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類圍湖造田,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利:洞庭湖區,人口增長,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圍湖造田能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糧食產量的增加,對湖區的社會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好處;增加了人們的糧食口糧,將一部分糧食投入市場帶來經濟收圍湖造田。水田也是濕地。可以緩解人口緊張問題。可以增加耕地面積。可以解決遷移人口的安置。可以增加當地的GDP【國內生產總值,指的是一國(或地區)一年以內在其境內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可以解決工業、建築等建設開發的用地問題。為什麼很多人要圍湖造田呢?就是因為耕地的不夠,圍湖造田至少可以解決一部分的糧食問題.。解決人們的吃飯問題。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總產量``````提高土地的利用律`````加強對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圍湖造田是有好處的。對於中國來說,人口眾多,而缺乏耕地。中國正處在發展的道路上,增大耕地面積可以是中國的糧食產量增加,而且可以建工廠,建築等,使中國的經濟增長,對中國的發展來說有一定的好處。中國應該注重發展。圍湖造田從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耕地面積,解決人們吃飯問題。就是因為耕地的不夠,圍湖造田至少可以解決一部分的糧食問題。可以緩解人口緊張問題。可以增加耕地面積。可以解決遷移人口的安置。可以解決工業、建築等建設開發用地問題。弊:大批農民遷移到洞庭湖區,圍湖造田,建立了許多大壩,圍堵洞庭湖湖水,使得歷史上的「八百里洞庭」變成「三百里洞庭」。近些年來,隨著各地經濟建設的發展,流域用水量劇增,湖泊來水量減少,入不敷出,水位下降,面積縮小,致使一些湖泊消失,一些大湖面積也大為縮小。1998年,中國經歷了世紀大洪水。圍湖造田首先是加快了湖泊沼澤化的進程,湖泊面積不斷縮小,地表徑流調蓄出現困難,導致旱澇災害頻繁發生。如:湖北省由於湖泊不斷減少,萎縮後的湖泊已基本喪失了原有的調蓄功能,造成水旱災害面積逐年增長,20世紀50年代平均46萬多公頃,80年代增長到170多萬公頃;其次是水生動植物資源衰退,湖區生態環境劣變,使魚的種類不斷下降,數量減少。過度圍墾往往會損害湖泊自然資源,破壞湖泊生態環境和調蓄功能。大量的圍湖造田容易造成洪澇災害。
『貳』 圍湖造田的利與弊
好處:能擴大耕地面積,擴大土地面積,緩解土地短缺問題
圍湖造田的惡果
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湖泊在迅速減少,僅面積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就減少了543個。據長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五省湖泊資料的統計,解放初原有湖泊面積達2.9萬平方千米,到了20世紀80年代,保留的面積僅為1.9萬平方千米,消亡了1萬多平方千米的湖泊面積,素有「千湖之省」美稱的湖北省,20世紀50年代有1066個湖泊,目前僅剩309個湖泊。被譽為「水鄉澤國」的江蘇省境內水網密布,湖盪眾多,自1957年以來,因圍湖造田所削減的湖泊達 1500多平方千米,消亡的湖泊已有40多個。
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起,我國不少地區曾出現大面積圍墾湖泊,與河爭地的熱潮。據統計,全國被開墾的湖泊至少有100多萬公頃,損失淡水資源調節量350億立方米。近些年來,隨著各地經濟建設的發展,流域用水量劇增,湖泊來水量減少,入不敷出,水位下降,面積縮小,致使一些湖泊消失,一些大湖面積也大為縮小。
圍湖造田首先是加快了湖泊沼澤化的進程,使湖泊面積不斷縮小,地表徑流調蓄出現困難,導致旱澇災害頻繁發生。如:湖北省由於湖泊不斷減少,萎縮後的湖泊已基本喪失了原有的調蓄功能,造成水旱災害面積呈逐年增長趨勢,20世紀50年代平均46萬多公頃,80年代增長到170多萬公頃,90年代以來的八個年頭里,除1993年外都大大超過80年代的水平。其次是水生動植物資源衰退,湖區生態環境劣變,使魚的種類不斷下降,數量減少。
『叄』 圍湖造田有哪些不利影響
大量的圍湖造田容易造成洪澇災害,水質遭到影響.
長江中游大量的圍湖造田,洞庭湖由原來的專第一大淡水屬湖面積迅速下降.其他淡水湖的面積也迅速減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這些湖泊在水利方面起著接納長江洪水的作用,湖泊面積的減小,直接導致了長江水沒有足夠的空間分流,很容易造成洪災.98年的洪災跟這方面也有關系 .
