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產業園區可持續發展從哪些方面來剖析
一般而言,產業園區規劃包括產業園區規劃背景、發展定位、規劃布局、招商策略、園區運營策略等等。
產業規劃的總體規劃思路的關鍵在於產業的定位分析,只有將產業定位準確了,後續的空間布局、招商策略和運營服務的設計才會更加具有成效。當然,在進行產業定位之前,我們需要對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進行全面有效地梳理,為產業定位打下扎實的基礎。在此,結合過去的產業園區規劃經驗,提出了「五步法」的總體規劃思路。
內部資源分析
內部資源分析是園區內部與戰略有重要關聯的因素,是園區經營的基礎,是制定戰略的出發點、依據和條件,是競爭取勝的根本。
園區內部環境或條件分析目的在於掌握園區的歷史和的狀況,明確園區所具有的優勢和劣勢。它有助於企業制定有針對性的戰略,有效地利用自身資源,發揮企業的優勢;同時避免企業的劣勢,或採取積極的態度改進企業劣勢。揚長避短,更有助於百戰不殆。
園區內部資源能力主要指自然資源、政策環境、人力資源、產業基礎和產業配套、市場輻射能力、市場環境和法制環境。綜合來看,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剖析。
② 我國產業園區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以黃岡來新型建材產業園為例,一個源園區上千畝的土地上,集約化了不少於十數家的綠色建材製造上下游企業,其中既有行業龍頭單位,也有高量產企業,也有技術前端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高度互補,市場也交錯融合,這種企業間形成的航母式集群,其市場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是一般單個企業不可比擬的,甚至可以影響到整個行業的標准和定價權。黃岡新型建材產業園創建之初,就決定跟著國家改革的大趨勢,只有順勢而為方能大顯身手,這樣的建園理念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認可,給予了高度的支持和鼓勵。
③ 如何改善縣級產業園區環境,提升園區標准
改善縣級產業園區環境相關辦法:
(一)園區土地利用規劃控制指標:入園企業用地建築密度控制在30%--39%,容積率控制在0.6以上,綠地率控制在20%以下,辦公生活用地控制在7%以下;入園企業用地投資強度必須控制在100萬元/畝以上,產出密度畝均繳納稅金2萬元以上。
(二)採取騰籠換鳥的辦法,加強園區閑置土地、使用效率低和無效益土地的整頓盤活,重點清理高升公司、保良生物、瑞潔衛生材料、茂源建材、興達建材、櫻和木業、杭蓮生態農業等七家企業閑置土地。
(三)千方百計用足國家政策,爭取多方面支持,盡早報批園區已徵收的土地,確保引進的項目有地可用和及時供地。
(四)督促企業嚴格按照《入園協議》操作,對超占土地及時收回,對不符合規劃要求的違規建築堅決拆除,對停建的在建工程必須盡快復工,對規劃內尚未動工的土建工程督促其盡快動工建設,對企業內部分土地撂荒限期增加投資補火。
(五)辦好園區創業園,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積極鼓勵社會資本、鄉鎮及縣直單位參與創業園標准廠房建設。對達不到供地條件的高新科技項目,在場地和租金等方面給予優惠,引導和激勵其在創業園進行孵化成長。
(六)鼓勵企業「零增地」擴張。積極引導並鼓勵企業利用廠內存量土地改(擴)建多層廠房或實施廠房改造加層。對園區企業採取「零增地」方式新增《入園協議》之外的項目,視項目節約用地量予以相應獎勵。
第八條 強化園區規劃控制區內土地管理制度。園區周邊相關道路、水利等公共設施及農戶建房等,必須符合園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周邊村組開展上述建設時,琴亭鎮或升坊鎮要先報園區審核同意後,再報國土、住建等部門予以審批。
第九條 實行園區企業轉讓申報制度。加強現有入園企業轉讓、繼承、拍賣、租賃及變更管理,防範企業在變更過程中套取優惠政策。屬同一宗土地、同一類產品、同一生產規模的企業只能享受一次優惠政策。凡現有入園企業需轉讓、繼承、拍賣、租賃及變更的,須統一由園區管委會牽頭組織相關單位參與協調,嚴禁企業未經許可擅自操作。
第十條 實行園區項目全程跟蹤服務制度。園區管委會對入園項目實行全程跟蹤管理,按照協議規定,履行服務職能,監督項目建設,對違約項目依法按協議追究違約責任。招商引資服務單位要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協助有關部門做好稅收征管、員工招聘等工作。
第十一條 實行園區供電、供水協議制度。供電、供水部門必須與園區重點企業簽訂供用電、供用水協議,明確雙方責權,強化服務意識,明確服務承諾:停電停水必須無條件在第一時間通知園區企業,確保園區企業正常安排生產;同時每年計劃停電停水不能超過6次(新增用戶接入電網或園區網路改造停電除外),每超過一次無條件補償與之簽訂相關協議企業各1000元的損失;非正常停電停水不得超過3次(自然災害引發停電除外),每超過一次無條件補償與之簽訂相關協議企業各2000元的損失。
第十二條 強化園區治安管理。公安部門必須加強園區治安管理,對強攬工程、無理取鬧、強行阻礙園區企業正常生產和施工的事件,園區派出所在接到報警電話後10分鍾之內趕到現場控制事態,及時調查取證,對造成嚴重後果者依法採取相關強制措施。
第十三條 實行園區封閉管理制度。縣(市)直部門及有關條管部門(稅務、消防、環保部門除外)須領取縣園區管委會開出的通知書後,方可到企業開展收費、檢查等工作。村及村民與企業的一切事務,原則上均由園區管委會直接辦理,村及村民不得與企業發生直接關系。提倡聯合執法、預約執法、集中執法,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和正常生產經營秩序。企業對未經園區管委會許可,擅自進入企業開展相關業務工作人員,有權拒之廠外或強制帶離廠區。
