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煤化工產業概況與發展趨勢
目前中國煤化工產業方興未艾、如火如荼,但產品雷同程度業內人士也是憂心忡忡,如果不引起大家的足夠重視,最終損害的整個行業,好在國家也已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到,目前煤化工的主要產業鏈如下所述。
★產業鏈1:煤制烯烴,國內以大唐國際煤化工公司、神華集團為代表,技術分MTO和MTP兩個方向,投資巨大,技術風險不容忽視。
★產業鏈2:煤制油,國內以神華為代表,國家除神華項目外已基本全部叫停,預計神華的裝置將會在2008年試生產,屆時的情況不得而知。
★產業鏈3:碳一化工(主要是甲醇)下游精細化工產品,以醋酸、甲胺及DMF、BDO、DMAC、DMC為代表,進入門檻不高投資也不大,是目前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相信到2012年多數產品將會嚴重供大於求。
★產業鏈4:醇醚燃料,該產業是最大變數,「全國醇醚燃料和醉醚清潔汽車專委會」已成立兩年多,除了目前還有幾個退休的部級領導和清華大學的兩位院士還在奔走和呼籲,尚未看到國家發改委發表明確意見的跡象,當然這在很大程度大來源於石油、石化兩大即得利益集團的阻力,所以目前的百萬噸甲醇燃料、DME基地也只是停留在前期,「忽悠」的成分居多。
★產業鏈5:傳統的合成氨及焦化,目前仍有大的集團在涉入,但其發展的結果是深度擠壓小企業的生存空間,最終受損的是國家。
2. 煤化工發展前景發展中國煤化工產業的優勢
是中國第一產煤、輸煤大省及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資源優勢得天獨厚,儲量大、分布廣、品種全、質量優、易開采。近年來能源、化工品的需求出現較高的增長速度,煤化工在能源、化工領域中已佔有重要地位。
依託能源優勢和較為雄厚的產業基礎,「煤老大」山西已確定將煤化工作為「十一五」時期最具優勢的潛力行業給予重點扶持培育,使之成為繼煤炭、焦炭、冶金、電力等傳統支柱產業之後的新興支柱產業。
2006年山西10餘煤化工技術研發企業入駐太原高新區,形成了煤基合成氣、煤制油、煤焦油、煤層氣、焦化及焦爐氣綜合利用、型焦生產、煤炭生產信息化、活性炭、碳纖維、二甲醚等20多個專業研發中心,山西煤化工技術研發基地初見雛形。
新一輪煤化工熱潮目前正在能源大省山西悄然興起,煤化工項目成為各路資本追逐的焦點。2008年上半年,山西省煤化工業投資同比增長了45.7%,成為山西省投資增長最快的行業。近年來,山西簽訂的煤化工合作項目有上百個,擬引進資金千億元。2007年山西省城鎮煤化工業完成投資114.7億元,同比增長34.2%;煤化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8%,比山西省工業平均增幅高2.8個百分點。煤化工的「資金洶涌」、「高歌猛進」,迅速在山西形成了社會各層面的煤化工「共振」。
中國投資資訊網2009-2012年山西省煤化工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山西煤化工重點企業
6.1 山西蘭花科技創業股份有限公司
3. 如何提升我國現代煤化工產業國際競爭力
■蔣鵬 煤化工包括傳統的焦化和電石乙炔化工、新型的煤氣化和煤液化。著力提高產業集中度,促進產業升級,提升焦化、化肥、乙炔化工等傳統煤化工,延伸煉焦化工深加工產業鏈,開發醇炔苯肥油下游產品,大力發展醇醚燃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煤氣化工商銀行 料、煤制合成油、煤制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和化工新材料,構建我國現代煤化工產業體系,是我國煤化工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而提高我國現代煤化工產業國際競爭力,應著力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推進。 開展有效的新型產學研合作 有效的新型產學研合作應以使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發機構的研發能力及智力資源充分應用於產業的發展為目的,是在技術研發、人才培養、資本關系和生產合作等方面開展的多領域合作。要充分運用市場機制,鼓勵並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建立有效的新型產學研合作,把合作的基點放在產業競爭力提升的需求上,為企業的自主創新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 按照創新體系的合理分工,科研單位應重視科研成果的輻射面,而不是一般的成果轉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應進一步創新機制,加強對影響和制約煤化工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共性關鍵技術和應用技術的研究,更好地發揮引領和指導產業發展的作用。