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全球歷史發展中的幾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統稱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
200多年前,人類歷史上發生了一次意義重大的革命.這場革命就是產業革命.產業革命也叫工業革命,指資本主義的機器大生產代替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的革命.它既是生產技術上的革命,又是社會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18世紀中葉,產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1733年,一個叫凱伊的機械師發明了一種能大大提高織布速度的裝置—飛梭.為增加棉紗產量,1764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紡紗機(即"珍妮紡紗機"),把紡紗工效提高了很多倍.1769年,阿克賴特製成水力紡紗機.1779年,克朗普頓結合以上兩種紡紗機的優點,發明了"騾機",完成了紡紗環節的革新.1785年,卡特賴特發明水力織布機,提高織布工效40倍.1771年和1791年,英國率先突破手工場的規模,分別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家水力棉紡廠和織布廠.
隨著機器的大量發明和使用,機器的動力問題也迫切需要解決.人力和畜力早已被淘汰,水力又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需要一種方便,實用,大功率的發動機.1782年,瓦特製成了改良蒸汽機,使機械化生產沖破自然條件的限制,大大加快了產業革命的進程.各種各樣以蒸汽為動力的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機器的製造,又增加了對金屬原料的需求,這就促成了冶金和采礦業的繁榮.機器極大地提高了勞動效率,生產出來的產品堆積如山需要及時運出,同時還要及時運進原料,這又給交通運輸提出了要求.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製造輪船;1814年,史蒂芬森發明製造火車機車,實現了運輸行業的突破.
1840年前後,英國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了工場手工業,完成了產業革命.同時,比利時,法國,美國,德國,俄國等地的產業革命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這些國家的產業革命在19世紀內完成.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末進入產業革命時期,到20世紀初,也基本上完成了產業革命.產業革命把人類帶入了"蒸汽時代",使社會生產力極大地提高.它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對人類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產業革命的勝利和生產的大發展,使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制,顯示出在上升時期的歷史進步性.
第二次技術革命
在現代社會,電是人類不可缺少的能源.無論是生產勞動還是日常生活,電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感謝第二次技術革命,是這次革命把人類從蒸汽時代帶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次技術革命是開始於19世紀60年代~70年代的世界科學技術領域的一場重大變革.雖然它稱為第二次技術革命,但它決不是第一次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的簡單延續,而是有著新的含義.它是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的.從19世紀60年代起,一系列電氣發明相繼出現.1866年,德國工程師西門子製成發電機;1870年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了電動機,電力開始被用來帶動機器,成為取代蒸汽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話,電焊,電鑽,電車,電報等相繼出現.1882年法國學者德普勒發明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同年,美國著名發明家愛迪生在紐約創建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結成網路.電力作為一種新能源的廣泛應用,不僅為工業提供了方便而廉價的新動力,而且有力地推動了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誕生.
內燃機的發明是這一時期的又一大重要成就.1876年,德國人奧托製造出第一台以煤氣為燃料的四沖程內燃機.1883年德國工程師戴姆勒又製造出以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它具有馬力大,重量輕,體積小,效率高的特點,可以作為交通工具的發動機.1897年另一名德國工程師狄塞爾發明了一種結構更簡單,燃料更便宜的內燃機——柴油機,它非常適用於重型運輸工具.內燃機的發明在交通運輸領域引起了革命性的變革.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內燃機為發動機的交通工具如汽車,遠洋輪船,飛機,拖拉機以及軍用裝甲車,坦克等也陸續出現.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1870年世界石油產量只有80萬噸,到1900年就猛增至2000萬噸.
化學工業的建立也是19世紀晚期的一項重大突破.在無機化學方面,發明了以氨為媒介生產純鹼和利用氧化氮為催化劑生產硫酸的新方法.有機化學工業也有發展,人們開始從煤焦油中提煉氨,苯,人造染料等化學產品.當時還採用化學方法合成物質.1884年法國人夏爾多內發明人造纖維,後來人們開始生產人造絲.炸葯也是這階段化學工業的一大成就.1867年諾貝爾發明炸葯,80年代又改進了製造無煙火葯的技術並在軍事上廣泛應用.
第二次技術革命實現了科學與技術的真正結合,而且從一開始就超出一國的范圍,具有地域廣泛的特點,發展進程極為迅速.它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為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准備了條件,還在生產和管理方面引起了深刻的變革.
第三次技術革命
1969年7月21日,是世界科技史上最值得紀念的一天.在這一天,美國宇航員阿
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表面.他說:"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這的確是人類在征服宇宙方面的一個劃時代的重大突破,它是第三次技術革命最重大的成果.