第十四條 完善客商保護制度。縣委、縣政府向入園投資企業業主、高級管理及高級技術人員頒發客商證,對持證人員的人身和財產安全予以重點保護。有關職能部門在接到持證人求助信息時,要在第一時間向單位主要負責人匯報,全力以赴給予無私幫助;持證人若有違規行為,相關部門在對其有關行為進行處理時,要堅持以教育為主,需採取強制措施時,事先必須向縣委、縣政府報告。
第十五條
實行園區企業辦證代理服務制度。對入園企業的項目、用地報批、工程報建等手續,由園區管委會統一受理、統一收費,實行全程代理。
第十六條
實行園區企業收費明白卡制度。縣(市)直部門(縣國土資源局、工商局、質量技術監督局、國稅局、地稅局、房管局、環保局、水務局、林業局、自來水公司、供電公司等)
須按照全縣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對企業所有的收費項目實行「一企一卡」制,由縣機關效能投訴中心將收費項目、收費依據、收費標准、優惠幅度等內容製成卡片並加蓋縣政府公章,直接發給園區企業主。
第十七條
實行園區企業投訴必查制。對園區開發建設過程中亂檢查、亂收費、亂罰款以及服務差等情況,企業可直接向縣機關效能投訴中心舉報或由企業派人或以書面、電話、傳真、手機簡訊、電子郵件等形式向縣企業服務「綠色通道」工作辦公室提出協調申請,堅決做到有訴必查,查實必究。
第十八條
實行聯審聯批管理制度。對新入園項目由縣分管領導召集相關部門召開協調會議,協調解決項目入園的立項、環評、規劃、用地、工商注冊、納稅登記、用電、用水等問題。
第十九條
實行縣級領導掛點負責制。為解決好入園項目建設和入園企業生產經營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實行縣級領導掛點負責制,建立「一個項目,一個縣領導,一套人馬」的幫扶機制,實行領導高位推動,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困難和難題。
第二十條
實行銀企對接會議制度。為解決園區企業融資難問題,每季度由縣分管領導在縣工業園綜合服務大樓召開一次銀企洽談會,積極實施政銀企合作,實現銀行和企業的無縫對接,
切實解決企業發展資金難題。
第二十一條
實行企業用工投保制度。為解決企業用工風險,引導和鼓勵園區企業參加社會保險、工傷保險。
第二十二條
實行服務園區工作推廣制度。各鄉鎮和縣直有關部門,要把支持和服務工業園區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在人員分工有體現,在經費列支上有落實,在政策對接上有舉措。使我縣工業園區在擴大開放、體制創新、功能開發、產業集聚等方面,盡早發揮出應有的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為實現縣域經濟超常規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④ 產業園區規劃的發展趨勢
隨著產業園區的主導產業,由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不斷的轉型,也必然使園區的發展內容和特徵存在以下幾個明顯的趨勢,也是未來產業園區規劃和發展中需要注意的內容。
趨勢一、從注重優惠政策向發展產業集群轉變:從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來看,基本經歷了由「單個企業→同類企業集群→產業鏈→產業集群」的發展路徑演變,高新技術產業只有集群化發展,才會激發出更大的能量。從未來高新技術園區政策走向看,優惠政策將可能逐步從區域傾斜轉向技術傾斜和產業傾斜(這是國外通行的做法)。
趨勢二、由加工型高新區向研發型高新區轉型:由於高新技術園區功能的特殊性,決定了高新技術園區適合打造前端性產業鏈(研發、設計、中試等)。未來高新技術園區的發展在於比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轉化效率,我國高新技術園區也將逐步走向以研發中心、研發型產業、科技服務業為主體的研發型高新技術園區。
趨勢三、從強調引進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業集群轉變:隨著高新產業系統化、交叉性的增大,使得科技研發與轉化的復雜性日益加大,從而大規模研發的系統風險大大增加。而隨著科技預測性和可控性的加強,在總體方向下,將研發課題市場化、模塊化、專業化,採用小規模研究,充分利用其靈活性,可有效分散風險和加快科技研發速度。
趨勢四、由單純的土地運營向綜合的「產業開發」和「氛圍培育」轉變:產業園區的發展,未來必然應該從孤立的工業地產開發走向綜合的產業開發,通過土地、地產項目的產業入股等方式,將土地、園區物業與產業開發結合起來;同樣也從片面的環境建設走向全方位的氛圍培育,在打造一流的硬環境的同時,加強區域文化氛圍、創新機制、管理服務等軟環境的建設。
趨勢五、由功能單一的產業區向現代化綜合功能區轉型:現代的產業發展不同於傳統工業發展模式的特性——智力資源密集、規模較小、信息網路化,決定了新的產業區功能的綜合性,不是單純的工業加工、科技產品製造區,還包括配套服務的各種商業服務、金融信息服務、管理服務、醫療服務、娛樂休憩服務等綜合功能。
⑤ 物業管理行業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環境有何影響對生態環境保護有什麼建議
從物業管來理覆蓋率來看,我國源物業管理行業的發展潛力巨大。《2013-2017年中國物業管理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我國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地區的物業覆蓋率達95%以上,二三線城市的物業管理覆蓋率也在逐步上升。
例如華東地區的青島和濟南的物業管理覆蓋率已經上升至50%左右;長沙和武漢的物業覆蓋率已經上升至45%;西部地區的成都、重慶、貴陽、昆明的物業平均覆蓋率也達到了38%左右;東北地區的大連、哈爾濱、長春、沈陽的物業覆蓋率已經上升至40%左右。物業管理覆蓋率的不斷提升,是我國新增物業管理市場容量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