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影響醫葯產業發展的因素

影響醫葯產業發展的因素

發布時間:2020-12-23 10:10:38

『壹』 制葯行業半年總結

參考
目前化學制葯類上市公司基本上有家(哈葯集團、華北制葯、魯抗醫葯、雙鶴葯業、浙江醫葯、西南葯業、東風葯業、海正醫葯、麗珠集團、恆和制葯、東北葯、新華制葯、廣濟葯業、合成制葯、中西葯業),本文僅以這15家上市公司為代表進行中報的總結和全年的展望。(千金難買牛回頭 我不需再猶豫)

一、上半年醫葯行業的整體評述

在國家一系列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下,從去年以來醫葯行業和國內許多行業一樣出現了明顯的變化,生產快速增長,市場銷售環境好轉,出口增長有所加快,經濟效益得到較大的提高。

1999年全國醫葯行業開始走出低谷,取得了自94年年來最好的經濟效益,共實現工業總產值1976億元,商業總銷售1350億元,工商利潤111億元,其中工業104億元。(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進入2000年以來,醫葯行業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據1—6月份統計,工業生產繼續穩定增長,工業總產值完成1137.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27%; 工業增加值280.25億元,同比增長24.5%;國內市場的葯品銷售總額完成731.8億元,同比增長14.2%;1—5月份進出口總額24.72億美元,增14.8%,其中,出口14.85 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5%;工業產銷率92.4%,比上年高2.4個百分點; 產品銷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20.3%。從行業內分類來看,1—6月份化學原料葯產量 22.25萬噸,比上年增7.3%;中成葯17.38萬噸,同比增長5.26%; 工業企業虧損面35.2%,比上年下降2個百分點。1—5月份實現工業利潤41.48億元,增長23.5%,銷售利潤率6.7%,而產成品資金比上年同期下降2.1%。這也是近六年來第一次出現生產增長、庫存下降的可喜局面。

今年上半年列入國家520戶重點企業中的25 戶醫葯企業實現利潤佔全國醫葯行業總利潤的35%,華葯、東葯、哈醫葯、石葯、醫葯集團、廣州醫葯集團、江中集團、太極集團、敖東、吉林制葯等十大集團的產銷率均超過100%。 顯示出結構調整正在促進生產和效益集中度提高。但企業兩極分化的趨勢明顯。一批小企業由於市場競爭力差,仍在虧損中掙扎。

二、上市公司中報業績總結

2000年中期15家化學類上市公司全面攤薄平均每股收益0.096元,比99 年的每股0.107元有一定幅度的下降,與深滬大盤平均每股收益基本持平, 結合中報披露的其它信息可總結出如下一些特點:

(1)業績沒有想像的好。今年上半年在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控下, 幾乎國民經濟各部門都出現一定的復甦跡象,加上二級市場的持續上漲更強化了人們的這種意識。但當中報業績出來以後,與事先預料的有一定的差距。15家上市公司全面攤薄平均每股收益0.096元,比99年的每股0.107元有一定幅度的下降。為了避免股本擴張帶來的影響,分別統計了99年和2000年15家公司的凈利潤之和,結果發現2000年中期15家公司的凈利潤之和是44862萬元,比99年中期的47210萬元減少2348萬元。如果把所得稅稅率的變化考慮近來,則發現由於從2000年1月1日起企業所得稅稅率的變化,影響了2000年中期15家公司利潤減少了4000多萬元。因此偏開所得稅稅率的影響,2000年化學制葯類公司的總體業績還是有所增長,但上市公司企業的增長沒有整個行業增長的快,讓人有些費解。

(2)銷售收入普遍增長,但由於市場競爭激烈,費用大幅增加, 造成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從報表中可以看出,15家公司中大部分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都有所增加,有的甚至有大幅的增長,但公司的利潤卻沒什麼增長,除所得稅稅率變化有一定的影響外,主要是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增長太快。最典型的是哈葯集團。

(3)虧損企業由原來的1家增致2家,即除恆和制葯大幅減虧外,合成制葯 99 年扭虧後又步入虧損。說明醫葯行業內部競爭越來越激烈,有兩極分化的趨勢。

(4)從上市公司的業績來看,醫葯類公司僅與大盤平均業績基本持平, 甚至還略有不及。說明僅從靜態的角度來比較,化學制葯類公司並不比別的行業更有優勢。

三、下半年行業展望

從目前情況來分析,影響醫葯行業上半年好轉的因素將繼續發揮作用如:(1)國家宏觀經濟環境好轉是醫葯行業快速發展的強有力支持。從1998年起國家所實施的一系列擴張性財政貨幣等政策,擴大了生產、啟動了消費、鼓勵了出口,阻止了經濟的滑坡。醫葯行業按照國家經貿委制定的「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若干措施,有一批企業扭虧、解困,特別是由於核銷呆壞帳、債轉股、技改項目貼息等重大政策的支持,極大地扭轉了局面,提高了經濟效益。(2)加入WTO後,為國內大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隨著國際經濟形勢進一步好轉,國際市場的需求進一步增強,加之我國採取積極鼓勵出口的一系列政策,有望保持醫葯出口的穩定增長。(3)隨著醫葯分家非處方葯措施的實施,零售市場銷售將趨向活躍, 有利於企業生產銷售的擴大。近幾年興起的醫葯零售連鎖店發展非常迅速,而且有向廣大農村擴展的勢頭。

因此預計下半年醫葯行業將繼續保持總體穩定發展的局面, 預計全年產值在 2300億元左右,增長15%以上。全行業銷售額、利潤、出口都將有10%以上的增長幅度,其中化學類葯品增長幅度可能稍慢一些。

四、重點公司推薦:哈葯集團(600664)

哈葯集團主營抗生素原料葯及制劑、中成葯及中葯粉針、滋補保健品、醫葯商業及生物制葯的生產與銷售,包括抗生素生產基地、多劑型生產基地、鈣系列滋補品保健品基地、中成葯生產基地、中葯粉針基地及生物技術產品基地等六個基地。 2000年中期主營業務收入38.2億元,比去年中期的18.7億元增長104.3%,凈利潤1 .21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凈利潤還有增加),比去年同比增加6.5%, 凈資產收益率7.59%,每股收益0.268元,比去年中期的0.252元略有增加。 所得稅率平均約在25%,比去年中期提高約十個百分點,影響利潤1600萬左右。目前公司總股本4. 5億股,流通股本24321萬股,有2316萬轉配股等待上市流通。前10名股東中有金鑫基金、普豐基金、南方證券等持有一定數量的流通股。從哈葯集團的銷售來看,應該說是相當不錯的,但凈利潤與每股收益並沒有多大的提高,讀來讓人費解。首先主營銷售增長一倍以上,達38.2億元;其次公司毛利率高達51.6%(去年全年為37 .3%),光主營業務利潤就達19.7億元,何以凈利潤僅為1.21億元? 原來公司營業費用提取了12.9億元,管理費用提取了4.78億元,兩項合計高達17.68億元, 這恐怕在所有的上市公司中並不多見。

營業費用同比增長381.1%(去年中期僅為2.68億元),比去年全年的8.26億元還多56%,公司的解釋是為開拓市場而支出的廣告費、運費、 展銷洽談會費所致。就哈葯集團的情況來看,廣告支出應是大頭,我們可以從中央及全國許多地方性電視等媒體中哈葯集團的廣告得到驗證。但如此高的支出實在難以理解。我們知道99 年哈葯集團的廣告支出為6.17億元,其中包含了部分預付2000年廣告的支出。

管理費用上半年支出4.78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71億元增長180%,公司的解釋是計提壞帳准備、存貨跌價准備、工資、業務費等增加所致。結合99年的年報可以看出,去年公司提取壞帳准備嚴格按照有關會計制度執行(一年以內5%、1-2年10%、 2-3年30%、3-4年50%、4-5年80%、5年以上100%),存貨跌價准備2000 年中期提取 1440萬元,工資99年已有較大幅度的增長,據了解進入2000年以來,職工的工資變化不大。因此可以推斷管理費用的提取也非常的寬裕。

公司99年實施配股募集資金26940萬元,分別投到6個項目上,除兩個較小的項目在2000年上半年有一定的效益外,主要的投入均在2001年才有產出,也就是說新的主要的利潤增長點在2000年內對公司目前的經營績效不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隨中報一起公告的兩條消息,一則是為解決制葯三廠場地不足的問題,以現金結算的方式用2990萬元收購哈爾濱中葯一廠的工業用地、廠房等實物資產;第二條是公司所屬三廠投資1000萬元與黑龍江銳普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以生產新型高科技產品「降糖儀」為主的哈爾濱三精銳普高科技產業有限公司,占注冊資本的55%。 這兩項舉措短期內均不會對公司的生產經營產生重大的影響。

投資建議:結合公司股票二級市場的價位來看,應該說具有較大的投資價值,至少可以說在目前大盤點位較高的情況下,投資風險不大,可以是下半年重點關注的股票。理由主要是該公司生產經營狀況良好,銷售增長的非常迅速,各項不良資產或費用都已清理干凈,並留有充分的餘地。對於年末的利潤具有非常大的想像空間或調控餘地。從目前掌握的情況來判斷,該公司下半年仍然可以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而目前正在進行的醫葯分離、葯品降價雖對企業有一定暫時的影響,但總體來看不會很大。

