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針對當前本地產業發展規劃,有什麼思路和想法
1、收入彈性原則(所得彈性標准),即每增加一個單位收入與增加對某商品需求量之比。如果由於收入擴大而增加的需求能轉化為收入彈性高的商品,出口增長率則可隨之提高,對整體經濟增長則較為理想;
2、生產率上升率原則(生產率上升原則)。為了使收入彈性高的商品能夠出口,必須具備充分的國際競爭能力,因而最佳選擇是把生產上升率高的產業或技術發展可能性大的產業作為重點;
3、技術、安全、群體原則,即從長遠觀點看,經濟發展的動力是技術革新,從而對於能成為將來技術革新核心部門的產業,目前雖然處於比較劣勢地位,也不能輕易放棄;為了一國經濟的穩定發展,事實上要求有某種程度的國家安全保障或能夠保障國家威望的產業;為了產業部門之間的平衡發展,必須形成范圍較廣的產業群體。符合上述三條標準的產業結構狀態,就可稱之為一定時期一國產業結構的最適狀態,同時也就表明該國階段上產業結構高度化達到水準狀況。
Ⅱ 2020年產業規劃該如何做
產業規劃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除了產業發展選擇和細分行業定位,還要關注對市場形勢、產品需求、資金平衡等方面的研究分析。
產業規劃之前,必須根據產業資源狀況,對可能的企業或項目進行面對面交談,了解其發展規劃、落地要求,從而分析產業主題的可行性。
確定核心產業與重點產業的方法:
(1)洞悉園區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戰略,了解區域產業基礎和擁有的產業資源,劃出可以重點發展的全部產業范圍,即園區意向產業。
(2)研究國家產業政策,看哪些產業屬於國家重點鼓勵的,哪些產業屬於國家明確限制的,對劃出的園區意向產業范圍進行縮小集中。
(3)研究國內外經濟發展走勢與行業市場發展情況,掌握意向產業是否存在市場潛力和市場風險,同時分析技術發展趨勢,看意向產業的技術是否存在替代轉型的風險。
(4)根據各方面的研究分析情況,聚焦某個或某幾個產業,將其作為園區的重點產業,並將其中最具發展潛力且最適合自己園區的產業定為核心產業。
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Ⅲ 我國國家級開發區產業發展思路和重點
產業發展是我國國家級開發區建設的核心內容,要針對我國國家級開發區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問題,按照「布局集中、發展集聚、產業集群」的原則,不斷提升開發區的產業層次,促進開發區產業與屬地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把開發區產業結構的調整作為當前推進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切入點和示範區,促進我國國家級開發區產業更好更快發展。
(一)加快提升產業層次,不斷優化產業結構
(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自主品牌建設
(三)提高產業的關聯度,大力打造產業集群
(四)促進開發區產業與地方經濟的融合發展,形成整體競爭力
Ⅳ 產業規劃的規劃思路
第一來章 產業園區規劃的自背景
主要包括目的、意義以及產業園區發展的有利條件等。
第二章 產業園區的發展定位
主要包括產業園區的區位選擇、功能定位、產業定位等。
第三章產業園區的規劃布局
主要包括產業園區的用地布局、各功能區的建設規模與產業布局。
第四章 產業園區的投資成本與收益估算
主要包括產業園區總投資、分階段投資、成本估算、產值、銷售收入及銷售稅金估算和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評估。
第五章 產業園區適應性評價指標體系
主要包括目標適應性指標、經濟適應性指標以及社會適應性指標等。
第六章 產業園區招商引資方案
主要包括產業園區的品牌推廣策略、團隊管理及運作模式、招商引資目標企業推介等。
Ⅳ 研究思路與內容
一、基本思路
本項目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新疆阿勒泰地區為例,通過歷史歸因的考察,凸顯我國邊境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國土資源利用的現狀特徵,通過實證材料進行描述和相互印證;以科學發展發展觀引領邊境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向,構建這些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運行機制。在多維視野和全球化背景下,對中國邊境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戰略,作出實事求是的分析研究,提出適合我國國情和階段特徵的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路徑選擇與政策,為促進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國土資源基礎。
二、主要內容
本項目以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國土資源為研究對象,以新疆阿勒泰地區的實證研究為基礎,通過對土地、礦產、水、草場和畜牧、旅遊等5種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分析與實證研究,對這類地區的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戰略、路徑及政策進行系統研究。主要研究內容有:
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概況,土地等5種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情況與保護現狀,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和借鑒國內外區域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經驗研究,以國土資源學、生態學、經濟學、歷史學、人文宗教等理論為理論基礎,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立足於阿勒泰地區區情及國土資源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為阿勒泰地區的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提供決策支撐。本書系統總結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優勢資源轉換等戰略政策實施成效,及其對促進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發揮的作用等。
根據項目研究目標任務,本書包括導論、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基本概況及特徵分析等八章內容。
第一章 導論。 本章主要對項目研究的目的和意義、主要研究內容、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進行了闡述。
第二章 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基本概況及特徵分析。 本章定義了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概念,界定了其范圍。從行政區層面,研究了中國6省區29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概況,研究提出了這類地區具有的自然地理、經濟社會發展、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環境保護等7個方面的特徵。
