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技術路線圖的定義
技術路線圖的定義:是什麼?
技術路線圖在世界范圍內已經得到廣泛應用,但並沒有統一、規范的定義。下面列舉幾種相對權威機構的定義。
美國定義技術路線圖是特定領域願景的未來延伸。該願景集合了社會集體智慧和領域領袖的看法,是特定領域發展方向的地圖。
英國定義技術路線圖是特定領域利益相關人對發展方向、發展程序、發展能力和發展目標的認識。
加拿大工業部:技術路線圖是一個過程工具,幫助識別行業/部門/公司未來成功所需的關鍵的技術,以及獲得執行和發展的這些技術所需的項目或步驟。
台灣定義技術路線圖是融合了理想、知識、企業與政府資源、投資與管控流程等的願景圖。
Technology roadmapping is a planning process that gives decision-makers a means to identify, evaluate and select among strategic alternatives for achieving technological objectives.
Robert Galvin(Moto前CEO):技術路線圖是對某一特定區域的未來延伸的看法。該看法集中了集體的智慧和最顯著的技術變化的駕馭者的看法。一般是採用繪圖的形式表達出來的,可成為這一領域可能發展方向的一個詳細目錄。
技術路線圖是指應用簡潔的圖形、表格、文字等形式描述技術變化的步驟或技術相關環節之間的邏輯關系。它能夠幫助使用者明確該領域的發展方向和實現目標所需的關鍵技術,理清產品和技術之間的關系。它包括最終的結果和制定的過程。技術路線圖具有高度概括、高度綜合和前瞻性的基本特徵。
技術路線圖的橫坐標是時間,縱坐標是資源、研發項目、技術、產品和市場。適用於企業產品研發、產業發展規劃和區域或國家戰略規劃。
技術路線圖是一種結構化的規劃方法,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歸納:它作為一個過程,可以綜合各種利益相關者的觀點,並將其統一到預期目標上來。同時,作為一種產品,縱向上它有力地將目標、資源及市場有機結合起來,並明確它們之間的關系和屬性,又預測未來;作為一種方法,它可以廣泛應用於技術規劃管理、行業未來預測、國家宏觀管理等方面。 技術路線圖最早出現在美國汽車行業,汽車企業為降低成本要求供應商提供他們產品的技術路線圖。20世紀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早期,摩托羅拉和康寧公司先後採用了繪制技術路線圖的管理方法對產品開發任務進行規劃。摩托羅拉主要用於技術進化和技術定位,康寧公司主要用於公司的和商業單位戰略。繼摩托羅拉和康寧公司之後,許多國際大公司,如微軟、三星、朗訊公司,洛克-馬丁公司和飛利普公司等都廣泛應用這項管理技術。2000年英國對製造業企業的一項調查顯示,大約有10%的公司承認使用了技術路線圖方法,而且其中80%以上用了不止一次(C.J.Farrukh, R.Phaal, 2001)。不僅如此,許多國家政府、產業團體和科研單位也開始利用這種方法來對其所屬部門的技術進行規劃和管理。
技術路線圖真正的奠基人是摩托羅拉公司當時的CEO—Robert Galvin。當時,Robert Galvin在全公司范圍內發動了一場繪制技術路線圖的行動,主要目的是鼓勵業務經理適當地關注技術未來並為他們提供一個預測未來過程的工具。這個工具為設計和研發工程師與做市場調研和營銷的同事之間提供了交流的渠道,建立了各部門之間識別重要技術、傳達重要技術的機制,使得技術為未來的產品開發和應用服務。
摩托羅拉的經驗引起了全球企業高層管理者的注意。20世紀90年代後,企業對於技術路線圖的興趣空前高漲,技術路線圖被迅速應用到各個領域,而技術路線圖作為一種工具和方法也在不斷發展、完善。技術路線圖已經是公認的技術經營和研究開發管理的基本工具之一。 目前為止,國際上已成立了兩個專門的技術路線圖研究中心,分別是:普渡大學的技術路線圖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Technology Roadmapping at Pure University)和劍橋大學的技術管理中心(The center for Technology Management within the Institute for Manufacturing at Cambridge University)。一些學術機構、大學和企業聯合組織召開技術路線圖討論會,如2006年4月,劍橋大學、飛利普半導體公司、波音公司、大不列顛航空、羅斯·羅易斯(Rolls Royce)、依萊克斯公司(lectrolux)、BAE系統公司、德國夫朗霍夫研究所等聯合召開技術路線圖應用經驗交流會。另外,在網路空間中技術路線圖的論壇主要有:Strateva—以美國為基礎的軟體和咨詢公司(一個月一次)和歐洲TRM Users Group(TRMUG)(一個季度一次)。
