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佛教產業發展現狀

佛教產業發展現狀

發布時間:2020-12-21 23:36:31

Ⅰ 佛教產生前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如何

阿彌陀佛。佛教是在漢朝傳入中國的,漢朝之前我們祖國很窮的。

Ⅱ 今後佛教前途的發展是怎樣的

趙朴初答:存在了將近兩千年的中國佛教,是擁有內容豐富絢麗多採的文化遺版產的。論它的典權籍文化,論它的成績經驗,論它的國際影響,無論作為宗教或學術來看待,中國佛教在全人類的文化發展和文明進步的歷史中都有不容忽視的地位。但是另一方面,由於過去長期的衰落,中國佛教也存在著不少的缺點和局限。如何克服歷史所給予的污染和困難,積極發揚自己的優良傳統,主要在於當前中國佛教徒本身的努力。如培養傳燈人才,管好重點寺廟,開展學術研究和國際交流等等都是要立即抓好的大事。1949年以後,中國佛教從奄奄一息的狀態中得到復甦和發展,寶鏡重光,法炬復燃,像設嚴飾,氣象萬千。尤其是1979年以來,一切恢復整頓工作順利進行,在近二十年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績。撫今思昔,我深為中國佛教慶,深為中國佛教徒慶。我深信,作為燦爛的民族古典文化的絢麗花朵,作為悠久的東方精神文明的巍峨豐碑,中國佛教必將隨祖國建設事業的發展而發展,並在這一偉大事業中,為庄嚴國土,為利樂有情,為世界人類的和平、進步和幸福作出應有的貢獻。瞻望未來,前程似錦,春回大地,萬卉爭妍,佛教的前途是無限光明的。

