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在世界排名第幾(包括經濟實力,軍事實力)
經歷實力全球排名倒數(中國人多啊,又沒什麼產業,印度還有個軟體業),軍事實力這個真不知道,只知道中國吹牛第一,面子第一,實力坑爹
Ⅱ 國防工業屬於第幾產業
工業都屬於第二產業
Ⅲ 中國未來有發展的十大行業是什麼
這10大行業包括人工智慧領域,大健康領域,大數據領域,新物流領域,新能源領域,環境保護與改造領域,旅遊領域,智能家居領域,新零售領域,新型保險領域。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這10個領域確實是未來發展最有潛力的領域,很多大型企業甚至從現在開始就已經布局了,其實保守的估計,這10個領域最少要在未來30~50年左右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誰先起步的早誰就能佔領行業的頭幾名。其實我個人覺得人工智慧領域是最有發展潛力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3、軍事領域的應用
可以說在未來幾十年的發展當中,人工智慧被應用到軍事領域是必然的,就好像我們經常在科幻片里看到的一樣,機器人無論是在數據處理還是在反應速度上,面都優越於我們普通人,而且在危險區域勘察或大型規模戰爭的時候,機器人如果參與的話,會極大限度的減少人員的傷亡。
Ⅳ 什麼是國防科技工業體系
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即國防科技工業系統,是指由國家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軍工電子和配套等行業組合而成的工業體系。主管部門為工業與信息化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
國防科技工業已建構起覆蓋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軍工電子和配套等行業的現代化完整工業體系,成為國防現代化的重要物質技術基礎,成為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的骨幹力量,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和先進製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
(4)中國的產業國防以後的發展擴展閱讀:
國防科技工業作為國家戰略性產業,是軍民融合發展的重點領域,是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對提升中國特色先進國防科技工業水平、支撐國防軍隊建設、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國防科技工業作為國家戰略性高技術產業,涵蓋核、航天、航空、兵器、船舶、電子六大行業和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中國兵器裝備集團、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等中國十一大軍工集團。
Ⅳ 中國航天事業帶動了我國哪些行業的發展
怎麼說呢?航天事業帶動了科技行業、智能現代化、計算機行業的發展。所以這也是一項重大的發展方向。
回顧中國的航天之路,有希望,有辛苦,有驕傲,有忍耐。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以來,到2020年嫦娥5號完全關閉,中國航天事業經過64年,失敗也獲得了成功。 總體上我們經過以下階段,在各個階段烙下了時代的印記。
智能化和環境研究階段:對於這次嫦娥5號的成功發射,很多人說50年前人類實現了月球著陸和自主采樣,我們只是走在別人走過的路上,真的嗎? 很明顯,上世紀月球的熱度是美蘇爭霸的產物,是不劃算的投資,客觀上發展了科學技術,但實質意義不大。 這就是後來月球計劃長期擱置的原因。
反觀中國航天,不求速成,不斷攻陷基礎技術,我們的月球探測發射從未失敗,不斷創新科學技術的新高度,月球背負陸地,月球軌道沒有對接。 我們更新了新的宇宙記錄,中國的宇宙發展基於科學進步,推進民生福利。
Ⅵ 中國軍事工業 發展
辛亥革命前:
寫道以前還要從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建立內軍械所開始。
1、安慶軍械所
伴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始也是中國近代建立的第一個軍事工業企業,也是中國近代機械工業的發起。而洋務運動也推動了中國的三個方面的發展:1、創辦近代軍事工業 2、興辦新式學校派遣留學生出國 3、創辦近代海軍。1863年安慶軍械所造出我國第一條木殼小火輪,曾國藩命名「黃鵠號」 。製造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
2、江南製造總局