『貳』 未來醫葯行業發展受哪些主要因素影響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醫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專顯示,屬2015年1~3月,我國規模以上醫葯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1%,增速較上年同期下降1.7個百分點;醫葯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收入為5819.37億元,同比增長9.63%,較上年同期下降4.18個百分點。但由於人口老齡化、疾病負擔能力增強、健康意識提高等多個利好因素,未來中國醫葯市場仍將維持兩位數的增長幅度,2019年中國醫葯市場規模有望超過2.2萬億元。
數字化醫療帶來的器械和服務創新。數字化醫療和新的服務模式方便了患者和醫護人員的溝通交流,極大程度地實現了人機交互和大數據分析價值。
精準醫療時代下的技術創新。精準治療是一個建立在了解個體基因、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新興疾病治療和預防方法。

『叄』 談談您對中醫葯行業的認識

醫葯行業是一個多學科先進技術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產業群體,涉及國民健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回顧我國醫葯行業近五年的發展情況,全國醫葯生產一直處於持續、穩定、快速發展階段。 2004年醫葯行業共實現利潤279.55億元,同比增長9.25%。在主要子行業中,化學葯品制劑工業實現利潤96.65億元,同比增長15.69%;化學品原料葯工業實現利潤50億元,同比下降10.95%;醫療器械工業實現利潤24.4億元,同比增長49.01%;生物制葯工業實現利潤25億元,同比增長14.22%;中成葯工業實現利潤74.39億元,同比增長11.37%。 2005年醫葯行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4459.44億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億元,同比增長26.19%,全年呈現持續加快的增長走勢,並創下「十五」期間醫葯行業的最高增幅。實現工業增加值1475.17億元,同比增長17.5%;新產品產值621.91億元,同比增長23.58%。累計完成化學原料葯生產123.84萬噸,同比增長36.9%,實現中成葯生產75.89萬噸,同比增長11.6%。在工業總產值方面,生物生化製品、化學原料葯、衛生材料及醫葯用品製造3個分行業呈現快速增勢,同比增速分別為36.60%、33.18%和27.76%,均高於全行業平均水平。 2006年1-5月我國醫葯行業銷售收入前十家企業累計產品銷售收入最高的達到了4473237千元,企業資產總計最高的達到了10263812千元,利潤總額最高的達到了345829千元,2006年1-5月我國醫葯行業銷售收入前十家企業累計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最高的達到了19715人。2006年,醫葯流通領域的盈利空間隨著葯品分類管理、葯品價格透明化和葯品降價等政策的陸續推出而進一步壓縮。目前,中國的醫葯商業競爭非常激烈,但更慘烈的激戰還在後頭。經過競爭,醫葯商業完全有進一步集中的可能。相信隨著醫葯電子商務的開放,大的醫葯物流配送公司和大型醫葯商業公司的運營成本將會大幅下跌。 為了能夠從容應對復雜的外部環境變化,醫葯企業應留意政府在醫療衛生結構調整和農村醫療保障方面的新動向,尤其要把握好醫葯行業發展的六大趨勢——中成葯市場競爭將加劇;處方葯生命周期將會縮短;第三終端市場將更活躍;醫葯市場進一步集中,醫葯兩極分化進一步凸現;政策性降價仍將持續;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企業市場品種結構都將發生更大變化。 本報告共分十七章,首先介紹了國際醫葯行業和國內醫葯行業的發展,接著對生物制葯、中葯、化學葯的發展做了詳細的分析,然後分析了醫葯行業的經濟數據,隨後,報告對OTC葯品市場、我國農村醫葯市場和我國主要地區醫葯行業的發展做了介紹,並對醫葯行業的重點企業、醫葯流通、醫葯行業的並購重組、醫葯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和醫葯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做了透析,最後對醫葯行業的競爭格局和醫葯行業的投資進行了分析,還對醫葯行業的發展前景做了科學的預測。您若想對醫葯行業有個系統的了解或者想投資醫葯行業,本報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在經歷了2006年政策性「寒流」後,今年一季度,我國醫葯行業景氣度開始回升,銷售收入和凈利潤明顯高於去年同期,銷售毛利率同比也有所提高,這為上半年醫葯企業業績的增長開了個好頭。 業內專家指出,隨著全局性醫療體制改革逐步推開,供給醫療服務的資金量將持續增加,這必將帶來葯品需求的提高,醫葯行業的經濟狀況也會逐步「回暖」。但不容忽視的是,目前我國醫葯行業整體研發實力不足,同質化競爭明顯,雖然今年一季度部分醫葯企業的投資收益對其凈利潤增長的貢獻很大,但這部分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行業未來發展尚存隱憂。 投資收益助推業績增長 與去年「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形成對照的是,今年1至3月份,作為醫葯行業經濟狀況晴雨表的醫葯上市公司凈利潤的增長明顯快於營業收入的增長。根據Wind資訊的統計數據,一季度,醫葯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86.54億元,同比增長10%;實現營業利潤91.12億元,同比增長13.4%,行業毛利率提升一個百分點;實現凈利潤22.63億元,同比增長59.8%,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為19.68億元,同比增長也達59.9%。 在醫葯各子行業中,表現最好的是中葯飲片業和化學制劑業。尤其是化學制劑業,去年受行業政策的影響最大,今年初出現強勁反彈,利潤同比增長了30.49%,銷售毛利率也快速增長。 助推部分醫葯上市公司業績大幅增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投資收益大增。今年一季報數據顯示,醫葯上市公司投資收益一項總計達8.97億元,是去年同期的4.5倍,占今年一季度醫葯上市公司總凈利潤的39.65%。 有分析人士認為,醫葯行業正逐步走出去年的「低谷」。雖然今年的政策和監管更趨嚴厲,但優質醫葯公司已率先開始復,中報業績預期良好。隨著未來行業集中度的提高,優質公司市場份額擴大的趨勢將更為顯著。 招商證券的研究報告也指出,醫葯行業的盈利能力有恢復的跡象,許多化學原料葯價格上漲,為相關子行業的業績增長提供了保障。抗生素系列原料葯和維生素系列原料葯是最主要的兩類原料葯產品,而近一年來國內這兩大類產品中都出現了一些價格大幅上漲的品種。 普葯與醫葯商業將受惠「醫改」 業內人士認為,醫改是今年影響醫葯經濟起伏的主要因素,根據目前醫改的一些動向可以確定,普葯生產企業與醫葯流通行業將受益較大。目前,國家已經確定基礎用葯將定點生產,大型普葯生產企業的效益改善將逐步顯現。 2007年,中央財政安排醫療衛生支出312.76億元,比2006年增加了145.36億元,未來投入還將進一步加大。與此同時,城鎮醫療保險覆蓋面擴大,以往未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范圍的中小學生、少年兒童和其他非從業城鎮居民都將逐步被納入醫保范圍,加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參保人數增加,這些都將加大醫療服務的消費量。據此,有專家指出,未來4年,按人均新增50元葯品消費額計算,全國9億農民將新增大約450億元的醫葯市場空間,而這一增量將主要集中在普葯領域。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行業分析師孫雅娜認為,在葯品使用成本越來越受到重視的情況下,普葯行業和醫葯流通行業受醫改政策的利好影響會逐步顯現。對於大型普葯生產企業而言,其產品價格經過多年的市場和政策調整,已經沒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醫葯流通業目前也正在加速市場整合,「它們將在中國農村和社區醫療的建設過程中獲得良好的發展空間。」

