存儲貨物和運輸貨物的簡單業務。
第二階段為工業化時期,在這個階段,港口除了基礎的存儲及運輸業務外,還額外提高物流的商業服務,並且會對商品進行加工和包裝的增值服務。
第三階段為工業化中後期,此時的港口承擔著物流中心的作用,提高國際商品、資本及信息的綜合服務。
第四階段為二十一世紀後的後工業時期,隨著虛擬企業的出現,港口變為了全球生產銷售供應鏈的重要樞紐。並且隨著高端科技在現代港口的應用,港口的功能也變得更為完善。
目前我國的各大港口正處於向第三階段轉型的過程中,其中上海、香港、寧波等城市處於前列。在這一重大轉變中,各港口共同面臨著重大機遇與挑戰,港口也逐漸朝著共同趨勢發展。其一為整體化。經濟全球化使得國際物流朝著規范化、一體化的方向發展,這就要求港口不僅要實現港口的基本功能,還要有效的影響到港口經濟貿易的多個方面,與其他交通運輸方式密切結合,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運輸體系。其二為集裝箱化。集裝箱化的運輸具有運輸安全、價格便宜、速度快的特點,國際貿易運輸集裝箱化程度也在日益提高。其三為信息化。現代港口龐大的貿易量,要求其必須建立港口信息平台,通過信息網路完成繁瑣的數據處理。其四為技術現代化。現代化的高端科技已經廣泛應用與現代港口發展中,完成港口的現代化建設,也將提高港口的工作效率。
『柒』 日本經濟對外依賴性強,為使經濟高速發展,從根本上應做好() A.大力發展海上航運,大量進口原
ri本發展經濟的不利條件是:ri本國土狹小、鐵礦、石油、煤炭等礦產資源貧乏,回絕大部分依賴進口.第二答次世界大戰後,ri本發揮自身的人力資源和海上運輸優勢,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科技,努力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ri本利用其便利的海運、發達的科技、高素質的勞動力和高效率的管理,把來自世界各地的原材料加工成高品質的工業產品,再銷往世界各地.因此ri本經濟對外依賴性強,為使經濟高速發展,從根本上應做好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大量出口高新技術產品.根據題意. 故選:D. |
『捌』 一帶一路包括哪些省份 18個重點省份具體名單
一帶一路包括以下省份:新疆、重慶、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廣西、雲南、西藏、上海、福建、廣東、浙江、海南。
一帶一路加強上海、天津、寧波—舟山、廣州、深圳、湛江、汕頭、青島、煙台、大連、福州、廈門、泉州、海口、三亞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設,強化上海、廣州等國際樞紐機場功能。
以擴大開放倒逼深層次改革,成為「一帶一路」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發揮海外僑胞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獨特優勢作用,積極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為台灣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作出妥善安排。
(8)海上經濟發展對策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的國際意義:
「一帶一路」合作范圍不斷擴大,合作領域更為廣闊。它不僅給參與各方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合作紅利,也為世界貢獻了應對挑戰、創造機遇、強化信心的智慧與力量。
「一帶一路」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徑與方向。當今世界,挑戰頻發、風險日益增多。經濟增長乏力,動能不足,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發酵,發展鴻溝日益突出,「黑天鵝」事件頻出,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湧動,地區動盪持續,恐怖主義蔓延肆虐。
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的嚴峻挑戰正擺在全人類面前。這充分說明現有的全球治理體系出現了結構性問題,亟須找到新的破題之策與應對方略。
『玖』 日本大力發展海上航運的有利條件是什麼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嚴重的原因是
日本大力發展海上航運的有利條件是海岸線漫長,優良海港眾多;造船工業回發達,航海人答才充足。
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嚴重的原因是資源貧乏,主要原料、能源等依賴進口,而其工業品主要出口到歐美、亞非拉各國,屬於外貿依存度很高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