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古代錢幣的經濟影響

古代錢幣的經濟影響

發布時間:2020-12-25 16:23:21

1. 貨幣是一個國家經濟的象徵,第五套人民幣的發行都帶來了哪些影響

第五套人民幣完善了貨幣的防偽技術,人們可以更加放心地使用貨幣;新版人民幣的發行使得收藏舊幣成為一種投資和潮流,第五套人民幣舊版非常地有收藏價值。

第五套人民幣的發行,使得人們紛紛前去投資第五套舊版紙幣。第五套人民幣大全套整封金磚是非常不錯的投資品種,精選11種面值百張連號(行話叫整封或者百鈔金磚),絕無跳號,並且11種面值後4位全部同號,尤其是99版,在收集難度較大,這套紙幣升值潛力巨大,預計未來升值黑馬品種。新版紙幣的發行,第五套人民幣舊版已經在蠢蠢欲動,99版的一些品種上漲明顯。

2. 宋代就不知道亂發紙幣的壞處嗎古代是不是不知道通貨膨脹這種經濟原理

  1. 古代用的是實物貨幣,而非法幣。

  2. 自從英國人發明法幣之後,才出現通脹。

3. 宋朝時紙幣的產生對經濟發展有怎樣影響

宋朝時紙幣的產生對經濟發展主要有以下影響:
一、彌補了貨幣的不足,宋元時期有時金屬貨幣主要是銅錢會因為很多原因比如給金夏等國的進貢而數量不足,而交易的需求又很大,交子的出現,很大彌補了這個缺口。

二、攜帶方便,促進了大額貿易,紙幣攜帶遠比沉重的銅錢方便,在進行大額貿易的時候,這個優點更加明顯,這極大的促進了交易量。
三、信用制度的建立,紙幣不像金屬貨幣,本身並沒有價值,其能流通,全靠信用支撐,交子最初是民間商人自主發起的,這一切都對社會的信用體系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四、儲蓄放貸等更加方便,貨幣的安全性增加。
五、負面影響,朝廷的貨幣思想並不成熟,誤認為可以無限發行紙幣來創造財富,導致大量發行,最後失去信用,紙幣大幅貶值,甚至不名一文。

4. 我國古代貨幣有什麼優缺點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從商朝的貝幣算起,距今已有近四千年的歷史,比文字的起源還要早。中國貨幣質材之廣泛,形制之多樣,內涵之豐富,堪稱世界貨幣之最。中華民族獨立發展起來的貨幣文化,不僅源遠流長,琳琅滿目,而且獨具特色,澤被四方,對周邊國家和民族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東方貨幣文化體系的核心代表,周邊的許多國家,不僅廣泛流通中國錢幣,而且還仿製了大量漢文圓形方孔錢,成為世界貨幣文化中的一大奇觀。貨幣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產物,是人類經濟活動的歷史見證。貨幣的產生發展歷史是人類文明演進史的一部分,是整個人類政治經濟活動的生動展示。中國錢幣學,堪稱是中華民族歷史的網路全書,研究中國錢幣,可以學習數十門類的學科知識,諸如政治經濟、財政金融、天文地理、人文歷史、宗教藝術、歷代度量衡制度、文字演變書法成就、金屬冶煉鑄造技術發展、以及對外商貿交往文化交流等等,無一不在貨幣上反映出來。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今天,研究錢幣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中學開展有關錢幣文化的專題研究活動,由初識中國古錢幣,了解金融史貨幣史常識入手,幫助學生解讀與考證中國古代經濟、政治與社會風貌,開展拓展性學習,是豐富政治歷史教學內涵,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有益嘗試。實踐證明,它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歷史,了解社會經濟生活,豐富經濟金融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激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可以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了解中華民族的對外經濟文化交往,古為今用,為今天的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服務。