第三次技術革命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技領域的重大革命.空間技術的利用和發展是這次技術革命的一大成果.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創了空間技術發展的新紀元,也極大地刺激了美國.1958年,美國也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但1959年蘇聯就取得了一項新成就:她發射的"月球"2號衛星成為最先把物體送上月球的衛星.正在美國人瞠目結舌之時,蘇聯宇航員加加林又在1961年乘坐飛船率先進入太空.美國不甘落後,開始了60年代規模龐大的登月計劃,終於在1969年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70年代以來,空間活動由近地空間為主轉向飛出太陽系.1981年4月12日,美國第一個可以連續使用的哥倫比亞太空梭試飛成功,並於2天後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飛船,飛機3種特長,是宇航事業的重大突破.1970年以來,中國宇航空間技術迅速發展,現已躋身於世界宇航大國之列.
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成果還表現為原子能技術的利用和發展.1945年美國成功地試制原子彈後,1949年蘇聯也試爆原子彈成功.1952年美國又試製成功氫彈.1953年~1964年間,英國,法國和中國相繼試制核武器成功.原子能的技術首先被應用於軍事領域,和平利用原子能工業也有一定發展.1954年6月,蘇聯建成第一個原子能電站.1957年蘇聯第一艘核動力破冰船下水.到1977年,世界上有2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核電站反應堆229座.
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利用和發展是另一重大突破.40年代後期的電子管計算機為第一代計算機.1959年出現晶體管計算機,運算速度每秒在100萬次以上.1964年達到300萬次.60年代中期,出現許多電子元件和電子線路集中在很小的面積或體積上的集成電路,每秒運算達千萬次,它適應一般數據處理和工業控制的需要,使用方便.70年代發展為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1978年的計算機每秒可運算1.5億次.80年代發展為智能計算機.90年代出現光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等.大體上每隔5年~8年,運算速度提高10倍,體積縮小10倍,成本降低10倍. 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銀河"大型計算機每秒也可計算上億次.從1980年開始,微型計算機迅速發展.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生產自動化,管理現代化,科技手段現代化和國防技術現代化,也推動了情報信息的自動化.以全球互聯網路為標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縮短人類交往的距離.同時,合成材料的發展,遺傳工程的誕生和資訊理論,系統論和控制論的發展,也是這次技術革命的結晶.
第三次技術革命就其規模,深度和影響來說,遠遠超過前兩次技術革命,它大大加速了現代生產力的發展,成為推動人類進步的巨大動力之一.
㈡ 世界軟體產業的發展史
問的題目有些大,但是世界軟體產業的發展的歷史和電腦發展史是密不可分的.
你可以去看看幾大軟體巨頭的發展歷史,其實就是世界軟體發展歷史的縮影
㈢ 現代產業體系的歷史淵源
現代產業體系,20世紀80年代在發達國家首先興起,即伴隨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虛擬經濟的成功,使傳統意義上的產業發展出現了新的更加具有戰略意義的盈利點,而且盈利能力非常強,從而使產業經濟學高度關注該方面的研究。
受虛擬經濟為支撐的服務業高速發展的影響,一中老時間,區域發展中提高GDP中服務業的比重成為衡量經濟發達與否的標志。很多發達國家均先後出台重大戰略舉措,設法鼓勵發展現代服務業,以促進產業體系的現代化。至21世紀初期,發達國家基本上全部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服務化,現代服務業成為GDP的中堅力量。
在跨國公司發展中,特別是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中,提高公司服務業占銷售收入中的比重,也成為競相發展的熱點。像岩氏美國GE公司,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努力,在「數一數二戰略」框架內,把原有沒有在全球做到前兩名的分支機構全部逐步出售或整合,而把整個公司發展的重點由著名製造業巨頭轉移到服務業為主的狀態,實現了所謂「服務化」的整體轉型。受其影響,很多公司發起企業兼並浪潮,企圖通過兼並,實現低成本擴張和高收益化,加快發展步伐,進入世界500強行列。其實,企業發展有自己的規律性,確實有部分企業在實現服務化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是,每一個企業家在擁有獨特優勢的同時,往往也有自己的劣勢,而且事業成功者,往往由於輿論的關系,會放大自己的優勢,掩蓋自己的劣勢,所以不少企業在實現服務化的路途上並不是一帆風順,也有很多企業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並沒有成功。特別是美國2007年10月爆發金融危機以後,過分追求虛擬經濟的不少企業,由於泡沫吹得太賣棗升多,遇到資金鏈條困難時,就無法運轉,導致一批原來世界著名的企業先後倒閉,或者瀕臨破產。因此,這一次世界金融危機為發達國家現代產業體系發展發出了警鍾,以虛擬經濟為支撐的發達國家的現代產業體系需要重新審視。