『肆』 醫葯行業發展前途大嘛

葯業是按國際標准劃分的15類國際化產業之一,是世界貿易增長最快的朝陽產業之一。20世紀70年代,世界醫葯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3%,80年代為8.5%,90年代為7.5%,預計 2001年-2010年間仍可維持在7%左右。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葯業產值年均增長率在16.6%左右,"八五"期間是發展最快的5年(年均增長率為22%),"九五"期間仍保持了較高的發展速度(年均增長率為17%)。我國醫葯制葯業總體規模在國民經濟36個行業中排在18位~20位,屬於中等水平。2001 年,我國醫葯工業總值為2770億元,占我國GDP的2.9%; 2002年,我國醫葯工業總值為3300億元,占我國GDP的 3.2%左右。醫葯行業整體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
根據2001年全國換發葯品生產企業許可證的統計,目前我國原料葯和葯品制劑生產企業是5146家,其中包括1700 多家"三資"企業(世界跨國醫葯公司前20名都已在我國合資辦廠)。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有1100家左右。按產值計算,股份制經濟在全行業的比重已從"九五"初期的12%上升到目前的33.2%,"三資"經濟從15%上升到18.8%,而國有經濟比重則從55%下降到36.1%。醫葯行業所有制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在5000多家醫葯工業企業中,有生物制葯企業 200餘家、中葯生產企業1100多家和化學葯品生產企業4000 家左右。至2001年底,可以生產化學原料葯近1500種,總產量 43萬噸,位居世界第2;能生產化學葯品制劑34個劑型、4000 余個品種;還有我國的傳統中葯,也已逐步走上科學化、規范化的道路,能生產包括滴丸、氣霧劑、注射劑在內的現代中葯劑型 40多種,總產量已達37萬噸,品種8000餘種。另外,我國能生產疫苗、類毒素、抗血清、血液製品、體內外診斷試劑等各類生物製品300餘種,其中現代生物工程葯品20種;能生產預防製品約9億人/份。我國還可以生產包括X射線斷層掃描成像裝置、磁共振裝置等在內的醫療器械11000多個品種、規格;可以生產8大類1200多個規格的制葯機械產品。
從我國醫葯企業的市場行為和品牌發展情況看,由於企業過度發展,數量眾多,基本葯物嚴重過剩,產品總量供過於求,而且著名葯品品牌多數為境外品牌,其市場佔有率高於國產品牌。從目前國內市場份額來看,"三資"企業產品佔25%,進口產品佔12%,國產品佔35%,而大城市的大醫院購進的"三資" 企業葯品和進口葯品高達60%~70%。可見,外資產品對中國醫葯幣場有很大的影響。據統計,目前,在我國省級中醫院應用的葯品中,中葯飲片、中成葯和西葯的比例為3:3:4,地市級的比例為2:3:5,縣級比例為1.8:3:6.2。2001年。在我國葯品幣場中,西葯、中成葯、其它保健品和生物製品所佔的比例大概分別為60%、25%和15%。而國內企業、"三資"企業和國外企業在我國葯品市場中所佔份額1999年分別為43.0%。 29.0%和28.0%,2000年分別為47.1%、30.0%和22.9%。 2000年與2001年,"三資"企業、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在醫院葯品市場中所佔份額分別為30%、23%、47%和43%、35%、 22%。另據統計,2002年,在我國葯品零售終端市場中,醫院銷售與葯店銷售所佔比例分別為80%和20%,醫院銷售仍佔主導地位。
我國醫葯行業存在的問題
我國醫葯行業自改革開放以來,雖有很大的發展,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
我國葯品生產企業存在"一小二多三低"的現象
"一小"指大多數生產企業規模小。據統計,目前我國 5000多家醫葯生產企業中,幾乎90%為小型企業。2001年,國家500強大型企業中醫葯企業只有25家。據中國醫葯商業協會統計,2001年年銷售額過50億元的醫葯企業只有2家,過 20億元的有10家,過10億元的有23家,過億元的有250家左右,其數量還不到醫葯商業企業總數的4%。
"二多"指企業數量多,產品重復多。在我國5000多家醫葯生產企業中,大部分企業名牌產品少,品種雷同現象普遍。以生物制葯為例,僅α-干擾素就有深圳科興、沈陽三生、安徽安科、天津華立達等10多家生產,IL-2則有9家生產。又如中葯,牛黃解毒片全國竟有150餘家企業生產。還有一些新產品,如克拉黴素、羅紅黴素、阿奇黴素和左氧氟沙星等,重復生產、盲目擴大現象也十分突出,生產企業都在50家以上,以致這些新產品供大於求。而像維生素C等老產品也出現盲目擴大生產規模的問題,導致產品價格一降再降,甚至處於虧損邊緣。
"三低"指大部分生產企業產品技術含量低,新葯研究開發能力低,管理能力及經濟效益低。從新葯的研究與開發來看,開發一種新葯,一般耗時10年左右,在西方發達國家耗資約需5億~10億美元,我國至少也要2億~5億人民幣。但我國專用於新葯開發的資金每年只有1000萬~2000萬人民幣,加上制葯企業自身投入的資金總計也不到醫葯工業產值的 1%,新葯研製投入嚴重不足,直接導致新葯的創新研製能力及制劑水平低下,創新葯物很少。我國生產的化學葯品97%都是仿製葯,至2001年,我國自主開發獲得國際承認的創新葯物只有2個:青蒿素和二巰基丁二酸鈉。目前,我國仍主要以引進仿製為主。這種狀況導致了市場競爭的進一步惡化,使企業無法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從而限制了我國醫葯工業的發展。
一部份醫葯工業企業未能達到GMP標准,嚴重阻礙我國葯品進入國際市場
我國推行GMP管理已經有近20年的歷史,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許多問題,如企業車間達不到GMP要求,生產技術人員的專業知識和生產技能不高,生產工藝及操作規程的制定和執行不夠科學、嚴格、導致產品質量不高,不能很好地保障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據統計,截止2003年1月,只有1464家生產企業獲取1892張GMP證書,還有4000家左右的制葯企業必須在2004年6月30日以前通過GMP認證,否則只能被淘汰。而且已經通過GMP認證的少數企業。在執行標准時也存在一定的違規行為,這不僅制約了葯品質量的提高,也嚴重阻礙了我國葯品進入國際市場。醫葯企業應該積極導入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提高自身准入市場的標准,依照GMP規范行事,以使自己的產品具有更強的競爭力,為進軍國際市場積極創造條件。
我國葯品的知識產權保護情況不容樂觀
我國從1993年起開始對葯品實施20年的專利保護。應該承認,幾十年來我國醫葯企業已習慣了仿製別國葯品,創新缺乏動力,創制新葯的能力不強,同時由於知識產權保護觀念淡漠,使我們本來就少的一些創新成果,也沒有得到很好保護,這使得我們不得不咽下自己種下的苦果。例如,我國醫葯科技人員經過十幾年艱苦奮斗於20世紀70年代開發成功新化學葯物青蒿素。該葯是我國醫葯領域的重大發明,也是我國醫葯領域1998年以前唯一一個得到世界承認的自主開發的新化學葯物,曾獲得衛生部和國家科技獎,在世界范圍內具有重大影響。但由於我國當時還不具備知識產權保護的必要條件,當青蒿素的研究論文發表後,國外企業立即對其進行了結構改造並申請了專利。本來是我國的發明變成了國外的專利,我國每年僅此一項就有2億~3億美元的出口損失。又如,我國維生素C 兩步發醇法制備技術的發明同樣是一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發明,卻也由於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使1家本要用500萬美元買下此項制備技術的外國企業在得知該技術沒有申請專利後撿了個便宜,只花了幾十元人民幣就把論文買回去。幾年之後,國外以這種低成本技術生產的維生素C向國際市場大量傾銷,擠壓我國維生素C的出口價格,給我國造成極大損失,致使一些國內生產企業陷入困境。因此,如何利用知識產權協定來激勵、保護、發展我國醫葯事業已成為我國制葯企業一個迫在眉睫的任務。
融資渠道單一,產業發展資金不足
制葯業同其它行業相比有"四高":高投入、高收益、高風險、高技術密集型,特別是現在的一些基因工程等生物工程制葯產業。目前,我國高科技制葯產業的資金來源除股東投入的股本金以外,主要依靠銀行貸款,融資渠道狹窄。由於銀行十分注重資金的安全性和流動性,高技術投資的風險使銀行慎之又慎。因而制葯企業融資能力明顯不強,資金嚴重短缺。發展資金嚴重不足已經成為制葯企業開發研製新葯、更新設備、開拓市場的巨大障礙。
醫葯市場競爭無序,存在行業不正之風
隨著市場經濟的成形,我國醫葯市場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葯品購銷各個環節利潤分配不合理,加上同樣產品由多個廠家生產,迫使企業紛紛採取高定價、高讓利的促銷手段。近年來,醫院從葯品銷售企業進貨的讓利比例為葯價的18%左右,而從葯品生產廠家直接進貨的讓利比例已高達25%以上。葯品市場環境持續惡化,葯品價格持續攀升,極大地損害了廣大患者的利益。而企業也迫於幣場壓力,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市場競爭上,無力顧及技術創新。進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這種無序競爭和行業的不正之風再維持下去,我國制葯企業將很難適應國際大市場。
綜上所述,我國的醫葯行業近20年來雖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為了跟上世界醫葯業發展的步伐,整個行業必須擴大規模,關、停一些小的制葯企業,避免重復建設,國家應通過相應的措施進行宏觀調控,改變醫葯流通企業 "多、小、散、亂、差"狀況,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建立。健全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企業管理體系,以促進我國醫葯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我國醫葯市場發展趨勢
醫葯經濟運行將繼續呈現平穩增長的態勢
我國1990年-2001年每年的醫葯工業總值分別為392、 502、634、746、862、1060、1251、1400、1630、1946、2332、2700 億元,年均增幅達19.5%;1990年~2001年每年的葯品總銷售額分別為151.42、176.67、208.13、231.34、373.91、464.04、 532.03、607.29.776.87.922.90、1084.5、1260億元,年均增幅達21.7%。2002年,我國醫葯工業總值為3300億元,增幅也達18.8%,高出國民經濟增幅10多個百分點。醫葯行業"十五" 發展目標是:醫葯工業總產值年平均遞增12%左右。能保持如此高的發展速度,當然是有理由的。
人口的自然增長是葯品市場需求增加的基本因素: 2000年,我國人口有12.95億,到2005年我國人口將達13.3 億,人口凈增長將對醫葯產品產生新的需求。而且2000年第5 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老年(60歲以上)人口接近1.3 億,約占人口總數的10%,中國已步入老齡化國家的行列。未來老年人口將以每年3%左右的幅度增長,預計到2005年我國老年人口的總數將達到1.6億,占總人口數的11.52%;2025 年將增加到2.8億,占總人口數的17%;到2050年將超過4 億,占總人口數的27%,並達到頂峰。目前,老年人口的葯品消費已佔葯品總消費的50%以上,人口的老齡化進一步促進葯品消費。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進一步促進了葯品需求:我國1990年~2001年每年的人均用葯水平分別為13、15、18、 20、31、38、43、50、62、74、85、99元。目前,我國的葯品消費水平還很低,而中等發達國家人均葯品消費額已在40美元~50美元之間。但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人均用葯水平也在逐年上升。通過對廣大農村市場的進一步開拓,中國葯品市場也將呈現出更大的發展空間。
葯品消費結構將發生新的變化
用葯結構漸趨合理:新的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及新的 "醫改"方案的出台,將對我國葯品結構調整產生重大影響,現代生物技術葯物、天然葯物、海洋葯物將可能挑戰常規化學葯物的地位。療效好、價格低廉是患者用葯時必須要考慮的兩個因素。因此,高城低價的葯品銷售量會繼續增加,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零售市場也正在日趨擴大。目前,全國醫葯市場的批發、零售結構正逐漸發生變化,醫葯商品零售額的比重已由過去的5%提高到15%以上,少數地區已上升到20%~30%。預計這種勢頭隨著醫療制度的改革和處方葯與非處方葯分類管理制度的實施還將進一步擴大。
非處方葯品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葯品分類管理將帶來葯品需求結構的變化。我國非處方葯市場銷售額十分可觀, 1990年為2.5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9.1億元),1994年上升至 10.1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83.8億元),4年內增長3倍多。 1996年,我國非處方葯市場銷售額升至13億美元(摺合人民幣 107.9億元),已成為世界非處方葯市場銷售額增長最快的國家。據統計,2001年,我國非處方葯市場銷售額已過240億元,占葯品銷售總額的20%。雖然目前我國人均非處方葯消費低於全球人均非處方葯消費水平,但隨著醫療制度改革的深入,人們自我葯療意識的不斷增強,以及葯品分類管理制度的進一步實施,我國非處方葯市場已顯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有關專家預計,到2005年,我國的非處方葯銷售額可望達600億元, 2020年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非處方葯銷售市場之一。
葯品價格漸趨合理
前幾年,我國葯品價格虛高的現象比較嚴重,但今後幾年這種現象將會基本扭轉。受國家對葯品價格調控力度加大以及市場競爭加劇的雙重影響,葯品價格近年來持續走低。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自1997年以來,國家計委先後10次降低中央管理葯品價格,降價葯品達200多個品種。中、西葯品零售價格指數漲幅從1996年的8.8%逐步下降到2000年的0.3%, 2001年為-1.5%,首次出現負增長。2002年,葯品價格指數進一步降低,1月~3月分別為-2.7%、-3.4%、-3.7%。葯品屬需求彈性較大的商品,價格下降,需求量也會有較大幅度增長,但對行業而言銷售量增長是否能抵消價格下降造成的銷售收入減少將直接影響醫葯行業的經濟效益。從短期效應來看,價格下降的效應超過了需求增長的效應,確實對醫葯企業業績產生了較大負面影響,有些企業生產難以為繼,有些企業不得不申請計委重新定價。據有關方面消息,國家計委正在就醫葯價格問題咨詢各方意見,筆者認為不排除出台新政策的可能,而新的政策必然會充分考慮上幾次降價的負面效應,最終使葯品價格更趨合理,在老百姓受益的同時,醫葯企業利益也能得到保障。
醫葯企業數量將大幅度縮減,經營規模逐步擴大
我國醫葯業長期被企業多、規模小、成本高、效益低等頑疾所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市場競爭加劇,一些企業將被兼並、重組,一些企業將不得不退出市場,中國醫葯市場"版圖"也將重新劃分。這種優勝劣汰的結果是醫葯企業數量逐年減少。 2001年已淘汰占制葯企業總數10%左右的小型制葯廠,2002 年可再淘汰10%左右的小型制葯廠。據有關專家預測,"十五" 以後,中國醫葯企業將減少25%-35%。國家對醫葯行業"十五"發展的企業組織結構目標也調整為:在現有大型企業集團的基礎上,通過股票上市、兼並、聯合、重組等方式,著力培育 10個左右銷售額達50億元以上的大型醫葯企業集團,這些企業年銷售額佔全國醫葯工業企業銷售總額的30%以上,其主要產品具有與國際跨國公司相抗衡的能力;培育5個~10個面向國內外市場多元化經營,年銷售額達到50億元以上的特大型醫葯流通企業集團;建立40個左右面向國內市場或國內區域性市場、年銷售額達到20億元以上的大型醫葯流通企業集團,這些企業的銷售額佔到醫葯行業銷售總額的70%以上;建立10個在國內外知名的醫葯零售連鎖企業,每個企業擁有分店1000個以上;建立一批區域性醫葯零售連鎖企業,每個企業擁有分店100個左右。隨著企業改革的深化和行業結構的調整,今後幾年,一大批以上市公司為主體的大公司、大集團將脫穎而出,它們通過聯合、兼並、重組實現超常規的資源匯聚、資產增值和資本擴張,形成強大的實力,可望在全球化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醫葯市場結構繼續向多元化、多層次方向發展
醫葯市場的經濟結構多元化:按產值計算,醫葯行業中股份制經濟在全行業的比重已從"九五"初期的12%上升到目前的33.2%,"三資"經濟從15%上升到18.8%,國有經濟從 55%下降到36.1%。醫葯行業所有制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醫葯企業中國內企業、"三資"企業、外國企業在我國葯品市場所佔份額1999年分別為43.0%、29.0%和28.0%,2000年分別為47.1%、30.0%和22.9%。國內葯品市場在國有醫葯經濟為主導的前提下,各類型的集體經濟、股份經濟以及"三資"和 "合作"經濟都在共同發展。這種多元化的醫葯經濟結構,對活躍醫葯市場大有好處。
3.5.2醫葯市場的構成多層次化:它包括以招標為特徵的開放性市場、以醫葯合同為基礎的半開放性市場、以國家計劃為基礎的封閉性市場和以自由購銷為特徵的零售市場,都是以葯品市場為導向,充分體現供求關系、價值規律。
葯品需求多樣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葯品和保健食品購用量越來越大。有資金支持的購銷者對高檔葯品、新葯有特殊偏愛,而中、低層次的購銷者仍占據大部分葯品市場份額。在資金的投向上,購銷者在產、供、銷、研、用的方面有不同投入比重,構成了新的購銷格局。如全國最近兩年醫葯大類銷售就呈現以下變化:老年人、婦女、小兒用葯量有所上升,成年人用葯量有所下降;新品種需求量上升,老品種需求量下降;保健葯品、名特優成葯用量上升,一般葯材、成葯用量下降;合資葯用量上升,進口葯用量下降。
醫葯現代物流發展進一步加快
近年來,我國醫葯行業的毛利一直在下降。目前國內葯品批發行業的平均毛利率為12.6%,而平均費用率卻達到 12.5%。2002年1月~9月,我國醫葯商業平均純利潤率僅有 0.59%。美國醫葯批發行業的平均毛利率為5%,平均費用率只有3%~4%,平均商業純利潤率達到1%~2%。我國現在從事葯品批發的企業多而小,近17000家批發企業中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只有10家,超過50億元的只有3家-6家。而我國12萬家零售企業中,最大連鎖店年營業額也只有5億元。這種物流費用居高不下、純利潤率低、批發企業數量多而小的狀況維持下去,如何面對外資的沖擊?由此可見,發展現代物流已經成為我國醫葯行業的當務之急。現代物流是信息化時代的產物,隨著醫葯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入,加快發展醫葯現代物流是應對國際競爭的一項重要手段。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這是從我國經濟發展戰略高度提出的一個重大問題,我們要提高認識並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商業企業的競爭,關鍵就在物流,高效率物流配送是商業企業取得成功的關鍵。發展醫葯現代物流一定要結合中國國情,與實施GSP和業務流程重組相結合,要注意先進性和適用性並重,以引進現代物流管理技術為支撐,必須是軟、硬體兼備,而不只是建設大倉庫。我們要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結合實際,快速發展現代物流,實行規模化、規范化、集約化經營,努力實現"降費增效"的目標。
市場競爭將更趨激烈化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內醫葯市場成為一個國際性的競爭市場已勿庸質疑。國內企業將面對大型跨國企業而不僅僅是國內其它企業的挑戰,如果不進行改革並加速國際化進程就會在競爭中被淘汰出局。就現階段醫葯市場而言,競爭還剛剛開始,因為外資准入仍有諸多限制,國外商品進入還有關稅壁壘。現階段外商投資中國市場只能以合資、合作方式進行,並有投資比例限制,而國外同類葯品進入中國市場也因關稅高導致價格偏高而喪失一定競爭力。幾年後,上述情況將會改變。龐大的中國醫葯市場將吸引外國大公司巨資的不斷投入,中國將成為全球主要的原料葯及制劑生產基地,葯品進出口貿易將急劇增長,葯品價格懸殊的現象將盪然無存,醫葯市場競爭將更趨激烈化。