5. 如何從貨幣史角度解釋中國歷史上的治亂興衰

在中國貨幣史的研究中,存在一些錯誤的思維,使得相關的研究存在不少誤區。晚近有的學者認為貨幣的退藏無損於「貨幣經濟」;有的專注於各朝代的貨幣發行,卻無視貨幣數量變動對社會經濟的破壞作用;還有的從「手交貨幣」的方式論述貨幣「非對稱性」的存在,主張各地域存在不同的通貨偏好(所謂「自律性」),因此貨幣的多元紛歧不會造成市場的紛擾。
但是最近有學者的研究表明,以上的觀點不僅不符合中國貨幣史發展的史實,反而給中國貨幣史的研究造成了理論上的障礙甚至是結論上的錯誤。如果採用正確的貨幣理論,中國貨幣史的研究不僅具有經濟史的意義,還能在中國治亂興衰的解釋上打開新局面。4月15日台灣東華大學歷史系教授陳彥良做客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百場校級學術講座,做了一場講座,題為「論點、論據與論證:貨幣史研究與貨幣理論概念的形成」。圍繞上述問題,他與華東師大師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成果。
中國貨幣史權威彭信威曾說:「貨幣史是歷史的一部分,研究貨幣史,總的目的是為了幫助理解歷史。」講座一開場,陳教授即引用此話並指出,歷史上物價的變化牽動人民的生活、社會以及意識的改變,甚至王朝的興衰。然而價格與貨幣是一體的兩面,且可說價格波動、變化的核心正是貨幣,由此可見貨幣史研究的重要性。
但以往中國貨幣史的研究卻多以貨幣史與錢幣學為核心,很少使用貨幣理論,尤其是不能注意到貨幣的「流動性」這一功能。陳教授認為這樣缺乏理論基礎的研究方式,很難開掘出中國貨幣史的真正意義,更難以從貨幣史的角度來理解中國歷史的治亂興衰。
中國貨幣史權威彭信威
陳教授說,從貨幣存在的本質著眼,「流動性」是其所以成為貨幣的理由。而從宏觀的角度看,整個社會具有的「流動性」的高低,亦可以從貨幣的數量以及流通的情況中判明。明確了貨幣的流動性功能之後,可以推演出一個重要的認識:以流動性高的貨幣為交易媒介的「貨幣經濟」,較之以流動性低的實物為交易媒介的「自然經濟」,以及幾乎完全沒有流動性的「自給自足經濟」,三者在運作的本質上有極大差距。不同交易媒介在流動性上的差異,正好說明其各自代表了極為不同的經濟運作模式。若從歷史演變的角度看,考察交易媒介流動性的高低,可以作為判斷某一時代貨幣經濟發展或不發展的標尺。這樣看來,貨幣的擁有流動性及其為人類社會帶來的作用,特別從降低交易的無效率和增加轉換的方便性來說,無疑是正面的,且在經濟發展上不可或缺。
市場中流通的貨幣太少造成的情況稱作「流動性不足」;貨幣太多造成的則是「流動性過剩」。前者等同於通貨緊縮,後者等同於通貨膨脹。在傳統歷史上,前一現象可與「錢重物輕」相對應,後者可與「錢輕物重」相對應(假定生產與人口等其他因素不變)。無論是流動性過剩或是不足,都會造成交易的妨礙,對市場的運作帶來阻滯作用,就此而言對於經濟必然有害。
中國古代社會存在通貨膨脹嗎?
有些學者認為古代金屬貨幣時期不可能發生通貨膨脹,所持的理由是通脹只會在「名目主義」的紙鈔制度下發生,在金屬貨幣時期,「金屬主義」下的貨幣制度則不會,因此時錢為銅鑄,錢的價值,等於錢幣材料費用加上鑄造的花費,錢的價值主要依靠實物與勞動力,因而通脹不可能發生。針對以上說法,陳教授指出,若鑄幣者(往往是政府)不遵守金屬主義的原則,就可能發生通貨膨脹。一旦鑄幣者違背信用,發生偷斤減兩等價值灌水的現象——這種做法目的無非是鑄幣者為了要增加手中的錢幣數量,則已表明此時金屬主義已經消失,讓位給名目主義,實際上即已造成錢幣的實際價值與其法定價值的偏離,意即實際的價值低於其法定的價值。在這種情況下,意味著貨幣數量即將增加,後果必是物價上漲,亦即通貨膨脹必然出現。
陳教授還引用國內外學者的看法,來質疑中國古代不可能產生通貨膨脹的謬見。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許爾斯曼指出:「在銀行業時代來臨以前,減低成色是通貨膨脹的標准形式。減低鑄幣成色有兩種意思:(1)不更改印記而降低純金屬的含量,(2)在硬幣印上名不副實的數值。」
彭信威也曾歸納出類似的觀察:「尤其是減重後的銅錢,沒有人用作寶藏手段,所以中國古代銅錢的數量,在市場需要不變的條件下,是能影響它的購買力的,在實行減重之後,情形更是嚴重,等於通貨膨脹。」
