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濟南的臨港經濟開發區的發展規劃和目前現狀,大家對那啥看法啊!
我個人覺得,發展會不錯,因為濟南市整體是西進東擴,並且,奧體中心已經存在,市政府和省立醫院都遷過去了,在5年之內,那邊的發展會相當大,保守的說,10年後,那裡有可能是濟南市的新市中心。
2. 未來大連長興島的發展
開發建設長興島對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促進遼寧及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推動大連新一輪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長興島具有十分難得的建港和發展臨港產業的條件和基礎,要站在遼寧振興和全國發展的大局下認真審視長興島的發展,按照世界一流標准,高水平地做好長興島的發展規劃。要按照增強自主創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產業集群的思路,規劃好臨港工業區,大力發展重大裝備製造、石化產業集群,以臨港產業帶動港口發展。要按照跨越式發展的要求,規劃實施一批關系全局、帶動力強的重大項目,最大限度節約土地資源,留足未來發展空間
國家對土地資源控制很嚴,而目前大連各港口又十分擁擠,如果沒有可持續發展的港口,企業到大連就沒有發展空間,所以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就是大連港口的轉移,是繼大窯灣港區之後,可供大連未來數十年內持續發展的重要港址。」在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的建設工地上,盡管過往的車輛轟鳴,加之海浪拍岸,但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管委會副主任衣慶燾的聲音卻極具穿透力。
渤海海岸線中端的長興島是遼寧「五點一線」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記者在火熱的建設工地看到,挖山港口平填工程已接近尾聲,一個巨大的現代化碼頭已粗具規模。
在工業區巨大的規劃圖前,衣慶燾向記者們詳細介紹了長興島的概況優勢、開發規劃思路、建設進展、工作打算等方面的情況。先期動遷工程已經完成,31萬平方米的安置小區投入使用。未來的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將是一個以重化工業為基礎的大型專業化深水港口和臨港產業集群,最終成為大連建設東北亞國家航運中心的重要組合港,中、日、韓的自由貿易區。
根據初步規劃,長興島臨港工業區15年內開發面積129.7平方公里,其中港口區21.1平方公里,產業區71.7平方公里,居住及旅遊區36.9平方公里,起步區面積50平方公里。建設一個裝備製造工業區,一個精細化工工業區。目前,國家開發銀行為工業區搭建了融資平台方案,給予了額度極大的軟貸款。
目前開發建設情況:起步區50平方公里內的居民已經全部動遷安置完畢,起步區成了凈地,臨港工業區總體規劃和港口、產業、城市規劃以及鐵路、高速公路規劃設計工作已經完成,全島測繪、水電氣規劃及環評工作基本結束,兩個7萬噸、1個5萬噸級的通用散雜貨泊位和東西貫穿長興島港區的16.8公里的長興大道正在建設中。
3. 濟南臨港經濟開發區的規劃
按照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規劃成果,空港地區最終確定了「兩區,兩帶,一心,多組團」的整體空間結構,形成相對集中的十大產業發展區:
「兩區」即以機場高速路為界,整體上形成布局相對集中的兩大片區:空港東區和空港西 區。