『伍』 新醫療改革對我國醫葯行業有什麼影響

新醫改對我國整個醫葯行業的影響都是非常正面的。這主要因為以下幾個原因:一是促進醫療資源與葯品消費結構的重新分配。二是政府的財政投入使醫葯市場「蛋糕」擴大,未來醫改最核心的地方就是政府加大資金投入,估計將增加1200億元/年。這將增大醫葯市場的蛋糕,尤其是基礎用葯市場。2005年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醫葯製造業產品銷售收入是4000億元。我國衛生總費用為1200億元/年。如果國家在未來增加1200億元/年的衛生支出,則整個醫葯市場的蛋糕將被迅速擴大。三是「看病貴,看病難」問題將得到改善,曾經被壓抑的醫療需求有望釋放,從而推動醫葯市場快速增長。 根據分析,在醫療制度改革下,未來可能受益的公司包括: 其一、產品以基礎用葯(如抗生素、心腦血管等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為主,具有品牌,價格相對便宜,產品市場份額大的企業。如雙鶴葯業、華北制葯、麗珠集團、魯抗醫葯、哈葯集團等。 其二、產品獨特,在市場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企業。如華東醫葯。 其三、國家采購可能涉及的醫療器械、診斷試劑類公司。如萬東醫療、新華醫療、科華生物等。 其四、醫葯商業的龍頭公司。目前,全國各地政府統一葯品招標采購和掛網招標開展得如火如荼,在此過程中,最主要的變化是減少葯品中間流通環節。一個地區一般只有1或2家葯品流通企業最終負責葯品配送。因此,網路發達和具有現代物流管理的醫葯商業公司將在此過程中勝出,市場進一步優勝劣汰。可能受益的公司包括國葯股份、上海醫葯等。 國家醫療制度改革對醫葯製造和醫葯流通行業的影響,都將是加速行業整合,提高集中度。 我們認為,國家的醫療制度改革對整個行業的影響將是漸進式的,整體格局確立估計要1-2年,甚至更長時間。對部分相關醫葯上市公司的有益影響可能要放在一個更長的周期去理解和看待。