煤化工企業可以通過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委託研發、聯合成立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等方式,將企業的資本和科研機構的技術要素結合起來,形成科技投入、凝聚人才、創造知識產權、成果應用和管理創新的主體。 知識產權是解決利益分配機制問題的關鍵環節,而利益分配、成果共享和風險共擔又是產學研合作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因此,產學研合作要圍繞知識產權創造、應用和保護等各個環節,明確各方的責、權、利,保障合作各方的利益。合作各方要以提升煤化工產業整體創新能力為目的,以開發自主知識產權和形成重要技術標准為著眼點,按照市場規則建立保持長期穩定合作的有效機制。 堅持先進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相結合 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是充分利用對外開放條件,發揮我國比較優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通過先進技術的引進推動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是技術引進的主要目的。應堅持先進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相結合,建立有利於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的體制機制,充分利用國外先進技術資源,培育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在國內技術同國外先進技術有較大差距的情況下,引進技術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一種捷徑。當我們發展到能夠與國際領先技術形成競爭關系時,對方便不會再把核心和關鍵技術轉讓給我們。這時,我們就應依靠自主創新特別是要在原始創新上有所斬獲。近期,我們應通過自主創新,努力實現在醫葯中間體、橡膠助劑、碳纖維等精細化工新產品研發上的突破。 注重實施知識產權戰略 當今世界,知識產權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支撐和掌握發展主動權的關鍵。國外企業將創新優勢凝聚與升華為品牌、專利和標准等形式的知識產權,建立起大量的技術壁壘,成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遏制競爭對手的重要手段。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大力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有利於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我國煤化工產業要在國際競爭中取勝,就必須積極應對國外技術壁壘,加緊實施知識產權戰略。 應將知識產權規劃納入企業總體戰略,強化企業總體發展戰略與知識產權規劃的有機結合,提高知識產權綜合能力和水平。企業應積極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把知識產權管理納入企業技術研發、生產與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及時將核心技術、名優產品商標和品牌等自主創新成果申請國內外相應的知識產權注冊以得到有效保護,並構築自身的知識產權創造、管理、運用和保護體系。 國家應制定和完善知識產權社會服務業法律法規,大力扶持知識產權社會服務的發展,進一步拓展知識產權社會服務的類型,建立社會服務信用評價機制,為企業構建良好的知識產權社會服務環境。 加大推進技術研發基地建設力度 目前,相當數量的新型煤化工企業處於創業期,依託一個能夠集聚資本、人才等創新資源和要素的有效組織形態,搭建能夠提供良好服務以滿足企業成長需求的平台和載體,形成從研究開發到產業化,再到規模化發展的能力,構建完善的產業鏈,是培育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煤化工產業國際競爭力不可或缺的條件。 技術研發是自主創新的基礎。