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我國航空航天產業發展

我國航空航天產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25 04:44:58

⑴ 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能帶動經濟增長不

這個關鍵是看航天業是不是可以市場化運作,美國航天業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畢竟航天業會帶動整個產業鏈,就目前而言,中國的航天業也帶動了一定的經濟發展
相信,中國航天業也將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的效益。

⑵ 航空航天能帶動哪些產業的發展分別具體論述

首先,航空航天能帶動交通運輸業的發展。
因為航空航天本身它就屬於交通運輸的內容。和公路,鐵路,高鐵相互配合。
其次,航空航天能帶動旅遊業的發展。航空航天的發展帶動了旅遊范圍日益擴大。,走向國際。
其次,航空航天的發展還能帶動相關的服務業的發展,還有製造業的發展。等等。
希望能採納一下。

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哪個專業最值得讀

將要升學本校的北航四年本科來答~

咱是北航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的,自然是要來推薦儀光學院的。

⑷ 關於高新技術的敘述,正確的是()A.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剛剛起步,發展緩慢B.航空航天設備製造是我

A、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迅速,故敘述錯誤,不符合題意;
B、高新技術產業是以電子和信專息類產業為屬「龍頭」的產業,故敘述錯誤,不符合題意;
C、現代生物技術為我國農業的增產增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故敘述正確,符合題意;
D、我國已形成的四大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是以深圳高新區為中心的東南沿海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以上海高新區為中心的沿長江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以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為中心的環渤海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以西安-楊凌高新區為中心的沿亞歐大陸橋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故敘述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選:C.

⑸ 航天產業發展帶來哪些經濟效益和經濟發展

中國航天產業化從未停步

中國近年來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18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有3000多家民用企業參與到載人航天的生產、研製中。中國航天技術對未來本國GDP究竟將發揮多大作用,還取決於相關產業民用化程度
10月12日上午9時,在全世界的矚目下,中國神州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一時間,群情沸騰。

頗為敏感的股市也旋即作出回應,當天,持續低迷的滬、深股市場均已上漲報收,其中航天板塊漲幅超過大盤的漲幅。

航天產業收入可觀

據測算,航天產業的直接投入產出為1:2,而相關產業的帶動輻射在1:8-1:14之間,也就是說,在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8-14元的回報。

航空航天業最為發達的美國,其空間計劃已經為美國增值2萬億美元。

統計數據顯示,2000-2001年度,英國空間工業總收入有29億英鎊,法國大約有200億歐元,俄羅斯有9億美元。

根據國際航天商業委員會8月發布的《2005年航天產業現狀》調研報告統計:2004年全球航天產業來自商業服務和政府計劃的總收入達到1030億美元,預測到2010年將會超過1580億美元。更有專家預測,到2010年,全球商業航天活動的收入預計將達到5000億-6000億美元。

而已跨入「航天精英俱樂部」里的中國,未來能在其中切多大一塊蛋糕,自然值得期待。

高投入帶來高回報

航天產業的投入非常驚人,一架太空梭僅研製費用就高達100 多億美元。這也難怪當年美國阿波羅號太空梭升空之後,一份美國報紙的標題是:巨大的鑽石成功升空。

但航天業的回報同樣不容小覷,其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認為,「就像1957年蘇聯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時,誰也沒有想到幾十年後,衛星會帶來如此巨大的經濟效益。」

正如焦教授所說,目前全球僅商業衛星產業每年就創造超過800億美元的收益。而自1970年中國成功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以來,至今中國已成功研製並發射60多顆人造地球衛星,包括資源衛星、氣象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定位衛星、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等。

在中國,衛星遙感應用技術已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林、水利、城市建設等方面廣泛使用,建成了國際衛星通信站和國內衛星公眾通信網,海陸空交通、地震監測、森林防火滅火等領域也因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而受益無窮。

中國研製的衛星費用低、質量好、水平高,在世界上排位處於前3-5名。其中,返回式衛星、導航衛星名列第三,火箭發射、氣象衛星、資源衛星名列第四,通信衛星名列第五。

2003年「神五」的成功發射,更為中國衛星出口擴大了市場。

中國航天產業化進程

美國宇航局專家統計,美國有30000多種民用產品得益於研製太空梭發展出的技術,如GPS衛星導航定位儀、「太空食品」和「太空葯品」、衛星電視、電話等。

而中國航天技術對未來中國GDP究竟將發揮多大作用,還取決於相關產業民用化程度。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向《財經時報》介紹,「中國從『神一』到『神六』都在研究民用技術,帶動了諸如電子、計算機、化工、冶金、材料、機械、特種工藝、低溫與真空技術、測試、控制、測控、氣象、船舶、生物、農業等領域技術的發展。」

