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循環經濟發展規劃

循環經濟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20-11-25 09:36:15

1. 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的必然選擇

摘要:利用先進的技術和手段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必然選擇。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出發闡述了發展循環經濟的意義、途徑和具體方法,並結合義煤的實踐提出了發展循環經濟要「把握大局,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構建工業園區」和「依靠科技進步,促進工業園區建設」等觀點。

關鍵詞: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科技進步

資源、環境、安全,是保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根本。資源是支撐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物質基礎,環境是維護人類健康生活和延續生存的先決條件,安全是保證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的前提。要保證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就必須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環境、安全與經濟社會之間的矛盾。利用先進的技術和手段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轉變觀念,增強對發展循環經濟重要意義的認識

認識決定著觀念,觀念支配著行動。要發展循環經濟,必須提高對循環經濟重要意義的認識,明白為什麼要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有什麼必要。

黨中央提出「樹立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是根據我國國情和可持續發展要求作出的正確選擇。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佔有量少,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發展階段,面臨很大的資源環境壓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由於經濟增長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模式上,一些地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實現經濟增長,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已經集中出現。特別是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不斷增加,能源、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資源利用、環境保護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克服資源短缺的瓶頸,解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矛盾和問題,是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

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通過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等措施,大幅度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提高生產率。

所以黨中央、國務院,強調要求按照科學發展觀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也就是說,既要加快經濟發展,為人們更好地生活、生存創造雄厚的物質財富,又要通過保護環境,為人類健康生存和延續提供良好的空間。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樹立科學的觀念,加快推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發展,達到互補雙贏,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的雙重目標。

二、把握大局,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構建工業園區,發展循環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落實這一基本國策,必須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有序發展。以資源為源頭,以循環利用為目標,選擇產業關聯度高、技術先進、資源再利用性強的項目建設工業園區,形成區內循環,同時在規劃布局上,要使工業園區與產業集群對接,搞好循環的銜接,形成由企業———工業園區———產業集群,即企業———區域———地區———整體的相互關聯、互補、互動、共贏的循環體系。

義煤集團公司,近幾年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依託煤的下游產品構建了躍進、觀音堂煤、電、建材工業園區;利用中煤、尾煤、劣質煤、矸石、煤灰、爐渣、氣建設高壓蒸氧磚和煤矸石新型牆體磚,從煤到建材,自上而下形成了循環利用,拉長了產業鏈,既提高了資源的再利用,增加了經濟總量,又減少了排污佔地和環境污染,實現了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三豐收。以煤、電為依託,針對陝澠煤田伴生的鋁礬土資源,研究了煤、鋁共探、共采技術,構建了張村工業園區:利用礦區周邊的重晶石等礦物質建設了鋇鹽廠,利用鋁礬土分期建設了60萬噸氧化鋁廠,利用電、鋁礬土建設了棕剛玉、緻密剛玉廠,利用赤泥、鋇渣等廢棄物續建了粉磨站制水泥和新型建材廠。依託煤、電和石灰岩資源構建了仁村工業園區:利用煤、電優勢和充足的優質石灰岩及新型的干法水泥生產技術建設了年產400萬噸的水泥廠,利用石材、水泥、粉煤灰、余熱續建了建材製品廠。利用煤、電、氣構建了義馬煤化工工業園區:通過煤的氣化,建成了日產300 萬立方米煤氣、年產120萬噸甲醇的氣化廠。四個工業園區,按規劃將項目全部建成後,將形成一個個優勢互補、上下游互動、物質循環流動、廢棄物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的內循環系統,同時各工業園區之間有著緊密對接,為形成循環經濟體系、構建產業集群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依靠科技進步,促進工業園區建設,推動循環經濟快速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保證循環經濟又好又快的基礎。工業園區建設,要根據各工業園區生產和發展的特性、特點,堅持技術優先的原則,同時把節能及環境保護擺到突出位置,依靠科技進步,推動其快速發展。

要緊密結合發展循環經濟的規劃,科學合理地選上項目,以節能、環境保護、資源有效利用為目標優化項目設計,選好工藝、設備,科學組織施工,力求達到技術先進、工藝合理、建設快、投資少、見效好。按照每個工業園區的總體規劃、自上游向下游有序安排上項目,使下線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副產品和廢棄物,保證每個工業園區盡快達到功能齊全、相互協調、平衡發展、不留後患的目標。

我們為解決躍進工業園區的粉煤灰、爐渣和煤矸石,在規劃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發展新型建材業時,首先核准電廠的粉煤灰、爐渣排放量及煤礦原有矸石堆放量和平均每年新排放量,然後按核准量確定高壓蒸氧磚和新型矸石磚的生產規模,這樣,既使再利用物料合理有序流動、減少二次轉運造成的成本升高和污染,又基本保持了排放與利用二者之間的相對匹配,不至於造成因利用量小而造成新堆放或因利用量大而造成生產線停工待料。搞好工業園區產業鏈之間的銜接,確保上、下游產業之間對接協調,生產能力配比合理,盡量達到在平面、立面、流程、生產規模趨向合理、均衡。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保證。讓我們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共同努力,加快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步伐,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短缺和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問題,不斷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2. 2010年10月26日,中國社科院發布首部《中國循環經濟發展報告》,報告指出,中國「十二五」規劃提出大力發