發展中國家,一直都以實現現代化為發展的重要目標,而現代化在產業方面的重要體現之一就是產業結構的現代化,核心是服務業佔GDP得比重和服務業就業人口所佔比重。因此,發展中國家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甚至模仿發達國家的做法,積極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科技含量高的現代服務業,促進現代產業體系的形成。至21世紀初期,發展中國家中,有一批特大型城市進入服務業為主的發展階段,服務業為傳統產業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資金支持、技術支持和全球化的市場支持,也為經濟全球化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
2007年,發源於美國的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影響之深出乎意料,為現代服務業,特別是以虛擬經濟為代表的金融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蒙上了陰影。因此,當代產業經濟學開始高度重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平衡問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產業平衡問題。以發展中國家為代表的制度經濟學家,則從制度的角度研究建立新的體制架構問題,包括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增加發展中國家發言權等敏感問題。
㈣ 歷史,我國的工業發展
一、近代工業的起步
洋務運動引進機器生產,傳播了自然科學知識,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創辦了第一批近代工業企業,這是不同於傳統手工業生產的新興工業形式。他的出現表明中國經濟領域近代化開始起步。
二、19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產生。
隨著封建經濟解體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由於外商企業的刺激和洋務運動的誘導,中國民族工業(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興起。代表企業:陳啟沅在南海創辦的機器繅絲廠。
三、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
主要是《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放鬆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成為戊戌變法運動的根本原因)。
四、「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出現了「黃金時代」,短暫繁榮。
其原因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鼓舞了民族資產階級;「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
五、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一戰」後,帝國主義卷土重來(尤其日本),民族工業再度受挫。抗戰勝利後,由於國民黨發動內戰等因素,民族工業停滯不前。
六、新中國的工業化
1、工業化的起步(1953~1956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
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發展生產力(工業化)與變革生產關系(三大改造)並舉;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
成就:①工業:鞍鋼、沈陽機械、長春汽車、東北工業基地形成。②交通運輸:武漢長江大橋、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的修建。
2、曲折發展(1956~1876年)
①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社會主義建設蓬勃展開。但出現「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左」傾錯誤,影響了工業化進程。
②成就:大慶油田的建成結束了靠「洋油」的時代;新興工業,如電子、航天、原子能工業從無到有。
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至今)
①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現偉大歷史轉折,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②從農村到城市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改革原由經濟體制中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建立起獨立的現代化工業體系。
③20世紀90年代後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1992年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進入新時期。
滿意請採納,謝謝
㈤ 世界煤炭產業的歷史發展
人類對煤炭的認識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古中國、希臘、古羅馬等地都有使用煤炭的記錄。距今大約2000多年前,古希臘開始開采和利用煤炭,而中國早在6800~7200年以前,煤炭就被發現和利用作為燃料,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國家。但是,由於生產力的限制,此時對煤炭的認識尚處於早期,柴草是當時最主要的能源。