陳教授引用《後漢紀》的記載:「(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卓發洛陽諸陵及大臣冢墓,壞洛陽城中鍾簴,鑄以為錢,皆不成文;更鑄五銖錢,文章〔輪〕郭不可把持,於是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數百萬。」這條史料說,貨輕物貴以至於人們買糧食要付出比之前多的多的銅錢,毫無疑問,這就是通貨膨脹。
陳教授還通過考古資料來證明兩漢的通貨膨脹現象,1986年河北灤南縣曾出土了漢代一批錢幣,其中西漢五銖錢平均每枚重3.5克,東漢五銖錢每枚重3.4克,減邊五銖錢平均每枚重1.6克,這說明到東漢晚期五銖錢的質量和重量都嚴重下降,相對於西漢出現貨幣貶值、通貨膨脹。
貨幣史的研究不能僅僅局限於錢幣學或考古學,更應該通過理論的應用,對中國歷史上的治亂興衰做出經濟史的解釋。
學者談到東漢滅亡一般會上溯到黃巾起義及其造成的軍閥割據,陳彥良教授認為,進一步而言,黃巾起義其實有通貨膨脹的背景。由於漢代「行錢制」的發展,政府發行錢幣時逐漸失去信用,造成錢幣的形制的變化與重量的減小。
漢桓帝實行「寬鍥薄之禁」即暫緩禁止刮削錢幣,本來刮削錢幣就使得錢幣質量變差,即造成通脹形勢的加深。漢桓帝又縱容這種刮削錢幣的行為,實際上是東漢政府放棄了金屬貨幣的國家信用,造成剪邊五銖的爆量出現,推動了惡性通貨膨脹的形成。於是,東漢晚期不僅物價高漲,因錢幣的輕重混雜導致交易困難,市場崩解,社會經濟直線下墜。陳教授說東漢的滅亡固然與外戚專權、黨錮之禍有重要的關系,但是從經濟史的角度考慮,東漢朝廷一手催生的通脹與紊亂的幣制讓老百姓生活陷入困境,最後鋌而走險,黃巾起義因之而起。
對於兩晉國力的逐漸孱弱,陳教授也從貨幣史的角度進行闡釋。他認為兩晉是通貨緊縮嚴重的時代,由於兩晉政府基本不鑄錢,再加上漢末以來的兵禍,市場上能夠流通的錢幣就變得非常少,這就是通貨緊縮。出現通縮之後,當時的農、工、商業皆無足夠的錢幣進行貿易,百姓難以生存,政府也很難實行有力的政策。整個社會經濟處於貧困的狀態,這是兩晉國力衰落的重要原因。
關於西晉末年出現的五胡亂華,傳統的史學家主要將原因歸結於當時錯誤的民族政策與惡劣氣候。陳教授認為這些說法固然有理,但是忽視了通縮的作用。由於這些少數民族居住在邊地,嚴重的通縮使原本脆弱的邊陲社會經濟陷入更深的困境,這是五胡亂華之所以發生的背景。
中國歷史上貨幣的多樣性與趨同性
貨幣的多樣性對應「市場的多層次」理論,這種主張的代表人物是日本的黑田明伸。黑田認為,某些市場偏好這一類貨幣,而另一些市場偏好另一類貨幣。正因為如此,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就可能因此存在著多種定價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持有不同貨幣的雙方,便不能以固定比價的「對稱」方式進行交易。這就是其所謂「非對稱性」的現象。黑田的核心觀點是,市場本身具有不得不使通貨分化的不對稱性。
黑田這種貨幣多樣性的觀點,在中國歷史上就可以找到例證。戰國時期,秦國用圓形方孔錢,齊、魯用刀幣,三晉用布幣,楚國用蟻鼻錢。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是多種貨幣並存。晚清民國時期,市場上既有銀兩、銀票、大洋,也有外國銀元,還有西班牙金幣等多種貨幣,此外各種軍閥發行的軍用券一定程度上也作為貨幣使用,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陳教授認為,雖然中國、西方歷史上都有貨幣多樣性的情況出現,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黑田的觀點是對的。在陳教授看來,貨幣的多樣性並不是像黑田所說的是因為市場本身具有某些偏好。在古代社會,由於訊息取得的困難,更增加了不同貨幣(無論是出於相同發行者的主幣和輔幣,或者出於不同發行者的異國通貨)之間定價的爭議和麻煩。這種爭議和麻煩才是「非對稱性」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