小題1:D
小題2:B

3. 《"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正式發布了沒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213/c70731-19889132.html

4. 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中規定的指標包括哪些

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中規定的指標包括:
資源產出率、廢物再利用率、資源化率

5. 目標任務

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的基本戰略構想,是根據國家、新疆及阿勒泰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從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以及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全局考慮,制定出了礦業特區長遠發展的方針、重點、目標和任務。

一、地質勘查目標

1) 加大交通不便的邊遠地區和自然地理環境較差地區的地質勘查力度,加強礦區深部及周邊地質找礦力度,努力實現找礦重點突破,「358」項目實施後,使阿勒泰地區地質工作程度進一步提高,預測新增資源儲量 ( 333 +334) 鐵礦石3 000 萬 t,銅 ( 鎳) 100 萬 t,鉛鋅 400 萬 t 等。特別是對於阿勒泰地區稀有金屬鈹、非金屬礦產白雲母和鉀長石等地區優勢特色礦產資源,爭取在 「358」項目中列入,加大地質勘查力度,摸清資源家底,為地區開發利用奠定資源基礎。

落實 「358」項目確定在阿勒泰地區的勘查計劃,在天山、阿爾泰、昆侖-阿爾金3 大成礦帶,主攻煤、銅、鐵、鉛鋅、鎳、鎢、金礦等礦種,同時開展煤炭資源遠景調查和地質災害、地下水動態調查工作。通過探索找礦新機制,推進整裝勘查,加大勘查投入,實現阿勒泰地區找礦重大突破。

2) 加強煤炭、油氣資源的地質勘查工作,增加投入,摸清家底,進行全方位分析研究,制定能源中長期規劃,對各個勘查區含煤層做出正確評價,做到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加強福海吉力湖一帶、富蘊—福海卡姆斯特一帶、喀姆斯特煤礦區勘查開發力度,實現煤炭找礦突破。蒙古能源投資集團 ( 香港) 有限公司實現利用 5 ~8 年時間勘探開發蒙古 5 個省份 70 億 t 煤焦資源 ( 蒙方提供) 及有色金屬勘查工作。

煤炭企業不僅生產初級原煤,還要進行深加工和綜合利用,並且要搞煤炭的二次轉化和伴生資源的開發,逐步形成以煤為主的多聯產業鏈,如煤—電—高載能產業鏈,煤—焦—化產業鏈,煤—氣—化—電產業鏈,煤—路—港—航產業鏈等。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要把這種以煤為基礎的產業鏈,作為企業的支柱和發展方向,做大做強。

3) 運用現代地學理論和科技成果,與國際分幅相適應,在原 1∶20 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基礎上,開展 1∶25 萬區域地質修測工作; 擴大 1∶15 萬區域地質調查范圍,減少勘查空白區; 同時開展重點成礦區帶 1∶5 萬地質調查,為地區勘查開發提供基礎地質資料。

4) 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評價工作,評價全地區礦產資源潛力和重點區礦產資源遠景,填補和更新一批基礎性礦產資源評價圖件,開展大中比例尺礦產資源評價,提交一批礦產資源評價基地,為科學制定地區、縣 ( 市) 的礦產資源等規劃提供決策依據。

5) 阿勒泰地區在完成 1∶50 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地下水資源調查,特別是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服務於工業、農業、畜牧業和其他社會領域,為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依據。

6) 把海量的地質資料轉化為資源潛力。充分利用已有的地質成果資料,使各個勘查單位勘查資料共享,建立共有的內部資源網站,並保證資料的真實性和時效性。加強與中國地質調查局、新疆國土資源廳、「358」項目辦公室等相關單位的溝通與交流。及時了解「358」項目進展、存在問題、取得地質成果,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強化公益性地質資料轉化力度,促進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

7) 實施地質生態環境調查,基本查明阿勒泰地區主要生態保護區的環境地質背景,並提出評價意見。

8) 建立特區基礎地學空間資料庫,開發系列地學成果資料庫,礦業權核查資料庫,建立地質調查信息系統和礦產資源規劃資料庫,建立地質調查數據資料的圖文更新體系。

二、開發利用目標

( 一) 布局合理,結構調整

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布局,調整礦業結構。劃定不同功能的礦產資源勘查規劃區,科學劃分勘查規劃區塊,合理設置礦業權,促進礦產資源勘查合理布局。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豐富,開發利用強度相對較低,在礦業特區內要嚴格規范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空間秩序,優化礦業開發布局。劃定哈巴河阿舍勒銅礦、富蘊縣蒙庫-可可塔勒鐵鉛鋅礦、喀拉通克銅鎳礦、可可托海稀有金屬礦 4 個重點開采區,加強區內礦產資源規模開采和集約利用。通過劃定礦產資源重點、限制及禁止開采區,調控和保護資源,有效保護環境。通過5 個礦業園區及其工業園區,加快礦業結構調整,延伸產業鏈,增加礦產資源精深加工產品礦種和品種。加快優勢及特色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使礦產資源開發總量與經濟總量增長相適應。鞏固和提高優勢礦產在自治區乃至全國礦產品市場的地位。