『陸』 醫葯行業的發展現狀

發展現狀
根據統計,2010 年至 2014 年全球醫葯市場規模由 7,936億美元增長到 9,761 億美元,到 2019 年全球醫葯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 12,249億美元,相比於 2014 年增長約 25.50%。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全國衛生總費用已由 2007 年的 11,573.97 億元、2010 年的19,980.39 億元增長到 2014 年的 35,312.40 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 18%。隨著經濟持續發展、人口老齡化加速、人均壽命增加與醫療改革相關措施的出台,未來我國醫葯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全國醫葯生產一直處於持續、穩定、快速的發展階段。過去十年,我國醫葯工業總產值保持快速增長。根據南方醫葯經濟研究所的統計,我國七大類醫葯工業總產值在「十一五」期間復合增長率達到 23.31%,進入「十二五」後仍然保持快速增長勢頭,2014 年達 25,798 億元,同比增長 15.70%。
目前,我國大概有3000多家制葯企業,但是TOP100就貢獻了60%以上的市場份額,剩下的2900多家企業瓜分其餘的不足40%份額,由此可見我國醫葯市場集中度越來越明顯,按照現在的趨勢以後集中度會愈發明顯。http://www.avicui.com/news-85183.html
從企業集團來看,我國醫院市場銷售額排名前20位的依次為輝瑞、揚子江、阿斯利康、山東齊魯、四環醫葯、上海復星、賽諾菲、江蘇恆瑞、科倫、正大天晴、拜耳、上葯、諾華、羅氏、遠大、默沙東、中國醫葯總公司、石葯、步長制葯以及諾和諾德。TOP20里本土企業已然占據半壁江山。
從葯物品種來看,在我國醫院市場排名前20位的暢銷產品中,外資的產品可以說屈指可數,只有4種,其他的16種均是國內的品種。但是4種外資企業葯品在2016年同比年增長率均有所提升,而本土企業產品增長率則多數呈現下滑趨勢,本土企業在葯品市場銷售方面仍需繼續努力。
IMS在今年3月份公布了一個預測,預測從2016到2020年五年之間中國醫葯市場的整體增速在7%左右,預測根據是2018、2019年將有很多新產品上市,但是2019年之後因為很多產品的一致性評價面臨過期,可能會對於無論是外資企業還是本土企業都有新的挑戰和格局的變化。
2017年下半年中國醫葯行業發展十大趨勢
1.新版醫保目錄在下半年將正式實施,部分處方葯主流企業銷售將嚴重下滑。
新版醫保目錄在年初的萬眾矚目中落地,按照國家相關部門要求將在下半年正式實施。新版醫保目錄的實施將決定一部分處方葯企業的生死:產品在新醫保目錄里,尚有生存的餘地,醫葯企業可藉此提高自身的軟實力,在提供良好的學術支持和服務支持上狠下功夫;但是如果產品不在新醫保目錄里的葯企,銷售下滑將更嚴重,這些企業要麼把銷售陣地轉移到競爭激烈的院外渠道銷售和OTC渠道銷售、第三終端渠道銷售,要麼企業面臨被淘汰或被收購的境況。
今年的國家醫保目錄與前幾版的國家醫保目錄有很大的差異:其中部分醫葯企業的「大品種」使用范圍的限制擴大了,在醫療機構身份、病種和使用人群上有很多的限制;另外就是產品即使進入了醫保目錄,在有些省份也沒有對應的醫保支付政策的落實。這些限制部分主流處方葯企業的發展影響較大,部分企業的銷售將因此下滑較為嚴重。
2.各省醫保目錄大增補開始,有優質品種資源的中小型葯企將有望彎道超車。
眾所周知,產品優勢是葯企競爭之根本。一個好的主力產品往往決定一個醫葯企業的命運。很多葯企都是靠一兩個拳頭產品一鳴驚人的。隨著各省醫保目錄的大增補,具有明星產品或黃金單品的特別是有優質中成葯的中小型葯企可能迎來春天。
部分中小葯企由於其產品的優勢和獨特性,在激烈的競爭中會脫穎而出,成為醫保目錄增補後的黃金產品。這些入選了醫保目錄的中小葯企會迎來很大的發展機會,在眾多的市場競品中一騎絕塵,這就是優勢品種的魅力所在。這些中小葯企在「春天裡」會一路高歌,有望在「賽車場」上彎道超車。
3.中葯飲片企業遭遇血雨腥風,規模1億以下的企業面臨被出局。
中葯飲片企業,尤其是部分規模較小的中葯飲片企業,由於中葯飲片質量問題頻頻出現,成了飛檢的重災區,導致在上半年的經營已經陷入困境,還有部分企業已經被淘汰出局。從上半年飛檢的情況來看,被收回GMP證書的40多家企業中,中葯飲片企業就佔了近一半。具備強大的資金實力和抗風險能力是中葯飲片企業急需解決的問題。
隨著國家和相關部門對中葯飲片監管力度的加大,相關的政策和制度的出台,中葯飲片生產經營企業的難度會不斷加大。對於規模在1億以上、具備相當實力的企業來說,通過改進生產工藝和設備來提高質量和競爭力是能夠渡過難關的;但對於規模在1億以下的中小型中葯飲片企業來說,缺乏資金實力和競爭力較弱是心頭抹不去的痛。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葯飲片行業銷售收入1922億元,在醫葯工業中的佔比最低,只有6.5%,但保持較高的13.5%的增速,高於醫葯經濟整體增速,呈現良好發展勢頭;2017年,因為國家政策的利好,中葯飲片市場容量將高達近4000億。
中葯飲片作為 中醫葯產業的重要支柱之一,亟待進一步規范生產工藝和質量管理規范,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葯飲片市場會一枝獨秀,迎來更加快速的發展。
4.葯店+診所模式日益成熟,並廣受消費者青睞。
隨著國家醫改的深入,處方葯企大量轉入葯店連鎖銷售渠道,葯店裡銷售的處方葯會越來越多。在整個醫葯大環境的深刻影響下,具備葯店+診所經營資質的零售門店越來越受消費者青睞。
分級診療快速落地,等級醫院醫療技術費用不斷提高,使得一部分原有醫院患者有病到醫院的習慣正在改變,就近到社區門診或具備診所資質的葯店看病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在診所、葯診店看病後憑借診所、葯診店專業醫生的處方到葯店取葯,既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療,又節省了到醫院看病掛號費用和排隊的時間。
隨著我國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大病到醫院,小病到社區或葯店」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隨著葯店+診所模式的日益成熟,診所醫生自身素質的提高和設備的改進,葯店+診所模式正在大面積推廣,相信這種模式在我國會有較大的作為,中國版的「梅奧診所」將有望出現。
5.有資源力的醫葯企業快速拓展新的銷售模型,處方葯、OTC、第三終端、KA、院外、大健康事業部「六駕馬車」並駕齊驅的局面將開始出現。
之前葯企的銷售模型相對比較單一,要麼是處方銷售、要麼是OTC銷售、要麼是第三終端銷售。但隨著醫葯環境變得日益復雜,只憑借幾種銷售模型已經很難再「玩轉」中國的醫葯市場。
部分有資源力的醫葯企業和有眼光的醫葯企業家憑借自身的優勢在大力拓展之前未曾嘗試的銷售模型,在這里我們稱之為「新的銷售模型」。「新的銷售模型」包括第三終端、KA、院外銷售、大健康等,在每個銷售模型中都有成功的典範。有資源力的醫葯企業需要認真研究成功案例,充分結合自身的優勢「取長補短」,定會在目前嚴峻的 醫葯市場獨辟蹊徑,有一番新的作為。比如國內某知名醫葯 企業,在原先的控銷領域做到了全國的前3甲,其公司老闆高瞻遠矚,在國家大力倡導大健康產業的背景下,率先成立了大健康事業部。短短的幾年內,其大健康事業部的銷量和規模已經遠超原有第三終端控銷模式的規模,成為企業的又一核心利潤增長點。
6.連鎖葯店上市熱潮湧現,大中型連鎖葯店競相上市帶來連鎖葯店新一輪的跑馬圈地。
已經上市的連鎖葯店如老百姓、益豐和一心堂等在省外的開店和並購依然在加速。從最新的變化來看,它們在並購方面都有所減緩,逐步轉為以自建門店為主。究其原因,收購固然相對於自建門店較快,但收購質量的穩定性和收購之後的不確定性也很多。相對而言,自建門店質量的穩定性和收購之後的不確定性問題會少些。
廣東的區域龍頭大森林連鎖、山東的區域龍頭漱玉平民已經進入上市倒計時;其他一些知名醫葯連鎖如眾友康連鎖、燕喜堂連鎖也正在厲兵秣馬謀劃上市並加快開店和並購的速度,以期在不遠的將來能在主板上市。中原某知名醫葯連鎖今年的新開店目標是1000家,平均每天3家的速度在高速擴張。其目標是用3-5年走向資本市場,實行新的跨越式增長。
7.大中型醫葯企業兼並的對象不再是高大上的醫葯企業,而是有品牌醫保和品牌OTC品種的中小型醫葯企業。
優勢大中型醫葯企業兼並的速度依然在加快,但眼光變得越來越挑剔。外表高大上的、待被收購醫葯企業往往表面光鮮,不良資產率較高,被兼並後也會問題重重。而有品牌醫保和品牌OTC品種的中小型企業因為其品牌知名度和產品知名度,在有意被收購時會被優勢大中型企業所青睞。產品的品牌度和知名度不是一時形成的,而是要經歷過漫長的歷程。產品經過了長期的使用已經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了品牌力,品牌力就是競爭力,具有了完備的競爭力就具備了很強的盈利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大中企業把目光瞄向這些企業是非常有眼光和具有前瞻性的。
8.行業政策的多變導致大型醫葯企業的戰略目標變得迷茫,大型醫葯企業高管紛紛離隊。
行業的不確定性導致了人員的不確定性,也導致部分大型醫葯企業高管紛紛離隊。這是一個以考核結果論英雄的時代。葯企高管是葯企的靈魂人物,他們的到來或離去,對葯企短期戰略或長期戰略的形成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很多時候會是致命性的。新的高管入職又會帶來新的戰略和新的文化進來,增加了太多的不確定性。在目前行業大環境不好的今天,對企業來說無疑雪上加霜。
保持相對穩定的高管團隊是很多迷茫中的醫葯企業需要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因為高管對一個公司的發展非常重要,他剛熟悉情況又離開企業的危害尤其巨大。只有高層穩定了,戰略才能穩定,企業發展才能夠具有可持續性,企業才能致力於長期發展。縱觀歷史,世界500強中凡是做到基業長青的企業,其核心高管都是具備非常人格魅力並長期服務於該公司並與公司一起發展的人。
9.醫葯企業基層醫療事業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銷售管理與服務上來。
國家在大力倡導基層醫療,大病、疑難雜症到 醫院,小病到基層醫療機構、 葯店。並在基層醫療建設和新農合等方面進行了大力的投入。作為專為基層醫療服務的廣大醫葯企業,他們的工作重心不再是僅僅賣產品,而是將工作重心轉移到銷售管理和服務上來。
以前這些醫葯企業通過認真研究消費者和產品,在基層醫療市場確實分得了一杯羹。但隨著國家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基層醫療機構的需求也發生了新的變化。首先他們需要學習新的知識以滿足消費者日益提高的需求;其次,國家大面積叫停輸液,基層醫療機構需要新的可替代輸液的技能和方法去實現醫德、盈利雙豐收。最後,他們對醫葯企業人員素質和銷售管理服務等綜合能力有了新的要求。
針對基層醫療機構出現的這些新的需求,作為葯企基層醫療事業部,必須順勢而為,要充分了解並滿足基層醫療機構的需求,同時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能和水平,更好地為基層醫療機構進行專業的服務。
10.第三終端綠色療法越來越火熱,品牌企業開始脫穎而出。
第三終端診所和葯店在國家基層醫療改革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國家大規模禁止輸液的同時,第三終端診所和葯店已經找到了可以完全取代輸液的綠色療法。