『肆』 在河流中下游地區圍湖造田,對當地地理環境的影響是
①河流中下游抄通常為經濟發達地區,土地稀缺導致的圍湖造田很容易引起當地水土流失問題。②河流入海口會因為上遊河流帶來的泥沙形成三角洲,如果圍湖造田,下游將很難形成河口三角洲。③圍湖造田會導致當地氣候失調、從而使得生物鏈平衡破壞。
『伍』 圍湖造田的不利影響
大量的圍湖造田容易造成洪澇災害,水質遭到影響.
長江中游大量的圍湖造田,洞庭湖由版原來的第一大權淡水湖面積迅速下降。其他淡水湖的面積也迅速減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這些湖泊在水利方面起著接納長江洪水的作用,湖泊面積的減小,直接導致了長江水沒有足夠的空間分流,很容易造成洪災。98年的洪災跟這方面也有關系 .
『陸』 圍湖造田的危害有哪些
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湖泊在迅速減少,僅面積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就減少了543個。據長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五省湖泊資料的統計,解放初原有湖泊面積達2.9萬平方千米,到了20世紀80年代,保留的面積僅為1.9萬平方千米,消亡了1萬多平方千米的湖泊面積,素有「千湖之省」美稱的湖北省,20世紀50年代有1066個湖泊,目前僅剩309個湖泊。被譽為「水鄉澤國」的江蘇省境內水網密布,湖盪眾多,自1957年以來,因圍湖造田所削減的湖泊達 1500多平方千米,消亡的湖泊已有40多個。
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起,我國不少地區曾出現大面積圍墾湖泊,與河爭地的熱潮。據統計,全國被開墾的湖泊至少有100多萬公頃,損失淡水資源調節量350億立方米。近些年來,隨著各地經濟建設的發展,流域用水量劇增,湖泊來水量減少,入不敷出,水位下降,面積縮小,致使一些湖泊消失,一些大湖面積也大為縮小。
圍湖造田首先是加快了湖泊沼澤化的進程,使湖泊面積不斷縮小,地表徑流調蓄出現困難,導致旱澇災害頻繁發生。如:湖北省由於湖泊不斷減少,萎縮後的湖泊已基本喪失了原有的調蓄功能,造成水旱災害面積呈逐年增長趨勢,20世紀50年代平均46萬多公頃,80年代增長到170多萬公頃,90年代以來的八個年頭里,除1993年外都大大超過80年代的水平。其次是水生動植物資源衰退,湖區生態環境劣變,使魚的種類不斷下降,數量減
『柒』 圍湖造田利與弊. 辯論會,今天下午就要... ...
一、正方提出:
圍湖造田是有好處的。對於中國來說,人口眾多,而缺乏耕地。圍湖造田從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耕地面積,解決人們吃飯問題。某地由於人口增加,人均耕地數量減少,不足以維持當地的糧食供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搞圍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積,耕地的不夠,圍湖造田至少可以解決一部分的糧食問題。
總之,圍湖造田,可以增加土地面積,對於缺少田地的地方,為農民創造了新的耕地和新的居駐地,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新的生產資料,為人民生活提供了新的基礎條件。
就拿三峽工程來說吧!三峽工程對環境是有破壞性,還有潛在的地質和戰略危險。比如,地質造成大壩塌陷怎麼辦,打起仗來成為敵方的攻擊目標怎麼辦,須知,佔全國五份之一的總人口,一半以上的工業企業都在大壩下游。大壩一旦發生什麼問題,後果上人不寒而慄。但我們並非因此而影響它的建設。第一,要看到它發揮的作用。二是我們有能力除弊興利,把對生態的及各種危害因素降低到最低程度。第三,請反方注意,這個弊是可以克服的。反方,因為害怕生態破壞而反對圍湖造田,無疑是因噎廢食,不知其所能了。
第一:國家為了發展,地方為了發展,為了經濟發展,犧牲一些重大生態的利益,為了更大的利益,這難道不行?通過圍湖造田,用這塊地方建立工廠等各種大型設施,發展農業,本身也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第二:到底圍湖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有多大。在修建三峽電站工程時,也說它改變了生態,相比之下,圍湖造田規模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要小多了。時間可以證明一切,而不是危言聳聽的主觀臆斷。都江堰和京杭大運河工程建了有幾千年了,它們的負面效應在哪裡?也許當年有些動植物因為這兩個工程而絕種了,但與這兩個工程帶來的效益相比,負面效應是微不足道的。如果當年的李冰父子來咨詢我們現在代表反方的同學們,我們反方的同學們肯定異口同聲地說:「要象避免戰爭一樣避免這些禍國殃民的水利工程。」至於修大運河的隋煬帝,那更是應遭天譴人誅——這個獨夫民賊,為了自己賞瓊花,竟然如此勞民傷財、破壞環境,是可忍孰不可忍!(針對反方提出圍湖造田破壞了湖泊的天然結構,打破了湖泊自身的生態系統的平衡,由此可能導致附近生物圈結構的缺失或變化,對自然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
第三:好了,幾千年來,不正是都江堰和京杭大運河工程這些重大的水利工程,為億萬人民造福至今嗎?
