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化產業發展的形式
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是指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狹義上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攝影、舞蹈、工業設計與建築設計。
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的范圍包括:
1.以文化為核心內容,為直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而進行的創作、製造、傳播、展示等文化產品(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活動;
2.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必需的輔助生產活動;
3.作為文化產品實物載體或製作(使用、傳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
4.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需專用設備的生產活動(包括製造和銷售)。
❷ 河南省文化高質量發展路徑對今天我省發展來說有什麼哪些作用
河南省文化高質量發展路徑對我們省的發展有什麼作用?應該借鑒河南省的發展經驗來促進本地文化的發展。
❸ 河南省有哪些大型文化產業集團河南省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發展前景如何
河南省文化產業重點企業
8.1 河南文化影視集團有限公司
8.1.1 公司簡介
8.1.2 河南影視集團開拍農村題材電影《湖光山色》
8.1.3 2008年河南影視製作集團發展情況
8.2 中原出版傳媒集團
8.2.1 公司簡介
8.2.2 中原出版傳媒集團積極進行戰略資源重組
8.2.3 2008年中原出版傳媒集團隆重推出《中原文化大典》
8.3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
8.3.1 公司簡介
8.3.2 快速發展的河南日報報業集團
8.3.3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的多元化經營戰略解析
8.3.4 河南日報「大河」品牌發展的成功訣竅
8.4 其他企業介紹
8.4.1 河南省電影電視製作集團有限公司
8.4.2 河南省有線電視網路集團有限公司
8.4.3 河南省金版動畫影視製作廣告公司
8.4.4 河南省安陽市藏雅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
8.4.5 河南大漢文化旅遊有限公司
河南省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產業,把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作為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努力推動「四位一體」建設的戰略性舉措,作為推動由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重要支撐來抓,積極探索,開拓進取,推動了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2006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為395.04億元。2007年為480.1億元,連續兩年增長超過17%,高於全省GDP的增幅。文化產業對全省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日益明顯。
河南省一批大型文化產業集團逐漸發展壯大。2007年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實現收入12.1億元,比上年增長43%;中原出版傳媒集團銷售凈收入52.3億元;河南文化影視集團完成營業收入8000多萬元,在全國排名第12位;省有線網路集團有線電視用戶達到300萬戶,成為全國最大的省級有線電視網路。此外,新興文化產業初見成效。移動電視、手機報、手機廣播電視等新媒體相繼開通;河南天樂動畫有限公司拍攝的26集三維動漫連續劇《獨腳樂園》與英國、德國、馬來西亞簽訂了版權輸出、電視播映協議,被國家廣電總局評為優秀動畫片。
河南省近年來先後制定了《關於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河南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05-2020年)》、《關於加快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若干意見》、《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等一批重要的政策性規范。這些政策涉及稅收、金融、土地、財政、工商等多方面的優惠措施,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2008年底,河南省文化產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在鄭州成立,這是河南省完善投融資機制,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又一重大舉措。該公司主要從事文化產業投資,為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投融資平台,運用政府資金融通社會資本,引領和促進文化產業加快發展。
河南文化產業發展需要走出一條「三加一」的模式,也就是實現三個結合,即文化要和媒體結合,因為文化產業必須要有影響力,這個影響力必須靠電視媒體和網路、報紙來提升;文化要和旅遊結合;文化要和社會資本結合,特別是文化要和戰略投資者結合,就是說文化產業發展靠自身的積累會很漫長,必須主動引進民間資本,引進社會資本,引進國外的包括戰略投資者來發展河南省的文化產業。
到2010年,河南省將建立起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文化發展格局,做到公民素質明顯提高、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形成規模、文化市場開放有序、文化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文化產業發展走在中西部地區前列,成為河南省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到2020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將達到15%左右,佔GDP的比重達到7%左右,文化產業成為河南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中投顧問2009-2012年河南省文化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❹ 文化產業有哪兩種發展模式其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這是哪個命題,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多種模式,從來沒有哪個編撰者會說只有兩種模式,只能說最為主要的是市場主導型和政府驅動型這兩種模式!