直到17世紀後,隨著手工業的蓬勃發展,木柴作為燃料越來越滿足不了人類日益增長的需求,煤炭真正得到廣泛利用,取代木柴成為世界的主要能源。
18世紀開始,煤炭成為西方國家的主要工業和運輸能源。早期工業化國家發達的煤炭產業,為工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大量能源,為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蒸汽機的推廣旦喚,冶金工業的勃興及交通運輸的發展,都需要大量的煤炭。因此,各國幾乎都在產業革命的同時,迅速興起近代煤炭工業。18世紀中葉由於工業革命的進展,英國對煉鐵用焦炭的需要量大幅度地增加,煉焦爐應運而生。
隨著鋼鐵工業的興盛,西方工業國家,尤其是英國,迎來了「煤鋼時代」。此時英國的主要煤礦產區大都經歷了一個鋼鐵行業耗煤量占煤炭總產量的一半甚至七八成的時段,模罩凱但是其峰值大多出現在1870年之前。
伴隨著能源消耗和產業轉型,煤炭產業在20世紀初迎來了繁榮時期。二戰前,煤炭生產集中在美、英、德和(前)蘇聯,合佔世界總產量的3/4。1913年,世界煤炭產量13.20億t,佔世界一次能源總產量的92.2%,比1860年增加7倍,從而進入了能源「煤炭時代」。
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大批煤礦被關閉,眾多礦工被解僱,這又引發了不斷的煤礦工人罷工。與此同時石油的大量開發,又奪走了許多煤炭市場,迫使煤炭產量出現了下降和徘徊局面。20世紀30年代,煤炭產業進入了最暗淡、最困難的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加速了美國經濟的復興,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中期,美國煤炭產量迅速回升,支持了美國的戰爭和戰後歐洲的復興。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及大戰期間,煤化工也取得了全面而迅速的發展。1950年,世界煤炭產量比1913年增長39.8%,達18.18億t,佔世界能源消費的62.3%。
20世紀50年代開始,煤炭在工業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不斷式微,煤鋼時代的幾個傳統大國在二戰後也都不復當年之輝煌。新興的美國和石油一起逐漸成為世界的主導力量,天然氣與核能也在總的能源利用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總體而言,1950~1973年,是石油的黃金時代,其間煤炭產業發展緩慢。1951~1974年,是煤炭生產的蕭條時期,20多年間煤炭產量只增加12.2%。一些傳統煤炭生產國棄煤開油,西方國家的煤炭工業一度衰落。由於大量廉價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除煉焦工業隨鋼鐵工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外,工業上大規模由煤製取氣體燃料的生產暫時中止,不少工業化國家用天然氣代替了民用煤氣。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的石油化工飛速發展,致使以煤為基礎的乙炔化學工業的地位大大降低。
進入20世紀70年代末,石油危機使煤炭工業重現生機,產量加速增長,生產和利用都有很大發展。1980年煤炭產量達37.89億t,比1970年增長29.3%;1989年世界煤炭產量達48.8億t,比1976年增加50%;1990年世界煤產量達47.167億t,為悶哪歷史最高水平,比1980年增長59.4%。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世界煤炭生產發生戲劇性的變化,由20世紀80年代的高速增長變為負增長,1996年產量為46.3億t,比1990年下降1.8%。主要原因是:前蘇聯經濟嚴重滑坡,煤產量陡降,從1990年的7.03億t降至1996的4.192億t,下降40.5%;西歐國家逐步取消煤炭生產補貼,導致產量大幅下降,英國從1990年的0.944億t降至1996年的0.505億t,下降46.5%,德國從3.975億t降至2.351億t,下降45.8%;全球環境浪潮的沖擊,使發達國家煤炭需求減少,OECD國家煤炭總需求量從1990年的13.552億t煤當量減至1996年的13.35億t煤當量,減少1.5%;世界第1和第3產煤國中國和印度煤產量增長速度趨緩。此外,曾是世界主要產煤國的法國和日本,煤炭工業即將消失,1996年產量已分別降到990萬t和650萬t。
進入21世紀,縱觀當今世界各主要產煤國的煤炭工業,煤炭企業的發展正逐步走向集團化、集約化、信息化和國際化。除中國外,目前世界主要產煤國家的前4家煤炭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均在40%以上(美國45.8%、南非62%、澳大利亞64%),單井平均生產規模200萬t左右(德國280萬t、波蘭200萬t、英國180萬t)。
EIA近期發布的一篇報道稱:作為世界第一大煤炭生產國,2010年,中國的煤炭產量幾乎佔了世界煤炭產量的50%,是世界第二大煤炭生產國美國煤炭產量的3倍之多,差不多是繼中國之後十大煤炭生產國的產量之和。世界排名前五的中國、美國、印度、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煤炭生產佔了全球煤炭總產量的75%,總產量增長佔到了98%;而世界其他國家煤炭增長僅佔7%。2000~2010年間,全球煤炭產量上漲了66%,年產量一度超過80億t。
㈥ 概述我國及全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歷史及現狀。
世界汽車工業大致可以分為歐系、美系、日系、韓系。中國相對來說要落後一些,但正屬專於發展屬期。
歐系不用說了,是汽車業的鼻祖,特別是德國車,賓士、寶馬、保時捷、大眾,哪個不是大名鼎鼎啊。
美系:美國人一向科技發達,經過激烈的競爭,眾多的汽車公司最終變成三大。本來美國技術是很發達的,但美國人適合創新,而不適於製造,所以汽車業並不算美國最好。