但是貨幣最重要的職能是流動性,當各種貨幣在各自流通時,各種市場彼此之間進行交易時,由於人們對於交易成本的降低需求,就會在各種貨幣中挑選出流通能力最強的貨幣。這樣多種貨幣就會趨向一致,而不同的市場也會約略同時的形成一個統一的大市場。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也可能會選擇較為方便的貨幣作為法定貨幣,如果方法得當,就會推動市場的統一與貨幣的統一。這就是貨幣的趨同性。
陳教授舉例說,在中國歷史上,雖然春秋戰國各國的貨幣性質彼此不同,市場上並存多種貨幣,但是,隨著經濟與貿易的發展,人們越來越發現黃金與秦的圓形方孔錢在市場上的流通能力比其他形制的貨幣強很多,到了戰國後期各國逐漸選擇黃金為交易媒介,圓形方孔銅錢的流通范圍也越來越廣。通觀戰國政治變動趨勢,會發現秦國從西向東征服六國的過程與黃金、圓形方孔錢流通范圍的擴大基本一致,而且在此過程中,秦國常常用黃金去賄賂各國政要以瓦解其國力。也就是說,貨幣統一的勢頭加速了秦國一統天下的進程。

6. 紙幣的產生對經濟發展有怎樣的影響

1.攜帶方便,古時候的錢幣是用銅做的所以很重,可是現在只需要一張紙幣。專
2。紙幣對於「漂亮」屬這方面有很大的價值,這個紙幣也有很大的收藏價值。
3。古時候的錢幣形形色色搞也搞不清,可現在統一了紙幣就不會那麼麻煩了。
4。紙幣中間的圖案色彩豐富也讓仍們忘不了這段長之又長的歷史,讓人們記住了只有勞動才能獲得財富。

7. 錢幣經濟

紙幣是經濟的紙枷鎖 ,紙幣是經濟的催熟劑。

紙幣可以讓你飛黃騰達,紙幣可以讓你家破人亡。

紙幣一旦出軌,就極有可能讓勞動致富成為艱難的事情,同時造就一個又一個「非勞動致富」的神話。一個人「非勞動致富」不可怕,一個國家「非勞動致富」駭人聽聞,全球「非勞動致富」直接等同於人類自殘。出軌的紙幣締造了一個出軌的世界。2008年金融危機就是世界經濟的一次集體出軌。

金融危機後的中國和世界何去何從?有人主張資源為王,有人堅持金融獨大,這都是資源金融的論調。資源金融只會加劇「非勞動致富」,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窮、越來越少的人越來越富」。因為絕大多數人賴以為生的工作是各種各樣的實業,而畸高的資源和資源金融只會壓榨實業,同時毀滅性破壞生態環境。人類經濟和地球生態處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或上天堂,或下地獄。

本書提出了化危為機的六大戰略。本書是中信集團總部高級主管多年潛心之作,實為後金融危機時代的經濟學力著!

全面進入紙幣時代

2008年以來,發端於美國的金融危機席捲了全球。這是一場什麼性質的危機?這場危機的歷史定位如何?將會給世界帶來哪些警示?目前仍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危機前,貨幣主義的霸道、金融創新的傲慢、不斷增值的美國土地、人人羨慕的美元……,這些華麗的東西共同構成「美國夢」。美好的「美國夢」長期作為全球經濟引擎,帶給人們高額回報的預期,引領人們狂炒資源金融,構築出一個詭異的虛擬經濟世界。世界各地的人們,沿著追逐貨幣,追逐財富夢想的軌道,半推半就中,半夢半醒間,一群又一群,飛蛾撲火般湧向這個虛擬世界。

危機後,人們正確認識到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本末倒置造成了大危機」。但是,這種「二分法」只是正確提出了問題,對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具體情況缺乏深入分析,對老百姓的投資也沒有多少具體價值。其實,資源—能源泡沫是大危機的「元兇」,金融—美元是「幫凶」,實業—貿易是「受害者」。

資源—能源泡沫是如何吹大的呢?華爾街自然是主吹手,他們創造並過度炒作了資源金融。資源金融又是如何傳給全體美國人的呢?通過消費金融,主要是消費信貸,具體主要是次級房貸。次級房貸被證券化後,賣給了全世界的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因此,這是一場巨大的群眾性的消費金融危機,是一場過度舉債消費造成的超級噩夢。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總結出的經濟危機元兇名單出人意料:美國消費者居然位列前雷曼兄弟總裁理查德•富爾德、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等人之前,被CNN列為十大罪魁之首。CNN這樣點評:如果身為一位消費者,你奉行及時行樂,對消費的貸款失去節制,給個人和家庭帶來高負債率,導致整個國家儲蓄率過低,那麼,你不是金融危機的受害者,而是首要的元兇。