又稱江南製造局,1865年由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為晚清中國重要的軍工廠。但是晚清軍事基礎薄弱,每支步槍的成本高達17.4兩,而外國產品成本僅為10兩左右,再同治年間已經成為東亞是最大的兵工廠。1867年時,每天平均可以生產十五枝毛瑟槍和各式彈葯,除了槍彈之外,該局也在1868年生產出了中國第一艘自造的汽船(木製船身)惠吉號。1891年時,為中國首次煉出鋼鐵。到20世紀末,江南製造總局一年可以製造子彈9萬發,地雷200枚,槍支2000支。1996年改為江南造船有限責任公司,屬於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
3、漢陽鐵廠
1889年春由兩廣總督張之洞開始提案,1893年建成。辛亥革命前約年產生鐵8萬噸,鋼近4萬噸,鋼軌2萬余噸 。抗日戰爭時期 ,漢陽鐵廠部分冶煉設備內遷重慶,其餘被日軍侵佔。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收,作為敵偽產業清理結束。後在原漢陽鐵廠基礎上建成武漢鋼鐵公司。
4、輪船招商局
1872年李鴻章招商籌辦。1873年1月成立。總局設上海,1947年共有船460艘,33萬余噸。1948年成立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稱中國人民輪船總公司,香港仍沿舊稱。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
5、天津機械製造局
1867年由崇厚創設於天津。初名「軍火機器總局」。規模僅次於江南製造局。後由直隸總督李鴻章接辦,易名「天津機器製造局」。1893年增建一座煉鋼廠。該局分為東、西兩局。東局設城東賈家沽,以製造火葯、槍炮、子彈和水雷為主。西局設城南海光寺,以製造軍用器具、開花子彈及布置水雷用的輪船和挖河船為主。東、西兩局所產軍火除供應本省淮練各軍、兵輪、炮船外,還按時撥給吉林、奉天、察哈爾、熱河及分防在江南的水陸淮軍。此外,東局還附設有水師、水雷、電報學堂。1895年改稱「北洋機器製造局」。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天津時,被破壞。
6、北洋海軍
最後還要提到這個讓我們充滿了傷痛的海軍,正是因為甲午海戰的失敗。中國開始進入了清王朝毀滅的進程,從中法戰爭道甲午戰爭的9年中是19世紀中國相對穩定的幾年,中國的洋務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但是伴隨著甲午戰爭的爆發,《馬關條約》的簽訂造成了中國的大量賠款,相對的葉刺激了日本的野心,又名被北洋水師。當時北洋水師有船50餘艘,共計5萬余噸。卻在甲午海戰中損失殆盡。這也是中國更加沒落的開始。
辛亥革命----新中國建立
這期間中國出去軍閥割據的場面,中國沒有更多的心思去發展自己的兵工企業,各個軍閥只想怎樣才能擴大自己的地盤,根本就沒想到民生,別說發展工業呢?只有大批的進口一些外國的武器裝備。怪就怪在清朝這個王朝,始終抱著「騎射乃滿州根本」這種白痴的念頭,導致火器的不能發展,也把中國天才的火器發明家戴梓斷送了發明的念頭。清王朝的時候別的國家可每閑著所以說,外國的火器比中國先進的多了,在1915年義大利人B•A•列維里設計的連發槍,奠定了沖鋒槍的基礎,而中國還是在爭地盤中煎熬著。所以說這個時期中國在軍工方面已經被世界拉大了距離。中國處於軍工發展的停滯階段。
新中國建立以後:
中國處於剛建立階段,很多武器都是繳獲日本的或者是繳獲國軍的武器,而沒有自己的大規模武器製造工廠,或者說只能製造一些手榴彈一類的東西而已。當需要武器的時候只能從蘇聯進口,而蘇聯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
蘇聯,早在跟德軍在東線戰場作戰的時候,蘇聯內部相對比較穩定,沒有內部戰爭,所以東線作戰不耽誤他自身內部的軍事設備的研製開發和生產。比如二戰期間蘇軍裝備的Ppsh-41型沖鋒槍也就是波波莎和著名的T-34中型坦克就給德軍予以沉重的打擊,因為蘇聯有軍事基礎,當蘇聯佔領德國前,德國的鋼年產量達到2084萬噸,而蘇聯那時候也有1832萬噸。這還是1940年的時候,而中國到了1949年的時候才15.8萬噸。隨著蘇聯從德國的撤軍,西德的一些煉鋼設備,和軍機械製造設備都80%被蘇聯拿走,包括從中國東北撤軍的時候從中國拿走的一些東西,可以想像到蘇聯是一個多麼無恥地國家。
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還有幾年的內戰,所以中國那時候的重工業根本就不值得一提,新中國成立後,90%的重工業都在東北,而東北又經過日本的建造,洗手。蘇聯人的洗手。等到新中國成立的時候,蘇聯紅軍拿走了大部分的重工業機械。重工業開始興建,但是也走過一段彎路,大煉鋼鐵就是一個誤區。但是中國設計到軍事重裝備的設計方面還是一窮二白的境界,沒有經驗。因為中國新政府是從什麼都沒有的身份起家的,和國民黨不同。這也是開展大煉鋼鐵的原因,最終導致材料的浪費。
因為淵源的關系,中國還是跟蘇聯走的比較近的,所以中國的武器裝備也是走了蘇聯的路子,中國的很多武器都跟蘇聯和或多或少的有點關系。