第三章 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相關理論與戰略政策。 本章主要對我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的相關理論、相關政策進行了綜述與研究。提出我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4個方面:國土資源可持續發展理論、資源科學理論、區域經濟區理論和民族地區發展理論。
第四章 國內外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實踐與借鑒。 本章選取國內外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典型實踐,其好的經驗和做法為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參考。國內選取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和伊犁河谷地土地開發工程實踐。國外選取美國西部地區、日本北海道、前蘇聯西伯利亞等典型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實踐。
第五章 新疆阿勒泰地區概況。 本章主要對新疆阿勒泰地區的自然地理、建置沿革與行政區劃、經濟社會發展概況等進行了簡介,對阿勒泰地區「十一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及「十二五」規劃進行了闡述。
第六章 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 本章對新疆阿勒泰地區土地、礦產、水、草場與畜牧和旅遊資源等5種國土資源的資源狀況、開發利用現狀、產業發展趨勢、存在問題等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了5種國土資源及其產業發展對策建議。
第七章 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戰略措施。 本章以新疆阿勒泰地區土地、礦產、水、草場與畜牧和旅遊資源等5種國土資源的稟賦、特徵,開發利用現狀、存在問題等研究成果為基礎,研究提出國土資源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的基本原則、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總體空間布局與模式、土地資源開發整治與耕地保護戰略措施、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保護戰略措施、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措施、草場與畜牧資源產業發展戰略措施、旅遊資源產業發展戰略措施。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總結提出了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區情總體特徵、地區發展相關理論與戰略政策、國內外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實踐及其借鑒與啟示、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空間布局與模式、分資源類別的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戰略措施等七大結論與對策建議。
三、主要研究方法
利用文獻綜述法、調查研究法、實證分析法、徵求意見法、專家論證法、對比分析法以及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等方法,對本項目設置的內容進行了研究。
(一)分析整理相關文獻資料,撰寫文獻綜述
系統收集整理與地區有關國土資源開發利用方面的文獻資料,特別是自2000年國家決定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的相關政策。如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首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阿勒泰地區、縣(市)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草場與畜牧資源及旅遊資源的相關資料、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和其他資源的戰略研究成果,對有關於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情況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和集成。撰寫地區國土資源相關文獻綜述。
(二)實地調查研究,獲取第一手資料
在本研究的過程中,實地調研了新疆國土資源廳、「305」項目辦、「358」項目辦以及新疆地質相關研究機構。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局、發改委、經貿委、環保局、建設局、新疆有色706地質隊、新疆地勘局第四地質大隊,以及新疆阿勒泰地區6縣1市的國土資源局及相關單位,也實地調研了包括喀拉通克銅鎳礦、阿舍勒銅礦、蒙庫和金寶鐵礦等區內幾十家大型礦山企業和礦產品深加工企業。此外,通過調查問卷、座談會和走訪的形式大量收集了阿勒泰地區的第一手資料。
(三)實證分析,拓展全面
以新疆阿勒泰地區為例,對其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政策進行深入研究,進而拓展到對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的研究,這是一種典型的實證研究方法。通過實證研究,由點及面,深入解剖,由特殊性到普遍性,所得出的研究結論具有合理性和科學性。
(四)徵求專家意見,科學論證,不斷完善研究成果
在研究過程中,採取召開座談會及訪談等多種方式,充分聽取並收集阿勒泰、烏魯木齊、北京各領導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尤其是國土資源部門及阿勒泰地區資源管理部門、礦業企業等各領域專家的建議,通過對各類建議的匯總分析,對研究報告進行不斷地調整與完善。
(五)深入分析對比研究,提高成果質量和實用性
以新疆阿勒泰地區為例,通過與其他28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對比分析研究,研究總結出新疆阿勒泰地區土地、礦產等5種國土資源的特點,參考借鑒國內外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實踐,研究提出適合我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戰略政策。通過對29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內外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實踐等的對比分析、深入研究,切實提高了研究成果質量和實用性。
四、技術路線
