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制約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政府行政干預過多
政府屬於非營利性機構,不能參與市場競爭,更不能直接壟斷經營權,這是政府機構的一般法則,是市場經濟對政府角色的基本要求。然而,回顧我國職業體育產業的發展過程,不難看出,政府行政部門在自身角色定位上存在盲區。盡管進行了改制,但這只是解決了名義上的身份,其實質並沒有發生改變,即擺脫行政主管的權威地位。因此,如果政府不對自身角色定位進行深刻的改變,就會干涉職業體育產業正常的市場運作規律,這不利於其可持續發展。
盡管政府行政干預可以推進職業體育產業的發展,但其給職業體育發展帶來的不利要大於利益。主要表現為:一方面,為了經濟效益、政績,有的政府部門不願意將一些大型體育賽事交給社會其他方按照市場規律舉辦,經常是政府行政人員主動出面經營。這不僅影響了社會各方力量舉辦職業體育運動的積極性,而且還給政府體育部門的行政管理帶來了相當困難。另一方面,政府行政干預不利於職業體育產業的市場化,不利於職業體育俱樂部之間的公平競爭,以及風險意識的形成,這導致了職業體育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利於其人才的最佳配置,最主要的是政府行政干預制約了職業體育經濟潛力的發揮,不利於我國職業體育產業的健全和完善。
(二)缺乏鼓勵其發展的優惠政策
職業體育產業覆蓋面廣、波及力強,其發展對國民經濟增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可以拉動消費、促進投資、解決就業等,還可以通過職業人員帶動全民參與體育鍛煉,增強全民身體素質。因此制定職業體育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對推動其發展以及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然而,關於採用什麼政策鼓勵社會舉辦體育項目,引導並擴大體育消費,我國政府並沒有明確的政策可供參考。
目前,我國出台的各類體育產業法律法規,大多都是採取一攬子的管理辦法,而對於管理的具體細節和各運動項目的規定模糊、不清晰,這使得法律法規缺乏可操作性,在其具體實施過程中會出現前後矛盾的情況。
(三)經營管理人才缺乏
我國現行的教育體系不利於職業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因為職業體育產業所需要的人才,不僅僅是只懂體育知識的人才,還需要既懂體育,又懂管理、經濟等的綜合型人才。而我國目前的教育體系是沿著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而進行的,這種教育體系使得成績好的人只想考入理想的高等院校,根本不可能重視體育;而那些成績很難進入高等院校且體育能力強的學生,為了進入高等院校就選擇體育生這條道路,他們大多隻能選擇體校、體育職業中專或者體育技術學校等培養體育人才的院校。
綜合來看,我國職業體育產業發展主要缺乏以下兩類人才:一是職業體育產業發展規劃的管理人才;二是體育產品的營銷人才和研發人才。這嚴重製約了我國職業體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無形資產開發力度欠缺
在我國,對職業體育產業的無形資產開發始於體育產業化改革之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國家明確了體育要「面向市場,走向市場,以產業化為方向」的基本思路。改革後我國開始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進行職業體育產業無形資產的開發,使其開始進行多渠道、多種形式的開發和利用。但對於其無形資產價值的認識卻仍然不高,對其開發和利用水平不高,開發層次缺乏深度和廣度,市場化運作水平不高,收益率較低,使體育無形資產在我國整個體育產業中所佔的份額不大、規模偏小,造成體育無形資產的嚴重流失。比如,在舉辦大型體育賽事時,並沒有對其影視播放權、廣告經營權和商業贊助權等進行嚴格管制,從而導致體育無形資產的大面積流失。
在我國,關於體育無形資產的理論研究也十分匱乏,更不用說設立專門的職業體育產業無形資產開發機構,與體育無形資產市場運營密切相關的中介、策劃、咨詢等服務組織發育遲緩,這使得無形資產管理嚴重滯後,很容易導致無形資產流失,開發雜亂無章,甚至各自為戰。例如,2008年,我國利用奧運會的契機,對無形資產的開發不管是在觀念和認識上,還是在實際操作上,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無形資產開發的內容更加豐富、數量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此外還有奧運會場地圖樣的裝飾品,如鳥巢和水立方等。這些都是有形資產的體現,而對於體育賽事的徽標、冠名權等無形資產的重視和開發遠遠落後於有形資產。因此從整體上看,我國職業體育無形資產開發的規模和實際的經濟效益還遠沒有達到應有的程度。
❷ 中國的體育產業化目前存在什麼問題
1.體育產業缺乏有關法律法規
我國體育產業起步較晚,法律制度還未建立起來。遇到法律問題,只能靠行業自律。由於企業素質的參差不齊,一些投機的企業給我國體育行業的誠信帶來負面的影響,嚴重削弱我國體育產業在國內、國際上的競爭力。
目前,我國體育產業從1995年頒布《體育產業發展綱要》之後才得到關注。目前,我國已頒布的體育產業方面的法規為56件,相對於600多件體育法規而言,所佔比例不足10%。在體育產業立法的效力方面,尚未出台高層次的中央級體育產業行政法規,只是在《體育法》第六章四十四條對體育經營做出了一般性和概括性的論述;以國務院令發布的有關體育產業的行政法規僅有《國務院關於加強彩票市場管理的通知》1件;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規章也僅有5件。而美國控制和管理美國體育產業和體育市場運作的主要法規就有15部。
2.體制不合理,管理不健全
我國政府職能部門既管理體育行業又辦體育產業,如體育俱樂部、彩票公司等。這種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體制,嚴重扼殺我體育產業企業的積極性,削弱其發展與創造空間,使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處於被動應對的狀態,阻礙了企業競爭力的提高。政府直接插手管理,使得管理較為混亂。