日系:日本人善於學習,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同時日本技術也很發達,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出現了眾多的很有名氣的品牌。豐田、本田、日產等行銷全世界。
韓系:要說韓國人造車,比中國還遲,可是他們國家重視,加上善於學習,以性價比打入市場。雖然以前的質量很差,但現些年不斷改善,已成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可謂後起之秀。
中國車:中國因為一些國有企業固有的弊病,躺在合資的夢床上,漸漸失去了努力的動力,更別提創新了。倒是一些不是很大汽車企業,在困難的情況下,在合資車的夾攻下,不斷努力,不斷發展。
一句話:中國是汽車業大國,但不是強國。
㈦ 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經歷了那幾個階段
總體說來,世界汽車發展史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世界汽車工業快速發展階段
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在這一時期,賓士、福特、通用等20多家汽車公司相繼成立,汽車生產進入標准化流水線生產,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在汽車產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時,汽車技術也有了很大進步。變速器、四輪制動、獨立懸掛技術、壓減震器都是在這個時期發明的。
第二階段:汽車全盛時期
二戰結束後,歐洲各國大力發展汽車,產量從戰前的80萬輛增長到了800萬輛,增長了近10倍。在這個時期,日本也迅速崛起,至80年代,產量達到1100萬輛,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這一時期的汽車技術主要向高速,方便,舒適方向發展,流線車身,前輪獨立懸架、自動變速器、全輪驅動都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
第三階段:汽車企業兼並重組,汽車產量相對穩定
20世紀70年代後,世界汽車產量穩定在5000萬輛左右,發達國家汽車市場趨於飽和,各個公司之間競爭激烈。歐、美、日之間貿易摩擦不斷,而韓國卻在激烈的競爭中崛起,成功實現了技術跨越,成為世界汽車生產一個重要基地。這個時期汽車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是提高汽車安全性和降低污染。由於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汽車防抱死制動系統、安全氣囊、電子控制噴油和點火、三元催化劑等在這一時期相繼出現。
汽車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空氣污染及石油短缺問題的日益嚴重,利用混合動力車和電動汽車替代傳統汽油車和柴油車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問題。世界各國政府都在推動混合動力/純電動汽車的研究。美國能源部預測,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將占整個輕型汽車和卡車市場28%的份額,這將比2005年增加20%。現如今,汽車工業正經歷著一場革命,汽車正朝著智能、舒適、節能、環保的方向飛速發展。
㈧ 世界經歷過多少次工業革命
三次。
1、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
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壓迫,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資產階級通過革命和改革,逐漸建立第一次工業革命鞏固里自己的統治。
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的重大變革,是社會日益分裂成為兩大對抗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無產階級辛勤勞動,直接創造財富,卻相對日益貧困,他們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同時在和資產階級進行斗爭,工人運動興起。工業革命還促進了近代城市化的興起。
2、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19世紀70年代,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的趨勢加強,推動企業間競爭的加劇,促進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少數採用新技術的企業擠垮大量技術落後的企業。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到一定程度便產生了壟斷。
3、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8)世界產業發展史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對社會結構的影響
1、工業化國家的民眾日益分為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
2、資本家日益擁有更強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實力,在與貴族的對抗中取得優勢;
3、人類從此產生了大量的工業聚集,而影響了人類之間的關系。
工業革命對環境的影響
1、在工業革命之後,世界上的煤炭總量飛速下降;以及石油,天然氣(沼氣)等。
2、工業發展使二氧化碳,氟利昂,一氧化碳排放量急劇增加。
3、增加生產用地,使大量動物瀕臨或已經滅絕,生物鏈遭到破壞。惡性循環。