Ⅲ 佛教目前在西方國家的發展狀況

佛教流傳於歐美,至今約有150年。但歐洲人最初對佛教的了解,則可上溯到公元前329年,希臘亞歷山大大帝侵入印度河流域時期。公元前259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佛教佈道團去希臘屬地傳教。在中世紀,佛陀的本生故事通過中亞穆斯林學者的介紹傳人歐洲,在西歐和東歐很多地區廣泛流行。據《世界基督教網路全書》1982年的統計,歐洲有佛教徒21萬餘人,北美約近19萬人,南美有50萬餘人,其中極大部分是亞洲移民的後裔或僑民,分屬於南傳上座部和北傳大乘佛教的許多派別。佛教傳人歐美後,為了適應當地的社會生活,在戒律和儀式方面有很多變化。
在歐美,佛學的研究,早於佛教的傳播。17—18世紀,歐洲的一些著名哲學家如斯賓諾莎、康德、黑格爾等人都巳談到了佛教。特別是18世紀末,歐洲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向亞洲進行殖民擴張後,他們為了改變當地居民的信仰,使其成為基督教徒,開始對東方宗教,特別是對有影響的佛教進行研究。
英國 20世紀初,英國始有佛教徒,第一個比丘是貝納特(法名阿難陀彌勒)。他於1898年去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研究佛法,在緬成立了國際佛教會,1908年率佈道團去英國傳教,但遭到了失敗。1906年,傑克遜、埃侖等人,在倫敦首先組織了英國佛教協會,公推李斯.戴維斯為會長。兩年後,改名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佛教會,並在利物浦、伯明罕、曼徹斯特、牛津、劍橋和布萊登等地建立分會,出版《佛教評論》。參加這個會的主要是一些對佛學有興趣的知識分子和一部分白人信徒。這個會由於創建人相繼逝世,不久即衰落。24年法官洪飛斯,在英國靈智學會中建立佛教中心;出版《英國佛教》;1926年又從靈智學會中分離出來,單獨成交了倫敦佛教會,並在丹佛、愛丁堡等地建立分支,把《英國佛教》改名為《中道》。這個會提倡大、小乘並行,參加的人數較多,迄今還有重要的影響。1926年錫蘭的達摩波羅去倫敦傳授佛法,創立了摩訶菩提會倫敦分會。這個組織主要宣傳南傳上座部的佛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佛教一度衰落,戰後即又復甦,除原有的大小乘佛教繼續發展外,還引入了藏傳佛教的很多派別。如空仁波且建立的桑耶林西藏中心,土登益希和索巴仁波且主持的曼殊室利研究所等。
近年來,英國佛教徒人數有較大的增長,1970年聯合王國有佛教徒約3萬人,1975年驟增至8萬多入,1980年又增至12萬人以上。1970一1978年每年平均增長率為11.3%,其中藏傳佛教信徒約佔50%,上座部佛教徒約佔25%,大乘禪宗佛教徒約佔25%。出現了IZ個主要佛教中心和45個數團組織。
德國 1913年,塞登斯杜車首先在柏林建立了德國佛教傳道會,陸續出版了《佛教徒》、《佛教新報》、《佛陀世界鏡報》等。1921年格林和塞登期杜車,在夜幕尼黑附近的烏亭建立了佛教聯合會,出版了《乘》雜志,參加這個組織的有500人。1925年瓦勒澤爾在慕尼黑創立了佛教協會,主要宣傳佛數的哲學思想,普及佛教的知識。1932年達爾克在柏林北郊的福祿那烏建立了有名的佛教精舍,內設佛殿、禪堂和圖書館等,是歐洲佛教運動的中心道場之一。51年柏林佛教徒建立了柏林佛教會,1954年建立了漢堡佛教會,1955年聯合成立了德國佛教會。1960年改名為德國佛教聯合會,設總部於漢堡,這是聯邦德國佛教徒的統一組織。同年,藏傳佛教信徒在柏林建立了聖彌勒寺,又稱聖彌勒教會,主要宣傳和實踐密宗的教義。根據《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刊》的報告,聯邦德國約有佛教徒7萬人(另說少於5萬人)。佛教徒大都集中居住在大城市,如漢堡、柏林、慕尼黑、斯圖加特和下萊茵等地。
法國 法國最早的佛教組織—佛教友誼會,是在中國太虛法師的推動下,1929年由龍伯爾建立的。以後改名為巴黎佛教會,自1939年起出版《佛教思想》月刊,定期舉行佛事,展覽佛教藝術,是目前法國佛教徒的統一組織和活動中心。1945年後,大批越南佛教徒定居法國,在巴黎建立了越南佛教徒聯盟。近年來,藏傳佛教各派在法國也很活躍。寧瑪派在卡斯特朗市仿照西藏寺院的形式建立了烏金滾桑卻林寺,該寺佔地面積I20公頃,規模宏大,每年有大批法國和歐洲的藏傳佛教信徒去學習密法。據《基督教網路全書》統計,1980年法國有佛教徒近3萬人,其中約有半數是亞洲裔佛教徒,其餘為法國佛教徒。主要集中在巴黎、格里茨、班尼斯堡、莫金等城市。
