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文化產業園區
找不到現成的定義,學了四年文化產業,就根據我自己的理解來寫寫看吧。
文化產業園區,版就是根據某一個定位集中起來的從事文化產業的企業在某一個地區的集合。
例如首批15家上海市文化產業園區中,定位於發展與網路、數字多媒體等新興技術相關文化產業的園區至少有7家,佔到近一半;「民族、民俗、民間」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園區有2家,若算上定位「以民俗文化為主要表現打造國際文化社區」的田子坊,一共3家;文化藝術原創和藝術品經營的園區有3家;另2家分別致力於發展演藝產業和影視產業。
不過有的時候一個文化產業園區里的企業並不一定都是一個行業的,也有可能集合了幾個行業。比如上海的張江園區。
上海市文化產業園區認定過程中,特別關注園區定位,要求園區的產業特色能體現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趨勢兩方面的結合。文權化產業園區能夠成為產業發展的「助推劑」,與定位明晰密不可分,也是本市文化產業園區區別於一般創意產業集聚區的重要特點之一。
⑵ 信息技術的五次發展歷程分別發生在什麼年代
第一次是語言的使用,語言成為人類進行思想交流和信息傳播不可缺少的工具.(時間:後巴別塔時代)
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現和使用,使人類對信息的保存和傳播取得重大突破,較大地超越了時間和地域的局限.(時間:鐵器時代,約公元前14世紀)
第三次是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使書籍、報刊成為重要的信息儲存和傳播的媒體.(時間:第六世紀中國隨代開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紀才進入臻於完善的近代印刷術)
第四次是電話、廣播、電視的使用,使人類進入利用電磁波傳播信息的時代.(時間:19世紀)
第五是計算機與互連網的使用,即網際網路的出現.(時間:現代,以1946年電子計算機的問世為標志)
拓展資料:
《財富》全球論壇年會留給我們的不僅是這些影響世界跨國公司對中國的有形投資,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未來世界的描繪,從智力的較量所折射出的各自成功歷史的光環,展現出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革命初現端倪的十大趨勢。
趨勢一
快吃慢。正處於局部大爆發階段,佔領局部市場(特別是美歐市場)的領先地位將有利於成為全球市場標准化制定者,成敗的關鍵正從傳統意義上的"大吃小"模式轉化為"快吃慢"。
趨勢二
地變天。由於信息技術本身的跨國界,傳統意義上的地緣經濟、地緣文化、地緣軍事、地緣政治正在讓位於現代意義上的網路經濟、網路文化、網路軍事、網路政治等。
趨勢三
西融東。由於信息技術革命將使世界的財富在三維空間再一次進行劃分,作為技術革命發源地的西半球經濟圈對乍暖還寒的東半球經濟圈滲透愈演愈烈,與此同時東半球國家藉助信息革命升級換代自身產業結構,以擺脫下個世紀被淪為新一輪全球網路圈地戰的"殖民地",對西方先進技術也在無奈中積極引進著。
趨勢四
聰變傻。由於信息技術革命已從單一信息技術產業擴張為跨產業的革命,越來越多的聰明人,不斷推出"傻瓜版"的信息技術產品,以面向成百上千倍於技術用戶的普通百姓。
趨勢五
窄拓寬。以信息技術革命引發的電子商務革命,為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走向終端用戶的傳輸通路提出了巨大的市場需求,無論是在電信基礎層,還是接入服務層,還是商務應用層,帶寬越拓越寬,已成為競爭與制勝的重要因素。
趨勢六
分讓直。由於信息技術革命可以將廠商與最終用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連接起來。傳統意義上的分銷代理制正在受到直銷交互制的沖擊。
趨勢七
老讓少。由於創新是信息技術革命的靈魂,那些成於過去也終將歸於過去的老資格企業、老朽思想的企業家將讓位於致力革新,充滿生氣的新企業和少年英雄(美國1999年40位最富有的年輕人中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來自信息技術)。
趨勢八
收即開。當全球信息技術革命潮流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傳播時,既要妥善處理好技術領先國與技術接受國之間平等與不平等關系,又要處理好東西政治體制的不同,南北貧富差距加大的現實關系,穩健的信息技術政策對發展中國家十分重要,先制定規則,再進行開放可能是明智之舉。
趨勢九
高喝低。由於這場信息技術革命使得東西方政治與軍事沖突出現有利於西方的不均衡,南北方經濟與利益摩擦差距拉大,全球產業將再次劃分結構,高技術含量的剝削低技術含量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正在掀起。
趨勢十
技變貿。信息技術革命從軍事到科研,從教育到商貿,2003年全球電子商務僅企業之間的貿易額將超過1萬億美元。以信息技術革命為誘因,以全球電子貿易為形式,以爭奪全球財富的制高點為實質的新世紀"制網權"戰爭已經開始。
⑶ 想進入文化產業幹事業,請問現在中國文化產業的處女地在哪裡呢