根據全球煤化工產業技術發展現狀,應盡快高標准規劃、高起點建設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煤化工技術研發基地,進一步推進我國煤化工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進程。國家應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科技園區作為技術研發所依託的平台,給予重點支持。目前,在國家級太原高新區,已有煤炭間接液化法制柴油、煤基醇醚燃料、甲醇汽油融合劑、煤焦油催化加氫制燃料油技術、甲醇轉化制芳烴工藝及催化劑、催化劑制備方法等十餘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項目開工建設。山西同時擁有太原理工大學、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國煤炭科學總院太原分院等眾多在煤化工領域居於國內領先水平的技術研發機構,在煤炭液化、甲醇制烯烴、二甲醚、煤化工聯產等新型煤化工技術研發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大批成果,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項目。可以考慮整合國內特別是山西相關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技術資源,充分利用國家高新區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創建一個集研發與產業化為一體的綜合平台,並以此為依託,加大技術研發基地創新能力建設力度,發揮基地聚集、引領和輻射作用,以搶占煤化工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領域世界制高點。 新型的產業集群是保持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支點。打造煤化工產業集群是發揮產業專業分工效應、提高資源集約利用水平、強化企業根植性、增強產業凝聚力、創新力和競爭力的有效途徑。要加快形成產業集聚,促進創新集群發展,努力形成、延伸和完善煤化工產業鏈。 正確處理技術研發與規模化生產的關系 對於煤化工產業,在技術成熟度不足、規模化生產條件尚不具備的領域,應持積極開展自主技術研發,慎重進行規模化生產的態度。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務必引起政府、技術研發單位和產業部門高度重視的問題。以煤制油項目為例,基於煤制油可為解決石油資源短缺問題提供一條有效途徑的考慮,從抵禦今後可能日益增大的石油供應風險,保障我國石油能源安全的角度看,將其作為國家能源戰略中的一項技術儲備並通過一定的產業規模來支撐是必要的。 但是,煤制油項目存在著較大風險,必須從能量轉換效益、生態環境效益和技術成熟度等方面做全面科學的論證,目前尚不能過早地作出可將煤制油作為替代能源的主要發展方向的結論,應積極示範而不能大規模推廣。國家應嚴格產業政策,加大調控力度,除已獲批准建設的項目外,慎重對待地方和企業投資沖動,將該產業規模控制在一個適當的范圍內,防止一哄而上,避免給國家和人民利益造成損失。 著力打造自主品牌 目前,我國煤化工行業自主品牌現狀不容樂觀。全行業商標擁有數量非常有限,以焦化行業為例,迄今為止,全行業僅有山西焦化集團的「山焦」牌這1件中國馳名商標。創出一件名牌產品,品牌溢價率最低也達15%。因此,企業要積極實施品牌戰略和商標戰略,致力於打造金牌企業和產品。 ()
4. 陝西榆林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煤化工產業發展迅速.煤化工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將煤等物質轉化為H 2 、CO和
(1)、碳的化學性質常溫下很穩定,在生活中有很多方面利用了碳的穩定性,如用炭黑製成的墨汁書寫或繪制字匱,可以經久不變色;比賽場的羽毛球也是用碳纖維制的,因為其性質穩定,不易變形,不易氧化. (2)、氫氣燃燒生成的水蒸遇冷凝結成小水珠,可以證明水的生成. (3)、CO具有可燃性,火焰呈淡藍色,方程式為2CO+O 2
故填:(1)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穩定. (2)水霧或水珠. (3)2CO+O 2
|
5. 煤化工行業發展特點特點及前景
煤化工是以煤為原料,經過化學加工使煤轉化為氣體、液體、固體燃料以及化學品等過程,而以煤炭為原料的相關化工產業被統稱為煤化工。從產業鏈位置來看,煤化工企業分屬於焦炭、煤頭化肥、煤液化、以電石乙炔為原材料的基礎化工幾大類。
