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研究慶陽周祖農耕文化的目的及意義
慶陽是中華民族早期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民俗文化獨樹一幟,「慶陽專香包綉制」、「慶陽屬嗩吶藝術」、「環縣道情皮影」、「慶陽剪紙」、「窯洞營造技術」5個項目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慶陽在歷史上一直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地區,素有「隴東糧倉」之稱,悠久的周祖農耕文化對這里的社會歷史和經濟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常識文化篇。
Ⅱ 2013中國慶陽農耕文化節
2013中國慶陽農耕文化節在慶陽市西峰區體育館舉行,座1路公交車可以直達。
Ⅲ 中國慶陽農耕文化節的中國(慶陽)農耕文化節
中國(慶陽)首屆周祖農耕文化節於2009年9月21日至25日在「周祖農耕文化之鄉」甘肅省慶陽市舉行。 周祖(農祖)公祭大典;
周祖農耕文化歷史展和現代農業成果展;
文化產業發展高峰論壇;
中國「三農」科學發展論壇;
中華農歌隴東民歌演唱會;
慶陽香包中國香道和名優特農產品展示交易; 1、標志構成:標志由植物草葉變化而來的吉祥剪紙鳳凰銜種圖案和周圍圍繞的麥穗圖案構成。
2、象徵意義:
(1)鳳凰銜種:傳說周先祖不窋(bu zhú)「奔戎狄之間,有鳳來儀,隨騎鳳西來,見此山明水秀,訇(hōng)然落地,鳳化為城」。周先祖便在此「務耕種,行地宜」。喻為「鳳城」的慶陽是周祖「躬耕稼穡(jià sè)」之地、相傳周祖農耕起地源於「神鳥銜種,落地而生」。
(2)麥穗:象徵農業,也代表著「農耕文化之鄉——慶陽」現代農業發展的豐碩成果。 慶陽在歷史上一直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地區,素有「隴東糧倉」之稱,悠久的周祖農耕文化對這里的社會歷史和經濟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今天的慶陽已經成為甘肅優質農畜產品生產基地,中國最大的白瓜籽仁加工出口基地,中國品質最優、發展面積最大的黃花菜基地。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委會命名的「中國優質蘋果之鄉」、「中國黃花菜之鄉」「中國小雜糧之鄉」,被國家林業總局命名「中國杏鄉」。
2008年,慶陽市農民人均純收入2385元;糧食總產達107萬噸,創歷史新高。其農產品出口連續六年位居甘肅省首位。
Ⅳ 公劉對慶陽農耕文化的影響
1、周人在慶陽教民稼穡,開創了先周農耕文化的先河,使慶陽由以牧業為主的游牧區變為以農業為主的半農半牧區,對後來慶陽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公劉遷豳,即今寧縣城西之廟嘴坪,故稱公劉邑。據《史記》所述,這里也本是戎狄之間,應是游牧地區。經公劉的利用改造,始由畜牧地區轉成為農業地區。《詩·公劉》對公劉在豳經營農業過程的描述也顯示出這里原來皆是一片草原,賴公劉的開墾始能廣為種植。到古公亶父(周太王)「去豳,止於岐下」時又復為游牧地區。
2、家養牲畜的傳承和發展。農業生產的發展離不開家畜家禽的飼養和繁殖。周人來到北豳後,開始大量養豬。豳字從山從豕,即山中有野豬。由於公劉提倡家家養豬,後來養豬就成了家的象徵。家字從穴從豕,即指在窯洞中養豬。《公劉》篇中有「執豕於牢」之說,就是指把豬養在圈裡。養羊養牛,早已是戎狄民族的主業,周先祖為姜所生,姜人之後,姜即放羊女、放羊人,所以周人也早有養牲畜的習慣和傳統。他們到北豳後,畜牧業得到了更大發展。當今,慶陽驢、早勝牛、環縣灘羊、子午嶺黑山羊馳名省內外。北部山區養羊幾乎是每個家庭的主業,每年冬初殺羊敬山神,臘月殺豬敬灶神的習俗延續至今。
3、是經濟林栽植的傳承。慶陽市經濟林樹種繁多,歷史也很悠久,相當多的經濟林品種來自周先民的栽植和培育。《七月》篇有「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及「蠶月條桑」等詩句,是說:姑娘手提竹筐,沿著邊牆小路去采柔嫩的桑。桑樹是慶陽的鄉土樹種,從先周至今,幾千年來慶陽人一直有栽桑養蠶的習慣。現在全市有本地桑和引進桑30多個品種,栽培面積10000多畝,1000多萬株,正寧縣最多,達4000多畝。桃、梨、棗、杏、李子等,自周先祖以來就是慶陽經濟林的當家樹種。傳說,這是公劉訪問西王母國時帶回來的。如今寧縣九龍川的黃甘桃、馬蓮河川的金棗、早勝原的曹杏等,都是地方名優果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