本書在明確研究目的及意義的基礎上,回顧西部大開發10年以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政策,總結取得的成效,結合國內外國土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實踐與經驗與教訓,以新疆阿勒泰地區土地、礦產、水、草場與畜牧、旅遊資源等5種國土資源為研究對象,利用文獻對比分析法、實證研究法、專家論證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國土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剖析存在問題,研究提出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戰略(圖1-1)。
圖1-1 中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戰略研究技術路線
Ⅵ 研究思路與框架結構
1.4.1 研究思路
首先,在對礦產資源補償和收益分配相關理論歸納、總結和評價的基礎上,分析對資源輸出地進行資源環境補償的原因,探討礦產資源勘探和開采中各權利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研究和借鑒發達國家資源開發中在產權安排、利益實現渠道、外部環境成本補償等方面行之有效的做法。
再次,以新疆作為典型代表,分析新疆在能源礦產資源開發中資源補償不足和利益受損的表現及後果,並從產權制度、稅費制度、資源價格制度、資源管理體制等方面分析現行礦產資源補償機制的缺陷,通過對中央、地方及企業在能源礦產資源開發中的利益博弈分析,指出現行資源收益分配製度存在的不足。
最後,根據能源輸出地資源開發中的利益損失及補償的內在機理,構建有利於區域協調發展的礦產資源補償機制,提出礦產資源收益分配製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資源補償的方法、手段、途徑與方式。並結合我國國情,針對新疆能源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國家應採用什麼樣的制度安排進行資源價值補償,如何協調中央、地方、企業在礦產資源開發中的利益分配關系,如何對相關的法律與法規作出調整等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1.4.2 研究重點與難點
重點:釐清中央和地方在能源礦產資源管理上的事權和財權,協調資源開發中國家、地方、企業之間的利益沖突,建立適合市場經濟體制的礦產資源收益分配製度和礦產資源補償制度,促進資源輸出地財政收入的持續增長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難點:構建以區域公平為基礎的資源補償機制和利益共享的資源開發新機制,推動新疆與東部地區的協調發展。研究礦產資源耗竭補償方式,促進資源輸出地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建立,實現新疆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探討礦產資源開發中生態環境價值損失的補償方式與補償途徑,促進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與生態的協同發展和良性循環。
1.4.3 研究框架結構
圖1.1 技術路線圖
Ⅶ 主要研究思路
近些年來,黑龍江省特別重視礦產資源財源建設,通過財政直接劃撥、匹配及財政貼息投入等多種手段扶持礦產資源的勘查與開發;同時,礦產資源的勘查與開發也豐富了財政資金來源,從而為進一步促進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投入提供了資金保障。本書站在戰略的高度,對黑龍江省多年來勘探開發的礦產資源及其相關產業財源現狀進行了系統調查。在此基礎上以系統論為依據,綜合運用資源產業經濟、管理學、財政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從經濟、政策、管理和法律等各個層面,分析國內外礦產資源財源現狀;研究黑龍江省礦產資源財源現狀;探討適合黑龍江省礦產資源財源優化方案,提出黑龍江省礦產資源財源新生長點,為政府相關政策的制訂和招商引資及企業的發展提供決策依據。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主要的研究思路為:資料收集-重點實地調查-數據分析-綜合研究。
(一)資料收集
收集有關黑龍江省礦產資源財源現狀,主要包括近年來全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建設對財源建設的貢獻現狀,主要包括上繳的礦產資源補償費、資源稅、礦業權價款等相關稅費的收入現狀及礦產資源環境收益財源現狀;礦產資源財源支出現狀主要包括近年來財政直接劃撥投入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現狀、近年來財政給予資金匹配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現狀、近年來財政給予貼息貸款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現狀等相關資料;收集全國和全省礦產資源財源建設現狀的資料;收集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有關的財政政策法規及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方面的資料。通過以上數據及相關情況的匯總,基本查明黑龍江省近年礦產資源財源建設現狀及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有關問題,為進一步系統研究打下基礎。
(二)實地調查
對重要的區域及礦山企業進行調查。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礦山企業性質、規模、產品、收入利潤及稅收等相關的經濟技術指標;調查黑龍江省礦業權的設置情況及其對財源的貢獻,調查黑龍江省近年來礦業財源的收入、支出現狀,綜合分析研究對調研、收集的國內外與黑龍江省對應的稅種的資料信息進行對比分析,評價黑龍江省礦資源對黑龍江省區域經濟的貢獻,為黑龍江省礦業財源新增長點分析及相關政策建議打下基礎。
(三)數據分析
按照本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目標,使資料收集、數據整理、綜合利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技術,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主要採用了以下幾種研究方法:
(1)比較分析法。主要體現為國內外礦業經濟發展及其財政稅收支持政策體系的比較分析。
(2)統計分析。在研究中主要運用統計分析等方法調查統計黑龍江省礦產資源財源現狀,並驗證相關研究結果的科學性、有效性。
(3)邏輯思辨與模型推理相結合。邏輯思辨與模型推理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貫穿於整個研究過程,通過邏輯思辨提出假設,並通過模型構建與推理對邏輯思辨的假設進行修正,兩者相互結合、互為補充,更有利於內容體系與理論框架的完善。據此,可以保證最後提出的政策建議能夠建立在大量的實證研究基礎上,從而避免先入為主、妄加價值判斷。
(四)綜合研究
綜合運用資源產業經濟學、財政學和管理學等基本理論和方法,結合黑龍江省礦業財源現狀,對礦業經濟運行現象及其規律作進一步地揭示,探討黑龍江省礦產資源財源新生長點,分析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財稅政策影響因素及其績效,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綜合研究流程如圖1-1所示。
圖1-1 課題綜合研究流程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