「中國已經有3000多家民用企業參與到載人航天的生產、研製中,包括電子行業、元器件、原材料、飛船材料等很多方面。」航天科技集團空間研究院研究員劉濟生說:「目前有些載人航天的研究成果已經反饋到了民用技術中,如熱控、遙控、遙測、航天服技術等,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目前還很難測算出具體的經濟效益,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離不開航天技術。從長遠看,前景無可限量。」

中國在航天工業產業化進程中一刻也沒有停步。

統計表明,中國近年來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18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太空的微重力、超潔凈、高真空、微輻射的特殊環境,使它成為人類最理想的尖端工業和葯品的生產場所,可為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新材料學與新工藝學的研究及綜合研究提供多種特殊的環境條件。」

劉濟生研究員說,「在微重力條件下可以研製和生產高純度大單晶、超純度金屬、超導合金和特種生物製品等,對於許多產業部門都具有廣泛適用性。」

可以說,「神六」的成功發射不僅標志著中國航天技術又邁出了重大一步,也預示著中國航天產業的蓬勃發展。

⑹ 1.航天技術在經濟政治軍事社會生活等中的應用(成就) 2.這些成就有何作用

一、航天技術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

(一)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在發展生產力方面起先導作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航天技術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高技術群,薈萃了當今世界上科學技術的許多最新成果。航天技術的發展帶動了一系列科學技術的進步,其中包括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以及能源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的研究與發展,同時各種衛星應用技術、空間加工與製造技術、空間生物技術、空間能源技術大大增強了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二)促進可持續發展,改善人類生活水平

航天技術的直接應用為人類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道路,還將發揮保護人類、保護地球的重要作用。衛星氣象觀測能獲取全球范圍晝夜連續的氣象資料,為氣象工作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氣象和氣候信息,改變了傳統手段觀測的落後狀態,使現代氣象學進入到以全球大氣為研究對象,以氣象衛星為主要觀測工具的新階段。衛星遙感技術應用於地球資源勘測,為大面積普查提供了經濟、有效的新手段。這項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礦產石油資源普查、農作物產量估計與病蟲害預報、土壤與森林資源調查、洪澇災害與森林火災監測、海洋與水利資源調查、地殼活動監視、地質分析與地震預報、環境監測、地圖測繪、城市規劃等。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可以為地面人員、陸上車輛、海面艦船、空中飛行器以及天上衛星和宇宙飛船等目標提供全天時、全天候、連續、實時的高精度定位和測速信息。載人航天、空間站、天體探測與地外資源開發技術又為人類的未來開辟了美好的前景。

航天技術的直接應用,提高了人類生活的質量,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環境。衛星通信技術為現代社會提供了電話、電報、傳真、數據傳輸、電視轉播、衛星電視教育、移動通信、數據收集、救援、電子郵政、遠程醫療等上百種服務,使人類生活方式發生了重要變化。

(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升傳統產業

航天技術作為高科技前沿,其產業化依賴於整個國民經濟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以及傳統產業的支持。航天產業與傳統產業之間有著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航天技術的發展將牽引傳統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航天技術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許多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產品,可以直接或經過二次開發後在傳統產業中進行推廣、應用和移植;航天技術的管理方法、通用軟體、人才和設備優勢也可以為傳統產業借用,極大地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

二、我國航天技術及其應用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從1956年至今,我國航天技術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研製並成功發射了15種類型、近50顆人造地球衛星和3艘試驗飛船。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有12種型號,具有發射低地球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等多種軌道有效載荷的運載能力。截至目前,「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8次發射;其中對外發射成功22次,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送入太空。從1996年10月以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6次發射成功。

從「東方紅」衛星上天到「神舟」飛船遨遊太空,空間技術通過空間應用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民用航天在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科技進步和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最近幾年,我國衛星應用蓬勃發展,民用衛星已廣泛應用於對地觀測、通信廣播和導航定位等諸多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中國現已建立了衛星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普查、衛星導航定位、衛星微重力試驗、空間科學研究等衛星應用系統。