( 二) 全面發展,效益集中

以組建采、選、冶、科、工、貿一條龍,勘查開發一體化,產、學、研相結合的大企業、大集團和一批礦產品深加工的現代化企業為目標,開發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場佔有率的特色礦產品並形成優勢。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開發形成采、選、冶、加工一條龍,建成自治區規模最大、品種最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最高的有色金屬礦業園區和自治區重要的黑色、有色、稀有和貴金屬礦業園區。鈹冶煉和鈹銅母合金及其深加工規模化,在開發低品位、難選冶金礦技術上獲重大突破,在生物氧化提金工藝上填補自治區空白,使得黃金生產快速發展,再創輝煌。

( 三) 優勢轉化,資源配套

1) 把資源潛力轉化為資源優勢,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阿勒泰地區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加強礦產地質勘查,摸清資源家底。一些礦種已經具備礦業深加工的條件,在建設中要大力引進高技術、高水平的礦業深加工項目,延長產業鏈,提高礦產品的附加值,採取礦產資源采、選、冶及深加工發展形式,提高資源利用的綜合效益。提高礦產資源的初次深加工率和資源的二次轉化率,如 2015 年鐵礦的深加工率可達到 100%,球團轉換率達 80%以上,鉛鋅轉化率達 90%以上等。

2) 一般經濟優勢轉化為循環經濟優勢。礦業經濟為地區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考慮到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應加大對礦業發展的研究,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支持和鼓勵區內大型礦山企業發展,引導小型礦山企業的聯合重組,在安排礦產資源領域循環經濟發展示範工程時向阿勒泰地區傾斜,減少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3) 優勢和非優勢資源 ( 地下水) 配套轉化為組合資源優勢。加大地下水的勘查力度,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更好地為礦業經濟服務。

三、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目標

( 一) 提高礦產資源開發水平

1. 提高礦產資源的開採回採率和選礦回收率,減少儲量消耗和礦山廢棄物排放

加強深部和復雜難采鐵礦安全高效開采技術研究和應用,推廣溶浸采礦技術,開發深井采礦技術,探索礦山無廢采礦技術等,提高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回採率。推廣先進適用的資源綜合回收工藝及選礦技術,採用超細粉碎設備和高效節能、環保的大型浮選設備,提高有色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產的選礦回收率。根據各區實際確定,爭取達到井下開採回採率達到 85% 以上,露天開採回採率達到 90% 以上。廢水重復利用率達到 95%以上。

2. 加強礦產資源采選回收率准入管理和監督檢查

新建礦山不得採用國家限制和淘汰的采選技術、工藝和設備,根據現有開採回收率、選礦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的選入標准,達不到要求的不得頒發、延續采礦許可證。強化對開採回採率、采礦貧化率和選礦回收率的監督檢查,引導和強制礦山企業切實提高礦產資源采選水平。逐步實施礦產資源稅費徵收與儲量消耗掛鉤的政策措施,促進礦產資源節約開發。

( 二) 加強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

1. 加強低品位、共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勘查與綜合利用,充分利用礦產資源

對具有工業價值的共伴生礦產,統一規劃、綜合開采、綜合利用。重點加強有色金屬、貴金屬、稀有稀散元素礦產等共伴生礦產資源開采、選礦過程中的綜合開發利用。合理開發利用與鐵礦伴生的鈮、稀土、釩、鈦等資源。

2. 完善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激勵引導機制

推動實施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計劃,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推進低品位、共伴生礦產、礦山固體廢棄物和尾礦資源等的調查工作,全面評價綜合利用潛力。明確尾礦開發的准入條件和技術要求等規定,鼓勵和支持礦山企業開展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以及節能減排,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技術改造項目和綜合利用項目,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用地優先供給,提供信貸金融支持。

四、發展礦產資源領域循環經濟

按照 「再勘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特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加大對礦產資源領域循環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建立特區礦業評價指標體系,科學評價礦山企業循環經濟發展狀況。以礦山企業為主體實施循環經濟發展的示範工程,推進共伴生有色多金屬、礦山固體廢棄物和多金屬尾礦資源等綜合開發利用,引導和帶動礦產資源領域循環經濟的發展。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模式,大力推進 「綠色礦山」建設,安全、環保、可持續地發展礦業經濟。

最大限度地使用循環水,在生產線設水循環系統,循環利用率在95%以上。冷卻循環系統補充用水優先採用經處理後的生產排水,基地內的綠化和沖洗道路用水將採用中水,實現廢水的資源化。

五、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目標

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分類管理機制。分類指導、區別對待,建立完善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政策激勵機制,加快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進程。實行差別化資金籌措政策,促進新老礦山及資源枯竭型縣 ( 市) 的生態恢復。對於歷史遺留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調動多渠道資金投入恢復治理,到 2015 年,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率達到 35%以上。對於新建的生產礦山,按照 「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明確礦權人的義務,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加強礦山開采和選礦過程中的廢污水處理、廢石尾礦長期堆放的環境污染治理,實現同步恢復治理。

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制度,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重點工程。在礦山地質環境破壞嚴重、影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區,劃定重點治理區,有計劃地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重點開展礦山采空區地面塌陷、水土環境污染和礦山固體廢棄物佔用破壞土地等環境問題治理,改善礦區及周邊地區生態環境。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開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示範,部署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重點工程,促進礦山地質環境明顯改善。加強引進礦山環境保護項目,爭取 2015 年前實施礦山環境保護項目 5 ~8 個,到 2020 年礦山環境保護項目達到 10 個以上。