確實如CNN的調查。在閱讀此次大危機時,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兩個隨意」:一是借貸成為隨意的事情,銀行不但不限制而且鼓勵借貸,打的是發展「消費金融」的大旗;二是我們處在一個紙幣時代,並且紙幣的增量發行被央行變成了一個「較隨意」的事情。隨意發行紙幣於是成了此次大危機的「凶器」,並與資源金融和消費金融結合成為此次大危機的「元兇」。美聯儲一直在犯這個「較隨意」錯誤,現在還在犯這個錯誤。其他主要國家的央行也在或主動或被動地效仿。在紙幣時代,每個人都使用紙幣,也就成為一切紙幣事件的直接和間接的參與者,也就或被動或主動地成了增量紙幣的參與者和接盤者,或者說,人人都是此次紙幣危機的主動或被動的製造者。

一、「人人都是危機的製造者」

歷史上的大事件都是群眾性的事件,此次也不例外。大危機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群眾金融運動。這是值得美國人也值得全球人反思的大思想。

「可敬」的弗里德曼種下了「原罪」

在此次大危機中,人們常常聽到「貨幣主義」這個詞,將其稱為製造大危機的思想根源。這個主義的主要創始人叫弗里德曼。過去,人們一般稱弗里德曼為「貨幣主義大師」,甚至可以說是美國第一個真正具有世界影響的經濟學家。

1912年,弗里德曼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一個貧窮的猶太移民家庭。母親經營一家裁縫店,父親做小本生意,家庭生活困頓艱難,經常寅吃卯糧。15歲時,弗里德曼的父親去世。此後,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來臨。內外交困的少年弗里德曼要為自己籌措生活費和學費。他做過百貨公司售貨員,做過餐廳服務生,餐廳服務生的報酬是一頓午餐,由此他發明了那句家喻戶曉的當代名言——「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他還做過二手書生意,賣過襪子和領帶,還開過一所為高中生補習功課的暑期學校。

生活的艱難從來沒有使弗里德曼泄氣,相反,他感激這段艱難的歲月。後來,弗里德曼進入芝加哥大學修讀經濟學。在芝加哥大學這個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大本營,弗里德曼有幸接受了一大批一流經濟學家的教誨。1941至1943年,他出任美國財政部顧問,研究戰時稅務政策,曾支持凱恩斯主義的稅賦政策。在自傳中,弗里德曼描述在這段為羅斯福新政工作期間,自己是「一個徹底的凱恩斯主義者」。1946年,他獲得哥倫比亞大學頒發的博士學位後,回到芝加哥大學教授經濟理論,期間曾為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貨幣在商業周期的角色。這是他學術上的重大分水嶺。

當時,凱恩斯主義如日中天。由於凱恩斯主義政策的成功,整個西方世界都成了凱恩斯的信徒。但是,受古典自由哲學的影響,弗里德曼對凱恩斯主義產生了懷疑。在弗里德曼看來,人的最高價值是自由,而自由與私有財產和市場是同一回事。凱恩斯主義主張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大規模干預意味著非市場力量對市場的侵蝕,縮小了市場機製作用的空間,降低了市場機制自發作用的程度,從而抑制了個人的自由選擇,這可能是一條「通往奴役的道路」。

弗里德曼決定捍衛自由市場經濟精神,承擔起狙擊凱恩斯主義的重任。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他寫作出版了大量著作和論文,宣揚自由主義經濟學,揭露和批判凱恩斯主義。1957年,出版《消費函數理論》,批判凱恩斯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否定政府公共支出對增加有效需求的作用。1962年,出版《資本主義與自由》,闡述了政治自由與經濟自由的內在聯系,闡述政府幹預對個人自由的危害及市場在維護和實現個人自由方面的積極作用。1963年,與人合作發表《美國貨幣史》,通過對美國經濟史料的詳細分析,證明1929年的大危機不是源於市場作用,而是政府不適當干預的結果。弗里德曼還長期在美國《商業周刊》發表文章,宣揚自己的自由主義觀點,還主持了一套叫《自由選擇》的公共教育電視宣傳片,推廣經濟自由主義思想。

此次大危機前,自由主義已經成為西方乃至世界經濟學的主流,而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後期,在與強大的凱恩斯主義的戰斗中,弗里德曼幾乎孤身一人,視為離經叛道、荒誕可笑、不自量力,一些名校圖書館甚至連弗里德曼的著作都不擺放在書架上。然而,弗里德曼成功了,逐漸贏得了學術聲譽,他的新自由主義也成為英國撒切爾、美國里根時代的「國家經濟學」。可以說,20世紀70年代到此次大危機的經濟學理論和實踐都屬於弗里德曼。至少此次危機前,這是一個可敬的弗里德曼。