美國 美國是一個盛行基督教的國家,原沒有佛教。19世紀末期,日本向太平洋地區擴張,開始向夏威夷群島移民。日本佛教也隨之展開活動。日本佛教徒,首先在夏威夷等地建立了凈土宗別院(分寺)。日本西本願寺也派人去火奴魯魯(檀香山)等地傳教,建立了寺院。夏威夷並入美國後,佛教活動尤為活躍。隨著日本移民湧入美國本土,西本願寺和其他教派(日蓮宗、真言宗、禪宗的臨濟宗和曹洞宗等)派出大批傳教人員並建立眾多的寺院。1899年西中願寺薗田宗惠開始在舊金山活動,逐步建立了今天最有勢力的佛教團體---美國佛教會。接著在洛杉磯、芝加哥、紐約等地建立佛寺,發展教徒。1900年只有佛教徒幾千人,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發展到18000入。佛教由美國北向加拿大,南向巴西、阿根廷等地傳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日美處於戰爭狀態,日本的傳教活動被勒令停止,—度受到挫折,但在戰後即恢復並有較大規模的發展。50-60年代,美國佛教信仰的主流是大乘禪宗和曰蓮正宗。千崎如幻最先在紐約建立了第一禪院,佐佐本周承在紐約又建立了臨濟宗禪堂。創價學會是附屬於日蓮正宗的在家居士社團,由於它的教義具有現代化的內容,儀式簡單,組織比較嚴密,適應美國的社會生活,在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初期崛起後,迅速成為美國佛教中最大的教派。70年代以後,藏傳佛教的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等主要教派,都在美國傳教、建寺,吸引了大批群眾參加。南傳佛教的上座部也在華盛頓、洛杉磯等地建寺,開展活動。中國的大乘佛教在上世紀末就由華僑傳入夏威夷,以後又傳入美國本士,在夏威夷設有中華華僑佛教總會,修建富麗堂皇的檀華寺和啟華學校。在紐約、舊金山都設有佛教會和寺院,參加中國佛教會活動的極大部分是華裔和僑民。
目前美國佛教徒,約有20-30萬人(不包括信仰藏傳佛教的信徒,有40個較大的佛教團體、教派組織。其中重要的有美國佛教會(西本願寺)、北美日蓮佛教會(創價學會)、美國佛教聯合會(白人組織)、泰西佛教團、美國第一禪堂、東漸禪窟、以及,華盛頓上座部佛教中心、普世佛教徒聯誼會、夏威夷華僑佛教總會、舊金山紐約華僑佛教會、曹洞宗北美教友會、高野山美國別院、凈土宗美國別院、和羅徹期特禪宗中心、藏傳佛教中瑪派禪定中心、噶舉派禪定中心、薩迦派研究中心、中美佛教總會等。佛教徒分布在美國十幾個州,藏傳佛教徒,集中在加利福尼亞州、新澤西州、華盛頓州、馬薩諸塞州、科羅拉多州、佛蒙特州,大乘佛教徒集中在夏威夷、舊金山和紐約三地:南傳上座部佛教徒集中在華盛頓、洛杉磯和加利福尼亞州的凱米爾。佛教為了適應美國的社會生活,已有了很多的變化。宗派、寺院常被稱為教會,教徒被稱為會員。有些教派,還仿效基督教劃分教區,附設青年會、婦女會、童子軍等。宗教生活一般安排在星期日上午在佛寺中舉行,在鋼琴伴奏下,讀誦英譯的佛經,代替了東方的晨鍾暮鼓,頂禮焚香。在軍隊中還配有隨軍僧侶。
其他各地 近年來,義大利、瑞士、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對佛教的研究也很活躍,建立了不少佛教研究所和佛學研究中心,出版了一系列佛教研究著作和期刊。例如義大利的中東遠東研究所,在杜齊的主持下編輯出版了著名的《羅馬與東方叢書》,其中包括很多佛教著作。但在這些國家中,佛教信徒屈指可數。
關於澳大利亞佛教,下面參考資料中的數據列得很清楚,可以參看.
以下是1998年佛教各派組織在澳大利亞各地區的分布量。
Table 1. Buddhist Organisations in Australia in January 1998
Tradition/Lineage ACT NSW NT Qld SA Tas Vic WA Total
Theravada: (86)
Cambodian 0 3 0 2 1 0 3 1 10
Lao 1 5 0 1 0 0 2 0 9
Malaysian 0 2 0 0 0 0 0 0 2
Myanmar 0 2 0 0 0 0 0 2 4
Sri Lankan 1 2 0 3 1 0 3 1 11
Thai 1 6 0 1 1 0 4 2 15
Vipassana 2 5 0 5 1 2 3 2 20
Other Theravada 0 3 0 3 0 2 7 0 15
Mahayana: (103)
Chinese/Taiwanese: Fo Kuang Shan 0 4 0 1 0 0 1 1 7
Other Chinese/Taiwanese 0 12 0 3 2 0 3 0 20
Japanese: Jodo Shinshu 0 1 0 1 1 0 0 0 3
Japanese: Soka Gakkai 1 1 0 1 0 0 1 1 5
Japanese: Zen 1 6 0 2 1 1 2 1 14
Other Japanese 0 1 0 0 0 0 0 0 1
Korean: Zen 0 0 0 1 0 0 0 0 1
Other Korean 0 4 0 1 0 0 0 0 5
Vietnamese 0 11 0 4 1 1 18 4 39
Other Mahayana 0 1 0 0 0 1 5 1 8
Vajrayana (Tibetan): (79)
Gelug 0 14 1 7 2 2 5 7 38
Karma Kagyu 2 3 0 0 0 2 1 3 11
Nyingma (Dzogchen) 2 7 0 1 0 0 2 1 13
Sakya 1 1 0 1 0 0 0 0 3
Other Vajrayana 1 7 1 0 4 0 1 0 14
Triyana (Western Buddhist): (7)
Friends of the Western Buddhist Order 0 5 0 0 0 0 2 0 7
Non-sectarian: (33)
Student Societies 1 6 0 0 0 0 3 0 10
Other Non-sectarian 1 9 2 2 1 2 5 1 23
State Totals 15 121 4 40 16 13 71 28 308