技術路線圖研究中,當前比較關注其具體應用,即將技術路線圖的方法實際應用到具體領域,解決本領域的問題。例如,劍橋大學技術管理中心提供了一個技術路線圖文章清單,這些文章來自公共領域,共有500多篇,涵蓋了科學、技術及工業等領域。對它們進行的統計分析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技術路線圖應用領域統計表 一般科學 2 能源工業 61 物理學 13 汽車和運輸行業 14 天文學 9 電子行業 23 航空宇宙 19 製造業 17 生命科學 32 建築業 15 健康護理 23 國防工業 15 地球科學 9 一般工業 43 化學和化工 10 政府和政策 45 材料科學 26 信息和通訊技術 71 從國外對技術路線圖研究的狀況看,對技術路線圖繪制方法的研究還比較少。2001年,劍橋大學技術管理中心開發了一種 「T-Plan」技術路線圖的方法,能夠幫助用戶迅速繪制出所需要的技術路線圖。通過對劍橋大學技術管理中心提供的技術路線圖研究的大約60篇核心學術論文進行統計,技術路線圖方法方面的論文僅佔28%(技術路線圖應用方面的論文佔32%;技術路線圖綜述方面的論文佔40%)。從研究機構性質的角度看,劍橋大學技術管理中心和普渡大學的技術路線圖研究中心提供的近50個研究技術路線圖的網路超鏈接中,科研部門和企業對技術路線圖的應用研究佔有很高比重,而專門研究技術路線圖的機構或網站僅有3家。由此可見,國外技術路線圖在應用方面發展非常快,其應用的覆蓋面也非常廣。
此外,技術路線圖的其他方面也有發展,如,一些機構已經設計出了技術路線圖軟體,比如加利福尼亞州一家名為Learning Trust的公司基於摩托羅拉公司技術路線圖的方法設計出了名為Geneva Vision Strategist的技術路線圖繪制軟體。Roadmap Technologies公司開發了名為RoadMap Global Planning Solution的軟體系統,具有預測、情景分析、風險管理等功能。普杜大學技術路線圖中心已經開始通過持續性的教育來發展技術路線圖和技術管理,例如,開設研究生課程,使用技術路線圖設計大學課程,組建技術路線圖小組,為公眾提供更多技術信息等等。麻省理工學院也開設了技術路線圖方面的課程。
同國外相比,國內關於技術路線圖的研究和應用還比較少,但已經開始認識到技術路線圖的重要意義,探索性地開展了一些研究。王瑞祥(2002)綜合地分析了技術發展藍圖(技術路線圖)的定義、工作流程、所需條件等。顧鋼(2004)則通過介紹美國和歐洲制定的氫能技術路線圖,對我國加快發展氫能提出了一些建議;劉海波(2004)等專家從技術經營的角度介紹了技術路線圖,以及技術路線圖的產生和作用;李雪鳳和仝允桓(2004)對技術路線圖的概念、特點、作用、分類及其繪制進行了系統的介紹。譚毅(2005)還藉助台灣納米技術路線圖的案例,對技術路線圖架構、創新意義以及在產業創新模式中的應用進行了探索。2005年北京長城戰略研究所開展的《企業研究報告》中,第10期詳細介紹了技術路線圖的緣起、定義和類型,技術路線圖在技術創新中的應用,企業如何制定技術路線圖以及技術路線圖作為一種戰略工具為自主創新服務等等。
㈡ 鄉鎮產業發展規劃如何寫
鎮產業發展規劃
為加快我鎮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合理配置空間資源,優化產業布局,提高產業競爭力,引導農業商業化,加速我鎮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促進我鎮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確保農民增收致富,特製定2011-2020年全鎮產業發展規劃。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全鎮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堅持大力度、全方位扶持龍威、陽光等麵粉加工企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堅持多思路、多渠道培養發展商貿流通業、文化旅遊業、生態旅遊業等第三產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完善服務體系為保障、創新機制為動力、增效增收為目標,應對市場調結構、依靠科技興產業、發揮優勢創品牌、夯實基礎增動力,加快全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