「兩帶」即:黃河生態帶,和小清河遊憩綠帶。
「一心」規劃一處區級中心,即:鴨旺口科研管理綜合服務中心。
「多組團」即:空港西區由四個組團組成,空港產業綜合發展組團,黃河文化產業發展組 團,濱水景觀住宅組團,臨港工業西組團;空港東區由三個組團組成,即:溫泉度假、商務辦公組團,臨港工業東組團,城鎮綜合發展組團。
在未來15年的發展建設中,先期重點建設濟南臨港經濟開發區中的A、B、C三個區域,總面積25平方公里。此區域內進行分區域模塊式建設開發,將開發區內每一個小區劃分排序,依照優化利用資源的方針,有選擇的擇塊開發建設使用,力爭在5年內把濟南臨港經濟開發區建設成臨空經濟特色的現代製造業核心集聚區,並最終打造成為「環渤海第一空港開發區」。
在臨港開發區產業規劃導向上,主要是發展憑借交通優勢的區域性物流業、發揮空港特色的泛航空產業、以加工業為主體的現代製造業、以文化產業園建設為先導的旅遊產業、依託區域既有條件的都市農業、適應城郊發展走向的房地產業等六大產業。規劃工作進入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坊和地塊規劃階段,高水平的規劃將使開發區發展更加有序、科學,更具有可持續性。
4. (1)作為上海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和上海中心城區的「輔城」--臨港新城,將在南匯崛起.據規劃,臨港新
(1)①297×14%≈42, 297-102-79-42=74, 74÷297≈25%, 102÷297≈34%; 79÷297≈27%;
答:臨港新城佔全區總面積的43%; (2)S=8 2 -4 2 -(2 2 -π?1 2 ), =44+π, =47.14(cm 2 ); 答:滾過的面積為47.14平方厘米. |
5. 四川宜賓臨港經濟開發區的發展規劃
2009年--2014年劃出翠屏區白沙街道與沙坪街道建設,實現「一個中心、二個港口、三個新城、四大功能區」的發展重點,加快開發建設速度,新形成6平方公里的承載能力,全面打造白沙與沙坪街道新城建設。
2014年--2020年劃出翠屏區象鼻街道、宗場鄉、思坡鄉、金坪鎮、涼姜鄉等為第二和第三新城區,打造10平方公里新城、產業發展區4平方公里、宜居生活區5平方公里、旅遊度假區1平方公里。
6. 上海臨港新城(愛在臨港)未來發展規劃是怎樣的
臨港是上海最「年輕」的新城,也是上海最早迎來黎明的新城,猶如一顆內海上明珠閃耀在上容海的東南角。新城規劃總面積315平方公里,相當於半個上海中心城區,其中近三分之一的土地來自圍海造地,所以說臨港是海上新城也不為過。
臨港新城分為五大板塊,分別是以生活區為主的主城區(南匯新城鎮)以及四個以產業為主的重裝備產業區、物流園區、主產業區、綜合區和臨港奉賢園區;新城內還有泥城、書院、蘆潮港和萬祥四個鎮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主要空間和以新鮮水產品而聞名的蘆潮漁港也都在臨港。
愛在臨港,上海臨港新城最大的本地化生活服務平台
7. 臨沂臨港區的范圍是具體的哪一塊具體規劃是什麼成立臨港區之後是否還屬於莒南縣
是指東鄉包括坪上、團林、狀崗等鄉鎮。從莒南劃分出去了,已經不屬於莒南了。
8. 連雲港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30)批復的功能分區
「一心」即濱海新城,「三極」分別為新海城區、南翼新城和贛榆新城。
濱海新城:包括濱海核心區和連雲城區,為本規劃重點培育的區域性綜合服務中心區。規劃主要承擔行政辦公、商業貿易、商務流通、文化娛樂、旅遊接待等綜合服務中心職能,以及連雲區的區級中心職能。同時,濱海新城也是高標准建設的現代化特色濱海社區。