煤炭行業正在逐漸探底、煤價大幅下降,煤化工項目運營成本不斷下調,國家層面和地方政府多次出台優惠政策幫助煤企和電企上馬相關產業園,以期能夠幫助企業升級轉型、擺脫困境。
新型煤化工行業在我國仍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核心技術、核心設備的研發製造能力明顯不夠,國企央企在該領域無法實現自負盈虧,知名項目也多以財政補貼勉強維持。
煤化工行業普遍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5-2020年中國煤化工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焦炭產能達到6億噸,而產量僅為4.28億噸;2012年焦炭產量4.43億噸;到2013年,產量達到4.76億噸,即使不考慮新增產能,我國焦炭產能依然過剩明顯。
尿素、電石等行業面臨同樣的問題,產能雖然陸續提高,但由於需求量有限,產量提升速度相對較慢,造成普遍的開工率較低,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和抗擊風險能力較低,產能過剩、技術水平低、環境污染大、能耗高,甚至運輸風險等都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
未來新型煤化工項目將是重點,雖然國家政策層面的限制因素與地方政府的鼓勵勢頭齊頭並進,但研究認為"十二五"期間煤化工發展勢頭不減。從投入上,各路資本競相角逐;從地域上,中西部煤炭資源豐富地將集中主要投資;從類型上,煤制烯烴與煤制天然氣將是主打項目。
6. 求中國煤化工產業最近幾年的發展情況
我國煤化工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化學工業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煤化工的產量占化學工業(不包括石油和石化)大約50%,合成氨、甲醇兩大基礎化工產品,主要以煤為原料。近年來,由於國際油價節節攀升,煤化工越來越顯示出優勢,因此,目前全國各地發展煤化工熱情很高,尤其是在2004年7月我國投資體制改革以來,國家不再審批投資項目,全國各地擬上和新上的煤化工項目很多,項目規模大小不一,幾乎是有煤的地方都要發展煤化工。
國家發改委制定了《煤化工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我國計劃打造7大煤化工產業區,分別是黃河中下游、內蒙古東部、黑東、蘇魯豫皖、中原、雲貴和新疆。而為了解決這些地區的煤化工產品的運輸問題,規劃修建4大管線,分別是蒙東至錦西、寧東至京津唐港、伊寧至獨山子、多倫至北京的管線。本中心從規劃徵求意見稿了解到,未來我國煤化工產業發展分三個階段,下表反映了在三個階段我國煤化工產品所要達到的規模。
從《煤化工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看,今後產能放大的都是新型煤化工。新型煤化工,即煤制甲醇、煤烯烴、二甲醚和煤制油,而且要求規模化。但是,目前我國有十幾家煤化工上市公司,符合這兩個條件的煤化工上市公司並不多。
2006年7月份,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關於加強煤化工項目建設管理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通知規定,一般不應批准年產規模在300萬噸以下的煤制油項目,100萬噸以下的甲醇和二甲醚項目,60萬噸以下的煤制烯烴項目。隨著中國煤化工產業政策出台,後期政府可能會對擬建和在建項目進行清理與整改。
煤炭焦化、煤氣化——合成氨——化肥已成為我國佔主要地位的煤化工業,並於近年來得到持續、快速發展;基於國內石油消費的增長和供需矛盾的突出,煤制油、甲醇製取烯烴等技術引進、開發和產業化建設加快速度,重點項目已經啟動;結合當前煤化工業和未來發展新型煤基能源轉化系統技術的需求,多聯產系統及相關專屬性技術研究己被列為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重點。煤化工聯產是指不同煤化工工藝或煤化工與其它工藝的聯合生產,前者如煤焦化—煤氣制甲醇,後者如煤基甲醇—燃氣聯合循環發電。
我國煤化工業對發揮豐富的煤炭資源優勢,補充國內油、氣資源不足和滿足對化工產品的需求,推動煤化工潔凈電力聯產的發展,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現實和長遠的意義。新型煤化工在我國正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長遠的發展前景。
出自中國潔凈煤信息網。
7. 我國煤化工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是什麼