(一)衛星遙感

我國有600多個單位、近萬名科技人員直接從事衛星遙感研究、試驗和開發應用工作,初步形成一支領域廣泛、專業基本配套的衛星遙感應用隊伍。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國家遙感中心等單位利用國內外的資源衛星和氣象衛星數據,使衛星遙感的應用發揮了重要作用。天氣預報和氣象研究、國土資源調查與開發、農業資源規劃和估產、森林草原監測和保護、環境災害監測與評估、海洋資源調查與開發等方面的應用迅速發展。

中國返回式遙感衛星拍攝的數萬米地物照片和其它衛星獲得的地物信息,經國家經濟和科研部門處理分析後,從中獲取到許多用其它手段得不到或難以得到的資料,為國家進行國土規劃和宏觀經濟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利用返回式遙感衛星照片,國家有關部門曾組織進行了京津唐、塔里木盆地、黃河三角洲等7個區域的資源和環境調查,各有關單位開展了其它方面的多項專題應用。實踐表明,返回式遙感衛星的照片具有視野寬闊、信息量豐富、直觀性好、清晰度高、能提供宏觀和實用性強的第一手普查資料等特點,具有相當高的實用價值。

中國已建成能接收各類(光電型、雷達型)資源衛星數據的遙感衛星地面站。利用該站發布的數據,各部委和各省市在資源調查、環境監測、國土整治和規劃、土地利用和普查、農作物估產、地質勘探、重大災害評估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在1998年夏季長江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之際,遙感衛星地面站根據衛星獲取的微波遙感資料,對災情最嚴重的地區進行了全天時、全天候的監測,為抗災、救災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於1999年發射的中國和巴西聯合研製的「資源」衛星,已成為中國衛星資源的一個新的數據源。

中國發射了4顆「風雲」1號和2顆「風雲」2號氣象衛星,現已建立了由北京氣象衛星資料處理中心和北京、烏魯木齊、廣州3個氣象衛星資料站組成的具有國內外兼容性的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該系統為中國的天氣預報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實時雲圖。尤其是氣象衛星系統的業務運行,大大提高了災害性天氣預報的准確率,每年減少經濟損失幾十億元。

(二)衛星通信

過去近20年,我國衛星通信事業蓬勃發展,目前已建成國內衛星公眾通信網,全國共有衛星通信地球站71個。近年來,VSAT通信發展較快,已在郵電、金融、氣象、新聞、交通、石油、水利、電力等幾十個部門建立了120多個專用網,終端約2萬多個。在衛星廣播電視方面,開通了47套電視節目和70多路語音廣播,使我國衛星電視和廣播覆蓋率達90%以上,衛星廣播電視教育使我國3000多萬人利用這所「空中」學校接受了教育和培訓。

中國衛星通信事業的進步,使廣播和電視傳輸的落後狀況得到明顯改觀,促進了通信事業的現代化以及經濟、文化、教育等事業的發展。

(三)衛星導航定位

衛星導航定位在我國的應用迅速發展。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已開始為公共汽車、計程車安裝GPS指揮監控系統。我國有數萬條漁船裝備了GPS接收機。毫無疑問,智能交通是一個大規模的潛在市場。衛星導航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測繪的各個方面。GPS的應用必將成為21世紀全球經濟增長的熱點之一。