3.產業結構不合理
我體育產業主要集中在體育服裝、運動器材製造等體育用品,缺乏高附加值的產品,很難有新的突破。據美國沃頓計量經濟預測協會的統計,美國2003年的1031億美元體育產業總產值中,體育用品僅佔28%。而體育用品業占廣東省2003年體育產業的81.58%。可見,我國的體育產業還停留第一產業,而體育產業發達的國家體育產業已步入有高附加值的第三產業。
4.缺乏高素質的人才
目前,綜合性大學除了上海復旦大學在同中國奧委會合作培養的體育MBA外,其他綜合性大學尚未開設體育市場類型人才培養專業,這對迅速的體育產業來說是很不足夠的。我國體育產業存在的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說到底就是優秀人才數量不足問題。首先是缺少有遠見卓識的體育產業戰略家,其次是缺少高素質企業家、營銷人才、專業化的研發人才。
5.體拓展能力和國際開發能力不足,缺乏研發能力
由於我國體育產品研發能力相對較差,對新產品的開發,基本上都是下游產品,缺乏新意的產品。
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產品開發的科研機構、體育類大學院校還沒有開設關於體育產品開發的專業,體育產品的開發只能停留在自我摸索,單打獨鬥志局面。
❸ 求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SWOT-PEST分析!!!
1、優勢
1.1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體育產業消費比例增加
1.2體育內基礎設施建設快容速發展
2、劣勢
2.1體育產業內部結構有待優化升級
2.2體育用品業雖然在部分地區已形成產業集群,但科技創新和研發能力不足
2.3體育產業法規不健全,調控機制還未形成
2.4體育產業一是單薄,經營管理人才匱乏。
機遇和威脅你可以去MBA智庫文檔上看,這也是我那邊看到的。
❹ 影響我國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2 制約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2.1 體育產業缺乏必要的優惠政策
我國體育產業經過幾年的發展雖已有一定的規模,但遠未成熟,仍需各方面政策扶持才能夠從萌芽走向壯大。現實中,一些體育產業經營企業不僅缺乏政策上的扶持,而且經營活動中政府有關部門亂收費的現象還相當嚴重。甚至有的體育經營性場所每年都需向多個部門交納費用,大大加重了經營者的成本,客觀上影響了投資者的積極性。另外按新稅制,體育部門的稅收應為3~5%,而實際上,很多體育經營場所的收費按照文化娛樂行業標准15~20%收稅,這又是對投資者的一個負面影響。
2.2 區域社會發展不平衡
經濟體制的改革,帶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這一變革中,人們的體育文化觀念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革,體育健身娛樂活動逐步成為社會每一個成員的生活需求。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構成了體育市場的重要環境,對體育消費和體育市場的經營活動形成極大的影響力。由於我國經濟發展所存在的區域不平衡性,必然導致社會發展的區域性的不平衡,在經濟發展不同層次的區域間,產生了對體育市場的認識,體育消費的觀念,以及體育消費結構等方面的巨大差異。這種體育市場經營活動的兩極分化現象,對我國實現體育產業化、社會化的整體發展目標和體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十分不利。
2.3 政府過多的干預行為
多年來,我國的體育事業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體育市場的經營活動必然要遵循市場規律去運作。這就要求有關的行政管理部門必須轉變觀念,切實做到管辦分離,真正做好管理服務、積極引導,為體育市場的發展創造條件。目前政府行為在推進體育產業良性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這表現在,一些大型賽事政府部門仍不願意放手讓社會去辦,而是自己出面加以經營,從而影響了社會辦體育的積極性,同時又給體育執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2.4 體育產業人才缺乏
人才因素是體育產業發展中最活躍和關鍵的因素,人才問題關繫到我國體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人才的缺乏已嚴重製約了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就體育產業發展而言,當前我國缺三類人才:一是負責體育產業、體育市場規劃、監管職
能的行政幹部;而是高素質的體育企業家和體育經紀人:三是體育營銷人才和體育產品研發人才;要有效地解決我國體育產業發展過程中人才缺乏的問題,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確立人才為本的戰略思想,從加強體育產業人才資源能力建設、創新和完善體育產業人才工作的體制和機構等方面切實做好體育產業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工作。國家和有關部門應該不失時機地加大體育產業的人才培養力度,有利地促進我國體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5 開發和利用體育無形資產不夠,潛能沒有充分發揮
目前我國發展體育產業較注意有形資產的利用,而對體育無形資產的開發和利用不夠,如對各賽事和活動的會徽、會標、冠名權及指定產品,各協會、俱樂部自身標志、隊名價值等重視和開發不夠。體育產業的資產很大一部分表現為以上形態的無形資產,如英國以生產體育最終消費品的世界級大公司(曼聯集團)利用足球運動的影響力提升自己產品及公司知名度,使足球產業成為英國最大的體育產業之一。
❺ 如何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