第四,很明顯的是,我們把一些臭水湖填平利用,不僅不污染環境還有利人民的生活條件的改善。照反方和話說,這也叫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嗎:
第五,圍湖造田產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國人口吃糧緊缺的時期。但那個時候,全國各地大氣沒有污染、水質沒有污染,環境質量很好。大規模的圍湖造田,並沒有導致某個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反方請注意,不要把由於工業污染引發的生態不良和污染問題,歸昝於圍湖造田。
第六、與圍湖造田性質相似的填海造田,正在沿海發達城市搞得轟轟烈烈,如火如荼。投資六十億元的深圳填海造田,計劃至2011年完工。可謂工程浩大。上海、深圳、香港等一些國際海濱城市,也都依靠填海造田來拓展城市繁榮。7月24日,一艘挖泥船在新加坡西部的海域拋撒從印度尼西亞運來的泥沙,填海造田。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土地壓力很大,目前政府依靠填海和拆舊建新來解決土地奇缺問題。上世紀從1949年至80年代末,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10省市圍海造田約53.6萬公頃。
從國外發達國家講,荷蘭廣大地區原為沼澤地,長期以來,荷蘭人民充分發揮了本民族的聰明才智,他們用風車排水,在海邊開拓出大量土地,並修築巨大的海堤將開拓的土地與海水分隔開來,成為肥美的田園。因而荷蘭具有世界著名的「圍海造田」景觀,具有極大的旅遊價值。為世界圍海造田的典範。這些,無不表明,當生態效益與生存利益發生沖突時,我們應當做怎麼的取捨抉擇。
第七、最後要提醒一點:判斷一個事物的好與壞,要看它是否有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於社會的快速發展,是否有利於自然環境與人類生存的和諧。
朋友給我一道辯論題,還附有正、反雙方的基本觀點。我反復看了好幾遍,覺得左右為難,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現求教於各位,敬請大家幫個忙。
辯論題:壓沒幾百畝「城中湖」來搞房地產開發,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正方觀點:
1、雖然壓沒了部分水域面積,但擴大了城市規模,利大於弊;
2、另外修一條沿湖路,而且修高點,更有利於防洪;
3、在沿湖路兩側各鋪設一條排污和排漬管道,更有利於城區排污;
4、新修一條比較直的沿湖路,遮擋了城區沿湖的破舊老房子,從遠處看,城市更美、更上檔次;
5、等於又建了一條休閑散步路;
6、現在雖然壓沒了部分湖泊,但將來挖掉旁邊漁池的干堤,湖面可作點補償;
7、目前,還可以巧借外資搞點建設。
反方觀點:
1、「城中湖」是天賜的禮物,是大地的「明珠」,是人與自然的緣分,是自然界的空調機,是天然的凈化器,是「江南的第三隻眼睛」,它可以調節氣溫、美化環境、陶冶情操、調水蓄水。天然湖泊越大越好,越大受益的范圍越大、帶來的好處越多。歐洲發達國家寧願撤屋建湖,千方百計擴大湖泊面積,我們為什麼這么輕易地就毀湖修路建房呢?還是「圍湖造田」的老套路。如果硬要「擴大」城市規模,可以到新城區大顯身手呀!
2、如何「更有利於防洪」?請說幾個站得住腳的理由。難道把蓄水面積縮得越小,洪水越有地方去么?倒不如把環湖的破舊房子撤掉,退出幾十米再修條路,既美觀,又有利於防洪。
3、即使要解決城區「排污問題」,也用不著在湖中另修一條大馬路呀,這風牛馬不相及,不如沿湖修條地下大通道。現在新路兩側各修一條管道,還不一定能解決排污問題。
4、「遮擋」破舊老房子?難道新屋永遠不老?如果一旦破舊了,不又要在它前面再修一條路、再建一排新樓房來「遮醜」?這樣一排又一排地遮下去,何年是個了?況且,現在修的是直路,還不如原來的環湖弧形路更具情趣。
5、休閑散步只是道路的附帶功能。如果為了多找處地方散步,不惜成本地修條城市主幹道,那就太得不償失了。環湖退出幾十米也可以修路,還可以栽些垂柳,不是更好散步嗎?