新海城區:主要承擔市級高等教育職能,以及行政辦公、商貿服務、文化體育、生活居住等職能,成為配套比較完善、生態環境優美、歷史文化淳厚、城市尺度宜人的城區。
南翼新城:依託徐圩港區重點打造的江蘇省乃至國際級臨港產業基地,主要承擔為南翼港區及臨港工業園區綜合配套服務的職能,遠景進一步拓展成為產業實力雄厚、配套設施完善的臨港新城。
贛榆新城:承擔都市發展區北翼的中心服務職能,重點發展區級行政辦公、商貿服務、文化體育、生活居住等功能,形成功能齊全、環境優美、具有較高水準的復合型城區。 港口空間布局形成由海灣內的連雲港主港區、南翼的徐圩和灌河港區、北翼的贛榆和前三島港區共同組成的「一體兩翼」總體格局。
連雲港區:充分發揮深水港資源優勢,加快深水航道和大型專業化礦石、煤炭等泊位建設,以集裝箱和大宗物資運輸為重點,大力發展綜合物流,使其成為以物資轉運、商貿流通為主的核心港區,提升並鞏固其區域性樞紐港口地位,為蘇北和隴海鐵路沿線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南翼徐圩港區:以臨港工業港區功能為主,逐步兼顧部分公用貨物運輸功能。預留遠期發展大宗散貨、集裝箱等貨物轉運的功能。
南翼灌河港區:以中小泊位為主,發展小批量散雜礦建材料、化工原鹽等運輸通用港區。
北翼贛榆港區:近期以港區後方的臨港工業為重點的臨港工業港區,逐步兼顧部分公用貨物運輸功能。預留遠期發展散貨、集裝箱等貨物轉運的功能
北翼前三島港區:以石油運輸為主、主要為大型石化產業發展服務,形成大型石化專用港區。 重點打造臨港工業,改善提升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快培育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形成「藍色」產業帶與「綠色」產業
帶相交的「一縱一橫」型布局結構。
藍色(沿海)產業帶:以發展沿海臨港產業為主,培育壯大石化、重型裝備製造、能源和物流四大產業集群,打造大型石化、新型鋼鐵、新能源、現代機電、臨港物流、海產品加工等六大產業基地。
綠色(沿東隴海)產業帶:以發展資源加工和勞動-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培育壯大醫葯、新材料、紡織服裝、電子信息及機械加工五大產業集群,建設一批都市型特色產業園區。
區域服務中心(海濱新區核心區):藍色產業帶和綠色產業帶的交匯處重點發展商務服務、信息咨詢、中介代理、會展交易等現代服務業。同時,積極發展商業服務、餐飲娛樂、文體休閑等消費性服務業。
9. 臨港產業區規劃詳細內容
臨沂臨港產業區空間發展規劃編制情況匯報
(2010年1月11日)
一、規劃形成過程
臨港產業區空間發展規劃是由產業區委託國家宏觀經濟研究院和臨沂市規劃院共同編制的。該規劃吸收了省城鎮規劃建築設計院和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的部分成果。在形成過程中,徵求了莒南縣委、縣政府意見,並聽取了鄉鎮和部分群眾代表的意見。2009年1月份和6月份國家宏觀經濟研究院的專家兩次對規劃進行調研論證、給予修改。與山東農業大學課題組編制的土地利用規劃進行了有效對接,山東魯南經濟帶研究院邀請了部分專家對該規劃進行了充分的論證。規劃定稿後,徵求了部分市直部門和各級領導的意見。2009年11月,我們又邀請山東建築大學的部分專家學者對規劃進行了評析,對城鎮發展方向、形態、產業布局進行了實地踏勘,並提出了修改意見,編制形成了現規劃成果。
二、規劃概況
1、總體現狀和區位優勢。臨港產業區規劃控制范圍包括中心鎮坪上以及團林、壯崗、朱蘆四個鄉鎮,總面積364平方公里, 19萬人,150個行政村。臨港產業區在宏觀區位上位於新亞歐大陸橋東端、山東省藍色半島經濟區核心區,臨沂日照城鎮群的銜接點。兗石鐵路、坪嵐鐵路、大山石渣廠專用線鐵路在區域內交匯,2條省道穿越,周邊有日東、同三、京滬、長深高速、南有擬建的棗嵐高速,形成5條高速環繞的立體交通格局。距嵐山港20公里,距日照港50公里、距連雲港80公里,距離臨沂機場70公里,連雲港機場70公里。