六、國際合作目標

加強與周邊國家礦業合作,積極利用周邊國家礦產資源,滿足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的資源需求。在 2010 年實現利用哈蒙兩國資源實現突破的基礎上,在 2015 內年爭取實現利用俄羅斯礦產資源的目標,2015 年利用 3 國資源達到: 銅精粉 15 萬 t、鉛精礦 2 萬 t、鋅精礦 3 萬 t、鐵礦石 200 萬 t 等。充分抓住中俄天然氣管道建設機遇,實現油氣深加工突破。

6. 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中規定的指標包括哪些

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中規定的指標包括:資源產出率、廢物再利用率、資源化率。

循環經濟(cyclic economy)即物質循環流動型經濟,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

7. 超越集團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與探索

摘要:本文介紹河南超越企業集團運用大循環思想,即大循環中套中循環,中循環中套小循環,環環相扣,產業代謝,共生耦合,循環反饋的新理念,制訂循環經濟規劃和實施方案。明確理念是先導,規劃是基礎,實施是關鍵的階段性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特別提到以資源為紐帶,項目為載體,全面推進廠(礦)區「三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礦區是集團的時代使命。並通過循環機理分析,回答了能不能循環以及怎樣循環的問題。

關鍵詞:循環經濟;實踐;探索

河南超越企業集團(以下簡稱集團)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成立於1988年,是一家跨行業、跨地區的綜合性民營企業集團。經營范圍涉及煤炭資源採掘、房地產開發、文化傳播服務等領域,主營業務為煤炭資源開發及銷售。現有資產總額達12 億元,年銷售收入2 億元,其中煤炭銷售收入6000多萬元,利潤總額3700 余萬元;員工2000 餘人,其中各類中、高層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200餘名。

近年來,集團先後被授予「中國最具生命力民營企業」、「全國青年安全生產示範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河南私營企業百強」、「河南省十佳誠信企業」、「安陽市誠信經營五星級企業」、「安陽市最大貢獻企業」等30多個榮譽稱號。

集團是靠文化傳播起家的。1995 年,為響應全國工商聯興辦「光彩事業」的號召,集團在董事局主席倡導下,推進「返鄉富民工程」,投資1300多萬元,興建了年產9萬噸的九龍山煤礦。從此,煤炭資源開發成為集團的主業之一。1999年租賃地方國營安陽礦務局因水淹而停產的王家嶺煤礦,投資2000多萬元部分恢復了生產,邊排水邊採煤,每年產煤10 萬噸左右。幾年來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使集團連續保持年25%的增長速度。2001年集團董事局經過戰略梳理決定,要不斷擴大煤炭生產規模,必須把取得更多資源作為突破口。於是,通過多方努力,先後取得地質儲量3.89 億噸的煤炭資源采礦權與探礦權,為現有煤礦的技術改造,擴大生產規模,建設大中型煤礦奠定了物質基礎。

一、理念是先導

2001年,集團斥資近百萬元,聘請北大縱橫管理咨詢公司為集團設計管理模式。幾年來,在具體物化的基礎上,集團董事局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單純的挖煤、賣煤不是一種好的經營方式,必須延長產業鏈條,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但是1997 年以來煤炭行業的連續低迷,集團作出投資決策也需經過一個艱難的過程。

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這就是著名的「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內涵。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如何確保集團的快速發展,這是當時董事局研究和思考的重點問題。集團用了幾乎半年時間,組織中、高層管理人員反復學習,認真研究,客觀地分析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科學務實地審視集團戰略。2003 年9 月,董事局重新提出「以煤炭開發為基礎;以拉長產業鏈,多元化經營為重點;以建成『煤電工業園』和『煤化工業園』為標志;以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目標;以增長企業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為核心;以堅持以人為本,確保安全生產,狠抓管理提升,提高機制創新為動力,促進集團持續、穩定、協調、健康發展」的工作思路,這就是集團「雄鷹」戰略的指導思想,用現在的觀點來說,這一思路正是一種樸素的循環經濟萌芽思想。

之後,黨和國家反復提出構建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和諧社會和發展循環經濟。通過系統學習,集團董事局的戰略思想更加清晰,戰略目標更加明確。我們認識到,集團當前從事的煤炭資源開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吃的是祖宗留下的飯,如果不注意節約,搞什麼掠奪性開采,或者不在綜合利用上做文章,破壞生態,污染環境,那就會斷了子孫的糧。這種不道德的事,我們堅決不能幹。必須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遵循「超越自我,奉獻社會」的企業宗旨重新審視集團的發展戰略。2004 年初,我們深入分析了資源採掘型企業的特點,充分研究了國家頒布的環保政策,較早地提出了「形成產業族群,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集團組織有關人員對循環經濟進行了系統研究。並先後三次組織內部論壇,向中、高層管理人員進行宣講,使大家對循環經濟模式有了深刻的理解,認識到煤炭業要想發展壯大,必須走循環經濟之路。在此基礎上,2004 年年底集團董事局研究決定,把「雄鷹」戰略的指導思想調整為:「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為己任,以堅持以人為本,增強創新能力為動力,以投融資和管理為核心,運用資產經營和資本經營手段,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和『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基本特徵,建設節約能(資)源、清潔生產、『三廢』綜合利用、生態環境美化、可持續發展的循環型企業、節約型生態園區、和諧型綠色城鎮。通過5年或稍長一段時間的努力,把集團建成一個現代化、配套全、效益好、環境美的特大型企業集團。」把循環經濟的理念納入集團戰略管理是一次認識上的質的飛躍。