❺ 河南省博物院展廳的建築特色是什麼
河南博物院設計者是東南大學的齊康教授 。
館區中心部位為主展館,高45.5米,以元代登封的觀星台為外觀雛形,建築平面以正方形為母體,主體建築便自然演繹而形成了「金字塔」造型。冠部呈方斗狀,恰似揚斗以承「甘露」,下接覆地斗以納「地氣」,其中心位置精細設計了一個透明的圓洞。主體建築蘊含了中國古文化中地處「天中地心」和「天圓地方」的感念,也有「會宇宙之氣,聚天地之靈」的內涵。冠部四周分別鑲嵌四神圖案,表示古天文學中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天象星座;大斜面從建築構造的需要加上白色乳釘圖案,形似青銅器上的乳釘紋樣和傳統建築板門的門釘形狀,又是茫茫宇宙滿天星的反照,代表了宇宙中數以萬計的星座;主體斜面的四周頂部淺藍色的透明窗及頂部垂直而下的透明採光帶,具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磅礴氣勢。主體建築造型奇特,其實宏偉,獨具現代藝術風格,充分體現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特徵。
整個河南博物館建築群採用了傳統建築中軸對稱、主從有序的布局手法,從總平面上看,四隅分布附屬建築,聚散有致,和諧統一,寓意「九鼎定中原」。建築群呈四面輻射狀,寓意中原文明向四周傳播。假如我們從上鳥瞰整個建築群,則宛若「大鵬展翅」向天飛,主體建築如大鵬身軀,展館大門就像大鵬的頭部,兩側配樓恰似大鵬的翅膀,後邊與文物庫房相連的過廊,更是大鵬之尾。整個造型象徵著古老中原再現歷史的輝煌,經濟文化的全面振興和騰飛。
❻ 古都洛陽的成功之處為河南省文化產業的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哪些有效借鑒
這其中有三個主要的原因。一是交通原因。社會發展到現代,交通樞紐對經濟發展的提升作用日趨明顯,鄭州作為隴海線和京廣鐵路線的交匯點,其區位優勢就比開封、洛陽優越很多。二是牽涉到經濟原因。其實,洛陽和開封的經濟在其失去國都地位後就日漸被邊緣化。特別是洛陽,歷史上戰亂不斷,在抗日戰爭結束後,洛陽的經濟其實是十分糟糕的。而開封因為地處黃泛區,抗日戰爭時期,成為花園口決堤重要的受災區。這嚴重打擊了開封的發展。所以,解放初期,開封其實還在受災的狀況中第三個原因,有些朋友認為可能是出於保護文物的需要。畢竟開封和洛陽作為古都,地下文物太多。而現代社會要搞城市建設,勢必要大興土木。但對此個人不太認同,因為同為古都的西安、南京、北京,並沒有因此而改變其現代化步伐。所以,歸根結底的原因,還是時代不同了,文化底蘊固然重要,經濟發展則更重要。於是,河南的省會就選擇了鄭州而不是開封和洛陽。
❼ 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
針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刀切」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研究所所長金元浦提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梯、三種模式 。總體上看,這三個階梯分別是東部階梯、中部階梯和西部階梯。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作為東部模式或東部階梯的代表城市,文化產業已經占據非常高的比例。在北京,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其佔GDP比例已經連續數年超過12%,北京已經形成了這種以文化產業為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的產業形態或者產業格局。相比之下,西部某些縣市文化產業在GDP中的佔比僅有百分之幾甚至百分之零點幾,與東部地區差距非常之大。因此,東部應有東部的發展模式,中部應有中部的發展模式,西部應有西部的發展模式。從發展模式的角度來講,東部文化產業,作為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整體中的高端形態,要率先實現文源臘化產業走向國際,作為中國的國家隊參與到國際競爭之中 。