2、產業體系定位。臨港產業區的產業體系定位為:按照國際化經濟開發區的建設標准,堅持「高起點、高標准、高效益、大規模、全功能」的原則,實施「環境立區、產業強區、商貿興區」戰略,擴大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依工興商,借港發展,努力打造魯南地區最大的精品鋼深加工基地、臨港物流貿易基地、加工工業基地和重化工工業基地,是整個魯南經濟帶的臨海橋頭堡,發展臨港經濟的最佳平台。
3、臨港產業區發展目標。臨港產業區是臨沂市發展臨港經濟的前沿,要建設成集加工工業、鋼鐵、機械製造、重化工工業、生物工程、現代物流、國際貿易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區,是連接嵐山、日照、青島、連雲港四大港口與魯南、蘇北經濟帶的重要接點和樞紐,是對接青島及半島製造業基地,承接「長三角」、「珠三角」等南方經濟發達地區產業北上西移和東南亞國家產業轉移的重要區域。
4、對總體規劃的考慮。本次規劃的規劃期限:2009-2030年。規劃建設用地范圍為189平方公里。通過分析,確定了臨港產業區規劃常住人口規模為45萬人。綜合考慮了產業區對周邊城鎮的輻射帶動作用,隨著招商引資的擴大,新的項目的引入,將吸引大量就業人口和居住人口。
一期規劃建設產業用地95平方公里,基本遵照了這次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范圍和建設的時序,既符合國家大的土地調控政策,又可以滿足當前和今後5-10年發展的需求。
5、對重點發展區域的考慮。在臨港產業區規劃過程中,我們考慮到該區地處魯東南丘陵,地形起伏較大,北部是山區,區內有兗石鐵路、坪嵐鐵路、大山石碴廠鐵路專用線以及未來的晉煤中南部通道等四條鐵路分割、長途傳輸光纜穿越,坪上鎮北部和南部分別存在鐵礦石采空區和露天白雲石礦區,地形比較復雜,可利用土地較分散。所以我們把產業區東部與嵐山港聯系便捷、交通順暢的區域和坪上起步區以及地形平坦、近海臨港,便於規劃大項目的團林鎮作為重點發展的區域。以此為中心布置相關產業和功能布局。
三、產業布局規劃
布局結構:規劃臨港產業區形成「以五縱五橫道路為骨架、以五大產業片區為主體、以丘陵綠化為肺、以五個主要居住區為支撐」的有機體。包括四個主要居住區、五個產業片區、一個綠化核心區、兩片生態保持區的布局結構。
1、五個產業片區的布局設想:
(1)精品鋼配套區。我區地處山東省精品鋼產業布局的輻射區,具備發展大鋼鐵的條件。兗石鐵路以北、大山前片區以及朱蘆西南部片區地處產業區下風向,以翔龍管業、一諾制氣、雙龍礦產等大項目為支撐,擬布置為精品鋼鐵配套及製造業基地,布置有輕微粉塵污染的重工業;
(2)物流加工區。坪上鎮東南部、南部及團林鎮北部與沿海幾大港口聯系便捷,道路四通八達,適合貨物進出,現狀已經建成立晨物流集團和木材加工區,具備發展大物流的條件,而且規劃布局有鐵路專用線,故布置為物流及配套加工區;
(3)化工區——團林鎮東南部地處產業區水系下游,並與江蘇省布局的北部柘汪化工與重大裝備園區相鄰,規劃有中國石油的輸油、輸氣管線經過此處,擬將入園化工企業向該園區集中,便於集中管控,園區污水通過收集管線輸送到規劃的產業區第一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
(4)農副產品及食品加工區——包括壯崗駐地東部及團林駐地西南側的用地,該處土壤肥沃,現狀農業產業化和有機農業發展態勢較好,規劃作為臨港產業區的農副產品及食品加工片區;
(5)建材產業區——位於朱蘆駐地南側的片區,依託朱蘆鎮豐富的石材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布置為石材、高級板材和建材工業區。