二、規劃是基礎

發展循環經濟的理念確立了,認識統一了,如何貫徹就成了重要問題。集團根據「樹現代企業品牌,創百年超越老店」的最高目標,先後三次進行管理提升,其標志是重視戰略管理、制度建設和文化塑造。這些年來,從管理上基本形成了戰略———規劃———計劃的管理體系,作為集團「雄鷹」戰略的縱向延伸。2005年初,集團著手編制《河南超越企業集團循環經濟規劃》,把產業序列的各種項目分別納入到該規劃之中。

2005年7月,《國務院加快發展循環經濟若干意見》頒布後,集團董事局對原循環經濟規劃的指導思想、循環結構、關聯特點、實施保障等內容進一步進行了梳理。即:

堅持一條思想主線———以科學發展觀統領集團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突出兩大戰略重點———一是以煤炭為核心資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按照循環經濟的客觀要求,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轉化價值;二是以項目為載體,運用資本運營方式,引進戰略夥伴,實現共贏發展。

推進廠(礦)區「三化」———一是以煤———電———材———建、煤(氣)———焦———化為母體的產業鏈,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打造產業聚集平台,實現工(礦)產業化;二是以資源(農業)為紐帶,構建「礦業農庄」的發展模式,推進工(礦)業反哺農業,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逐步實現農村現代化;三是以生態維護為重點,規劃小城鎮建設,配套基礎設施,保護生態環境,開展文化服務,建設和諧礦區,提高城鎮化水平。

形成四大產業體系———一是生態(文化)產業體系,二是農業產業體系,三是房地產業體系,四是工(礦)產業體系。以「文化為特色、資源(農業)為紐帶、房地產為基礎、工(礦)業為主體」,達到產業代謝,共生耦合、互為促進、共同發展的關聯效果。詳見圖1。

圖1 超越企業集團產業循環耦合圖

這個圖勾勒了集團發展循環經濟的獨特理念和基本框架,說明這是一個具有立體結構特徵的大循環,與集團現在從事的產業都有交融,各產業既是一個獨立的循環體,又與其他產業保持相互代謝,共生耦合,互為促進,協調發展的關系。各產業群的中循環和具體項目的小循環,相互循環反饋,形成活力機制。圓圈和中間的五角形是產業群的定義域,但不限於此,凡是能夠延伸開發的其他項目以及通過合資合作、並購重組、政策整合的項目均應包含在其中。

在集團循環經濟規劃框架的基礎上,集團與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合作,於2007年3月重新編制了更為詳盡的《河南超越企業集團循環經濟規劃實施方案》,該方案對產業鏈的循環原理、平衡機理,在技術層面上進行了深入的論述,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比如,在保證現有煤礦安全生產的前提下,集團規劃對九龍山煤礦和王家嶺煤礦進行各30萬噸/年的技術改造;在已取得龍宮井田7844萬噸儲量的采礦權基礎上,新建一座年產45萬噸的王家嶺新井;經國土資源部劃定礦區范圍批復,取得在彰武—倫掌北部井田34.7925平方千米的探礦權,詳查顯示儲量為26052 萬噸,規劃新建一座180萬噸煤礦,該煤礦主產焦煤。因此,配套建一個90 萬噸煤焦化項目和一座綜合洗選能力為200萬噸的洗煤廠。為礦井水、煤矸石、煤泥等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擬建一個2×140 兆瓦煤矸石熱電聯產機組。電廠所排粉煤灰渣供一個4×6000萬塊砌塊磚廠使用,變廢為寶。其循環原理見圖2。

從圖2中可以看出:4 座煤礦每年總計生產能力為285 萬噸,其中45萬噸王家嶺新井和180 萬噸倫掌煤礦是標志性工程;2×140 兆瓦煤矸石熱電聯產機組是循環鏈的「發動機」,是「三廢」利用的關鍵工程;90 萬噸煤(氣)焦化工程是產業鏈中附加值更高的重點項目,均被安陽市列入「十一五」規劃之中。

按照規劃,在未來5~10年內,如果上述項目均能建成投產,集團需陸續投資50多億元,預計年銷售收入40億元,年上繳稅金3億多元,年稅後利潤7億元。如果科學地解決好「三下」壓煤的開采,可以增加2000 多萬噸煤的產量,增加銷售收入70億元,利潤總額26億元。

三、實施是關鍵

規劃是行動的指南,是鼓舞員工士氣的號令,是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統一步伐的有力武器。但只有一個好的規劃,若執行不到位,規劃也會落空。這個利害關系,集團董事局非常清醒。因此,在循環經濟規劃形成之時,集團執行委員會就對組織機構進行了調整,細化了各部門的職責,並和各系統主要負責人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制訂了業績考核標准。把實施循環經濟的績效和員工薪資、獎罰、任用、提升掛起鉤來,形成全員關心循環經濟發展、都干循環經濟事情的良好氛圍。為了切實加強領導,集團還專門成立了循環經濟領導小組,由楊清河任組長,其他各業務和職能部門的執行總裁任副組長。