1974年,哈耶克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兩年後,弗里德曼也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一般認為,哈耶克是自由主義政治哲學家,而且他後來的自由主義思想研究也沒有延伸到經濟學分析中,所以只有弗里德曼的獲獎才真正意味著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勝利。弗里德曼在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流派中的「教父」地位慢慢確立起來。在20世紀8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興起的放鬆政府管制,恢復市場信念的運動中,美國總統里根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都接受了弗里德曼的思想,撒切爾夫人還尊敬稱其為「學術界的自由戰士」。弗里德曼的一生都在為捍衛自由市場經濟斗爭,他的經濟理論服務於宣揚自由市場制度。他在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教授逾30年,力倡新自由主義經濟,培養出大批徒弟徒孫,打造出著名的「芝加哥學派」。在其領導下,多名芝加哥學派的成員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凱恩斯早在他的陣地失守之前30年就去世了,他留給了他的追隨者30年的好時光。在新自由主義看來,干預主義的失敗,是他們自掘墳墓的結果。在此次危機爆發前夜的2006年11月,弗里德曼以90歲高齡辭世。大危機標志著新自由主義的失敗。弗里德曼帶著無尚的光環而去,但幾乎沒有留給他的追隨者一點點好時光。他富有挑戰精神和創新精神,他能言善辯,還用心提攜後人,並且擁有令人羨慕的愛情,這確實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人。但是,他也失敗了。

新自由主義失敗的原因在哪裡呢?

作為一位傑出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弗里德曼被認為是斯密在20世紀的衣缽傳人。相信市場的自發作用,主張限制和約束政府的職能,強調「小政府,大市場」,這確實是斯密的基本主張。弗里德曼確實是舉著斯密大旗反對凱恩斯的。在他看來,市場本來具有自我恢復的功能。凱恩斯主義過於信賴政府調節和控制市場的能力,頻繁使用擴張性和收縮性性政策調控經濟,其結果,使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相結合,當這兩種病症結合在一起時,凱恩斯主義就失靈了,他們既不能解決此問題,也不能提出有效的解釋。「滯脹」本身是實施凱恩斯主義政策,破壞市場自發作用的結果,解決問題的思路只能建立在恢復市場信念,建立市場秩序之上。

弗里德曼的觀點可以概括為:一個堅持,一個反對。

弗里德曼堅持認為,貨幣及自由價格在市場機制里扮演著調度資源最主要的信號功能,因此他一貫反對政府幹預的計劃,尤其是對於市場價格的管制。在《美國貨幣歷史》一書中,他提出經濟大蕭條其實是政府對於貨幣供應管制不當所致。去世前,這位大師說出了藏在心中多年的對羅斯福新政的質疑:「你知道嗎?很奇怪的是為何人們仍以為是羅斯福的政策讓我們脫離了經濟大蕭條。當時的問題是,你有一堆失業的機器和失業的人民,你怎麼能靠著成立產業壟斷集團和提升價格及工資來解決他們的問題?」

然而,弗里德曼最大的學術成就同時也是他最大的學術錯誤。他在挑戰凱恩斯的基礎上,重新樹立了貨幣的權威和價格的自由,讓政府幹越經濟的行為再次「縮手縮腳」。這是在斯密時代就已經明確的市場經濟的基石,弗里德曼把它重新砌在了20世紀後期的世界經濟中。要命的是,斯密時代的貨幣是金幣,以價值規律為基礎;弗里德曼時代的貨幣是紙幣,以國家信用為基礎。如果說,金幣是水,紙幣卻像水蒸汽,前者的自由運動基本與經濟活動同步,後者卻會高高地在經濟上空盤旋,很大的一部分只是一種貨幣和金融游戲,不參與經濟生產和創造活動,不帶來真正的財富。而且,弗里德曼主張紙幣交易無邊界,甚至主張賣淫、毒品交易的合法化。

總地來看,紙幣越自由,金融游戲也就越自由。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因此成為華爾街金融炒作的指導思想,雖然他也說過純粹的貨幣交易未必增加實質財富,但這明顯不是他的主音調。現在,在檢討大危機中,人們把矛頭指向弗里德曼,他不應該感到委屈。我尊重弗里德曼的人品,卻堅決反對他的思想,因為他因不懂紙幣和金幣的區別,而在紙幣時代播種下了貨幣自由主義的病毒,而且是對斯密時代的變異病毒,這是最超級的病毒。