2、兩片生態保持區:
為搞好產業區生態環境建設,擬保留壯崗鎮西部的茶葉生產基地、厲家寨的櫻桃種植基地以及朱蘆鎮北部大山水庫和甲子山區域作為生態旅遊和觀光農業區。
臨港產業區北部朱蘆鎮甲子山風景區為縣域三大旅遊風景區之一,其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獨具特色,具有很高的景觀價值,其旅遊開發的潛力很大。甲子山風景區山水相映,既有山之壯美,又有水之靈秀,有小九寨溝之稱。東亞國際投資集團擬投資進行旅遊開發,規劃建設旅遊度假區。壯崗鎮西部現狀萬畝茶園區,現狀已經形成規模,生態環境景觀良好。由於西部交通不便,開發程度小。規劃隨著茶文化產業的開發,在壯崗西部形成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旅遊服務區域。
四、道路交通規劃
臨港產業區的突出優勢是近海臨港。在區域交通規劃上重點依託嵐山港。日照(嵐山)港早在2006年港口吞吐量就突破了億噸大關,其規劃到2010年港口吞吐量達到2億噸,2020年達到5.8億噸,其中嵐山港2.8億噸。嵐山港年貨物吞吐量一半以上來自臨沂,最高時達80%。臨港產業區是日照等港口群向更深腹地輻射的重要依託區域。
1、主要規劃原則和思路:道路規劃的原則是改善產業區與外圍公路、高速公路等對外交通的銜接,加強產業區的對外聯系,妥善處理城市交通與過境交通的關系。明確道路系統的功能,將主要道路的功能分為交通性和生活性為主兩類。產業區道路交通規劃中重點考慮與嵐山港口及臨沂市東西方向為主要交通流向,以滿足產業運輸為主要目的。在道路規劃建設上,我們把打通與日照嵐山的道路和產業區骨幹路為規劃重點。園區路擬在分區規劃中根據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情況具體實施。
2、道路布局規劃:
根據產業區區域規劃和產業分布,考慮骨幹路網密度和交通可達性,兼顧長遠規劃和近期建設的關系,骨幹道路網設五縱五橫:縱為西環路、坪壯路、立晨路、興業路、東環路,橫為北環路、嵐濟路、疏港路、工業大道、板團路。結合產業區實際,將立晨路、疏港路紅線設為60米;一般幹道紅線為45米。園區道路紅線為24-30米。
五縱道路從東向西依次是:
規劃西環路,長6.1公里。自七里溝村向北接十茅公路,可接通莒南文泗公路。
坪壯線,長11.9公里。基本利用老坪壯路進行改造,局部裁彎取直,向南聯系江蘇省。
立晨路,作為臨港產業區「十」字中軸線的縱貫線和南北向發展主軸線。自厲家寨至壯崗鎮大蓮花社區。規劃道路紅線寬度60米,主路面寬度23米,長16.6公里。貫通了4個鄉鎮,北連文泗公路,南接板團路,也是棗嵐高速連接線。
興業路,位於產業區東部片區,用地條件較好,將增強東部工業片區人流、物流集散,是重要的對外聯系道路。自現狀團林鎮向北接疏港路。
東環路,是東部工業組團的重要聯系軸線。長度16公里。自朱蘆鎮,穿越日照市嵐山區碑廓鎮,跨坪嵐鐵路和綉針河與團林鎮連通。
五橫道路從北向南依次是:
規劃北環路,長9公里,利用老十茅路改造,自麻峪子村經厲家寨至朱蘆鎮。打通了北部交通聯系。
現狀嵐濟線,為三塊板,主路面寬度23米。長8.7公里,目前是產業區東西方向交通大動脈。
疏港路,由七里溝村西繞坪上鎮接日照疏港大道。主路面寬度23米,長12.4公里。主要功能是將過境交通引出坪上生活區,減少相互干擾。
工業大道,長度11.2公里。西接中心生活區,東接嵐山區,是產業區東西大動脈。
板團路,是莒南縣域東西主幹路,產業區段15.3公里。往東與贛榆石橋鎮和柘汪鎮對接,是對外交通的一部分。