西部的這一階梯的模或特色是主要以文化旅遊為龍頭來發展文化產業,從而使得文化旅遊成為這一階梯模式中起到領頭作用、帶有全局觀念的文化產業形態。對於西部9省區來講有著以下幾大優勢,第一、有豐富獨特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風情。第二、第二產業(指工業)不是非常發達,自然環境沒有受到破壞,保留了原生態的山川美景,擁有眾多美好的風光景色,尤其是那些獨特的地形地貌吸引無數人嚮往。第三,有獨特而深厚的歷史文化。這些歷史文化加上民俗風情、自然環境,形成了非常強大的旅遊基礎。比如雲南的麗江、西雙版納,還有貴州、新疆、寧夏、青海、西藏等省區,這些地方的三大特色非常旦裂伍鮮明,也得到了充分展現。因此,以文化旅遊為龍頭去發展和帶動文化產業是非常切實可行的。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要依據各地具體情況,實事求是,適度的、有前瞻性的發展,發展模式要符合整個國家國情的現實和未來發展。
❽ 河南省博物院!~寫論文!~急!~
杜嶺方鼎 1974年出土於河南鄭州商城遺址,系商代早期器物,高87厘米,口徑61×61厘米。 該鼎為多范分鑄而成。口呈長方形,上立二次鑄成的拱形立耳一對,深腹,腹壁微內斂,平底,下有四個上粗下細的空柱形足,器身四面和四隅各鑄單線獸面紋一組。每面兩側與下部飾乳釘紋,足上部各飾獸面紋。這是中國目前發現時代最早的大型銅方鼎,是研究商代前期青銅冶鑄的寶貴資料。 杜嶺方鼎不只是早商的一件青銅重器,更是中國乃至世界於青銅時代所創造的第一座青銅文明紀念碑——杜嶺方鼎是目前人類所能認知的年代最早、體量最大、鑄造最為完美、保存最為完整的青銅重器。 ldquo;婦好」尊 1976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系商代晚期器物。通高45.9厘米,口徑16.4厘米。盛酒器。形體呈貓頭鷹狀,昂首、圓目、寬喙、小耳、高冠,雙翅並攏,雙足與垂尾組成三點支撐,後頸有口,上有蓋,內壁鑄「婦好」二字銘文。背有獸首弓形瑜。器身滿布縟麗的紋飾,造型典雅凝重,為商器之精品。 ldquo;婦好」尊系安陽殷墟婦好墓所出468件青銅器中的精品。它造型新穎,各部位紋飾和諧,頭部羽紋動感尤烈,予觀者以扶搖直上八萬里的藝術感染力,無愧於戰神之美譽,呈現出商文化刻意創新、追求完美的精神。作為商代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體現,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物質載體,證明中國青銅時代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 賈湖骨笛 1987年出土於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賈湖骨笛是我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被稱為「中華第一笛」,長23.1厘米,七孔。 賈湖骨笛不只是中國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更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實驗證明,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樂曲。它的出土,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部中國音樂史,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價值。它的橫空出世,無疑為我們研究中國音樂與樂器發展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更重要的是它作為罕見的史前神器,作為中華民族必須翻越的從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高峰,其對此後聞名於世的中國禮樂制度,土生土長的中國道家與道教,乃至整個中華文化、文明都有重大影響! 蓮鶴方壺 1923年出土於河南省新鄭城關李家樓村。高120厘米,口徑31厘米。春秋時期器物。 壺上有冠蓋,器身長頸、垂腹、圈足。該壺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壺冠呈雙層盛開的蓮瓣形,中間平蓋上立一展翅欲飛之鶴;壺頸兩側用附壁回首之龍形怪獸為耳;器身滿飾蟠螭紋,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體小獸,圈足下有兩個側首吐舌的卷尾獸,傾其全力承托重器。