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伊利的「綠色領導力」和「綠色產業鏈」有什麼區別
這兩個概念的關系,可以用國內著名商業評論家田茂永的話來回答一下:「以綠色領導力為指引,以綠色產業鏈為目標。伊利模式的可貴之處在於,實現企業穩健發展的同時,將中國乳業的發展引入正軌。」
在時間上,綠色領導力概念的提出更早一些。作為中國最大乳品企業的掌舵人,潘剛在「綠色」、「環保」方面一直扮演著先知先行者的角色。早在2007年的首屆達沃斯夏季論壇上,潘剛就率先提出「綠色領導力」概念,並追求「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發展」三位一體,成為伊利綠色可持續發展路徑的指引。這個觀點一經提出,令人耳目一新,達沃斯的觀察者們認為:「對比中國企業界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現象,潘剛所倡導的綠色領導力應當給予高度重視,對中國商界產生更大影響。」半年後的2008年博鰲亞洲論壇,「綠色領導力」被論壇秘書處與專家設立為正式議題,成為走向全球的綠色標簽。
在綠色領導力的基礎上,伊利又在中國乳品行業第一個提出了「綠色產業鏈」的概念,打造企業整個經營過程的「綠色」全鏈條,實現企業的綠色生產、倡導顧客的綠色消費、堅持品牌的綠色發展,構築起了一條涵蓋乳業上、中、下游平衡穩健發展的「綠色產業鏈」,實現了全產業鏈共贏。
綠色產業鏈概念的提出不只是為了伊利自身,更是要將綠色可持續發展上升為整個行業的行為——為尊重和保護環境,追求安全和健康,不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充分尊重所有相關合作夥伴的長遠利益,以實現產業鏈各方共同的可持續發展。
⑵ 銀保監會: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金融創新須在審慎監管下進行
12月22日,銀保監會黨委書記、主席郭樹清主持召開黨委擴大會議,會議強調,要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堅持金融創新必須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獲悉,會議提到,明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明年經濟金融工作十分重要。
會議要求,要認真領悟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五個根本」規律性認識,准確把握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政策取向和重點任務,結合銀行業保險業實際抓好細化落實。
一是全力支持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金融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助推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暢通國內大循環。推進更高水平金融開放,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二是助力提升國民經濟整體效能。持續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加大對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的金融支持,強化普惠金融服務。支持擴大國內需求,激發消費潛在活力,增強投資增長後勁。大力發展農業保險,加大金融扶貧力度。
三是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前瞻應對不良資產反彈,精準防控重點領域金融風險。多渠道補充銀行資本金。壓實各方責任,推動中小銀行深化改革、化解風險。堅決打擊各種逃廢債行為。
四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金融機構體系。健全金融機構治理,嚴格規范股東股權管理。加快推動理財、信託轉型發展,培育壯大機構投資者。完善債券市場法制,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五是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堅持金融創新必須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提高金融法治化水平,對各類金融活動和行為依法實施全面監管。深化「放管服」改革,發展監管科技,大力提升監管效能。
⑶ 如何抓好農業供給側改革,推動綠色食品產業更快更好的發展 論壇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的基礎上,要盡快扭轉農業要素投入結構失衡、政府與市場關系失衡和產業鏈協同發展失衡,切實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1.優化農業生產要素投入結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程,本質上是現代農業生產要素不斷引入和重新組合配置的過程。提高農業供給體系和質量,首要和關鍵是矯正農業要素配置扭曲。一要加快放活土地要素。土地是農業生產要素配置的基礎。土地不能自由流動,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就很難進得來。現行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力度與社會期待存在一定差距,要在盡快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確權登記頒證,加快推動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政策落地的基礎上,加大土地承包經營權永久性退出、宅基地使用權有償退出等探索力度,大力發展農村土地金融,推進土地資本化。二要提升勞動力職業化、組織化水平。重點推進「三個一批」,即將一批有接受培訓意願、有文化基礎的農民培育成新型職業農民,將一部分沒有培訓意願、文化素質不高的農民,通過組織化、產業化生產變成產業工人,結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引進一批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三要消除對工商資本下鄉的歧視性政策。資本深化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繞不開的道路,沒有資本要素參與改造傳統農業,農業就會如舒爾茨所言的「一潭死水,毫無生機」。對目前工商資本下鄉現象不能妖魔化,要在落實好「三個不得」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和降低對工商資本下鄉租賃農地期限、面積等控制條件,賦予工商資本進入和退出農業的自由選擇權,重點要「強監管、防風險、抓服務」,加強租賃農地事中事後監管,加大「非農化」的懲處力度,探索建立土地流轉風險保障金、流轉糾紛解決機制等;同時圍繞「用地難、融資難」等問題,健全工商資本下鄉服務體系,使工商資本「進得來、有發展」。2.加強農業產業鏈建設和管理新階段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著眼保障農產品數量安全、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推進產業鏈各環節融合發展,提升產業鏈整體效率。一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全鏈條」的觀念,新增補貼和支持手段要向產業鏈前端的科研和產業鏈後端的加工等環節覆蓋,加強產業鏈綜合技術集成,深化農業管理體制改革,打破部門分割和行業壟斷,推進農資供應、農產品加工、儲運、銷售、食品安全、檢驗檢疫等統一管理。二要探索不同形式的產業融合模式,支持各環節生產經營主體構建聯合合作機制,通過訂單農業、合同契約、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等方式,建設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為基礎、專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為紐帶,集生產、加工和服務於一體的發展聯合體。鼓勵和支持領軍型龍頭企業利用價值鏈、信息鏈和物流鏈整合產業鏈,通過交叉持股、聯合研發、供應商契約等方式整合研發、生產和銷售各個環節。三要健全產業鏈服務體系,構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技術服務、信息服務、質量監管、流通服務等平台,加強信息咨詢、技術支持、創業輔導、市場開拓、融資擔保等各類服務。積極開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支持涉農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村能人領創各類中介服務組織,採取合作式、訂單式、託管式等服務方式,提供農資供應、統防統治、加工銷售等全過程、全鏈條綜合服務。四要建設農業生態產業鏈。積極推進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條生態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促進農業綠色發展。3.強化政府宏觀調控機制化建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不能簡單「甩包袱」,也不能「大包干」,需要同時發揮好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政府機制化調控作用。國內外事實表明,市場作用的有效性與其完善程度一般成正比,如果市場本身不健全,完全依靠市場配置資源只可能帶來更大的混亂;同樣,如果政府治理能力跟不上,政策「急剎車」或「猛給油」帶來的市場波動就難以避免。4.提高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市場資源能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持開放理念,構建起農業對外貿易與國內農業發展相互促進的政策體系,強化各類政策手段的組合運用,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補充國內市場需求、促進結構調整、保護國內產業和農民利益的有機統一。一方面,健全糧食等重要農產品進口貿易調控機制。目前看通過關稅限制進口的難度較大,需要用好進口配額管理和國營貿易制度的有限空間,加強農產品進出口的監測和管理,強化進口與儲備的銜接聯動,嚴厲打擊走私,規范市場秩序。另一方面,加快實施農業全球戰略布局。積極推動農業「走出去」,加強境外農業技術、資源合作開發及全球供應鏈建設,建立規模化農產品供應後備基地,不斷提升我國農業資源配置能力、市場控制力,為國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更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