進一步加強對「三農」抄的政策傾斜;
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支持,推動重要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
加快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
推進城鄉配套體制改革;
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體系;
科學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
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以上就是國家政策的一部分。
❻ 我國體育產業管理存在哪些方面的問題
我國的體育產業是隨著我國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逐步發展起來的,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體 育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體育產業的內部結構不合理
從體育產業的構成來看,體育產業是由本體產業、相關產業和其它產業所組成。在 體育產業發展初期,需要通過發展體育的相關產業和興辦其它產業來積累發展資金。由於體 育本體產業主要受政府調控,行業壟斷性較強,其發展規模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相關產業 中,主要是體育用品製造業發展較迅猛,但 就體育用品產業的內部結構而言,我國體育用品從 整體來看,自主開發、設計能力較低,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低,大都以來料加工 為主,還沒有形成自主開發的主導性體育產品。在整個體育產業結構中,主體產業所佔比重 較少,產業結構之間發展不協調。而要保持體育產業的持續、有效地發展,應確定體育產業 的合理結構,優先發展體育本體產業,通過體育本體產業的發展來帶動相關體育產業的發展 。
二、體育產業項目重復投資現象嚴重,缺乏整體規劃布局
近年來,由於人們的經濟收入的增加,對健身、娛樂、休閑的需求越來越大,導致 部分項目在投資、引進過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現象,如高爾夫球、保齡球、檯球、釣魚等 重復建設、重復投資,導致惡性競爭,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廣東省各地的高 爾夫球場已立項48個,現已建成27個,深圳僅保齡球場就已有34家,500多個球道,北京市 僅保齡球球道就已達2000道。在這些項目投資過程中,投資者缺乏必要的市場調研與市場預 測 ,過高地估計了中國體育產業市場發展的需求,企業過分追求短期超額利潤, 導致部分企業服務質量差 ,社會效益不明顯,經營業績不佳。
三、體育產業法規不健全,調控機制還未形成
目前我國出台的體育產業法規,大多是綜合性的管理辦法,對管理的每個環節和各 運動項目的規定不細致,缺乏可操作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會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因此,在 綜合 性規定的基礎上,應進一步制定有關實施細則,如體育產業經營的申辦條件、經營條件、從 業人員的資格認證等。由於體育產業在我國屬於新興產業,理論研究相對滯後於體育產業實 踐 的發展,政府對體育產業的管理還處於探索階段,有關調控機制還未形成。
❼ 我國當前存在的不平衡發展問題的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現:
1.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如經濟設施等。
2.地區經濟結構。如第三產業的比重。
3.人民生活水平。如消費。
4.人均收入。
主要原因:
1.自然資源分布不均衡以及開發建設程度的不同導致經濟發展不均衡
2.工業基礎,技術條件的差異導致發展不平衡
3.生態建設以及市場化運作程度等導致經濟發展不平衡
4.經濟發展政策導致發展不均衡
5.人才流動導致經濟發展不均衡
6.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的不均衡影響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
80年代到2002年,東部經濟總量佔全國的50.2%-57086%。中部人均GDP佔全國GDP的80%-75%。西部人均GDP佔全國人均GDP的70%-59%。城鄉差距達到3.2:1。
我國城鄉,地區發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現
大體有這么幾點:1.濟濟發展水平
2.文化發展水平及文化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3.公民政治權利不公平
4.總之,是發展權不公平,改革成果分配不公平
(對鄉村和落後地區的不公平也就是城鄉地區不平衡的表現
地區發展不平衡
國有制與不平衡發展
生產力發展不平衡
產業發展不平衡
城鄉
社會各階層之間的貧富
資源利用與產值不平衡
社會福利分配不平衡
人民意識與經濟增長不平衡
醫療 教育等社會資源分配不平衡
❽ 中國存在哪些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據報道,中國領導人日前做出的報告指出,中國目前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回充分的問題答,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創新能力不夠強。房地產投資的高回報會導致實體企業失去創新的動力,從而弱化全社會創新的步伐。
此外高房價還會導致青年科研人員想方設法掙錢買房,而無法專心從事基礎性和原創性的科研活動,而青年科研人員精力充沛、創新思維活躍,是全社會創新研發的主力軍。要想讓他們潛心投入到創新研發活動中,需要讓他們擁有住房等基本生活條件。
希望房價問題可以早日得到解決!