(一)發展現狀近年來,我市把培育壯大化學工業作為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提升工業發展水平的重要舉措,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化工產業,積極培育發展生物化工、精細化工和醫葯化工產業,有效促進了化學工業的發展。2009年,全市化學工業實現增加值63920萬元,佔全部工業的13.14%,其中規模以上化學工業實現增加值57920萬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4.21%,化工行業上繳稅金2360萬元,佔全部工業上繳稅金的6.68%。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重點化工企業有榮華實業集團公司、古浪鑫淼精細化工有限公司、蘇州申華實業有限公司、甘肅葯物鹼廠、新天馬葯業公司、泰康制葯公司、赫源生物公司、紅牛農牧科技公司、匯能生物工程公司、華源肥業有限公司、懷安磷肥廠、民勤三泰生物有限公司、黃羊河集團古浪制葯廠13戶。按產品門類分:有生物化工企業4戶、精細化工企業2戶、醫葯化工企業4戶、化肥、農葯企業3戶。主要化工產品有谷氨酸、肌酸、電石、石灰氮、雙氰胺、氨基胍鹽、碳酸鈣、活性碳酸鈣、黃原膠、磷肥、多元混肥、多元微肥、生物肥、專用肥及高效、高濃度有機復合化肥、無公害農葯及生物殺蟲劑、農葯中間體等。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一)企業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難以形成規模效益。我市化學工業企業普遍規模比較小,企業平均年產值只有2000萬元左右,遠未形成規模效益,對全市工業經濟的帶動力還較弱。
(二)產品品種、質量不能適應市場發展需求。我市化工產品主要集中在化肥、電石等初級產品上,產品品種相對單一,結構很不合理,粗加工、低附加值產品多,精加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少。而全市農業生產所需的70%的農葯和大量化肥需要外購;特葯等醫葯化工的優勢沒有完全發揮。
(三)企業設備陳舊,技術裝備落後,競爭力較弱。化工企業裝備基本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引進的,工業技術裝備落後,導致企業技術水平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較弱。
(四)水資源缺乏,環境保護任務繁重,產業發展受到制約。化學工業發展對環境造成較大壓力,環境問題已成為我市化學工業發展最大的約束因素。化工項目用水量相對較大,水資源短缺成為制約。
(五)缺乏專業化工集聚區的布點和建設。化工工業受環境等因素的制約,必須建立專業集聚區,並按循環經濟的要求來加快發展,而我市大部分企業布局分散,現有的榮華公司、古浪鑫淼公司等較具規模的企業也還沒有帶動形成一定的化工產業集群。
(六)人才匱乏的問題日益突出。化學工業的發展需要技術、人才來支撐,我市現有化工人才儲備嚴重不足,外部人才由於各種條件限制很難引進,極大地制約了化學工業的發展。
資料來源:中國市場調查研究中心
8. 重重壓力之下 未來我國煤化工行業的發展之路如何走
,我國的新型煤化工發展,仍然存在著宏觀管理體制滯後,產業發展缺乏整體統籌規劃指導的問題,而現在,世界已進入能源和化工原料多元化的時代,以煤炭為原料生產化學品和通過轉化生成高效潔凈能源的技術將與石油天然氣化工及能源的技術路線形成並列競爭的趨勢。隨著各種單項技術的逐漸成熟,我國的煤化工行業也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
首先,我國煤化工行業的發展趨勢。我國煤化工行業的發展是在缺油,少氣,富煤的資源條件下誕生發展的。由於煤炭屬低效、高污染能源,因此我國煤化工行業分析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不但取決於經濟效益情況,而且還要滿足環境保護方面的要求。為此,我國煤化工行業的發展要立足於可持續發展戰略,走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新發展道路。而我國煤化工行業的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趨勢:
(一)產品結構方面,除發展傳統的煤化工產品外,還將以市場為導向,重點發展以能源轉化型為主的煤化工產業,建設能源轉化型和產品聯產型的綜合煤化工廠,如煤炭液化、煤氣化-合成燃料與化工產品或電力、熱力聯產等方面的發展。