Ⅳ 佛教在中國的現狀與發展

佛學是佛對九法界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並不是所謂的"宗教".現在是佛回所說的末法時代,信佛之人會答越來越少。這是正常的。所謂的普渡眾生其實就是讓在末法時代沒有福報的眾生離苦得樂,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後依教奉行。

Ⅳ 中國佛教協會的地位及發展現狀

中國佛教協會是抄中國大陸唯一的全國性佛教組織,各省市均設有地方性佛教協會。截止至2012年,三大語系佛教活動場所有3.3萬余座,僧尼約24萬人,其中漢傳佛教寺院2.8萬余座,僧尼10萬餘人;藏傳佛教寺院3000餘座,僧尼13萬餘人;南傳上座部佛教寺院1600餘座,僧人近萬人(其中比丘2千多人)。現有各種不同層次的佛學院38座,佛教期刊100餘種,較有影響的佛教網站近200家。各地佛教界均設有公益慈善組織和佛教文化機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的佛教徒人數有1億多人。

Ⅵ 關於佛教的現狀,憂慮,,,,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昌明、經濟的發展,中國佛教也與社會同步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然而在一片欣欣向榮的繁榮盛景背後,多少也已暴露出了一些存之已久、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正所謂「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樹茂,塞源而欲流長也」。當前,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黨政部門都在大力踐行「德政、勤政、廉政、民政」,作為中國社會重要組成部分的佛教界,也應順觀大勢、反觀自省,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自身的積極作用。

寺院多,僧人少

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取得空前發展,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充分貫徹落實,各地恢復、重建、新建的佛教寺院大量涌現。這些寺院歷史沿革悠久,地理位置優越,建設規模宏大,信眾香火繁盛,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與寺院數量日漸增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出家僧人的匱乏。根據中國佛教協會制定頒布的《全國漢傳佛教寺院傳授三壇大戒管理辦法》中對「傳戒寺院資格的認定」,「綱領執事健全,有一人以上取得十師資格,常住比丘或比丘尼20人以上。」可見,作為一座殿堂齊備、執事健全的佛教寺院,其常住僧眾人數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條件,直接影響到該寺院的修學活動能否正常運作。目前,除了位於東南幾個省或其他地區的一些大中城市的少數佛教寺院外,全國大部分漢傳佛教寺院的常住僧眾都不足20人,有的寺院只有一兩位出家人。