文化產業源自於文化市場。文化市場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國內公認我國文化市場的興起,始於1979年廣州東方賓館開放的第一家音樂茶座。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進程大致有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1979年至1992年,文化產業(市場)的起步階段。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開始,音樂茶座、歌廳、舞廳等 「流行音樂熱」、「舞會熱」此起彼伏。80年代中期,書報租賃和零售攤、電子游戲、球類娛樂項目也應運而生。起步階段處於自然發展的狀態,政府還沒有明確的文化產業的意識,業界對什麼是文化市場、怎樣建設文化市場,沒有成熟的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尚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
第二階段是從1992到1999年,文化產業的快速擴張階段。這一發展階段的開始以1992年黨的十四大為主要標志。1993年11月,文化部常務副部長的高占祥在一次座談上發表了《在改革開放中發展文化產業》的講話,並於當年12月8日在《中國文化報》刊登,這是中國政府文化行政部門領導人首次全面闡述關於對文化產業的政策性意見 。
第三階段從1999年開始,是政府明確主導文化產業發展的階段。這一階段,政府明確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出台了相關的產業發展和經濟政策,直至去年國家出台了《文化產業發展振興規劃》。
⑷ 通信行業有哪些企業,請介紹一下企業文化,發展前景,發展階段,產品服務,員工素質,工作氛圍等,謝謝了
移動 電信 聯通
⑸ 現代服務業包括哪些行業
其主要包括:
1、基礎服務行業,如通信服務和信息服務等。
2、生產和市場服務行業,如金融、物流、批發、電子商務、農業支撐穿罰扁核壯姑憋太鉑咖服務以及中介和咨詢等專業服務。
主要有信息、物流、金融、會計、咨詢、法律服務等行業。 現代服務業大體相當於現代第三產業。
國家統計局在1985年《關於建立第三產業統計的報告》中,將第三產業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第二個層次是為生。
現代服務業是指那些不生產商品和貨物的產業,主要有信息、物流、金融、會計、咨詢、法律服務等行業。 現代服務業大體相當於現代。
(5)文化產業的發展階段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特徵
現代服務業初步發展於工業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確立於20世紀80年代。
世貿組織的服務業分類標准界定了現代服務業的九大分類,即:商業服務,電訊服務,建築及有關工程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與旅遊有關的服務,娛樂、文化與體育服務。
我國「現代服務業」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上。2007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7號),對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起到了政策支持和促進作用。
當前,國內許多城市的現代服務業正蓄勢待發,沈陽市的現代服務業也正在迅速崛起,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持續提高,到2006年達到47.3%。
⑹ 我國現階段振興文化產業,在政策方面有以下哪些措施。
選D
四、政策措施
(一)降低准入門檻。落實國家關於非公有資本、外資進入文化產業的有關規定,根據文化產業不同類別,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途徑,積極吸收社會資本和外資進入政策允許的文化產業領域,參與國有文化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
(二)加大政府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通過貸款貼息、項目補貼、補充資本金等方式,支持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建設,支持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及跨區域整合,支持國有控股文化企業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領域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支持大宗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出口。大幅增加中央財政「扶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文化體制改革專項資金規模,不斷加大對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的支持力度。
(三)落實稅收政策。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和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兩個規定的通知》中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研究確定文化產業支撐技術的具體范圍,加大稅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產業發展。