3、臨港產業區道路建設進展情況。目前,臨港產業區共開工建設道路18條,共95公里。其中開工主要道路9條,坪上起步區等園區路9條,立晨路北段、振興路等4條道路已經竣工,其餘正在進行路基工程;東環路、5條化工園區路由東亞國際投資集團BT模式建設,春節前進場;另外對縣鄉道團林-唐樓路進行了農村公路大修改造;對野九路、板團路申報了2010農村公路大修改造計劃。完成了所有橋梁基礎的地質勘探工作,所有橋梁、管涵均做到同步施工,加快了施工進度。積極做好區域交通對接,與嵐山區、碑廓鎮等就走向、征地、賠償補助標准等問題進行了協商;使我方道路與嵐山區有效對接,為產業區和港口建立起方便的交通聯系創造條件。擬於今年5月完成骨幹路網建設。
五、生活居住區規劃
五個主要居住區。包括現狀四個鎮駐地生活區,以及坪上南部發展預留的中心生活區。
臨港產業區作為山東省藍色半島經濟區的重點區域,資金、人員、政策、信息遠期將快速向該區域傾斜和集中,中心居住區作為臨港產業區居住生活功能的主要載體,也是產業區展示自身形象的中心地區。其選址既要滿足當前發展的需要,又不能對今後發展造成瓶頸;既要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又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1、規劃中心居住區選址情況分析。一般來說,依託起步區坪上鎮駐地進行拓展是建設中心居住區最理想的選擇。但坪上鎮周邊限制因素較多,向西、向北由於兗石鐵路及坪嵐鐵路的阻隔不適宜發展,西南部有白雲石礦區,因此遠期發展重點放在東部和南部。因此本次規劃選取了三個可能的發展方向,進行比較分析:
方案一:跳過南部高差較大的丘陵地帶,向南發展。該方案的優勢是:用地西鄰坪壯路,東可延伸至立晨路,南側至南部山嶺,遠期可越過山嶺繼續向南發展。規劃用地北部位置建設公共服務中心區。該方案將近期最適合建設、交通條件最好的用地預留給產業,有利於產業近期的發展,且該用地范圍在遠期資金充足的情況下,向南可大面積拓展、向北可與坪上鎮鏈接為一體。該方案不阻隔重要貨運交通線路,將交通優勢位置作為產業用地,有利於產業近期發展。該方案的劣勢是:前期起步階段人口不集中,缺少公共服務設施配套。
方案二:向坪上鎮東南發展。用地東至興業路,西至白雲石礦區,北至現狀坪上鎮駐地,建設中需要佔用一部分丘陵地帶。在規劃用地的東南位置建設公共服務中心區。優勢是:該方案將西北較好用地預留給產業,向東南側發展。劣勢是:雖然該區域用地較多,但用地條件較差。用地多處在背陰坡面或嶺頂,居住環境不佳。不宜作為生活用地選擇。且用地發展位於立晨路兩側,對南北交通有較大影響。
方案三:向東側及東北側發展,用地東至坪嵐鐵路線,南至南側丘陵地帶,西側、北側至現狀坪上鎮駐地。規劃公共服務中心設置在鐵牛廟片區位置。優點是:該方案建設環境最為優越、生活設施及人口有一定基礎,有利於生活區近期發展。但是該選址存在嚴重不足:一是將交通樞紐位置作為生活區;二是拆遷成本較大;三是用地東側、北側被鐵路阻隔,遠景發展用地受限。對於產業區交通,尤其是北部精品鋼物流交通存在嚴重阻隔。
經過用地條件、交通、設施配套、投資成本等幾個方面的綜合分析,本次規劃選取了第一方案作為產業區未來中心生活區的布局方案,在產業區中部形成「東工西居、平行拓展」的格局。
2、其他4個居住區和農村社區規劃。本次規劃按照統籌城鄉、統籌區域發展的原則,因地制宜確定居住區和農村居民點的規劃問題,不搞不切實際的大集中和「一刀切」。因為產業區面積大、地域廣闊,考慮部分農村人口仍將長期居住在原地和產業工人居住、工作半徑不宜過大,本次規劃仍將重點發展4個鎮駐地和中心村。規劃中通過對現有的村莊進行遷村並點,實施舊村改造,遠期結合舊村改造在現狀村莊密集點形成部分小的社區居住組團。
規劃居住區用地2691.0萬平方米,占規劃建設用地的14.5%。
六、給水規劃
產業區共有中型和小型水庫48座,3204.9萬立方米,調洪庫容788.88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977.35萬立方米,死庫容280.33萬立方米。以小一、小二型水庫為主,工業用水可利用空間不足。本次給水規劃主要以自給自足供水方案為主。