(二)企業結構方面,由於新型煤化工項目資金投入規模非常大,因此煤化工企業規模將向大型化方向發展。尤其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培育世界級煤化工大企業,建立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工廠是提高我國煤化工行業競爭力、促進煤化工行業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要發展煤化工行業,企業結構是非常重要的。
(三)技術開發方面,目前我國的煤化工企業主要依靠引進國外技術和裝備,國內技術開發主要集中在有關科研院所。隨著新型煤化工技術的大規模產業化,企業將逐漸成為新技術發展的主體,這將有效地提高新技術的市場轉化速度,並為煤化工新技術的開發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
(四)資金投入方面,隨著煤化工產品市場前景的漸趨明朗,以及國內煤炭工業結構調整的深入,政府勢必會加大對煤化工項目發展的支持力度,煤化工行業有望通過政策傾斜獲得更多的資金投入。同時,外資和民營資本也可能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大規模進入煤化工行業,這將促進煤化工行業投資資金來源的多元化。
以潔凈煤技術為基礎,新型煤化工只要認真貫徹節能提效優先的方針,大力採用節能、高效、低污的煤轉化新技術,滿足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兩方面的要求,那麼就一定能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也必將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煤化工業國家。
其次,是煤化工行業發展的市場受阻因素:
(一)原油價格。最近幾年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的高漲導致石化產品的生產成本迅速升高,煤化工產品的相對投資價值隨之顯現,這也是觸發煤化工行業投資熱情的重要因素。從長期來看,由於供求關系的制約,預計國際油價不會出現深幅回落。但隨著全球經濟的波動,國際油價仍會出現周期性的漲跌,因此在技術進步不大的情況下,煤化工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也會有周期性的變化,企業對此應有充分的認識。
(二)天然氣開發利用情況。原油價格的高漲不僅帶動了煤化工行業的投資熱潮,也引起了投資者對天然氣行業的關注。天然氣的開發利用在某些領域內會對相應的煤化工產品形成替代關系,這將制約煤化工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高。
(三)煤炭價格。煤炭在許多煤化工產品生產過程中既是原料,也是燃料,因此煤價的變動直接關繫到煤化工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我國的煤化工行業可以分為傳統煤化工和新型煤化工。傳統的煤化工主要包括煤焦化、煤制電石以及合成氨。我國的傳統煤化工行業發展較早,就目前的市場情況而言,已經全球最大的生產國家。其中,焦炭、電石、合成氨的產能分別佔全球的60%、93%和32%。但是這種局面並不是我國煤化工行業發展的長久之計,現在,傳統的煤化工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的局面,未來必將會遭到淘汰的。而新興煤化工行業的發展,已經在傳統的煤化工行業上面有一個提升,所以,未來的發展之路也將面臨很多新的機遇與挑戰。
新一輪新型煤化工發展,主要是解決宏觀管理體制滯後,產業發展缺乏整體統籌規劃指導的問題。對於新一輪的煤化工發展,國務院明確強調要「穩增長」,並加速項目審批放行。
但是,就目前煤化工行業來講,中國煤化工發展面臨一些突出問題和發展瓶頸。突出表現在,傳統煤化工產業產能嚴重過剩,新型煤化工產業投資過熱。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煤化工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首先。在傳統煤化工方面,焦炭、電石、煤制合成氨、煤制甲醇等初級產品項目重復建設嚴重,造成了嚴重的結構性過剩。除此之外,又受到國內石化產品和進口大量低價化工產品的沖擊,導致中國部分傳統煤化工企業開工率不高。
據煤炭行業分析,焦化行業的盈利空間在2011年就已十分有限,大部分企業處於微利或虧損狀態。特別在國務院2011年10月公布了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並對焦煤實行單列計算加征資源稅之後,焦炭成本加速上漲,使焦炭行業盈利前景進一步暗淡。
再次,傳統煤化工中另一個產能嚴重過剩的產品則是甲醇。據悉,中國目前已批待建以及在建項目如按計劃在2012-2013年間全部竣工,則到2013