1992年1月,中國佛教協會在上海召開了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會議,時任會長趙朴初在講話中指出:「當前和今後相當時期內,佛教工作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情,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還是培養人才。」趙朴老所謂之「人才」,指的就是「僧才」,而「僧才」是要從廣大出家僧眾中選拔和培養的。現在全國興辦了許多高、中級佛學院,在教學硬體與經費都有保障的前提下,生源幾乎成了一個普遍問題。因為佛學院所招收的學生,要求必須是出家的僧尼。

「量」的問題沒有解決,「質」的問題便無從談起。由於真正的出家人的缺乏,致使社會上的一些不法之徒,假冒出家僧尼,騙取廣大佛教信眾的錢物。有些地方為了發展旅遊經濟而修建寺院,在沒有出家僧人住寺的情況下,僱傭俗人假扮僧人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對於這些問題,無論是佛教本身,還是政策法規,至今還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供養多,學修少

由於寺院作為宗教活動場所,是沒有國家財政專門撥款的,其經濟來源主要靠「自養」,而「自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廣大佛教信眾對寺院供養的「香火錢」。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財富積累迅速,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比起改革開放初期,已經有了飛躍式的變化,廣大佛教信眾供養給寺院及僧眾的「香火錢」也隨之增加。

按照佛教傳統,出家僧眾之所以不進行直接的生產勞動,而代以乞食化緣和接受信眾供養作為經濟主要來源,其目的就是要將絕大部分時間都用於學修佛法、解脫成佛上來。寺院由困變盈,僧人由貧變富,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原本無可厚非,但由此給傳統寺院功能及僧眾定位帶來的巨大沖擊,也是顯而易見的。很多寺院每年舉行諸多佛教法會與活動,主要是為了擴大社會影響、吸引更多信眾,給寺院及地方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其宗教內涵被極大地忽視了。按照佛教戒律規定,出家僧尼是不允許積蓄個人錢財的,但由於僧人收入的不斷增加,其身份正逐漸從「修行者」向「職業者」轉變,這種不良風氣逐漸引起社會上的廣泛關注與重視。

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王作安在中國佛教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中,就強調佛教界「要更加重視端正道風」,他指出:「這些年來,社會上出現的享樂主義、金錢至上等不良風氣,對佛教界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道風問題隨之而來,並有擴大之勢。道風問題不僅關乎佛教的形象與聲譽,甚至直接關涉佛教的根本與命脈,必須高度重視,認真對待。對於佛教法師來講,有必要強調以戒為師、以德為先;有必要倡導深入經藏、注重修持、淡泊名利、戒驕戒躁。對於寺廟和團體來說,要大力弘揚正氣,相互團結,彼此尊重,樹立良好的道風、寺風和會風;要立足正信,弘揚正法,加強對戒律的研究整理,正本清源,因時因地進行符合實際情況的調適,既要符合傳統精神,又要適應現代需要。中國佛教協會和各地佛教團體要嚴把出家受戒關,經常性地開展道風教育和培訓,加大監督、檢查的力度,扭轉市場經濟環境下佛事活動的商業化傾向,不斷純潔僧伽隊伍。」

自營多,監管少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規定,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及宗教院校屬於民間非營利組織,是享受國家免稅政策的。寺院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在經濟上也是相對獨立的,其內部財務收支情況基本都是由寺院自行記賬的,政府審計、稅務部門也沒有相應配套的監管辦法。

如何規范寺院財務管理,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推動寺院規范化管理,已經成為中國佛教界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寺院經濟問題處理不好,就會破壞清凈庄嚴、和合共住的道場環境,就會降低佛教自身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就不能真正發揮佛教界與廣大信眾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

有鑒於此,國家宗教事務局根據《宗教事務條例》和有關法律規定,在深入調查研究並借鑒其他行業財務監督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為進一步規范宗教活動場所的財務行為,加強對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的監督管理,保障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邁出了堅實可行的第一步。