2000年,「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並完成雙星組網。我國自主建立了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北斗」導航系統。這個系統是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信息的區域導航系統,是目前世界上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實用星基定位導航系統,將對我國經濟建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國是現今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和組織,也是世界上少數擁有進行空間微重力實驗手段的國家之一。如今,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正迎來一個大跨越發展的春天。21世紀頭10年,又發生了中國航空航天史的兩件大事:在航天方面,,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圓了中國人幾千年的飛天夢。在航空方面,2007年2月,對國計民生的意義不次於「兩彈一星」的大飛機項目正式立項,還有最近倍受國人矚目的「嫦娥一號」、「神七」等等……這些成就必將大大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增大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航空航天事業對國家的重要性無與倫比,航空航天事業對國家,從軍事國防上講,具有中流砥柱的地位。從國防意義上講,在現代戰爭中,空戰已經占據著主導地位。像軍用飛機、導彈、航母這些衡量著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的重要指標,和國家的航空航天技術水平有著直接的聯系。在歷史上,航空航天技術的每一項突破幾乎都源於軍事目的。比如「兩彈一星」,對於彈和星,應該結合起來看,如果火箭中的衛星換成了核彈頭,就成了洲際核導彈了。為什麼新中國在這么艱苦的條件下還要上「兩彈一星」工程?這正是為了擁有中國自己的核武器。同樣,擁有航天火箭的發射能力,是一個國家擁有核威懾能力,遠程核打擊能力的前提條件。現代戰爭,是以海陸空天為一體的,立體復雜信息化戰爭。擁有制空權,制天權是戰爭勝利的關鍵所在。因此,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直接影響到國家安全和國防力量。

4 航空航天在國防和經濟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 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與軍事應用聯系緊密,相互促進。 航空武器裝備是空軍武器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航空武器裝備包括戰斗機、戰斗轟炸機、強擊機、轟炸機、預警飛機、電子戰飛機、軍用運輸機、軍用無人機、武裝直升機、空中加油類特種飛機和機載武器等。航空武器裝備的作用是對敵空中力量進行空戰,奪取和捍衛制空權;對敵人地面、海面軍事目標進行攻擊;執行偵察、通信和預警指揮任務,空中電子戰任務以及各種戰斗支援和保障任務。航空武器裝備是空軍戰鬥力的物質基礎。 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其間發生的局部戰爭,初步顯示了空中力量對戰爭的重大影響。朝鮮戰爭是噴氣式戰斗機的第一次大規模作戰使用,空戰和空中打擊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戰爭的進程和結局。越南戰爭後期,美軍使用包括 B— 52在內的各種作戰飛機對越南北方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目標進行了「地毯式」轟炸,給北越方面造成了巨大損失,實現了美國的所謂體面撤退。在 1967年 6月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空軍在三小時內使埃及空軍幾乎全軍覆沒,同時還嚴重打擊了敘利亞、約旦和伊拉克的空軍目標,在短短的 6天內就達成了其預定的戰略目標。英阿馬島戰爭和 1986年美國對利比亞實施的「外科手術式」空中打擊,都進一步確立了空中力量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1991 年的海灣戰爭是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的標志,空中戰爭的雛形在這次戰爭中第一次、 展現出來。在 42天的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對伊拉克的空中打擊佔了 38天,基本上靠空中作戰就達到了取勝的目的。 8 年後的科索沃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仍然選用了空中打擊方案,歷時 79天的戰爭完全由空中力量進行,使得科索沃戰爭成為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空中戰爭。這次戰爭具有一些新特點,無人駕駛飛機被大規模使用,為提高空中打擊效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准精確和精確制導武器占據了總投彈量的絕大部分。 「 9. 11」事件後,美國發動了針對阿富汗塔利班政府的反恐戰爭,依然是藉助空中打擊力量。這次戰爭中,無人駕駛飛機第一次向目標發射了武器,標志著無人航空作戰平台的概念已經進入了實戰階段。 2003年對伊拉克的戰爭,美國還是以隱身戰斗機和遠程巡航導彈轟炸巴格達郊區的軍事和政治目標拉開戰爭的序幕。 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中,隨著戰爭目標朝著政治化方向發展,空中力量對戰爭進程和結局的影響越來越大。未來的戰爭勢必圍繞空中打擊來進行,誰擁有更強大的空軍,誰將在未來戰爭中取得主動權。 衛星偵察具有面積大、速度快、可定期或連續監視一個地區、不受國界和地理條件限制等優點,已成為當今作戰指揮系統和戰略武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軍用通信衛星、軍用導航衛星、軍用測地衛星和軍用氣象衛星都可直接應用於軍事。由偵察衛星、軍用通信衛星、軍用導航衛星以及空中預警和指揮飛機構成的系統,是國家現代防務系統的神經中樞。只需在普通炸彈上安裝一個衛星制導裝置,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GPS)就能極大地改善常規炸彈的轟炸精度。其他航天器可作為太空武器平台,在未來的制天權爭奪中發揮作用。 2007-12-28 21:47 回復 ☆豬的驕傲☆ 37樓航空航天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已對國民經濟的眾多部門產生了重大影響。 航空的發展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的結構。空中運輸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快速、方便、安全和舒適的旅行手段,國際航班已經取代了遠洋客輪,成為人們洲際往來的主要工具,密切了世界各國的聯系和交往。國內航線的航空運輸在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已經可以和鐵路運輸相抗衡,而且加快了發展中國家邊遠地區的開發與發展。通信衛星和大型客機被認為是現代社會的兩個重要支柱。航空在工農業方面的應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如飛機廣泛用於空中攝影、大地測繪、地質勘探和資源調查,還可用於播種施肥、除草滅蟲、森林防火和環境監測與保護等。 航天技術與其他科學技術相結合開創了許多新的商業途徑,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典型的例子是衛星通信,這種方式具有距離遠、容量大、質量好、可靠性高和靈活機動的特點,已經成為現代通信的重要手段。 20世紀 80年代初,通信衛星就承擔了一半多的國際電信業務和幾乎全部的洲際電視傳輸業務。在我國,通信衛星使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得以實現,居住在偏遠地區的人民聽到了廣播,看到了電視。衛星導航技術除軍事用途外,利用其全天候、全球和高精度的優勢,廣泛地用於船舶導航、海洋調查、海上石油鑽探、大地測繪和搜索駕救等民用領域。氣象衛星提供的高精度氣象預報,對預防颱風、暴雨等自然災害有著非常積極 的作用,有助於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其他測地和海洋衛星已成為普查地球和海洋資源的最迅速、最有效和最經濟的手段,還能協助監視自然災害和環境污染等。 航空航天技術通過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以及新的管理方式向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轉移,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產生十分可觀的間接經濟效益。 航空航天為科學研究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航空技術為人類提供了從空中觀察自然界的條件。航天揭開了從太空觀測、研究地球和整個宇宙的新時代。通過航天活動獲得的有關地球空間、行星際空間、太陽系和宇宙天體的豐富信息,更新了人類對地球、行星和宇宙的認識,推動了天文學、空間物理學、高能物理學和生物學的發展,形成了一些新的學科分支。空間實驗室的特殊環境,可以被用於開展許多在地球上無法完成的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新材料和新工藝等方面的綜合研究工作。 航空航天產品是附加值很高的高新技術產品。就航空產品而言,美國 F— 16戰斗機 1 kg 質量的價格是 1kg白銀價格的 20倍,相當了 1kg黃金的 25%,遠高於船舶、汽車和計算機的單位價格。如果按美國 B— 2A戰略轟炸機的價格來算,飛機空重 50 oookg,單價 20億美元,折算單位價格為黃金的三倍。 航空航天產業已經成為部分發達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製造業中,航空航天業對美國的貿易平衡貢獻最大,每年達到 21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美國航空工業是美國國防工業的核心,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航空工業部門。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開始重視航空航天工業的發展,把航空航天工業確定為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