㈨ 在世界人類歷史發展上,共發生過幾次工業革命
共三次
第一次工業革命有時又稱產業革命(近年來一些學者認為這兩個概念之間有區別1),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一般認為,蒸汽機、焦炭、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
第二次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電動機,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1885年,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造了第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
第三次工業革命
Internet的前身是美國國防部60年代末期組建的網路系統APPAnet,最初只有4個節點。1983年,ARPANET分裂成為公用性的ARPANET和純軍用性的MILNET兩個網路,由這兩個網路互連形成的網際網路則被稱為DARPAInternet,簡稱Internet。後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非盈利性的公司(ANS)介入Internet的開發,使Internet得到迅速發展,歐洲各國及加拿大、日本等也將各自的計算機網聯入了Internet,目前,它已擴展到七大洲的150多個國家,差不多覆蓋了整個地球。Internet的通信量以每個月10%的速度增長。
internet的出現實現了計算機的互聯和資源的共享,使人類真正進入信息共享的社會,它對人類社會組織和生活的改變是革命性的,有人甚至將其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會以什麼為核心,這個問題需要根據現實的情況做出解答。筆者在這里試大膽做一猜想。所謂核心,必然是屬於廣泛的基礎性的領域,必然是新的領域,必然是能帶來生產力巨大進步的領域。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解決了很多問題,比如用機器代替人的體力,延伸人的耳、目、手、足等等,但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例如機器還不能具有人的智能,,還不能真正的做到聽說讀寫,理解自然語言,即還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機器還不具有小型化,即納米水平的機器人;還不具有特定的功能,人類到現在還不能製造出類似昆蟲的能飛行的機器人,因為無法製造出達到高速振動翅膀性能的裝置;人類還不能快速有效的改造自我的某些方面,如記憶力,如性格。如體力,而只能依照外界環境對人進行鍛煉,這種效果是很緩慢的;人類還不能隨意製造出身上的某個零件;人類還不能直接聆聽他人內心的想法;人類還不能很快的學完一些課程,例如五年的課程半年學完……
其中有些問題是屬於整個社會的問題,體現了全體社會的基本需求。而這些需求是在前幾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產生的。例如蒸汽機的出現對煤礦運輸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運輸業的發展對通訊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訊業的發展對製造業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製造業的發展對精密儀器儀表、自動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的工業革命也必然是因為上次工業革命對它們提出的更高要求。
那麼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發生在什麼行業上呢?先看化學工程類的行業。現代化學對新材料、新的高功能分子都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在節省能源上,各國的政策也是一樣的。再看機電工程業、通訊業、計算機業,它們對自動控制、人工智慧、信息處理上都提出了自己很高的要求。例如現代社會不是信息不足,而是信息污染,信息過剩,如何面對巨大的信息和有限的信息處理能力就是一個很突出的矛盾。再看環境領域。現在盡管各國對環境問題都比較重視,但該問題依然非常突出。農葯的污染、汽車尾氣的污染、工業生產帶來的廢水、廢氣、廢物依然不容忽視。還有一些行業,筆者就不例舉了。
這些問題的產生,迫切要求新的行業的興起,來解決這些問題。目前,除了各行業人員的努力,另有一行業對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很好的前景,這就是生物工程。它的應用面寬,前景廣闊。例如在環境業中,生物農葯可取代有污染的化學農葯,一些微生物可分解工業三廢,一些植物對吸收廢氣,改善空氣也有很好的作用,那麼將這些植物改造一下,能否使它們在污染處理能力上更高呢?是很有可能的。又如人工智慧,它的發展只有在對人腦機理有確切認識之後才能可能有大的突破,一些生物感測器只有依靠生物工程才能生產,生物計算機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再看化學工程業,化學生產效率的提高離不開強效催化劑,而現在已知,酶的催化能力最強,酶的研究與生產將為化學帶來革命。新材料,高功能分子上,生物材料,生物大分子具有很好的優勢。生物工程,是對生物產品的製造,它可以是生產,加工,研製和改造,它的巨大發展,必將對各行業產生沖擊性的影響。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改造也將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人本身就是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生物工程有可能成為未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但目前還不是。