年中國甲醇總產能將突破6000萬噸,超過之前的《甲醇行業「十二五」規劃》(草案)規定的到2015年甲醇總產能控制在5000萬噸的目標。這無疑將進一步加劇國內甲醇產能過剩的局面,使行業迎來新一輪洗牌期。
然而在新一輪新型煤化工發展上,仍然存在著宏觀管理體制滯後,產業發展缺乏整體統籌規劃指導的問題。造成這些問題主要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和國企在利益驅使下,盲目新建擬建許多大型煤化工項目,還有的以發展煤化工為名,行圈佔煤炭資源之實,只是煤化工項目遍地開花,布局分散,產品雷同。產業盲目和無序發展,形成了大量的重復建設和過渡發展,造成產能過剩。
目前,很多新型煤化工項目還處於開發研究、實驗驗證、產業化示範階段,存在著技術不成熟、標准缺乏、政策不定、市場難測、投資巨大、資源環境制約、污染排放控制以及國際油價波動等方面的風險和影響。
而地方政府和企業為追求政績,不顧技術發展、產業成熟度、當地建設條件、市場需求以及能源轉化效率是否合理,紛紛建設和規劃建設大型煤化工項目,已呈現發展過熱的態勢,面臨極大的投資風險和產能過剩問題。
就目前中國煤化工行業發展的總體趨勢而言,傳統煤化工產品產能過剩嚴重,競爭激烈,價格上行乏力,但新型煤化工發展仍在加快。後者目前尚處於發展初期階段,未來20年將是其技術開發、工業化建設和產業發展的重要時期。
但是在新型煤化工產品的選擇上,我國高端烯烴產品仍然存在缺口,每年需要大量進口,而低端產品競爭激烈,相對過剩,因此,相關部門在批准新型煤化工項目時,應當及時根據市場需求做出判斷,謹防低端產品過剩。
另外,由於企業和地方政府之間相互掣肘,企業為了獲得地方資源,使出渾身解數,而地方政府為了將稅收留在當地,要求企業將資源就地轉化,這就必然形成企業在當地投資煤化工的狀況,最終導致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
所以。我國在傳統煤化工方面,市場和行政手段都可以淘汰一部分落後產能,投資的沖動也會相對較弱,而我國要發展新型的煤化工行業,就非常的需要政策的引導和相關利益方的協調,統籌規劃,未雨綢繆,才能最終有利於該產業的健康發展,並使我國的煤化工行業走上世界強國的行列。
9. 煤化工產業的發展狀況如何
煤化工是以煤為原料,經過化學加工使煤轉化為氣體、液體、固體燃料以及化學品等過程,而以煤炭為原料的相關化工產業被統稱為煤化工。從產業鏈位置來看,煤化工企業分屬於焦炭、煤頭化肥、煤液化、以電石乙炔為原材料的基礎化工幾大類。
煤炭行業正在逐漸探底、煤價大幅下降,煤化工項目運營成本不斷下調,國家層面和地方政府多次出台優惠政策幫助煤企和電企上馬相關產業園,以期能夠幫助企業升級轉型、擺脫困境。
新型煤化工行業在我國仍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核心技術、核心設備的研發製造能力明顯不夠,國企央企在該領域無法實現自負盈虧,知名項目也多以財政補貼勉強維持。
煤化工行業普遍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5-2020年中國煤化工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焦炭產能達到6億噸,而產量僅為4.28億噸;2012年焦炭產量4.43億噸;到2013年,產量達到4.76億噸,即使不考慮新增產能,我國焦炭產能依然過剩明顯。
尿素、電石等行業面臨同樣的問題,產能雖然陸續提高,但由於需求量有限,產量提升速度相對較慢,造成普遍的開工率較低,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和抗擊風險能力較低,產能過剩、技術水平低、環境污染大、能耗高,甚至運輸風險等都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
未來新型煤化工項目將是重點,雖然國家政策層面的限制因素與地方政府的鼓勵勢頭齊頭並進,但研究認為"十二五"期間煤化工發展勢頭不減。從投入上,各路資本競相角逐;從地域上,中西部煤炭資源豐富地將集中主要投資;從類型上,煤制烯烴與煤制天然氣將是主打項目。
10. 將來我國煤化工行業發展形勢如何
中國這幾年的煤化工發展相當迅速,主要是一些煤氣化和煤液化的工藝技術得到一些較大突內破。容我國的資源分布是煤占相當大的一部分,其它如天然氣,石油等比較匱乏,因此煤化工在我國未來幾年甚至十幾年都會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現在國家也是相當注重環保,污染大的煤化工企業如果不加整治,那麼被淘汰的概率是很大的,不過由於我國特殊的經濟制度,大化工企業包括煤化工一般都是壟斷性企業,而且很多都是國有企業,要說落後的工藝和產能要被淘汰應該是很正確,但是破產就要看具體是什麼企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