貨幣大師原來也不懂金幣紙幣的區別

弗里德曼是貨幣主義大師,但實際上,他只是「金幣」的貨幣主義大師,對金幣和紙幣的區別沒有刻骨銘心的認識。

貨幣是種連小孩都喜歡的東西,但恐怕不少老人也未必知道貨幣到底是什麼。這決不是嘲笑大眾的智慧,因為「即使很有頭腦的人對這個問題也了解得不完全正確」(馬克思語)。

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只有價值相等的商品才能互相交換,能互相交換的商品互為等價物,能和其他一切商品交換的商品就是一般等價物,一般等價物就是貨幣。這套只有5句話的「價值—貨幣」理論是研究所有經濟危機的唯一出發點。

交換價值是一種數字化存在,這種數字化存在的具體符號就是貨幣。貨幣產生於價值交換。隨著一個價值與另一個價值交換的反復進行,交換的等價性要求某一個等價物作為下一次交換的媒介,以使交換更方便地進行下去。這個等價物就是貨幣。

一般地講,貨幣的發展史可以簡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特殊等價物階段。這一階段中,以天然或者初步加工的實物充當等價物,例如羊、布、貝等都先後作為貨幣出現。這個階段至少也有30000年。

第二個階段是一般等價物階段。這一階段中,以冶煉和加工過的金屬實物充當等價物,先是銅,次是鐵,最後黃金以其天然的優越性成為最適合的一般等價物。所謂一般等價物就是使用范圍更廣,信的人更多。金幣階段至少也有3000年。

第三個階段是一切等價物階段。這一階段中,社會信用基本成熟起來,國家成為比較穩定的力量,成為社會信用的最後載體,國家發行的紙幣成為最終的貨幣,不但能在實業中流通,還能在資源中流通,

因此叫一切等價物。

中國北宋的「交子」是最初的紙幣,距今已有1000年,但這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紙幣,因為那時的國家信用和國家權威並沒有真正確立起來。只有全球化時代最終確立了國家的版圖和主權信用後,國家才能發行真正的主權紙幣。第一張現代意義的紙幣出現在17世紀的荷蘭,接下來是英鎊。現代意義的紙幣階段僅有300多年。

進入20世紀後,現代國家形成了,國家的穩定性、信用和權威有了質的改變和提高,主要國家都實行了紙幣制度,開始大規模發行紙幣,限制金幣自由流通、兌換、出入國境。紙幣的挑戰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1933年大蕭條,導致金本位制在世界全面崩潰,紙幣取代黃金成為最好的交易用符號。

金幣和紙幣的最大區別是,金幣本身具有價值,不可能隨意發行,受價值規律約束,不可能會大幅貶值。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很可能隨意發行,只受所謂國家信用擔保,很可能會大幅貶值。這是全部問題的答案。

西方經濟學圍繞市場和政府的矛盾,在金幣時代產生了自由主義—凱恩斯主義的對立,在紙幣時代產生了新自由主義—新凱恩斯主義的對立。這是最簡單的西方經濟學史。被學院派們編成三本書、須講兩三學期的西方經濟學史說到底就這兩句。學究們搞得那麼復雜,要麼是為了多賺幾文錢,要麼不懂金幣和紙幣的區別及對經濟學的決定作用。

自由主義的創始人是斯密,他也是整個經濟學的創始人。該理論建立在金幣主導和以實業為基礎的經濟時代,主張充分發揮貨幣的交易作用,自由的貨幣交易在價值規律的約束下,能夠帶動整個市場經濟的發展。凱恩斯主義的創始人是凱恩斯,該理論同樣建立在金幣主導和以實業為基礎的經濟時代,但卻主張更多地發揮政府的作用,自由的貨幣交易必須在政府的有效干預下,才能夠帶動整個市場經濟的發展。

弗里德曼是現代貨幣主義的創始人,也是新自由主義的主要創始人之一。該理論建立在紙幣主導和以資源為主角的經濟時代,主張充分發揮紙幣的交易作用,自由的紙幣交易能夠創造更多的財富。新凱恩斯主義是一個較鬆散的學派,卻也構成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半壁江山。該理論同樣建立在紙幣主導和以資源為主角的經濟時代,但卻主張更多地發揮政府的作用,自由的紙幣交易必須在政府的有效干預下,才能夠創造更多的財富。

