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應從哪些方面進一步優化產業集聚區
抄應從以下方面進一步優化產業集聚區:
一、提升認識,加大力度。
二、措施過硬,強力推動。
三、理順機制,提高效率。好機制增添活力,好機制規范運行,好機制推動發展。要進一步健全各種獎罰激勵機制,在形成重激勵、硬約束、嚴執行、真問責的氛圍,取得才有所展、勞有所得、功有所獎、劣有所罰的效果。
四、破解瓶頸,提升服務。各級各部門要群策群力,努力破解瓶頸制約,不斷提高服務水平。
2. 如何解決浙江產業集聚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將產業集群與復區域創制新體系建設緊密結合起來。
2.浙江產業集群需要特別重視培育和創造生產要素。
3.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創新型轉變。
4.要把浙江產業集群整合到全球商品鏈之中。
5.推進柔性生產,抑制過渡競爭。
6.推進有利於產業集群發展的區域制度建設。
3. 目前產業集聚區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規劃亂
4. 河南產業集聚區現狀分析調研提綱
一、論述產業集聚區相關概念問題
二、論述河南省目前存在的180個產業集聚區現狀,從現狀中分析這180個產業集聚區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與態勢。
三、針對第二部分的分析結果,總結經驗及不足之處,對河南省產業集聚區發展提出政策建議。
5. 不同於一線城市,對二三線城市的園區規劃建議有何不同
同意樓上的說法,規劃哪裡還分一線二線城市?所有的園區當然都希望自己能規劃得很好專,得到長屬遠的發展。而且園區規劃建議哪是說提就能提的?要結合方方面面的考量,最終得出結論,除此外還需要非常豐富的經驗來判斷是否可行,比如之前有報道為了促進粵港澳地區的投資,盛裕(一家從事城市規劃、園區規劃的服務公司)將對珠海-江門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區銀湖灣啟動區現有產業規劃進行回顧和分析,從而提出合適的園區規劃建議。總之,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容易的。所以,我和其他知友看法一致,只能告訴你,不用管一線二線城市,園區規劃建議一定就這么幾點,如果你還要深挖下去,請找盛裕來為你解答吧,畢竟他們參與了世界上超過100個工業園區的建設和設計呢,經驗絕對豐富。
6. 商丘目前的產業集聚發展優勢有哪些
一是積極承接集群式或鏈式產業轉移。以形成產業集群和培育龍頭企業為重點,大力開展集群招商、產業鏈招商,引進上下游產品和配套企業,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二是嚴格實施產業規劃布局。圍繞培育壯大特色主導產業和產業集群,推進重大項目按照產業規劃加快向產業集聚區集中布局。
三是政策引導。把主導產業的營業收入和項目入駐數量作為產業集聚區發展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加快發展主導產業和培育產業集群。
7. 為什麼要建立產業集聚區
因為產業集聚區能產生「聚集效應」:聚集效應是指因社會經濟活動及相關要回素的空間集中而引起答的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及由此產生的成本降低 ,效益提高。舉個例子,像江蘇常熟對外打造的就是服裝城。常熟市周邊就有8000左右的制衣廠,相關配套的布料、染印、扣子、縫紉線等廠家更是舉不勝舉。在人工成本差不多的情況下,在常熟開一家制衣廠其成本顯然比在沒有配套地方低很多(運費便宜、選擇面多且廠家議價能力強!)
因此建立產業集聚區容易形成價格優勢,有助於當地相關企業的發展!
8. 什麼是產業集聚區
產業集聚是生產力實現空間布局上的優化,是各種生產要素在一定地或范圍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產業集群是產業集聚的重要方式,它是由具有共性或互補性而相互聯系的企業依託相關的功能服務平台支撐的在空間上的集聚,並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經濟群落。產業集群作為當代產業生存與發展最有效的組織形態,在集聚生產要素、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制度創新、營造產業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內外實踐表明,加快產業集聚,發展產業集群是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經濟條件下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產業集聚區的基本內涵是:實現「企業(項目)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四個要素的有機融合。第一,要突出「關聯」。產業集聚區不是孤立的,是聯系的,是融合的,這是一個核心的問題。產業集聚區不是簡單的集中,而是產業的鏈接、產城的融合、城鄉的統籌,這是首先要把握的核心要義。因此,區內企業是否有關聯,是產業集聚區與傳統工業園區、開發區的根本區別。第二,要推進「集中」。通過產業集聚區建設,來實現生產力的集中布局,促進資源的集約利用、污染物和廢棄物的集中治理和綜合利用,降低經營成本,增強競爭力。第三,要「集約」發展。產業集聚區建設一定要體現發展方式的轉變,真正體現「節約、循環、復合、緊湊」理念,實現集約化發展。第四,要功能「集合」。「集合」理念包含兩層意思。一要體現「產城一體」。產業集聚區的產業功能要與城市功能融合起來,充分考慮與城鎮發展的對接。
9. 產業集聚區是怎麼提出的
19世紀末,馬歇爾(Marshall)第一個對產業集聚的現象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闡述,產業集聚最主要的動因是企業對外部經濟性利益的追求,而企業的外部經濟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專業化勞動的集中、基礎設施的共享和信息技術的交流。區域經濟學家杜能(Thunen)認為農業產業的布局是由級差地租決定的,而與自然條件等因素無關。阿爾弗雷德·韋伯認為工業區位形成的基本動力在於對成本的節約,並系統地分析了運輸、勞動力等因素對工業區位的影響。1948年,美國區域經濟學家E·M·胡佛(E.M.Hoover)認為產業集聚存在一個最佳的規模,集聚的企業過多或太少都難以產生最佳的效果。1950年,經濟增長極理論的代表人物帕魯(Francosi
Perroux)指出「圍繞主導工業部門而組織的有活力的高度聯合的一組工業,它不僅本身迅速增長,而且通過乘數效應帶動其他經濟部門的增長」。1977年,社會學家巴格那斯科(Bagnasco)提出「新產業區」的概念,將其界定為「具有共同社會背景的人們和企業在一定自然地域上形成的社會地域生產綜合體」。1998年,波特(E.M.Porter)提出企業競爭力的四個構成要素,即企業戰略、要素條件、需求狀況和相關產業,這四個要素構成了企業競爭力的菱形結構,也決定了一個國家競爭優勢的水平。產業集聚的作用就在於促進了這四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使「菱形結構」系統產生活力。克魯格曼(Krugman)認為產業集聚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1、市場需求。較大的市場規模可以保證生產的規模經濟。2、外部經濟。外部經濟包括三個方面,即專業技術的勞動者、專業化的投入和服務、知識和信息的流動。3、產業地方化。地方專業化本身可能是一個歷史的偶然,一旦生產專業化的格局出現,這一格局就會由於積累循環的自我實現機制而被鎖定。馬克·格拉諾維特(Granovetter)的社會文化環境理論,認為嵌入到當地的社會文化環境是產業集聚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產業集聚的知識創新與擴散是以其宏觀區域社會文化環境為前提的。
從理論的發展脈絡中可以看出,早期的產業集聚理論強調集聚所產生的成本節約的重要作用,並將導致集聚區產業成本節約的內容不斷豐富和擴充,如韋伯強調最初運輸成本的節約到馬歇爾強調外部性的三方面內容。近期的產業集聚理論更強調市場需求、社會文化環境等對集聚產生以及集聚競爭力的重要作用。這些理論對產業集聚的認識經歷了由簡單、膚淺向復雜、深刻的轉變過程。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這些理論也難免表現出不充分、不完善的特徵,需要新的理論予以充實和完善。