第五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在我看來只有人工智慧可選,非它莫屬。因為機器的發展必將代替人的腦力勞動。各種定理、結論的得出,經驗的歸納,材料的整理,信息的歸類和消化,文章的草擬都可以由人工智慧機器來完成,機器的高度自動化,必將帶來一場更深刻、更廣泛的科學技術革命,必將對各行業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的政治、經濟、法律、道德、藝術、教育、社會風氣等等也將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這些暫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總之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人類社會帶來的深刻的變化,對第四次、第五次科學技術革命的預見可以使我們對未來做好更充分的心理准備,更使我們充滿信心,迎接科學風暴的到來!
㈩ 國際羊絨產業的歷史
山羊絨是世界上名貴稀有的特種動物纖維,紡織工業的高檔原料,被人們譽為「纖 維鑽石」、「軟黃金」。它是山羊為抵禦寒冷而在山羊毛根處生長的一層細密而豐厚 的絨毛,簡稱羊絨。氣候愈寒冷,羊絨愈豐厚,纖維愈細長。由於亞洲克什米爾地區 在歷史上曾是山羊絨向歐洲輸出的集散地,所以山羊絨在國際市場上習慣被稱為 Cashmere,中國採用其諧音為「開司米」。與其他纖維相比,羊絨具有光澤自然、柔 和、純正、艷麗等優點。
一、世界羊絨業的發展概況
1.產量概況 世界山羊絨的主要生產國家有中國、蒙古、伊朗、阿富汗、哈薩克
斯坦、吉爾吉
斯斯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國家。中國是世界上羊絨產量最大的生產國,約佔世界 總產量的 70%以上;蒙古生產羊絨約 20%,還有極少的一部分羊絨生產在其餘的國家。 由於山羊絨的重要經濟價值和多種用途,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澳大利亞、紐西蘭、蘇
格蘭、美國等也相繼開始發展山羊絨產業。
在中國,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寧夏、山西、河北、陝西、山東和 遼寧等地區是中國山羊絨的主要產區。內蒙古是中國絨山羊數量最多、產絨量最高的 山羊絨優勢產區.約佔世界羊絨產量的 1/3,素有「世界羊絨看中國,中國羊絨看內 蒙古」的共識。
2.質量概況 羊絨的價值受三種因素影響:細度、長度和顏色。國際紡織工業部
門對山羊絨的
細度要求以直徑 13.0~16.0μm 的為最好,在國際市場上直徑在 16.0μm 以下、長
度長的山羊絨價格最高,隨直徑加粗單價也隨之下降。顏色分為白絨、青絨、紫絨,
其中白絨最珍貴,僅佔世界羊絨產量的 30%左右。蒙古產的羊絨,顏色以青、紫為主, 約有 5%的白絨、70%的青絨和紫絨,長度為 35~37mm,細度在 13~15μm 之間。阿 富汗、伊朗、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等中西亞國家產的絨,顏色以深色為主,細 度粗,長度短,手感較差。阿富汗山羊絨纖維直徑為 16.5~17.5 μm;伊朗山羊絨 纖維直徑為 17.5~19 μm,只能紡織粗紡的羊絨製品:俄羅斯的頓河山羊絨纖維直徑 19.5 μm;土耳其山羊絨纖維直徑為 16~17μm:澳大利亞野化山羊絨纖維直徑 16.5~
16.9 μm。中國的山羊絨不僅細度好,纖維直徑為 13~15μm,而且白絨的比例較高, 約占 40%。
在中國北部地區,包括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遼寧等地,主要生產 長度 34~42mm 以上的白無毛絨.是針織服裝的主要原料;中部的陝西、山西、山東、 河北等地。產 22~32mm 的無毛絨,適合製作粗紡梭織產品。西藏的紫絨,以細度 14.8μm,長度 34mm 的手感好,顏色純正,風格獨特,受到市場的歡迎。遼寧白絨山 羊的個體產絨量較高。內蒙古的阿拉善絨山羊、阿爾巴斯絨山羊、二郎山絨山羊,以 及赤峰塞罕絨山羊生產的被稱為絨中極品「白中白」(長度 36mm 以上、細度 15.3μm 以下)和西藏選育的藏北自絨山羊生產的白絨,質量尤佳。
二、世界羊絨產業的貿易現狀
英國、義大利、日本、美國等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山羊絨進口國。據《中國海關 統計年鑒》統計顯示,2006 年義大利進口原絨 2254 噸,英國進口 408 噸,日本 345 噸,美國由於受經濟增長緩慢的影響,進口原絨較往年減少。對於羊絨出口國家,2006 年蒙古出口原絨 927 噸, 出口金額 2222.4 萬美元:哈薩克出 121 389 噸,出口 金額 151.4 萬美元;比利時出 121318 噸,出口金額為 226.4 萬美元:土耳其出 121119 噸;伊朗出口 115 噸。從全球格局看。近幾年羊絨產業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是美國 本土大生產企業逐步退出;其次日本的很多羊絨產業日漸萎縮。由於本國的高成本, 日本紡織業紛紛將工廠搬到中國生產。1989 年日本進口無毛絨過 1000 噸,2002 年進 口不足 400 噸。傳統的歐洲羊絨生產大國,如英國(曾經是世界上羊絨加工量最大的國 家,每年進口山羊絨佔世界貿易量的 60%)、義大利等國家。由於勞動成本高,也開始
將紡織企業向中國轉移。