⑺ 我國公布中國製造2025,這項措施涉及到了哪幾個領域

這一次所涉及到的領域還是非常多的,而且這些領域也是我們國家在未來發展的方向,我認為我們國內未來的方向肯定是正確的,而且在未來的發展也是靠著這些行業才能夠獲得一個更好的成長的,這些行業包括新能源汽車領域、電子信息領域以及航空航天領域。

一、這些領域將會成為未來的發展動力

最近幾年我們國家之所以經濟發展的速度比較慢,就是因為我們國家靠傳統的產業已經沒有辦法再進行更大的發展了,必須要依靠新興的領域來獲得一個更好的發展,這些領域如果發展的好的話,將來肯定會成為我們國家的支柱產業,而且能夠為其他的國家提供一些必要的技術。

雖然我們國家目前的物質發展已經非常豐富了,但是未來的經濟增長依然是面臨著很大的挑戰的,在未來的挑戰當中,其實基礎行業能夠帶動我們未來國家的發展,尤其是新一基礎設施建設的領域,更能夠達到這樣的目的,必須要加大自己的投入,才能夠獲得一個很好的成長,在國際社會的競爭當中,能夠立於不敗之地。

⑻ 說說航空航天專業未來的發展怎麼樣

很想去航空上班,可是身體各種不行。

閱讀全文

與我國航空航天產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