現代,中國根俄羅斯的關系比較融洽了,而中國的武器,發展史還是比較短,而俄羅斯不一樣了。有自己的軍工業長時間發展歷史,盡管跟強盜有關系,但是這是過去了,現在出口中國的武器只有幾種武器了,相對來說中國的一些武器可以自己研製開發製造了,當然是在俄羅斯武器基礎上。而且可發展了一些更高的功能。
中國軍工的發展離不開一些專業技術人員,這些專業人員是中國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中國重裝備的發展還是要靠這些人一手一手來研製,總之祝願祖國早日屹立在世界軍事研發強國之林。
以上個人倉促時間寫出來的,如有不對的地方請拍磚。
Ⅶ 國防工業企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面臨哪些問題
國防工業企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面臨哪些問題
軍民融合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但現階段國防工業企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仍面臨一系列問題。中國國防工業企業協會會長劉東奎8日表示,將建立軍轉民與民參軍、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產業促進、金融服務和國際合作五大服務平台,促進軍民資源雙向轉移、良性互動。
中國國防工業企業軍民融合產業聯盟8日在北京宣布成立。劉東奎說,適時成立聯盟,堅持「軍民融合、凝聚資源、協同創新、服務產業」為宗旨,有望推動軍民融合產業效益最大化、助力企業自身核心業務拓展。
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十幾萬家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很多高新技術企業在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產業方面可與傳統軍工企業相比肩,但卻只有上千家民營企業進入軍工行業。
對於現階段軍民融合面臨的問題,劉東奎列舉:從企業外部來看,軍民融合管理體制不夠順暢,軍民融合行業壁壘亟待突破,軍民融合科技創新體系急需建立。從企業內部來說,企業產權與組織機構互相適應融合發展的要求,企業軍民統籌的戰略和機制尚需加強,軍民產業與創新應用不能滿足供給側需求,國防科技企業抗風險能力弱,穩定持續發展能力不足。
「國防科技工業是軍民融合的天然載體和核心領域。」劉東奎說,未來要著力搭建軍民協同創新展示引導平台,提供與其他企事業單位相互促進和交流合作的機會,進一步促進聯盟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平台落地。
工業和信息化部軍民結合推進司有關負責人表示,要不斷優化有利於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政策制度環境,打通阻礙融合的堵點。「希望聯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優化軍民融合產業鏈,促進軍民兩用技術和產品推廣應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與國防協調發展司有關人士說,積極探索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新模式,聯盟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凝聚和平台服務功能,發揮成員單位的科技、市場等優勢,大力促進相關產業軍民深度融合發展。
據了解,該聯盟由中國國防工業企業協會、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單位共同發起。
Ⅷ 中國軍事工業詳細情況
建立起完整的國防體系 部分技術達到世界前沿 但總體上還落後西方發達國家10到20年
Ⅸ 軍事工業的世界現狀
世界軍事工業經過冷戰時期的擴張及其以後的調整,21世紀初仍保持著相當大的規模,不僅分布於世界近百個國家和地區,而且覆蓋了航空、航天、兵器、艦船、電子、核等多個行業,產品范圍極其廣泛。21世紀初,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瑞典、以色列、印度和中國10個主要國家直接參與軍事工業的,參與國防,軍工企業超過15000家。2001年,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瑞典、日本、以色列、印度10個主要國家軍事工業產值達3000億美元,約為這10個國家GDP值總和的1.42%。