由於羊絨生產的資源優勢,中國除國內生產的羊絨大部分在中國加工外,每年從 蒙古等國進口的 3000 噸羊絨也在中國加工。集中了全世界 93%的羊絨原料,主要出口 到日本、美國、義大利、英國、法國等 40 多個國家和地區,佔世界出口量的 80%。據 統計,2006 年中國羊絨及其製品出口 15.7 億美元,其中羊絨及無毛絨出口 3201 噸, 金額 2.38 億美元;羊絨衫出 1212087 萬件,金額 6.02 億美元;羊絨圍巾出口金額 為 4.3 億美元;羊絨紗及其他製成品出口金額為 3 億美元。較前幾年相比,中國的原 絨出口比例下降.羊絨製品出口增加。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後。受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形勢不景氣的影響。1998 年中 國羊絨出口價格下降,出口量也有所下降。1999 年羊絨生產過剩,價格下降到最低點 4.73 萬美元/噸,出口量達到歷史最高點 5074 噸,比 1998 年增長約 1.5 倍。2000 年國際市場有效需求增多,羊絨出口價格比 1999 年上漲 0.71 倍;但由於 1999 年羊 絨價格暴跌引發一些小企業紛紛倒閉,致使出口量下降 38%。這兩年國際市場波動較 大,超過了正常的需求量,造成外商庫存增加。此外,部分企業為了牟取利益,將含 絨量低的劣質羊絨製品出口到國外,引發多起退貨索賠事件,導致外商進貨十分謹慎, 2000 年羊絨出口訂單比 1999 年減少 30%。其中日本、美國、歐洲訂單降幅分別為 50
%、20%和 20%。從 2002 年開始,羊絨產業的出口量和價格呈現穩步發展,上下浮動
不是很大。
中國羊絨貿易受國際、國內政策影響較大。2004 年 1 月 1 日,中國政府取消了山 羊絨 13%的出口退稅政策,使生產羊絨的企業不得不按成本定價,出口價格攀升,從 源頭上整治了山羊絨無序出口的混亂局面,規范了競爭環境。2005 年 5 月 1 日,歐、 美等國家取消對中國紡織品配額限制,實現全球紡織品貿易一體化。但是,歐、美等 一些國家和地區擔心中國紡織品巨大的出口潛力。採取各種貿易救濟措施,對中國 20 種產品進行限制或設限調查。據海關統計,2005 年中國無毛絨、羊絨衫創匯額分別僅 為 3 億和 6 億美元。
三、世界羊絨產業的發展趨勢
在世界貿易環境日益平等的今天,羊絨產業會在更有綜合國際競爭力的地區得到 快速發展。從國內外羊絨產業的現狀和走勢來看,世界羊絨產業的發展將呈現以下特 點:
1.羊絨製品的消費邁向平民化,消費量逐年增加 在歐洲,羊絨製品的消費是高
收入階層的專利。從經濟學角度講,羊絨製品屬於
高檔消費品,無論是增加收入還是降低價格都會使需求量增加。隨著羊絨工業的發展
以及全世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羊絨製品正在逐步邁向平民化,消費需求逐年擴大。 很多國家的製造商也在致力於打造低價位羊絨衫,將其毛衣工業設置到低成本國家, 低價位使歐盟的羊絨衫進口迅猛增長。在法國巴黎國際服裝批發商展設立的純羊絨制 品展會上,參展商推出了 100%純羊絨的針織衫,賣給零售商以每件售價 17.5 歐元(約 合 180 元人民幣);零售商隨後將這些衣服賣給消費者的價格為每件 30~40 歐元。同 時,Gap、貝納通、Zara 和 Mango 等時裝品牌推出了售價幾十歐元的羊絨混紡產品。
2.配額制度取消後,羊絨市場將會出現重新整合的發展趨勢 取消配額制度後,
羊絨產業將會在全世界范圍內實現最優化的資源配置,羊絨產
業鏈條將在一個公平、自由、互利的全球市場競爭中重新發揮它的作用。因此,世界
所有羊絨企業都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國際市場上的羊絨衫有 3/4 是中國產品,但是真正掛中國品牌的不足 20%。前幾 年受配額限制,中國出口的羊絨製品大部分以 OEM 的開工進入國際市場,靠「貼牌」 低價售賣產品,使中國羊絨製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售價一直高不起來。2005 年羊絨製品 出口的平均價格為 30 美元,最低 16 美元,是英國蘋果牌羊絨製品的 1/4,是義大利勞 羅比亞娜牌羊絨製品的 1/3。而外國企業的貼牌售價是進口價格的 3~4 倍甚至 10 倍以 上,國外企業每批產品銷售 50%左右就能獲利,即使過季後廉價甩賣依然有利潤。
羊絨市場的競爭是綜合實力的競爭。隨著 2005 年全球紡織品配額的取消,國際市
場空間擴大,中國的羊絨製品生產能力將進一步釋放,中國羊絨業由於其資源優勢和
產品優勢,將吸引更多的國外資本、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等要素,加強與各國的合作.促 進中國羊絨業在質量、管理、環保、品牌等方面的發展,推動產業升級。而外國的一 些羊絨製品企業,即將面臨中國羊絨製品大量進入國際市場的沖擊,將會尋找勞動力 較中國更為廉價的發展中國家作為合作夥伴,開辟多元化市場。因此,羊絨市場將在 新的貿易環境下,重新整合。
3.中國的人民幣升值將導致國際市場的羊絨製品在短期內減少 中國是世界羊絨
及羊絨製品主要的生產和出口大國,而低價位是中國羊絨出口的
優勢,人民幣升值意味著羊絨出口價格的相對提高。此時會降低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
上的價格競爭力。羊絨出口企業還會遭受出口收入轉化成人民幣時的匯兌損失,降低 羊絨出口企業的利潤率。另外,2007 年人民幣升值、勞動力價格上升、原材料和能源 價格的上漲等導致生產成本增長,這將對出口貿易依存度大的羊絨企業造成短期沖擊, 尤其是嚴重影響那些以低價格取勝、科技含量較低的羊絨製品出口。
綜合以上因素,中國人民幣升值對國內外的生產成本產生了重大影響,將進一步 引導資本向更有利潤空間的產地轉移。因此,國際上的企業將在成本更低的國家投資
建廠。中國的羊絨生產企業短期內會在國內銷售羊絨製品;長期內從降低成本和增加 效益上挖掘潛力,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出口呈恢復性增長。
4.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創建自主品牌將成為世界羊絨市場競爭的主題 在面臨
環保和競爭環境嚴峻的影響下,世界羊絨產業的競爭逐漸由產品質量競爭
發展為個性服務和品牌價值的競爭。義大利、英格蘭、法國等國家不產羊絨,卻擁有
世界羊絨頂級品牌。而中國羊絨行業雖然已有幾十個知名品牌,但「走出國門」的自 主品牌卻寥寥無幾。中國羊絨最大生產企業鄂爾多斯集團一直嘗試在國外打自主品牌, 但在 2006 年出口產品中自主品牌僅占 10%左右,其他都由世界知名的服裝銷售商貼牌 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