循環經濟領導小組,首先根據循環經濟規劃、實施原則、循環機理,對實施計劃作了分解和安排。實施原則有四條,即:在一定的生產技術條件下,根據產業鏈的關聯程度,採取「一攬子規劃」的原則;根據循環經濟規劃,採取「集中式委託設計」的原則;根據可行性研究和設計,採取「打捆報審」的原則;根據立項評審,將建設周期短的項目作為突破口,採取「早建設、早投產、早收益」的原則。循環機理主要把循環鏈中廢棄物利用作了能量平衡分析,回答能不能循環以及怎樣循環的問題。詳見圖3。其次,在煤炭系統兵分三路,一是對外專門跑項目立項,組織編評文件的起草和審核,委託設計機構進行專業化設計,辦理審批立項手續,以具備開工建設條件。目前,大部分項目前期論證和准備工作基本完成;二是內部成立項目實施部門,強化籌備處的功能,成熟的項目啟動後,主持做好現場施工與管理;三是原有的煤礦,在安全達標的前提下,繼續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第三,強化融資力度,成立融資辦公室和證券投資部,從企業自籌、戰略夥伴合資合作、股權融資、債權融資等多種渠道籌措建設資金。有投資意向的戰略夥伴已經和集團簽訂了合資合作協議,啟動資金有了一定保障。

圖2 河南超越企業集團工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循環原理圖

圖3 河南超越企業集團工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物質能量分析平衡圖

安陽市已經把集團列為市循環經濟試點企業,目前,正在申報河南省循環經濟第二批試點單位。

8. 農業循環經濟的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循環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1
一、循環經濟學的產生背景1
二、循環經濟的概念與特點6
三、循環經濟學及其基本內容9
四、循環經濟學與其他相鄰學科之間的聯系9
第二節 農業循環經濟的基本概念與研究內容12
一、農業循環經濟的產生與發展12
二、農業循環經濟的基本概念14
三、循環農業的基本概念14
四、農業循環經濟研究的基本內容15
參考文獻15
第二章 農業循環經濟建設的基礎理論支撐17
第一節 循環經濟系統的功能流理論17
一、物質循環理論17
二、能量流動理論19
三、價值流動理論21
四、信息流動理論23
第二節 循環經濟系統的產業鏈構建理論25
一、產業共生理論25
二、產業食物鏈理論29
三、產業生態位理論32
第三節 循環經濟系統的過程調控理論34
一、清潔生產理論34
二、面向環境的產品設計理論36
參考文獻38
第三章 農業循環經濟的模式與技術39
第一節 循環農業模式的基本組成與類型39
一、循環農業模式的基本結構與基本特點39
二、循環農業模式的分類40
第二節 不同類型的循環農業模式41
一、區域層面的循環農業模式41
二、三次產業層面的循環農業模式43
三、大農業層面的循環農業模式47
四、單一農業部門產業層面的循環農業模式52
五、農戶庭院的循環農業模式58
第三節 循環農業生產的關鍵技術體系60
一、節能技術60
二、節地技術61
三、節水技術61
四、節肥技術62
五、節葯技術63
六、節種技術64
七、節料技術65
八、節勞技術66
九、基於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67
參考文獻76
第四章 農業與農村的節能減排技術77
第一節 農業與農村的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與節能技術77
一、太陽能及其在農業上的應用77
二、風能及其在農業上的應用82
三、地熱能及其在農業上的應用84
四、生物質能技術及其在農業上的應用88
五、沼氣能及其在農業上的應用91
六、河流水能資源及其在農業上的應用95
七、海洋能及其在農業與農村中的應用97
八、新能源的綜合利用99
第二節 農業與農村的減排技術102
一、農業面源污染的減排與控制技術102
二、農業源溫室氣體的減排技術105
三、農村生活垃圾的減排及其無害化處理技術108
參考文獻111
第五章 農業循環經濟系統的過程分析與評價113
第一節 物質代謝分析113
一、基本概念113
二、方法步驟114
三、案例分析117
第二節 投入產出過程分析119
一、基本概念120
二、方法步驟120
三、案例分析123
第三節 能值分析方法125
一、基本概念126
二、方法步驟129
三、案例分析130
第四節 生命周期評價132
一、基本概念133
二、方法步驟133
三、案例分析137
第五節 環境審計140
一、基本概念141
二、方法步驟144
三、案例分析146
參考文獻148
第六章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效益與水平評價149
第一節 費用效益分析149
一、基本概念149
二、方法步驟151
三、案例分析153
第二節 區域綠色GDP核算方法156
一、基本概念157
二、方法步驟161
三、案例分析164
第三節 農業清潔生產水平評價166
一、基本概念167
二、方法步驟167
三、案例分析170
第四節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172
一、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宏觀評價指標體系172
二、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177
參考文獻182
第七章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的內容與方法183
第一節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的基本概念與內容183
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的基本概念183
二、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的基本內容184
第二節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編制的基本方法188
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編制的基本環節188
二、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編制的基本步驟190
三、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文本編制的基本內容191
第三節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的案例介紹192
一、哈爾濱市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案例192
二、北京市大興區安定鎮循環農業示範園規劃案例209
參考文獻213
第八章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215
第一節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基本框架215
一、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基本概念與基本內容215
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基本框架215
三、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組織形式216
四、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217
五、發達國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比較與借鑒218
第二節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內容219
一、農業生產資料服務體系建設219
二、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221
三、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223
四、農產品銷售與市場服務體系226
五、農業與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228
六、農業保險服務體系229
七、農業與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231
第三節 農業環保產業的建設與發展235
一、環保產業的基本概念235
二、農業環保產業的概念236
三、發展農業環保產業的意義237
四、農業環保產業的基本類型237
五、農業環保產業發展的對策措施238
參考文獻239
第九章 農業循環經濟建設的標准化認證體系240
第一節 循環農業標准化的基本框架240
一、農業標准化的基本概念240
二、循環農業標准化的基本框架體系241
第二節 ISO質量管理系列標准體系242
一、ISO9000系列標准體系的基本內容243
二、ISO14000系列標准體系的基本內容246
第三節 國內外主要的安全食品標准認證體系249
一、無公害食品標准認證體系249
二、綠色食品標准認證體系250
三、有機食品標准認證體系255
第四節 其他類型的生產操作規范認證體系259
一、GAP認證體系259
二、GMP認證體系261
三、HACCP認證體系263
參考文獻265
第十章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與管理手段266
第一節 生態環境法律法規體系266
一、生態環境法的基本概念266
二、生態環境法的基本框架體系267
三、我國生態環境立法概況267
第二節 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271
一、德國的循環經濟法271
二、日本的循環經濟法273
三、中國的循環經濟法274
第三節 農業循環經濟建設的管理手段278
一、現有環境問題的管理手段概述278
二、生態補償手段280
三、生態稅收手段282
四、碳交易市場手段283
五、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286
六、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制度288
參考文獻290
第十一章 國內外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經驗與做法291
第一節 國外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經驗與做法291
一、國外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相關立法情況291
二、國外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形式與內容293
三、發達國家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做法與經驗296
四、日本滋賀縣愛東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案例介紹299
第二節 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狀況303
一、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概況303
二、中國安全食品生產的發展概況304
三、中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狀況307
參考文獻308
……