信眾多,引導少

雖然出家僧人的數量較為缺乏,但社會上信仰佛教的人數卻在與日俱增。據統計,我國現有信教人數超過1億人,其中信仰佛教的人數保守估計也要超過1000萬。在中國,佛教正經歷著快速發展的階段。佛教是一個正信的宗教,是一個智慧的宗教,也是一個反對盲從迷信的宗教。那麼,如何引導廣大佛教信眾信仰真正積極的佛教,而不被打著佛教幌子的「偽佛教」、「邪教」所蒙蔽、欺騙和利用,已經成為我國佛教界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目前,出家僧尼人數原本就很少,且其自身的整體素質和佛學修養並不是很高,這就很難滿足廣大佛教信眾日益增長的宗教需求,也更難在較高層面上給予他們信仰的引導。

以上4點,是筆者對中國佛教在發展過程中所出現問題的粗略歸納。雖然這些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來自於佛教界內部,但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則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任何宗教本身都具有兩面性,既有積極的作用,又有消極的作用,佛教也不例外。所以,如何充分發揮廣大佛教信眾在穩定社會、促進和諧方面的積極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2007年12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的第二次集體學習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就曾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著力激發信教群眾的愛國熱情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積極性,把他們同不信教群眾團結在一起,共同為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

為了做好新形勢下的宗教工作,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堅持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國家宗教事務局制定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規與規章辦法。其中,與現今佛教界關系最為密切的是《宗教教職人員備案辦法》和《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督管理辦法(試行)》。這兩個「辦法」所涉及到的「佛教教職人員認定備案」和「佛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管」兩個專項工作,既保護了佛教界的合法權益,又加強了佛教界的自身建設,對於引導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發揮佛教界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2010年年底,中央統戰部、國家宗教事務局在全國范圍內表彰了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在剛剛結束的2011年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王作安表示,2011年的宗教工作重在強化管理、規范管理、創新管理。這都體現出黨中央及宗教主管部門對宗教工作的高度重視。

佛教界應結合自身具體情況,發揚愛國愛教、團結進步、服務社會的優良傳統,一如既往地支持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祖國統一,最大限度地團結信教群眾,加大佛教教職人員的培養、選拔、任用工作力度,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學識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刻起作用」的合格的佛教教職人員隊伍。只要在大方向上與黨和政府同心同德、與人民群眾休戚與共,中國佛教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任何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

Ⅶ 中國佛教發展的現狀是什麼

在家人來有智慧有悟性的人可以自學佛,二百五就不要學佛了,一準被魔收了去。變成神經病。沒有慧眼識不破披著袈裟的魔鬼。大德告誡眾生;識別真假和尚有一點。凡是玩錢的都是假和尚假寺廟。佛教發展到了現在已經沒有自己的自由,受政府控制,為官府撈錢所利用。一個主持乃至佛教會長都奈何不得的。

Ⅷ 佛教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若以按歷史來說,以下這個趨勢:一、魏晉南北朝為經典翻譯時期,二、隋唐盛世為八版大宗並弘時權期,三、五代趙宋為禪凈爭主時期,四、元明清朝為宮廷密教時期,五、清末民初為凈土經懺時期,六、二十一世紀為人間佛教發揚時期;這就是佛教在中國的全過程,這其中有鼎盛的時候,也有衰弱的時期,但從佛法的角度來看,佛法沒有盛衰之分,盛衰的只是當時的國情以及人心。