(二)總體目標。通過產業布局的引導調整,實現全鎮糧食穩定增產,全鎮農產品商品率提高,農業增加值持續增長,第二產業比重明顯提高,旅遊、商貿流通等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迅速崛起,建立分工恰當、布局合理、特色突出、資源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和諧的產業支撐體系,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快,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邁出新步伐。
主要指標:至2020年,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佔比40%,全鎮糧食穩定增產,全鎮農產品商品率達提高,農業增加值持續增長,其中糧食、畜禽、蔬菜產值分別占農業總產值的50%、30%、20%;第二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0%;商貿流通、旅遊等服務業佔比3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000元以上。
二、產業總體布局
按照布局區域化、生產規模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編制我區農村產業發展區域規劃:
1、商貿流通業:我鎮是河南進入河北的南大門,漳河生態園區規劃建設高速路入口,我鎮藉此可在兩小時內到達鄭州、石家莊,同時經此可轉蘭青線到達山西、陝西,向東可到山東。經講岳線往東可達山西,四省通衢,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四通發達,可借107國道、京廣線、京珠高速、中華路、講岳線為依託,爭取在五到十年時間內在講武城車站至漳河生態園區之間形成倉儲物流企業群。
2、文化旅遊業:我鎮有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可打造以前港天子冢、劉庄蘭陵王、北朝墓文化、漳河生態園三國影視城為依託的精品文化旅遊線路。
3、麵粉加工業:講武城鎮是農業大鎮,糧食主要生產小麥,玉米等。在我鎮轄區內有龍威面業、陽光面業等大型麵粉加工企業,年加工麵粉均在10萬噸以上。另有許多小型麵粉加工企業,可引導這些企業拉長產業加工鏈,向深加工發展,增加產值。
4、畜牧養殖業:目前講武城鎮轄區內有養豬場十多個,養牛場3個,養雞場十多個,主要是高錄、大冢營、朝冠、西陳、北白道幾個村。努力促使我鎮養殖企業擴規上檔。
5、糧食種植業:我鎮是農業大鎮,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糧食種植主要分布在京廣線以東的村莊。我鎮要加大優良品種的推廣,提高機械化水平,大力發展「兩高一優農業」,確保糧食增產增收。
6蔬菜種植業:我鎮緊鄰古鄴蔬菜批發市場,種植蔬菜的村主要是三高錄、小寨、東、西陳南、北白道。目前有李明生育苗基地等具有規模的瓜果、大棚蔬菜基地,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爭取在五到十年時間內建成省級蔬菜瓜果生產基地。
7、生態旅遊業:又指觀光農業,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遊業。具有保護環境、生態美化環境和觀光旅遊等功能的農業,是將農村的空間和農產品等農業資源作為觀光資源加以開發和充分利用,以期產生除農業生產之外新價值、與觀光相適應的一種農業形態,具有觀光、採摘、休閑、教育等功能,能提供相應觀光服務設施的單位,包括觀光、採摘、垂釣等。結合漳河生態園得相關規劃,在我鎮民有北乾渠以南大力培育出具有我鎮特色的生態旅遊業。
鎮人民政府
二〇 年 月 日
㈢ 什麼叫技術路線
技術路線是指申請者對要達到研究目標准備採取的技術手段、具體步驟及解決關鍵性問題的方法等在內的研究途徑,應盡可能詳盡,每一步驟的關鍵點要闡述清楚並具有可操作性。
技術路線一般是指研究的准備,啟動,進行,再重復,取得成果的過程。多見於理工科和軟科學。
技術路線圖是指應用簡潔的圖形、表格、文字等形式描述技術變化的步驟或技術相關環節之間的邏輯關系。它能夠幫助使用者明確該領域的發展方向和實現目標所需的關鍵技術,理清產品和技術之間的關系。它包括最終的結果和制定的過程。技術路線圖具有高度概括、高度綜合和前瞻性的基本特徵。
技術路線圖的橫坐標是時間,縱坐標是資源、研發項目、技術、產品和市場。適用於企業產品研發、產業發展規劃和區域或國家戰略規劃
㈣ 產業技術路線圖的介紹