其構思新穎,設計巧妙,融清新活潑和凝重神秘為一體,被譽為時代精神之象徵,「神仙世界」的無字之碑! 雲紋銅禁 1978年出土於河南省淅川下寺2號楚墓(子庚墓)。通高28.8厘米,長103厘米,寬46厘米。春秋時期器物。 禁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細不同的銅梗支撐多層鏤空雲紋,十二隻龍形異獸攀緣於禁的四周,另十二隻蹲於禁下為足,其工藝精湛復雜,令人嘆為觀止。此禁整體用失蠟法(熔模工藝)鑄就。文獻所見中國最早用失蠟法工藝的時間在唐代初年。《唐會要》記載,高祖武德年間鑄造「開元通寶」,用的就是失蠟法。因失蠟法文獻所見較晚,學界一般認為中國失蠟法工藝源自印度。雲紋銅禁的出土,將中國失蠟法鑄造工藝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100年。此禁鑄造年代不晚於公元前552年,是楚康王在位時的令尹(相當於宰相)子庚的豐富隨葬品之一。 四神雲氣圖 1987年出土於河南永城芒碭山樑國王陵區柿園墓,壁畫南北長5.14米,東西寬3.27米,面積16.8平方米。 柿園墓的主人是西漢梁國第二代王——梁共王劉買,是大名鼎鼎的梁國開國藩王梁孝王劉武(漢文帝的次子)的兒子。該墓出土的最寶貴的東西,就是被譽為「敦煌之前的敦煌」的四神雲氣圖。壁畫的主要內容為龍、白虎、朱雀、怪獸、靈芝及雲氣紋等組成的圖案,歷史藝術價值極高。不但是中國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畫面最大、級別最高、保存最為完整的壁畫,更是一部承載西漢初年中國神仙思想的壯麗史詩! 武榧金簡1982年出土於中嶽嵩山峻極峰,長36.2厘米,寬8厘米,厚0.1厘米,重223.5克。唐代早期器物。 金簡呈長方形,正面鐫刻雙鉤楷書銘文3行63字,記述武則天在久視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來嵩山祈福,遣宮廷太監胡超向諸神投簡以求除罪消災。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唯一金簡,這一稀世珍寶的發現,不僅是研究歷史第一女皇武則天在嵩山活動的實物資料,也是崇仙仰道思想的直接物證,更是研究武周時期社會意識形態的寶貴資料!金簡上銘刻的不只是武則天的內心世界,更是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心路歷程! 玉柄鐵劍 1990年出土於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虢季墓),身長20厘米,莖長13厘米,西周晚期器物。 劍身為鐵質,鐵質劍身與銅芯相接,銅芯部嵌入玉莖內。劍首及莖身接合部均鑲以綠松石片。出土時已折為兩段,劍身外包一層絲織品,並被裝在用皮革精心製作的劍鞘內。 考古學將漫長的人類社會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三個時代,分別對應於歷史學上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三種社會形態。玉柄鐵劍玉柄、銅芯、鐵身,它的發現,把中國冶鐵史向前推進了200年,標志著作為社會生產力新代表的鐵器已經萌芽,宣告封建社會即將來臨。稱得上是「中華第一劍」! 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 1987年出土於河南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高19.6厘米,口徑5.8厘米,足徑8.4厘米。北宋晚期器物。 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是中國稀世珍寶,絕世無雙。汝窯是北宋五大名窯之魁首!汝官窯系御用瓷,燒造時間極短,只在北宋晚期燒了大約20年。之後,汝窯消失,技術失傳。公認的傳世汝官瓷僅67件半,市場上難得一見。文獻記載,汝窯有「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之稱。到目前為止,一共發現汝官窯傳世天藍釉器物四件;而在汝官窯遺址考古發掘中,獲得的天藍釉作品獨此一件。在五件天藍釉作品中,這件是唯一一件經考古工作者科學發掘所得的器物,而且是唯一一件刻花作品,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