『柒』 世界醫葯產業發展有哪些階段和特點

世界醫葯發展史



制葯工業開始於19世紀中葉,從醫療事業的邊緣進入了醫療事業的核心,並成為全球的工業行業。制葯工業獲得了現今顯著的地位,政府一方面支持葯品的研究開發,以提高人類壽命,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預防疾病;同時,也強化了監管,包括其安全性和葯效。政府還要採取措施平息民眾對於制葯企業通過新葯產品和促銷得到高額回報的怨言。醫療體制改革在全球都在展開。

醫葯行業面臨的挑戰是科學家、工業界、政府相關部門、醫生、病人在新葯從實驗室走向實際使用的過程中復雜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作為政府批准部門也處於兩難的境地,如果不批准,很多人的心血將白費,如果批准,可能在上市後帶來一系列的不良反應,甚至訴訟。最近發生的COX-2抑制劑事件、抗抑鬱葯物自殺傾向不良反應等就是很好的例證。而對於FDA的職員審查近5萬頁的注冊資料又談何容易。

制葯界面臨同樣的困難,投資者需要及早的投資回報,高的投資回報率,希望制葯企業研製和上市所謂「重磅炸彈」葯品,但是,實際上,葯品開發難度越來越大,新葯往往後繼無產品,隨著FDA等葯品監管部門的謹慎態度和病人對於不良反應的自覺認識提高,對於制葯企業開發HIV/愛滋病、瘧疾等預防葯物,病人反應是不能治根,價格昂貴。Harris
Poll咨詢公司最近的民意調查發現人們對於制葯企業的滿意度從1997那的79%降到2004年的44%,下降幅度之大達到35%。其實中國的病人和消費者對於制葯企業和保健品行業,包括衛生部門的支持率可能也在下降。只是缺乏統計數據。這可能是公眾的道德標准和制葯企業作為企業要最大化盈利之間的矛盾。

1870-1930

在這個階段,早期的葯劑師在實驗室開始成批生產當時常用的葯品,如嗎啡、奎寧、馬錢子鹼等;同時在1880年,當時的染料企業和化工廠開始建立實驗室研究和開發新的葯物。例如,默克制葯公司開始時就是1668年在德國Darmstadt建立的一個小葯房,它開始批發葯品始於1840年代。在1830年代到1890年代從葯房成長為葯品批量生產商的類似的企業還有德國先令制葯公司、瑞士的霍夫曼-拉-羅氏制葯公司、英國的威康制葯公司(Burroughs
Wellcome)、法國的Etienne
Poulene制葯公司、美國的亞培制葯公司、史克制葯公司、禮來制葯公司、普強制葯公司和派德葯廠(Parke-Davis)等。有的現今的制葯企業過去是化工廠和染料廠,如德國的阿克發公司、拜爾公司、赫斯特公司;瑞士的汽巴制葯公司、嘉基制葯公司和山道士制葯公司;英國的卜內門公司,以及美國的輝瑞制葯公司。19世紀末,這些企業開始兼並成真正的制葯企業,其科學基礎是葯物化學和葯理學。合成化學和葯理學的應用,特別是對化合物適應症的研究,使得制葯行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制葯行業應該說始於德國,但是,現在領先的是美國和英國。在19世紀末,有的染料工業和化學工業合並成為制葯工業,並有科學家開始研究葯物的構效理論,新生的制葯企業研究方向是鑒別和制備合成葯物,研究其在治療方面的作用。制葯企業在德國開始和學術界合作,如同現在在歐美一樣。當時的研究用染料、免疫抗體、及其他生理活性物質,以了解它們對於致病菌的作用,1906年Paul
Ehrlich發現有的合成化合物可以選擇性的殺死寄生蟲、病菌和其他致病菌,從而導致了大規模的工業研究,延續至今。19世紀初,化學家已經能夠從植物中提取和濃縮有效成分,用於治療目的。如嗎啡和奎寧,20世紀初則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從動物體內提取有效成分,如腎上腺素,應該說,這是第一個用於治療目的的激素。當時,人們已經學會從焦炭中提取染料,並且通過染色,殺死細菌,這已經可以從顯微鏡的觀察得到證實。化學家很快地對於這些染料進行了結構改進,包括其副產物,使新的化合物更有效果。合成化學在這時候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很多產品至今仍然得到廣泛的應用,如泰諾、百服寧、白加黑等葯品中使用的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它是N-乙醯苯胺和非那西丁的活性代謝產物。另一個例子是拜爾公司化學家Felix
Hoffmann從柳酸合成了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仍然是產量最大的葯物之一。19世紀後期,疫苗也得到了應用,包括卡介苗疫苗和白喉疫苗。

構效理論開始研究時就使用了動物和人做疫苗、抗毒素、抗體試驗,試驗中利用了當時在染料方面的化學知識和分子結構方面的知識。構效理論使Ehrlich合成了梅毒治療葯物Salvarsan(灑爾弗散),它被認為是第一個通過系統方法合成的葯物。

1909年美國化學學會成立了制葯化學分會,反應了當時對於在制葯行業化學家和化學科學的重視。1906年公布的美國食品葯品法也促使制葯企業僱傭更多的化學家以精確的分析葯品。當時,美國的化學家沒有自由合成新的化合物,葯廠也僅僅生產簡單的化合物葯品。德國的化學家處於壟斷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德國的技術沒有辦法到達美國,促使美國開始重視自己開發生產阿司匹林、灑爾弗散、弗羅那(Veronal)等葯物,弗羅那可以在戰爭中用於治療受傷人員的傷痛。1920年該分會更名為葯物分會,1927年又更名為制葯分會,該名沿用至今。

過去,處方可以申請專利,但是實際上,處方沒有辦法保護,因為在法規中要求說明書和標簽中要有處方組份說明。根據法規,葯品管理部門有權要求產品退出市場和廣告限制。

在1930年代前,大部分葯品銷售不需要處方,一半的葯品是由葯劑師配製的,有時醫生自己也為病人配葯,制葯企業也提供醫生常用的一些處方葯物,處方由醫生提供。這和中國長期以來的情況一樣。由於當時在歐美醫生的力量很強,葯廠僅生產一些通用的葯品,如治療疼痛、感染、心臟病等的葯物。雖然,用化學合成研究得到的葯物治療疾病已經很令人鼓舞,但是,當時可以使用的僅僅是維生素和胰島素等少量化合物。葯物化學的發展是隨著醫葯科學、葯品市場的發展而壯大的。

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制葯行業的黃金時代

之所以說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制葯行業的黃金時代是因為在這段時間發明了大量的葯物,包括合成維生素,磺胺類葯物,抗生素,激素(甲狀腺素,催產素可的松類葯物等),抗精神病葯物,抗組胺葯物,新的疫苗等。其中,有很多是全新的葯物種類。在這期間,嬰兒的死亡率下降了50%以