Ⅸ 中國佛教的現狀如何

註:本人只是搞宗教文化研究的普通大眾,不代表任何宗派群體,沒有信仰,信自己,也不輕易否定評論各宗教與文化。某些教派或其他教人士自行繞道。

可以網路:
末法雜談2——令人無語的「佛教發展
末法雜談1——雞湯式的偽佛法
表述的比較詳細,客觀。

以佛學角度講:事物都建立在因緣上(起因+條件=結果),佛教在地球上(南閻浮提)因緣也並非永遠的。據佛教經論的預言:正法住世500年,像法,1000年,末法10000年,之後就沒了。現在算是進入末法初期了,屬於衰落開始的時期。以後大致情況是呈下滑趨勢。
(直接自行預言衰落,這點相比其他宗教還是很不同的,有些不像宗教的感覺,更像古代哲學。可能與其部分思想有關:一切事物均無常、沒有永恆的神靈在操控宇宙、均是種種因素條件組合構成、必經成→住→壞→空四個階段)

另,宗教這個詞彙,語出佛家文化,原為宗門與教下,近代日本人翻譯英文時借用了中國佛門「宗教」兩個字,以此流傳開來。
可以參考:漢語「宗教」一詞的語源與文化意涵

論現況和未來發展,佛家的經典已經自有預示。可以對比下。有一部《佛說當來變經》就是說佛教未來的現象,對比之下確實很准確,現在的現象都不出其中預言。(比較長不便發在這里,自行網路)

今我涅槃後,正法五百年, 住在於世間,眾生煩惱盡,
精進諸菩薩,得滿於六度, 行者速能入,無漏安隱城。
像法住於世,限滿一千年, 剃頭著袈裟,持戒及毀禁,
《大方等大集月藏經》

於我滅後五百年中,諸比丘等,猶於我法解脫堅固;
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禪定三昧得住堅固;
次五百年,讀誦多聞得住堅固;
次五百年,於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堅固;
次五百年,於我法中斗諍言頌,白法隱沒損減堅固。——《大方等大集月藏經》

法滅盡經:
佛告阿難:吾涅盤後,法欲滅時,五逆濁世,魔道興盛。魔作沙門,壞亂吾道,著俗衣裳,樂好袈裟,五色之服,飲酒噉肉,殺生貪味。無有慈心,更相憎嫉。

如佛先說:
『若我去世,正法滅後,像法向盡,及入末世,如是之時,眾生福薄,多諸衰惱,國土數亂,災害頻起,種種厄難,怖懼逼擾。
我諸弟子,失其善念,唯長貪、瞋、嫉妒、我慢。
設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間利養名稱以之為主,不能專心修出要法。
爾時,眾生睹世災亂,心常怯弱,憂畏己身及諸親屬,不得衣食充養軀命。
以如此等眾多障礙因緣故,於佛法中鈍根少信,得道者極少;乃至漸漸於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復甚鮮;所有修學世間禪定,發諸通業,自知宿命者,次轉無有;如是於後入末法中經久,得道、獲信、禪定、通業等一切全無。』

Ⅹ 佛教現狀及營銷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基督教主要分三大派系:天主教(或稱羅回馬公教)、新教(答或稱基督新教、耶穌教)和東正教。

伊斯蘭教在世界三大宗教中,按信奉人數居第二。"伊斯蘭"是順從的意思,其教徒稱為"穆斯林",該教主要分布在中東、北非以及南亞、東南亞地區。

佛教起源與古印度(今尼泊爾),分布於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在信徒方面,曾經盛極一時但目前已經衰落人數較少。
道教始自東漢的張陵,至其子張衡、其孫張魯乃集大成。道教的教義是以道家對儒家的反動思想,也就是"無"的世界觀思想為基礎,此外又由於不滿東漢王朝的政治,轉而以宗教表現其志向。道教具有強烈的民間色彩,除各種行事外,又在各地建立義舍,以便利信徒 ,於是逐漸成為龐大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然不可否認者,其對儒家、佛教的義理又多所吸收。至北魏寇謙之,完成道教豐富而組織化的教理體系,信徒也擴展到上階層。經隋、唐、宋三代,佛、道、儒三教之間互有離合;其間,道教在理論、實際兩方面皆得均衡發展 。有宋一代,道教與佛教給予儒家哲學有極大的影響。

閱讀全文

與佛教產業發展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