在世界軍事工業中,以美國的規模最大,其軍事工業產值高達2000億美元,約佔美國GDP值的2%。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其它主要國家的軍事工業產值在90~260億美元之間,與各國GDP的比值在0.6%~4.1%之間。軍事工業產值佔GDP值的百分比最多的國家是以色列,高達22.8%。俄羅斯軍事工業的直接從業人員最多,約為300萬人;美國超過100萬人,其它主要國家的軍事工業直接從業人員在2~35萬之間。美國的軍工企業最多約上萬家,其中約65%的企業是從事軍事電子並兼營民用電子的企業。日本的軍事工業幾乎完全「寓軍於民」,所以直接從事國防科研的大型機構只有1家,大型軍工企業也只有17家。各國國防研究與發展(R&D)費和裝備采購費對軍事工業的發展及規模有重要支撐作用。2001年,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6國的國防研究與發展(R&D)費的總額為542.24億美元,裝備采購費總額為807.51億美元,分別占以上6國國防預算總額的13.09%和19.5%。
雖然經過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重組、收縮,主要國家現有的軍事工業生產規模仍然大大超出了滿足各自武器裝備采購的需求,各國國軍事工業都以相當大的規模和能力生產出口軍用產品和民用產品,大力爭取在國際軍貿市場和民品市場的份額,以保持本國軍事工業的不斷發展並為本國的經濟競爭力作出貢獻。2001年,美、俄、法、英、德、意6國的軍事工業產值總計為2745億美元,是這6國武器裝備采購費總和807.51億美元的3.4倍。其中俄羅斯的軍事工業產值約為124億美元,更達到本國裝備采購費8.18億美元的11倍之多。顯然,上述國家即使不從其它國家采購武器裝備,完全依靠本國產品來滿足武器裝備的需求,也根本無法支持軍事工業的現有規模和持續發展。實際上,主要國家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軍事工業產品用於出口。2001年,俄羅斯軍事工業武器與軍事裝備的出口銷售額達到44億美元,約佔俄軍事工業產值的35.2%;英、法兩國的軍事工業產值中也分別有31.3%和22%的產值為出口產品銷售額。另一方面,主要國家軍事工業的民品產值約占總產值的一半,如2001年,俄羅斯軍事工業民品產值的份額就為總產值的47%。但是,即使這樣,在一些國家現有軍事工業的許多產品領域中,依然存在相當規模的生產力過剩。以美國為例,在固定翼飛機、大中型運載火箭、潛射戰略導彈和艦船的生產上只使用了不超過現有規模50%的生產能力。
21世紀初的世界軍事工業是由多個與國防緊密相關的產業或行業組成、具有從科研、生產到維修職能的完整的科學技術與產業體系,其產品不僅包括所有武器裝備也涉及大量的經濟、科技及其它非國防產業的民用產品。大多數國家的軍事工業由多種科研部門和多層次不同類型的企業構成,這些組成部分的產權所有制一般都包括國有制、私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等多種所有制。
經過200多年的發展,當今的世界軍事工業由兵器、艦船、航空、核、航天和軍事電子六個主要行業以及軍事工程等其它部分構成。六大行業既各有其特點和獨立性,相互間又有一定聯系,其中航空航天兩個行業之間的聯系最為密切,在美國、歐盟國家和俄羅斯等主要國家甚至將其統稱為航空航天工業。各國軍事工業各行業的規模和產值比重各不相同,但是在美國、俄羅斯、法國等主要國家中以航空行業或航空航天行業的規模、產值所佔的比重最大。如,2001年美國的航空工業產值和航天工業產值分別占其軍事工業產值總額的42%和19.5%,俄羅斯的航空航天工業產值總計占其軍事工業(不含核工業)產值總額的42%。
軍事工業的產品大多是六大行業各自獨立研製、生產的產品,即基本上是由一個行業單獨完成研製生產的產品。但是也有一些重要軍事工業產品是跨行業的產品,即由兩個或更多個行業協作、共同完成研製生產的產品,例如核潛艇、彈道導彈核武器和潛射核導彈武器系統就分別是由艦船與核、航天與核、艦船和航天與核兩個或三個行業完成研製生產的產品,太空梭則是具有航天、航空兩個行業特點的產品。今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空天飛機、核推進航天器、天基激光器等一些軍事工業新的重要產品上,行業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這對軍事工業的行業結構產生也將一定影響。
軍事工業的產品一方面按其用途即是否用於軍事目的分為軍品和民品兩部分產品,另一方面又根據產品的特性、功能分為不同類型的產品。21世紀初,在軍事工業的產品結構中,軍品與民品的比例大致各占約50%。2000年,全球軍事工業的十大企業中有6家企業的軍品銷售額超過各自產品銷售總額的50%。同時,這十大企業的總銷售額約為2038億美元,其中軍品銷售額約913億美元佔45%,民品銷售額約1125億美元佔55%。按產品自身的特性、功能、作用或在各行業中的地位,軍事工業產品分為基本產品、配套產品和輔助產品三類產品。基本產品是代表各行業基本特徵的產品或各行業的核心產品,一般為武器、武器系統或獨立應用的民用系統。如航空行業的飛機、直升機,航天行業的導彈、航天器,兵器行業的坦克、火炮,艦船行業的水面艦、潛艇,軍事電子行業的自動化指揮、控制系統,核行業的氫彈、核電站等。配套產品是根據基本產品的任務而設計並安裝在基本產品上的設備、裝置或以基本產品為系統的分系統產品。如飛機的發動機、導彈的推進系統和戰斗部等,坦克、艦船上的通信設備、導航設備、雷達等。這里也包括其它行業提供配套產品,如軍事電子行業向各行業提供的光電設備、元器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