上,兒童因為感染而死亡的病例下降了90%。很多過去無法治療的疾病,如肺結核、白喉、肺炎都可以得到治癒,這在人類歷史上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當然,在另一方面,戰爭也加速了葯物的研究開發,有的與戰爭相關的項目得到了政府的資助,如抗瘧疾葯物治療,可的松(可以使飛機上的人員在高空時沒有暫時性眩暈現象),特別是青黴素。有11家美國葯廠參與了青黴素的開發工作,這項工作由戰時生產部直接領導。二次大戰後,美國成為了世界制葯工業的領導,到1940年代末,美國生產世界幾乎一半的葯品,在葯品國際貿易中佔1/3強。

由於在葯品研發、市場的投資增加,美國、歐洲、日本的制葯企業得到了迅速的壯大。研究開發和學術界的合作也加強了。葯物發明的方法也有很大的改變,如在抗生素開發中,制葯廠等篩選了成千上萬的土壤樣本,尋找抗菌劑。這個時期典型的化合物有:默克制葯公司的鏈黴素,力達制葯公司的金黴素,培達公司的氯黴素,亞培制葯公司和禮來制葯公司的紅黴素,輝瑞制葯公司的四環素等,從這些葯品市場的利潤回報,促使制葯企業更重視科研工作,並開始建立專門的科研園區。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制葯企業從研究天然物質發現新葯,轉向天然物質修飾,到合成化學合成全新化合物,從篩選化合物中得到新葯。順應這個歷程,分析化學和儀器分析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因為要測定化合物、甾體激素、抗生素的化學結構。其中包:X-衍射技術,紫外光譜技術和紅外光譜技術,從使用燒瓶、試管的濕法化學時代逐步向使用微量樣本和分子模型的干法化學時代發展。這些技術的發展使化學家可以更科學的解釋構效理論,了解化學結構和生物活性之間的關系。這導致了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葯物、催眠葯物、抗抑鬱葯物和抗組胺葯物的產生。

在這個時期,葯物安全性受到重視。1937年發生的磺胺葯導致100多人,多數是兒童死亡事件使美國葯品管理部門意識到葯品安全性在法規上的缺失。當時,S.E.Massengill公司的科學家使用帶一點甜味的二乙醇制備磺胺葯糖漿,盡管標准中有外觀、味道、氣味等指標,但是沒有經過動物試驗,也沒有對照已經發表的關於溶劑的文獻資料,結果導致慘劇發生。這也很快使得1938年的食品葯品化妝品法得到通過。其中主要的修改是葯品管理部門批准新葯的責任。要求官員審查臨床前試驗數據和臨床試驗數據,有權要求申請者增加試驗項目,有權拒絕批准上市。

美國當時在葯物安全性方面屬於世界上比較先進的,因為德國作為戰敗國,在1950年代仍然適用新葯戰時禁令,英國到1956年才有葯品法(TSA),政府才比較重視葯品管理,如測試和生產的標准。類似的OTC法規出台,使得病人比較容易得到一般性的治療葯物,即自我治療葯物,但是,也使得處方葯物的利潤增加。逐步出現所謂「研究開發型制葯企業」。

在臨床試驗中,開始要求雙方對照試驗,由於需要臨床試驗數據,葯物的使用范圍得到控制,防止了葯物的濫用,盡管葯物濫用問題至今在西方國家也沒有得到解決,美國每年的葯物濫用數量達到數千萬次。

盡管政府部門加強了葯物安全性監管,但是事實上,葯物的臨床試驗責任仍然由制葯企業負責,而不是政府或第三方。臨床試驗數據使得制葯企業了解市場的目標受眾,有利於葯品的銷售。由於制葯企業的目標受眾不是病人,而是醫生,醫生開處方,葯房發葯,所以病人仍然在盲目地吃葯。世界

各國都有這種情況。最近的華盛頓郵報稱美國有1510萬人濫用葯物,醫生中有4%沒有受到葯物方面的培訓。

二次大戰以後的一段時間,歐洲社會民主黨的理念使歐洲的福利國家理念深入人心,醫療也成為一種福利,美國則實施醫療保險制度,從而使民眾對於葯品價格持莫不關心的態度,包括醫生和病人。

對制葯行業的重新評估,法規修正和制葯行業增長(1960-1980)

這個時期其實最重要的是葯品生產GMP的公布和將驗證放入GMP法規的要求中,使得葯品生產更加規范。

這個時期制葯工業受到科學、醫學、政治、市場等多方面的撞擊,新化合物的發現和早期試驗使得一批新產品問世,而且,在科學上已經有可能選擇性的阻滯生理過程,治療疾病。特別在心血管葯物方面出現了60年代以普奈洛爾為代表的倍他阻滯劑,70年代-80年代以卡托普利為代表的ACE抑制劑和以硝苯吡啶為代表的鈣拮抗劑,以及一些降脂葯物;不良反應比較少的新安眠葯、抗抑鬱葯物、抗組胺葯物;以布洛芬為代表的非甾體解熱鎮痛葯;口服避孕葯;抗癌葯物;以多巴胺為代表的治療帕金森氏症葯物;治療哮喘的葯物等。美國FDA強化了對於臨床試驗的管理,而相對美國,歐洲政府對於葯物臨床試驗的管理比較松,要求醫生監督病人用葯後不良反應的情況。所以,歐洲的新葯上市速度比美國快,但是,歐洲葯物不良反應的情況也比美國嚴重。如由於美國FDA沒有批准反應停,在美國就沒有造成嚴重不良反應。美國的制葯企業在這種情況下,開始多種經營,如涉足香料、化妝品及其他消費品行業。

這個時期,在科學上理論設計(rational
design)比較有所發展,因為和一些疾病相關的酶、激素、神經傳遞物質的受體和底物的知識已經成為研究人體生物化學過程和生理過程的基礎知識;同時期的科學發現還涉及阻滯目標分子的功能。天然資源的研究方麵包括微生物產生的具有生物化學作用的物質。分子結構改變,即所謂me-too化合物的合成成為這個時期的特點。分子結構修飾的典型是卡托普利,代謝產物的典型是抗組胺葯特非那定。

1960-1970時代在儀器分析方面的突破有核磁共振譜,高效液相色譜,它們對於葯物發明也有很大的貢獻。計算機的發明也使復雜計算變得簡單。例如,傅立葉變換的計算。資料庫的建立也使得生產、臨床試驗、分析等對照品數據貯存,並可以進行結果的比較和分析。

因為使用了新的儀器設備和計算機,葯品管理部門也制定了相應的法規。

在這個時期,葯品價格也提到了議事日程上,因為原料價格和成品葯品價格差距很大。這個提案是由參議員Estes
Kefauver提出的。幾乎在同時,1961年歐洲傳出了反應停(沙利度胺)事件,全球,包括歐洲、南美洲、亞洲有約10000兒童畸胎,原因是臨床試驗不適當及葯品審查不嚴。該產品是德國Gruenenthal制葯廠生產的。盡管1964年修改了1961年聯邦新葯審批辦法,最後的德國法規到1976年才實施,對新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加強了控制。英國為了應對類似危機,衛生部在1963年成立了葯物安全委員會(CSD)。它和政府密切配合,但是,不是一個立法機關,在臨床試驗前和臨床試驗中也不管理醫生和制葯界的行為。在1968年制定的葯品法中,規定了由葯品安全委員會控制

葯品新產品進入市場。

盡管沙利度胺沒有對美國造成傷害,但是,Kefauver等仍然提出提案,要求國會研究通過新法規,交叉批准葯品專利、葯品價格限制、葯品促銷等,以降低葯品價格;法規還應該涉及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標准。1962年國會通過了FDA食品葯品化妝品法的Kefauver-Harris補充法規。要求用定量的方法評價葯品的使用,FDA可以用新法規延期或不批准NDA新葯申請。制葯企業則因此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臨床前試驗和臨床試驗。試驗病例數從原來的10例-100例增加到上千例以上。大型制葯企業在此時,抱怨新葯上市數量快速減少。有的制葯企業改變業務領域,轉行到諸如醫療器械、診斷試劑、光學儀器、化妝品、食品,甚至家用日常用品領域。美國制葯企業開始強化海外葯品銷售以及國際間科研合作,如與歐洲、南美和亞洲的合作。

市場競爭和企業兼並及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時期,1980-現在

過去20年,制葯工業又有一系列新產品帶給市場,包括中樞神經系統葯物,抗病毒和逆轉錄病毒感染的葯物(特別是治療HIV和愛滋病的葯物),治療癌症的葯物等,在這個時期,生物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如干擾素、白間素、促紅細胞生長素、單克隆抗體葯物等,可以模擬或支持人體免疫系統,過去從動物身體提取的胰島素已經可以用基因修飾的微生物中獲得高純度產品。

在科研方面有很多新方法產生,如計算機化學,組合化學,用生物技術高速化合物篩選方法等,已經改變了傳統的葯物研究,很多制葯企業都有自己的化合物資料庫。由於新葯物預測很困難,政府也通過法規控制進入制葯行業,所以新的制葯企業很少,而生物技術,作為一種新的技術,已經成為制葯行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致力於結合生物學、遺傳學、基因組等新技術,根據最近的統計資料,近年上市的新葯中超過30%是生物技術產品,在開發中的新葯項目有50%是生物技術產品,而且,經過1999-2002年的新經濟浪潮低谷後,生物技術企業已經進行了重新洗牌,有的生物技術企業已經成為新的巨人,如安進公司,Genentech公司等。在生物技術領域美國仍然處於領先地位,歐洲正在計劃增加研究開發投資。一些歐洲企業和美國制葯企業建立合資企業,或者在北美成立研究開發機構。新葯的開發盡管有很多手段,但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運氣,所以可以說,新產品的產生是理論研究和運氣的結合,現今仍然沒有改變。