(1)堅持自給自足,充分挖潛、擴容改造,多措並舉利用好產業區的地表水。根據調查,臨港產業區境內主要河流為綉針河、寨子河、大山河、石河、龍王河。均屬於綉針河和龍王河這兩個濱海水系。綉針河源於甲子山,以前由於河道采砂和環境惡化,河道萎縮、河床下陷。龍王河發源於莒南東北部山區,流域面積大,水量充沛,治理後可作為工業水源。
大山水庫供水:其周邊大山水庫、辛庄水庫、河西水庫興利庫容可達930萬立方米,規劃在大山水庫東側設置一處水廠,日供水量可達3萬噸。可以滿足產業區近中期生活用水需要。
綉針河水廠:規劃在適當位置處進行河道分級攔蓄,打造綉針河沿岸生態濕地自然環境。可以增加蓄水長度70公里,蓄水量1000萬立方米以上,有效緩解產業區用水壓力,在朱府村附近建設水廠,可以做到日供水5萬噸規模,主要解決工業用水。
龍王河水廠:在龍王河流域分級攔蓄,進行擴容改造,在壯崗鎮北部建設水廠供應壯崗片區並可向團林產業片區調水。可以達到日供水7萬噸規模。
對兩大水系擴容改造按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既可保護自然環境、土地資源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又可完善綉針河、龍王河自然生態環境,實現臨港產業區生態化、社區園林化。使臨港產業區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和諧共生,確保臨港產業區可持續性發展。
(2)遠期調水方案。隨著臨港產業區產業規模的擴大,規劃用地面積100餘平方公里的產業園區,僅靠自身地表水顯然不足,為此,可以考慮外地調水方案。自莒南縣相邸水庫引水,考慮相邸水庫供水能力和未來產業區的發展規模,可以達到日供水能力5-7萬噸,在坪上鎮駐地西南新建水廠一處,與現有的自來水廠一起對臨港產業區供水。可以對坪上、團林、壯崗鎮、中心生活區的主要供水區域實現自流供水,距離規劃主生活區較近,降低供水成本。
目前產業區已經邀請水利部門的專家現場踏勘,進行精確的評估論證,確定水庫擴容挖潛、河道整治改造的具體實施方案。在充分挖潛、擴容改造,利用好產業區的地表水和遠期調水後,臨港產業區的供水規模可以達到日供水能力20萬噸,滿足長遠發展的需求。
七、污水處理規劃
規劃產業區設立兩個污水處理廠。主污水處理廠設置於團林鎮唐家村北部,距離村莊500米處,該處距離綉針河入海口約4公里,地勢比較平坦,污水經處理達標後可以直接排入綉針河或者中水作為工業用水回用。
優勢:廠址位於綉針河的下游,且在坪上、團林鎮工廠廠區及生活區的下游,能夠接納產業區大部分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與周圍村莊有一定的安全防護距離,交通比較便利便於污泥的運輸處理,電力條件充足。
規劃擬建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6萬噸。目前產業區的工業廢水產生量非常小,從工程投資和運轉費用方面考慮,規劃污水處理廠分兩期進行建設,一期3萬噸。由於龍王河是單獨流域,壯崗產業片區的污水統一輸送到綉針河污水處理廠成本較高,所以單獨規劃了一處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3萬噸。
八、其他基礎設施專項規劃
協調電力部門編制了電力專項規劃,省市電力部門決定在臨港產業區規劃建設1座220KV和4座110KV變電站,山東省電力設計院已進行了站址踏勘。
弱電、熱力、燃氣、消防等專業規劃綜合考慮產業區產業布局、市政基礎設施條件、長遠規劃和近期建設相結合的原則進行規劃布局,已分別與各部門及運營商對接。在此不作詳細匯報。
10. 武漢新港的發展規劃