9. 發展礦業循環經濟 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隨著新一輪經濟快速增長期的到來,東部一些發達地區相繼出現能源、原材料短缺,這為中原地區資源依託型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在加快發展的同時,如何保持經濟與環境、資源之間的相互協調,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是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和研究的課題。作為經濟發展理論的重要突破,循環經濟克服了傳統經濟理論割裂經濟與環境系統的弊端,要求以與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這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一、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循環經濟,是國際社會推進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實踐模式,它強調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運用生態學規律重構經濟系統,把清潔生產、資源及其廢物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將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排放」的開環式經濟轉變為「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閉環式經濟,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做到生產和消費「污染排放最小化、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從而實現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的協調持續發展。

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歷史和我國的發展歷程,都曾出現過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廢棄帶來的嚴重環境問題。修武縣目前人口26 萬,面積722平方千米,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大縣人口小縣,但長期以來,由於礦產資源開采,導致了自然生態植被遭受到嚴重破壞,特別是工業「三廢」及城市生活廢水、垃圾排放,造成了河流及空氣污染,這些已影響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盡管在中原掘起戰略實施中,生態環境有所改善,污染排放總量逐年減少,但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資源利用率低,呈現明顯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質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徵,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依然較大。如果繼續走傳統經濟發展道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維持經濟增長,以末端治理為環境保護手段,將會使有限的資源加速耗竭,環境狀況進一步惡化,資源存量和環境承載力兩方面都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嚴重製約。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重建生態環境的任務已刻不容緩。所以,必須轉變傳統的發展模式,以發展循環經濟來保證礦產資源對經濟發展的持續支撐。

二、發展循環經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戰略

我縣礦產資源豐富,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比較優勢較好。經過多年的發展,礦產資源開發成為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但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不高,產業層次低,產品鏈條短,屬於典型的原料型生產,存在著資源消耗量大、產出效率低、浪費較為嚴重等問題。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單位產值能耗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產品單位能耗比國外先進水平高40%,工業產品能源、原材料消耗占企業生產成本的75%左右。受技術裝備水平較低和產業邊緣化等因素制約,我縣能源、原材料的高消耗問題更為突出。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不利於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不利於資源的永續開發利用。目前,我縣經濟發展正處於起步階段和承接產業梯度轉移的關鍵時期,相對於東部發達地區而言,建立環境經濟體系的成本較低,可以充分發揮後發優勢,按照生態學原理規劃建設生態工業鏈和生態工業園區,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使經濟發展從數量型增長轉變為質量型增長。同時,發展循環經濟,也是拉長礦產品加工鏈條,提升產業結構,增加就業機會,實現由初級原材料輸出向精深加工產品轉變的重大戰略舉措。