❾ 如何看待體育產業發展中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一)政府行政干預過多政府屬於非營利性機構,不能參與市場競爭,更不能直接壟斷經營權,這是政府機構的一般法則,是市場經濟對政府角色的基本要求。然而,回顧我國職業體育產業的發展過程,不難看出,政府行政部門在自身角色定位上存在盲區。盡管進行了改制,但這只是解決了名義上的身份,其實質並沒有發生改變,即擺脫行政主管的權威地位。因此,如果政府不對自身角色定位進行深刻的改變,就會干涉職業體育產業正常的市場運作規律,這不利於其可持續發展。盡管政府行政干預可以推進職業體育產業的發展,但其給職業體育發展帶來的不利要大於利益。主要表現為:一方面,為了經濟效益、政績,有的政府部門不願意將一些大型體育賽事交給社會其他方按照市場規律舉,經常是政府行政人員主動出面經營。這不僅影響了社會各方力量舉職業體育運動的積極性,而且還給政府體育部門的行政管理帶來了相當困難。另一方面,政府行政干預不利於職業體育產業的市場化,不利於職業體育俱樂部之間的公平競爭,以及風險意識的形成,這導致了職業體育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利於其人才的最佳配置,最主要的是政府行政干預制約了職業體育經濟潛力的發揮,不利於我國職業體育產業的健全和完善。(二)缺乏鼓勵其發展的優惠政策職業體育產業覆蓋面廣、波及力強,其發展對國民經濟增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可以拉動消費、促進投資、解決就業等,還可以通過職業人員帶動全民參與體育鍛煉,增強全民身體素質。因此制定職業體育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對推動其發展以及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然而,關於採用什麼政策鼓勵社會舉體育項目,引導並擴大體育消費,我國政府並沒有明確的政策可供參考。目前,我國出台的各類體育產業法律法規,大多都是採取一攬子的管理法,而對於管理的具體細節和各運動項目的規定模糊、不清晰,這使得法律法規缺乏可操作性,在其具體實施過程中會出現前後矛盾的情況。(三)經營管理人才缺乏我國現行的教育體系不利於職業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因為職業體育產業所需要的人才,不僅僅是只懂體育知識的人才,還需要既懂體育,又懂管理、經濟等的綜合型人才。而我國目前的教育體系是沿著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而進行的,這種教育體系使得成績好的人只想考入理想的高等院校,根本不可能重視體育;而那些成績很難進入高等院校且體育能力強的學生,為了進入高等院校就選擇體育生這條道路,他們大多隻能選擇體校、體育職業中專或者體育技術學校等培養體育人才的院校。綜合來看,我國職業體育產業發展主要缺乏以下兩類人才:一是職業體育產業發展規劃的管理人才;二是體育產品的營銷人才和研發人才。這嚴重製約了我國職業體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四)無形資產開發力度欠缺在我國,對職業體育產業的無形資產開發始於體育產業化改革之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國家明確了體育要「面向市場,走向市場,以產業化為方向」的基本思路。改革後我國開始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進行職業體育產業無形資產的開發,使其開始進行多渠道、多種形式的開發和利用。但對於其無形資產價值的認識卻仍然不高,對其開發和利用水平不高,開發層次缺乏深度和廣度,市場化運作水平不高,收益率較低,使體育無形資產在我國整個體育產業中所佔的份額不大、規模偏小,造成體育無形資產的嚴重流失。比如,在舉大型體育賽事時,並沒有對其影視播放權、廣告經營權和商業贊助權等進行嚴格管制,從而導致體育無形資產的大面積流失。在我國,關於體育無形資產的理論研究也十分匱乏,更不用說設立專門的職業體育產業無形資產開發機構,與體育無形資產市場運營密切相關的中介、策劃、咨詢等服務組織發育遲緩,這使得無形資產管理嚴重滯後,很容易導致無形資產流失,開發雜亂無章,甚至各自為戰。例如,2008年,我國利用奧運會的契機,對無形資產的開發不管是在觀念和認識上,還是在實際操作上,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無形資產開發的內容更加豐富、數量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此外還有奧運會場地圖樣的裝飾品,如鳥巢和水立方等。這些都是有形資產的體現,而對於體育賽事的徽標、冠名權等無形資產的重視和開發遠遠落後於有形資產。因此從整體上看,我國職業體育無形資產開發的規模和實際的經濟效益還遠沒有達到應有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