武漢新港以26個港區建設為基礎,重點規劃建設2大集裝箱港區、1個新港商務區、5座臨港新城、12個臨港產業園區,目標是把武漢新港打造成為集現代航運物流、綜合保稅服務、臨港產業開發為一體的現代港、國際港、樞紐港,實現「億噸大港、千萬標箱」:到2020年,武漢新港集裝箱吞吐量將達到500萬標箱,到2030年將達1000萬標箱;貨物吞吐量達3.5億噸,建成後的武漢新港貨物吞吐量僅次於南京,為中國內河航運第二大港口。
到2015年,武漢新港貨物吞吐量將突破2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00萬標箱,成為長江中游航運中心。
相比鐵路、公路和航空發展,長江航道並未得到足夠重視和良好利用。如今能源緊缺、油價飆升,黃金水道低能耗、低佔地、低成本、大運量的交通優勢凸顯。武漢新港的建設體現了決策層的戰略眼光。
南京以下航道,3萬噸-5萬噸船舶可直達。但武漢至南京航線上,通常只能航行5000噸級船舶。武漢新港建成後,既可開通直達日、韓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近洋航線,也可與處於國際黃金海運帶的洋山港對接,成為中國中部通達世界的水上門戶,中國內河最大的國際性港口。 趙凌雲預言,武漢將由此成為沿江的海港城市、內陸的沿海城市。
新港項目次第開工
武漢新港建設的強勁腳步聲,已清晰可聞。
記者了解到,武鋼江北基地碼頭已提前動工。80萬噸乙烯配套碼頭、花山新城、黃岡禹傑物流綜合碼頭、鄂州鴻泰鋼鐵綜合碼頭相繼動工。
武漢新港規劃建設籌備領導小組確定,包括以上項目在內,武漢新港建設的16個項目概算總投資100多億元,今明兩年陸續開工,最遲2015年竣工。
一個新港商務區
建設具有企業總部、航運服務、商業貿易、企業咨詢、商業保險、船員俱樂部、旅遊休閑及地產開發等功能的商務區,形成武漢新港的綜合服務中心、中部地區最重要的臨港商務區。
兩大集裝箱港區
包括陽邏、白滸山港區。
採取「集裝箱港+綜合保稅區+港口工業園」的模式,區港聯動發展。
陽邏港區:陽邏港是長江中游唯一天然深水港,二期工程竣工後,以集裝箱、鋼鐵、件雜貨運輸為主,主要服務湖北北部、河南南部、陝西安康等區域,常年可通航5000噸級船舶,年吞吐能力可達到100萬標箱,貨物無須中轉,可直達日本、東南亞等近海國家和地區,成為長江中上游最大的集裝箱碼頭。
白滸山港區:以集裝箱、化工原料及製品運輸為主,主要服務於湖北北部、南部等區域。
五個臨港新城
包括陽邏臨港新城、花山-北湖臨港新城、葛華臨港新城、黃州臨港新城和咸嘉臨港新城。
陽邏臨港新城:形成以綜合物流配套、鋼鐵及深加工、糧食物流、煤炭中轉運輸為主導產業的現代臨港產業新城。
花山-北湖臨港新城:形成以乙烯及下游產品、鹽化工和精細化工、綜合物流配套等為主導產業的北湖化工產業新城,培育科技服務、休閑度假、旅遊服務等生態產業的科技生態新城。
葛華臨港新城:形成以電子信息、汽車電子、生物醫葯、精細化工等主導產業的現代產業基地,重要的科技生態新城。
黃州臨港新城:形成以港口物流、鋼鐵深加工、汽車零配件、新材料及新包裝、輕工紡織、農產品加工為主導產業的現代化臨港產業新城。
咸嘉臨港新城:形成以港口物流業、紡織服裝、森工、機電製造、生物醫葯等為主導產業的現代化臨港產業新城。
十二個臨港產業園
依託港口岸線,布局建設赤壁、潘家灣、紗帽、金口、軍山、漢口北、白滸山、古龍、團風、三江、張家灣、五丈~楊葉等十二個港口產業園。
十大產業
按照「輕重並舉、臨港優先、梯度推進、跨越發展」的思路,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業、鋼鐵及深加工、建材、石油化工、汽車、裝備製造、電子信息、食品加工、商貿服務、現代服務等十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