6、圍湖建漁池是70年代、80年代的錯誤,早就應該「退池還湖」,現在不去壓湖修路不是照樣可以「挖掉旁邊漁池的干堤」嗎?況且,除去漁池也是「水面」外,這「挖干堤」退出的水面也不大。
7、說到「招商引資」,還有很多事可做呀,為什麼硬要把難得的「城中湖」毀掉呢?況且,有的事只能留給後人去做,不然建了撤、撤了建,破壞太大,成本太高。
『捌』 圍湖造田的危害
過度圍墾往往會損害湖泊自然資源,破壞湖泊生態環境和調蓄功能。
我國的洪湖、鄱陽湖、洞庭湖、滇池等湖泊,自60年代以來被大規模圍墾造田,加劇了湖區環境生態的劣變。湖北省的洪湖,1964年尚有水田83.2萬畝,經多次圍湖累計達30萬畝,現存水面53萬畝。由於湖容減小,嚴重減弱湖區的調蓄抗災功能,以致汛期漬澇災害頻繁、低湖田土壤環境惡化,效益下降。圍墾使水禽賴以生息的大片蘆葦、荻叢環境遭到破壞,使水生動、植物種類發生變化,有些種群幾乎絕跡,建閘使江湖隔斷,洄遊、半洄遊魚類的游動通道受阻,破壞了繁殖、肥育的生態條件,使湖區水產資源受到極大損害。圍湖造田必須通過綜合調查,保證湖泊生態的協調,發揮湖泊的調蓄、水產、農業和旅遊等多種功能,以獲得生態、環境、經濟的綜合效益。
大量的圍湖造田容易造成洪澇災害。長江流域就是個例子,解放以後長江中游大量的圍湖造田,洞庭湖由原來的第一大淡水湖面積迅速下降。其他淡水湖的面積也迅速減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這些湖泊在水利方面起著接納長江水的作用,湖泊面積的減小,直接導致了長江水沒有足夠的空間分流,很容易造成洪災。98年的洪災跟這方面也有關系。
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湖泊在迅速減少,僅面積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就減少了543個。據長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五省湖泊資料的統計,解放初原有湖泊面積達2.9萬平方千米,到了20世紀80年代,保留的面積僅為1.9萬平方千米,消亡了1萬多平方千米的湖泊面積,素有「千湖之省」美稱的湖北省,20世紀50年代有1066個湖泊,僅剩309個湖泊。被譽為「水鄉澤國」的江蘇省境內水網密布,湖盪眾多,自1957年以來,因圍湖造田所削減的湖泊達 1500多平方千米,消亡的湖泊已有40多個。
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起,我國不少地區曾出現大面積圍墾湖泊,與河爭地的熱潮。據統計,全國被開墾的湖泊至少有100多萬公頃,損失淡水資源調節量350億立方米。近些年來,隨著各地經濟建設的發展,流域用水量劇增,湖泊來水量減少,入不敷出,水位下降,面積縮小,致使一些湖泊消失,一些大湖面積也大為縮小。
圍湖造田首先是加快了湖泊沼澤化的進程,使湖泊面積不斷縮小,地表徑流調蓄出現困難,導致旱澇災害頻繁發生。如:湖北省由於湖泊不斷減少,萎縮後的湖泊已基本喪失了原有的調蓄功能,造成水旱災害面積呈逐年增長趨勢,20世紀50年代平均46萬多公頃,80年代增長到170多萬公頃,90年代以來的八個年頭里,除1993年外都大大超過80年代的水平。其次是水生動植物資源衰退,湖區生態環境劣變,使水生動植物的種類下降,數量減少。
『玖』 圍湖造田 利大於弊和弊大於利的資料(急......!)
利大於弊,應為圍湖造田是有好處的。對於中國來說,人口眾多,而缺乏耕地。圍湖造田從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耕地面積,解決人們吃飯問題。
『拾』 洞庭湖圍湖造田對湖區社會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
增加耕地面積,短時間內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但是湖泊面積減小,蓄水能力減低,不利於防洪抗災,最終阻礙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