(四)加大金融支持。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文化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積極倡導鼓勵擔保和再擔保機構大力開發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企業「走出去」的貸款擔保業務品種。支持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進入主板、創業板上市融資,鼓勵已上市文化企業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等再融資方式進行並購和重組,迅速做大做強。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發行企業債券。
(五)設立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按照有關管理辦法,由中央財政注資引導,吸收國有骨幹文化企業、大型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認購。基金由專門機構進行管理,實行市場化運作,通過股權投資等方式,推動資源重組和結構調整,促進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
⑺ 新中國旅遊業發展可分為幾個階段,每個時期有什麼特點
旅遊業40年經歷了四大階段:
一、初創階段(1978-1986年)
1978年、1979年,國家為改革開放大局所需提出「大力發展旅遊事業」。
國家第一個關於旅遊業發展的戰略性文件——《國務院關於加強旅遊工作的決定》(1981年國務院80號文件)有兩個定位:
1、雙重性質雙重目標,「旅遊事業在我國既是經濟事業的一部分,又是外事工作的一部分」,旅遊業發展要「政治經濟雙豐收」,這是用以確定旅遊業「中國式道路」特徵的定位;
2、把旅遊放在經濟領域中比較、調試後的定位,「旅遊事業是一項綜合性事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關繫到國計民生的一項不可缺少的事業」。
這也是第一次關於產業重要性的精準定位,為旅遊業在40年「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大發展中「選對跑道」「對上表」。
二、產業化進程階段(1986-1998年)
從1986年國民經濟「七五」計劃,到199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旅遊業明確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1981年,國務院主持制定了旅遊業第一個發展規劃,在5年後列入國家第七個國民經濟發展計劃。5年實踐、5年探索有多難可以想見,最終這個《規劃》敲定了作為「國民經濟一個組成部分」的產業應該有的基本政策體制保證,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的軌道上開始了產業化進程。
(7)文化產業的發展階段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
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
旅遊業從業務種類劃分看,主要有3種類型 :
1、組織國內旅客在本國進行旅行游覽活動 。
2、組織國內旅客到國外進行旅行游覽活動。
3、接待或招徠外國人到自己國家進行旅行游覽活動。
⑻ 我國的傳統產業有哪些
製鞋、制衣服、光學、機械,製造業等行業。
傳統產業主要指勞動力密集型的、以製造加工為主的行業。傳統行業也稱為傳統產業,較明顯的非傳統行業如IT、生技等,但電子行業、製鞋、制衣服、光學、機械,製造業等應可歸到傳統行業,但若它們加上高新技術之後又是另一種局面,而且是未來的明星產業。 傳統行業主要指勞動力密集型的、以製造加工為主的行業。
(8)文化產業的發展階段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關於傳統產業
行業滲透
互聯網向傳統行業滲透,實質是傳統行業需要互聯網。互聯網是技術平台、底層架構,它源於安全需求,卻在經濟領域大放異彩。傳統經濟正向網路經濟轉軌,這一有機聯系的經濟使各行各業均需連接,因此以互聯網為代表的聯接型技術逐漸滲透入各行業,引發了以融合為特徵的信息革命。
互聯網是滲透性因素,雖非直接生產力,但經與各行業融合,加速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廣電、銀行、電信、家居、教育、彩票、汽車、房產、零售業等正加速轉型觸網,以戰略融合、模式創新為重點,呈生產方式驅動特點,並以核心業務為線上線下結合的切入點。
2014年3月6日,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網路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李彥宏在回答記者提問中表示,互聯網會對傳統產業產生越來越明顯的影響,互聯網在加速淘汰傳統產業。
⑼ 中國未來有發展的十大行業是什麼
這10大行業包括人工智慧領域,大健康領域,大數據領域,新物流領域,新能源領域,環境保護與改造領域,旅遊領域,智能家居領域,新零售領域,新型保險領域。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這10個領域確實是未來發展最有潛力的領域,很多大型企業甚至從現在開始就已經布局了,其實保守的估計,這10個領域最少要在未來30~50年左右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誰先起步的早誰就能佔領行業的頭幾名。其實我個人覺得人工智慧領域是最有發展潛力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3、軍事領域的應用
可以說在未來幾十年的發展當中,人工智慧被應用到軍事領域是必然的,就好像我們經常在科幻片里看到的一樣,機器人無論是在數據處理還是在反應速度上,面都優越於我們普通人,而且在危險區域勘察或大型規模戰爭的時候,機器人如果參與的話,會極大限度的減少人員的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