問題的關鍵是,在弗里德曼那裡,金幣和紙幣沒有本質區別,它們都是貨幣,而貨幣都是一樣的,都有一樣的權威和自由。無論在實業領域,還是在資源領域,都可以自由地進行貨幣交易。可見,弗里德曼對貨幣自由的新開拓,恰恰迎合和助長了紙幣時代的新疆域——資源金融。

據測算,從1973年到2006年,從事投機的紙幣至少增加了200倍。弗里德曼卻對此視而不見,一貫打著自由市場的旗號為貨幣投機辯護,甚至當投機在泰國、阿根廷、墨西哥和其他地方已經明顯地引發危機之後,他還依然故我。這些投機大量集中在資源金融及其衍生品。當洛克菲勒家族和其他的壟斷資本對它們控制的石油等自然資源索取比成本大10倍甚至20倍的高價時,他竟然擺出一副全然不知的態度。難道這真的是因為洛克菲勒家族支持芝加哥大學的原因?不知道這是否是大師的「虛偽」,但一定是大師的「缺陷」——不懂金幣和紙幣的區別,從而不懂資源金融和實業金融的邊界。目前,全世界正在從大危機中吸取教訓,正在乾的最大的事情正是切割資源金融和實業金融。這一定是弗里德曼始料未及的。

時間再次證明:歷史可以反復,但學術不可以重復。弗里德曼對斯密的重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歷史反復的需要,但經不住學術的考驗,滿足不了歷史進步的需要。要在嚴格區分金幣和紙幣的基礎上,建立新的經濟學。

「超級病毒」如何傳給大眾

此次大危機前,新自由主義盛行,而且達成「華盛頓共識」。這套以貨幣主義為核心的新自由主義是造成此次大危機的學術和思想上的「超級病毒」。

新自由主義及「華盛頓共識」旨在恢復自由放任資本主義。作為新自由主義的主要反對者之一,新凱恩斯主義者斯蒂格利茨正確指出,新自由主義建立在市場原教旨主義的基礎上,是自由放任政策的一種復興,這些政策在18至19世紀曾為當時的統治階層所竭力推動,現在推行新自由主義不合時宜,「往壞里說是誤導」。

斯蒂格利茨對新自由主義的批評,和此次危機中人們將其稱為「超級病毒」 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學術上的這一「超級病毒」是沿著紙幣傳給大眾的。首先,貨幣主義反對政府幹預經濟,提倡人們相信貨幣的力量,在紙幣條件下就是相信紙幣的力量,大大復興了「貨幣拜物教」,人們再次為追逐貨幣而瘋狂,徹底從二戰之後短缺經濟時代的「實物崇拜」中解脫出來。其次,西方政府巧妙利用了貨幣主義,里根和撒切爾時代,直至此次危機前,西方將貨幣主義奉為「國學」。第三,隨著石油危機和資源金融的異軍突起,資源金融賺錢效應讓人眼紅,人們追逐貨幣的激情又反過來助長了資源金融泡沫。一批又一批的普通民眾,把從實業中賺來的血汗錢,大把大把地投進了各種資源金融產品和形形色色的金融衍生品中。貨幣主義最終演變成一場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關心勞動和創造財富的人越來越少了,關心股票和期貨投機的人越來越多了,危機也就越來越近了。千千萬萬中小散戶和資本大鱷一起,共同吹起了資源泡沫和資本泡沫。

8. 貨幣發行過多對於經濟的危害

貨幣發行過多會引起通貨膨脹。

在商品流通過程中,紙幣發行的多少並不內是可以被任意決定的,容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是它必須要遵循的標准,貨幣的需求量用公式可以表示為:

貨幣的需求量=(商品價格水平×商品總量)/貨幣流通速度=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

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商品總量和商品價格水平成正比。即社會中的商品總量越大,商品價格越高,當然所需要的貨幣量也就越大。

而它又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貨幣周轉次數越多,流通速度也就越塊,而如果所發行的紙幣超過了實際流通過程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就會引起所謂的通貨膨脹。

(8)古代錢幣的經濟影響擴展閱讀:

通貨膨脹的表現形式:

1、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為限度,如果紙幣發行過多,引起紙幣貶值,物價就會上漲。

2、商品價格與商品價值成正比,商品價值量增加,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

3、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就會上漲。

4、政策性調整,理順價格關系會引起上漲。

5、商品流通不暢,市場管理不善,亂收費、亂罰款,也會引起商品價格的上漲。可見,只有在物價上漲是因紙幣發行過多而引起的情況下,才是通貨膨脹。

閱讀全文

與古代錢幣的經濟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