產業技術路線圖是在產業技術規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20世紀中後期逐步專興起的一種由單個產業內部誕生屬的技術預測和技術規劃方法。產業技術路線圖作為產業戰略集成規劃方法已經在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得到廣泛應用,並證明是一個行之有效的科技創新管理工具。近年來,我國也嘗試使用技術路線圖這一新興管理工具進行產業層面的技術規劃,廣東省等地積極探索產業技術路線圖的製作方法和產業管理創新實踐。產業技術路線圖在我國各個區域和產業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㈤ 產業發展規劃文件由哪個單位出文
經信委、發改委都可以
㈥ 如何圍繞企業戰略規劃,形成企業技術規劃和技術路線
技術來路線圖是企業戰略規劃的源有效方法。作為戰略規劃的一種有效方法,技術路線圖主要優點在於:
—方面,它將市場需求的拉動力、技術發展的推動力有機地聯系在一起,能夠幫助企業確定需要重點研究、開發的關鍵技術,識別目前存在的技術差距或障礙,並規劃出最優的技術路線;另一方面,它依靠眾多專家的智慧,為企業勾畫出了未來的技術發展藍圖.使企業決策者能從戰略高度來分析問題。這些優點主要來自於技術路線圖的邏輯分析、廣泛咨詢和討論以及繪圖技術的組合應用。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產品開發的周期、技術創新的速度、資源配置的效率成為企業致勝的關鍵。我國企業特別需要提高在技術、產品和市場方面的整合能力。在我國企業中引入技術路線圖這種結構化和可視化的方法進行戰略規劃,培養企業集成戰略思維,能夠加快提升我國企業,特別是製造業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㈦ 產業技術路線圖的發展歷程
技術路線圖最早於20世紀中晚期在美國汽車產業出現,當時正值全美製造業處於削低成本、提高競爭力的關鍵時期,市場迫切要求各供應商提供他們未來產品的路線圖,這種新型管理工具由此問世。很快摩托羅拉公司和Corning公司先後模仿採用了這種管理方法,1987年分析摩托羅拉公司的技術發展情況的技術路線圖首次出現在學術性刊物上。產業技術路線圖是對於產業整體技術發展趨勢的預測,基本代表了產業發展(技術、市場等)的方向。往往由產業研究機構、具有權威的行業協會、大型企業、政府制定並發布,主要用於引導產業技術發展,供全行業參考。
產業技術規劃建立在對未來技術的准確預測基礎之上。早期的技術預測(Technology Forecast)是為軍事領域服務的。早在二戰期間,美國軍方就通過技術預測為制定科技政策提供依據。戰後20世紀50~60年代,許多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涌現,也為技術預測和技術規劃的發展提供了契機。這一階段的技術預測多數屬於探索性預測,是對已有技術發展軌跡的外推,採用統計預測等定量的分析方法,但預測結果往往與實際情況偏離較大。後來的技術預測,加入了戰略性的因素,對一定資源條件下技術的多種可能性進行探討,逐步演化為技術預見(Technology Foresight),對當前技術發展的主要趨勢進行研究,兼顧社會、經濟發展對技術的需求,更多採用德爾菲法等定性分析方法,這一方法可用於具體產業的技術規劃。20世紀中後期逐步興起一種由單個產業內部誕生的技術預測和技術規劃方法:產業技術路線圖。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日、德等主要發達國家,以及韓國、中國等部分新興工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紛紛開展產業技術規劃。
美國商務部從1990年開始實施一個科技創新體系——先進技術規劃(ATP),涉及化學、新材料、離散製造、能源與環境、生物技術、信息、電腦與通信、電子等產業領域。美國商務部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所評估報告認為,如果沒有這項產業技術規劃,美國的許多產業如生物技術產業、電子產業、製造業、軟體業都難以達到今天的技術水平。
日本於2001年開始啟動科學技術發展「二五」計劃,對一些重大的、前瞻性的、戰略性的科學技術領域進行評估之後,明確了在生命科學、信息通信、環境科技、納米技術等4個產業領域進行重點部屬,優先分配研究與開發資源。
德國為鞏固在國際納米市場中的優勢地位,發揮納米技術優勢,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勞工與社會事務部、國防部、衛生部、技術與經濟部以及農業與食品部共同制定了將納米技術研究與專利產品生產銷售相結合的「2010納米創新」技術發展規劃。
我國在「十一五」規劃中指出,將以國家重點工程為依託,在能源、材料、機械製造等產業領域,重點開展8項重大技術的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