三、發展循環經濟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客觀要求

實踐證明,較低的資源利用水平和對污染排放的經濟代價,已經成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障礙。建立在生態學基礎上的循環經濟發展理論及其模式,為企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環境損害支付提供了可能。特別是隨著綠色GDP理論的建立與推廣,依靠循環經濟提高效益水平的步伐明顯加快,已成為發達國家經濟活動的主流模式。德國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先驅國家,早在1972 年就制定了《廢物處理法》,目前廢物利用年產值400 億歐元,吸納就業人數達24 萬人。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制定了一系列以循環為目標的能源政策,環保產業在2000年達到1000億美元。資源匱乏的日本,為應對國際市場日趨緊缺的能源、原材料供應和漲價風潮,2000 年的「環保國會」提出把發展環保產業以及循環經濟體系作為改善日本經濟結構,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在2000年世界6000億美元環保產業市場中,佔了近2/3的份額。歐盟諸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也先後按照資源閉路循環、避免廢物產生的原則制定了各國的廢物管理法規。從我國的實踐看,自2002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頒布實施以來,根據生態學原理的組織生產方式,已建立起貴港等10個生態工業園區,使上游企業的「廢料」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材料,有效控制並減少了污染排放。從我縣來看,近幾年在發展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和環保產業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生態示範區建設,工業經濟轉變為旅遊經濟等,取得了較好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從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看,關稅壁壘作用日趨削弱,「綠色壁壘」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日益突顯,企業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一些發達國家不僅要求末端產品符合環保要求,而且規定從產品的研製、開發、生產到包裝、運輸、使用、循環利用等各環節都要符合環保要求。因此,只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清潔生產,才能使產品生產符合資源、環保等方面的國際標准,突破「綠色壁壘」,擴大對外貿易;才能緩解經濟發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才能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經濟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

四、發展循環經濟必須以科學的產業政策為先導

循環經濟是在全球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蛻變的嚴峻形勢下,人類重新認識自然,尊重客觀規律,探索經濟規律的產物。發展循環經濟,需要構建全新的發展觀、系統觀、價值觀、生產觀和消費觀,必須以政府推動為主導,在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層面,樹立資源不斷循環利用的循環經濟理念。

對於資源型產業比重大、環境承載能力弱、經濟欠發達的修武縣來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任務,顯得更為艱巨而緊迫。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降低廢棄物排放為目標,以優化資源利用方式為核心,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大力倡導綠色消費,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動員各方面力量,加快建設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節約型社會。當前,應著重抓好5個方面:

(1)加快研究制定循環經濟發展戰略。應加強相關理論和實踐模式的研究,提高各級政府和相關決策部門對發展循環經濟重要性的認識,聘請專家學者研究制定全縣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開展以修武生態示範區建設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產業生態化布局論證工作,重新審視各工業園區的產業定位、環保准入、入駐企業是否具有產業關聯度,是否能形成共享資源的產業共生組織,上游生產環節的廢棄物能否成為下游生產環節的原料和能源,並制定工業園區生態產業鏈發展規劃,集聚具有互補配套功能的企業和項目,促進生態產業鏈或產業群的形成。積極做好循環經濟試點的爭取工作,創新規劃設計理念,在制定「十一五」計劃和遠景發展規劃中,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優先發展具有清潔生產技術的重大產業項目和變末端治理為源頭預防的項目,規劃建設若干生態產業鏈、生態工業園和循環經濟圈。在農村,應以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基地為重點,大力推進產業化布局、標准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推廣發展一批種植、養殖、能源(沼能、秸稈氣化等)三位一體的農業生態產業園區。

(2)探索建立制度保障體系。應用足用活國家宏觀產業政策的導向作用,研究制定有利於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盡快建立健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地方性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應把保護環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按照生態學原理制定完善工業園區入駐項目環保准入制度、清潔生產制度、廢棄物循環利用制度等,把主導產業的發展和產業簇群的培育納入到生態產業鏈之中,鼓勵和扶持能夠銜接上下游產業和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對不符合園區產業發展規劃的項目要堅決拒之門外,防止出現園區入駐企業的「大雜燴」。結合投資體制改革,完善資源綜合利用的優惠政策,從財政、稅收、金融、投資、環保、技術等方面,對清潔生產技術、循環經濟試點園區給予大力支持。堅持鼓勵與限制相結合,加強執法監督,強化排污收費,特別是要運用經濟激勵和懲罰等經濟杠桿,推動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和發展循環經濟。

(3)著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應把資源的有序開發和綜合利用放在首位,堅決杜絕高污染項目的引進,大力發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產業和高技術產業,重點扶持秸稈氣化和沼氣等新型能源開發,礦產品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旅遊產業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和信息咨詢等現代服務業。通過技術引進、聯合攻關、嫁接改造等措施,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淘汰落後工藝、技術和設備,嚴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和浪費資源的產業,延長礦產、建材、化工、等產品加工鏈條,促進企業間廢棄物的資源化連接,建設一批區域性資源再生產企業,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4)擇優發展一批生態產業項目。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和工業園區廣泛開展清潔生產技術和生態產業鏈試點工作。通過擇優扶強,重點培植,發展資源循環利用模式企業,示範帶動集約型、生態化工業體系新框架的建立。如以中州鋁廠為核心,加快赤泥尾礦綜合利用研究成果的產業化步伐,使多年廢棄的1億多立方米赤泥尾礦盡早發揮效益。並鼓勵煤礦企業,實現粉煤灰、礦石尾渣的資源化,減少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

(5)加強組織領導和輿論宣傳。各級政府應加強對循環經濟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有效的協調工作機制,分階段、有步驟地推進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應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積極倡導使用環境友好型產品,減少一次性產品的使用,提高全民資源節約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價值觀深入人心,把節能、節水、節材、節糧、垃圾分類回收變成每個公民的自覺行為,逐步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為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與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