很多化合物的發現是先合成一系列可能有用的化合物,然後進行快速篩選,如物理分析,生物分析方法等,快速分析在體內的代謝過程,是否和標的物結合和反應,毒性反應等。在這方面,制葯企業已經投資了很多錢,但是其功效仍然眾說紛紜。

另一個很大的發現是遺傳工程師已經可以用DNA重組的方法制備目標微生物,可以產生所需要的化合物分子。這個方法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今後的發展方向可能包括用工程細胞進行基因修復。
在政策面上,1980年美國高等法院裁定遺傳技術得到的微生物可以申請專利;國會通過了Bayh-Dole法案,允許聯邦資金資助的受益人也可以得到專利保護;同時,允許生物技術企業融資,典型的例子是第一家上市的生物技術企業Genentech公司在上市2分鍾,股票就從35美元彪升到89元,可見當時市場對於生物技術企業的期望。
在這期間,有數以千計的生物技術企業獲得融資,包括上市、風險基金,歷史上從來沒有的現象包括終生科學家進入董事會,投資者深信生物技術企業承諾的將來的銷售和利潤,一些沒有經過測試的化合物都申請了專利。生物技術企業聲稱其產品可以治療現在的技術無法治療的諸如癌症、糖尿病、愛滋病等疾病。生物技術企業不斷有關閉,又有新企業誕生,2005年的今天,美國仍然有生物技術企業1500家。

歐洲在這方面仍然比較保守,生物技術企業誕生主要在1990年代中葉,至今歐洲仍然落後於美國,但是,在努力之中。

這時期的另一個特點是2000年起,很多所謂重磅炸彈式的產品專利到期,仿製葯制葯企業開始乘機發展,其中包括跨國制葯企業,如諾華制葯公司,它在大規模收購仿製葯企業;包括印度的制葯企業,已經走向世界,雖然道路並不平坦。2005-2008年還有350億美元商品名市場將換手,因為專利到期。美國2004年版桔皮書中收載的醫葯產品有10375個,其中7602個有仿製葯。

這個時期也是企業兼並的時代,1994年美國家用產品公司加入惠氏制葯公司;1995年葛蘭素制葯公司收購威康制葯公司,法瑪西亞制葯公司和普強制葯公司合並;1996年諾華制葯公司成立,原來是汽巴制葯公司和山道士制葯公司;1999年成立安萬特製葯公司,由赫斯特製葯公司和羅納普朗制葯公司組成;2000年,輝瑞制葯公司收購瓦納蘭百特製葯公司,2003年又收購法瑪西亞制葯公司;2004年安萬特製葯公司和賽諾菲制葯公司合並。世界前10位制葯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47%,而輝瑞制葯公司接近10%。說明制葯行業的壟斷性。但是,大企業也面臨很大的挑戰,可能,傳統制葯企業的黃金時代已經不會再來了。

制葯行業的將來

制葯企業和生物技術企業將加強合作和並購。

社會效益和企業利益仍然會有沖突,政府將協調這些問題。包括葯價控制,鼓勵使用仿製葯,加強葯物不良反應監管,防止葯品濫用等。醫療體制改革仍然將繼續進行。

生物技術企業逐漸成熟,有的生物技術企業已經具備自我融資能力,以後部分生物技術企業將和跨國制葯企業在同樣的起跑線上競爭。

制葯企業將更加專業化,致力於專門的治療領域或適應症。

研究開發的難度增加,臨床試驗的可靠性和准確性將顯得尤為重要,不然將遭遇訴訟。GMP和財務管理的法規符合性將受到企業的重視,管理部門如FDA、EMEA及SEC(美國證券委員會)將強化監管和管理,處罰力度也會加強。

『捌』 中國未來3年內醫葯行業,將會是怎樣的一個發展方向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醫葯行業並購重組趨勢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http://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8bb7db92390c4058.html 近年來我國醫葯行業增長有些放緩,不過在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醫葯行業前景還是不錯的,畢竟社會剛需還是存在的。未來醫葯行業想要更加快速的發展需要尋找到一些新的突破口。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醫葯行業並購重組趨勢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2015年我國醫葯工業總產值有望達到28842億元,同比增長11.8%;2016年工業總產值將達到32100億元的規模,同比增長11.3%。到2020年將達到48400億元,復合增長率在11%-13%之間。
相比「十一五」期間醫葯工業利潤的復合年增長為37.6%,進入「十二五」後,受宏觀經濟變化、葯價改革、成本等因素的影響,醫葯工業利潤明顯增速放緩,預計2015年全年利潤增長為11.9%。
我國醫葯行業的混亂還是由來已久的,雖然近來行業的混亂得到了一定的治理,但是頑疾還未徹底治癒,未來相關部門還需加大力度打擊醫葯行業的混亂問題。

『玖』 目前中國醫葯行業發展的看法。

我認為醫葯業會有一定的轉變:南方醫葯經濟研究所權威預計:2007年全年醫葯工業總產值(現價)突破6000億元,同比增長15%~16%;葯品銷售收入達2700億元左右,同比增長8%~9%;

2007年醫葯市場將呈現以下特點:外資企業市場份額快速提升;醫葯商業重新洗牌,出現新的業態;第一終端增長放慢,第二、第三終端增長活躍;葯價水平下降;口服中成葯市場成為競爭熱點。

「2007年全國醫葯工業總產值(現價)突破6000億元,同比增長15%~16%;葯品銷售收入達2700億元左右,同比增長8%~9%。」11月7日,SFDA南方醫葯經濟研究所(下稱南方所)所長林建寧在第18屆全國醫葯經濟信息發布會上,對即將到來的2007年中國醫葯經濟發展態勢做了如此描述。

低潮2006

林建寧在對2007年醫葯經濟運行作出預測之前,客觀回顧了2006年的醫葯經濟運行情況,並總結指出:2006年的產業特點是,工業生產和商業銷售增幅下滑,企業效益下降;進出口仍高速增長;虧損面穩定但虧損額加大;醫院終端增幅創近10年新低,零售穩定增長。林建寧在報告中透露,今年1~9月份,全國醫葯工業總產值(現價)完成3861.83億元,同比增長15.90%,累計實現利潤272.21億元,同比增長8.14%,比上年同期增長速度有所減緩,其中化學葯品制劑工業實現利潤76.66億元,同比下降4.08%,中成葯實現利潤65.95億元,同比增長2.00%。

作為產業的晴雨表,上市公司的風吹草動無不反映出整個行業的形勢。「2006年上半年醫葯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增長24%,這個數字看起來似乎讓人稍稍鬆口氣,但是凈利潤下降23%的現實卻讓我們感到沉重。」林建寧分析說。

2006年上半年全國百強企業前10名、前20名、前50名和前100名銷售收入所佔比例分別為23.04%、29.07%、38.54%和46.86%,增長速度同比分別為4.03%、2.87%、2.38%、2.26%,呈現出排名越靠前增速越快的規律,林建寧分析認為,這種現象說明在目前產業處於低潮期的狀況下,大企業的效益要好於小企業,產業集中度可能進一步提高。

出口和零售的增長是今年醫葯行業的主要亮點。來自中國醫葯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醫葯保健品對外貿易順差額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而對於業界最為關注的終端表現,林建寧用數據告訴與會者,「第一終端增速明顯放緩,第二、第三終端增長強勁。」根據南方所數據,2006年上半年醫院銷售799.8億元,比2005年同期的752.4億元只增長6.30%,而2006年上半年零售市場銷售規模達420億元左右,增幅達到16.67%。

謹慎期待2007 在談到影響2007年醫葯經濟運行的相關因素時,林建寧著重分析了世界市場環境、國內國際宏觀經濟環境、產業政策環境和對外貿易等。

從世界醫葯經濟的運行情況看,林建寧援引的分析數據認為,這兩年全球醫葯市場尤其是北美市場發展速度放慢,預計2006年全球醫葯市場銷售金額為6400億美元,增長速度為6%~7%,2007年為6650億美元,增速為5%~6%。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跨國企業加快實施全球化戰略,其中的一個競爭熱點就是具有強大發展後勁的中國市場。林建寧認為,這對中國醫葯市場產生的影響是,在跨國公司加大對中國投資的同時,外資獨資企業將成為主導,外資企業市場份額上升,同時跨國企業將研發中心也搬到中國,使得專利葯生產和科研本土化的進程加快,這些將促進國內醫葯產業的結構調整。

同時,我國宏觀經濟進入第二輪調整期。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前三季度為141477億元,同比增長10.7%,比上半年回落了0.2個百分點,但比去年同期增長了0.8個百分點。國民經濟偏快增長的勢頭有所緩解,部分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落,呈現「三落一穩」的新態勢。宏觀經濟的相對穩定,為醫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專項整治醫葯購銷領域商業賄賂、整頓和規范葯品市場秩序以及葯品降價政策等因素是影響醫葯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但林建寧強調,這是中國醫葯產業健康發展道路上所必須經歷的陣痛,因此這種制約只是暫時的。

另外,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帶動第三終端增長以及國內企業新一輪的重組加速了行業資源的整合和集中等等因素,在林建寧看來也是促進我國醫葯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動力。

最後,林建寧預測明年的醫葯市場將呈現出以下特點:外資企業市場份額快速提升;醫葯商業重新洗牌,出現新的業態;第一終端增長放慢,第二第三終端增長活躍;葯價水平下降;口服中成葯市場成為競爭熱點。

閱讀全文

與影響醫葯產業發展的因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